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祛温合剂;讨论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65-01
我们在2010年4月――2012年8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共102例,其中采用中药(自拟方)祛温合剂联合利巴韦林治疗52例,治疗效果很满意,现报告如下: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主要通过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祖国医学认为,儿童系稚阴稚阳之体,容易感受毒邪,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及时辨证施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对102例小儿手足口病均按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诊断,在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中药(自拟方)祛温合剂联合利巴韦林,共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4月龄―5岁,病程4----8天,其中发热者43例,不发热者9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有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有斑 丘疹 疱疹,疱疹周围红晕、咽痛、流口水,乏力 纳少便秘、舌黄红,舌苔厚黄腻,脉数、指纹红紫。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偏高者39例,正常者13例。
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为主配合其他对症治疗药物,未用中药治疗共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月龄――4岁,病程4----8天。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于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治疗合并症。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及对症治疗药物,剂量按年龄、体重计算应用,疗程4――10天。治疗组加用中药(自拟方)祛温合剂。方药组成;银花6g、蒲公英6g、牛子6g、地丁6g、青蒿6g、白鲜皮6g、荆芥6g、防风6g、浮萍6g、蝉衣6g、苦参6g、苍术6g、黄柏6g、藿香6g、桑皮6g、冬瓜皮6g,上药共浸泡半小时左右,水煎文火10分钟取出混合药汁,药汁中放少许红糖,再另开锅后消毒即成,周岁以下患儿每日80―100ml,1岁―2岁患儿100―120ml,2―4岁患儿每日120―200ml,每日3―4次或多次温服,疗程4―10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结合今年本地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药的使用情况来定。治愈:治疗一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患儿精神活泼,体温正常,疱疹消失,心肺正常,X线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好转:体温正常,症状减轻,疱疹基本消失,X线及实验室检查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未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X线检查有改善但不明显。
2.2 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好转8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23例未愈10例.
(两组治愈率、好转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为主,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本人在这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祛温合剂(自拟方)收到了满意效果。从祖国医学理论分析,此病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温热疫毒经口鼻侵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症见发热,口腔黏膜有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有斑丘疹,疱疹周围红晕,咽痛流口水,乏力纳少,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指纹红紫。而祛温合剂中利用蒲公英、银花、牛子、地丁、青蒿清热解毒、泻火退热、治咽痛。荆芥、防风、蝉衣、白鲜皮、浮萍祛除患儿口腔黏膜疱疹。苦参、苍术、黄柏、藿香。既能清热燥湿又能芳香化浊 故能抑制这些热象的症状。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而非其治也”,用桑皮泻肺行水,冬瓜皮清热祛湿利水,致使湿热疫毒之邪从小便利水而排出体外,所以邪去则正复,在临床上起到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资料
[1] 安徽中医学院编 中医临床手册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65.6 250、251、249、257、258、259、260、262、289.
【关键词】 文拉法辛;茴拉西坦;抑郁症
据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 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自伤的高风险, 尤其在入院的第1~2周发生率最高。而应用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 尽快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应用茴拉西坦合并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 从其起效时间、疗效到不良反应等方面, 与文拉法辛进行对照研究, 以期探讨茴拉西坦对抑郁症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0年7月1日~2012年6月8日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述标准:①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发作标准[1]。②HAMD总分>17分。③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①排除各种器质性精神障碍。②妊娠及哺乳妇女。③2周内未经抗抑郁药物治疗。采用住院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研究组男14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34.63±11.92)岁, 平均病程(14.25±5.63)个月, 平均发病次数(1.57±0.43)次。对照组男12例, 女28例;平均年龄(35.73±15.27)岁;平均病程(13.35±12.45)个月, 平均发病次数(1.43±0.77)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以文拉法辛药物进行治疗, 初始给药剂量为25 mg/d, 第4天加到150 mg/d, 治疗8周, 睡眠不好可以短期应用苯二氮类药物。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研究组患者给予0.6 g/d茴拉西坦胶囊口服治疗。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时以HAMD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痊愈:HAMD减分率≥75%;显著进步:HAMD减分率为50%~74%;进步:HAMD减分率为25%~49%;无效:HAMD减分率≤25%。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以TESS量表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同时监测血象、肝功能、心电图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HAMD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 研究组HAMD评分在治疗1、2、4、8周时均显著降低(各时间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值为:治疗1周t=5.992, P
2. 2 临床疗效 治疗第1周末, 研究组痊愈5例, 显著进步9例, 进步16例, 无效10例, 显效率75.0%;对照组痊愈0例, 显著进步3例, 进步6例, 无效31例, 显效率22.5%;研究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χ2=22.06, P0.05)。
2. 3 不良反应 研究组2例鼻炎, 3例腹痛, 5例恶心、呕吐, 1例口干, 1例便秘。对照组3例鼻炎, 3例腹痛, 5例恶心、呕吐, 以上不良反应, 患者均能够耐受, 后来逐渐减轻或消失, 无因此而引起病例脱落。两组治疗的第1、2、4、8周血象、肝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分析发现, 抑郁症患者采用茴拉西坦联合文拉法辛进行治疗, 其效果比文拉法辛单用治疗更为明显, 起效更快。结果中, 患者在治疗1周及2周时, 研究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治疗4周及8周时两组HAMD评分相当, 提示茴拉西坦在抑郁症早期治疗可发挥治疗作用, 治疗4周后, 两组患者HAMD评分降低趋势较为接近, 可能是和文拉法辛于2~4周逐渐起效有关, 这与文拉法辛的药理特性有关。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起效时间一般在2~4周[2], 患者易失去耐心, 而这一因素可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出现自杀、自伤等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 茴拉西坦联合文拉法辛可促使药物发挥效用的时间缩短, 促使上述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降低。
茴拉西坦为AMPA受体激动剂, 有报告称有抗抑郁样作用[3, 4]。有研究认为茴拉西坦的抗抑郁作用机制与脑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升高, 及海马祖细胞的增殖有关, 茴拉西坦作为AMPA受体激动剂, 其主要在肝脏代谢, 对于肝脏功能不全者须慎用。另外, 茴拉西坦价格低廉, 服用方便, 依从性高, 易于患者接受, 能有效缩短患者症状持续的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不失为临床用药的较好选择。
本研究只选用了1种多受体类抗抑郁药合并茴拉西坦展开研究, 而未和其他的多受体类抗抑郁药展开对照, 未能全面评价, 如果进行大样本, 多中心研究, 则会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 范肖冬, 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99-101.
[2] 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20-428.
[3] O'Neill MJ, Bleakman D, Zimmerman DM, et al. AMPA receptor potentia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CNS disorders. Curr Drug Targets CNS Neurol Disord, 2004, 3(3):181-194.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血塞通; 进展期; 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70-02
急性脑梗死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72 h以内的进展期,脑神经组织仍有恢复的可能,早期用药治疗很关键。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血塞通分别联合依达拉奉、红花注射液治疗进展期脑梗死各36例的病历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72 h内收治入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出血性脑梗死。将其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红花组,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予调整血压和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组织药物、理疗和治疗基础疾病。依达拉奉组:血塞通400 mg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中静滴,1次/d;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中静滴,2次/d。红花组:血塞通400 mg和红花注射液20 ml分别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中静滴,1次/d。均为两周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变化,注意有无皮疹、粒细胞减少、异常出血倾向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综合判断:评分减少>90%为基本治愈;减少46%~89%为显效;减少20%~45%为好转;减少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有少数患者出现皮疹和胃肠道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和异常出血倾向等严重反应。两组在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依从性等方面进行比较,依达拉奉组明显优于红花组(P
3 讨论
3.1 疾病基础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给血管突然血流中断造成脑组织急性缺血性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失,其中脑组织缺血是主要环节[1]。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在动脉闭塞后6 h以内,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可逆的,争取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但对医院人员设备、技术条件和患者的要求都很高,基层医院开展较困难。在发病72 h内为该病的进展期,病变处的脑神经组织开始肿胀变性、局部软化,此为静脉治疗的窗口期。因此,应力争在发病72 h内早期确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方案,依据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病情程度等采取多科室一体化治疗,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3.2 优势比较
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延长凝血时间,能增加脑血管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脑缺血脑组织需氧含量,对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干预梗死缺血区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减轻再灌注损伤;可增加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组织细胞氧化损伤,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有效改善神经缺损症状[3]。红花注射液具有较好的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可减轻缺血性脑水肿,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本研究中将依达拉奉和血塞通联用,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治疗进展期脑梗死,在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血塞通联合红花组。
3.3 注意事项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脑梗死方面有较显著地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提炼工艺、纯度和剂型等方面的缺陷,容易出现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甚至会出现过敏样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应特别注意。使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过敏史,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和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配制;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首次用药时滴速不宜过快,加强监测;使用时严防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使用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进展期脑梗死,具有简易方便、安全有效、疗效确切、患者治疗依从性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小飞,王建红,王天栋,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209.
[2]张宽军.血塞通、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2010,34(4):202-203.
驻肥中央和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自2000年12月1日实施以来,在参保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正在平稳推进。为了进一步理顺医疗保险费征缴业务程序,规范操作规程,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医疗保险缴费
1、参保单位的单位缴费基数是以上年度单位的月平均工资总额计算,每年核定一次。参保单位有在职人员增加或减少时,省医保中心按照单位在职职工人均缴费基数做相应调整。
2、参保单位当月发生参保情况变更时,须在25日前到省医保中心办理变更手续,并在次月10日前到省医保中心领取“缴费核定通知单”,并按“缴费核定通知单”核定的缴费数额到省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申报缴费;没有发生变更的按上月“缴费核定通知单”核定的缴费数额直接到省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申报缴费。
二、关于参保单位名称、银行帐号变更的办理
单位名称、银行帐号变更的参保单位,应持单位名称变更证明和批复、新的银行帐号复印件,在每月25日前到省医保中心办理变更手续,并同时到省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办理有关手续。
三、关于人员增减变更手续的办理
参保单位有人员增减时须持有关材料,在每月25日前到省医保中心办理变更手续。
1、增加人员:填报“合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花名册”。如属新分配或调入人员,须附人事部门的行政介绍信(调令)、工资待遇审批表复印件;如属招收、招聘人员,须附人才交流中心招聘合同书或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合同鉴证书以及工资待遇审批表复印件等。
2、在职转退休:填报“合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情况变更申报表”。正常退休的,须附主管部门正常退休待遇审批表,提前退休的,须附省人事厅的提前退休待遇审批表;
3、减少人员:填报“合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情况变更申报表”。参保单位有解聘、辞退、终止合同、死亡、调出的,须附单位批文或相应的证明、调令或户口注销等复印件。
四、关于医疗保险证、个人帐户卡(以下简称证、卡)的办理
1、证、卡有错:医疗保险证上姓名、性别、出身年月、身份证号码有错误的,由参保单位在每月25日前到省医保中心办理改错手续,并由参保人持新的医疗保险证到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以下简称省分行营业部)办理个人帐户卡的改错手续。
2、证、卡遗失:(1)卡遗失,由参保人持医疗保险证、身份证直接到省分行营业部办理有关手续。(2)证遗失,由参保单位持单位证明(注明单位医疗保险编码、失证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和医疗保险证号码)到省医保中心办理医疗保险证的挂失手续,于次月15日后到省医保中心补办新的医疗保险证和个人帐户卡(3)证、卡遗失:由参保单位持单位证明(注明单位医疗保险编码、失证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和医疗保险证号码)到省医保中心办理医疗保险证的挂失手续,同时由参保人到省分行营业部办理个人帐户卡的挂失手续。参保单位在次月15日后到省医保中心领取新的医疗保险证和个人帐户卡。
3、变更人员证卡的办理:参保单位有新增人员,并按本文第三条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由单位于次月26日后持新增人员二寸照片到省医保中心领取医疗保险证和个人帐户卡;参保单位有解聘、辞职、终止合同、死亡、调出(在省直单位内部调动的除外)等减员的,单位应将医疗保险证收回交省医保中心,并持省医保中心出具的有关证明,到省分行营业部办理个人帐户卡的注销手续;参保单位有在职转退休并按本文第三条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由单位在次月26日到医保中心换发新证。
五、关于个人帐户的使用和查询
1、使用:参保人在领取个人帐户卡后应及时到省分行营业部办理个人帐户卡的加密手续,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可持医疗保险证和个人帐户卡到省分行合肥市区各营业网点办理取款手续。
智慧城市的顶层架构设计着眼于整体的城市规划、布局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整体框架建设。从整体上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制定一个完整性的规划,能够前瞻性地确定可实施的整体战略目标,可进行统筹对管理和整体运营设计考虑,能够实现整体的最佳效果,提高投入产出比。
大唐电信“智慧城市”顶层架构设计解决方案将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与公众服务与体验中心的组合,通过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设手段,加强政府机关、企业以及公众间的信息交互与协同,从而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便民服务,树立新形象,打造城市新品牌。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社会成本的浪费,打造城市级运营环境的良性循环。
年度“智慧城市”奖IBM智慧城市——“慧典先锋计划”
IBM软件集团基于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这三大优势,针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切实建设需求,推出了全新的“慧典先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最佳的智慧城市软件和服务支持,全面促进全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运营效率。IBM软件集团将针对当下与即将实施的智慧城市发展工程,注入五大智慧源动力,全面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年度“智慧城市”奖超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超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遵循“总体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共享智慧应用为主线,构建区域发展总体框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带动应用系统建设,通过应用系统建设促进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
超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智慧城市”全局出发,以地理空间为框架,整合城市的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市政设施、税务工商、人口、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资源一体化集成管理;以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网为基础,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网络服务一体化;以资源共享、网络互通为基础,全面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的一体化,实现城市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打造透明、安全、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达到业务大协同的目标。
年度“智慧物联网”奖大唐电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综合自动化系统
大唐电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利用工业以太网形式在煤矿构建具有环网冗余技术的矿井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模式,根据我国煤矿井下采煤实际情况,选用1000Mbps工业以太网构建煤矿井下自动化控制网络平台,并采用环网冗余技术,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其次,井下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安全监测与生产监测两系统的合二为一,实现了生产方面各类重要设备运行状况的自动实时监测。
再次,通过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实现各系统的互连,保证了原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最后,以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基于分布式实时数据库、OPC技术、工控组态技术,自主开发了组态软件,实现了各子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安全生产实时数据的web浏览。
目前,西安大唐电信公司的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已应用于多个项目:包括宝钢南京梅山铁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煤西川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神华宁煤汝箕沟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山东古城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
年度“智慧医疗”奖戴尔医院集成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医疗机构更好的应对挑战,戴尔遵照中国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结合在国内外医疗行业的深入实践与技术能力,提出了医疗信息领域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戴尔医院集成信息平台解决方案,能够对医疗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优化,能够以病人为中心整合与利用信息资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设医院数据中心,以临床路径和知识库为基础支持临床决策,以医疗与人财物运营为内容支持管理决策,以信息交换与共享为支撑协同区域医疗,全面支持医院管理和业务提升。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的重要意义
“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居民健康为主线,以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为重点的智能健康社区系统,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和活力,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
2.智慧社区健康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智慧医疗”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要求与接受。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
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3.主要内容
本文探讨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关键技术主要面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连续性的日常健康监护和健康咨询的需求,设计以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主体、联合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攻克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基于本体技术的健康知识库、个性化智能健康管理推荐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第三方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健康监测、健康数据智能分析、健康指导、就医咨询、远程医疗协助、健康知识库和健康信息检索等功能。
4.建设方案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为核心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又称居民健康管理/监测/服务一体化平台,是指通过放在社区或机构的的自助体检设备,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来持续监测公众的健康情况,同时通过服务后台提供客制化健康促进和医学预防的智慧型健康服务平台。
图1 系统组成图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由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小屋、智能健康评估系统、健康社区服务系统,卫生信息交换系统和居民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用户终端等七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卡系统:是居民身份的识别卡,便于居民的连续健康检查和建立连续的居民健康记录。
2)居民健康小屋:简称为自助体检管理系统(SPEIS),是指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把一批健康检查仪器整合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下,使受检者可以自主的轻松愉悦地选择体检项目,实现一系列生理参数的检测,系统自动对受检群体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电子建档及信息服务管理的一种体格检查模式。是运用各类数字化健康自检设备,实现居民自助式的健康检查,并将居民健康检查状况记录于居民健康档案之中。
3)健康小屋家庭服务系统:是以物联技术为核心,实现对健康小屋的综合管理,包括数字化健康设备的管理、居民身份的认证、健康数据的接入与管理等,通过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实现健康小屋与智慧家庭的服务对接,并可供医疗机构、居民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需调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接入医院预约挂号系统。
4)智能健康评估系统:运用多因素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居民健康自检信息为基础进行居民健康状况智能化、自动化的评估,给出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5)健康社区服务系统:是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包括居民健康档案,诊疗服务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健康随访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等等;
6)居民健康分析系统:是以商业智能(BI)技术为核心,基于多维健康分析模型,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图表化展现,包括居民健康整体状况,各类疾病分布及发展趋势等等;
7)卫生信息交换系统:是基于HL7、IHE等行业标准建立的,可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和实现业务协同的集成信息平台,用以实现包括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医疗业务的协同。
8)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作为市民使用智慧社区平台,享受智慧生活的最直接的感知设备,可以有多种设备,包括:居民健康卡、家庭智能触屏等。
5.技术特点
1)实现健康体检智能采集、无线上传、智能分析、主动报警、医生主动咨询等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由于老百姓对医疗器械的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如何解决数据采集、上传、分析、报警、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本次解决的重点,并在解决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同时,研究医院的处理流程,创新出一套适合社区医院的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2)通过系统设计解决多终端接入和数据共享问题
系统平台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接入和数据的采集,以及多种终端之前的数据交互。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硬件平台的不同,不同的终端使用统一的平台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数据交互,避免由于硬件差异和系统不同导致的数据共享的风险。
3)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的智能分析管理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需要对智能无线医疗器械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并于市民健康档案进行数据同步。因此,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医疗健康信息的本体建模、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医疗与健康元数据管理都需要进行数据建模分析研究,并将分析结果与相关辅助治疗信息自动推送给患者。
4)解决各级医院不同医疗相关管理系统的数据兼容问题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的双向转诊,即常见病、多发病进社区,疑难重症上中心医院的自动转入体系。就目前来说,各个医院的HIS系统、Lis系统、 Pacs系统等都为信息孤岛,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入平台来实现各个医院、各个系统的统一数据交换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将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来自动管理各系统的接入及数据重构。
总结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健康关护环境,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和医院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可以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指导、计划免疫”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海波.云计算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展望[J].科技信息专题论述.2010(10):385
虽然“智慧城市”这个词被频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现在政府宏观规划中,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 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
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智慧医院、建设、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陈竺部长的《“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需要科技支撑与领域前沿研究,因此智慧医院是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促进“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发展,为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抓手,对科学制订我国中长期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意义重大。
当前,不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都有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发展,建设医院的信息化促进了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同事将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转变到数字化医院的现代管理模式,有助于医院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
在我国,已有医院和信息企业开始共同研究智慧医院,甚至少数医院已经着手建设。如:上海胸科医院利用无线网络来规划移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1];瑞金医院实现医护人员只需通过手中的 PDA,在病人床边就能进行医疗工作,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至医院信息系统;中国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携手中国移动建设“智慧医院”,医院各部门通过数字电路进行信息共享、视频会议与协同办公。患者能够接受短信导诊服务、检查结果通知、短信评议等服务,同时保证医院的资源最优配置,有效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
另外,国内信息企业也已开始着手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银江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数字医院、区域医疗、公共卫生、移动医疗以及智慧医院五大领域的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2]。又如,IBM 公司与国内著名的 ERP 公司金蝶软件展开战略合作,联手开拓医院资源管理(Hospital ERP)市场,实现智慧医院运营和管理,实现临床服务全过程的精细化财务核算和全员绩效管理[3]。
无论是医院自身研究如何建设智慧医院,还是携手外方企业共同建设,或是国内 IT 企业进行系统开发,这些都朝向智慧医院建设发展。但是,只是局限于医院信息技术或设备上的智能化,缺乏人文的核心价值观,智慧医院建设还不完善。智慧医院建设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医院的文化,才能更有效的体现智慧医院的建设。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目前,智慧医院建设面临的问题如下:
1. 居民看病难,就医流程仍需优化。在大型的公立医院,无论在挂号窗口、就诊室,还是检查室或取药窗口,都会有许多排队的患者,“三长一短”现象体现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患者“看病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看病流程”难。门诊流程复杂,患者就诊一般要经历挂号、候诊、划价、取药、预约检查、等候检查结果等诸多环节。(2)住院难。由于医院开放床位及实际服务能力与患者住院需求存在巨大差异,致使患者住院难正呈日益加剧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优势学科,患者等上几天、十几天,甚至一个多月还住不上医院的现象比比皆是。(3)挂专家号难。专家号供求矛盾突出,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尤其挂知名专家号更是难上加难。
2. 信息集中程度低,缺乏共享与交换。医院的数据整合性不够高,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由于各医疗机构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不同的软件公司,信息系统的数据没有标准化,实现医院之间信息共享很困难,所以难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由于缺乏区域内医疗机构信息网络整体连接,各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不一样,使得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医院之间不能达到数据的互联互通,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对数据做全面整体的分析利用,无法充分利用数据进行科研分析,用以指导临床与医院管理工作,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3. 医院单纯注重硬件建设,缺乏精细化管理。医院只注重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添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内部管理却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模式没有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法治化管理转变,医院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也无法得到升华,患者的就医流程也无法改革与创新。医院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致使医院职工执行力不够,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毫无统一规范性。
4.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难点。虽然卫生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受商品经济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服务模式根深蒂固, 以及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行风建设措施,造成一些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强硬,医患之间沟通不良升级,演变成医疗纠纷,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对策建议
面对社会现代化进程和新医改的目标,人性化“智慧医院”建设被提上日程。我们不仅仅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更要让医院的医生与护士加以运用,并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加上行政管理人员后台管理,将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提供商、社会保障部门等以无缝协同的方式智能互联,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用较短的时间等待治疗、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
1. 人文化的建设成为医院文化的主流。随着医院的高速发展,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人文化是很有必要的。第一,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美国精神科医师恩格尔教授提出了替代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提倡全方位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使治疗更加有效。第二,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需要。本来医生和病人所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而目前的医患关系却是医生和病人成为了敌人,双方失去了信任,这对治疗是极其不利的。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建立医患信赖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另外,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生能够显得更自信。第三,提高医师服务水平,减少缺陷的发生。
2. 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到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影响。重视内涵建设和规范化服务,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从教育、培训入手,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服务规范,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3. 一体化建设思路为指导,促进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临床信息系统的集成,相对于传统模式,各医疗信息系统间不再需要两两集成,单一系统的升级和更换不会影响其他系统,可以缩短集成时间并降低集成成本和维护成本。
4. 区域化建设成为方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医疗服务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及居民能及时掌控信息,使医院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
结语: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医院与信息企业开始着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就医,智慧医院有效地解决了医院存在的各方面不利因素,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冰睿 . 上海市胸科医院初具“智慧医疗”雏形 [J].IT 时代周刊,2010,(3):116-117
(1.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中医药大学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摘 要:本文分析了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并从云计算的基本特征角度讨论了云计算与智慧医院的关系,最后对云计算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对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医院;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29-03
1 引言
智慧医院又叫感知医院或物联网医院,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各种应用信息服务为载体而构建的集诊疗、管理和决策为一体的新型医院.智慧医院综合了信息化医院、智能医院、数字医院的优点,其服务和管理模式为医院创新发展提供了的新的思路,为居民医疗带来了全方位服务.当前,智慧医院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献[1]搭建了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并分析了其与物联网基本体系架构的对应关系;文献[2]集信息集成、统一通信、大数据分析及移动终端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慧医院体系架构;文献[3]在文献[1]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智慧医院平台的具体方案和方法;文献[4]在对智慧医院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及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逻辑结构、应用框架和基本网络环境建设等方面给出了智慧医院的具体应用方案.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对智慧医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架构方面,基本沿用传统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级架构,其中虽然对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内容进行了探讨,但都是泛泛介绍,并没有针对某一项关键技术在智慧医院的应用展开讨论和分析.
云计算是一项新技术,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和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5-6].智慧医院平台开辟了在医疗行业应用云计算的新模式.通过云计算,极大提高了医院信息化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为此,本文主要就云计算这一关键技术在智慧医院的应用展开讨论和分析.
2 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智慧医院信息服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从医院角度,二是从社会化角度.具体如图1所示.
从单个医院角度而言,服务内容包括信息管理服务和决策分析服务两个方面.信息管理服务包括门诊管理服务、住院管理服务、医技管理服务、药品管理服务、物资管理服务等.决策分析服务包括疾病分析服务(各类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和地域分布),就诊分析服务(各时间段内的门诊和住院人次等),药品分析服务(每类药品的临床用量及利润)以及科室分析服务(各科室产生的诊疗费用)等.
从社会化角度而言,包括健康信息管理服务、远程诊断服务、远程监护服务、医保“一卡通”服务等,属于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服务.其中健康信息管理服务是智慧医院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关键内容,是其所有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基础.为构建一个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信息管理平台,需将电子病历、电子医嘱、医技报告以及相关视频等各种诊疗信息进行整合.有了该平台,个人健康信息便能做到如档案一样可供随时查找和调阅,极大方便了患者今后的复诊、转诊以及自我保健,同时也为相关医疗机构的远程诊断和监护提供了材料和经验支持.
3 云计算与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关系
智慧医院的数据量规模庞大,并且大多包含时间、地点等多种属性信息,所以存储结构较为复杂,故称医疗大数据.要实现智慧医院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必然要涉及到医疗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分析[7],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涉及云计算技术,以便为智慧医院提供各种基于海量数据的信息服务.下面就从云计算的基本特征角度分析其与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关系.
3.1 虚拟化
在云计算中,用户所请求的应用服务均来自虚拟的“云”,而不是有形实体,所有的应用服务在“云”端某处运行,用户无需了解具体细节,便可在任意位置通过各种终端来获取.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智慧医院中,用户仅需一台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便可在任何位置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服务,这样更多的人便能够低成本地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信息服务.
3.2 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云计算的重要特征,能将现有信息孤岛中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大数据”集中处理,以提供更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智慧医院中,能够将原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下相互独立的多个应用平台及信息孤岛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医疗信息服务.
3.3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云计算模式下,所有的应用信息服务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并通过在云端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8].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智慧医院中,重要的医疗信息数据全部存储在云中,集中存放,降低了数据存放在医院服务器上丢失或者泄露的风险.
4 云计算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方式
相比于其他领域的信息服务,数据安全是智慧医院信息服务实现过程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某些数据如医院运营数据、核心医疗技术等属内部资料,不便公开,所以建立公用云和私有云结合模式.总体思路是各医院将涉密的数据(内部的日常事务、工资福利、收支运营、核心技术等不可公开信息)放在私有云上,仅供医院内部职工使用,而将可公开的信息和服务放在公用云上,为其他医疗机构共享,并对社会开放.对于患者、医保中心、药品生产商而言,公用云是使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窗口.患者可在公用云上查询个人诊疗信息,以及医院和医生的相关信息,为复诊和转诊带来便利;医保机构可在公用云上查询患者诊疗清单并核实相应费用,以便开展正常的医保报销等服务;药品生产商可通过公用云随时查询药品库存和支出等数据,以便及时补充库存,为医院和药房调配药品提供方便.
5 云计算对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影响
5.1 节约信息化建设成本
云计算技术的本质特征就是使用多租户模式整合云服务提供商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服务于多个用户[3].在这种模式下,所有的应用服务在云端自动生成,各医院采用租用或者订购的方式来使用,从而节约了大量的硬件设备成本以及将来的许多维护费用.
5.2 改变医疗信息服务模式
云计算技术深刻改变了目前的医疗信息服务模式,下面分别从个人和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医院、大型三甲医院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个人和家庭
通过手机、穿戴式传感器等无线终端,及时采集家庭成员的相关生理指标信息,并反馈至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心.一旦有异常,相关医疗机构立即进行提醒和警示,以便病患引起重视,尽早就医,并且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用药提醒,督促病患按时按量服药.通过此种方法可对一些慢性病人长期进行监控.与此同时,用户还能向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在线健康咨询,并在网络宽带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视频接受远程医疗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医院
通过由无线传感设备感知到的反馈数据,社区卫生服务站便可及时获取所辖社区内居民的详细健康信息,对需实施监控的病患特别关注,一有异常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对突发和严重病患者及时提供上门救助服务.对于常见病,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医院能处理尽量处理,无法处理才将病患转至高一级医院,有效缓解了大型三甲医院的就诊压力.
(3)大型三甲医院
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医院将无法处理的病患转至大型三甲医院时,由于病人在基层医院的相关诊疗信息均在云端保存,需要时便可通过系统直接查询和调阅,避免了重复检查和化验,有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开销,提高了三甲医院的工作效率.这样该区域内的所有医疗机构便能通过云端进行互联,单个医院的信息服务实现了集成,集成的医疗信息服务可在该区域内共享[9],最终实现了协同服务.
6 结束语
智慧医院平台开辟了在医疗行业应用云计算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从云计算的基本特征角度讨论了云计算与智慧医院的关系,并对云计算在智慧医院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对智慧医院信息服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智慧医院社会化信息服务是其建设的最高目标,必将推进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10].相信在中国新医改背景下,我国的医疗信息服务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胡新丽.物联网框架下的智慧医疗体系架构模型构建——以武汉智慧医疗为例[J].电子政务,2013(12):24-31.
(2)陆晋军,丁富强,郑荣.智慧医院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14,20(4):16-20.
(3)赵彦杰,唐颖淳,孙金成.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医院平台设计与实现[J].互联网天地,2014(4):23-26.
(4)Lei Yu, Yang Lu, Xiao-Juan Zhu. Smart Hospital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J]. Journal of Networks,2012,7(10):1654-1661.
(5)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7-1348.
(6)Michael A, Armando F, Rean G,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http://eecs.berkeley. edu/Pubs/TechRpts/2009/EECS-2009-28.html, February 10,2009.
(7)倪明选,张黔,谭浩宇,等.智慧医疗—从物联网到云计算[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43(4):515-528.
(8)赵星,廖桂平,史晓慧,等.物联网与云计算环境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构建[J].农机化研究,2012(4):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