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第1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心理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卫生 健康心理学

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的时代,已经由以前的精神病人转向了正常人群,也就是所有人的心理保健,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培养现代人完整的心身系统以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其基本宗旨为:“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精神疾病与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增进全人类的幸福”(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大会,美国华盛顿,1990)。其中,伴随着心理学科的高速繁荣,心理状况评估工作者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也研制了各种系统的评估方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了解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为开展评估心理状况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性科学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具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所以评估的范围既涉及了疾病,又涉及了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任务包括如下方面:1)描述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主要是从疾病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病理学水平进行评估,协助临床诊断分类,作为研究病人人组标准,寻找各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2)描述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全面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构成健康的诸要素进行评估,为研究增进各种人群的健康机制和方法提供依据。3)评估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4)评估疾病发展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行为、社会、情感等各种心理过程。5)评估心理、社会等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作用。6)评估个体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主要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观察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7)评估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与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8)评估生活方式对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影响。9)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10)评估卫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方法对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人的健康工作,其服务对象有各种各样的人群(population),也有具体的个人(individual)。对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了解,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提高人群健康计划,防治疾病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个体的服务可能是病人(patients),也可能是来访者(clients)。前者是生理上或精神上有障碍,需要治疗;后者只在情绪或适当环境上遇到困惑,需要帮助。在帮助或治疗前,就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心身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四个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内容涉及了这全部的四个方面。

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医学界限,并冠以健康心理学这一新的名称,更加重视人类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涉及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所有领域,已经走向各种健康保健单位、学校、工厂、农村等等。在这些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告诉我们,尽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是物理原因引起的,但疾病的危险因素,症状的严重程度,它的时间过程和预后却与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人类的健康;这些健康教育也让人们避免那些高危的行为,从而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作为人们健康保健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诊断正在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各种有力的服务与支持,它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数量是一样重要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第一能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某一人群或某一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或者对个体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向来访者提出忠告或建议等。第二能使我们形成对个体的印象,评估的第二个意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对来访者或病人的印象,这具有个别化意义,印象正确与否,取决于评估时获得的信息。第一印象很重要,因其形成后常很牢固。研究表明,三次晤谈后形成的印象与第三十次晤谈时的相关极高。社会心理学家也指出,第一印象往往有“贴标签”的作用。第三它能使我们核实假说,任何科学研究或者临床医学诊断都是不断地修正假说、核实假说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作为其中一种方法而发挥作用。比如心脏病“A型个性”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子。A型个性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学对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贡献,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诱发心脏病的原因是高血压、血清胆固醇、吸烟等,但这些因素解释或预测不到心脏病的半数。后来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早先人们只是通过自然观察或其它一些渠道得来的信息,形成了成功型的管理人员与心脏病具有某种联系的初步假说,通过采用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法作了大量研究证实“A型个性”与心脏病具有肯定的关系,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只是某几种“A型个性”行为特征(如敌意、攻击性等)与心脏病关系密切。A型以外的行为模式称为B型行为模式。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继志.心身疾病简介[J].临床医学,1988(01)

第2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心理健康是和心理不健康相对存在的,健康状态和不健康状态之间会相互转化,也许大家还听过“亚健康状态”,那是用来形容不太健康但还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的身心状态。这一部分人的数量是很大的,而且,“下坡容易上坡难”,向健康那端转化的难度远大于“恶化”为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难度。好在,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在逐渐减少,以前要说谁有心理问题多半是带有歧视的口气,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轻点的心理问题如感冒,重点的心理疾病如肺炎,更重的治不了出人命的也有,谁能一辈子不感冒咳嗽呢?所以,歧视和误解少了,治好了感冒咳嗽,转肺炎的可能就小些,传染别人的几率也小些,全民健康才是真健康。

人人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统领“三军”。以前我们的科学研究注重人的生物性,相对忽略了“司令部”的养料供给。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暴露的问题逐步增多,这是不堪重负的大脑在“秋后算账”呢。只叫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的行为急需矫正。如果我们能注意心理调适,防微杜渐,没问题时预防,有事没事多咨询;有问题尽早治疗,心情肯定会好得多,学习、工作效率会更高,生活会更精彩。

生命短暂,珍惜生命,就是要活出质量,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的人有哪些特点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要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自尊、自信;良好的自我体验是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待自我,能愉快地接纳自己的一切,自爱;自我控制是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之符合工作学习的目标,并有良好的意志力。

其次,心理健康的人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功能。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需要与环境条件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改造环境满足个人需要还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要求?要在客观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需要。对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不否认、不退缩、不回避,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应对,使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再次,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是自然与社会结合的产物,需要和周围人交流感情,消除孤独,互相帮助,获得安全感以及归属感等。很难想像一个人际关系一团糟的人能拥有很好的心理健康。

最后,心理健康者要有积极的劳动实践。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劳动使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承受各种压力,适者生存;生活路上坎坷不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面对成功得失;你我他之间时有摩擦,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与人为善,团结共进。

二、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国外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国某医院对就诊病人的统计,65%的病人疾病与社会环境有关。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人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会与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产生“共鸣”。通常情况下,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会调节心理状态,然而一旦破坏力超过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健康状态就被破坏。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如免疫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失调等。量变积累到一定的时候,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发生质变,一般的会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有助于恢复健康平衡状态,当到达边缘状态时,需要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治疗方案还是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另外,还有很多身心疾病,即主要或大部分是由社会心理原因造成的表现为躯体症状的身体疾病。如:过度紧张的人易得心血管疾病,易引起溃疡病;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长期焦虑的人高发甲亢、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起病、演变、预后、转归等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三、信号灯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予以重视,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l、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焦虑烦躁;

2、遭遇挫折,精神萎靡不振;

3、情绪低落、压抑一周以上;

4、食欲变化(暴饮暴食或不思饮食)、睡眠变化(失眠、早醒);

5、人际交往状况不好;

6、经历失恋、离婚、丧偶等事件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

7、婚姻及家庭关系不和睦;

第3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入院顺序,选取100位首次发病患者的亲属。患者本人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治疗;患者亲属是指同患者关系亲密、同患者持续共同生活1年以上的父母、配偶、子女等;排除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在符合要求的亲属中选取1~2位作为调查对象。完成调查的患者亲属共计82位,其余亲属因未能完成2次SCL-90评分而被排除。82位亲属中,男47例,年龄22~64岁,女35例,年龄21~58岁。与患者关系:父母26例(31.71%),配偶38例(46.34%),子女15例(18.29%),其他3例(3.66%)。文化程度:大学12例(14.63%),中学39例(47.56%),小学24例(29.27%),文盲7例(8.54%)。

1.2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亲属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入院后即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含: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药物的疗效、副作用;维持服药的重要性、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等健康知识,采取单独面谈和集中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座每周1次,每次半小时。在集中讲座的过程中让患者亲属之间充分交流,并及时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将入院时和国内常模SCL-90评分进行比较,将入院时和出院时SCL-90评分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CL-90评分与常模比较

症状自评量表显示,患者亲属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同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SCL-90评分比较

健康教育后患者亲属SCL-90各因子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同健康教育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3讨论

第4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现状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1.1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疾病预防系统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发展较不完善。但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4]。从一个层面而言,在理论上应该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现阶段,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文章多为理论化,学术性较强。因此,在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入手,也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合理的、有价值的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总结,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能够积极的解决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的老师、家长及时的沟通,根据一些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并加以落实,逐渐带领学生走出抑郁症的阴霾。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书籍很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常情况下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性,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心理疾病研究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进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5]。

2.3积极的开展心理讲座课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应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讲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活动教育中,并且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得学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下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强化以及不断调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鼓励学生在疾病的预防控制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保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6]。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监管以及适当的调控,结合了心理学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从卫生医疗管理的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都需要医疗卫生与教育部门进行解决,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强化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更好发展。

作者:邢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妮,张勤,张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学生男男者心理健康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3-526.

[4]赵雪,谢华.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37-39.

第5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老年人 心理健康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生活适应能力、身体状况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就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课题随机抽取河源市某社区6岁经上无严重精神疾病的老年人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由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对筛选出的老年人进行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基本情况躯体患病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在河源市某社区随机抽取6岁以上老年人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65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 年龄6~85岁;②住在社区。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活动者;②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两组病人干预前的年龄、性别、婚姻、慢性疾病及文化程度有均衡性。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采用SC-9量表[],此表共9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级评分制。分别于入组时和干预结束时将上述研究工具由心理测试专业人员统一指导进行集体测试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测试后当场收回。

干预方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研究组进行为期个月的精神卫生服务分别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期所面临的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老年期应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其相应解决方式等内容每周进行1次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进行个体心理干预利用倾听、解释、保证、指导和建议、疏泄、鼓励、促进自助等基础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内容包括老年期角色转变、慢性病的应对、 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培养兴趣爱好、改善睡眠质量、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增加日常生活活动、增加人际交往等。

统计处理:采用SPSS11 统计,样本组与常模组平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 果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间SC-9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而人际关系、敌对分值显著低于常模。见表1。

干预组在为期个月的心理干预后SC-9因子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常模;强迫症状、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分值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值均高于常模而人际关系、敌对分值显著低于常模。见表。

讨 论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已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圈子之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名6岁以上无严重精神疾病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相关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正常人群差 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常模与周敏娟、刘金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在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后干预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其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

[]

干预前显著降低。

老年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躯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离退休等生活事件可能都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我国已面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利用度等构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5]而其中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难以改变从而提示只有从认知、应付方式等层面进行心理干预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第6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命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72―01

1 一般资料:

2007-2010年我科少数医生对病人实施一些治疗方案及检查项目时,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沟通,病人自愿接受治疗及检查的人数达50%,由于病人文化程度低,不了解各种检查结果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帮助,加之检查费用昂贵,部分病人及家属认为只有药物用到病人身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这些原因的误诊及耽误治疗者达2%-5%。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病人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一无所知,卫生方面、饮食方面条件差, 不知晓卫生、饮食对疾病的影响。

2方法:

2010年以来,我院大力提倡优质护理服务及健康教育质量。通过宣传、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开展以病人为对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认识到卫生、饮食、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系。改变病人不利于健康的错误思维,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疾病的应对方式,促进身心康复。澄清一些不利于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的错误认识,最终帮助病人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对应方式。预防疾病复发,减少疾病导致的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3讨论:

制定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怎样的方式与病人交流时全体医护人员应面对的问题。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召开讨论会,针对健康教育问题展开讨论,一直认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同时还要注意病人的隐私系统的健康教育过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换取病人的舒心、放心、安心,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结果:

第7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methods,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sports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t also presents the method of promo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ith sports, which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 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Key words: sports;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302-02

作者简介:秦永修(1988-),男,江苏连云港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训练理论与方法。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注重身体健康,而是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据统计,现代社会90%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工作、生活、学习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

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法。对陕西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6%。

1.2.2 数据统计法。对其中有效问卷做数理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另一方面也困扰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有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如果仅从身体疾病的角度来看,各种严重身体疾病的比例并不高,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情况并不乐观,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疾病,有的甚至达到严重的程度。

据新华社2005年1月25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经调查,高校休、退学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健康不良而辍学。这个比例占休、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个数字逐年递增。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压力直接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教育忽视了此问题。由于我国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项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多,进而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

2.2.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都是由父母操心办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大学生活时,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尽管在大学校园中,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照顾,但是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大学中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随着时间的增长便会产生心理疾病。

2.2.2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我国的高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咨询。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时,其工作主要侧重咨询和治疗,在发展心理教育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2.3 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受到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冲击,进而在精神方面受到压抑,同时感到身心疲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给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社会的负面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人格暴露出一些弱点。

2.2.4 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存在偏差,自我意识强烈,看问题比较偏激。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和在意,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过激反应,使得自身变得非常痛苦。

2.3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契机。结果显示,8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可以改善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有79.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压力。面对学习、家庭、社会等压力,许多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困扰,造成很多心理压力。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达到“健身”的目的,而且有效地转移思维紧张,提高人体在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健心”的目的。

2.4 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4.1 适度体育锻炼,可以锻炼心理压力。从事体育运动,经常做一些轻快的身体练习,进而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行转移,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放松神经的作用,最终减轻心理压力。

2.4.2 不同运动项目可以调节和治疗不同的心理疾病。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和改善不同的心理机能,减轻和治疗心理疾病。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调节。

2.4.3 经常开展体育竞赛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参加体育竞赛使压抑已久的表现欲充分释放,提高他们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得起逆境的考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调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3.2 建议

3.2.1 学校应对学生的课余体育运动给予规范,如举行正规的单项比赛,老师指导,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好的运动,避免意外发生。

3.2.2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环境,应适当的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体育运动,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3.2.3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不但要关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要对其心理素质积极主动地培养、锻炼。

参考文献:

[1]赵伟,赵清波.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4(1).

[2]黎凡.兰州地区4868名中学生神经衰弱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1).

[5]张力为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2).

[6]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7]盛祖龙.大学健康教材[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5.

[8]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在逐年迅速增加,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人口总数的24.48%【1】,。如何养老已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家庭及现有条件可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但大多数老人仍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居家养老缺乏统一管理、即时的监控和照料。老年人大多患有不同慢性疾病,所以居家养老对老人自身及其家人也有很多的要求,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需有相应的生活照料和疾病管理。下面就谈谈居家养老老人的健康管理。

1 居家养老老人的慢性疾病管理

老年人口的增多已导致疾病谱发生改变,慢性病患病率高是老年人群的一个主要特点。对于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管理,应归位到个人、家庭及社区医疗服务三个方面。

1.1 社区医疗机构对居家老人的慢性病管理 老年人群合并多种慢性病,患慢性病的数量越多,其存在的健康问题也越多,而自理照顾能力相应下降,健康需求相应增多。为提高和改善居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的医疗保健。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需建立管理监测体系,为患病老人建立疾病档案,定期进行检测和调查分析;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强调不同慢性疾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建立高龄慢性病老人的即时紧急救治绿色通道;完善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项目;鼓励志愿者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

1.2 家庭成员应关注老人健康 针对不同居家模式的老人,家人均应知晓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以便进行及时、力所能及的管理。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家人能最好、适时、有效地关注老人的健康,对所患疾病进行随时管理。对于居住较近的家人,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间隔时间对老人进行探望,了解老人的健康情况和疾病的进展,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老人居住地相隔较远、或不在一个地方的家人仍然能对老人的健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现达的通讯可以随时把家人的关怀和问候送达到耳边,家人也可获取部分老人身体状况的信息,适时的进行提醒。长时间不在老人身边的家人,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将老人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托付给可信任的人和相关机构。总之,家人的关怀对老人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情况下,家人都对老人的健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3 老人自身对身体健康的管理 调查发现【2】,74.8% 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者主要是自己。因此只要身体、能力允许,老人自身对自己已患慢性疾病进行管理是最好的。可以细化到方方面面:按时服药,且用药效果如何,自已会有切身感受,定期到医院复查,针对不同疾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要遵医嘱去做,比如如何体现在饮食、运动中。了解疾病的发展,出现相应的症状应引起重视,针对自身疾病出现紧急情况如何自救等等。

2 关注居家养老老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除了身体的疾病外,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差于一般正常人群,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3】。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2.1 个人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存在重要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也越差。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变好。高龄老年人可能在心态和心理健康方面更好于低龄老年人,特别是好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部分低龄老年人不能很好实现心态顺利过渡和调整,而高龄老人对这一时期已经基本适应。另外,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越强,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

2.2 家庭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越和谐,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基于家庭在精神慰藉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比机构养老更具有优越性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

2.3 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有研究显示【4】,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城镇老年人。此外,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拥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比没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好,前者生存和养老压力比较小,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心理健康指导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定期由经过培训、服务态度良好的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展开心理健康咨询;或组织老年人去“老年大学”等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保障老人心理健康需要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个主体的积极作用。首先,老年人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家庭应当在经济、服务、心理慰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经济和服务保障;重视社会的积极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协调发挥作用;通过一个多元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居家养老老人日常生活照料

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慢性疾病的发展。也由于年龄、患慢性病程度和数量等的影响,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别。在完善日常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在对最希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中发现,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是首选,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2】。因此需要更好地细化这两项服务的内容,真切地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所需要的将是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选择雇人照料。有调查显示【5】,在照料老人时认为最需要的帮助项目就是“给老人洗澡”,其余依次是:帮助老人在室内活动,照顾老人大小便,给老人更换衣服,给老人喂饭。

因此,需根据老人的年龄、所患慢性病种及程度、自理能力及经济条件选择不同层次的日常生活照料,使老人过上各方面有保障、舒适的生活。

综上所述,对居家养老老人的健康管理,需从慢性疾病的管理、心理健康的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照料三方面入手,而且需要社会、家庭及老人自身共同参与,从而保障老人的健康。走出一条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互动,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尽量照顾到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各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护理照料等方面的建设,满足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需要;加强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建设,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参与社会、心理慰藉等需要。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居家老人过上幸福、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肖篷.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10

[2] 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健康研究,2012,,32 (2 ):139-142.

[3] 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 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90-92.

第9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工作整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7-02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相对并不成熟,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都会产生极大地影响。此外,高中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多,例如高考问题、早恋问题、网游问题等等,并且没有遇到过挫折,心理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差,无法适应时展的脚步。这就要求班主任认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高中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的概述。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现代社会中出现心理疾病或者障碍的人却在逐渐增多,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当然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与青少年的成长与生活环境均有直接的关系。有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重视程度不足,这也是心理问题严重的一大原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判定:首先就是其智力正常,这也是正常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其次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及时调节与控制,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融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可以及时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并可以有效、和谐的处理人际关系;自身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并且可以有效的控制心理等等。

2.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现代的青少年心理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矛盾的时期,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同时又不喜欢与外人倾诉,这也正是青少年心理的危险阶段,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高中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异性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处理的不好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问题,同时,由于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等,也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很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指责,缺乏尊重,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此外,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压力相对较大,而家长与教师还在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自闭症等等心理疾病。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这一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但由于很多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形式上的教育,通过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也只能将心理健康的教育流于形式化,起不到其自身的意义。

2.医学化的倾向。有很多的学校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但由于心理咨询人员将学生看作病人去进行处理,这也就为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是很多的学生即使想要咨询也不愿意去,这也就阻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忽视教师的教育。有很多的校园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要明确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并通过自身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

(一)高中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优势

现阶段的高中主要是由班主任进行管理,相对而言,班主任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较多,这也说明班主任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由于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可以正确的去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并及时制定策略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学生在社会中出现很多的不适应,这都应该由教师来对其进行指导。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整合工作

1.首先要求班主任调整自身的心理,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就不健康,又如何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要求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避免出现高姿态的教育,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了解,并通过交流与相处,向学生传递自身的正能量。

2.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人员,也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转换,尤其是很多班主任为了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不断的采取强权政策管理班级,这也就不断的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这就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并由班主任进行自我调节,寻找两个角色之间的共同点,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学生,以此来协调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还应该抽出时间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学生去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具有集体意识,不应该有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划分。现在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意识,这就要求班主任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