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可再生资源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再生资源现状

第1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目前化石燃料的耗用量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以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可再生资源得到迅速发展。现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在我国建筑中均有一定的可利用性。当前主要有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以及浅层地能几种应用形式。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在一定数量上对我国的常规能源替代并起到了减排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人们对于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认识。

一、我国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情况

目前我国对于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和浅层地能在建设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2000年的装机容量为30Mwp至2010年提升为430Mwp左右,而太阳能光热也在稳步增长。

1.太阳能主要是以光电利用和光热利用两种形式存在建筑应用中,主要是太阳能热水设备技术,太阳能制暖、制冷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相关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等。光电技术主要是解决世界缺失的动力资源问题,节能建筑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由光热技术完成。

太阳能光热技术现在在我国得到较多应用,其中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最为广泛且技术最为成熟。在全天候供热,高效集热,人性化电脑模块自动控制功能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热泵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太阳能热能应用技术的效能。同时太阳能地板采暖系统的使用把太阳能光-热技术推向了一个更广泛的发展领域。

2.通过做功来达到建筑空调系统的供热与制冷的热泵技术包含地下水源、土壤源、空气源、再生水源热泵技术将成为21世纪最有效的供热和制冷技术,可常年方便、经济、效益的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同时,地源热泵系统将实现综合利用低品位热能、简单化、一体化的技术前景。

3.相对于太阳能和热泵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较薄弱的生物质能建筑应用技术最具发展空间与潜力,世界几大知名能源机构把其作为首选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是以土地中生产的能源植物和有机废弃物为原材料的能源,可分为固体、气体、液体生物质燃料且分布较为广泛。生物质能具有污染小,易于转化为高质量的燃料并以得到研发与利用如:沼气池、节柴炕灶,大中型沼气工程,气化与气化发电等将对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产生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已对抬眼能光伏产业有了相应的分布并取得较好的发展现象。如山东省且近年来不断发展改进,现已成为全国太阳能技术应用的大省,还有北京市现已有26加企业的40多项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产品已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现已有多个可再生能源建设示范项目得到了实施,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与规范来促进可利用资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开展。

二、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制约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建筑节能减排问题现已破在眉睫,在2011年的相关会议中提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比重,到2015年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争达到能源替代量为3000万吨标准煤。

1.需在建筑能耗上做出相应的控制,根据我国现有建筑能耗的特征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对新建筑的标准做出相应的提高。

(2)对现有建筑根据其节能情况进行改造。以投入少,效益高为改造方针。

(3)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的使用必须由试验区逐步扩散至较大的范围包含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当中。另外,在加强和推广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的同时还要挖掘传统建筑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结合。相关机构也必须积极引导各生产企业主动提高可再生资源应用效能。

(4)对于不同区域住宅与办公区域的室内热环境控制与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政策的引领下研发出大众易接受且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控制方式。

2.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研发首先要推广此技术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要使此技术与产业内容结合并且鼓励使用污染少,成本低,效能好的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并提高其使用效率,还可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另外还可借助政府相关的法律、行政与经济方式来鼓励使用此技术。

3.在研究和推广可再生资源建筑应用技术时相应的福利补贴与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风能发电系统等实行奖励,税收的减免,产品技术的使用补助等。同时,新技术需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因此,应有专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以加强对此技术研发的重视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按我国目前的发展基础上到2015年要达到可再生能源替代3000万吨的标准煤除了按以上所述方式节能控制的顺利开展,增加覆盖范围把太阳能推广至农村,对于适合的区域建筑进行适宜的改造,对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改善与创新外,还需各方面的全面配合与技术研发的顺力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英魁,张正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城市研究,2010.4-5

[2]郝斌,刘幼农,刘珊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现状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2.6-7

第2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国; 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 资源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5-0037-08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能力,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标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价值却并不包括在内。H.T.Odum等人创建的能值分析法,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整合研究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计算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项数据,以评估国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及其与资源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构成障碍。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展开分析,以研究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并对1985-2005年2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资源环境利用的动态演变趋势展开分析。

1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法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以动态、开放、整合的视角评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潜力,是目前生态环保学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体系。该方法把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定量分析研究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资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具体生产活动过程等,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1]。

1.1 能值与能值转化率

由于现实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物资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难以找到同一种标准进行度量和比较,因此,H.T.Odum提出了能值(emergy)的概念,并说明:能值即“包被能”(embodied energy),产品形成所需直接或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的总量;由于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物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某一物质的能值就是该产品形成所需的太阳能焦尔总量。太阳能值(solar emergy)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njoule,缩写为sej)[1,2]。通过把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资转化成同一标准――太阳能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利用状况展开分析,以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能值转化率(emergy transformity)是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物资转换为能值的媒介。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中,低质量的物质能量总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换成高质量、高等级物资所含能量。在能量转化链中,随着能量流动和转化,其数量逐步减少,能值逐渐增高[3]。因此,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资所含的能值量并不相同。处于能量转化链高端的物资有更高的能值转化率。因此,能值转化率也是衡量能量等级的尺度[4~6]。[KG)]能值-货币价值(emdollar value,Em$)是指某种能值对经济的贡献折算成货币,即能值相当的货币价值。其折算方法是将当年国家GNP与其所利用消耗的所有能值的比值,得到能值-货币比率,即单位能值对GNP的贡献率。不同类别能值的流量与能值-货币比率的乘积,也就是该类能值在当年对国家GNP的贡献价值。由于每年国家能值消耗总量与GNP都不同,因此,每年的能值货币-比率都不一样,相同的能值量对GDP年贡献值也不相同。H.T.Odum曾用“宏观经济价值”(macroeconomic value)来表达能值相当的经济价值,以表示资源能值对经济的价值[1,7],我国很多学者也沿用这样的说法。

1.2 能值指标体系

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见表1)是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指标体系,在反映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环境与经济关系、人地关系的同时,综合反映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率。可在绘制区域能值图、编制和计算区域能值分析表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利用能值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2 基于能值的中国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运营现状分析

能值分析能较全面的反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和运营机制。本文利用目前为止最新出版的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按照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将2005年中国自然、社会、经济数[CM)]据转化为能值分析数据,研究当前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状况,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2.2 能值计算分析表

依据H.T.Odum的能值分析法,利用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及2006年环境统计年鉴中2005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数据,编制、计算与能值分析指标表,并作进一步分析。

2.2.1 可更新资源输入与可更新资源产品产出能值表

表2是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可再生资源输入与可再生资产产品能值分析表。外部输入的可更新资源能值量由地理位置、地域面积、气候、地形条件所决定,由于在大范围内气象气候条件的相对稳定性,一般而言,其能值量年变化极小,因此属于相对稳定值。而内部可再生资源产品与消耗能值量则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国民饮食、生活消费水平密切相关。

表1中各项能值数据说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生产和消费构成我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消费核心组成要素总能值为9.69×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6 480亿$,其中畜禽产品、水产品、种植业(包括林业)产品能值产出和消费比重依次为59%、22%、19%,林产品消费所占比率相对较小,这说明多年来我国以林业建设与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保已得到社会共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依赖性减弱。因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主,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种植业居于次要地位,同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肉、蛋、奶消费占主要地位,显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污水总量超过17亿 t,再加上集约化生产的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城郊集约化大型鸡场、猪场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城郊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16]。

2.2.2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建立在以区域内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生产投入的基础之上,据此可以分析我国矿产、能源、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投入-产出水平。

表3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能值消耗总量为1.63×1025sej,能值货币价值为10 300亿$,远远超过对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中,化石能源、金属、水泥、土地损失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全国范围内高速城市化引起的城镇扩张、交通设施建设的必然结果。而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符合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当年过热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目前化石燃料、矿物、金属、水泥等能值消耗量巨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钢材、水泥消耗量却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耗总量折合24.6亿t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耗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6.93%,比美国、前苏联、欧盟(25国)三者煤炭消耗的总量还多,钢材消费量为3.88亿t,水泥消耗为12.4亿t,占世界比值依次为30%、54%。资源巨量消耗的结果不仅仅是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中国CO2排放量超过欧盟25国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进口和使用国,化肥、农药以及耕地有机质损失在总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总量却足以引起我国大面积耕地土地酸化、板结和土壤肥力降低以及土地污染,并导致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中国年化肥使用量达6 294万t(2005年我国化肥工业生产数据与进口数据之和),耕地每公顷化肥施用量高达610 kg/hm2,差不多是发达国家化肥平均使用量225 kg/hm2上限的3倍;每年农药使用量近120万t,但其中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作物和大气中,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已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8,9]。

因此,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2.2.3 外部进口资源与产品能值计算分析表

为了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演变与世界的关系,利用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5年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资源与产品相关数据进行能值计算分析。表4、表5分别为中国进口、出口资源产品能值计算数据。

表4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能值资源总量为6.54×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4 370亿元。进口资源以能源、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为主,其中,能源进口所占能值比重接近75%,其中石油能值占绝对核心地位。可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费量剧增,能源对外依赖性加大,自给能力减弱。在进口农产品中,主要以种植业产品为主,其中油料和粮食能值进口量最大。工业产品中,金属(包括钢材)、化学产品能值进口量较大,而其它产品进口量相对较小。另外,在吸引外资、发展对外旅游业等方面,也取得较好业绩。从总体进口物资类型来看,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原材料上,工业成品进口量不大,显示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制造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实现了由资源、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进口国向工业制造大国的转变。结合表3数据,可见工业化使中国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在大力开采本国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大量进口国外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加大,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形势必然更加严峻。

2.2.4 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计算表

表5中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数据,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2005年我国外贸出口物资类型及数量进行,用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情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表5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物资能值总量为3.38×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213亿$。相当于进口资源产品能值总量的1/2。因此,在资源产品进出口方面,中国目前已是能值资源净进口国,显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剧。出口资源产品类型众多,主要以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能源为主。能源出口中,石油及成品油、煤炭和焦碳出口量大;农产品出口中,棉花、谷物、肉类、水产品、植物油、蔬菜比例较高,另外中国机械工业制品、服饰(包括纺织品、服装、皮革以及皮革制品)等工业成品出口量大,对外投资和对外劳动服务发展形势良好。结合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口物资发展情况,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出口物资已经实现由资源和原材料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转变,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实现了由消极被动接受市场变化向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中寻求市场、发展自我的重要变革。

但成品石油、焦碳炼制、皮革制造、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地环境,目前在中国已经造成十分严重而且难以恢复的环境后果。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大量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把“三废”留在国内,经济发展是以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3 基于能值的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总体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营态势,将各项能值项目汇总后再进行总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出口物资与日俱增,很多生态环境学家担心大量物资出口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会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表6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能值大大低于进口能值,大约只相当于进口能值的1/2,这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的依存度在加大,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不足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总量在总能值消耗中占的比重达47.5%,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不可再生资源如能源、矿藏、土地等消耗量极大,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将降低我国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潜力,从而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是大批工业产品的制造者和输出者,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工业三废留在国

内,因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低效率利用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距离可持续经济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 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态势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利用1986年、1996年统计年鉴中1985年、1995年、2005年经济系统的运营数据,整理分析并编制能值分析表,此基础上计算各年各项能值生产消费情况,汇总统计见表7。表7中的年均增长幅度是以1985年和2005年的数据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出。

3.1 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各项能值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表7显示,在1995年以前(包括1995年),我国经济出口能值量都大于进口能值量,在1985年时出口能值量差不多是进口能值量的2倍,而当时的出口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为主。大约在1996-1997年进出口能值大体持平。此后进口能值量快速增加,在2005年进口能值已相当于出口能值的2倍,出现了与1985年相反的能值进出口贸易形势。可再生资源的产出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这和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及农牧业产业结构适时转变密切相关。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变化相对较为缓慢,但年均增长幅度也达到5.45%。总体情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量最大,其次是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都呈现较高幅度的增长态势。图3更加直观显示了同样的信息。

3.2 1985-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见表8。

表8中的能值来源指标各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口能值的需求量在1995年以后迅速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压力加大,对外依存度增高。社会经济亚系统能值指标显示我国人均能值消费量也呈增加态势,1995年人均能值消费量差不多是1985年的2倍,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物质财富的消费需求量加大。而国家内部资源的人口承载量的增加,则与科学技术进步使资源利用效率增大相关,但目前我国资源承载人口的能力仅为当前全国人口数量的一半,因此,我国人口依然使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压力。货币-能值比率呈下降趋势,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199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状况。能值交换率数据显示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日益繁荣的发展形势,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能值投资率是衡量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容受力,表中显示变化不大,这与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自然环境承载力增强有关,同样的原因也显示我国可再生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增加。

4 结 语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法,在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生产和消费情况做了运算和分析,以说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营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并在对比分析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说明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结构和规模产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以资源和原材料输出为主、工业成品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源输入、工业成品输出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时我国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消费结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资源自给能力减弱,对外依赖性加大,人口资源需求量大,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是建立在资源低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距离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蓝盛芳.钦佩等.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11.[Lan Sheng Fang.Qin Pei etc. Emergy Analysis in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M].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2,10~11.]

[2]李双成,傅小锋,郑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297~304.[Li Shuangcheng, Fu XiaoShan. Zheng Du. Emergy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Level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 16(4): 297~304.]

[3]Ugiati S,Odum H T,Basfianoni S.Emergy Use,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nability:An Ernergy Analysis of Italy[J].Ecological Modeling, 1994(73):215~268.

[4]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J].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6,(90):69~ 71.83~ 87.216~ 218.

[5]李寒娥.蓝盛芳等. H.T.奥德姆与中国的能值分析研究[J].生态科学,2005年,24(2):182~187.[Li Hane, Lan Shengfang and etc.H T.Odum and Emergy Research in China. Ecological Science May,2005,24(2): 182~187.]

[6]李秀花.吕光辉等.城市复合系统能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2):31~34.[Li Xiuhua, Lǔ Guanghuietc. Emergy Analysi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an Urbansynthetic EcosystemA Case Study of Urumqi[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ce,2005, 26(2): 31~34.]

[7]中国经济社会统计年鉴(1986年、1987年、1996年、2006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86, 1987, 1996, 2006).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

第3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铁路建设 环境保护 评价

“铁路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与评价”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来说研究都不是很多,我国在青藏铁路规划与建设前,只有一些零散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没有一套完整的影响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工程建设时出现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层出不穷⑴。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铁路建设时的环境影响等相关问题浮出水面。防止环境污染,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这些问题有了很多实质性的研究和突破。

1.铁路建设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铁路线路越长,通过地区的生态系统越复杂,导致的破坏程度越严重。除铁路本身占用土地外,施工期间,为修建铁路而建筑的大型临时设施、临时房屋等也占用很多土地;施工过程中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又会带来青苗损失。若不采取积极措施,会使这些土地长期被废弃。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路面取土填筑路堤、开凿隧道等,对山坡及表土搅动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环。若恢复不及时,在大雨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产生局部水土流失。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对此处置不当,暴雨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会危害农田,淤积河沟破坏水利设施,并影响周围自然环境⑵。

1.2 对水环境的影响

某些铁路沿线河塘密集,灌渠密布。施工生产生活废污水的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受到污染,引起水体COD、LAS、矿物油等指标上升,甚至会污染饮用水源⑶。

1.3 施工噪声的影响

在开山放炮和机械化施工阶段,各种施工机械会产生的噪声污染。推土机噪声级78~96dB,搅拌机噪声级75~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93dB。

1.4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在干燥的季节施工,二次扬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机械化施工路段燃油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会增加该路段的大气污染负荷。

2.环境影响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得到的共识。其实质是人口、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互相依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建设项目必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和原则。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环评回答并解决由于开发利用产生的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问题,也就是生态平衡的问题。“可持续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是经过完整科学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严格的环境管理来落实。对可再生资源要将开发利用速度保持在资源的再生速度之内,同时保护资源再生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通过环评求得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可持续使用量”;对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科技进步和行政干预手段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通过环评分析判断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佳使用量”。这将是今后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回答的问题。关于可持续性有三个原则应当遵循。这就是:

(1)可持续性的输出原则: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应在区域环境器化范围之内,而不使该区域环境对未来废弃物的吸收能力降低。所谓环境器化能力,是指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吸收消化人类行为输出到环境中的废弃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种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那部分废弃物则通过各种形式的迁移,转化最终积累于环境之中,若积累量过大,则会妨碍环境系统的器化能力,并将降低环境吸收的能力。

(2)可持续的输入原则:可再生的环境资源输入的获取率,应小于或等于这种资源的再生能力。任何可再生资源都有一定的生长率,这是人类利用该资源的一个客观的限制条件。

(3)准可持续性输入原则: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应等于可再生替代物质的生产率。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不存在可持续的产量。我们不应让这些资源在地球上消失,应维持这些资源的存在与后人共享。因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寻找可再生的替代物质是维持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的唯一办法。

(二) 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口、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前期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把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评价

从生产的单一过程的评价向生产的全过程评价发展。环境评价不仅依赖于建设项目的工程可行性,更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环境资源的总体配置,在一个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投产、产品流通直到消亡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将产生附加投资、并消耗环境资源。因此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到由于附加投资的资源配置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使总体环境资源配置合理,达到平衡。

(2)环境资源价值的计价及补偿

人类在发展建设中要利用环境资源,尤其要消耗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这些将会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任何资源的利用关键都是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并保持其可持续性。因此用何种方法使拥有的环境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就存在着环境资产利用问题;用何种方法确定当代及后代环境资产的获取及分配,存在着环境资产获取与分配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当代人如何对后代人进行环境资源补偿的问题。因此对环境资源定价,利用环境资源付费是必要的。在环评中研究建设项目时环境资源利用的补偿费用,通过这些费用转化为开发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保证永续利用,建立环境审计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显然是必要的。

(3)建立完善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与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未来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描述当前环境状态的环境指标,即环境现状评价;第二部分应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指标体系,即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筛选及预测;第三部分应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可持续性的输出、输入指标,环境资源价值及补偿、环境审计。环评要论证建设项目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青藏铁路论文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p12-p14

第4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1.1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技术水平仍须改进和提高

再生资源的本质就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进行开发和利用报废之后,还可以再次回收加工的物质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报废的有色金属合金、塑料、橡胶、纸张等,都属于再生资源。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目前对这一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应用发展是较快的。首先,我国有关部门对再生资源保护的宣传比较多,从思想上对再生资源的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我国对有些再生资源的利用比较到位,而且经济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投资都控制得比较低,这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我国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从侧面上促进了再生资源的利用。所以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再生资源的发展情况较为迅速,然而关键技术仍需要改进和提高。

1.2企业循环经济理念构成较早,但是企业循环经济体系并没有完美构建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然而仅仅以最单一的形式进行表现,就是对日常生活废气物的再利用。而且对于这种简单的企业循环经济理念依然没有合适的体系与制度予以保障。所以从根本上讲,我国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这两点是利用高科技技术为企业循环经济指明具体道路。

2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构建方式分析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上文中已经提到,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然而事实上在企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表面入手;二是从深层根本问题入手。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具体论述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方式。

2.1解决表面问题的具体方法

所谓表面问题,也就是对资源的再利用以及对废弃物的回收。这种问题构成了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模式,因为企业循环经济是处于一种循环流动状态下的经济模式。首先,需要有经济模式,也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其次,需要有循环模式,也就是对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重新回收与应用。所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体系需要解决的表面问题就应该从回收出发。

2.2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循环经济的利用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循环经济的利用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我国应该对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采用消极保护策略,规定不允许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政策能促进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循环经济的极大促进。所以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是需要依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清洁能源的开发来进行。随着企业环保意识和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发生转化和调整,使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而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发清洁能源又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分析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鼓励。上文中已经介绍,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应当更加重视,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节省与环保使用。具体说来,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颁布的支持政策主要分为资源开采的价格政策、资源的使用政策,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政策等。笔者就这三个主要政策对企业循环经济的支持予以分析和研究。

3.1资源开采时的政策

我国一直以来都使用资源低价政策,资源的价值是不能体现产权以及生态价值的。而且我国对矿产资源的补偿费用比较低,所以一般采用资源低价的政策进行承包式的资源开发。然而,如果对企业循环经济加以支持,需要我国对资源的开采加以放权,将矿产资源的利用交给拥有高科技技术的企业,那么企业就会在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研究上应用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拥有了高科技技术开发企业,就可以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成型。

3.2能源利用的价格政策

能源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能源的价格高低。所以国家对能源价格的调控是对能源利用率的调控方法。利用价格优势确定能源利用率的不同,然后根据利用率调整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这一政策能从侧面促进企业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创新和应用。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由于我国对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得比较多,从思想上对再生资源的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我国对有些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比较重视,而且经济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投资都进行必要的研究,让这些再生资源的价格更加具有优势,这是我国对再生资源利用的价格政策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3.3清洁能源的开发政策

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又是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理解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就是投资新型环保科技,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避免传统资源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能对传统资源的节约作出贡献。清洁能源的开发是我国未来能源开发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建立的主要实践基础,更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推动力量。

4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意义

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大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环境保护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4.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企业循环经济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是对市场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支持,才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将科技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企业循环经济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经济模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同时,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地域的划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以前科技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都在沿海地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视的地区也主要在沿海地区。所以企业循环经济的推广让科技成果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4.2人文方面的意义

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从精神层面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环保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企业循环经济的肯定能极大促进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是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同时,科技研发机构与市场经济机构的有力融合可让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伤害环境,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道路和人文意义。

4.3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以企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理念是对环境保护作用最大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从多个方面要求大众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应用。要求企业应当从资源的循环利用出发,提供各种低碳发展的措施和方法,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方便,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政府从科技上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具体的说,就是投资新型环保科技,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真正地运用于企业的发展之中。

5结语

第5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应用;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P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398-02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在这种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种清洁型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小,资源可再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太阳能、风能等,对于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调是一种耗能严重的设备,特别是一些老旧的空调耗能更严重,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在暖通空调中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暖通空调中,缓解了社会能源紧张问题,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环保、绿色、健康、和谐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形式

(一)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在暖风空调系统应用中技能采暖又能制冷。

第一,太阳能采暖系统形式多样,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主动性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利用,具有工作温度高、承压能力大等有点。

第二,太阳能制冷。太阳能制冷又分为太阳能压缩式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冷。

1、太阳能压缩式制冷,主要方式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再由电能去驱动压缩式制冷系统。但太阳能压缩式制冷,成本高,不适应现在市场化的需要。

2、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溴化锂―水溶液或氨―水溶液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操作简单,工艺要求低,应用范围广。

3、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具有地热流密度、易波动等特点,是太阳能在制冷方面,应用情景最为广阔的一种。

(二)自然风的应用

风是可再生能源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能源之一,在暖风空调制冷应用中自然风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的条件下时,能够利用室外风满足空调的负荷需要。风作为一种清洁型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三)地下水的应用

水资源本身就是温度低的一种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受气温的影响小,能够直接作为一种冷源应用在暖风空调中,同样它也是热泵良好的地位热源。但是地下水的利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为它不是一种绝对的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负荷,将会造成地下水枯竭,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土壤能的应用

土壤能只要是指地热能。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应用在暖风空调中。我国的地热能起步晚,但是在技术和设备上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满足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五)海洋能的应用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包括一些清洁型、可再生资源如: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和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体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海洋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个天然容量巨大的地位冷热源,为人类制冷供热提供了条件。海水热泵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技术日趋完善。

二、暖通空调系统中的节能途径

(一)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不仅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节能意识,同时要提高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使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节能意识应用在设计理念中,对暖风空调各个部分的设计都要符合标准,了解各个空调的使用规模和使用用途等一些列相关的情况,具体的考虑各自的空调系统,如:对于个别的使用时间与整体其它房间使用时间不同时,可以设立自带冷漠空调机等。避免因为个别情况造成整体上能源的消耗。

(二)暖风空调系统中的部分负荷运作

暖风空调系统大部分的时间内都在负荷运作的情况下,在制冷选择时,在多台冰机组中,可以选择一台冷冰机组将其设置为变频机组,以用于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是,调节空调负荷,从而降低能源损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采用节能型的围护结构

在设计中要体现出节能意识,将节能环保意识具体的贯彻落实到实际操作中,采用节能型的围护结构,从节能的角度降低能源消耗,减低空调系统的负荷,从而减少建筑本身冷热量对空调耗能造成影响。暖风空调系统设计者要将自己的节能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目标相结合,采取合理的设计构造,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

(四)利用可再生能源

冷热源能耗是整个空调系统能耗最多的一个部门,提高空调的节能性,关键就是在冷热源的选择上。暖风空调的冷热源的选择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能源资源,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利用水资源;在潮汐能丰富的地区,利用潮汐能等。合理的利用能源,降低空调的能源消耗量。

三、暖风空调节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管理不严格

暖风空调设计、施工、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在管理上更是缺少统一的认识,不能全面的落实和贯彻暖风空调节能性。对节能意识不够重视,片面的依靠以往的操作经验,造成空调系统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影响空调系统正常的运行和管理,更谈不上节能的应用。

(二)后期使用管理存在漏洞

暖风空调系统节能工作并不是一步就成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加强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但是在实际中,对于暖风空调系统的节能只体现在前期的设计和施工中,后期管理缺少有效的应用。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三)缺乏对节能方面的科学评判方法

高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节能技术和手段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不同的节能方案的出现,暖风空调设计人员在节能方案的选择上,缺少专业性的认识和科学的节能评判方法,使节能方案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影响暖风空调人员的节能设计和方案的应用。

四、暖风空调的节能技术

(一)排风余热回收技术

利用交换器,将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分别通过各自的通道流通,热回收装置对室外的新风和室内的排风进行交换处理,从而降低室外的新风,减少空调使用过程中的负荷,排风余热回收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空调能源的消耗,并且通过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净化了室内空气,提高了空气的质量。

(二)使用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主要是利用资源中的热源,通过压缩机操作,将热源提炼吸取其中的热能,然后将稍微提高的热能传递给高温热源。如:地热能、太阳能、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损耗,科学、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应用范围广泛,所使用的能源资源丰富,为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壮大提高了基本。

(三)建筑的热电冷三联供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气进行发电,再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供热和制冷,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加大能源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效果明显。

(四)蓄能空调技术

在我国能源利用和发展过程中,蓄电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技术之一,蓄能空调技术并不是直接进行节能的,而是通过能源的协调分配,配合好各个时段的使用情况,如:将高峰电负荷进行转移,转移到低谷,提高能源的使用率,降低能源浪费。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问题以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为了有效的缓解资源紧张压力,建设节能、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型社会,在能源的使用上,积极的开发研制新型的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使用的节能性和清洁性。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引入可再生能源暖通空调新技术和技能技术,改变以往空调高消耗现象,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既节能又环保,对于社会经济的提高和能源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敖永安,王书文,马志泓;用热泵作被动式太阳房辅助热源的研究[J];农村能源;1995年06期.

[2] 李国建;冯国会;陈其针;;相变储能电热地板采暖系统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3] 王珑璋.《探讨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与节能措施》跨世纪(学术版).2008(11).

[4] 旷玉辉,王如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1年04期.

第6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可再生技术

引言:

可持续发展要从土地开发、建材选择、工程使用及维护以及工程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1、结构用材的现状

工程结构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木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我国土地资源紧张、森林资源匮乏,木结构和粘土砖砌体结构受到限制、淘汰,钢结构造价偏高,难以普及。据统计,我国工程业每年消耗的混凝土达15亿m3,工程用钢超过7000万t,几乎占全球的1/3。钢筋和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工程结构材料,是国家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消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给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2、存在问题

1)资源和能源不足;2)消费结构不合理;3)环境污染严重。

3、结构优化的途径

3.1提高结构材料的强度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混凝土结构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许多城市的混凝土结构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20年、3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劣化。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病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3.2重视结构材料的耐久性

一般来讲,在同等结构体系中,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结构构件尺寸、体积就会相对减小,其用料就会减少。例如HRB400,HRB500的钢筋,对于受力钢筋,可节约钢材10%~25%。配制C35混凝土,用42.5级比用32.5级可节约水泥80kg/m3左右。

随着材料强度的提高,强度价格比(即每元购得的单位重量材料的强度)明显增加,可降低配筋率,节省钢筋;减少运输、加工、绑扎等施工量;缓解密集配筋区域(如节点)的施工困难;还可减轻结构自重,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因此,推广应用新型高强钢筋,加大C30,C40向C40,C50升级应用,以及C70,C280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是节约材料的基本途径。

而且,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查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工程中为满足施工工作性能要求,用水量大,水灰比高,导致混凝土的孔隙率很高,约占水泥石总体积的25%~40%,特别是毛细孔占相当大的部分。毛细孔是水分、各种侵蚀介质、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的通道,使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大大降低。

3.3大力发展空心结构

将目前重量达1.8t/m2的粘土实心砖混合结构工程,改用空心砖或空心砌块可使工程重量下降到0.8t/m2~1t/m2,无疑会节约大量工程材料,或者说用同样数量的自然资源可建造更多面积的工程。

3.4大力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日新月异的生产工艺变革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迅速提高,使工程结构正在向大柱网、大开间、大跨度、多功能方向发展,人们总想在有限的工程面积和空间内获得最好的使用功能和最佳的投资回报。

经验证明:8m~18m柱网(或跨度)的房屋正处于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经济跨度范围内,对于大多数多层工业厂房,各类公共工程如文化娱乐工程、体育工程、医疗工程、商业工程、办公工程、航站工程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常常是最佳的选择,具有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预应力混凝土在高层工程中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预应力混凝土扁梁用于高层工程的楼盖,具有降低层高、简化模板、加快施工等明显效果。预应力混凝土除用于楼盖外,有时还用来解决大跨度、大空间部位柱网转换时的转换梁、转换桁架,以及复杂柱网情况下的转换板。此外,8m~18m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外墙用的装饰保温复合预应力混凝土墙板在高层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3.5大力发展预制、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结构

预制混凝土构件具有工厂化规模生产的各种优点,如质量控制水平高、构件耐久性好、模板周转率高、损耗小。在道路及运输吊装条件较好,运距不太大(200km以内)的情况下,预制构件常常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工业化国家中,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比例很高,美国占70%~80%,法国、德国约占60%。

随着大柱网、大开间多层工程和高层工程迅猛发展,大力发展装配整体式工程结构体系,把预制与现浇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纯装配式工程对产品尺寸的高精度要求,结构整体性差和节点耗钢量大等缺点,又避免了现浇结构现场湿作业工程量大,受制于现场施工及气候条件,耗用大量模板、支撑等缺点。

3.6大力发展可再生技术

工程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过分捡、剔除和粉碎后,大多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技术将固体废弃物作为工程材料生产的原材料:

1)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

2)实现垃圾、工程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以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以应对未来工程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

4、结束语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1)优化工程结构,用较少的材料满足大规模的建设,同时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并将成熟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成果及时纳入国家标准规范,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工程的可持续发展。2)应当避免低性能钢筋和低品质水泥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将提升钢材、水泥、混凝土等工程用材消费层次作为主线,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王笑天. 工程材料的成分、结构设计、工艺革新与性能优化[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07:1-8.

第7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资源产业经济学 现状问题分析 应对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的能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一些高校设置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一、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简介

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地质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对如何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当前,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课程的高校数量还很少,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源不足,教育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以及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发展。为此,必须要详细了解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产生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经济学应运而生。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地质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就是为了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并对如何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生源不足

由于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普及程度不够大,学生以及家长对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未能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时都不愿意选择资源产业经济学,从而导致资源产业经济学常常招生不足。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专业教师也不多,师资力量单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师,经常由非专业教师来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够保证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不完善

由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并且开设这门专业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编写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的时间比较短,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利于资源产业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促进资源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应对措施

要想解决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师资力量。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师,经常由非专业教师来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够保证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国家以及高校应该注重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教师的培养,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在教师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术培训,从而增强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完善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在进行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时比较仓促,教材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完善。为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科研机构要及时关注其他国家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以及教学过程,并将其与我国现实情况相结合,对我国的教材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时可加入自身的理解与经验,从而达到丰富教材内容的目的。

第三,加强宣传,增加学生以及家长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了解。当前,学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都不愿意选择资源产业经济学,从而导致资源产业经济学常常招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以及家长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国家以及高校(尤其是那些已经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宣传,提高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普及度,让学生以及家长了解到这门专业的重要性,提高专业招生率,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为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储备更多人才。

四、结束语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一些高校设置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亿恺.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现状及问题[J].民营科技,2012

第8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

导言

在未来的绿色建筑设计中,环保和节能在现代绿色建筑中一直是重点考虑因素,纵观当前的绿色建筑特点,可以初步预测出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G色建筑设计的定义分析

所谓的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指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在于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会牵涉到多方的因素,比如说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以及建筑材料在运输使用过程中有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只有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了之后,才能正式发展绿色建筑的施工工作。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甚至是最好不要使用那些污染极高的施工和装修材料。与此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使用那些可以循环的而且不产生污染的能源,比如说太阳能和地热能。传统的建筑施工设计和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绿色建筑设计更多的使用了绿色的节能材料,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并且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考虑。

2、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已经开始深刻的认识到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该理念在我国的推广下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从我国不同城市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进展上就能有所体现。但是因为该理念开始的较晚,虽然有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但是传统的理念的顽强抵制还是影响较大的,所以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由此可见,在建筑行业推广和执行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理念的工作还是有着较大难度的。如果能够实现绿色建筑,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能够带来经济、社会各项效益,是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相适应的。但是还有一点我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建设该类型的建筑耗费的资金相对较多,而且建设耗时相对较长,虽然有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现代建筑中传统的建筑数量还是明显多于绿色建筑的。

3、实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分析

3.1节能环保

在对建筑物的围护和室内温度设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使用先进的设备对太阳能进行有效应用,要实现房屋的安全和保暖之余,还要减少空调的使用,最带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大气的破坏。除此之外,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对建筑位置的风向和地理位置等进行分析,合理设置建筑的风冷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节能环保的实现。

3.2营造绿色的生活环境

在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周围的环境之余,还要确保能够和周围的环境实现有效的融合,要选择适合的位置,减少土壤的污染以及人们的身体状况的影响降到最低值。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尽量选择环保的材料,水泥和石灰等材料要进行专业检验,确保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除此之外,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理因素作用,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类似情况的发生。

4、加强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举措

4.1最大化的使用可再生能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这使得不可再生资源陷入危机的状态。为了有效的缓解这一现状,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建筑施工中原本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加大建筑施工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够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提供保障。在建筑项目中,电能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而太阳能资源使用之不竭的,可以利用太阳能来为建筑进行发电,实现了建筑的绿色环保。

4.2实现水资源的重复使用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均水资源的分配上,我国是严重不足的。为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压力,需要加强水资源重复使用技术的研究。在进行建筑施工中,水资源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够有效的采用水资源重复使用的技术,能够减少很多的水资源。在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时,还可以通过收集雨水的方法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为建筑施工设计的绿色理念提供保障。

5、绿色建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5.1多元化发展策略

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其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复杂性较明显,整个过程需要多方面尽力,选用多元化办法以及方针对方针进行完成。在这些方针以及办法中,不但包含经过法令文件手法拟定的有关办法及方针,还需要资金帮助等方面的支撑。使更多企业及部分提高评价的规范以及对建筑的分级,经过这些尽力,使得更多企业可以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非常好推广绿色建筑造计的理念。建筑行业需要对本身的建造进行合理推动,对相应的职责进行承当。

5.2突出绿色建筑的特点

在整个绿色建筑过程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对周围的环境、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率到达最高状况,如此才可以到达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理念。除此之外,绿色建筑又被称作是生态建筑,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尽量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减少对环境形成污染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必定要将可再生能源与能源的节省充分联系起来,经过有效的联系,而且凭借风力、太阳能等自然资源,满意建筑企业本身发展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维护,完成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个建筑项目和建筑市场进行的一场覆盖式的全面改革和创新,要想真正做好并发展绿色建筑设计,那就必须对建筑项目进行多角

度、多方向、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争取将建筑节能、绿色环保与建筑项目的施工发展完全融合。

【参考文献】:

第9篇: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运输发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运输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车为最,比如美国53个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车”。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项资源——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说,现代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驱动的。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使其交通运输能耗在整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欧盟国家中交通运输是能耗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行业,从1985年至1997年该行业能耗涨幅为42%(年均3%),而行业的能耗仅增长11%,道路交通的能耗占交通运输能耗的73%。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