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对生物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物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物学的理解

第1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要解题,首先必须审题,审好题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一步,它有助于学生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挖掘素材或题意中隐含的文字、图形、数据;进行仔细解析实质是学生对审题时获取的有用信息加以联想、类比、归纳、推理、综合的过程;答题则是学生准确、周密、概括、明确地表述答案。如何恰当处理三者的关系,现笔者分别加以简述。

一、审题

1.删除法。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题干,先删去一些对解题无关的枝节或修饰语或干扰因素,勾画出关键词或生物短语或写出简式。

例1: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鲜重50%以上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提示:题中“过度肥胖者”为干扰因素,因为无论什么活细胞,占细胞鲜重50%以上的均为水,故应排除教材所述的蛋白质;而题中“占细胞鲜重50%以上的物质”即是解题的关键词,明确这两点,正确的答案即可确定。

2.找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如“豌豆(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玉米的花(单性花)、抗原(分子量不少于10000)”。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

例2:据统计,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在棉尾兔的物种形成中,下列哪种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A.变异 B.遗传 C.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

点评:考生选D者甚多。这些考生认为题目中每一种棉尾兔都分别是一个物种,因而错选。其实题目中已作了暗示,由“在棉尾兔的物种形成中”可见,所有的棉尾兔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潜在因素是:东部的8种和西部的23种棉尾兔都是该物种的不同品种。认识到这一点,答案也就不难确定了,答案为C。

二、解析

1.发散思维,逆向推导。

可以从最终结论方向逆向推导,看其是否已知条件相吻合,以确定答案。

例3:如图:图为某遗传病系谱图,该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请分析回答:

(1)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性遗传病。

(2)Ⅰ2和Ⅱ4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

(3)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则为患病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__。

(4)若Ⅲ1和Ⅲ2近亲结婚,则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该题可从Ⅱ4和Ⅱ5生一正常女性Ⅲ3可知该遗传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从而再由Ⅱ3逆推Ⅰ1为杂合体,该题即迎刃而解。

2.有序思维,分解综合。

可从已知条件逐步分解,得出相应结论,尔后综合有关结论,最终写出答案。

例4:已知多指对五指为显性(以A、a示基因),正常肤色对白化显性(以B和b示基因),一对夫妇男性为多指,女性正常,生了一个五指白化男孩,则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可能性为多大?

解析:经逐步分析,得出子代患病可能为:多指肤色正常(1/2×3/4)、五指白化(1/2×1/4)、多指白化(1/2×1/4)三种情况的总和。

三、答题

1.规范性表述。

答题要重视生物语言的规范性使用,不能想当然地去滥用、编造生物语言。现将学生在平时答题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易错的用语总结如下:

(1)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写成“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激素”。

(2)把“酶的专一性”写成“酶的单一性”。

(3)把“将紫色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所看到的紫色结构中的液体是(细胞液)”写成“将紫色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紫色结构中的液体是(液泡液)”。

(4)把“酶在高温下失活了”写成“酶在高温下死了”。

(5)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写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把“临时装片制作,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写成“临时装片制作,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卫生纸吸水”。

(7)把“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写成“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8)把“某个体基因型是AA或Aa”写成“某个体基因型是AA、Aa”。

(9)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写成“能量和物质循环”。

(10)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写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1)把“植物细胞融合的促融剂:聚乙二醇”写成“植物细胞融和的促融剂:聚二乙醇”。

2.全面化的表述。

对于一些简答题,我们怎样概述才能全面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一些知识点,多归纳,有所指。

例5: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 稳定性更强,原因是 。

答案:抵抗力,原因注意从两方面回答:一方面生物种类的多少回答,另一方面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回答,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3.要点化表述。

对于简答题的批改,教师往往根据某些关键词给分,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体现出关键词,可根据关键词再加以拓展和发挥。

例6:在海啸中被海水浸泡过的农田为什么不适宜直接种植农作物?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第2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新大纲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心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第3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同时将母语和非母语在部分或全部教学内容的应用。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课程中,非母语一般是指英语。《植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植物生命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科学,为作物的优质、高产和抗逆生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传统的植物生理学主要在植物的形态和生理水平上揭示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伴随着当今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研究成果逐步向其它学科渗透的形势下,现代植物生理学在微观水平上也向分子层次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密切,国际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对于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对国际性综合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在我国植物生理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很多,但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用等方面的要求高,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诸多的问题。

1.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

教师是实施双语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成效。植物生理学课程专业性强、内容抽象,需要教师的专业基础功底扎实。除此之外,对于实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两方面基本的要求:一方面,自己的英语水平必须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能将自己具备的英语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双语教学课程中。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历高,英语文献阅读和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强,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很难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阐述,而双语教学又对教师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要求高。即使有些教师的英语水平很高,但是很难将其运用于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上,语言流于形式,学生获取的专业知识信息有限,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因此,高等院校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和层次不齐

教学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教”不好或学生“学”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质量。高等院校的植物生理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大学英语》的课程,理应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面对一个话题仅仅能用书写的方式大致描述出来,而很难用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当进行课程专业信息传递时,学生仅仅能看懂教材的主要意思,而很难听懂教材所讲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作为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主体,“看”和“写”的能力较强,然而“听”和“说”的能力较弱。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仅有少数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CET-6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CET-4考试,还有一些学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CET-4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授课教师在同一教学班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授课标准太高对于英语水平底的学生难以接受,授课标准太低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则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3.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国际上较为关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六种,分别为:沉浸式、式、导入型、双联型、过渡型和三相分流型。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语言社会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加拿大以英语(法语为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或以法语(英语为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为母语的聚集区,目标语言明确,学生除了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能够以目标语言进行学习,在课堂外也能通过社会、家庭和媒体进行学习。我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虽然明确,但是教学模式僵化。如在不考虑学生英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接受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完全的“沉浸式”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又没有培养好将英语运用到专业知识学习上的能力。或者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内容,教师在授课中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样的双语教学就变成了“翻译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4.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成效。在植物生理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判断在多种的教学方法中哪一种是优的,哪一种是劣的。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每个生命活动的规律都是由若干个现象体现的。现象是直观的、看得见的宏观内容,规律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微观内容。在植物生理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宏观和微观的知识讲授需要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我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针对相同的教学 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导致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5.缺乏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教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障双语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现有的文献总结来看,国内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多数采用原版英文的教材,如Taiz和Zeiger编著的第三版《Plant Physiology》教材。诚然,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语境,能够使学生直接涉猎国际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英语水平低且参差不齐,直接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不切合实际。为了解决其弊端,部分高校给学生又配备了中文教材。由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思想上本来就排斥双语教学,如果配备中文教材会导致学生对其过度依赖,减弱或消除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最终也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根本意义。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所述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巩固双语教学的成果,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解决。(1)加强对双语教学师资的再教育和培训,尽可能安排其出国研修,在双语教学中的目标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2)实施双语教学的高校应大力引进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外留学的高学历人才,不仅可以讲授专业英语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国外的教学理念、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3)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遴选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优秀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向其他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提高其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能力。

2.扩大双语教学学生的受益范围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按照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很难使所有的学生受益。另外,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因此,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扩大双语教学学生的受益范围,具体有两种措施。(1)在实施双语教学授课前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CET-4和CET-6的成绩进行分层),对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和相同授课学时的所有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以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2)针对学生英语的“听”和“说”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对于植物生理学的某一现象进行现场讨论,提高其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针对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中运用“沉浸式”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的弊端,可以采用“递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教师最先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为辅,然后过渡到中英文讲授各参其半,再过渡到以英文讲授为主、中文为辅,最后过渡到全英文讲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逐渐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一方面避免了“沉浸式”教学难以全面和深入掌握专业知识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开“翻译教学”。在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不仅“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4.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现象可以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法的教学方法。由于现象是直观的宏观内容,用讲授法可以对其进行描述,如果单纯是讲授性的描述学生又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再配以动画和声响,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外亲身感受到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生命现象,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学习双语教学的兴趣。相反,对于反映植物生命活动中微观抽象的本质内容,可以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快速、精炼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采用讨论法,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培养科研思维,探究现象发生的本质内容;读书指导法可以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查阅相关书籍,理清思路,学懂微观抽象的本质内容。

5.编写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

第4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前概念 纠正 建立

由于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直接经验的体会与思考,学生们在接受新的物理教育之前就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正确的前概念,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但一些前概念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并且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这些错误的观念将会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更会阻碍进一步的学习。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例举了一些高一学生学习力学时头脑里错误的前概念,并加以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一、加速度

对于加速度,学生会有这样的错误理解:“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大,速度小的物体加速度小”;“加速的物体加速度大,减速的物体加速度小”;还有的学生“望词生义”,认为“加速度就速度的增加量”。

加速度,对于刚上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路程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了多少路程或位移,运动有多快”这些问题也比较直观,而“速度变化快慢”却很少有人关注;其次,学生抽象思维有限,难以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做题快,死记公式,而忽视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为便于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两点改进:

1、充分进行创设情境,做好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万物的变化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变化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变化的快慢之分,例如身高增长的快慢,成绩提高的快慢等。然后,列举一组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思考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该怎样判断。

2、在与速度的对比中完成教学。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表示速度的变化的大小。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大,速度也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

二、“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观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学物理的人还是会以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受力越大,速度越大”,其中包括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例如:静止的车,马拉了才动,马不拉,车就停下来。类似的例子很多,学生可列举出来,于是便认定:“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殊不知这是一种表象。学生们下结论时,只考虑了拉力而忽略了阻力。再如:“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斜面,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有的学生会分析出来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冲力;“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受几个力的作用?”往往会有学生回答:“受重力和向前的冲力的作用。” 学生并非没有学过力的概念和分析物体受力的方法,而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错误的前概念在干扰。尽管教师再三对某现象做正面解释,学生原先已存在的错误的前概念仍在暗暗起作用,使其自觉不自觉地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又犯认识上的错误。

要纠正学生头脑中的这些错误概念,具体的教学设行如下:

过演示气垫导轨上的匀速运动实验,或讨论飞行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暴露错误观点后再运用力的概态进行分析,明确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会脱离施力物体而存在。详解“推小车,小车开始运动;不推小车,小车停止”问题,分析小车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还可以在气垫导轨上研究物体受力时的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用跨过滑轮的砝码作为动力和阻力。通过这几步,学生会发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非如他们原先所想象的那样。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中类似“马拉车”的问题,部分学生总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有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这里,学生只看到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对于这个规律的教学,本人认为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实验来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还应深刻理解好“力与运动关系”这一物理力学精髓。

四、匀变速曲线运动问题

在完成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后,学生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已形成,但这个前概念是肤浅的,因为它是在直线运动的学习中建立的。学生会有错误的理解:“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速度的变化不可能是均匀的。”

解决方法:

做图。在抛体运动轨迹上做相等时间内的速度的变化量的矢量线,直观地进行比较。

2、从受力角度入手,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定不变,可见速度均匀变化。

第5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存在合理性;意义;蒸腾作用;数据化;设计实验;交叉记忆

一、问题背景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与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并列的植物三大生理作用之一,在教学中也通常是放在一起进行讲解。而学生由于常常会将植物的呼吸作用与自身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自身的进食获取能量行为进行类比,所以一般不会对这两种作用的意义产生疑问,但同时因为无法从自身或是熟悉的事物上找到可以与蒸腾作用进行类比的行为,从而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其意义产生疑问。

二、针对原理的思考设计

(一)蒸腾作用的意义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可以从环境、运输、降温三个方面进行解释。(1)环境意义:植物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参加地球生态系统的水循环,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2)运输意义: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特别是高大的植物。由于矿质盐类(无机盐)要溶于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在体内运转,既然蒸腾作用是对水分吸收和流动的动力,那么,矿物质也随水分的吸收和流动而被吸入和分布到植物体各部分中去。所以,蒸腾作用对这两类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都是有帮助的。(3)降温意义: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太阳光照射到叶片上时,大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如果叶子没有降温的本领,叶片温度过高,叶片会被灼伤。而在蒸腾过程中,水变为水蒸气时需要吸收热能,因此,蒸腾能够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使叶子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之后就需要对以上的原理进行分析设计选用怎样的方法对学生们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思考设计

(1)对于环境意义,结合地理中对于地球水循环系统的知识,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常常由于没有定量的数据实例以及这一意义与生物学科关联性较小容易被忽略,因此在此应该尽量多地举出包含数据的实例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同时使其明白这一意义的重要性。(2)对于运输意义,由于解释中的“动力”和“运输”都是较为抽象的词语,因此建议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们直观看到所谓的“吸力”以及如果失去吸力将会造成的后果,使学生们可以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3)对于降温意义,可以结合水的比热容和酶的活性等知识让学生们形成知识网络,这种方法将有利于生物学习的整体性。

三、实例与实验设计

(一)针对环境意义的数据化实例

(1)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通过蒸腾作用需消耗400~500L水;(2)植物吸收的水分有99%都通过蒸腾作用消耗掉;(3)大多数植物白天的蒸腾速率是15~250g/m2/h,夜晚是1~20g/m2/h;(4)经过气孔的蒸腾速率要比同面积的自由水面快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实例当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可以进行扩展,并且可以将此种方法应用于与这个例子类似的容易理解但易被忽略的知识点的讲解中去。

(二)针对运输意义的实验设计

受教学环境的限制,一般的教学工作中都很难利用很高档的仪器向学生们进行展示,而取于生活的实验器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实验现象又一般更加直观和印象深刻,因此教师若能通过观察生活,结合所讲知识自行设计一些小实验,一定能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在此,本文针对植物蒸腾作用的运输意义设计了相应的展示实验。首先,向学生们说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使其清楚水分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是无法向高处运输的,同时可以使用“水泵、水塔”的例子使得学生们对于“动力”这一抽象名词具有一个具象化的印象。1.实验过程简述实验器材:玻璃皿,镊子,酒精灯,纱布。实验材料:清水,食用盐。实验步骤:①向玻璃皿中加入少量清水,用镊子夹取少量干燥的纱布将纱布底端浸入水中。②待纱布吸足水向学生展示玻璃皿中水面变化情况。③在保持玻璃皿中留有水的情况下,点燃酒精灯对纱布顶端持续进行加热,向学生展示纱布上的潮湿情况以及玻璃皿中的水量变化情况。④重新取一组实验器材,向清水中加入食用盐,重复上述实验。⑤烘干第二次实验中所使用纱布,将干燥后的纱布展示给学生。2.实验各步骤目的整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用纱布类比植物,用玻璃皿及其中的水或溶液类比土壤水环境,用酒精灯的加热类比蒸腾作用,使学生们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理解直观而深刻。步骤①②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清楚,纱布吸水使得“水往高处走”的原因是有了纱布干燥缺水这一“动力”,当纱布吸足水时便失去了这一“动力”,因此玻璃皿中的水面便不再变化,即说明纱布(植物)此时不再吸水。步骤③的目的是向学生们直观展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加热(蒸腾作用)使纱布(植物)重新获得了吸水的“动力”,而此时纱布持续湿润,玻璃皿中的水量逐渐下降。步骤④⑤的目的是在之前实验的基础上向学生们展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对于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与运输的意义,蒸干纱布使现象更为直观。以上即为这一实验的过程简述及目的意义,教师结合实验对知识进行讲解将会使得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产生明晰的认识。

(三)针对降温意义的知识穿插讲解

应用其他章节或学科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蒸腾作用降温意义的理解记忆。例如:C4植物的光合最适温度一般在40℃左右,C3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5℃左右,这一点可以说明降温的重要性。水的比热容:c=4.2×103J/(kg•℃)这一点可以说明蒸腾作用对于降温的贡献大小。类似于这种形式的章节或学科交叉,将有利于对于知识的系统网络性记忆与理解。

四、总结

综上,本文介绍了在学生对植物蒸腾作用存在合理性产生疑问时的解答方法,同时引入了解决类似问题时的普遍适用方法,即①尽量使用数据化的实例加强记忆;②设计紧贴生活的实验直观展示与解释;③发挥不同章节或学科直接的相关性。且一般这三种方法同时使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衔接阶段 物理实验教学 初中 高中

高中物理普遍被认为是难学的科目,大部分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都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即使是一些原本在初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学习动力下降,成绩不理想,自信心受影响等情况。从这些实际情况可看出,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阶段出现问题是导致学生学习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物理学习初高中衔接阶段的困难,是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做出适当调整。依照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解决问题。

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现学生认识事物的认知结构,而且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还要发现知识与学科本身的结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认知结构,形成学习的迁移。“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的来。由此可以看出,实验不应该只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应该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

一、实验教学的优势

(一)实验教学能提供直接经验,令学生感受深刻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其中真正对学习者有价值的是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最主要的条件是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个人投入学习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授为主,传递给学生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没有通过教学获得直接经验,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实验教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能提供大量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意义学习。

(二)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

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大部分还处于思维方式的转型期。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初中生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最终发展的结果是形成思维方面完善的逻辑体系,能够凭借集体事物或具体事物中获取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运算。高中生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思维方式摆脱出来,逐渐进入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还处于思维方式的转型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还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模型,直接讲授难以使学生的思维反应活跃。在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以适应后期的学习。因此,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依托于实验,能帮助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模型,逐步适应高高中物理的学习。

(三)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初高中衔接阶段,不少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障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必然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让学生克服初高中衔接阶段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克服学生的学习障碍,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首先,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爱迪生说过: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利用与学生常识中相悖的实验,必然会依法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就是探求的兴趣和欲望的开始。此外,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心理障碍,将自己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不足,造成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机不足。每个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获得成功,利用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信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进而逐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完成实验,得到心中想要的答案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并且逐步建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四)实验教学有助于建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情境),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出来的。实验教学的根本在于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的,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片门面的以自身经验出发讲解课程,而应该作为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是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行为模仿 认知模式 自主建构,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渐成长起来。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尽量为每名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

在条件不足时也要由教师演示实验,不能跳过思考的过程,直接给出结论。目前的中学教学条件有所提高,大部分学校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很多老师对其过分依赖,不论什么课程都用多媒体演示。不少老师将原本应该在实验中进行的课程全部改成由动画演示。动画虽然简单,但缺乏真实感,学生难以将动画内容和自身经验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仅仅是看了个热闹,并没有将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实验可以安排课本实验,有机会也要安排课外实验

课本的实验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课外实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安排的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课外实验灵活性更强,趣味性也更强,更能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对于衔接阶段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克服学生的困难,利用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每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有多种可能性,教师所知的方法并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而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实验方案,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关于教学。教师应该作为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地位平等,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终使学生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

不少课堂中会出现这种问题:教师说开始实验后,学生翻开课本,对照课本上的实验图组装,然后再进行实验。最后依照课本的方法处理数据。这样做只是简单的重复,学生没有充足的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头脑中没有任何关于实验的知识储备,那么实验就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准备情况,在学生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不能为了赶时间让学生急急忙忙开始实验,而应该由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联系,启发学生的实验思路,在学生对于实验有基本的思路框架后再开始实验。

(五)重视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验的现象应该由学生自行观察,结论应该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物理学习的方法。此外,小组合作也能促进学生形成团队意识,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初高中衔接阶段的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只有某届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普遍现象。作为教师不能无视这种问题,不做任何调整。只有正确的教学思路,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衔接阶段的困难,真正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

[2]王坦.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析要[J].中学理科,2004(6).

[3]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4]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5]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6]Bandura A.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W.H. Freeeman,1977

第7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8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腰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新鲜小牛腰椎脊柱标本8具,分别制备成正常组、腰椎髓核摘除组、人工髓核植入组模型,自体对照,分别记录髓核摘除后、人工髓核植入与正常组对腰椎邻近节段的应变及应力改变,以此评估其对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 单纯髓核摘除术后病变节段上方相邻节段椎体的应变明显下降(P<0.05);人工髓核植入后其相应部位的应变与正常相比仅有数值上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摘除后上位节段邻椎的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均有增加,髓核植入后其应力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人工髓核植入能有效维持上位相邻腰椎椎间盘、椎体的正常应力以及应变水平,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延缓上位邻近椎体、椎间盘的退变。

【关键词】 腰椎 人工髓核 邻椎病 生物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changes on the annuli fibrosis and vertibral body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 on the condition of PDN implantation. Methods To measture the variety of stress of 8 model made of fresh cow lumbar spine on three conditions:normal, nucleotomy, PDN implantation. Each group was measured under the loading of states of vertical compression ,flexion ,extention, and lateral bending. Results Afer nucleotomy the stress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it increased after implantation of PDN.The pressure of vertebral body and intervertibral disc increased after nucleotomy. Conclusions PDN implantation can correct the biomechanical disorders of spine after nucleotomy and decrease the degeneration of adjacent vertebre.

【Key Words】 Lumbar PDN Fixation of lumbar Biomechanics Faced joints

腰痛是腰脊柱疾患中最普遍的症状之一。而腰椎间盘源性疾病又是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常将腰痛综合征与椎间盘病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往认为腰椎椎间盘髓核退行性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理基础,腰椎椎间盘向后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但目前也有影像学检查证明无椎间盘突出的腰痛患者,总结为盘源性疼痛。虽然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充分迹象表明,椎间盘在生化方面的改变以及脊柱在力学方面的过载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近年来,对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可是对于人工髓核在生物力学方面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基础研究甚少,为此作者自2007年5至8月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研究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制作

本实验应用标本为新鲜小牛腰椎标本8具。均属随机取样,并排除病理标本,正侧位摄X线片显示正常,取实验样本后先仔细剔除肌肉,保留主要韧带、小关节等结构完整,于自然位用双层塑料袋密封放置于-40°冰柜内保存,测试前逐渐解冻。

标本置于实验平台上,上下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固定,以便于加载生理运动,提高测量精度。

标本分组:

将标本分为正常完整标本组(A组),椎间盘髓核摘除组(B组),人工髓核(PDN)植入组(C组),各2具,对照组2具,共计8具标本。

1.2 腰椎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建立与实施[2]

所有腰椎标本在标本制作、模拟、材料力学性质、几何尺寸、手术制作、载荷等诸方面均保持一致,以提高检测精度。腰椎标本的力学性质预先进行测量,其结果绘制成表。腰椎载荷以分级载荷加载0.100~500N,加载速率1.40mm/min,在准静态下平稳加载,加载方式为轴向压、前屈、后伸、侧屈4种方式,最后进行扭转试验。

腰椎的应变测量以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应变范围2500με±2%,灵敏度<2με,位移测量采用(KG-101型)高精度数字显示光栅位移传感器,精度0.01%。

实验方法:

所有实验按照实验应力分析要求进行精心制作,标本安装于WE-5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安装所有测力、位移传感器,所有引线接入YT-4数字应变仪上,上端使用加载盘与滚珠对准中心加载,每项试验应予加载,去除脊柱的蠕变、松弛等时间效应影响,然后按4种腰椎生理运动方式等级加载,每次实验30s内采集1次数据,重复加载测量,直至结束。

1.3 统计学处理

腰椎生物力学试验数据先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满意的估值和置位区间,然后以线性回归、方差分析,经最小二乘法处理;使用软件SPSS.10.0按数理统计加以检验,计算相关参数,T检验和精度分析,设置显著性水平P<0.05。

2 结果

2.1 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椎体应变的影响

根据所有标本的应变测量,A组、B组、C组对上位腰椎椎体的应变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三组在各种状态下上位腰椎椎间盘和椎体的应变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对腰椎邻近椎体的活动应变有很大影响,使椎体的应变活动能力下降,支承缓冲能力变差。正常时椎体的平均应变能力为482με,髓核摘除后,椎体下塌仅支撑在椎间盘外层纤维环上,应变能力为153με,下降了68%,统计学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时的支撑,大部分依靠下部结构。

当人工髓核植入后,腰椎椎体才完全恢复原来的支撑功能,此时它的应变为519με,与正常腰椎相比仅相差7%(P>0.05)。说明它已经恢复至腰椎椎体本来的支撑作用,其植入能达到原有的解剖学力学结构。

2.2 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椎体应力的影响

人工髓核植入邻近节段是指邻近的椎体以及椎间盘,对椎体本身的应力比椎间盘的应力为大,在承载能力上起着主要的作用。腰椎的椎体承载能力,人体记载的承载重量从上而下不断增加,强度也不断递增的趋势。正常生理载荷<500N,腰椎椎体的平均应力强度是3.98MPa,如果将髓核摘除后,则它的承载能力转移到椎体后部结构上。纤维环只能承受很小的应力与椎体相平衡,故邻近节段椎体的应力仅为1.26MPa,与正常相比相差达68%,有显著性差异,长期会引起应力集中并加速椎体过度受力而导致退变。

在髓核摘除后植入人工髓核,对邻近节段椎体的纵向应力会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平均应力为4.09MPa,同正常相比仅有3%的差异(P>0.05),达到原来的应力水平,说明髓核植入能对邻近节段起到应力补偿作用,是有效的方法。

2.3 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变的影响

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上节段椎间盘应变的影响结果见表1,从图表中说明:当正常生理载荷500N作用下,邻近节段的椎间盘的应变为943με,与原来节段的椎间盘的应变991με相比,略为有所下降约5%(P>0.05)左右,这是正常人椎体,椎间盘越向下节段应变不断减少的规律相一致,说明测试结果符合人体椎骨解剖结构的力学规律性。当椎间盘中髓核摘除后,可看到邻近椎间盘的应变增加,邻近节段椎间盘代偿作用明显,从原943με变为1962με,增加52%,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变的增加长期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当人工髓核植入之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变会从摘除髓核后得到恢复,达到1014με[(比原来应变下降48%(P<0.05)],开始趋向并接近于正常椎间盘的应变943με(P>0.05),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正常椎间盘的应变要求,说明人工髓核植入是有治疗价值的。

2.4 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

正常的标本椎间盘的应力平均为1.42MPa,而本身椎间盘的应力1.49MPa,两者基本一致,仅相差5%左右,这是因为随着节段的下移椎间盘的应力不断变化的结果。椎间盘摘除后,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同样会引起应力集中,平均为2.26MPa,比正常椎间盘的应力增加了37%,有显著性差异(P<0.05),如果长此以往,长期的应力集中必然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剧。而在人工髓核植入后,其椎间盘的应力为1.52MPa,与正常相比仅差7%,无显著性差异。

转贴于 3 讨论

从本离体动物标本力学实验引证人体腰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髓核摘除是现今被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然而,近来研究表明大约>50%患者最终将罹患上、下腰椎的诸多并发症。另外,脊柱融合能够有效地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但会导致相邻或远处节段生物力学改变,进一步造成腰椎结构改变导致的疼痛。因此根据各种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假设如果能有类似椎间盘髓核的假体植入,替代人体椎间盘髓核的作用,将能有效减少由于单纯髓核摘除以及脊柱融合所带来的一系列疼痛等并发症。分析以上结果,从腰椎的生物力学角度来说,人工髓核假体(PDN)植入可减轻退变性节段疼痛的症状,同时又能保留腰椎的运动缓冲功能,且不会加重邻近椎体节段的生物力学负荷,可望替代脊柱融合术来达到治疗下腰痛的目的[3]。

Schelegel[4]认为:脊柱的支撑、运动、保护功能决定了脊柱解剖结构具备足够的稳定性,特别是胸腰段在脊柱中担负着承上启下应力集中的作用。由于胸腰段脊柱的生理和生物学特征,使其成为最易发生损伤以及退行性变的部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胸腰段内固定术后,下腰痛和脊柱活动范围减小等并发症的报道很多。自1988 年Lee[5]首先报道了一组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出现了邻近节段的退变症状,其后,陆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脊柱融合术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Kumanlor等[6]也报道:可能因为邻近节段的退变,出现相邻节段的病理变化或不发生椎管狭窄和小关节肥大,甚至椎间盘严重退变导致继发性滑移,而上方邻近节段常比下方更易出现病变,加速退变现象更为严重。由此邻近椎体病变这个概念逐步进入国内专家学者的思考范畴,也越来越被临床骨科医生所关注。

我国脊柱外科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最初的单纯髓核摘除术,逐渐根据不同的病情形成了腰椎内固定融合等一系列手术方法。但髓核单纯摘除后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邻近椎体椎间盘退变的加速以及腰椎内固定融合后发生的腰部疼痛和由此引发的上位脊柱的退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长期的临床随访证实了这一点[7,8]。而经过大量文献调查,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临床随访报道较少。为此,有关脊柱内固定对邻近节段的影响、生物力学性质改变以及单纯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退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常规仅摘除退变髓核,髓核摘除后,纤维环的完整性被破坏,椎间盘内压骤减,导致纤维环张力降低而变得松弛,改变了腰椎节段的承重强度和延展性。作者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由于髓核摘除,椎间高度下降,致使关节突承受非正常的压力,也易导致小关节退变。同时,由于病变椎间盘的摘除,上位相邻椎体、椎间盘的应变与应力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最终结果必将由于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而引起上位椎体退变。

人工髓核植入是一门新构思和新技术,相关实验证实其优点在于保留了椎间盘的功能,恢复了椎间高度,承担椎间负荷,维持椎间盘稳定,同时很好的维持了病变节段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既往众多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也仅体现了脊柱的稳定性等少数几方面[9],尚未见关于人工髓核植入对上位相邻椎体及椎间盘应变改变方面的研究,而作者的实验恰好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

当然本实验仅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评价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及人工髓核手术对上位相邻椎体、椎间盘的影响,但未考虑神经肌肉等结构对腰椎稳定的作用,虽然在相等条件下的自体对照从统计学上可忽略这一点。而且,体外模型实验只能评价术后的早期状况,难以评价其长远效果,相对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需在今后的基础实验与临床随访中不断验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苏立,卢世壁,解英俊,等. 关于人体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9,8(3):137~143.

2 吴靖平,曹成福,陈统一,等. 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4):482~485.

3 李康华,雷光华,胡懿合,等. 人工腰椎间盘植入手术适应症探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2):1149~1151.

4 Scelegel JD, Smith JA, Schleusener RJ. Lumbar motion segment pathlolgy adjacent to thoracolumbar, Lumbar and lumbosacral fusion. Spine, 1996,(21)8∶970~981.

5 Brinckmann P, Grootenboer H. Change of disc height, radial discbulge, and intradiscal pressure from discectomy. 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 on human lumbar discs. Spine, 1991 ,16 (6) :641~646.

6 Aota Y,Kumano K, Hirabayashi S. Posifusion instability

at the adjacent segment after tigi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disorders . J Spinal Disord ,

1995 ,8 (6) ∶464.

7 Klara PM,Ray CD.Artificial nucleus replacement:clinical exper-ience.Spine, 2002, 27 12 :1374~1377.

第9篇: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

摘 要: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和培养生物学科思维的重要基础。生物课程中包含大量的生物学概念,而生物学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生物概念教W。因此,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释析生物学概念、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图和进行生物实验强化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的认识三个途径应当成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概念教学;初中生物;教学方法;体系图;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62-01

生物学概念作为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是在分析和归纳大量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而得出的结论性表达,这决定了生物学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时下,生物课程引入了许多生物学概念,对初中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概念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概念本身,并在掌握概念本身的基础上,对概念形成背后的依据,即对生物学事实加以认识,并熟悉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生物概念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是进行其他生物教学环节的基础。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释析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概念繁多且各具特点,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生物概念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释析生物学概念。

(1)采用形象化语言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基于概念本身解释概念,即采用生物学来阐明生物学概念。这种方法虽然体现了生物教师的专业性,但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甚至会加重学生的理解负担。实际上,生物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一些常见的易于理解的谚语背后都是对生物学概念的形象表达。比如,教师在讲授“遗传”这一生物学概念时,就可以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加以阐明。

(2)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时常遇见极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一旦不能理解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差别,学生就会掌握不了相关的生物知识。因此,生物教师应当善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向学生进行对比呈现。在生物学概念的对比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区分不同的生物学概念。比如,比较分析“种群密度”和“种群丰富度”这两个生物学概念,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区分出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个体数,而种群丰富度是物种数目。

二、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图

学习一门知识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掌握,而其中构建宏观的学科框架体系又具有把握全局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知识时,首先应当从宏观角度把握生物学体系。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知识的深化理解。生物学概念体系图是以生物学概念为基本单位构建而成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图。学生利用概念图,既可以从宏观视角把握整个生物学框架,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从微观视角比较分析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生物学概念体系图将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对于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完善认知结构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图是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以“动物的行为”为例,生物学概念体系图可以以动物的行为为中心,以主要类型和行为性质为分支进行构建(见图)。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学概念体系图的构建并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以提供参照,多鼓励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构建。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进行生物实验强化对生物学事实的认识

生物学概念本身就是对众多生物学事实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的结论。要深刻理解生物学结论,就必然要了解隐藏在结论背后的事实依据以及推演过程。生物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主动构建知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以获得对生物学事实及生物学概念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的基础。生物学概念是在具体的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抽象而来。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直观感受生物知识。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过程,理解生物现象,进而抽象概括出生物规律,并由此初步建立生物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多种组织构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这一生物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菜豆、橘子、菠菜叶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总结出植物体各部位的组织构成。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或者“光合作用的放氧”实验。

四、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可供教师遵循,教师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教学方法不同,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是一致的,一些通用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生物概念教学。而教师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采用形象化语言与比较分析方法、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图以及进行生物实验三个策略,正是通用教学理念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