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减少碳排放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减少碳排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减少碳排放的建议

第1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碳税;二氧化碳;减排

近来,“低碳经济”和“碳税”不断被政府官员和学者提及,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名词。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在近期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将我国碳税的征收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发达国家也计划开征碳关税,这引发了不少专家对我国是否率先征收碳税问题的讨论。本文将简单介绍碳税的概况,并分析一些国家实施碳税的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碳税的概况

(一)何为碳税

国际上对碳税(carbon tax)的定义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征收碳税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市场手段实现环境治理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通过开征碳税能够抑制化石能源消费,进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二)碳税的优缺点

碳税除了有助于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外,还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开征碳税能够推动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和其他高能耗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最终起到抑制此类产品消费的目的。二是有利于鼓励企业探索和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加速淘汰耗能高、排放高的落后工艺,研究和使用节能减排技术(例如:碳回收技术等),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三是有利于促进新行业的发展,例如:脱碳、储碳技术的清洁煤技术行业。

碳税的缺点主要是:征收碳税会降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因此,社会各方对该项税收有较多的争议。

二、国际实施碳税的经验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芬兰、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家先后开征碳税,虽然开征碳税的国家或地区不多,但情况各异。以下就三个国家的碳税征收经验进行分析。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芬兰于1990年率先征收碳税。在征税之初,征收对象包括了所有矿物燃料,并采用低税率(税率仅为1.62美元/吨)。在实行一段时期后,发现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不佳。为了能在20世纪末把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降低为零,芬兰政府逐步提高了碳税的税率,由最初的1.62美元/吨提高到26.15美元/吨。税率调整后,减排的效果显著。经芬兰政府的评估,在1990~1998年间,芬兰有效地抑制了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继芬兰开征碳税后,瑞典于1991年对工业企业和私人家庭开始征收碳税,并采用高税率(税率为250瑞典克朗/吨)。随后,考虑到对本国工业竞争力的保护,瑞典政府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碳税税率(工业企业只需要交纳80瑞典克朗/吨,而一些高能耗工业行业,如商贸园艺、采矿、制造业及纸浆和造纸行业,则全免)。瑞典环保局对瑞典实施碳税效果的评估结论:与假定仍然维持1990年以前的政策情景下的排放量相比,1995年瑞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5%,其中排放量90%的减少来源于碳税。

丹麦在1992年开始对家庭用能征收碳税,标准税率为13.4欧元。于1993年起对工业企业征收碳税。最初,工业企业的征税额度仅为家庭税额的35%。随后在一些政客的要求下,调高了工业企业碳税税率。但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丹麦政府对那些已经签订了自愿协议的高耗能企业进行减免(即签订了自愿协议的耗能企业支付0.4欧元/吨的碳税,而没有签订自愿协议的企业要支付3.3欧元/吨)。评估表明,在征收碳税这些年来,丹麦已减少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减排230万吨二氧化碳。

三、国外碳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自2002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作为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大国,我国所要承担的减排压力也将不断增大。因此,除了尽早加强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制度和能源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外,还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开征碳税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国国情逐步推进碳税制度建设。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来看,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我国的碳税问题。

(一)择机引入碳税

财科所课题组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中建议,考虑到缓解国内外压力、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等多方面的影响,建议五年内开征碳税。不少学者也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势不稳定,现在不宜开征碳税。王金南在《政策研究》中称,根据“巴厘岛路线图”达成的协议,2012年后在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适当减排温室气体行动。他建议中国碳税起征时间宜为2012年。笔者也认为,我国从2012年起开征碳税是最理想的时机。主要理由是:

1.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和资源利用率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所以,除了征收碳税外,很难再找到其他的办法实现减排目标。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和资源利用率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断地采用新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是目前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有效方法,在现阶段开征碳税不一定能收到节能减排的明显效果。

2.正如财科所课题组的报告中所提到的,根据“巴厘岛路线图”达成的协议,2012年后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必然会形成新的格局,也必然会对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施加更大的压力。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3年内(即在2012~2013年)开征碳税,恰好符合中国根据国际气候变化谈判需要而适时出台有关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策略。

(二)税率的差异性

根据我国的国情,并在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我国碳税的税率应具有差异性。首先,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税率。即在征收的初期,应采用较低的税率,然后再逐步提高,这样可以让企业和居民在承担较低税负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能源消费行为。其次,可以借鉴丹麦的做法,对不同的能源使用者采用不同的税率。即对使用高污染能源――煤的企业和个人征收高税率的碳税;对使用天然气的企业和个人征收相对低的税率;对于使用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的企业和个人不征碳税,甚至还对这些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从而达到鼓励人们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高污染能源的消耗,最终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目的。

(三)纳税环节的选择

在征税环节的选择上,有些专家提出,碳税纳收环节应为消费环节(即最终使用环节),这样可以利用价格的传导作用,刺激消费者减少能源消耗。但也有一些专家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考虑到我国目前对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征税的实际做法,从实际管理和操作角度考虑,在生产环节征收碳税更容易操作。

笔者认为,在纳税环节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到价格信号的刺激作用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重工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还很重。为了实现减排的目标,为了保障碳税的有效征收,减少税收征管成本,笔者也建议将碳税的征税环节设在生产环节。

(四)税收减免与返还

碳税实施可能给相关产业带来影响以及产生社会公平问题,政府应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减免与返还机制。在制定减免条款时应主要考虑:一是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征收碳税必将增加这类企业的成本,削弱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避免对能源密集型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保护我国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议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条件的情况下,可对能源密集型行业实行低税率或税收返还制度,对那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还应给予奖励。二是从创造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地区,征收碳税导致其生活受影响,为了不影响其生活和经济发展,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或者给予相应的补贴。

(五)建立专项基金

政府可以借鉴英国碳基金公司的成功经验,将碳税收入建立国家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2001年英国组建了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独立的碳基金公司。该基金主要用于:一是促进研究与开发;二是加速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所以,我国政府也可将这项基金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发节能新技术,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实施植树造林等增汇工程项目以及加强有关的科学研究与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李伟,张希良,周剑等.关于碳税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8(3).

[2] 汪曾涛.基于我国碳税税负归宿的税收政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9(12).

[3]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

第2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碳税;气候变化;博尔德市;碳税历程;启示

作者简介:王彬辉,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湖南 长沙 410081)

美国在工业过程中形成的过分消耗、浪费自然资源为根本特征的生产方式,以高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生产方式[1],使美国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1992年美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承诺实现公约的目标。碳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针对CO2排放所征收的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CO2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由于其理论设计上的优点和实践操作上的便利,目前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但是,美国碳税缓慢的发展历程以及实施的效果,相对于全球控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来说,并不显著。本文拟通过介绍美国碳税的历程以及对近年来碳税实施的效果分析,希望对我国碳税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美国碳税的萌芽阶段

1.联邦:克林顿税(Btu税)

1990年国会预算办公室就开始了一项重要的碳税研究并且将碳税作为赤字削减的选择出现在向国会做的年度报告中。1991年2月,众议院方法与措施委员会的高级成员PeteStark提出通过五年时间实现每吨碳征收18美元税的法案。但是,行政部考虑碳税时,认为它与总统削减赤字的主题不相符,故而没有采纳该方案。所以,1993年克林顿提出针对所有的燃料征收能源税,基本税率与其能源容量成比例,而这个能源 的容量是根据英国热量单位(Btus)来计算的。这个税将实现四个政治目的:赤字缩减,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和能源维护。但是,Btu税比欧盟的碳税或者能源税小很多。欧盟税开始的税率就相当于克林顿税的全部并且通过七年多的时间将增加超过三倍的税率。因此,Btu税没有使美国工业在相对于欧盟竞争者的能源价格优势上遭受任何损害。不幸的是,行政部没有抓住这个吸引工业者关注的机会,因此无法回应对这个税收计划的批评。Btu税虽然被众议院采纳,但是稍后被参议院以每加仑征收0.43美元汽车燃油税代替。

2.州碳税的设计

(1)马里兰州:解决税收收入与支出的差距

由于州计划税收收入与支出的巨大差距,马里兰州议会在1991年提出的实质税收收入方案是常规能源附加税,包括对居民燃料征收的消费税和增加公用事业和电力税。州长也建议对汽车燃料税增加5美分。跟这些建议不同,碳税将对清洁燃料和肮脏的燃料进行区分,它也在同等税率上增加了更多的税收收入,因为碳税比它的替代者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适用于所有的化石燃料和所有的终端使用者。研究者最初提出每吨征收7.50美元的碳税。这意味着马里兰州每年将增加税收收入2亿美元。该税对该州最大的公用事业客户即巴尔的摩气和电力公司(它拥有一个核电厂)征收每千瓦时1.2厘的碳税。剩下其他主要以煤炭为基础的公用事业用户,将征收每千瓦时2厘的碳税。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碳税将导致其每年在能源消费上增加大约50美元,这包括增加23美元的汽油费。这表明,碳税倾向于落在家庭的负担比企业更重。在碳税听证的时候遭到大量的工业能源消费者的强烈反对,他们主张额外的税收负担将会损害州的经济。立法者最终采纳了对收入和销售税进行改变以平衡州通用基金和为了交通基金提高汽车燃料税5美分的方案。

(2)加利福利亚州:碳税服务于竞争和环境双重目的

连续几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防削减制约了加利福利亚州的经济并导致严重的州财政紧张。在1992年和1993年,加利福利亚立法机构面临严峻的平衡州财政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困难选择。1993年立法会议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该州1.5%的销售和使用税于1993年6月30日到期。这将导致1994-1995年度损失财政收入15.6亿美元。在会议开始的时候,许多立法者支持延长这些税以避免该州税收收入的进一步缩减,但是威尔逊州长反对这种延长。Tom Bates众议员建议替代性立法,用消费每吨化石燃料征收3美元的碳税来取代0.5%的增量,1994年征收每吨11美元的碳税并且每年不断增加,到2003年达到77美元。在这个计划中,消费和使用税的税率将每年向下调整以保证税收收入的降低与碳税收入的获得相当。税基包括从燃料燃烧中直接排放和从燃料循环的其他阶段中的间接排放,比如提取、冶炼和运输。Bates建议每年增加14.7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将它直接归入州通用基金中。像马里兰建议一样,这个税适用于进口电力,并且它的税率每年将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调整。与马里兰不一样的是,这个议案没有向能源密集型工业提供补偿。但是,在基准水平下对于家庭使用电力和天然气是豁免的。Bates议案受到来自环境团体和一些商业团体包括福特汽车公司的强力支持,也遭到加利福利亚制造商联合会、电力和气实体以及其他能源工业利益团体的反对。州长和立法机构之间最终达成的方案是通过转移某些地方财产税收收入和专项国家资金,并再延长6个月的营业税增量来平衡预算。

作为洛杉矶空气盆地污染防治和可持续能源计划的一部分,研究者提出将一小部分碳税用来资助加利福利亚环境技术基金。这个基金的目的是加快在能源部门的新兴零排放技术的商业化和促进加利福利亚技术的领导力和经济的发展。加利福利亚环境技术基金将通过每吨征收3.75美元碳税来资助,这将产生每年4.5亿美元的收入。这个建议使得加利福利亚的碳税具有了服务于竞争和环境的双重目的。

第3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字:碳排放交易;初始分配权;比较分析

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356亿吨,碳排放治理日趋严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去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启动了碳交易试点。排放权分配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研究该问题对深化我国碳排放交易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斯认为,只要明确界定财产所有权,在市场完备情况下,外部性问题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可以由市场本身解决。但是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厂商行为,排污权的不同分配方式产生不同的公平与效率结果。

国外学者集中于对不同分配方式的比较研究。Cramton(1998)的研究认为免费分配方案导致了效率的损失或降低企业污染控制创新能力,而Sijm等(2006)、、Betz(2010)从社会福利角度分析免费分配方式会引发公平、补偿与行业暴利问题。免费发放并不能完全将企业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难以反映企业减排的边际成本,而拍卖分配方式更能体现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Betz等(2010)认为有效的拍卖机制产生的早期价格信号反映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边际成本,帮助厂商从经济效率视角判断措施应该实施与否,且拍卖带来的公共收入相对于税收而言,经济效率损失较小。国内学者王勤耕等(2000)、赵文会等(2007)、何梦舒(2011)也对碳排放分配机制设计进行相关研究。

碳排放交易初始分配权方式的比较分析

究竟以何种分配方式为主,这个问题值得商榷,本文从五个角度评价不同初始分配方式的优劣。

价格发现功能。免费分配方式会造成价格的扭曲,以历史排放为基础的免费分配配额方式造成高排放企业免费获得了较多配额,可能会在配额的二级市场利用其市场势力抬高配额价格,最终导致消费者为企业免费获得的配额付费。而拍卖分配方式是基于市场机制的配额分配方式,遵循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保证将配额分配给了最看重它的个体,因此其价格发现功能要优于免费分配方式。

减排成本方面。以历史排放或产量为基础的免费分配方式难以反映减排的边际成本,因此有人建议使用可升级的免费分配来克服这一缺陷。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不能有效地反映排放的社会成本,因为如果企业知道未来配额分配依赖于当前排放量,当前排放越多,未来配额得到的也就越多,使当前配额价格高于边际减排成本,导致无效市场结果。而在拍卖分配方式下企业支付配额成本,产品价格提高,同样会增加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具有累退性质。但与免费分配不同的是,政府获得了稀缺配额租金,如果政府可以有效地运用这部分收入进行收入循环,都会大大减少排放交易的累退性质,降低减排成本。

创新效应方面。免费分配方式下企业根据历史排放量免费获得了排放配额,主要目的是最大化配额租金。如果企业积极研发低排放技术,低排放技术的应用导致减排成本下降,配额需求量减少,最终配额价格下降,使企业获取的稀缺租金价值减少,因此拥有大量配额的厂商担心配额价值的损失,因此没有激励创新。而有偿分配方式下生产者取得排污权将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经济利益的制约,技术落后的生产者将不能或难以获得排污权,其生产的规模将受到制约,因此改进技术以减少排污量便成为生产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首选途径。

公平性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内,无偿取得排污权类似无偿获得了财富,并且往往剥夺了其它人在同等条件下无偿获得相同财富的机会。对于其它受总量控制制度制约而不能同样无偿获得自己所需的全部排污指标的排污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实行有偿取得原则后,排污者取得排污权必须支付相应的代价,它就不会滥占排污权。对公众而言,政府把排污许可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和改善,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补偿,这也是公平的。

可操性方面。在评价初始分配方式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初始分配方式的实际操作可能性,相比而言免费分配更加可操作性,从国外碳交易市场中普遍被采用。但是,随着碳交易市场逐渐发展成熟,拍卖分配方式将逐渐取代免费分配方式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对碳排放交易两种初始分配权方式的比较,发现免费和拍卖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各有利弊,应作具体分析。当前国内碳交易试点陆续已在全国七个省市拉开帷幕,我国尚处于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考虑碳交易机制推行会对宏观经济以及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我国在推行试点工作中应倾向于采用免费分配为主的方式进行,当碳交易市场逐渐建立之后应该转向以拍卖分配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对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功能。

参考文献:

[ 1] 张利飞,彭莹莹. 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4期:135-140

[2 ] Cramton, P., Kerr, S., 1998. Tradable Carbon Permit Allocation: How and Why to Auction not Grandfather [M], Rep. No. 98-34.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3 ] Sijm, Neuhoff&Chen (2006),CO2 cost pass-through and windfall profits in the power sector[J]. Climate Policy 6: 49- 72

[ 4] Betz, R.et al(2010) ,Auction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ermits in Austral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54(2): 219- 238

[ 5] Betz, R.et al( 2010) ,Auction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ermits in Austral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54(2): 219- 238

[6 ] 王勤耕,李宗恺等. 总量控制区域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法[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20(1):68-72

[ 7] 赵文会等. 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优化模型[J]. 系统工程. 2007(6):57-61

第4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开征碳税;节能减排;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碳税有利于推动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通过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所以开征碳税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

一、碳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碳税的相关概念。碳税就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种税。更具体地看,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

(二)碳税的相关理论

1、庇古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接受了外部性理论,他认为要使环境外部成本内在化,需要政府采取税收或者补贴的形式来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税,以税收形式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污染的成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这种税又被称之为“庇古税”。

2、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污染者的环境责任问题,即环境外部成本该由谁来负担。污染者付费,就是由污染者承担因其污染所引起的损失,即污染费用。这种观念形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OECD委员会在1972年将“污染者付费原则”作为欧洲污染预防与控制的一个主要的经济原则,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被一些国家确定为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国外碳税实践概况

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税种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国际组织极力推崇的一种减排措施,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碳税制度。碳税最早于1990年由芬兰开征,目前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已经相继开征了碳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在酝酿针对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税收制度。

1990年芬兰在全球率先设立了碳税,并将此税的收入用以降低该国所得税与劳务税税率,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碳税征收范围为所有矿物燃料,根据燃料的含碳量计税。开始时,税率较低,随后几年逐渐增加,当时的目标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降低为零。在1994年,芬兰提高了能源税税率。根据估计,在1990~1998年间,芬兰因为碳税而有效抑制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挪威在1991年开始对家庭征收碳税,同时也对部分企业征收碳税,其目的是将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在1988年的水平上。在1998年开始的税制改革中,挪威的小党派人士提议应该扩大碳税的征收范围,将所有的企业都纳入碳税的征收范围,并且所有企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税率不得低于13欧元/吨。但考虑到碳税会削弱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挪威政府决定把碳税的收益返还给企业,一部分收入奖励那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企业,另一部分收入用于奖励那些对于解决就业有贡献的企业和弥补个税。挪威政府估计,如果没有采用碳税,今日挪威的排放量将会比1990年增长15%~20%。挪威的碳税使一些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1%,家庭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3%。

1992年7月,欧洲委员会颁布一个指令,建议在欧盟引进碳税。其税率水平的设计以每桶油3美元的标准控制,其他种类的能源进行相应的换算。按照规定,该税的总体税负按每年每桶标准油提高1美元,从1993年的每桶标准油3美元逐年提高到2000年的每桶10美元。该建议允许成员国采用比这更高的税率。另外,该建议中明确规定成员国应该用从该税取得的收入来减少其他的税收,而不是增加支出。欧盟各成员国在该指令下都按照各自的情况实施了不同的碳税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欧盟1990~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

总体来看,碳税的征税范围比较广泛,多数国家出于对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影响的考虑,对一些行业给予豁免或特殊优惠。在税收的用途上,大部分国家将碳税的收入用于一般公共财政,如消减个人与公司所得税,促进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促进就业与长期经济发展。

三、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

(一)开征碳税是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受能源分布的约束,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而且增长很快。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已经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二)开征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节能减排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开征碳税能够推动化石燃料和其他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的目的,进而还能达到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因此,开征适度的碳税,有利于加重这些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负担,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同时,征收碳税有利于鼓励和刺激企业探索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耗能高、排放高的落后工艺,研究和使用碳回收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结果必然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开征碳税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从发达国家来看,各国普遍建立了以硫税、氮税、燃油税、碳税等环境税税种为核心的环境税制或绿色税制。虽然我国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如资源税、消费税等等,但目前尚缺乏独立的环境税种,符合市场经济的环境税收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环境治理的效果也不理想。开征碳税,可以设立直接针对碳排放征收的税种,增强税收对于二氧化碳减排的调控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环境税制的完善,碳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或者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配合其他环境税的开征,可以弥补环境税的缺位,构建起环境税制的框架,加大税制的绿化程度。

(四)开征碳税是应对“碳关税”贸易大棒的需要。联合国全球气候峰会之前,美国最新《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众议院版本)中提出,在2012年后,如果进口产品产地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美国同行业的排放量,则总统有权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有关专家担心: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碳关税”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而中国开征碳税,可通过WTO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美国意图。“反正出口受影响了,宁可我们自己收税,这个税还可以在国内补贴我们的企业进行减排。”

四、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

(一)政策上的可行性。开征符合中国国情的碳税不仅符合我国目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也符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制定有效政策机制的要求,是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的规定,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形象和有利于掌握未来谈判的主动权。

(二)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硫税、废水税等环境税相比,碳税有计量简单、操作容易、便于检测的特点。碳税的税基是碳的排放量,各种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所以其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确定的,再考虑减排技术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计量真实的碳排放量,所以碳税计量相对简单,对税务人员来说操作相对容易,也不需要复杂的检测。同时,其他国家的碳税实践为我国碳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包括合理设计碳税的税负水平,充分发挥碳税的调节功能,并规避其对低收入群体和高耗能产业的冲击等。

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看,宏观经济过热或下滑都不适合开征碳税,在经济过热时开征碳税推动物价的上涨,在经济下滑时开征碳税会导致经济难以复苏。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中国经济属于外向型的经济,出口是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如果国际经济环境不佳,造成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基于上述同样的道理,也会影响到碳税的开征。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都构成了开征碳税的相关障碍,导致碳税开征时间的延迟。

开征碳税必然会加大企业和个人纳税人的负担,尽管目前我国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使得碳税的开征相对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但是,过高的税负水平必然会导致受影响较重的纳税人的抵制情绪,产生较大的社会阻力。因此,碳税的开征初期有必要设计较低的税负水平,并设计对受影响较大的纳税人的相关税收返还和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减弱碳税推行的阻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

[2]何建坤,柴麒敏.关于全球减排温室气体长期目标的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毛显强,杨岚.瑞典环境税――政策效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6.1.

[4]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

第5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碳交易;Swarm;博弈仿真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26-03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日益膨胀,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急剧攀升,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导致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不断危及人类生存的空间。为此,已有诸多途径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方针的指导下,低碳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了一种资源,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充分调动企业的减排积极性,提高减排的效率,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我国的碳交易近年来在规模上发展迅猛,未来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制度体系不完善、法规政策不健全等。对企业而言,很难在碳交易中取得主动权,这不仅限制了其在碳交易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周宏春(2009)系统介绍了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条件,包括法律基础、交易规则以及进入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等,提出了我国利用碳交易市场降低碳减排成本、走上能源利用效率高和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低碳发展道路的建议。范舒(2010)运用博弈模型,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方面,探究了碳排放相关方的对抗与合作关系。本文拟就高排放强度企业和低排放强度企业在碳交易中的博弈入手,利用Swarm仿真平台,对博弈行为进行系统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探究碳交易市场的变化趋势。

2碳交易的相关概念

21基本原理

碳交易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的市场机制,将排放权视为一种商品,利用市场实现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实际减排工作由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完成。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核证减排量的使用,企业通过核证减排量来完成其减排指标。同时,核证减排量也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碳交易的进行首先要由政府部门根据该地区的环境容量,推算出温室气体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在初始阶段分配给市场的各个参与者。进而,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流通交易中形成价格。排放强度高的企业需要在市场中购买核证减排量,从而保证其排放量不超标。

22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针对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建议以人口指标来分配碳排放权,即认为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公共权利;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则以GDP指标来分配碳排放权,即认为每单位温室气体的排放都应带来相应的产出。

在本文中,以单位GDP排放量作为分配碳排放权的依据,对该机制下碳交易的博弈进行仿真分析。若ED为该地区温室气体最大允许排放量,GD为地区GDP总值,Gi为第i家企业产生的GDP,则第i家企业分得的碳排放限额为Ei=EDGi/GD。

3碳交易博弈模型

31碳交易博弈基本假设

本文中讨论的碳排放权交易发生在碳交易二级市场之中,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目的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碳排放权的价格也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碳交易价格的形成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减排成本、外界政策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影响。

假设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可按照排放强度分为高排放企业和低排放企业,高排放企业在日常生产中的排放量超出其碳排放限额较多,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需要进行大幅度减排或购买碳排放量;低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超出排放限额较少,甚至低于其排放限额,减排压力不大,甚至有剩余的排放量可供出售。

假设不同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利润函数采取行动,其行动也是不分先后的,即碳交易博弈为静态博弈。

32模型的建立

将企业i正常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记为Pi,若Pi-Ei>0,则说明企业i的碳排放量超出限额,为高排放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主要为买方;若Pi-Ei0说明企业i有出售相应排放量的意愿,Di0,则表示供过于求,若ni=1 Di

Mi=xDi-ki(Pi-Ei+Di)2(1)

企业在碳交易行为中获得的利润由两个方面构成:在交易中的所得和减排付出的成本,企业的决策需要统筹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将利润作为目标函数,参数中x,Di均随时间t变化,每家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最优决策,则t时刻企业i的策略可表示为:

maxMi(t)=x(t)Di(t)-ki[Pi-Ei+Di(t)]2(2)

对该地区总体的碳交易市场而言,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碳排放权的价格可由逆需求函数表示:

x(t+1)={a-b×[DB+ni=1 Di(t)]}×σ(t)

DB=ED(3)

上式中的a,b为逆需求函数中的参数,其中b反映价格对需求的敏感性。逆需求函数中的需求由基础性需求和可变需求两部分组成,其中DB为基础性需求,即在所有企业可变交易需求供求平衡时的总排放需求,与该地区总排放限额ED相等,可变需求则为整个市场全部企业交易需求量的总和。考虑到实际市场交易中宏观经济形势和外界政策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在供求博弈形成的价格基础上增加波动因子σ,从而形成下一时刻碳排放权的价格。

4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运用Swarm仿真平台,对不同排放强度的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重复博弈的过程进行仿真。令企业总数n=100,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配额量为500万吨,即ED=500,逆需求函数中参数a=3500,b=0007236,初始价格为80元/吨,可得到如下仿真结果。

对博弈的演化过程进行20次迭代,仿真结果如图1~图3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碳排放权的价格随时间围绕初始价格上下波动,波动范围在50~115元/吨。图2、图3反映了不同排放强度的企业在碳交易行为中的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的走势,其中高排放企业的利润与碳排放权的价格基本呈负相关,低排放企业的利润与碳排放权的价格基本呈正相关,并且两类企业对价格的反应都存在延迟。

图1碳排放权价格随时间变化趋势(20次迭代)

图2高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20次迭代)

图3低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20次迭代)

对博弈的演化过程进行500次迭代,仿真结果如图4~图6所示。由图4可知,碳排放权的价格长时间在45~130元/吨的范围内波动。根据图5、图6所示,高排放企业在碳交易行为中的平均预期年利润在-65万~-25万元的范围内波动,而低排放企业的利润则在15万~55万元波动,两类企业的利润与碳排放权价格的相关性没有改变。

图4碳排放权价格随时间变化趋势(500次迭代)

图5高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500次迭代)

图6低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500次迭代)5结论及建议

本文中,将企业按照不同的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根据企业各自的策略,建立碳交易博弈模型。基于Swarm仿真平台,对博弈行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碳排放权的价格和企业预期利润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碳排放权的价格基本反映了其内在价值,市场呈现出的规律符合预期,市场机制的存在促进了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未来也有十分光明的前景。对碳交易市场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碳交易活动中,通过市场实现对更大范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树立节能减排的发展观念,努力提高减排的技术水平,降低自身的减排成本,才能真正在碳排放权的博弈中取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于天飞,沈文星,黄喜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分析[J].林业经济,2008(5).

[2]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3]范舒关于碳排放的博弈论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7).

[4]张立杰,苗苗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碳交易博弈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12(2).

[5]聂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6]弗兰西斯·路纳,本尼迪克特·史蒂芬森Swarm中的经济仿真:基于智能体建模与面向对象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刘贞,程勇军Swarm for Java仿真及编程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6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

随着雾霾现象的大范围出现,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减少的碳排放量,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时代的来临,企业应通过各种手段以最小的成本提升碳资产价值,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碳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减少的碳排放量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印6杂诘缌ζ笠刀言,碳在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一方面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电力企业想要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应从降低燃料消耗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着手。制度合理的碳资产管理策略,能够降低企业的排放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无形权力,而逐渐成为了有着供求关系的商品。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使企业树立了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将将来的预期利益转变成为现时的义务,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日常资产管理有助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技术、资源与成本的结合

电力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低碳发电技术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使低碳的电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主要方式

(一)CDM项目

CDM项目,即清洁发展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以减少全球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我国电力企业CDM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多联产燃煤发电、超临界燃煤发电等热电联产方式;(2)低损耗高效率电力输配系统;(3)锅炉窑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4)对工艺流程进行节能改造(5)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电力企业在进行CDM减排项目时,通常新能源企业来统筹,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规模效应。

(二)电力―燃料―碳排放

电力―燃料―碳排放方式是将电力提供量、燃料成本、碳排放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保障电力企业的利润,控制经营风险,并以降低排放成本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电力企业面临着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三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发电的使用情况来确定燃料的投放量和碳的排放量。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电力企业盈利的利差也在随之变化,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影响了碳排放。

(三)市场碳交易

目前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但是纳入控件的企业数不多,碳排放配额较为集中,碳市场的流动性较低。在这7个试点碳市场中,2015年的交易量约为1.9亿吨,其中70%为配额交易,30%为CCER交易。我国这7个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0.11,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 5~6 相比,差距较大。①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CCER交易累计成交量为7087.17万吨,排在第一位的为上海,而排在最后一位的为重庆,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四、我国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建议

(一)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电力企业在进行碳资产管理时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碳资产的统计核算方法、开发交易事项、资产监控预测流程、职责划分、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碳排放的各个环节合理、合规。在制度内容中,对于资产监控预测要重点关注,应规定有关部门定期检验数据的合理性,对燃料使用、发电量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对应。

(二)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

在电力企业中,碳排放是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过程中,因此应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进行监控。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排放量进行边界的确定;第二,明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测量,明确测量工作中的误差,并设法降低误差;第三,对监测工作采取复核制,定期对记录数据进行复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对监测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并定期形成报表和报告,将报表和报告提供给管理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碳资产管理的效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碳市场交易数据,中国碳交易网

②数据来源:全国CCER交易行情数据分析汇总,中国碳交易网

参考文献:

[1]左东辉.创新碳资产管理降低企业排放成本[J].广东经济,2016(5):38-41.

[2]王洪月.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步研究[J].工业,2016(7):00223-00223.

第7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碳交易;碳排放;投资模型;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62-04

当前全球面临着化石能源消耗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频现等问题,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中国需要在未来20年~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只能以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低碳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又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涉及经济、环境、能源、科技、外交等多方面[2]。因此,这一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3]。根据英国的经验,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发展能源技术以提高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市场机制、设立碳基金[4]。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5]。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陈佳贵等针对中国当前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东北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中部与西部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期,四大经济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差距巨大[6]。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应该就各地的情况区别考虑。

谭丹等计算了1986年到2005年我国三大地区单位GDP 碳排放量,得出从历史数据看东部地区数值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大,在单位GDP 碳排放的递减速度上, 中部地区最快, 年均递减速度为9.8%,东部地区第二,年均递减速度为9.2%,西部地区最慢,年均递减速度为8.4%[7]。张雷利用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评价模型,解析了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的变化[8]。李爱军给出了一个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区域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9]。也有一些研究工作把样本定位为省级区域[10]。

本文首先介绍低碳经济为各地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第二节提出建立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在第三节给出了实现这一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兴起为我国各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凭借传统资源与劳动力优势,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在这一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依靠高碳经济模式获得了先发优势,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被渐渐拉大,鉴此,国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计划以及中部振兴规划。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面临空前挑战,内外条件都不再允许中、西部地区再接着按高碳经济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下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困难。中、西部地区要跳过累积关系,就需要新的机会,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兴起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低碳特别适合产业发展,它的产业链长,概括起来包括碳的吸收,这主要是生物、物理过程,还要碳的减少,这主要在碳产出时进行。碳的吸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有益,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大量造林,依靠碳汇交易机制,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就可以被加以充分利用了。

另外,森林植被、森林资源的增长,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例证之一,体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据国家林业局统计,1980年至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相当于同期二氧化碳工业排放总量的8%,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森林面积已达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36%。人工林保存面积6,200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前夕,中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将为削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发挥重大作用。

目前,在西部主要通过政府发放生态效益补偿金、合理采伐、林间养殖、生态旅游等,让树木为农民长期创造财富。如青海省发给林农的公益林(即用于生态保护等目的而禁止砍伐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已从每亩5元增加到10元。承包林地多的农牧民家庭,每年最多可拿到5万元。但现在政府提供的生态效益补偿金还是偏少,远远抵不上卖木材的收入。

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出资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和再造林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实质性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用来实现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目标。如全球首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2009年11月在成都完成交易,项目业主省大渡河造林局,以每吨不低于5美元的价格,向中国香港低碳亚洲公司出售了约4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实现碳汇收益超过230万美元。但国际间碳交易进展缓慢,碳定价权又不由我国掌握,单纯依靠CDM项目难以实现中、西部跨域式发展。

如何把政府财政转移与市场化碳汇交易结合,通过两条腿加速中、西部发展,正是本文论述的要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我国内部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通过区域间投资,带动中、西部地区碳汇建设,并实现减少我国净碳排放的目标。

二、区域间碳汇投资机制的建立

碳排放受社会、经济、自然、生态、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据徐玉高等对中国1970年~1994年间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经济增长是中国20多年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仅此一项引起的碳排放变化占总量的94%以上[11]。另据文献[7],在我国东、中、西部间,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在2005年达到全国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这是与东部地区较发达的经济紧密联系的。

有效减少净碳排放量的方式可归纳为两种: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二是增加森林面积加大碳吸收量。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投资收益率比中、西部要高,受土地等因素制约,大面积种植森林将减少宝贵的建设用地,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土地资源闲置,要促进我国低碳发展整体格局的形成,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改革。

为此,本文提出建立区域间碳汇投资方式,可用图1示意。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东部、中部与西部,分别对应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区域。在每个区域模型内部,包括由森林面积决定的碳吸收量,由经济水平决定的碳排放量,以及两者之差即该区域净碳排放量。

东部地区在自己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政府层面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在民间层面企业拿出一定利润所得,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碳汇建设,从而在发达地区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增加我国的森林种植面积,削减全国的净碳排放量。

图1可以进一步利用系统动力学流程图表述,如图2所示。其中标号1,2,3分别代表东、中、西部,Economics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由es决定;Forest代表森林种植,其变化速率是fs,fs由可用土地Useable-A决定,可用土地又有总土地面积Area决定,森林变化速率fs还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影响水平为ef,由于经济水平对森林种植变化具有时间延迟,这种延迟用delayT表示;经济发展带来碳排放C-Emi,碳排放的变化用em表示;森林可用吸收碳,碳的吸收用C-Abs表示,变化速率为fa;用碳排放减去碳吸收就得到净碳排放C-Net,itemin,itemout表示单位进出速率。

这里我们用到了文献[11]的结论,即碳排放量可由经济发展程度来决定,具体定量关系可利用文献[12]对165个国家在1980年~2003年间进行分组检验后的结论,在0.944显著性水平下,pC-Emi与pGDP有二次曲线关系:

pC-Emi=7.836+2.95E-4pGDP-5.14E-9pGDP2(2)

其中pC-Emi代表年人均碳排放量,pGDP是人均GDP。

当然,子模型数量可以不局限于3个,事实上,我们可以以省份为子系统建立整体模型,相应机制可以做扩展。

三、政策建议

在各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变高碳增长为低碳化发展基础上,上节提出的区域间碳汇投资模型可从全国范围内有效减少净碳排放量,为此需要首先抓三方面工作。

(一)发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作用

日前,国家发改委鼓励东部人均GDP高于1万美元、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有些地区也已经有了这样的交易所,如设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全国碳排放交易所,但距离全国易还有较大距离。在各地发展碳排放交易所的同时,应建立排放所之间的交易信息沟通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待各地交易试点发展良好后,整合成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原有各地交易市场成为全国市场的地方分支机构。

(二)开展区域碳排放联席会议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温室气体排放事关全国发展,应建立区域间研讨、信息交流会议机制。可首先在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六省等主体功能区内成立低碳发展会议机制,平衡区域内净碳排放。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碳排放通气会。

(三)建立碳排放跨区域财政补贴机制

金融是低碳产业发展的主渠道,要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部分。东部地区应从财政收入中拿出适当部分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为管理好这部分资金,应成立全国碳排放专项资金管理中心,负责资金的收缴与发放。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A].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C].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 社论.英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理念和最新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9,29(1):43-45.

[5]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6] 陈佳贵,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 (6):4-17.

[7] 谭 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7.

[8] 张 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629-637.

[9] 李爱军.我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区域间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6):11-17.

[10] 邹秀萍,等.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9(3):34-37.

[11] 徐玉高,郭 元.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54-64.

[12] 韩玉军,陆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5-11.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regional Carbon Sinks' Investment Mechanism

WuJianxin

(Tianjin Binhai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stitute,Tianjin 300457, China)

第8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Kojo等(2009)、牛叔文等(2010)、刘心等(2013)均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不同地区的能源、经济和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安贵鑫等(2010)[9]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构建三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指出三者的变动关系.郭朝先(2010)[10]构建三者的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采用SDA分解技术对我国碳排放的增长进行分解,得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不同时段,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采用不同方法对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采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检验我国能源、经济和碳排放的动态因果关系,进一步提出有利于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

1.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选取1990—201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年度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能源消耗状况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C)来反映,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百万吨标准煤.经济的发展状况采用GDP来度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碳排放采用CO2排放量(TC)来表示,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网站公布的数据,单位为百万吨.为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将各年GDP换算成以199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为消除能源消费总量,实际GDP和CO2排放量三个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和异方差现象,对三者取自然对数,并分别记为LEC、LGDP、LTC.通过对三者进行两两回归检验,证实任意两者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1.2稳定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即是否存在单位根.ADF法可以通过对3个模型(模型1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模型2有常数项无趋势项,模型3有常数项和趋势项)进行检验,任意一个检验模型中的ADF值大于临界值,就可以认为该序列没有单位跟,即为平稳序列.若序列不平稳,需要取对数或进行差分处理.对LET、LGDP和LTC及其一阶、二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LET、LGDP和LTC及其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平稳,但二阶差分序列的检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小于其临界值.因此,其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即LET、LGDP和LTC三个时间序列是I(2)的单位根过程.

1.3协整检验模型含有3个变量,并且均为二阶单整,采用Johansen法进行协整检验,该法在检验前需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在保证自由度的条件下,根据无约束VAR模型中的AIC、SC和LR等信息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则协整分析的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检验确定最优协整形式为:有线性趋势且协整方程有截距.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

1.4Granger因果检验为确定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对LTC、LEC和LGDP三个时间变量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TC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拒绝LTC不是LEC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并且拒绝LEC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即说明1990—2013年我国的CO2排放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均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并且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增加可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碳排放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但是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1.5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为全面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对其进行基于VAR的滞后20期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程分解,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脉冲响应分析是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的,刻画了对一个扰动项加上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从CO2脉冲响应图可知,当期对CO2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CO2排放有所下降,随后开始上升,第5期达到最大(0.05464),然后开始下降,达到12期最小时开始增长,并逐渐趋于平稳;CO2对来自GDP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没有初始响应,随后开始逐渐上升,在第4期达到最大(0.01239),然后逐步稳定在0.0098左右;同样对来自能源消费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没有初始响应,随后开始增强,第3期达到最大(0.01738),随后开始下降并逐步稳定在0.0046左右;这表明,CO2排放对其自身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作用,但波动比较大,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虽有小幅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比较稳定.这与长期形成的碳排放路径有很大关系,也说明我国节能环保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从GDP脉冲响应图可知,GDP对来自碳排放、GDP和能源消费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都具有正效应,响应趋势均为先增长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但是三者并不同步,存在滞后效果.尤其是受到CO2冲击影响最大,能源消费影响相对较小,而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响应比较平稳.这三者的促进作用均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从EC脉冲响应图可知,能源消费对来自碳排放、GDP和自身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同样具有正效应,响应趋势也相同,均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然后稍有增长并趋于稳定.而短期内对碳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同向效应,而经济发展和其自身效应较弱.这说明碳排放的正向冲击对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通过低碳政策,可以引导我国能源消费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我国关于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方差分解图反映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在碳排放的变动中,碳排放对其自身的贡献率最大,虽然在第一期开始有所下降,但均在80%以上,而GDP和能源消耗对其贡献率较小,虽有所上升,但却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在GDP变动中,碳排放和GDP对其的贡献程度呈现反向趋势,碳排放对其贡献是先上升后趋于稳定,而GDP是先下降后趋于稳定,能源消费对GDP的贡献程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却较为稳定;在能源消费的变动中,碳排放对其贡献程度呈现上升并稳定的趋势,并在第2期及以后贡献程度最高,而能源消费对其自身的贡献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GDP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程度最小.这表明,我国碳排放对其自身依赖性较大,森林碳汇等自然路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控碳系统,尤其是对植树造林等工作的重视.最近几年,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加强低碳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能源消费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能源消费对其自身影响较弱,在低碳方面也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碳排放对经济增长起到约束作用,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可见,减碳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兼顾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其影响作用进一步增强.

2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1990—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数据,实证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相互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呈现出趋同增长趋势,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碳排放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短期内我国碳排放量增加对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同向影响;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受到碳排放冲击影响较大;碳排放、能源消费和GDP的主要贡献因子均为碳排放.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减碳技术.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推广使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和不竭动力,虽然成本较高,但长远来看,必将有益于我国碳排放的控制,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我国森林碳汇、碳循环等自然控碳作用发挥了较明显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从内部着手,保证技术资本的投入,加快研发脚步,引进国外的先进减碳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碳排放.

第二,稳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已,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大,高排放,高消耗、低利用率的发展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国情的需要.我国经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呈现上升趋势,如何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脉冲响应分析显示GDP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正效应,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影响,即表明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引起能源消耗的增长.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保证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小,能源禀赋较差,这加大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能源消费对经济和碳排放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出“趋同”现象.因此,大力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转化率,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防止经济“过热”;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第9篇: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城市病 低碳城市指标 政策建议

一、引言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生产方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能源、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CO2的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且占到了55%(陈滨,2005),“低碳经济”的研究也成为了新趋势。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换来的代价是高污染,高消耗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根据IEA(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王锋等,2010)。如果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不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于国际减排的承诺和国际形势也是不允许的。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建设两型社会和十二五规划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国内学者也正日益关注低碳经济的建设。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政策建议

宋德勇、卢忠宝(2009)抛弃了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政策,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工具。

2、碳排放因素分析

查冬兰(2008)得出我国28个省区1995—2005年间能源利用效率(用总能源消费量比GDP衡量)存在趋同现象,能源强度对地区间人均CO2排放的差别贡献最大;穆海林等(2002)估算了4个地域(巨大都市、大都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也认为能源密集型企业是城市化经济增长过程的主要源头。王锋等(2010)把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并表明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达到15.82%,而CO2排放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碳税

姚昕、刘希颖(2010)得出我国最优碳税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社会承受力不断提高,最优碳税额逐渐上升。笔者用CGE模拟还发现开征碳税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产业结构。

4、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研究

林伯强(2009)得出中国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是37170元,即2020年左右,但实证预测表明,拐点到2040年还没有出现。

上述研究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经济并无一个具体的方案或切入点,都只注重某个片面。实现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详细规划、坚持执行和全方位、全社会全民的共同努力。本文以构建低碳城市为促进低碳经济革命的出发点,并辅之以其他配套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建议,提出了对构建低碳经济的看法。

三、低碳经济战略路径:先行低碳城市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讲述低碳经济的原因有三:农村工业少,能源需求少进而污染排放低,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绿化好,因而碳汇(对碳的吸收)高;城市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军,对于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用全国的数据可得性和易处理性。

1、低碳经济——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国内外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本文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对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它抛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而是走一条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路线。

2、高碳城市的现状

(1)能源强度高。能源强度,指每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的高低直接说明一国经济发展的效益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的高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效益较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是最低的,这足以说明我国30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工业化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代价。

(2)能源结构不合理。这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指的是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例较小,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费,而化石能源具有高污染特性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同时必将导致城市工业的高碳化。

1978年至今,化石燃料在总的能源构成中占绝大部分比例,尤其是,煤炭占比一直在70%左右,而清洁和可再生的非化石燃料一直在能源消费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我们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及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假设为0.7329、0.5574、0.4226和0.00,单位是每一万吨标准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吨数。因此,化石燃料作为一种碳氢化合物是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由于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甚少,对于抑制碳排放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