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人才培养

第1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AI技术人才

一国家对于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的重视

面对AI技术如火如荼地发展,我们国家对AI人才和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2017年3月“人工智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及四次,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4]。《规划》指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二企业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

市场上AI技术人才非常稀缺,据腾讯研究院联合boss直聘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5]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30万人从事AI工作。截止到2017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2017年头10个月,AI人才需求量是2016年的近两倍,2015年的5.3倍之多,年复合增长率超200%。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挖掘AI人才,纷纷开出了高额的薪资。2017年薪资最高的十个职位中AI类岗位占到1/2,其中语音识别、NLP、机器学习等职位平均月薪资超过2.5万元。

三高校AI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校具有多学科、高层次人才集中的特点,具备计算机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越条件;且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具备夯实数学理论基础的条件;且人员相对固定,便于沟通交流,具备共同开展AI课题,促进发展AI技术的人力条件。但是遗憾的是我国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高校较少,2018年只有33所高校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6]。面对AI发展的火爆,国家对于AI人才发展的重视以及企业对于AI人才的严重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是不是应该思考AI人才的培养呢?AI人才可以分为三类:拔尖人才,研究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呈金字塔性。当下已经有一批名牌大学开展了AI方向拔尖人才的培养,如北京大学图灵班、中国科技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南京大学计划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等。但是金字塔的底层、中层更需要庞大的AI技术人才,如应用开发人员、数据工程师、AI和机器学习工程师、AI系统架构师、AI产品经理等岗位的人才,同样值得重视。很多专家都表示AI人才需要数学基础好、专业理论全面、具备一些工程基础,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从夯实数学基础、人工智能方向课程的建设、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高校关于AI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1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在学习AI技术时,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提出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数学功底的厚重程度决定了在AI技术上走多远。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课程,但是课时、难易程度不足,学生对于数学不够重视,或者觉得晦涩难懂,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加强数学基础的工作刻不容缓。可以通过必修和选修等方式开设“数据分析”“统计机器学习”“凸优化”等课程;通过微课或者MOOC等方式巩固数学基础的学习;通过优秀科普读物,如《数学之美》《编程之美》等书籍的推荐阅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开展校内学术讨论、数学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数据的动力,逐步达到夯实数据功底的目的。

2人工智能方向课程的建设

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只开设有《人工智能》导论,有的甚至没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有“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导论”“计算智能”这几门课程,但是在编程、算法等方面不足。那么AI技术人才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呢?如何从专业角度培养AI技术人才呢?2018年1月CSDN了“AI技术人才成长路线图”[7],通过专业路径和实战路径两方面介绍了AI技术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需要具备Python、C++、Linux、CUDA编程知识,需要学习机器学习课程、掌握TensorFlow框架。该路线图中列出了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10个岗位AI人才应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微软公司也推出AI人才培养的10门免费课程,如“AI导论”“数据科学会用到的Python语言-导论”“AI领域运用的数学概要”“数据和分析所需要的道德与法律”“数据科学概要”“机器学习法则”“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微软专案项目之人工智能”。同时在“文字和自然语言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中选择其一。Google在人工智能学习网站开设有《MachineLearningCrashCourse(简称MLCC)》的免费课程[8],由机器学习概念、机器学习工程、机器学习现实世界应用示例三个部分组成。Intel近期也了三门免费的AI课程,分别是“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基础”和“TensorFlow基础”[9]。AndrewNg在Coursera上也推出了机器学习的课程,且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解机器学习中各个算法。最近在Deeplearn-ing.ai和Coursera平台又开设了5门深度学习课程[10]。综上所述,不同的研究机构都着眼于AI编程基础、AI算法、AI框架、AI实践这几个方面。那么高校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三个阶段分层次的开展相应的课程。

3实践能力的培养

AI技术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设计教学环节时多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新手编程编程实现模型,充分理解算法的含义和原理到实现的过程。(2)在掌握一定的机器学习知识后,鼓励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接触科研工作。可以从一些AI应用方向作为入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培养科学研究能力。(3)鼓励学生参加算法比赛。目前有很多AI方向的竞赛,如Kaggle上的挑战赛,国内阿里天池大数据竞赛等。通过参加竞赛刺激学生学习AI的动力和热情,使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4)鼓励学生到工业界实习。很多专家都指出AI人才应该具备一定工程基础。确实,学术界往往追求算法的性能,而工业界更重视经济效益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到企业学习可以快速了解行业发展的框架,掌握算法转化到产品的过程。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AI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要求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节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平时教学中,可以给出一些小型的项目,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案,并把它作为考试成绩的依据之一。(2)提供给学生免费的AI慕课资源,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3)课外可以开展学术讨论或者通过社团等方式开展AI方向的研讨,交流,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可以介绍一些近期的AI会议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了解AI发展的动态。(4)鼓励高年级学生订阅Arxiv,关注机器学习的顶级会议,如ICML/NIPS等。通过研读论文,动手完成论文中的实验发现新问题;或者扩展感兴趣的论文的实验部分;或者尝试寻求论文中有价值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2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前提下,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会计模拟公司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传统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历来就是以知识传授为最高目标,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形势发展,且缺乏实践性知识。可见,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特点很明显,它对创新能力开发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改革传统教育方面有了一些举措,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仍具有一定市场,其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仍然在沿用。

(二)现行评价制抑制了师生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我国高校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做统一、简单的要求,缺乏灵活性和宽容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分数、考试为指挥棒。一层层的过级考试使学生陷入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单一的闭卷考试十分呆板而僵化,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关,甚至获得高分。这样的成绩不仅不真实,而且还挫伤了学习刻苦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中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教师的研究动机不是改进教学质量,也不是发现新事物或新思想,而是为猎取声望、升级和加薪。这不仅压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发,甚至会造成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

(三)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实际情况难以适应这种需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控制欲望强,在教学过程中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二,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足。究其原因,教师无瑕创新和不敢创新是很大的制约。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实践和精力,但事实上教师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高校规模日益扩大,尤其近几年,各种形式的学位班、课程班猛增,教师疲于奔命,无法顾及创新。据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授分会对110所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的不完全统计,在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共计1960人,其中教授243人,副教授674人,讲师745人,助教2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2人,硕士学位428人,学士学位1361人,大专以下(含大专)109人。从总体上看,副教授以上的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和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偏低,教师队伍结构不甚合理。

(四)理论脱离实践 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通过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而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也正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纵观古往今来,所有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而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承。诚然,传承知识是教育的任务之一,本无可厚非,但若过于注重,则必将压抑教育的另一功能――创新素质的培养。轻视实践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忽视实践教育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基础。据调查,对北京等15所高校近28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知识文化素质方面的主要缺陷,被列为首位的是“理论脱离实际”。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如(图1)所示。(1)会计模拟公司。模拟公司作

为一个企业实体,对中小企业提供记账、管理咨询等服务。同时模拟公司为它的主要经营者和主要工作人员提供了接触和体会实际财务工作的机会,即它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企业开办的主要目的。运行中它全部由学生管理,向企业提供服务,接受教师和会计学院的指导和智力支持。此外学生模拟公司模拟了全真的记账公司的不注册实体,具有实用性、创造性、通用性等多种特点,它设计不同层次的业务,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会计核算环境中,通过业务的运行、账务的处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在模拟公司中工作的学生通过大量较为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分析和判断,能创造性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的体现。模拟公司不仅仅具有实用性、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具有通用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毕业后能很快地胜任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企业。企业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实体,也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关键。它是会计模拟公司的客户,没有它会计模拟公作者简介:

张淑慧(1976-),女,山东潍坊人,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司将失去提供实践环节的机会。它对服务结果的反馈将影响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同时,需要委托业务的企业在考虑是否委托模拟公司时,除了考虑节约资金等问题,还需考虑是否相信学生的能力、模拟公司的诚信和完成任务的满意程度。因而,就企业而言,他们选择模拟公司,可以节约资金,解决本公司的规模限制等的问题。(3)会计学院。会计学院为模拟公司提供智力支持,促使他健康发展,也通过企业的反馈结果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修订和完善教学任务,以使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会计学院拥有强大师资力量来支持模拟公司。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学生模拟会计公司拥有会计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的支持。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1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6人,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是一支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2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拥有社会工作业务,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因此他们应该能为学生模拟会计公司提供业务来源和智力支持。(4)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主要业务靠利用老师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由老师推荐提供。企业可能对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是一旦有老师作为坚实的后盾,希望委托会计模拟公司业务的企业或公司就会放心把业务交由学生来操作完成,因此,老师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对模拟公司给与大力支持,带领学生成员顺利接到业务,开展工作。而且,老师也是纠正成员平时可能存在的错误,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来源地。(5)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将影响自身能力的高低。而他们能力的高低又决定模拟公司经营的成败。目前,重庆工商大学的模拟公司拥有

丰富的人力资源。学院高年级学生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院学生现已获得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129人,获得上岗证证书的75人,03、04级通过单科注册会计师考试7人,8科次。2008年12fl这次已报名参加会计上岗证考试和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各为131人、137人且大多数参加了我院专门举办的培训。其中很多学生都具备了从业资格或将要获得从业资格。

(二)培养模式的调查问卷分析 本课题就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有关问题,针对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全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占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截止2008年1O月份全院学生约1344人的33%,收回有效问卷362份,占发出问卷的90.5%。其中2005级会计学院学生占发出问卷总数的17.7%,2006级会计学院学生占发出问卷总数的31.4%,2007级会计学院学生占发出问卷总数的37.6%,2008级会计学院学生占发出问卷总数的13.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分析。在校期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调查发现有65%的学生认为应该到社会上去实践,有28%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而有2%的学生认为通过会计实验课,有5%的学生认为应综合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走入社会,是获取实践经验的直接途径。但实际上,由于会计工作是公司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公司不会在短时间内信赖实习生,更不会把重要的会计工作交给实习生来做,实习生在公司的实习期间的工作更多是做一些杂务,不能达到很好的实习效果,这是很多学生还未意识到的。因此,学校更应该创造让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使他们在踏入社会时更加具有竞争力。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否适用于毕业后的工作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表示能适用于毕业后的工作,有25%的学生认为不能,而5l%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确定。从男女比例来看,有28%的男生认为能适用于毕业后的工作,高于女生11个百分点,而有25%的女生认为不能,高于男生4个百分点。这说明学生对此并不乐观,尤其是女生。要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笔者认为,学校要做的工作是如何增强学生在踏入社会时的自信心问题,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实践与理论谁更重要的问题,调查发现,有52%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有42%的学生认为实践更重要,有4%的学生认为理论更重要。这说明学生更倾向于实践,而目前的教学方式没有能够满足学生的此点需求。由上述分析可见,我们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较为严重,致使学生在毕业时,面对工作中实际问题无所适从,不能很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表现出对自己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不自信。因此,学校方面应该想办法解决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完善我们的经管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2)学生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观点分析。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是否可行的问题,调查显示,有83%的学生认为可行但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5%的学生认为不可行,有1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学生普遍看好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对成立会计模拟公司进行教学的前景是否看好的问题,调查发现,有59%的学生表示看好,有14%的学生表示不看好,而有24%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从男女比例来看,分别有59%的男、女生对此表示看好,分别有13%的男、女生对此表示看好。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成立会计模拟公司进行教学有发展前景。学生是怎样认为校企联合这种模式的问题,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非常好,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24%的学生表示这种模式很一般,还有些弊端,还有8%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不好,实现的希望不大。此类问题说明会计模拟公司的未来是很多学生所期待的,但又不知道其发展前景,和学生本身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目前的态度是不明朗的。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实施问题,调查显示,有54%的学生表示愿意,有3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只有l%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有8%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这说明学生普遍对这种模式充满热情,这也给这种模式的实现起了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之余是否会投身于会计模拟公司的工作问题,调查发现,有47%的学生表示很期待,有43%的学生表示有时间就去,有3%的学生表示没时间,不参与,而有3%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学生是否参加过有关会计知识方面的时间工作的问题,调查显示,有49%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有42%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3%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有关会计知识方面的实践工作。这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知识。学生创建会计模拟公司会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调查发现,有12%的学生认为经验不足,有28%的学生认为实际可操作能力差,有16%的学生认为管理水平低,而有36%的学生认为会同时遇到以上三种问题。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调查发现,有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10%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有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有13%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清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对会计模拟公司满怀期待,希望能积极地参与到会计模拟公司的相关工作中来,通过在会计模拟公司的实践工作,可以让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更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乐于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在具体工作的操作过程中并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进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 目前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以上各个要素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节奏,从而达到高校的培养目标。

(二)尽快疏通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 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必须要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职业界的支持,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教育,使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可以多渠道地建立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首先当前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国家教委)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职业团体的作用。很多

职业团体对于高等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同时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再次,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座谈、授课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要从根本上变革对高校管得过多过死的现状,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一方面弱化“社会本位”的管理体制,尊重大学发展的内有逻辑、维护大学自治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层面改革的目标。在管理权限方面从集权走向分权。首先,要向社会放权,提倡社会参与,只有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办学,培养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适度调节作用。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就实施制度创新的策略而言,现阶段可以先从“梳理和整顿”现有的内部制度人手,将废止现行的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制度作为突破口。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师生提高学术水平,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同时,积极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使学术水平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加强社会力量对校企联合办学的推动作用 在投资渠道上变多渠道筹措经费,发挥政府、企业、团体、私人各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在办学功能上增强对全社会的辐射作用,使职业教育机构由单一的常规教育向常规与非常规教育并存、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单一的育人就业向产教结合的教育力一向发展,使职教办学机构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第3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1.控制招生规模,强化精英教育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及未来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以后我国高考的学生数将逐年下降。基于此,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各财经高校应严控招生规模,在维持目前招生水平的前提下,有可能的话还应逐渐降低招生规模。

2.明确目标定位,培养财经人才

尽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是审计学,但教学定位不应只限定在审计,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重要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面都得到体现,如政府部门的经济效益审计、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等。因此,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以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财经人才为目标。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与认证教育相结合

与其他行业的显著区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职业化的行业,从业人员需获得相关资格认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准备,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与国际会计师资格考试相结合,将相关会计师资格考试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在引进先进教学体系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通过相关资格考试。

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4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社会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目标、类型、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思路

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导向之一,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确定,决定着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办学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路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学校教学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

(1)坚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重。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规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不可以急功近利,否则,只能损害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要阵地。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因此,高校应该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资源的总量和水平继续稳步提高,从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高校必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2)坚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大众化人才并重。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专门化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这是高等教育满足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专门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行不悖,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其实,高校人才培养本来就是有层次的。为此,高校追求专门化不应该取消大众化,而大众化并不是对高端专门化教育的消解,就其本质来说,也是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和大众化应该同时并行。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上升,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企业所需求的合格人才是在工作岗位中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有一定理论功底,还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要根据现实条件进一步提高大众化水平,坚持高级专门化与大众化并重。

二、高校人才的分类培养思路

(1)培养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多变性在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织,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使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可靠的接班人则不打自垮。面对社会多样价值存在的现实和日益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肩负起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大学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所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造就奋发进取、开拓前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迫切需要的。

(2)培养拔尖的创新型学术研究人才。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是指那些在学术上尤其是基础理论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就的学者。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培养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高校应从制度变革层面入手,革除所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注重人才的个性培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尊重学术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热情。所以,高校要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3)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当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多样性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改革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场式”的教育方式应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与学生就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培养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来造就大量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思路

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三个方面。高校应该培养适应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

(1)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德”,是衡量人们精神和品行的尺码,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如果把“才”比作发动机的话,那么“德”就好比是方向盘。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发动机马力越大,其危害越大。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关系到人才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所以,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培养人才的知识素质。知识是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必须培养人才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必须培养人才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复合型知识人才成为当今时代人才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要逐步走向“专”“通”相融的道路,“拓宽专业口径”成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自主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追求新知识,提高知识素质。

(3)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等教育人才成才、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状况整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身心状况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生活的需要,他们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对情绪的调控不够理想。为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地控制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四、高校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思路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实现能力的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能力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1)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人们对理论知识的培养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首先,高校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次,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最后,高校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所以,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发达的智力和渊博的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交往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交往能力是现代型人才的必备素质。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交往能力能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内容。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网络系统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单薄的。因此,当代人才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社会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更需要的是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重交往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才。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当今时代,人才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了学历文凭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尤其是正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家整体的创新实力,以及国家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就应该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人才,应该具有灵活、开放的个性,具有坚持不懈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高校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2]阎光才.从成长规律看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J].中国

第5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

一、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仅限于与学校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

(一)人员经费成本

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等高校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支出。身兼科研岗和教学岗的教师工资可以根据《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2/3计算了学生培养成本,1/3计入了科研成本。

(二)公用经费成本

高校为了完成教育服务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会议费、差旅费、印刷费、水电费、冷暖气费等。

(三)资本性成本

高校在使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损耗,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应该计提折旧和摊销费,以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高校举债发生的利息费用也应计入人才培养成本中的资本性成本。

(四)补成本

高校为达成教育服务目的向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各项补贴。

(五)隐形成本

高校发生的与提供教育活动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金等。

(六)科研成本

科研成本是指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支出,包括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科研活动经费和为进行科研活动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的支出与高校教育活动必然是有关的,但是由于科研活动的种类具有多样性,有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也有服务于企业的横向课题,所以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应该只包括纵向课题相关科研支出。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

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种类较多,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其中会计法又可以分为会计核算法和会计调整法。另一类是按照核算的详实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匡算法和实算法,实算法又可以分为简捷法,专业法,类比法和作业成本法。

(一)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

1.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又称统计调查法,成本统计法等,从研究领域来分类属于统计学领域的范畴。它根据统计学抽样的原理,从学校的历史教育资源耗费数据库中按照需要比如,年级,专业等抽取样本数据,加以分类汇总得到人才培养成本数据信息,最后推算出总体人才培养成本数据,它是一种估算的方法。数理统计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平时会计部门不需要将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纳入专门的工作,只要定时或不定式的进行人才培养成本信息估算即可,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消耗。它的缺点就是数据不够精确,将不应包含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范围内的成本也计算进去。虽然如此,但数理统计法由于其便捷性的优点仍然是当前高校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2.会计法:(1)会计调整法。会计法中的一种为会计调整法,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在计算人才培养成本时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调整现有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数据。在会计调整法下,高校可以克服现有会计制度下收入与费用无法正确配比的问题,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2)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在平日开设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户,明细人才培养成本类别,期末根据账簿、报表上的人才培养成本信息核算人才培养成本。它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双轨制下的会计核算法原理和会计调整法类似,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期末根据权责发生制调整成本信息,以保证人才培养成本信息的正确性。单轨制下的会计核算是以单一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日常会计核算就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省去了期末会计调整的步骤。单轨制下的会计核算能够提高高校的成本管理意识,加强财务监管力度,但是不符合国家财政预算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校需要准备另外一套收付实现制基础的成本账簿给国家以明确财政拨款,在现行高校的运作机制中不易推广。

(二)按照详实程度划分

1.简单匡算法:简单匡算法即在获取教育资源耗费总量的基础上,不对数据加以整理归类,根据数学平均值的公式,生均人才培养成本=教育总成本÷在校生人数,求出高校生均成本的近似值,它提供的教育信息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

第6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富有潜能的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亟需重塑人才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理念、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转型期困扰在不少高校领导和学者心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高校的科学发展和未来前途。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在新近出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素质教育,并运用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自己十年办学实践,创建了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对高教理论研究和高教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成功素质教育内涵诠释

人类迈进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品位化、科技高尖化、竞争激烈化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推动了世界高等教育从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呼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诞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作斌认为,“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是专业教育,而应该是以培养成功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既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也包括非专业素质教育。只有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从而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新型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赵作斌看来,素质是反映人内在本质的基本品质;成功就是实现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成功素质则是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既是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也是观念体系、品格体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完整统一。在此基础上,赵作斌诠释了成功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赵作斌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成功素质教育主张大学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统教育,形象地说是两条腿走路;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仅仅限于专业教育,相对于成功素质教育来说,是一条腿走路。成功素质教育是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变革和深化,是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的教育,在理论上显示出育人的先进性和教育的独特性。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剖析

作为一种新认识、新见解和新观点的统一体,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策略、新方式和新方法的结合体,成功素质教育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赵作斌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十年探索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模本,从五个方面与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区别剖析。从培养目标看,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定位与“社会人”的成功为出发点,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与“劳动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强调高等教育的专业特性与人的工具价值的实现,培养专业人才。从培养系统看,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双星座”结构课程,经由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两大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服务于学生成功素质的培养;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结构课程,经由专业教育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从培养要求看,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学生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1:1),在重视对学生共性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复合型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在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对学生“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所占课时比重明显低于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于重视对学生单一性和共性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过于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内容看,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括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且包括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即便其专业素质的培养也遵循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进行,既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又包括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能力、专业方法的培养和内化;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从测评方式看,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成功素质五大体系为目标设置学分,包括显性素质学分(内含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和隐性素质学分两大部分,用素质学分考察学生成长状况;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设置学分,用专业课程学分考察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比较,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逐渐明晰,优越性得以彰显。面对我国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重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日益必要而迫切。

三、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建

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简约性、中介性、可仿效性和开放性特征的某种活动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样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指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大学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建立的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重构。赵作斌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大系统、三大要求、四组课程、五大体系”。“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强调“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两项基本技能”(外语、计算机)、“夯实三项基本功”(一口话、一笔字、一手文章)和“培养四项基本品质”(笃志、博学、崇实、拓新);“两大系统”即在扬弃传统“三层楼”专业教育基础上,创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列相连的“双星座”教育系统;“三大要求”即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的复合型和个性特长的培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组课程”即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主修课与辅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五大体系”即构建成功素质的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方法体系。为完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赵作斌还对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测评方式进行了探讨。赵作斌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育人方法是励志激励法和失败因子消除法,基本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实战式教学法,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式学习法和研究式学习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成功素质教育应实施素质学分制,进行素质学分测评,既在突出实践、个性和特长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专业表现等专业素质进行测评,又在突出能力和日常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非专业课程、非专业实践、非专业表现等非专业素质与心态、性格、品德等隐性素质进行测评;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培养成功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导师队伍、实验教师队伍、测评师队伍、素质拓展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等六支队伍。赵作斌倡导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十年实践和探索中收到了良好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该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4年起,连续五年达到92%以上,超过当年全省普通高校本科生就业率的平均值,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优秀特长生大量涌现,占学生总数的5%以上;毕业生中出现了创业群,自主创业的有1609入,占毕业生人数的10.34%;成功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大部分学生成为社会的抢手人才;在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各种排名活动中稳居前十强,2007年在全国年度教育总评榜上两次排名第一,2008年唯一一家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授予“中国独立学院最具竞争力著名品牌”殊荣。

四、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如同大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一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革和健全。成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生机;成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赢得了丰硕成果。反思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深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认识。其一,我们要深化对高等教育内涵的认识,从对行为对象的研究中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趋势。对“何谓高等教育”的认识制约着我们一切关于高等教育的行为,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从休闲教育、绅士教育、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正是从知识传授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赵作斌才一改传统的专业教育视角,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下,我们对高等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布鲁贝克阐释的“高深的学问”,还应从社会人自身高层次全面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从而为高等教育改革拓展新的视野。其二,我们要深化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从对现实现象的研究中深刻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趋势。高等教育发展虽然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但适应社会需要并促进社会进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律。在与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辨析中,赵作斌从培养目标、培养系统、培养要求、培养内容和测评方式五个方面阐明了二者的根本区别,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才能全面认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缺陷,才能在扬弃的基础上创建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指导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其三,我们要深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的认识,从对培养体系的研究中深刻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的差异性和全面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尽管是一个完整体系,但每一个高校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赵作斌的成功素质教育是基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所中国特色独立学院的理论探讨和运作探索。每一所高校只有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深入思考培养系统的全面性,才能构建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管理学科;创新型工程人才;人才培养;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7801

1管理学科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

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高度交叉、博大且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会计学等作为其知识体系的支撑,同时又往往需要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工业工程、机械、电子技术等理工科知识背景相结合;而在其具体的研究与应用中,它总是与实际的行业和企业现实的生产、运营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管理学的专业人才,需要是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体系完整,且又综合素质强、实践工程能力过硬、经验丰富、并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综合性人才;这也是当下创新时代社会所真正急缺的人才。

中国已开始进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阶段,人才培养及其质量成为了当今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及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机构、所必须承担起的时代重任与神圣使命。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管理学科来说,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主要趋势之一。

2多模块分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来实现。而高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则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泛的知识结构;而实践教学不单是学生知识转化和能力检验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引发创新思维的根本途径。为适应高校现今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该切实根据自身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侧重点、学科类型、所在地域环境、服务面向和行业背景等特点,按照服务面向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原有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实践教学,切实为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和成才渠道。

2.2做好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的方针政策

高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对于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出色地做好实验实践教学,分而治之、不同对待将会是高校正确的方针政策。一切围绕本校本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基于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以自身对于实验实践教学的定位为大基础,切实根据各方面特点、培养优势和具体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构建出最适合和更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以教学体系为指导,分步分块细化、建立制度、具体落实,切实做好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

2.3构建基于管理学科的多模块分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管理学科来说,若要培养出当下社会急需的、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我们应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建立多模块分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应主要囊括基础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技能实训、项目实践、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个模块;同时,各个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内部也应该分别具有分层性,从基础到综合、由小到大、层层衔接、循序渐进,以多层次特性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增加培养的人才优势,确保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3多模块多层次实验平台的规划与建设

为了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了实验实践教学对于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后,如何更好地以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更切实且富有成效地完成实验实践教学成为了当下很多高校和学科努力探索的课题。

3.1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实验实践教学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与支撑。正是认识到了实验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近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始大力新建或扩建各类专业实验室或实验中心,配备各种先进的与社会同步的专业设备和教学仪器,一时间国内高校的各类各专业实验室在数量上急剧增加。但是,在实验室内的实验实践教学毕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涉及到实验室的开放和设备资产的保管问题;学生在实验室内的实践活动和在设备上的操作训练等在时间和次数上都极为有限;这对提高学生实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开设综合性实验实训和项目实践、延展实验教学功效、充分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等属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这些实验室或中心在建成运营后普遍出现了实验开出率低、资源闲置率高、使用能效较低等问题;很多专业实验室也只为本校本专业服务,共享、互通意识淡薄,专业学科之间、院际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交叉合作普遍缺乏,进而更加剧了实验室之间同类仪器设备添置过多、资源利用率低下、使用能效不足等问题。

作者简介:

管杰(1978-),男,江苏镇江人,大专学历,研究方向:现场安全生产。

3.2承担实验实践教学媒介的实验平台概念

由此,如何发挥和最大化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建立切实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媒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一个连接实验室资源、丰富实验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验实践渠道的开放式综合性实验平台则能很好地承担起这一媒介作用。实验平台应基于具体的学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开放式的在线平台中心,并以平台连接各个相关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实训基地、甚至是校外企业的研究中心,以平台为基础整合各大实验资源,以一带多拓展平台的触角、最大化实验平台的辐射面积,以在线载体衔接各大线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从而共同形成一个极具学科特色、又集综合性、多功能性、实效性、广覆盖性于一身的大实验平台,为高校(本校、其他学校)的实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甚至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支持效力。

3.3实验平台的规划与建设

成功的实验平台建设应该包括前期平台的搭建和后期平台的运营与维护两大部分,缺一不可。前期搭建有确定的时间周期,从着手规划到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运营与维护部分,则将贯穿整个实验平台的生命周期。一个真正对培养人才发挥实效的成功平台,离不开前期创新有效的规划和科学切实的搭建;而后期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对平台的不断维护、测试、改进、完善则更加重要,它是平台运营真正富有成效的保障,也更是一个成功的实验平台成功的真正来源。

对于前期的平台搭建,我们应该从自身的平台定位、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在线系统研发、与其他基地洽谈合作、技术衔接等方面入手、逐步搭建平台的硬环境,同时更要根据制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环节衔接、先后顺序等,形成科学、好用、吸引学生又易激发兴趣的实验实践软环境,共同组成实验平台的前期雏形;另外,我们在规划建设时还应充分考虑平台所基于的具体学科,使得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平台的功能模块、开发增设对口实用的实践实习渠道等,保证平台建成后能更有侧重地服务于所需的人才培养工作。

4开放式综合性大实验平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开放式综合性的大实验平台能帮助整合高校的实验室资源、最大化实验室资源优势;它为实验教学、科研、专业项目实践、多学科交融等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最大的延伸与拓展,更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配合实验实践教学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能为切实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保障,充分体现着新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目前已有了不少成功且知名的实验平台,或由某些高校联盟创办、或由某些高校某些相关学科共同建成,辐射着周边的社会经济、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甚至影响着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科研水平,且为全世界输送着优秀的创新型实干型专业人才。

第8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本文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对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继而提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双师型”师资培训以及实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对接

关于商务英语的研究,国外学者Munby和Boswood等从ESP角度进行了论证,他们围绕交流需求分析做了详尽的论证,提出了交流需求分析框架。国内学者阮绩智也从ESP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商务英语课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而曹德春在交流需求分析框架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上,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实证调查。严明从跨文化商务沟通角度阐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模块。国内外专家多从思辨性角度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提出了理论框架和构想,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因此,进行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研究意义非凡。河南省目前共有73所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占我省高校总数的65%,能够为外贸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但现实是这些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出现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外贸企业招聘难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出现进行调查,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Munby和Boswood的交流需求分析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与个入访谈相结合。通过电子邮件、QQ、邮寄等渠道发送调查问卷,分别发送给了5所高校的50名商务英语毕业生和省内15家进出口企业。在问卷回收之后,通过SPSS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根据问卷反馈信息,选择5位外企业负责人和10位商务英语毕业生和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

(一)对学生的调查。

课题组抽取了河南省5所高校的50名商务英语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外贸型企业,高达70%的商务英语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是翻译及国际贸易。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太合理,超过60%的学生对所学教材及教师教学效果不满意,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几乎用不到学校中所学的内容。在随后的访谈中,几乎所有参与访谈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训机会太少、实践能力差的问题,认为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商务实践活动,多提供校外企业实习机会,强化商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二)对企业的调查。

课题组对河南省15家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企业目前已经有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占70%,另有61%的企业打算招聘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超过60%的企业对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认为这些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差、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69%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最受欢迎的毕业生类型是“专业知识扎实和语言能力强”,另有61%的企业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至少“英语口语好要好”,52%的企业则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必须有一定的商务实践能力。对于“要求学生具有什么资格证书”这一问题,多数企业建议在校学生可以考商务英语翻译证书、BEC证书、以及外销员和报关员等证书。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企业认为高校应开设下列课程,如:《国际贸易贸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经贸英语阅读》《国际营销》《商务写作》等,但这类课程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却很少看到。

(三)结果分析。

中原经济的崛起和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给我省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河南省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他们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商务英语发展前景乐观,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这些涉外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需求产生了脱节。超过60%的企业对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认为这些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差、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如何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人才的蜕变”,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达到有效的对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省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

调查发现,我省多数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不清晰。首先,关于专业归属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在多数高校中属于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有一部分学校把它归属到经贸学院,还有的归为国际学院。归属到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英语专业+部分商务课程,即在传统的英语专业语言基础课程之外另开少量的商务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阅读、写作、外贸函电等。这样培养的学生语言基础较扎实,但商务知识不够系统、商务实践能力不足;归属到经贸学院或国际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商务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部分英语语言基础课,如听说等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商务知识,但是受总课时的限制,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薄弱。

(二)教学与市场脱节。

首先,许多高校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更新太慢,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不主动引进真正的原版商务教材,国内的教材理论性又太强,实用性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偏重英语语言训练、单词记忆和传统的句子翻译,忽视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如:报关、保单、提单、支票、汇票等。学生即使把这些词汇和术语倒背如流,却不知道在商务活动中如何使用它们。由于专业定位不清,各个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比较乱,不能处理好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比例。有的学校以英语为主,在英语专业语言基础课程之外另开少量的商务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阅读、写作、外贸函电等。有的学校以商务为主,开设系统的商务课程及少量的英语听说课程。这些课程设置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既精通商务知识,又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商务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我省高校的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他们英语语言基础扎实,英语交际能力很强,但是这些教师因为都是英语语言文学背景,缺乏相应的商务背景知识和足够的商务实践经验。尽管有部分教师毕业于商务英语或商务相关的专业,甚至具备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英语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堪忧。由此看来,商务英语教师师资薄弱,“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针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有待加强。

四、我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然后要调查社会的需求,根据相应的岗位制定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及郑州航空港的建设,英语在国际物流、电子商务、涉外接待、国际会展、国际会议及商务洽谈等方面的使用日益频繁,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同时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同时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的复合型高级商务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也必须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学生未来就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要合理分配语言基础课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的学时,强化商务英语专业课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构建“强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还应当突出技能训练,重视商务实践,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需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我省各高校当前急需建立一支英语水平高、商务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达到这个目标,各高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按计划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级商务人员到学校给老师们培训或办讲座。

(四)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和订单培养模式。

我省高校应该抓住中原经济迅速崛起和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与涉外企业和郑州航空港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开展校企合作,实行校企结合式或订单式人才培养。

1.校企结合式

校企结合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融理论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以达到教室与工作地点一体化、课堂学习与职业训练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一致。可以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训基地,或组织学生到涉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商品的进出口流程,进行情景教学,或派实习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商务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

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用人单位根据所需人才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和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并在办学条件、师资、技术方面与学校达成一致,可以与学校合作办学。通过“订单”,企业可以从各高校相关专业获取较为稳定的人才来源,毕业生可以获得一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级人才,这既是契机,更是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我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受企业欢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张运霞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德春.解析多层次交流需求构建商务英语核心优势[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3).

[2]阮绩智.论中国高校商务专业英语课程设计[A].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严明.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A].第七届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聪贤.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2(2).

第9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3〕胡剑萍.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