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第1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仰仗金融的大力支持。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为实现陇南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陇南市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近几年,陇南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拉动。类似陇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设置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等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

二、陇南市资源的基本概况

位于甘肃南端的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

陇南的物产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除此之外,已探明分布在市内各县的锑、铜、铁、锰、硅等其他有色金属矿体都有较大的储量。

可再生资源主要有:1、水力资源 ----山高水多这一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陇南十分丰富的水资源。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据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是陇南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境内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发展电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优质中药材——是陇南特有的可再生资源。其中:多年来畅销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纹党、当归等优质中药材就盛产在陇南的大山深处;3、丰富的林副产品——是陇南独具特色的可再生资源。4、文县盛产的“龙井”茶,在省内已被列为珍稀产品; 5、近几年在白龙江两岸新开发的油橄榄,已被国家林业部门确定为我国惟一的油橄榄栽培试验基地;6、丰富的旅游资源——陇南可再生资源的新亮点。

三、辖区金融业积极支持资源开发利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十五”以来,陇南金融业为支持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重点支持了中药材、蚕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再生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促进陇南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关于陇南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增长,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思维理念、制度条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既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实现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全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对属于欠发达地区的陇南市,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有重点、分层次的确立发展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1、提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率。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长远规划,不可“竭泽而渔”。目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业是陇南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建议在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对设备陈旧等对生态造成破坏的企业应实行强制关闭。二是应积极推进资源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努力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出效益。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陇南市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的特色农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3、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资源产业。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深入研究,合理规划,以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4、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市场经验证明,产业一旦实现集团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占据优势:一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可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占领优势地位;二是能拓宽融资渠道。就目前陇南的情况而言,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模化、集团化还有较大的距离,核心问题是没有对资源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大力发展资源产品精加工事业,是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支持陇南市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更多的农村合作银行。

2、创新商业银行贷款担保方式,有效配置信贷资源。

3、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在支持资源经济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4、基层人民银行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变化趋势,使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当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效益性。

第2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 人类发展 基本国策 重视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欧美亚等发达国家先后的完成了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消耗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中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目前,许多发展中的国家正在进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的加是经济社会取得发展所面临的客观必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名列首位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是我国政府与人民在今后很长时期内的首要任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辉煌成果,并成功开辟了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世界的繁荣与发展立下了不容忽视的功绩。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能源的供应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正是因为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全世界的能源市场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能源市场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全世界能源的安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强大作用。我国政府正在依靠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加快地发展现代的能源产业,在能源产业发展中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两大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大前提的新型社会放在了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地增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并努力地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所谓可再生资源指的是那些经过消耗、实用、燃烧、加工、废弃等程序,能在一定的周期里重复形成的并且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原的特性,还能够可持续地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它与不可再的资源相对应,是我国目前所提倡发展的清洁能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水资源,可降解塑料袋,废旧物品等等。利用可再生发的能源替代即将枯竭的化石性能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选择与必然选择。本文将运用最先进的控制理论,建议一个直观的包含能源、资本、劳动力投入等一系列先进模型来解答其中的奥妙所在。能源作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需求。由于世人对化石能源的过分开采致使其目前处于枯竭的边缘。除此之外化石能源燃烧后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又成为了污染大气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目前来看能源发展受到了地球资源与环境污染量大问题的制约,如果不采取措施,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正是因为能源与环境危机的不断凸显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才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一、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市场上所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在能换资源市场化上面虽然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可是由于能源资源利用和开发中存在大量的化境外部性使得市场机制没有完全的来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的优点,它的这一特点对环境是没有伤害的,并且可以持续利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包括: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非化石能源。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主要还是依靠化石能源来维持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目前中国所占的各类人均化石能均低于发达国家,但中国每年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等因素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却居世界前列。如果中国继续放任这种事态的严重,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所以,中国必须要找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走,加大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力度,才能走出这一困境,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二、可再生资源期望代替路经测算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计算来论证观点,找出途径,下面我们将为可再生资源期望代替路径产开测算。根据我国两千一一年二月份发出的初步核算显示,中国两千一零年全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的标准煤炭,比起上年同比增长可5.9%,能源第二消耗国的称号降临在了我国头上。两千一零年可再生的能源的消费量占了能源总消费量的10%,到了3.25亿吨标准煤炭。所以E数值可以知道,再根据李韧的回归分析一九七八年到两千零七年数据,将能源的有入内升华,再利用三要素柯布道拉丝生产的函数,对能源和经济的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算出a=0.7429,B=0.19,A=0.81,其中的Y,K的单位是亿元,E的单位是万吨煤,取P=0.03。

根据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至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必须使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达到能源总消费水平的15%,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达到消费总量的20%。

上面讲述的结果表明,要是存在着合理的社会计划工作者,找出相适应的可再生的能源的年份路径,对消耗的化石能源进行有效的替代,到本世纪二十年的可再生能源占总的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从两千一零年的10%升高至15.15%,再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的20%,确保了中国总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同时化石能源实用渐渐减少,降低二氧化硫、GHG污染物的排放,才能保证我国在未来的CDP稳步增长。

三、总结

根据上文的论断,想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期望替代路径,中国政府在可再生的能源的定价上,必须充分的按照根据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的标准,运用税收、财政、行政等多种政府手段,来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替代水平。带领可再生能源合理的定价,是消费人群逐渐普遍起来,保证可再生的能源对耗竭性石油化工能源使用照成GHG等排放所造成的自然环境退化问题。对于枯竭型的石油化工能源应将它的市场价格和成本相对于可再生的能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里,首先要对可再生的能源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其次对耗竭性的能源运用提高污染排放的标准来对其价格进行施加影响。总之,为了实现国家能源可持续的终极目标,政府和人民应当充分重视这一要素,并将它排上日程,它的成功定时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第3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辽宁省的产业集群处于发展初期,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快产业集群政策制定及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应逐步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资源替代技术研究,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1.资源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分支,但这种产业集群又具备自己的独特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指依托独占性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的聚集,通过深度专业化分工,形成完整价值链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资源型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表现为集中化。资源型产业集群按照自然资源的再生与否可分为两种:一是依托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由于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性较强,且资源量不断减少,对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重点。

2.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到位,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产业集群基础较差,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尽管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但规模尚小、链条尚短,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目前,辽宁63%的产业集群规模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余亿元,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辽宁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初期,以传统行业居多,产业集群内部结构较松散,不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底蕴不足,外资引进水平、现代管理制度及市场化程度等都亟待提高与加强。

2.2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差

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占用生产要素较多,一旦建成规模,产品换代速度和工艺的改进非常困难,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刚性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辽宁的传统资源产业关联度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受产业集群发展制度不完善以及市场环境较差的影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低,集群内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支撑与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与氛围,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3 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量不足,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

目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没有鲜明的特色,与周边区域相比较,企业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与区域自然资源及原有产业优势结合不紧密,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瓶颈制约。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开拓市场,普遍存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等问题。

2.4 企业创新能力偏低,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缺乏创新性

虽然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我国直到近些年来才普遍运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许多人对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识还较模糊。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我省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适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区域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力量不足等原因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5 地方政府缺乏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

由于我国资源的国有性特征,地方政府在资源的给方式与规模、产业进入壁垒、融资市场等方面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调节机制区别于市场机制,往往会导致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行政区划的锁定导致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自由流动以及区域专业分工。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这也是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集群本身难以走向高端的体制性障碍。

2.6 资源耗竭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可再生资源是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如农牧业、渔业等。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碳、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对基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成长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资源耗竭问题不仅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本身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由于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生产技术的不完善,在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中,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如一些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在缺少环保部门的监督与监管的情况下,随意排放工业“三废”,造成大面积污染,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3.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域环境

理论和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各项扶持政策与制度,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引导企业进行资源的战略整合,构建产业项目发展平台。在整合产业资源过程中,要积极培植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尤其是要注重配套产业的发展,强化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各地应选择基础好的企业,扶持这些企业加速发展,提高技术层次与整体竞争力。辽宁省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和指导,遵循市场规则,通过信息、组织企业论坛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引导部分大企业并购中小型企业,有效整合资源。

3.2 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辽宁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过程,把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作为整体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企业和项目的技术创新。对有改造价值的传统产业要采用先进技术予以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变革,以高技术推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的内在素质。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完备的工业园区,并以工业园区作为载体,合理布局,在这个平台上突出一个或多个产业的集群效应。

3.3 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根据区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构建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从而全面推动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区域资源特色,辽宁省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当做重点来抓,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如特色加工业与特色农业等。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源要素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较强掌控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因此,在充分形成地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将会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机制,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内的科技开发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地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内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辽宁省应不断完善政府支持下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互利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在建的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已有科技资源的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

3.5 加快产业集群政策制定及公共产品供给,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政府要通过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等方式,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给予企业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引导合理配置产业集群内部及产业集群之间的资源的同时,加快市场纵深改革,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使资源按市场规律及价值规律进行分配。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更应加大投入力度,在交通、科技信息、人才培养、环保等公共产品方面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第4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第5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现代所谓的“绿色住宅”,并不仅仅只是指住宅周围环境的高绿化率,屋顶建设的绿色花园这么简单的要求,他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或是象征,主要是指建筑整体要对环境没有危害,能够充分的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并且能够达到不破坏周边生态平衡这样的一种建筑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或是生态建筑。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一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敞开性,可以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无污、无害的环保型的建筑材料,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的程度;三是立体绿化率高,周边的生态环境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四是充分利用清洁型能源,环境污染少,住宅能耗低;四是富函生态文化与艺术气息,淳朴的生活气息浓郁,环境宜人。而节能设计经常是与绿色住宅串连在一起的设计理念,所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的过程之中,要处处体现节能的原理,充分的利用节能的材料及建筑工艺,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因此节能设计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原则,它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一是采用无害、无毒的建筑材料,降低环境破坏程度;二是减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程度,保护环境协调;三是尽可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和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与节能是现代建筑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我们在现实的建设之中既要注重节能设计,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绿色建筑,维持环境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要以人、自然环境与建筑住宅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利用天然的条件和人工的创新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大自然的使用与破坏,力求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争取平衡。

2节能设计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绿色住宅概念是现代人们生活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准,对于绿色住宅我们的理解白不要仅仅的局限于对绿化面积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专注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节能是绿色住宅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节能设计是住宅更加趋向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住宅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节能设计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节能设计有利于降低绿色住宅的能耗,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把节能的概念贯彻到住宅建设之中,通过修建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住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沼气取暖等等各种方法,从而有效的降低传统住宅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数量,降低能耗数量,真正的做到绿色无污染。

(2)节能设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住宅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在住宅中大量的使用太阳能、沼气及风能等各种可再生的、无尽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有效的减少传统住宅对煤、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环节我们现在日益紧张的环境压力,真正的起到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的功效,发挥绿色住宅建筑的环保功能。

(3)节能设计有利于绿色住宅建筑新美学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也不再不断地提高,科技也在飞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绿色住宅节能环保的功效,我们就必须要及一切的努力去设计更符合人们要求的节能建筑结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们对住宅的建筑模式也会不断地进步,进而会促进建筑新美学的迅速发展,提升绿色住宅建筑的整体美的理念与设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

3绿色住宅建筑中节能设计的主要表现方面

绿色住宅的建筑设计不是仅仅表现在一个方面的,而是表现在设计、建筑及后期使用的方方面面,节能作为绿色住宅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在整体建筑中也表现在了住宅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方面上,不仅包括规划的节能,而且包括建筑施工中的节能以及建筑使用中的节能等等各个方面。具体可以解释如下:

(1)在绿色住宅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体现节能意识。在设计绿色住宅的设计图纸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纸张等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环节造成的各种资源的浪费,而是切实的贯彻节能的理念,缩减设计图纸的打印次数,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实现信息化的传播与共享,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在设计之中,我们要合理地对门窗体、屋顶、墙体以及建筑结构进行布局设计,尽可能的最小程度的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最大化的实现结构的合理布局及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提高整体建筑物的整体利用效率。

(2)使用绿色无污染的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在建设绿色住宅建筑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去选择采用那些无污染的、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去进行,减少对一些有害物质材料的使用,如在粉刷墙体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甲醛含量低甚至是没有的油漆材质进行粉刷,因为甲醛是一种有害的物质,他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破坏,更是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引起白血病等严重的疾病。因此在绿色住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坚持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第6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绿色环保型建筑构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绿色环保型建筑的重要意义:

所谓环保型建筑即: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可逆的影响.“人类生活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既有“主动性、创造性、”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同时,人又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谓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受到客观制约.换句话说,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一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作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以某种特点的受动性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在这个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人与自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自然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又是人决定自然,即“自然的人化”,而且两者紧密相关。如果人的实践目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将会受到了自然报复。而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的变化,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影响加剧。人类的生产活动打破了生态关系的旧有平衡,形成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平衡。这是人类的进步。同时,人类通过劳动生产,也从根本上影响了自然,如: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又不可避免地破坏着有序的生存环境,这是一对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构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才能为人类创造出理想的绿色生存环境。

如何使人类争取社会生活进步的一切活动,都能与自然界由此而引起的变化相适应,即在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协调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两类资源:一是可再生资源、如水、氧气、树木、生物等,它来源于地球上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数量在地球上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改变地球表面的结构,如: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土地开发;二是改变自然的成份,即通过开采矿产、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以及高科技,如电磁波,核武器,从而改变了生物圈中所含物质的平衡和循环;三是改变整个地区和全球的能量平衡,如大气层的破坏。,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衡。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不断地打破着原有的自然平衡。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生产的扩大、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将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消极作用。而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至此联合国于198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而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各个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的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自下而上发展的唯一途径。可持续的概念,应包括:最低限度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在地区和全球废物消耗能力限度之内行事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显然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城乡人民环境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镇急剧扩充造成耕地锐减,乡村工业化的无序发展,使大气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水荒逼近、沙尘暴侵袭及温室效应(是一种危机生命支持系统的效应,直接产生于资源使用量的增加)。给城乡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机。因此,上述问题我们不可等闭视之。而所有这些问题之中,人口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恶化等其负面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需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还需我们各界人士,尤其是我们建筑师们的共同努力就人口问题而言,其所带来的居住需求问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要为居住者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节约土地等资源,这是一个勃论,所以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建筑领域中具有较低能耗和较高的能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型建筑是解决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途径之一。下面来谈谈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初步构想:

二、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初步构想:

前面提到了绿色环保型建筑就是:建筑的构建尽量少地采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能耗低、能效高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不可逆影响。这就要求:

首先,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和表达。而要充分体现和表达,则要求建筑师对环保型建筑有深入的理解。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新技术,这种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使有限的资源危险地迅速消耗变得缓慢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很大的危险,其中包括新的污染形式及使地球上出现可以改变物种进化道路的生命形式的新变种。大自然既是慷慨的,也是脆弱的。使用资源的变化速度要求我们立即去预防和阻止料想不到的后果。著名的工业革命,未能考虑环境问题,而今人们对它的巨大成就提出了疑问。过去人们认为,世界资源是无限的,而今,地球表面失去覆盖的自然植被,其速度之惊人,使我们预想,世界的树木砍完的情景及土地沙漠化后,土地资源不断丧失,过度的土地开发及不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尤其是山区的无组织排水,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还有能源的过度消耗使温室效应越来越来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建设对大气及水资源的污染等等。因此我们的建筑师在设计时要有足够的认识

这就是说,建筑设计尽可能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比如土地规划时,精心做到不浪费每寸土地、在建筑密度及楼距楼层的按制上做到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同样做到合理的面积分配,户型面积分配和户内面积配置。厨房与卫生间设计尽量使人体功效发挥到最佳状态。所谓人体功效即在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效率上为最大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注重能源的节约,做到废物利用,如:灰砂砖的使用,还可设想废物垃圾在建筑材料中的再应用。如塑料、玻璃等的回收与利用。另外还有一些有机物的有效利用,象树叶等。在室内能源的利用上尽可能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设想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将废水及废物再利用。设计可将卫生间中的便池下水管道与洗池下水管道分设,分别以两个系统排出。便池下水管道在排出室外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是极好的农家肥,可供城郊附近农田施肥作肥料之用。它既肥沃了农田,而且,该肥料中不含洗涤剂等的化学污染物,也不象化肥对人体及土壤有害。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污染,也节约了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节省了费用开支。我们知道,污染源和污染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和相关性,污染的影响是广泛的、积累的、持久的,其程度远超过我们今天所能认识的水平。农用化学品对环境、地下水和动植物及人类危害的范围在日益扩大。另外,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市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增强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制度。而且国家政策上要给予支持,短期内投资可能会有所增加,如下水管需设两个系统,而从长期来看,它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再者,室内热水的供应现在已有许多实例证明,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解决了生活中的热水供应,但应用并不是很广泛,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初投资是高了些,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比较有利的。再就是室内采暖将太阳能引进室内,过去人们试验了许多采暖房,我们觉得可进一步大胆开发,广泛应用,尽量减少燃料供暖。在风能的使用上,尤其是象北京那样一个必较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在“风”能的利用上更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在住宅设计中,我们不妨在每家每户的屋顶设计一小型风能发电机或在屋顶设计一总风能发电机,将风力所发之电有效利用,减少热力点的需求和供应。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可再生资源,同时,产生了效益而节约了电能。节约了电能就意味着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因为电能有水利热力电能之分。如果是热力电能,此种做法意义更为重大。

除此之外,就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设法将塑料、树叶经过一定的高技术处理后可作为装饰材料或防护材料。试想,我们每天每户的垃圾中又有多少污染环境的塑料产品呢?如果一旦被有效利用,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树叶的利用价值更有意义,在北方每到秋天时,到处落叶纷纷,如将每一片树叶加以充分利用,其价值将不可估量,它经过科学加工,使用到建筑材料上,使可再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此外,还可鼓励人类多种树,使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这样以来还可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绿色空间环境。近年来爬壁植物在不少地方得到重视,如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门诊大楼爬壁植物效果非常好,在夏季,它既美化了环境,又降低了室内温度,同时也降低了空调的使用周期,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还有,要设计和建设绿色环保型建筑,除了以上建构外,还需重塑市民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得市民的认同与理解,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重塑人、追求的是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的相互支撑与共同优化;强化的是人对自然应负的责任;实现的是人对自然的重访与鉴赏。人越是统治自然,自然反过来愈加统治人;人越是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就越是走向愿望的反面;人对自然界索取越多,自然对人的报复就愈深;人在物质生活中越舒适,在精神生活中就越痛苦。在重塑人对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在认识上必须承认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正确看待人在整个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合理把握人的生命存在与万物存在的连带关系。在人对自然界中地位与责任的重塑方面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鉴赏,重建人的自然的家园也是克服人的危机的重要途径,在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中重塑人,必须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应当使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保持恰当的匹配关系,使精神文化的事业体现理想性与现实性,高层次与通俗化的关系,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可见,克服人的深重危机取决于对人的重新塑造,人的重新塑造必须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为可持续发展及环保型建筑的启动立德,我们必须建构一种能够与可持续发展特征和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文化体系,对传统道德文化作出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从而建设持续而美丽的精神和物质家园。

另外,绿色环保性建筑一方面要有建筑设计思想的革命,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宏观政策环境和相应的制度调整上,彻底放弃扭曲自然自源的不可用尽性,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尽快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以使反映资源短缺程度的市场价格的诱导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自然环境自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以及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环境产权的界定,从而使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使可持续发展制度化、法制化。

另外,经济要有所保障。经济的支持对可持续发展——即环保型建筑有其重要意义。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有科学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再加工,这就需要资金的保障。还有在能源的利用上,如风能、太阳能还需一定的研究支持资金及投入相应的试产品资金和符合利用风能及太阳能利用的设施及产品,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有效保障,所以政府要给予支持与鼓励。

三、只有绿色环保型建筑才会有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绿色环保型建筑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协相处的产物,环保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懒以生存环境的明智的选择。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哲学与科学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使人类意识在不断变化发展者。所以我们生活在一种运动,流动的过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困此,我们每一位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保护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设计方法上力求做到自然与人的协调,为共同的发展创造出优美和谐的绿色家园。

第7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抽象 全面 归纳 环境 运用

新课改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为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检验的标准。本文以实地观察、紧抓关键词、内容归纳法、运用类比法为例,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线形规律。

地理分析、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述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先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的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紧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层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限。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限,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内容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和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相近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来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冲突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先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这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这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正”和“反”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第8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1、节省原则

节省原则的意义在于对材料和能源的节约以及利用。当然节省原则并不只是针对空调个别部件的节省,同样也要在最初的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节省以及降低材料的运行成本,而其中更是关系到暖通空调中的制冷系统、水泵、风机等诸多通风系统的各个环节。

2、回用原则

正如字面的意思,再次回用暖通空调完好或可修复的整体或局部部件。独立的各个部件实现了暖通空调的可拆卸性。如果暖通空调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非运转系统的单独部件故障,则可以通过自行拆卸,并对其进行清洗和修理,便于再次回用。

3、广回收原则

广泛的对暖通空调的整体或零部件和材料进行回收,但要区别于回用原则,广泛的回收不是用于再利用,而且,虽然是广泛的回收,但并非是笼统的大规模堆放回收,而是分门别类,有条理系统的对暖通空调的零件和材料予以回收。

4、循环原则

循环原则是在广回收之后再进行加工后循环再生。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循环再利用,逐渐形成良性的原材料到废料再加工成新原材料循环。但其中也有一些成本过高或者没有再回收价值的材料,例如玻璃钢、岩棉等诸多材料,这时在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的设计一定要合理的控制其用量,避免不可循环材料的浪费。

二、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设计要点分析

1、合理制定设计方案,确保其可行性

暖通空调设计应该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使设计方案更好地满足使用要求。设计方案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考虑周边的配套设施,比如供电、供气和供水等方面是否能满足设计方案要求,并考虑这些配套设施变化后是否还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温湿度等参数要求较高或比较特殊的工艺性暖通空调设计项目,应对设计方案进行全年工况分析,以确保暖通空调可适应全年各种室外气象条件;对于无法采用标准设备的情况,应对非标准设备提出详细的参数要求,且要求必须合理、可行。

2、合理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在暖通设计中,注重使用绿色材料,多选用可回收利用和可以重复使用的保温材料以及管材。尽量做到在满足建筑需要的同时,减少材料对居住者的不良影响,避免使用不节能的环保材料,严格把关材料的选择,杜绝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禁止使用Halons以及HCFCs,需要制冷时尽量少去使用CFCS制冷剂。综合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也是绿色建筑技术缺之不可的。而考虑到降低成本,建议本地取材,取近舍远,也能够大大降低材料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减少了业主的负担【2】。

3、再生能源的应用

常规的能源通常价格较可再生能源要高,且不环保。作为现代绿色建筑技术之一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绿色建筑消耗的首选,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损耗。因此,运用可再生能源满足暖通系统的高能耗是现在暖通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考虑到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建筑进行暖通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权衡可再生资源分担暖通系统的部分作用并维持暖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暖通在空气调节、通风以及采暖这三个方面。采暖相对来说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供暖的能耗,做到良好的辅助供暖设备呢?在中国泰州的民俗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中心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作为冬季的热源,很好的发掘了当地的地热资源优势。土壤源热泵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采暖空调热量可以达到24000kwh/年,且可以承担百分之百的负荷。而在夏天则是从土壤提取冷量转到建筑内进行供冷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热能储备供冬季使用,反之亦然。在暖通设计之中高效率的应用可再生资源,既环保节能也节约成本。

4、以保护环境为建筑核心

绿色建筑意在把绿色生命赋予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和环境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品质即室内生态环境是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目的的主要内涵。因此暖通空调专业人员在建筑的绿色化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其中,是现代社会在暖通设计上的趋势。绿色建筑技术追求建筑的环境友好性,暖通设计追求建筑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舒适性,要将两者协调的统筹在一起就需要将绿色建筑技术手段科学的、合理的置于暖通设计中,进行考虑和分析,以寻求最佳方案,从而同时达到两者的目标。

5、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自然能源利用已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关注,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已开始在工程中应用。近年来,相关最低消耗标准又在原基础上提出再节能的要求,这个要求中所指的能源就包括了空调、热水、照明以及暖通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现代绿色建筑技术之一,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常规能源一方面价格较高,另一方面存在着环保上的不足。因此绿色建筑关注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消耗之用以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使用,太阳辐射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使日光、热、空气仅在有益时进人建筑,其目的是控制阳光和空气于恰当的时间进入建筑,以及储存和分配热空气和冷空气以备需要。另外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制冷也是不可忽视的绿色措施但是这些系统并非适合于每个工程,必须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加以权衡、比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方可采用。

三、加强绿色建筑暖通设计的具体措施

第9篇: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能源问题是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50%以上的能源是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中国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力来解决能源问题,能源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未来能否解决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一、我国能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约占9成,这样的能源结构设定是不合理的。这三种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如果开采过量会陷入能源危机,不利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能源开采过剩,利用率低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主要资源,被大量开采,造成开采过剩,且价格偏低,无法体现煤炭的稀有性,造成了供给过大造成浪费,同时开采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非可再生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

3.节能观念薄弱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价格偏低,无法让人们重视这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另外,在许多人意识里,我国是资源大国,能源储备丰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能源的任意浪费,使人们的节能观念薄弱。

4.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煤油气的三荒现象,这正是由于我国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没有做好提前的计划和控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一些地区陷入能源危机。

二、实现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就是利用科技技术,使我国使用各种能源的比例趋于合理。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对煤炭能源的依赖。首先要调经经济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和发电用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使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结构达到合理[2]。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能源结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品生产的数量,从而忽视了效益和质量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粗放,投入和消耗和生产效益不成正比,并且高耗能的产业占绝大多数,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能源的浪费[3]。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转变当前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找到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路线。

3.加强科技投入

面对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当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因此加强科技投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减轻煤炭能源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已经研发出洁净煤技术,将煤炭液化再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煤炭在使用时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消耗后废弃物处理方面仍然要加大科技投入,并实行推广,让环境可持续发展。

4.将节能放在优先位置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基本国情的限制,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人均能源不足,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用加大能源外延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前期确实一定程度上使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随着后期资金、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弊端和缺点不断被暴漏,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不能采用大量消耗能源走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须保证开发和节能双管齐下,优先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随着能源的不断发展,对能源消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终会陷入能源危机甚至能源枯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等,其优点是可循环利用且无污染。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因此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出台,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加快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曾不同程度地突然出现煤碳、石油等资源的短缺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采集和消耗也突然变大,而提前没有搞好计划和预测。其实能源陷入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能源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应急机制。考虑到这方面,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能源经济预警体系,抓紧能源源头,可以及时发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前就给予阻止,从而确保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能源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我国的能源经济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等方法都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

参考文献:

[1]薛俭.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设计[J].生态经济,2011,05(10):32-33.

[2]杨俊,王庆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23(0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