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种植未来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

第1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马铃薯 产业 未来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82-01

0、引言

马铃薯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贵州山区,它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贵州全省已有85个县市种植马铃薯,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有约8.5万hm2的面积用来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占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12.8%。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资源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气候自然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一般的收获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时,北方的马铃薯已经进入了销售尾期,供小于需,且价格上涨,使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盲目、跟风式的选择品种,而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品种的马铃薯种植,这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无形中延长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造成了产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在种植技术中,缺乏系统的对于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单产水平并未发展到最佳状态。

2、马铃薯产业适用品种与生产技术

贵州地区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主要的适用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公室于199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0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地区冬季种植和全省春季种植。中薯2号是中国农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1984年~1986年春、秋两季无性繁殖、鉴定而得的优良品种,单株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出苗后50天可收获商品薯,块茎休眠期短,适合二季作栽培,较抗瘠薄和干旱。中薯3号是2004年9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2~2003年贵州省区试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中薯5号是从中薯3号的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北京市以及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水肥,生长势较强,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露地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是贵州冬作马铃薯最为广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种,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采取单垄单行栽培、单垄双行栽培、单垄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获后,稻田未经翻耕犁耙,直接开沟成畦,将薯种摆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与管理措施,直至收获的一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包芯栽培是对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改进,能减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时降低绿薯率。覆膜栽培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温、保瘢促进提早发芽出苗,抑制杂草、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盖小拱棚的一种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是一种人为调控马铃薯生产条件的重要农艺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

3、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区域持续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事态,由规模扩大的趋势带来产量的增加,需要与消费总量保持平衡,同时对马铃薯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参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计划的推进进度,预计在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业,西南地区将比东北部地区地位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受到全国市场的刺激和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促进,使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突破,所以,从全国马铃薯产业布局来看,未来马铃薯产业生产量主要来自西南地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用途产业链较为广泛,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的其他产业,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产业品种结构丰富优化,产业效益不断增加

马铃薯制品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为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促进消费,从而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能针对适合的地区种植相适应的马铃薯品种,为市场中多样化的马铃薯品种提供需求选择,实现优胜劣汰的品种抉择,提高马铃薯作物品质。除了产业和品种的优化,对种植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延展,能有效的对春季市场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3产业营销模式拓展创新,产业标准规模形成

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拓展,马铃薯产业销售阶段的发展将会取得巨大的变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引入新的营销概念,使订单增加,完善市场销售渠道。从而使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的成产规模得以形成,不断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4、小结

马铃薯作物作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品种和空间三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角度对马铃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需要从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并辅助现代化营销模式,才能使马铃薯产业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我国马铃薯产业如何应对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J].农业产业化.2013,9: 20-21.

第2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调查:玉米丰产,价格呈断崖式下跌态势

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总坟村,村民朱献朝家里种植的7亩玉米已经成熟。他们刚刚把收获的玉米全部拉到家,堆在了院子里,眼下要做的就是把玉米的外皮全部掰干净。

朱献朝告诉记者,因为2016年雨水比较充沛,玉米的产量不错,就是价格低了点, 2015年晒干了的玉米是每公斤1.7~1.8元,2016年的干玉米收购价每公斤不到1.4元。

2016年是国内玉米取消临储收购政策、全面迈进市场化的第一年,在总坟村,村民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村里95%的土地还是都种上了玉米。

村民朱献朝说:“玉米种植面积没有减少。因为男同志都在外面打工,妇女在家种点玉米,省事。如果种棉花、花生,比较费事。今年玉米算是取得了丰收,但大家却都没有丰收后的喜悦,因为按照目前玉米的收购价格,我们很难赚到钱。比如我种的7亩玉米,要是在前年,能卖将近1万元,而今年我看连6000元也卖不了。玉米收购价格起码要达到每公斤1.6元以上,一亩地才能赚到二三百元钱,要是低于1.4元,几乎全年就是白忙。”

预测:玉米价格下跌是趋势,很难突破每公斤1.6元

目前,北方玉米主产区逐渐进入新粮上市季,加上临储玉米去库存力度不断加大,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如期集体“跳水”,尤以华北产区跌势最为明显,当地粮商、深加工企业更是借着2016年市场普遍看跌情绪弥漫,肆意压价。

卓创资讯分析师唐晓霄预计,2016年玉米价格会比2015年的价格下跌15%~20%。现在来看,山东地区贸易商的干粮主流出货价就是在每公斤1.4~1.6元之间。目前玉米价格的运行趋势基本可以确定,未来新产玉米价格不断走低的概率很高,国内玉米下跌的趋势很难改变。到2017年春节之前,价格很难有好转。年前来看,最高很难突破每公斤1.6元。

建议:玉米种植户应该分阶段销售出货

卓创资讯分析师唐晓霄建议玉米种植户应分阶段销售出货。如果家里有仓储条件的,就可以等行情好的时候,阶段性出货。如果家里没有玉米仓储条件的,新粮上市以后,应该及时卖掉,避免价格下跌带来更大的风险。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在粮食“十二连增”、供求压力减小、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国家提高粮价的空间收窄、支持的力度可能减弱。2017年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作物还是玉米,重点区域是“镰刀弯”等玉米种植非优势区,力争2017年再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根据农业部此前出台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玉米调减任务要到2020年完成。也就是说,对玉米的调整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调减”将是“十三五”时期玉米的“主旋律”之一。

那么,2016年收完玉米的农民,2017年该怎么办呢?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当前农业的突出问题是品种结构不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局面,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进口量不断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保”,即保口粮、保谷物;“一减”,即减非优势区玉米;“一增”,即恢复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一稳”,即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

在玉米方面,优势产区的种植户,比如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区,种玉米还是有国家补贴的。可是在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也还是要寻求自身的种植调整之策。

第3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农业信息管理;农业经济

前言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十分迅速,这样的背景给很多相关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移动云的工作时代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效果,很多相关的云技术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诞生,农业信息管理就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的相关技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高内存,高性能存储设备和存储介质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流行。在此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农业信息管理模式中的大数据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些省级市级的大数据管理的过程中这一过程本来就有着相对的重要性,又因为在数量较大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数量过于庞大的数据而难以处理,所以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对其进行分析。农业信息管理的过程涵盖了中国农业基础数据结构,区域农产品,农业技术专利数据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应成为支点。逐步扩大了农业的二,三产业,如饲料,化肥,农药等。目前的宏观经济数据背景已经被大数据进行了整合,而且也将农业大数据部进行了建立完善。并且将相关专业的应用,完全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可以将农业重大决策事件进行提供有效的确保安全和信息支持。大规模农业数据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也也是人们俗称的农业大数据应用。他给两个方面提供应用支持,一个是农业高级管理方面和农业服务部门。大量的空间地面遥感数据和实验数据,以及各种遗传数据和测序数据等数据已经通过农业科学研究进行了产生,而且通过此次大量的分析和科学的,知道可以更好的对农业生产经济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二、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现在中国农业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每个生产过程发展不够一致,其之间的工作联系也不够紧密,各方面的信息传递做的都不够到位,因而一旦到了比较大的规模的程度就难以进行更高效率的信息管理工作。在传统的农业管理过程中农业数据信息可能会出现的漏洞数据导致数据隐患,的不合理数据结构导致数据准确性降低,缺乏详细数据会导致数据归纳,数据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客观数据等问题很常见,以上的各种问题限制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过在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大数据管理的方式发现农业信息当中存在的一些隐藏信息,进而能够创造出来一个更加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现代化的农业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话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后续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向的指导。通常来说数据应用的过程中,数据管理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如果能够让农业数据保持充分的准确性的话就可以确保进一步的实践过程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提。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正在实践中。农业大数据提供了一定的时间来避免农产品。风险的可能性。提供农业市场未来变化的预测,包括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风险预防。在一些农业生产作为更加重要的生产过程的地区当中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该技术的主要应用具体包括:了解产品价格趋势,及时调整政策,减少农民经济损失;通过对自然资料的分析,提取预防自然灾害,减少对当地农业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危害,加强政府的地方农业控制。

三、传统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解答策略

在农民传统的经济生产过程中,作物种植和生产往往受天气,地理环境,生产稳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例如,6月和7月的台风和暴雨将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2017年7月,洞庭湖区洪水给当地农民种植水稻造成了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没有具体的市场信息,他们无法科学地预测农作物的种类,导致成熟期的高产,因此他们只能打折价格。但是,仍有大量农产品无法出售。销售稳定,挤压和腐烂。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公司经常下乡购买大量的农作物和水果,然后将其出售给当地居民,学校,工厂等地。由于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消费者对价格不太敏感,然而,在传统的农业供应链中,存在着严重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不可能知道他们购买的食物是否安全以及价格和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对于农民来说,不确定企业的购买价格是否最好,或者农产品是否可以直接出售给市场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新技术公司正在为农民提供定制的农业经验。例如,农民只需上传基本信息,如地理信息,土地面积信息,年收入和劳动力数量,即可享受企业使用的大数据技术算法。在个性化种植计划,大数据定制种植计划中,农民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种植时间,农产品比例,每个类别的比例,农业活动的不同阶段,以及天气,市场价格信息和其他详细数据,所以优化传统。种植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农民的农业生产融资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许多新兴金融服务公司逐渐开始向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提供融资贷款。这些金融服务公司利用大数据算法控制农民贷款风险,并与保险公司,银行和当地农业部门合作,筛选合适的农民,为农业活动提供初始资金,解决农民的融资困难。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不断进步和升级,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电子商务公司加入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引导农民开展农作物种植活动,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销售农产品,挖掘潜在的优质消费者,优化冷链物流路线,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这项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 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 ℃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 300 ℃有效积温(大于10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 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 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3-4]。

2对策

2.1提前玉米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 ℃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就辽北而言,玉米播期由20世纪80年代的4月中旬到现在的4月上旬,播期提前了4~6 d。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在辽宁,水稻主产区基本具备灌溉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辽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66.67万 hm2,铁岭种植面积也达到6.67万hm2左右。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农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2.6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数,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侯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 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4(4):102-106.

[2]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52-54.

第5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粮食问题;农业资源;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4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对农业的探讨与研究从未停歇。农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以及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生态农业,无不凸显出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种植大省之一,其效益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种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规模上存在的不足;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后处理不当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等。随着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生态农业”一词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势必促进未来生态农业在全国大范围地展开。

1 河南省当前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

1.1 种植规模与品种单一

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小户经营模式,并且种植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据考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经济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小部分地区种植有小面积的棉花、水稻、花生、药材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一种大型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势必成为潮流,并且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模式也将随着3S技术等人为可操纵机器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使用。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现今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并且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1.2 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不当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大约1/3被农作物吸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保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干扰,农民大都采用农药除草剂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方式来控制害虫和杂草。然而,这种模式却给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化学肥料、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壤板结、地下水严重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虽然在短时间内产量有所提高,但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损失巨大,且非长久之计。因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技术势在必行。

1.3 农膜、畜禽养殖粪便与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留于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而且@些农膜属于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危害极大。由于没有系统的发酵技术,当畜禽粪便存储不当或者用作有机肥而不注意施用方式,其中N、P元素以及残留的添加剂与各种气体经挥发、淋溶、扩散将带来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户包括一些养殖厂没有将粪便充分发酵。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较完善的垃圾处理方式,一些危害极大的废电池、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废弃物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给其带来持续性的危害。

2 对生态农业的探讨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 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科学院蒋高明教授经营的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生态产品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弘毅生态农场所提倡的“六不用”原则,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来生产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并且能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更好,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下,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1.35 亿公顷,全国人均耕地0.1公顷,仅占世界人均水平(0.225公顷)的45%,而且在以每年20 万~33 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并且1/3 的国土正遭受到风沙威胁。耕地仍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优质耕地,保护耕地面临更大的压力。此外,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更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并且使全球性问题更加严重。在十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而生态农业正是集这些优点与一体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特别是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须坚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地膜等“六不用”的生态农业,并且仍能达到高产。

3 结语

第6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

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第7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现代的职业教育正进入良性发展,在我国形成了可喜的局面,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各职业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诸多的科研实践表明;教育工作者通过科研实践,不断的进行探索更有效的专业培养方案,但并没有真正的放开眼界,总是集中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寻求突破,实践证明:要想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不断打破专业界线,设置各类现代综合性专业,培养出农业生产通用型人才,以满足我国未来庄园式、农场式经营管理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农业生产能力的人才,甚至集农业、工商、金融等多技能的全面性人才。

1 国内外现状

1.1 发达国家的庄园式、农场式经营状况

在发达国家中,庄园式、农场式经营比比皆是,组成国家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有其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进程看,他们都已经完成了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在农业生产环节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和专业化,已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美国、日本、欧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在美洲、欧洲、澳洲,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庄园、农场,从事着综合管理经营,有计划有目的独立经营,同时也受到国家法律条例的约束,经营者通常有着较高的学历,有着多方面的生产经营技能,能够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注意环境保护,既是农艺师,又是畜牧师、兽医师、机械师,又是经济师。

相对我国而言,国外的职业教育较为先进,有着成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训练学生的生产实用技能,同时,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强调了多项生产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边学边练,学习体制鲜明,现场实践操作性机率多,对农业生产各项技能并不陌生。对经营庄园、农场有着一定的基础。

1.2 个体庄园和农场将成为我国新的特色

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不断地改变,社会中许多有着大量资金,投资于山林土地经营的人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结构也不断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也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资产的集中,部分人员长期租用承包土地或山林,未来也有可能出现购买土地山林,进行多种模式的经营,形成具有特色的经营生产结构,即形成独立的庄园、个体农场。构建养殖、种植生产兼绿化、休闲为一体经营管理模式。在国内业已成立了许多大型的个体庄园和农场。

1.3 亟待培养相对应的农业综合技能型人才

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偶尔从事实践教学,专业界线分明,对专业外的行业有着“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因此打破专业界线,将一些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培养多技能的综合人才。所以我们要首先从农业职业院校进行这种设置种植养殖综合专业的研究探索和实际试点地设置开设,未来不断扩大,横向联系更多的专业进行研究和运用。

当代农场、庄园式经营者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营者由于职业技能的限制,无法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养殖种植收入低、资源利用和资源再生调配不合理,通常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通常与原始的设想差之甚远。在人员利用上,有的土地山林承包者依靠自身的知识或雇用园林、农学、牧医方面的人才进行经营,经常没有整体的规划,各自为政,多为临时性,由于没有全面性人才,使生产力无法提高。因此未来社会生产中,对农林牧渔综合性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明显的增加,探索职业院校农业类综合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成功的培养农业“多面手”式人才,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的又一突破点,将会有光明的前景。

2 构建农业职业新专业必要且可行

2.1 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必要性

通过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达到既能设计、开发利用山林土地资源,又能对种植、养殖经营进行管理,最终达到有绿化环保意识,符合生态要求的庄园式管理人才。即培养现代化的农场主,或服务于未来农场主、庄园主的多技能管理人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先进的国外经营体制。未来庄园主、农场主会如雨后春笋一样,也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因此,构建农业职业新专业这一做法,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

农业综合性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突破,也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中新兴专业和培养方向。在实践中,这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农业综合性岗位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成功案例

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100家农民工培训基地之一。2006年,学校为促进农村科技发展而开设农村专业即种植养殖专业,该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都匀市沙寨宜神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开办,更是少数试点农业职业院校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后,培养出了农业“多面手”式人才的杰作。该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种植销售:各种茶叶、都匀毛尖茶、水果、水果苗木、金果林、中草药等,猪、牛、羊等家禽养殖、销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农业综合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1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相关社会职业的调查分析,掌握现阶段庄园式、农场式生产管理所需的生产技能,以此为基础,制定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包括课程设定范围、实习实训方式(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索综合性多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相应社会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广应用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新专业的建立。

3.2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内容

3.2.1 调查、分析现代山林土地投资者经营情况

通过对多家庄园、农场的走访调查,通过调研的方式,得出从事经营情况,包括经营的种类、生产力、管理情况、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进一步分析,确定生产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进行综合汇总。

3.2.2 制定合理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实际生产所需技能要求,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定、培养方式等。

3.2.3 选定研究对象

以牧医专业、园艺专业、农学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动员,介绍实验的内容和意义及实施细则,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将有此意愿的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对象。

3.2.4 实施研究计划

(1)将各专业选定的学生进行相关课程授课,组织相关课程教师,采用单独成立班级统一授课或相互选修结合自学其他专业指定课程。

(2)为加强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对外联系多家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结合果园、畜牧养殖场、林场、渔场、牧场、土木建筑等实习场所进行单项技能强化。进一步结合规模化庄园、农场进行综合性训练技能。

(3)推荐毕业生到相关的生产部门进行就业,或与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合同。

(4)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追踪调查,总结成功的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2.5 采用教学方法一体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纯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而是根据实际生活、实际生产中需要的技能,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实践场地,围绕工作(实践)任务,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即突出“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4 结语

庄园式、农场式经营是我国未来的农业生产结构的一大特色,需要大量的多技能农业综合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其实质是培养社会生产中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走出学校,深入实际,根据社会生产结构的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相对应的人才。

第8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设施农业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而逐渐兴起的一个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与自然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可以人工调节的、适合其作物生长的环境氛围,从而让农作物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关国外的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其起步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左右,最初意识到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农业设施发展的投资力度比较大,同时国家政府也提供了一些了农业设施补贴的方针政策。而这些发达国家中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他们在世界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量中拥有一定的分量。这些国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无土栽培、温室培养等方面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

1.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一个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国家始终对农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放置在关键位置,同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从时间的角度看,我国的实施农业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唐朝人们用天然的温泉水去种植培养农作物如瓜果等。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轨道后,人们普遍对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注重,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国温室种植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在传统温室种植的基础上又前向跨越了一大步。又由于我国在交通运输及其铁路、公路建设上有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所以,我国南北方的设施农业技术实现较便捷的交流平台,大大增加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蔬菜等农作物大棚种植和温室培养技术的交流频率。到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我国的设施农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顷,在世界设施农业面积范围内成功跃居于第一位。

2 我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和成长过程都不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端的,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在给我国农业种植带来高产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总体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在对农业的科技化发展提出的口号是“用最大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生产量”,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于是在设施农业技术的新进展上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不足。我国的设施农业中栽培种植面积在总体上较大,但是其所用的设施水平却较低,在我国的采用设施农业技术,如无土栽培、大棚种植的农户中,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及其简单的设备,其简单程度到有些设施仅仅可以用来防雨和保温,因此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其设施的技术水平与设施的使用费用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三是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基础的土地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率较高。由于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跟不上,其结构也不完善等因素,就会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

这对这一系列的设施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相关对策,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设施的使用水平,让我国的设施农业进入一个新台阶。下面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解决措施,首先,应该加强对农业设施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而技术水平和设施利用的理念,然后再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本身情况,采取融合创新的措施,促使我国设施农业保持在良好发展的水平上。其次是要坚持设施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其气候条件也多种多样、水文、地质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发展农业设施时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设施体制逐步走向完善。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对于设施操作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他们对设施使用的高端操作技术水平,从而做到设施价值发挥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的未来展望

从整体上说,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空间很大,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进步应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密切的将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完善设施的配套体系和整体技术水平,在设施的节能、环保上大下功夫,以响应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号召。与此同时,要把农业设施的研究发展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结合,利用高效的网络科技实现农业设施的智能化,这必将会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此外,我国是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这对粮食的产量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在这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的总体背景下,我们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人们对蔬菜粮食的干净、卫生。营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今天,在设施农业的农作物生产中也对其产品的质量要有严格的把关。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农业。林业等方面发展迅速,国家及其政府一直关注的就是三农问题,可见有关农村、农业问题对于我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展望。 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道路不断迈进的必经阶段,我们有必要再次提高对农业设施的深度认识。民以食为天,只有充分保障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稳定持久的发展,我们才能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足够的发展实力。解决好农业问题,尤其是对设施农业问题,我们才能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占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毫无疑问,设施农业是我国当代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因此我们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甚至是个人的共同努力,积极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培养相关的科技人员,完善其设施的措施及其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水资源的运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脚步的不断推进,我们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给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加之各种工业污染,环境污染,给水资源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怎样去“保护用水、节约用水”。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界的储水系统,同时又在不断地消耗着水资源,导致供水不足、防洪能力破坏、水质污染等等。但是自然界的平衡,是我们无法去改变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另外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农田水利节水技术。

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是以节水为中心的一些列节水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采用先进的水利节水技术,合理的用水管理技术以及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在农业中的使用效率,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

二、我国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人们在节水这一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意识不足,很多人存在不完全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节约用水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一些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户在灌溉和种植过程完全没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滥用水资源,不科学灌溉等,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而在很多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农户完全没有意识到采用先进的水利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农业种植中采用科学技术来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的灌溉技术,造成很大的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农户也缺乏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常识,这些是造成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又因为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户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不懂得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法则,因此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严重影响了水利节水技术的发展。

、三、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也正在向自动化、机械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的种植模式,以求科学地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由于整体规划的改变,很多地方的农田种植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分散种植转化为整体规范的种植方式,这种“由零化整”的种植模式,决定了我们的农田水利节水必须发生改变,而由于地方的鼓励政策,很多农户也不再单纯地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的农作物,而是改种鲜花、中药、以及各种观赏性植物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这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个新的考验。

未来的农田水利技术,将重点转向节能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机械灌溉还是人工灌溉,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是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因此,要求农户在水利工程方面,要注重规划,能够保证水资源的合理灌溉。除此之外,还要因地制宜,在种植过程中,要进行作物的合理规划,便捷进行灌溉,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在今后的水利技术的应用中,还需要进行节水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证作物生产效率。

四、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发展的建议

关于水利节水技术的发展,需要人们作出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种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灌溉技术的改进;三是节水意识的提高,只有我们不断总结和改进,节水的行动才能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1.种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根据生物利用度原理,将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可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农户可以对植物进行合理规划,需水量比较大的植物,尽量规划在比较临近的地方,而需水量较少或者需水时期相近的植物临近,这样时就可以一起灌溉,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合理密植也是节约用水的一个重要措施,合理密植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既能够保证作物的供水,又能够节约用水,一举两得。

2.改进灌溉技术节水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提高农田用水利用率,对水资源进行按需和分配。因此,在实际生活的,我必须要改进农田的灌溉技术。一方面,要进行机械的优化,根据作为对水分的要求,我们要对灌溉机械进行研究,合理优化和改进,定时定量进行灌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了浪费;另一方面,对于灌溉面积比较大的农田,可以采用管道运输水分,将水分运输到需要灌溉的地点再进行灌溉,避免了传统的“沟渠运输”水分的方式造成的水资源的浪费。

但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节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水利工程工程问题、技术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必须要以适用于当地农田灌溉的方式,吸引农户采用新技术,达到既节水有保证生产的目的。

3.提高农户节水意识

提高农户节水意识,需要政府极大的宣传力度,让农户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改变他们“水分来自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思想,全面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有责任开展节能节水宣传活动,向农户传达科学用水的方法,合理灌溉的技术等,以提高农民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五、总结

农田节水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是需要农民、政府部门、技术部门三者的紧密配合的,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宣传,加上技术部门的技术推广,农民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将节水的理念推广下去,因为节水不仅仅是一个环节保护节约资源的问题,更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提倡全面节水、农田科学合理用水,我们的农业才能够保障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的节水技术才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丁巨敏.浅谈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新进展[J].民营科技.2009(08)

[2]罗玮.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海河水利.2005(04)

[3]刘亚克,王金霞,李玉敏,张丽娟.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