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第1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生命质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6 min步行距离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a)-0113-04

Improving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method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ardiac failure of acute exacerbation

LI Lin DU Hongyao LIU Lizhuang DAI Yu SONG Yuzhen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a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method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ardiac failure of acute exacerba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cardiac failure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typ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treated in Ta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on basis of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ded with Shenmai Injection, for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for 14 days, the cardiac function effect and syndrome effect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scores, 6 min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14 days, the cardiac function effect and syndrome effect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45, 0.042); the scores of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the 6 min walking distan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Conclusion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method on basis of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cardiac failure of acute exacerbation, lengthen 6 min walking distance.

[Key words] Chronic cardiac failure of acute exacerbation; Quality of life;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6 min walking distance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笔者认为治疗心力衰竭不能仅限于缓解症状,还应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命质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因此如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心内2科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25±7.84)岁,平均病程(8.43±3.21)年,平均体重指数(BMI)(25.51±2.13)kg/m2;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82±7.26)岁,平均病程(7.96±3.82)年,平均BMI(26.10±2.53)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1.1 诊断标准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诊断标准[1-2]:①有基础心脏病病史、症状及体征,但长期病情处于平稳状态;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③突发呼吸困难;④突发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⑤心率较前增快15~20次/min,闻及奔马律;⑥心室较前扩大;⑦闻及干湿音或哮鸣音。符合以上①②项者可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以上③~⑦中任意一项可诊断为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心功能分级评定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制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主症:心悸,气短,体乏,多汗;次症:头晕心烦,口干,双颊暗红;舌脉:舌色暗红,苔薄或苔少,脉细数或结代。符合主证3项加次证1项者可诊断为气阴两虚证。

1.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②符合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③年龄≤80周岁;④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功能不全并危及生命者;②合并严重肝肾等器质不全者;③合并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患者;④合并精神疾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3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药物实验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减轻心脏后负荷,适当使用β受体阻滞剂,用药原则参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试验组除常规西药治疗外,予以参麦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07052622)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包含身体领域(8个条目)、情绪领域(5个条目)和其他领域(8个条目),总共21个条目,主要用于评价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躯体活动、工作、情绪、社会关系、性活动等。评分越低,生命质量越差;评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调查结束后,由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问卷进行双录入,以保证质量。②6 min步行试验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6 min的步行距离。若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心衰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达2级及以上;有效:心衰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功能恢复达1级及以上但不足2级;无效:心衰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心功能恢复不足1级或未恢复甚至恶化。

②气阴两虚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主证及次证基本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主证及次证部分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主证及次证未好转或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心功能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n(%)]

2.2 气阴两虚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气阴两虚证候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2)。见表2。

表2 两组气阴两虚证候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20、0.010),且试验组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

评分比较(分,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1

2.4 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

两组治疗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10、0.001),且试验组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m,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1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气虚而致血瘀,阴虚导致水泛。如若外邪入里,血瘀水泛症状加重,可致心气愈虚[5-6],故而气阴两虚是心衰病机之根本,欲纠正患者心衰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必先益气养阴,改善患者气阴两虚体质[7]。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使患者气虚、阴虚证型得以改善,心衰症状缓解。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红参和麦冬。红参是参的熟制品,性温,味甘、微苦,归于脾、肺、心经,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有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8-10]。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于胃、肺、心经,其有效成分麦冬黄酮、麦冬皂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11-13]。二者合用可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亦可增强心力,降低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肌修复[5-6]。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气阴两虚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参麦注射液有助于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症状,改善心衰患者气阴两虚体质,对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大有裨益。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是一个有效、敏感且适合于中国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生命质量调查表,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信度和效度,且内容全面、简单、安全,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都将其作为评测工具[14-15]。6 min步行试验最初由Guyatt提出,其简单、易行、经济、安全、重复性好,接近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日常生活,可以检测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提示患者的短期预后[7]。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14 d后,发现试验组患者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益气养阴法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生命质量。王艳红等[8]在对3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亦发现,经常规西药口服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后患者体力明显恢复,乏力症状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益气养阴法与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在临床症状、心功能及生命质量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者,是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7):98-118.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4.

[4] 华琼,翟立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5例[J].中医研究,2011,24(9):49-50.

[5] 李刚,蔡学英.参麦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49-50.

[6] 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on 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 [J]. Circulation,2009,119(3):e182.

[7] 那开宪,余平.6分钟步行试验在CHF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12):3-5.

[8] 王艳红,王,世慧娜.参脉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3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研究,2008,21(10):212-214.

[9] 朱林平,曹旭焱,刘岩,等.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中医临床论治思路[J].世界中医药,2013,8(7):818-820.

[10] 陈华,吕妍琨,杜荣品,等.Rho激酶抑制剂与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4,9(6):808-809,812.

[11] 陈凌燕,孙兰军.孙兰军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3,6(4):270-271.

[12] 寇建荣.益气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LVEF及E/A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1):321-323.

[13] 寇建荣.益气养心汤对气阴两亏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7):330-333.

[14] 郭立.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0):97-99.

第2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命教育;实践

《品德与生活(社会)》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程,它更强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生命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就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安排的现状来看,仅凭每周固定且十分有限的授课时间是很难实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所以,授课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生命教育题材,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的开展首先应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为教育指导。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生命教学的文献,综合全国及我省优秀课程案例为指导,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水平以及根本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本中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题材,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形成符合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例如,《人类渴望和平》一课,通过讲述战争频发的国家,孩子们的生存现状,感受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美好;《江山如此多娇》一课,通过向学生展示我们美丽的祖国锦绣风光,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通过模拟情景深化情感体验

生命意识的培养要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但绝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真看、真听、真感觉,从而使学生产生同理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生命含义的体验。例如,在《远离危险》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失火、触电等发生危险的相关视频,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认识到火、电等如果使用不得当,十分容易发生危险,危及生命。教师应以此为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生活中还隐藏着哪些危险,例如,高空抛物、马路上不按信号灯指示随意穿行、不设防护网的河边等,让学生了解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示,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约束自己,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

生命意识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生命意识的教育最终还应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所以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搭建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感受生活中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例如,在教授《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紧急避难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避难演习,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避难、急救知识。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学生可以冷静应对,在危难时刻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强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教学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之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强化自身对生命教学意义的理解,在课程的设计上要立足于课本,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命意义教育的资源,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态度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R,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59-05

收稿日期:2012-12-17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1SK3110)。

作者简介:刘颖洁(1982-),女,湖南长沙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生命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日益加剧,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面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观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发生了极其微妙但又十分深刻的变化,内在表现为困惑、迷茫、焦虑、不安或恐慌等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消沉、冷漠、空虚亦或是伤害自我、伤害他人等轻视生命的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轻视、漠视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是与现时代的社会特点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代大学对生命意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部分大学在生命意义教育的研究探索上仍是空白,没有及时地、经常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生命意义教育,由此才导致了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出现生命意识缺失、找不到人生坐标的情境,“困惑于生命的失落与无常,惶惶然不知如何安顿身心”[1]。

在国外,生命意义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在很多西方国家兴起了,大都通过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等三大途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和尊重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命意义教育起步比较晚,而且开展得不系统、欠深入和细致。令人欣慰的是,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的理念,当下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很多有识之士也多方呼吁把生命意义教育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效推广和加强生命意义教育并加大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比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生命意义: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懂得生命的真谛,都能珍惜生命,都能参透生命的意义。

在西方的生命哲学中,人格的完整、独立与自由是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不断进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尼采曾说过,人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而活,那他就可以面对任何生活。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则认为,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努力探究生命意义的原始驱动力,因此人的本性是追求生命意义的。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生命观认为,唯有人的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现实生活中人的本真生命的关注和呵护。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本身就是美好的,宝贵的;活着,好好地活着并感受之,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存在,就是人的最高幸福”[2]。

纵观中国古代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以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最为典型也最具代表性。他们从不同层面强调了生命意义在于道德、精神、灵魂的陶冶与升华。比如,儒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乐天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就是说,只有“知命”,人的生命才可以挺立起来,人的生命才会充实,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才有价值,才能获得永恒。而道家则认为生命比名誉、利益、权力等更真实、更可贵和有价值,他们提倡“知足”,人不能因实现生活中的虚名而牺牲了自然本真的生命。佛家的生命思想则是让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以平常心去超越现实的矛盾,寻找生命的本真,实现心灵的自由。

由此可见,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它既可以是抽象的生命意义,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生使命或天职,它既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活着,更要求我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作为大学生来讲,在思考与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首先要看到的是,生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它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亦是一种社会存在,同时,更是一种价值存在。它要求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迸发激情,追求理想,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这就是人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生命价值是人生所有价值的基础,也是体现人的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如何去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愈发多元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思维活跃但心智却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们在面临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大都陷入了短期或长期的彷徨、困惑与迷茫之中,找不到人生坐标,不仅谈不上实现其社会价值,连如何去实现自我价值都无法正确定位。因此,在推行生命意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确认知和充分实现生命意义的前提和保证。

二、心理健康:认知生命意义的前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学业、毕业、就业是摆在所有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面对所有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冲击和压力,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心理问题比较易发也比较多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意义教育对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育从业者应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生命意义,使年轻的大学生能勇敢面对问题、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大胆追求和主动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

第一,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随着市场化元素侵入大学校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变得庸俗浮躁,学习没动力,生活无趣味,表现为沉迷网络、考试作弊、大肆消费、无所事事等。教育者要科学引导大学生作好人生规划,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把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帮助其把握人生方向,找准人生定位。因为,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人能否正确认知生命意义的基础。

第二,要引导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与人生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工作、学习、生活的看法及行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乐观向上是新时代人应有的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只有培养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人们才能不被矛盾所困扰,不为挫折而忧虑,才能热爱学习、积极作为,才能实现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健全的自我意识也是衡量健康心理的维度之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使得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才能扬长避短、自我完善,才能不断去追求新的目标,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幸福感和存在意义。

第四,要纠正大学生的非理性观念。比如,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冲击下,持“考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平时学不学无所谓,考试之前加个班就行”、“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为就业弄块敲门砖”等观念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再比如,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愈发多元,大学生的功利心空前增涨,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存在拜金主义倾向,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等。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分析自己的心理需求入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要求与自我成长进步及心理需求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物质利益的诱惑,自觉摒弃一些非理性的观念,积极树立理性的有意义的理想和追求。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即道德灌输与道德践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也有的学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大学生达到“五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等等。百家之言的出发点可能不同,但落脚点应该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塑造优秀的品质,养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顺利完成学业,为未来生命之旅提供坚强的心理支撑。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要对每个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层次性、非同一性的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众口难调之难,教育者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难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此,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主动培养健康心理。比如,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且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宠辱不惊;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乐于奉献、以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荣的良好作风,使个人价值从为他人的服务中得到体现和肯定。

三、生命意义教育:实现生命价值的航标

生命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生命的成长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的成长,同时也包括精神生命的成长。精神生命成长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方向和动力,也是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生命意义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其内容不仅涉及到生老病死、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而且还包括生命与健康、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安全的关系问题。推广生命意义教育是一种觉醒、一种进步,是从单一注重知识到更加注重生命的必然选择。积极有效的生命意义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主动从生命视角来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终极价值,促使他们最终能够自觉地热爱生命,自发地实践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一,要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近年来,大学生不珍惜生命、践踏生命的自杀或他杀案件有多发趋势。从主观上说,这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心智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造成的;从客观上讲,这些问题的发生又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比如说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大、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等。但作为“培养全面的人”的大学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校园是他们以专门形式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能否进一步健全的主要场所。而现实是,学校只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养成教育;只重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成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被放到突出的位置,生命意义教育更是“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在“教”与“学”的光影交错中,教学成了一个纯而又纯的教和学,教师只是“扬声器”、“传话筒”,大学生也只是“录音机”、“知识的容器”和“教育者的代言人”,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倾向。往往等到相关问题暴露出来,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教育者才扼腕感叹,才呼吁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意义教育。因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正确引导并深化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启发学生的自我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使其能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能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业课来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将其纳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将课堂教学、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珍视生命存在,使其能够积极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

第二,要让大学生们回归生活本真,体验真实生活。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我国各个领域无处不在,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为了那“美好的明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原本应拥有的青春、活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早已消逝不在,只留下了那一个个在书山题海中作战的佝偻身影。愈来愈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我国教育的这一特点,开始提倡教育要回归生活,因为只有生活世界才是万事万物的发祥地。郭元祥教授在其《生活与教育》中写到:“生活是人在自然与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3]。因此,教育只有回归到他(受教育者)所在之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每个人都成为“人”,才对他的生存和发展有价值和意义。而生命意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学生注重对本真生活的全身心体验,因为只有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人才能有丰富的生命情感,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位著名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与认识因素相比,情感体验主宰着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自由;而体验使人的情感世界日趋丰富,走向成熟。因为体验不仅是‘忍受痛苦的能力’,而且也是‘心理上战胜情境的能力’”[4]。所以,我们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意义教育,不仅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问题为基本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生活情感,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使生命得以健康成长,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

第三,要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出生命的创造力。人是否能积极、主动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关键是生命的主体,即个体是否能得到尊重。只有当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命的自身力量、内在活力,生命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才有可能得以发挥。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以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育方式等为特征,缺乏个性化培养,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关注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要从尊重生命主体开始,相信人的生命都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相信人的生命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更注重的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创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5]。“创造的本质内涵是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而这种内在的创造力开始只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力量,这种潜能只是人的发展的一种能动因素,这种能动因素要获得现实的生命力量,必须依靠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教育,就要从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创造潜力出发,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开发人的创造性,激发生命的潜在冲动,为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创设教育环境和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情境,使人内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实现生命的优化与超越。

第四,要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总是在满足自然生命需求的基础上,进而不断追求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的。精神生命是人的意识行为,是以抽象的形式赋予生命理性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是社会生命的体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思想、情感、性格、习惯、理想和追求。所以,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忽视人的生命及其生活的社会性,看不到社会存在、社会生命对人的自然和精神生命的决定性作用,就很难理解人的“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规定性[8]。可见,存在于社会中的人,社会生命成长是受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影响的,人也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9]。

总之,生命意义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生命的和谐、充实与完满。因此,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突出生命意义教育,从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建立在正确的生命观的基础之上,使其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并不断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信念,最终使自身成长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遭遇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38.

[2]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31.

[3] 郭元祥.生命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4] 刘惊铎.道德体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

[5] 张天宝.试论主体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08):14.

[6] 吴安春.德性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7.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8]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75.

[9]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5.

On Life Meaning Education

LIU Ying-jie

第4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意义疗法;自我认知;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08-02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1]。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他关注的是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2]。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有心理原因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如何让患者找到他生命意义和责任感,弗兰克尔提出他的三个具体措施: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所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他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说清楚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介绍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并不是由其神经生物学的原因而导致症状出现,相反他发现真正致病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3]。说到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等同的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

心理疗法如何与认知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说明的。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4]。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都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对心理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正而采用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4]。心理疗法要想对求助者有效,是需要求助者积极配合的,就如患者要遵医嘱一样。唯有求助者对自身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配合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认知心理活动也将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这种洞察和理解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说意义疗法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当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意义疗法只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意义疗法要想奏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那么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5]。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这样人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一个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的需要贬低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谈到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那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这个话题。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做出牺牲。”总之,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当人们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个时候,需要意义疗法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他们发现这些存在的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上来了,自我认知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人们才能接受;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必须面对一些难以面对的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困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1]弗兰克尔认为,这种在为了寻求生命意义时而不得不人为地制造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因此,意义疗法在可以让人们寻求生命意义的同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使自我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弗兰克尔提出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1]。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他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意义疗法通过使个体明白责任是生命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每个人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因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第一点,对于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被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它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一种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

从弗兰克尔提出的三种具体途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渐近过程。第一种途径很简单,而且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又如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二种方法,由于是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有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本文认为,弗兰克尔在这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是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第三步,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他也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爱。因此,他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他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就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他就是其中的例子。弗兰克尔就是用这样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的。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弗兰克尔用他的经历及他所提出来的意义疗法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从弗兰克尔给出的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不难看出他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可以把这句话换一下: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三、评价

意义疗法只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是针对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但是意义疗法在治疗个体心理问题的同时,就已经起到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的作用。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意义疗法并不一定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因此,可以认为意义疗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疗法,它可以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教会人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教会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也正是如此,意义疗法在帮助人们发展自我认知的同时,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个体对生命意义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文献:

[1]ViktorE.Frankl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55,2,100,101,106,110.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1.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97.

[5]陈理宜.心理咨询的体验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

第5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生命意识 现状 建议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不能重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中职生是否具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和谐与未来。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受当前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目前绝大数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失。本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掌握当前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本调查采用了直接的实地调查和间接的资料搜集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我校三个年级部四大专业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三类问题:一类调查学生的生命本体意识状况,调查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大多数是中职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类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意识问题,如能否做到不浪费生命、对自己的未来的思考等;第三类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的来源、学校提供的生命教育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等。本次调查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的情况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职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一)对生命的认识和感知

调查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态度,具体体现在学生能否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即是否既能善待自己,又能关爱和尊重其他生命存在。

1.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方面。从调查中显示,当问到“你如何看待自己?”有21.5%的认为自己很棒,但高达7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很差,这说明中职学生对自我认知评价普遍较低,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没有动力。在调查“与他人(父母、同学、朋友)相处时?”有50.3%的学生认为:“尊重他人的想法,先人后己。”有2.2%的学生回答:“一切以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出发,从不考虑他人。”44%的学生认为:“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但还是以自己需要为先,尽量满足他人。”也有1.8%的学生认为:“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往往和我对立,无需考虑”。从这一调查可以了解到重视自我需要的中职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忽视他人的需求。

2.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态度,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多数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因此,在比例分别高达84.1%和76.5%,不仅超过选择财富、学习、等选项,也超过友情(53.4%)、爱情(52.2%)、事业(62%)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中职生都能认识到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意义。在问及能否和别人自在的谈论生死问题时,有81.7%的学生选择可以,有5.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以,其他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和别人谈论生死,但是还有障碍。有66%的人不认为死亡能够解决一切烦恼。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形成正确的死亡观,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谈生不谈死,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死亡比较忌讳。实际上,对死亡的认识不当一样会导致极端毁灭生命情况的出现。

3.对自杀的认识。在问及是否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的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有过,并且有18.7%的学生表示不只一次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在问及是否有自杀行为时,超过94%的学生选择没有。中职生的独立自主性正接受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虽然当中职生们面临困难的时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极端想法,但大多数中职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并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在中职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杀危机,并且由于中职生群体的示范性,一旦有学生自杀,造成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生命的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意识

1.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在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中发现,中职生们对生命价值有一定的思索,有超过7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勇敢面对人生难题;有76%的学生表示人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有68%的学生表示经常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但也有高达79%的学生认为人生无常。很明显,学生们在不断追求思索生命的意义,但由于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所限,在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到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4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了解生命的意义,5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了解。

2.追求生命的价值。调查表明中职生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索,但是在是否认真地去追求或为追求生命价值作好准备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有47%的学生将就业列为目前最困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问及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时,虽然超过90%的学生认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认真规划的不多,按照自己规划的去做的就更少。可见,部分中职生知行脱节,缺少对生命价值的主动追求。反映在课外时间上,有高达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娱乐。在访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示包过夜,有三到四成的学生几乎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包夜行为(包夜是指学生一整夜都泡在网吧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

(三)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调查发现学生认识生命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老师的有35.2%,选择同学或朋友的有44.6%,选择长辈亲戚的有31.9%,选择父母的有70.8%,选择书籍的有28.6%,还有4.8%的学生选择其他。当亲友死亡,父母离异,重考等重大的生命挫折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引导。与此相对应,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上学以前的学校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或辅导很有限;超过8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与辅导。这说明学生们在遇到生命问题时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法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在对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时发现:认为“很有必要在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的学生占69%,认为“没有必要”的占9%,回答“无所谓”的占22%。认为目前就读学校生命教育情况“好与比较好”的学生占总数的15.4%,认为“不好”的学生占47.4%,认为“不清楚”的学生占37.2%。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愿望,“非常想和比较想”的学生占74.3%,“不太想和不想”的学生占25.7%。学校校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多选题),主张“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生占55.9$,主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占38.3%,主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占75.9%,主张“各科教学的渗透”的占37.4%。有66%的学生对国外的生命教育不了解,“了解一点”的只占28,7%,认为“没有必要了解”的占5.3%。

3.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还不够。当问及“你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这一问题时,有20.3%的学生回答“知道”,47.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你校进行过生命教育宣传吗?”有22.4%的学生选择“经常有”,32.6%的学生选择“没有”,有52%的学生回答“偶尔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各中职学校宣传和实施生命教育的力度还不够,需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和实施。

(四)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职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比较淡薄,尊重生命存在,但是部分学生对死亡和自杀等的认识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因素呈多元化。

(2)中职生们对探索和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知大于行,对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探索缺乏主动性。网络对于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影响。

(3)学生认识生命的来源及影响学生解决生命问题的因素多样化,学生们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就印发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很多学校也正在实施生命教育。但从笔者调查的中职学校来看,情形不容乐观,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自己的生命教育实施计划,也就更谈不上实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文件精神对各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各学校的生命教育实施力度。

2.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素养。班主任自身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看法。既要重视班主任自身的生命教育,也要有目的地把班主任培养成生命教育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能够变不自觉的生命教育为有意识的生命教育。

3.中职学校要努力构建合力育人的社会环境。学校虽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教育还要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是学生家长的配合。与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学生教育联席会议,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科学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和娱乐而不是沉溺其中;关注网络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争取早日从网络游戏回归到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第6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对策

生命意识是指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生命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引起生命个体对生命的关注,培养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提升生命的价值。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学校及个人等因素,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缺乏正确认识,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轻生他伤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震惊和心痛之外,更应反思我们的生命意识教育。

一、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

现代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一直被严重忽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本源,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会审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应当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1]无论是从学生本身,还是学生将来的职业来说,将生命意识教育纳入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已刻不容缓。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有的学生对医生职业角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不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正确与深刻的认识。为此,学校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生命科学相关活动。由于目前高校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与统一的教材,医学院校可以结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编写校级教材如生命的发展与关怀、理想与信仰、生命与死亡、人际交流与沟通等,开设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也可在已开设的课程中或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通过解剖课,培养学生对逝去生命的敬畏之情;实习中,目睹生老病死,感受生命诞生的喜悦、脆弱与短暂;组织学生参观医学院校的生命科学馆,从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认识生命诞生的偶然性、孕育生命的艰辛与喜悦,感受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滋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既对生命个体进行了生命意识教育,也起到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现代大学生有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性格内向、自卑,不能独立地解决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历史变革中的困惑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恋爱婚姻中的人格变态等等问题。[2]一些学生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压力蓄积中各种心理问题滋生,问题严重者甚至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生命,漠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由对医学生进行人的自然生命教育,进而开展人的社会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坦然面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摆脱心理危机,培养自信开朗的性格,建立彼此友好信任的人际关系。

(二)开展系列活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情感世界得以丰富,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更加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以文学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生命价值。医学注重的是生理,文学更侧重于心理。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起到洗涤人心灵的作用,对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意识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根曾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能陶冶人个性……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文学治疗之所以能产生效力,就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的五种高级精神需要:1.符号(语言)游戏的需要;2.幻想补偿的需要;3.排解释放压抑和紧张的需要;4.自我确证的需要;5.自我陶醉的需要。[3]教师通过安全教育、生命意识、文学欣赏等讲座,向学生推荐阅读凸显生命的作品,关注生命存在的状态,勇敢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苦难,培养生命意识。如散文《生命生命》(杏林子)、《谈生命》(冰心)、《提醒幸福》(毕淑敏),小说《命若琴弦》(史铁生)、《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等作品。以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散文以法国蒙田的《热爱生命》、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引导学生热爱敬畏生命;通过余华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目睹身边7位亲人相继去世,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直面人生,达观友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给了他太多苦难的这个世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顽强勇敢地直面战胜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与毕淑敏的“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运用文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人生、点亮生命。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读后感写作或演讲、辩论、诗词朗诵、征文比赛等活动,制作手抄报、黑板报、校园刊报,引导学生把文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对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之上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生命情感与意志,疏解负面情绪,健全人格,释放生命的张力。组织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开展“诚信、责任、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充分认识生命的责任,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以现实中的例子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力克•胡哲虽然天生没有四肢,但他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凭着信心成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重庆姑娘廖智曾遭遇两次地震,被活埋26个小时,失去女儿,失去双腿,失去婚姻,却不放弃生的希望。观看视频《开讲啦》毕淑敏的励志演讲,通过毕淑敏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人生中学习、求职、经济等各种压力,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缓解压力。

(三)教师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命意识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若想有效地培养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尊重热爱生命,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个生命个体。在“授业”的同时,更应注重“传道”与“解惑”。一方面,将自己对生命正确理解之“道”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对生命认识等心理之“惑”及时给予指点与解决,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具备博爱、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做到教书育人。综上,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人文环境与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这既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家庭配合支持和社会关注宣传,共同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应常常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对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可溺爱,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开朗的性格,教导孩子遇到问题应积极面对有效解决,及时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生活,驱走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医学生进行义诊、到福利院关爱老人与孩子等,善待他人,珍爱自己。同时,社会也应通过互联网、电视、街头标语等形式宣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呼吁人们相互关爱,珍爱生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生命是单向通道,每个人都应该珍爱敬畏宝贵的生命。通过学校教育、家庭配合支持和社会关注宣传,共同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帮助现代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感受生命、审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生命的宽度,让短暂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缪小云.试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状况及途径[J].北方文学,2013(4).

[2]黄书泉.天生我才必有用[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意识

“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

师:鲁迅病逝后,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生自由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1:我看见了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生2:我看见……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后,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从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对话。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导感悟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就像乐章的余音一般,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它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哲思。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船长》一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出遇险的60人之后,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简短的议论结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有的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逃命?是真的来不及逃命,还是除了与轮船共存亡之外别无选择,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尔威船长根本就没有死,他是船长,水性一定很好……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灵感被激活了,文章在争论中被赋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义创作主题获得了成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阐述。

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可以辨别、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牺牲是爱,放弃也是爱。文本的意义不是把爱模式化,而是把爱引向更丰富的体验中,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重视延伸生命

阅读只靠课堂,只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整合课内外阅读知识,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书目。这些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教师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天课前举行一分钟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见解,也可以介绍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好书,简述其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等,感受生命的精髓。

第8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神话;生命意识

《山海经・海外南经》卷首,“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通其道。”这段文辞严整,显是后人整理材料时候加入,从中可以知道两点:一当时认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对传说中灵奇怪异的事物抱着姑且信之的态度,二神话中的神怪形象突兀,“其物异形”,或者龙首人身,或者双头九尾等等,事迹荒诞,如射日,填海,触山,但他们也无法解释神话为什么这样,只能用“唯圣人通其道”来搪塞了。研究神话,如何从纷繁表象中把握深层的规律,通达其“道”?

“神话”是个外来词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日本介绍进中国来。中国古代有诗话,词话,说话儿,带有一种很随意的性质。现在对神话的定义有很多,比如是人类早期对现实生活幻想性的反映等等。神话有活神话与死神话之分:活神话是它的听众和讲述者是很严肃的,将这些故事和仪式看的很神圣,而且信以为真,甚至作为行为的依据。而死的神话,只剩下故事和传说,是活神话被记录下来的踪迹。神话是一系列综合的活动,是对世界理解和规定的系统:我们如此看世界,我们应该如此生活。史前社会的神话,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但是神话与我们所谓文明时代的文化又不同。文化,文而化之也。文,同纹,纹理,装饰之意。化,改变。合起来说,按照人类的主观意愿,以自我为中心,把世界装饰改变的适宜我们生活。用马克思的话表述,就是“对象化”。而对象化首先前提是把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这个世界分成“我的”和“非我的”两部分。而原始神话就产生在人类与自然界分离的过程中。一方面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物我不分,可与鸟兽同群。所以神话传说中才会把那么多鸟兽当做祖先。另一方面,人类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觉醒,慢慢从自然界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神话中神的形象越来越像人类。而自我意识是生命意识的内核,个体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人必有一死,于是有了恐惧和焦虑,但生命不是被决定的,本身具有无限可能性和独特性,具有超越的潜质,虽然当时人类的物质非常匮乏,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有限,但通过精神上的幻想而创造了光怪陆离的充满魔力的神话世界,来抗拒和超越生而有之的宿命。神话就是生命意识最初的凝聚和创造!因此,神话中神怪形象的组合,情节的发展等等,都服从于深层生命意识的指引和制约。

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38亿年以上,但是生命意识则是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出现和深化的。“生物”和“生命”两个词都有一个“生”字,就是自主活动的意思。“生物”一词,对自主活动的存在者,强调其可见可感的物态,强调空间性,属于自然学科,比如说有新陈代谢、可遗传、适应性等特征,蛋白质与氨基酸组成的有机体;而“生命”属于人文领域,不仅仅指这个活物本身,还包括TA存在的过程经历,强调其时间性,甚至存在的尊严和价值。汉字“命”,最早的意思是指“帝”的命令,也就是神的指示,本身具有神秘、神圣的意味。如词语“天命”,“性命”、“寿命”、“宿命”等等,就是强调是上天神帝赋予、指定的权威性。前者是对客观本质的探究,后者还包括对价值的追求、辩护。生命哲学大家,如乔治.齐美尔,柏格森,狄尔泰等人,对之多有深刻阐述,国内也有人曾尝试界定“生命意识”,如虞文新《生命意识的界定与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目标分析》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它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干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而生命具有“有限性”,同时又有“独特性和无限可能性”以及“超越性”;此外,生命意识四个主要向度,“分别为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这样的概括和归纳方便我们对生命意识有了一个整体的相对清晰的把握,但是我们要明确,这是现代人的生命观思想,对生命意识的一种的理性逻辑的“强行界定”。这也是那些哲学大家只是阐述而无概念界定的原因。而在人类的蒙昧时期,生命意识初现,反观自我作为一个“人”类的存在,将人从鸟兽鱼虫的自然界分离出来,渐渐体会到人的困乏和有限,于是有了焦虑和恐惧,有了理想生活和“美”的追求,有了对现实超越的信仰,而“我们的神话叙述是一种由人类的希望和恐惧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的境况。”(弗莱)

神话从主角(神)到故事情节,都反映了人类的恐惧和希望。神灵,作为人们信仰、祈祷、祭祀的对象,可能有各种神通,但最基本的神格就是长生!这就可以看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永生不死的渴望。古人的观念中首先出现的是万物有灵,认为自然世界的草木鸟兽都和人一样有意识的生灵,后来随着人类力量的增强,自我意识的明晰,才逐渐产生了神的观念:拥有神奇的力量,而且神的形象逐渐从恐怖转向优美,而且越来越像人。最典型的例证:很多古代文明的神话中,都认为人类是天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神话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这也是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背景下对人类处境的焦虑和思考。

对于神话与生命意识的关系,弗莱《现代百年》中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由思想、意象、信仰、认识、假设、忧虑以及希望组成的结构,它是被那个时代所认可的,用来表现对于人的境况和命运的看法。我把这一结构称为‘神话叙述’,而组成它的单位就是‘神话’。” 从弗莱的话语看,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意识是神话叙述的内质。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探究神话的奥秘,方能帮助我们把握神话世界的内在脉络。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胡吉省:《神话与死亡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弗莱:《现代百年》,盛宁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虞文新《生命意识的界定与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目标分析》,科技资讯2008年7月。

第9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1.以典型事件教学来渗透生命意义。历史上许多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内涵,例如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特殊的生命旅程。是对生命意义最严肃的一场拷问,也是对生命的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的一次伟大发现,并且为后人竖立了一个仰望生命高峰的界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部生命的史诗。在教学这一历史史实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动”图片展和课件制作,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接着在全班开展了什么是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精神的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师生一起更深刻理解了这部史诗丰富的生命内涵。

2.直面历史的伤痛教训,利用反面教材进行生命教育。人类在为自己争得生存条件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残害生灵、破坏生态的现象,如果说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动物的捕杀是出于人类生存的客观结果的话,那么人类之间的相互杀戮,则是人类生命意识中最落后的一面,也是最为黑暗的一面。历史上的战争,尤其像一战和二战,造成了成千上百万生命的伤亡。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录像,再现“”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

二、用课外活动拓展历史教学课堂

1.将历史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第一步:学生为自己写“成长的历史”,可以从父母及亲友那里了解自己幼年的故事——口述史;可以从自己的照片及用过的物品——“文物”来反映自己的历史;而父母记下的孩子的成长日志以及与亲友谈及你的有关书信——运用史料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历史中了解生命成长不易,其中浸润着父母、亲友、师长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步:展望未来,举行“二十年后的我”征文比赛,每个人都来畅谈理想,勾画蓝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憧憬。

2.将历史学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教学生珍爱生命。2011年9月11日这一天,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历史作业,请同学们为美国“9.11事件”十周年纪念活动设计一份方案。学生大感意外之后马上明了这天的特殊意义,并积极献计献策,学生的方案中不乏创新的亮点。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收看了“9.11事件”纪念仪式转播,仪式自第一架劫持飞机撞击世贸一号楼的8点46分始,至一号楼倒塌的10点29分终,一共1小时43分钟。看完之后我问学生整个过程中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学生说最受震撼的是在仪式中花很长时间由遇难者的亲属诵读2801名死难者的名字。在这么一个长得过分的名单诵读过程中,并没有人因为这个冗长而陌生的名单选择中途退场,虽然仪式调子低沉,但是人们的脸上却写满了坚毅,不少人都留下了泪水,非常感人。后来有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记住每个名字就是纪念每个生命,不管他是一介草民抑或是达官显贵,这些名字因为这种独特的纪念方式,已经不再是死亡统计表和新闻报道中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了。人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命才是压倒一切的东西。这次活动“生命至重,贵在千金”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

三、在自身感悟中建构生命价值

1.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历程。先生认为“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开展“我们生活在历史中”、“书写我的历史”等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乡土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真实事情的记录,自己可以为自己、为家族、为社区(村庄)书写“发展的历史”。如,可以通过老照片、老物品、老建筑等来反映自己身边的历史;借助家庭备忘录、孩子成长日志以及与亲友的有关书信等不同时期的文字材料,多途径挖掘并运用史料;可以从亲友那里了解自己身边的故事——口述历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触摸”历史的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身或家族的发展历史中了解生命成长不易,其中浸润着父母、亲友、师长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在研讨活动中,形成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如在研讨与历史人物、谭嗣同、邓世昌、布鲁诺、哥白尼等相关的主题时,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持不同看法,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此时,可引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之事迹——在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与妻书》后,决然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被捕审讯时,不会广东话的林觉民以英语侃侃而谈,两广总督张鸣岐曾叹息:“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女口雪。”他永远24岁,永远都那么年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他们中有的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和社会的荣辱与振兴结合在一起,虽死犹生;有的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生命,他们永远成为后人心中的不朽的丰碑!从而引导学生追寻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