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

第1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随着国家《物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国家又将海洋经济列人国家战略、2013年商务部《关于加快国际货运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为物流产业更深层次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然而,物流人才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又感叹很难找到与之对IT的岗位。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宋利伟、纪雯以学生就业难为切人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构建中的问题,提出了创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和途径。张後娥构建了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探讨了适合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黄惠春通过介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两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构建了一种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王军锋认为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在该模式下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综上所述,学者们虽然从不同角度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鉴于我国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物流实践教学仍需深人的研究。基于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物流转型升级的需要。

2.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脱节

物流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物流实践性很强,需要理论教育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这几年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目标过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之中,并没有成为理论与实践密切配^?的有机整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的需求。

2.2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毕业从事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高等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培养的更多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执行能力的要求更髙。一些高校的物流教育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物流实践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将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此外,一些髙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历史较短,实践教学条件有限,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3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物流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也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型而来,或者是一些物流相关专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参与物流实践性活动不强,所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难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很难进行工学结合设计性、综合性的物流专业实训,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也达不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3.烟台南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3.1探索“五步”教学新模式,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结合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探索“五步”教学新模式,推动本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理论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和系统化。

第一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上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把物流前沿动态和新闻资讯有机融合到理论知识与教材授课中来,把自己的教科研创新和成果有效应用到日常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去;在授课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弓I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提高该环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定期举办“南山杯”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知识竞赛”。本环节自第二学期实施,贯穿七个学期,并在第四至七学期重点安排。

第二步:实验训练,让学生“早进实验室”。在校内,利用现有物流专业实验室做好理论课程知识的练习与掌握;在校外,利用与南山集团“双主体”嵌人式课程体系,做好实验室实训课程知识的练习与掌握。本环节自第三学期实施,贯穿六个学期,并在第三至七学期重点安排。

第三步:参加教师的教科研项目’支持学生自主项目,利用本专业已有的十多个校级以上的在研项目,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锻炼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依托现代物流实验室,定期组织“现代物流管理学术沙龙”,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和碰撞的学术平台。本环节自第三学期实施,贯穿六个学期,并在第四至七个学期重点安排。

第四步: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査,让学生“早进基地”。充分利用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百世物流等十五家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本环节自第四学期实施,贯穿五个学期,并在第六至八个学期重点安排。

第五步: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课题项目成果发表或出版。基于前四步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课题的学生尝试发表其相关的学术论文;教师在自己前期的教学任务中有机融合教科研研究。本环节在第六至八学期实施,重点安排在第七至八学期。

3.2改革实践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依托专业调研机制’收集区域、行业发展及人才岗位需求等信息,建立物流岗位能力标准,依此设计物流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与企业业务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加强现有“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ERP实验室”、“信息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新南山物流公司(天和物流)、南山集团供应总公司、南山服饰公司物流中心、南山铝业物流部等校外15个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投人,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形成“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能力培养

(1)开展适应于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创新,推进讨论式、案例式、企业现场流程教学、企业顶岗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际物流应用教学并重,注重智能物流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实训平台、实训程序与物流学科课程整合,通过整合建构出一种有效理想的学习环境,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模拟仿真、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主体的全新学习形式,如应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髙实训教学的直观性。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显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优点,给学生及时展现拍摄的物流类图片及精彩的物流教学视频。现场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能力好方法,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为弥补这种缺憾,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模拟、仿真实验’也能直观接触到真实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3)利用因特网实现智能物流数字化平台知识资源共享。目前烟台南山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系教师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部分电子参考书已经上传校园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点击网页实现在线学习,操练实训软件,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网络个别化模块的提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需求。

(4)借助各种实训平台让学生亲历企业物流技术操作全过程。学生的实践教学始终以物流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夯实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如与国家规划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的百世物流、新邦物流、青岛商至信等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合作形式包括:订单班、课程置换与嵌入式教学、联合开发实践指导讲义、教师挂职锻炼、毕业论文指导、交互开展项目研究等,为培养应用型高级物流技术人才提供先进教学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新路径。

4.结束语

第2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 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 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 所示:

在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 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 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 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 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 -CDIO化制定

基于KAQ 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 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 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 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 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 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 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弘, 于善波. 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2).

[2] 林燕. 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8)

[3] 潘云鹤. 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2).

[4] 邓一飞. 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10).

[5] 丁红燕, 李年莲. 地方工科院校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8(4).

第3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当前,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企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物资管理人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多年探索形成了服务铁路施工企业的“学工对接、五进五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铁路施工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32-03

近几年,我院加大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按照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把“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优化了服务铁路施工企业、融入企业文化的“学工对接、五进五出”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业定位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符合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岗位任职要求,具备工程物资采购、仓储、成本核算与控制、材料质量检测等专业能力;能适应施工企业艰苦的工作环境,熟悉企业文化,吃苦奉献;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强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院自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深化校企合作,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的“学工对接、五进五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企业优秀文化、职业素养教育和立足企业、服务社会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确保了毕业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学工对接”是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指专业的发展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过程中,通过企业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岗位。专业设置来源于施工现场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指将物资管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标准中,开设的课程内容与材料员、物资采购员、物资保管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兼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指以物资管理业务操作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重构新模式下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实现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际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指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材料员、物资采购员、物资保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指课程体系构建时除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外,还兼顾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毕业后还可随时根据需要重新回到学校进行学习和深造,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此外,通过专升本、函授本科等途径,为学生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指与企业共同制定融入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研究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进一步探索校企共同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文化对接、课程文化对接、职业生涯指导文化对接、工作价值观教育对接。

“五进五出”是指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五次进出校园(课堂)和企业(实训基地),实现“学工对接”。“一进一出”:学生入学之初即走出学校、介入企业,进行1~2周的认知式学习,初步了解专业;“二进二出”:第二阶段,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充满企业氛围的综合实训基地接受为期1个月的模拟岗位训练;“三进三出”:第三阶段,学生走出校门,进驻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岗位角色体验式实习;“四进四出”:第四阶段,学生走出校门,融入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五进五出”: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后,可随时根据需要重新回到学校进行学习和深造,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开发及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与企业合作,针对行业特色、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进行调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基于工程物资管理岗位的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内容,重构了新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各学习领域,系统化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见表1和下页图3。

课程建设 将工程物资管理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标准,以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依据施工过程中物资管理环节设计学习情境,依据各环节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打破传统教材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陈规,创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以工作流程或项目驱动要求为单元的教材模式,编写了《物资仓储》、《物资采购》、《物资成本核算与控制》等5本特色校本教材。建成了“物资管理职业认知”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试题库、图片、录像、案例集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达到规范专业教学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资源平台。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推行“八学段、双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第一阶段:“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1、2学段)。第一、二学期(1、2学段)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室(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完成信息核算员、材料司磅员、现场物资管理员等3个岗位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模拟训练以及其他岗位基本能力培养;1~2周的认知式学习采用班级交替学习,使学生形成对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

第二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3、4、5、6学段)。第三、四学期分别安排四个学段(3、4、5、6学段),主要在课堂采用“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分别进行为期1个月的模拟岗位训练和角色体验式实习,完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受实训基地场地和项目化教学需要限制,第三学期分两个学段,第一学段在校内采用项目化教学安排物资采购、工程物资成本核算与控制等课程学习,并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位角色模拟训练;第二学段安排物资仓储、施工企业运营与管理、商务谈判等课程学习,并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位角色模拟训练,见表2。

实训基地模拟岗位训练,主要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让学生熟悉施工现场环境,学习工程物资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解决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验收、物资保管、物资发放、物资回收、成本核算等理论与实际的对接,树立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意识。

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我院已成为中铁、中铁建等企业的工程物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曹翠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

[2]张雨乐.浅谈铁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工作的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

第4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预计约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于2006年开设了两年制的物流管理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方向:服务市场需求;2个强化:强化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质;1条道路: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服务市场需求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定课程,根据岗位需求定技能。即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

1. 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走访人才市场,定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二)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委员。

二、注重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附件中更明确指出: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这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的高职课程取向。

1. 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实践;二是要求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关的岗位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从实习基地或其他企业聘请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组建了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2.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们已建立了十几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物流实验室正在建设中,在现有的物流模拟软件的基础上,准备配置教学软硬件,引入物流流程仿真操作实验系统。

3.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4. 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是对其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其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物流行业认证,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拿到5个学分的专业技能学分。

三、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1. 以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

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四大模块:通识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综合能力模块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设置了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物流法律法规、现代物流基础、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而通识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此基础上,本专业从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出发,积极推行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一系列教学、研讨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2.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串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通过军训,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纪律观念,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意志。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就业观念,加强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对所学专业及大学生活的认识。

(2)通过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听企业管理人员谈体会、谈理想、谈未来的发展前途,激励学生的斗志;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物流管理最基层的工作情况,提高职业素质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另外,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所授学科实践课时的安排,设计与培养本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

(4)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参加答辩、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使其牢固树立“敬业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的理念。

(5)通过毕业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激发创业激情。

四、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1. 积极发挥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吸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对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论证,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整改措施,以推进专业建设。

2.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依据“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目前,我们已与唐山鹏润国美有限公司、唐山北方物流有限公司、唐山华润超市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根据实习基地的有关规定,企业不同岗位的人员走进课堂、指导实践,教师和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实习基地参观、顶岗实习。

3. 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科技与培训工作,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

4. 请企业人员到校内兼职授课或作讲座。

5. 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可概括为: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在进度安排上体现了工学交替,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以顶岗实习为特征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亲临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后企业可择优录用。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引言:铁路物流已经成为物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物流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准确的信息推送让购物更加便捷,物流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关的物流管理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

1.专业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的教育体系而言,铁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就是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等都类属于这一专业的专业能力体系之中。高职院校应本着培养专业能力的要点,将这些能力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培训,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相关专业的分支较多,故其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在铁路物流基层的人员,其专业能力注重的是基础操作能力;铁路物流的管理阶层,其专业能力注重的是交流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而铁路物流的领导阶层,其专业能力注重的是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

2.个人素养的培养

对于整个物流行業来讲,其行业有着明显的特征和从业特点,集中体现在工时和工作量上。物流行业的工作时间是没有准确的定性的,白夜交替的现象经常存在;同时,物流行业的旺季和淡季的工作量也存在的较大的差异。由此可见,从事物流行业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素养,如:责任感和勤劳,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如:团队理念和抗压能力,更需具备职业道德,如:执行力和沟通能力。

二、高职院校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长远目标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遵循以为社会服务,让社会满意为的理念,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相关物流系统就业,并在物流系统中获得不同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一味追求高高在上。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几乎是“虚构的”,与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准确掌握受训人员能胜任哪些岗位,企业岗位对应的专业能力需要哪些培训。

2.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精准定位

国家设立高等职业学校除了提高国民素质之外,还有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目的。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类属于高等教育行业,其培养的人才应兼具专业能力和学习精神,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的培养模式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偏低,并且专业教学的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的物流专业甚至只是围绕在采购和配送和仓储上,过分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综合建设的原则。这种定位下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只能呆在基础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三、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在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环境下,高等职业学院的铁路物流专业培养模式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学校应立足于实际,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校与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实际对接,进而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为学生从实操性员工升职到管理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进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

2.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国家制定的职业学院办学标准中,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为:产业和教学之间相互融合;企业和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工作和学习之间相互协调。这就为铁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学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办学标准,做到三合、二聚、一中心。三合即:把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融合,并结合三者的之间的共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二聚即:以岗位实践为基础,聚合学生培养模式的任务导向;以课堂教学为理念,聚合学生的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法。一中心即:以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为中心。

3.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内实行项目化教学。这就使得学生不但学习了铁路物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同时掌握了项目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从引进大型商业项目入手,通过大型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操作的基本平台。要注意的是,引进的所有项目实践应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产品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入手,且需由企业进行投资和技术指导。

4.完善专业课程的内容

铁路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基础的教材,可以说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对课程中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加以完善。具体措施为:第一,了解市场的行情。高职院校可以展开具体的市场调研工作,对当下市场中铁路物流的运输情况、仓储要点和配送方式进行研究,进而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最新的知识和要点,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第二,做好课程分析。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对不同岗位的专业进行延伸和细化,采用突出重点的方式培养类属于不同岗位的人才,进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大致明白自身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要点。第三,遵循现行标准。高职院校可以更具铁路物流行业的行业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同时,可以采用审核教师课件的方式,让教师也重视对课程内容的完善工作,进而为学生的培养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

四、结束语

第6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

1、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1]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指出,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切入点。全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围绕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各显神通,摸索着前行,已经取得不同大小的成绩。

目前最主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有:(1)“厂中校,校中厂”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本着“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以校办厂,以厂养校”的原则创办自己的企业,旨在通过这种模式形成自己的系列产品和技术优势;(2)“2+1订单班”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2年的学习+企业接受1年的实践教育;(3)项目合作模式:企与学校双方本着互利的原则,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建立产教结合的关系;(4)委托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以解决企业对各种人才的急需。

2、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行业认可度不高

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貌似行业并不认可。据2010年XXXX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显示,58%的物流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行业工作,多数学生在私营或民营企业工作。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并不看好,76%的应届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师徒方式”的学习。

2.2 物流企业对工学结合热情不高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程度不等,但大多都是“两头挑子一头热”。工学结合的提出就是让企业参与高职教学,深入教学,与高职院校探讨更为突出物流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高职教育通过吸纳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招聘企业人士承担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等方式,希望可以在工学结合上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物流企业对于工学结合的热情不高。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热情的展开工学结合方式,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为了人才需求,只看结果,不重过程。

2.3 工学结合使企业承担一定风险

工学结合的企业参与使企业的吸纳人才的时候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尤其的物流企业。物流热,使物流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比如“2+1订单班”或项目合作方式,企业通过宣讲、招聘合格上岗的方式接纳学生,确实费了时间和精力组织和培训学生。但是学生却觉得工作辛苦,工资水平不高,经常性加班,并不像当初企业宣讲承诺的那么好,和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差距很大。因为在实习期间还没有签订劳动就业协议,所以学生也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全然不顾企业承担的风险。

2.4 学院教学质量监管不到位

传统的学院式的质量监管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不足。工学结合方式下的学生一般在企业,受企业监管,同时由于还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毕业,所以还要受到学校监管。但是按照校企合作方式,学生会按照不同的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中,也可能是不同的业务区域。所以高职院校监管起来相当的困难,只能通过电话等通信方式了解学生动态。

3、对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挂牌形式,开会拍脑袋,要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组织由企业参与的教学研讨,企业专家授课,指导、监督教学,指导编写教材方向等。让企业作为管理咨询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指导建立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方向细致化,学生技能功底扎实化。

3.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较强的应用性,可以按照构思、设计、实施三阶段运作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根据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构思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方向、定位。设计课程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类,可以突破顶岗实习的限制时间,打破原有的“2+1”传统教学模式(如图1),让学生率先体会到实践过程,在实践中体会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管理知识,培养基层专业管理人才,这样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理论-实践的学习,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程度。

3.2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认《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标准》

为了提高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认可程度,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消耗成本,应由物流行业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制定一套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标准》。例如:物流企业对于仓管岗位的晋升,一般情况下按照“收发员——仓库班组长——仓库主管”的划分,将能力分解见下表1。然后学校根据这样的能力分解表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比如《仓储管理实务》培养学生熟悉仓管的业务、现场管理能力;《物流设备管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管理设备能力等等。

3.3 有效开展工学结合的机制

工学结合方式下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与学校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培养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实力的提升。但是目前的机制有一定弊端,所以:

3.3.1 搭建平台式管理模式

由政府或者行业主导的合作平台。主导者要提供一个切实有利的合作环境,且需要刚性的法律机制,依据国家法律,明确政府、行业对高职教育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法律的层面上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学校和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动态式管理平台。校企合作搭建的合作组织结构以及合作制度,从合作的组织机构中实现统筹规划、统筹管理,使形成学校与企业机制互补,互惠互利,共享资源,实现“双主体”管理经营状态。这种方式可以以企业为主体,毕竟企业的经营是以盈利为性质的,学校负责催化和推进,实际意义上的完成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3.2 共同建立评价考核体系

物流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都各有体制,常用的KPI考核体制。但是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还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受“双主体”监管,又各监管不到,所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是重中之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都受到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管,又受到企业实践结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教职成[2011]6号.

[3] 李东志.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02).

[4] 张爽.浅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01).

第7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一、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高校也在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实现大众化。财务管库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职业,会计侧重账务处理过程,财务管理则更注重成本与资金的管理。我国企业财务系统正处于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很多中小企业还处在认为会计人员是可设可不设的闲职,不能生产出实际价值。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局面会大大改善。在高等学府受到教育,在基层工作岗位积累到实际经验的财务管理人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弓箭。干财务工作的不需要多么高的学历,重要的是“越老越值钱”。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不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和很好的职位,更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规划。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简要介绍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管理学科中的一个新兴的、极具发展前景的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对公司财务金融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要求,面向公司理财和金融两个领域培养的专业性人才。1998年,我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决定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并陆续开始招生。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的是财务与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方法与实用技巧的基础训练,培养出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财务管理活动。其中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财务活动体现的财务关系,这其中主要包含有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客户等之间的关联。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是帮助企业实现自身制定的财务表现水平,并且不断的改变财务行为,从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们一度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等同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就相当于链条,链条一旦失灵,机器就不会正常运转,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管理和理财等知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

四、财务管理专业从事的职业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对口的工作就是做会计,这也是最为常规最为妥当的一个职业。但是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放弃这样一条职业道路,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也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有限。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十分片面的,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基础和普通人才太多,优秀的财务人员较少,所以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做优秀的财务人员,首先是要把基本功练扎实,专业知识要做到十分的通晓。最好可以熟练掌握与运用一种以上的财务管理软件,利用多媒体帮助自己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基本技能都已经熟练之后参加真正的实行以达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要多多注意观察自己的老师对工商税务和公司内部的沟通技巧,进而仔细揣摩。多多尝试到不同的公司企业。不同的行业中去实习,以方便自己积累多方面的经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越早对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最好可以在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实习,次数越多越好,最好是每个假期都进行实习。除了了解企业内部基本的财务状况,能更好的适应变化极快的人才需求市场,专门的职业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多多参加一些财务方面的专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职业,是相对一个很容易规划的职业。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有很多的职业方向:1.外企或者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2.进入专门的财务公司;3.银行等金融机构等。但不管是哪个方向的财务工作,尽量要争取向高端方向发展,做高精尖人才。

五、总结

企业财务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继续发展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就业前景也是十分的良好。希望改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将基本功抓牢,多多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重庆超力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建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考试周刊,2007(48).

[2]刘利群.区域特色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初探—以浙江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3]王斌.关于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

[4]左小明.国际化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3).

[5]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6]黄维干.财务管理人才面临的环境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2007(21).

[7]任国瑞,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29).

[8]刘贤仕.财务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第8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供电公司 财务管理 提升 策略

一、影响电力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

财务管理作为供电公司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以及竞争力的构建。目前,大多数的电力公司财务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多方面音速的影响,电力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当前制约电力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供电公司凭借自身没有竞争对手的优势,导致供电公司的管理上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观念,通俗的认为财务管理就是最基本的资金收入来往。缺少财务管理观念,造成财务管理实施成效落空。有些供电公司潜意识的认为营业收入的增长才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而忽视对次啊无支出的有效控制措施,建立了错误的财务管理目标,最终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落后。当前供电公司管理缺少对风险意识、成本意识等财务管理基本理念,这对于供电公司经营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

(二)财务管理人员素养偏低

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具体的相关人员来实施和推动,所以大多数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从业人员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很多供电企业用人问题之内部化,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或者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太差的成为一个不变的现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能随着供电企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认识,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记账上,缺少对风险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的一系列的工作。

当前财务管理需要相关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所以,专业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匮乏已经成为供电公司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依托,要想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目前,大多数的供电公司对于财务管理的建设与财务管理的实施不能相适应,不完整的结构导致财务管理面临各种新问题。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缺少有章可循的判断,限制供电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财务管理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供电企业在财务管理方法层面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管理以及经验管理的阶段,既有的财务管理方法更本就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供电企业既有的财务管理方法基本上就是事后管理,缺少事先控制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由此导致财务管理效果不佳。供电企业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方法都是以定型为主,全靠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而定性的财务管理方法无没有普及,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较低。

二、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一)加强供电公司财务管理意识

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对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认识,重视财务管理的理念。从潜意识里全面加强自身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认识,通过自身不断观念的转变,进而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工作。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来加强公司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对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培训,不断的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单薄问题。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实施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由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和素质。我们可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或者通过用人制度来公开招聘,选拔优秀的、专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财务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用人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由此加强培训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最具有实际意义的途径。

(三)健全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实施基础是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所以供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相关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为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由此,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财务管理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确定岗位的职责内容,并据此进行制度的构建,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应充分的吸纳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建议,制度的制定者应与财务工作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及协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制度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财务工作者对制度的抵触心理;财务管理制度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对于未来要发生的各种情况能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判,这样可以避免新的情况出现时,财务管理人员因为没有既定的规章制度可循而出现的失误。

(四)创新公司财务管理方法

随着供电公司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结合供电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应用新管理方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寻找最为合适的财务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全过程控制是目前财务管理领域出现的两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事后核算以及阶段性核算方法本身所不能克服的缺点,但是这两种方法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与此同时,供电应企业建立一个核算、预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完善预算编制、下达、调整、控制、考核工作流程,提高预算执行刚性,实现企业预算管理全过程监控,较好地改变了以往重费用申请,轻过程控制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是现代供电公司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使之与当前供电企业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从而促进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对财务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今后我们要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第9篇: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实习实践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81-01

一 概述

高职院校作为部分学生结束学习时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承担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更多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好求职”还要“求好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人才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明确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这意味着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导作用。

二 财务管理专业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一直被归到会计学专业中,直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后,才将其独立出来。但由于其开设时间短,在一段时间里自身定位很不明确。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暴露出财务管理岗位大量缺口后,才明确了自身定位――以培养具备独立处理公司与市场或金融领域事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虽然有会计学内容在其中,但学生最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完全和会计工作人员的性质不同。

三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1.与会计学脱钩,但不脱离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直接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界几乎没有把财务管理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重视和认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优秀财务管理人员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有的学校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就业缺口,盲目地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但是由于教学规划不科学,出现了“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所学内容仍是会计知识。

财务管理是一门很严谨的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是在掌握账面上的数字,更多的是在做市场分析,进而研究和预判即将产生的数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

2.多上岗,少上考场

由于财务管理是新分出来的一个学科,任课教师多从会计专业调剂过来,本身对财务管理的教学任务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就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学完,就要求考会计专业的相关证件,这种罔顾企业实际需求的局面,不仅浪费了师资力量,更是让学生学了一堆空洞无用的东西,考了一堆没有多大价值的证件。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如果说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资格考试,一张会计从业资格证就足够。因为所有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的资格认证,都是在大量的实际工作后,积累下丰富的工作经验,才通过的认证,而这种认证,根本不是靠一张纸来认可的,是靠一个个真实的工作案例来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一定要摒弃固有的思想认识,着眼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多剖析企业的实际案例,多给学生讲解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在哪,需要总结的教训在哪。这样既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分析和研判,也能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会接触和运用到哪些类型的理论知识。

3.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壮大促使企业必须认真调整内部结构,才出现了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缺口。国外一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比国内开课要早,所以有的企业在招聘CFO这一企业内部重要岗位的时候明确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毕业”。正是这样的炒作,让财务管理这一专业从诞生初期就走进了一个误区。CFO这个岗位,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设置的一个决策管理岗,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例如,目前保险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保险行业需要大量专业的具有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任课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以拿保险业财务管理师的一些工作案例进行剖析和讲解。

四 结束语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变数,这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格局随时在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全方位地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应该摒弃,这样既是对企业、对学生负责,也是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转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