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移动互联网;策略
前言: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移动互联网成为当前各行业领域用于维护客户关系、营销以及生产的主要手段。从房地产营销角度看,尽管近年来营销活动开展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未能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因此,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相关概述
移动互联网在信息技术推动下,逐渐构建较多相应的门户网站、聊天工具与互动平台,用户仅需利用笔记本、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终端,便能在平台中进行交流互动。从移动互联网特征看,集中表现为传播方式多样、信息量大、移动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等方面,为企业与个人用户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因如此,使电子商务逐步发展起来,使人们更乐于通过网络完成营销与购物等活动,如苏宁易购、淘宝等,都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具体表现。而其中的网络营销,主要指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以往市场营销模式中,用户仅需通过网络平台便可完成一系列信息交换与交易过程。对于网络营销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交易周期短、信息获取便捷、营销成本低以及受众群体广等特点,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房地产营销策略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房地产行业为实例,尽管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更注重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为达到宣传目的,大量虚假信息,导致用户对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同时,从网络营销模式上,单一现状也较为明显,大多房地产企业仍以简单的移动终端或网络平台为主要模式,创新性缺失,影响影响目标的实现。此外,现行房地产利用网络营销的相关规范也不完善,难以为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这些都要求做好改善工作,具体实现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网络平台建设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营销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无论客户的满意度或对产品的否定都会在网络中公开,这种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极为明显。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在保证自身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到真实信息的,避免对房产质量夸大,其容易造成企业诚信形象被毁的现状。另外,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本身以网络平台作为载体,所以在平台建设上应不断加强。部分房地产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对于B2B或B2C模式的应用,通常会发现取得的效果较差,极大程度归因于门户网站设计不合理。因此,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应注意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管网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与行业协会联合做好交易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保证该平台应用下,能够完成房产信息、企业与客户交流、交易活动开展等功能。此外,网络平台建设中,房地产企业也需在信息传播力度上加大,对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平台进行利用,如微博、微信或论坛等,这样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将促进房地产网络营销目标的快速实现[2]。
(二)网络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
针对现行房地产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改善中主要需通过营销服务方式的创新,使网络营销效率得以提高。如体验式营销模式、价格营销、品牌营销以及口碑营销等,这些都能够提升网络营销服务水平。具体创新中,房地产企业首先需在信息传播上进行强化,保证用户能够对产品信息充分了解,可采取 现场活动、广告信息与网络信息结合方式,使用户体验到企业带来的服务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形象。其次,在网络营销内容上也需进一步丰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使用户在搜集网络信息中更有自主选择性,此时若房地产企业在营销内容上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为主,很难保证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因此,创新过程中应注重在营销内容上引入更多影音图像,将产品信息以动态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现,这样有利于刺激用户感官,对网络营销成功率的提高将起到突出作用。
(三)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
在房地产网络营销活动开展中,由于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较大,很可能为吸引消费者眼球虚假信息,一定程度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此问题,要求在关于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法律规范上进行完善,如交易平台活动、交易具体程序、投诉处理等问题,都应纳入具体法律内容中。同时,针对其中散播虚假信息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这样在整个房地产网络营销有相应法律规范作为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3]。
结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房地产网络营销提供坚实的保障。实际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中,房地产企业应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及其为房地产营销带来的影响,立足于当前房地产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等角度出发,使网络营销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严航. 移动互联网时代房地产网络营销探究[J]. 知识经济,2013,19:115-116.
【关键词】互动传媒;OTT;IPTV;有线电视
一、行业概况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互动媒体行业正迎来自身发展的高峰期。互动媒体行业是指以具有运营资质的广电及通信运营商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宽带网、移动通信网和广电网,围绕内容、牌照、平台、网络等关键环节为用户提供娱乐内容及其他增值服务而形成的服务性产业。产业中的运营主体为广电和通信运营商,数字电视双向交云(广电系专网)、IPTV(电信运营商宽带专网)和OTT(云联网电视和OTT盒子,云联网宽带公网)
互动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用户的可参与性;系统结构具有开放性;对业务全程的可控可管;支持差异化内容和差异化质量;内容多元化,终端多元化,接口标准统一;应用场景丰富等。
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互动媒体业务主要涉及内容、牌照、平台、网络四大关键环节。
内容是互动媒体业务的基础,也是吸引用户的基本因素。互动媒体业务的内容主要包括视听类内容和互联网内容等。互动媒体内容的来源非常广泛和丰富,既有来自专业内容提供商的正版内容,还有来自众多网民的精彩原创内容。
互动媒体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音频和视频内容,为确保视听类内容的安全播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并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互动媒体平台主要由业务平台和CDN平台构成。其中业务平台主要负责内容的集成管理,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给用户,所有业务的互动性、多元化和可控性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依靠业务平台。因此,业务平台的建设将大大提升互动媒体内容的价值,是运营商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建设和优化的核心平台。
网络是将互动媒体内容和服务传递到最终用户处并和用户进行互动的通道。双向互动性是对网络的基本要求,此外,高带宽以及安全性也是重点考虑因素。目前,能够支撑互动媒体业务的网络主要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广电网络。
随着三网融合的加速推进和国家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广电、通信等 运营商逐渐改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互动媒体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丰富饱满的服务。细分电视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有线电视、IPTV、OTT三者并行的格局。
二、未来发展与展望
互联网电视时代,智能电视终端将成为连接内容与用户的核心渠道。在互联网电视的时代,用户通过终端直接观看内容,因此,负责用户运营并整合内容资源的终端系统就成为了新时代下的内容渠道。
目前,牌照监管及版权保护越来越严格,经营内容平台门槛抬高。以181号文为核心的监管趋向严格,有81款违规APP下架,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等措施相继出台,2016年5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6号文)2016年6月1日起实行,主要针对IPTV、专网手机电视以及互联网电视从事内容提供、集成播控、传输分发等活动的监管。
邬晓钧:
做MOOC需要:①充的内容,言之有物;②清晰合理的表达方式。
用MOOC需要:①足够的网络带宽;②有相对固定的空闲时间;③学习愿望。
徐明星:
这个问题我理解为做MOOC和用MOOC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关于做:从老师教师来讲,涉及课程、剧本、时间、精力;从公司来讲,涉及师资、渠道、技术、资金。
关于用:兴趣、网络、设备(手机、PC机等)、时间、资金(对于收费课程)。
客观条件也是做MOOC和听MOOC的人操作MOOC的基础,从这样的切入点理解也可以。
李秀:
MOOC中的M(Massive,大规模)和O(Open,公开)似乎表明这样的内容最好由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学校、机构来制作,甚至是以多个大学联合的方式来提升质量并确保受众面。这没有错,至少最初开展MOOC时这样做是没问题的,但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个M而排斥每一位有热情、有想法的教师的参与。至少,目前MOOC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改革载体,能让参与者更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毕竟这是要公开面向受众的一次课程建设过程,这样的实操经验也有助于教师在后续课程建设中更好地评估和使用其他MOOC资源。
做出来的使用者是谁?少数MOOC,特别是那些知名教授讲授的、有知名教材配套的MOOC是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公开课,也有价值并必须这么做,他们需要考虑社会学员的定位。但是,对于大部分MOOC来说,我认为只需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是该MOOC是否能真正支持你的教学,二是它是否能够突出你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如果做到这两点,这就是一门好的MOOC,就会有真正受益的使用者,也才有价值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郑莉:
这个问题,我想从做MOOC和用MOOC要具备什么条件来表达一点想法。
打算建设MOOC的教师和学校,应首先解决好下列问题,才能建设MOOC。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大规模的共享需求。如果只是针对小受众,大力投入去做MOOC,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
(2)有适合在线教学的内容。
(3)设计适合在线完成的教学活动。
(4)对教学效果有改进作用。
(5)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促进。
话题五:就目前的MOOC使用来看,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邬晓钧:
最大的问题在于MOOC建设的目的不明确、不坚定,这使得MOOC建设与MOOC学习者的需求有差异。
徐明星:
结合在使用MOOC中的感受,我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新知识学习中的辅导力量还不足。
(2)对学生的督促和强制措施不到位。这一点其实是矛盾的,MOOC本身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缺乏自控力。我们必须想到好的办法加强对学生的约束。
(3)师生互动不及时,也不充分。
(4)网络授课,难以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
(5)教育过程简化和蜕变为一种信息载体,在把教育活动数字化的过程中把人的社会性掩盖了。
李秀:
目前,MOOC 已从初期“重数量”的线上课程大规模制作阶段,开始进入“重质量”的教学研究探索阶段,为大规模的在线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和服务。我个人认为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由信息技术升级带来的这一场教育变革,亟待与教育相关的大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融合,让MOOC的价值和魅力来一个质变。
郑莉:
我觉得,具有学习欲望的受众都能使用MOOC。问题主要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在线学习的学生,多数是业余学习。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学习实属不易,学习者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坚持学习。
话题六:做SPOC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邬晓钧:
我本人没做过SPOC,但我个人认为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有足够内涵、深度或广度的可讨论内容,从而能够支持学生展开讨论,从讨论中得到学习和提高。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容易用来讨论。其次,SPOC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再次,这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要求也比较高。
郑莉:
如果是为了大学校内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最大困难在于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将在线学习资源恰当地用于教学的不同环节,使教师在付出同等精力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投入同样经历的前提下学习效率更高。
话题七:MOOC时代教师的角色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邬晓钧:
MOOC平台只适合某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另一些则不适合。教师在采用适宜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前提下,其角色没有改变。
徐明星:
从不同层面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同的。从教师这个角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作用看,是没有改变的,仍然是向外传递信息的一个教育过程。从这个角色实现的途径看,从面授变成了网授。从角色的社会属性看,从学校中的一个岗位,变成了“互联网+”这个虚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分。
李秀:
我认为MOOC时代的数字化教师角色,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代言人的角色。可能很多教师在MOOC课程建设中将转型为优秀的策划人、编辑等,众人合力将某个知识体系优质地呈现出来。每个教师都需要对当代教育技术有一个了解、思考和应用,然后在面授的课堂里,有机地、高效地组织相关的各类资源;借助适合的教育技术,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既贡献优秀的社会教育资源,又让象牙塔里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郑莉:
我是历来不太同意在MOOC时代“教师角色已转换”这种说法的。教师还是教师,但是MOOC是有助于教师角色优化的。
MOOC有助于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思考与探索的启发者和实践的引导者。
(1)MOOC是在线课程的一种新形式,MOOC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利用新技术,使教学活动更符合认知规律、更高效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MOOC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使没有机会进大学的学习者能在线学学课程,帮助师资不足的地区与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4)MOOC对于教师是在线多媒体教材。课程设计者是教师,教材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所用;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教材为教师助力。
话题八:“互联网+”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邬晓钧:
正如李秀老师所说,如果认为基于MOOC大数据的教育教学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话,我认为其主要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基于网络的大量自主学习者。
(2)加入了全新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方式(内容涉及学习目的、学习者行为、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方式等),而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课堂学习的一套东西,我个人认为并不合适。
徐明星:
我不赞成使用“革命”来强调MOOC这种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觉得, MOOC对现行教育模式的颠覆性不够,称“革命”有炒作的嫌疑。称之为“教育改革”可能更合适,其主要特征有:
(1)更加凸显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2)更加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如网络、交互、检索、快速处理、数据可视化、多媒体技术等)。
(3)更加注重传播性、影响力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载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4)更加强调随时、随地、随意(计划性、选择性等),想看或者想听,以至于看和听的时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5)未来随着AI技术、认识心理学等的发展,MOOC也会更加体现个性化。
李秀:
这是教育资源从数字化到数据化转变带来的一次变革,数据化和大数据是其主要特征。
仅仅将MOOC放到网页上,呼吁学生注册和点击,然后以点击量自称“我们的MOOC做成功了”,这根本就不是MOOC。学生是活跃用户吗?他们不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再去点击第二次。
我去年做的一个MOOC,选课的有10 000人,可是最后统计出来活跃用户只有1 800人,当时确实很惊讶。然而我今年带的一门课,选课的有5 800人,后来统计活跃用户有近4 000人,因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数据化的处理和分析对MOOC的制订和运营有很大作用。
MOOC不同于以往的在线教育资源,其课程运营积累下来丰富的各类学习行为数据,亟待分析挖掘研究,推出一套有效的MOOC评价体系,指导MOOC课程建设和运营。
徐明星:
如果把MOOC教育上升到大数据分析的层面上,那才真的可以称作为“互联网+”第三次教育革命。
郑莉:
互联网下的教育革命对目前教育模式有比较大的冲击和震撼。
(1)老师可以重新设计和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是适合在线自学的,有些是需要深入讨论和探究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不太适合在线自学,需要有教师指导和配合,助教老师进行引导。
(2)依据基本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设计针对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学生的课程。
朱伟:
一、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1.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客户体验
互联网思维被互联网思维所瓦解,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具有了主动权,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更加平等,传统利益群体要进一步维护固有利益,十分不易。世界正向着一个开放的架构系统发展,让每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改变中来,更加重视客户的情感与需求,邀请客户参与设计和生产,再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1]
2.商业民主化的互联网思维
生产、销售和传播规模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特征都被淡化了。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都是以信息的形态来展现,不易对其进行垄断,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进行生产与交易,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选择与购买商品。因此,消费者和地位发生相应改变也是必然了。
3.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在传统企业中,用户至上也是其坚持的口号,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消费者的时代,用户至上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经营的核心原则。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已经不再是以往被动的消费群体,消费者可以得到解放,成为经济消费主体。移动互联网破坏了传统体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重构企业价值,为客户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4.互联网思维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原则强调开放、协作和共享,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就是看看它的组织结构是否是扁平化的。企业的组织追求的是小而美,少而精。因此,构建企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企业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二、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1.企业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他们普遍缺乏相对完整的专业背景,在业务发展方向上不明确,使企业效益逐步下降。还有的管理者寄希望于国外管理理念,盲目的引入国外的管理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发展。我们应理性看待西方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管理中的精华,切不可直接拿来,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2.管理过度依赖行政化而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寄希望于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与整体性,属于无序型管理。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不能过分注重,应采取整体协调措施,加强其它部分管理。
3.人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企业家由于管理思想落后,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企业对人才建设重视程度欠缺,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因人才的素质不足,导致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停滞不前。
4.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足
企业文化对凝聚企业成员凝聚力与归属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东西,但事实上,它始终贯穿整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之中,随着社会的完善和进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营和管理企业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的作用,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发展企业。[2]
三、中国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时代管理变革的措施
1.运用互联网思维武装企业管理者大脑
当前,我国很多传统企业要放开长远的眼光,理清思路,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全面审视互联网,运用互联网。很多中国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认真动脑思考,使企业管理者早日掌握互联网思维,建立焦点思维,建立平台思维,强化用户体验思维,创新营销理念,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摒弃传统的陈旧营销理念,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打造中国自己的企业品牌,促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发展。
2.运用互联网手段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剖析
2l世纪社会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今的互联网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企业必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管理思维,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促使企业快速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管理新理念并加以实践。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传统企业要采用先进企业管理理念,指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理清企业管理理念和思路,吸取互联网管理思维的精华,提取和优化先进的理念进行企业指导,明确企业管理的战略方向,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实践。其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摆脱传统模式,改进企业管理方式,转变生产方式,完善经营方法,增强企业生产力,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带动,转变中国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
变化、突破、革新是互联网来到这个世界后给人的惊喜,也是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最大压力,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皆有可能。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传播时时在变,发展变化中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我们的探索和思考才刚刚开始。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的系列巨著,成为当前关于互联网与社会研究的经典和重要参考范本。卡斯特在《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中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及地域的人们使用互联网实践的差异,以及基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实践来考察网络社会的重要意义。
新闻传播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新闻传播被认为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起源之一。在中国,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关注最早也来自于新闻传播。当然,今天互联网对于中国的影响绝非仅有新闻传播可以包涵。然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闻传播,曾经而且仍然深深地影响和重构着中国社会,成为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以新闻传播为落脚来考察中国的网络社会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一书即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旅程。
直面困难 努力前行
彭兰和高钢两位老师,可谓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权威和领军人物,然而,此书开篇他们便将互联网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的复杂性及困难一一道来,可谓知其愈深,愈知其难。在互联网试图颠覆和重构所有理论的当前,要构建一套框架对其进行分析,是一件极其考验知识储备及智慧的事情。两位前辈为我们搭建的研究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框架,可谓启蒙与开山。然而,以此为框架的研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与其说该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供执行的研究路径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不如说两位前辈给我们捅开了一个洞,让我们可以看到洞里的丰富及洞的深远。
互联网对于人类还是个很新鲜的东西,虽然它已经来到中国近20年,然而,我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和了解其实才刚刚起步。而且,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和高科技爆炸发展的时期,新东西、新玩意、高科技、新应用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要在这时时变化、处处颠覆的互联网时出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多年的积累和观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高钢和彭兰两位老师都可谓中国互联网信息传播领域的元老,高老师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最早的一批实践者,亲历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彭兰老师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信息学和信息技术的,他们的功底可见一斑。
作者以“结构”、“功能”、“效果”为关键词,试图厘清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外在作用,而书中的论述既有基于现有理论的构架和分析,又有大量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实实在在的数据及案例,很多部分读起来颇有一种看故事的趣味。比如:书中谈到网络舆论时,收录了1998-2010年中国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而对于这些热点事件的纪实及叙事描述,则是放在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网民成长的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书中收录了当时大量的重要新闻网站的统计数据。这些不仅有力支持了本书的论证,而且都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及互联网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史料。
本书的效果研究部分,提供了大量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对于互联网新闻传播及网络社会研究非常有价值的理论线索,可以看出作者知识的广博和积淀的深厚。作者认为,以新闻传播为基础,中国网络媒体对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基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主要特征,作者对这一作用的凸显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是中国网络社会研究的重要贡献和参考。
理论的渗透
互动是贯穿于该研究的重要的思想。互联网上的互动,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系与网络,重构着社会生态系统。互动是互联网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由于互动而不断改变和重新结构的关系直接作用于人,又作用于人所组成的社会。作者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统领互动,将网上、网下、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变化与重组视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研究网络社会的要点。将政府、企业(商业网站、媒体网站)、网民三者都纳入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情境下进行讨论,因为互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这三者的互动和影响又直接体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中,不仅影响着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中国社会、中国网民。通过互动作者将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研究引申到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与政治、互联网与权力的更深入的思考。
全书仅有关于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引用,却画龙点睛,使得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的意义更为深远。
值得商榷的是,在互动与关系的讨论中,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媒体网站(比如重点新闻网站、传统媒体机构网站)似乎更应该视为政府力量的一支,或者政府力量在互联网上的一种代表,与商业网站(或其新闻频道)还是存在很大差异。
确实,对于已完成的研究和成果的质疑似乎是最容易的,对于该著作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你真正明白互联网发展变化之快,互联网研究之难,以及中国当前监测、测量互联网相关(尤其是互联网新闻传播)数据的现实状况,你就会为这本书资料的新鲜、案例的丰富、数据的详实而折服。
变化、突破、革新是互联网来到这个世界后给人的惊喜,也是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最大的压力,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皆有可能。中国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也时时在变,发展变化中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我们的探索和思考才刚刚开始。
链接
1、《网络传播学》
作 者:彭兰 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本书继承了很多传统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但目的不是对传统理论进行简单的诠释和印证,而是希望在传统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网络传播的某些特性,进一步探索人类传播的某些共同规律,深化对传播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传统理论是我们研究的基础,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束缚。
2、《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
作 者:蔡文之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1
把网络传播革命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予以考察,首先剖析了由传播生态变革而引发的新理念、新格局和新的交互方式等多棱面的社会进步,继而分别从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对网络赋权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效应进行了阐述。
3、《众声喧哗》
作 者:胡泳 著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所取得的发展是非常可观的。在支付结算领域中,第三方支付占网络支付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信贷领域中,众筹融资、P2P等全新的融资模式正异军突起,在信贷领域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呈现出高度融合的趋势,国内利率市场化以及经济金融机制的改革进程不断发展。除此以外,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偏好的升级改变,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为代表的相关信息技术将会对商业银行在新时期的经营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银行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以促进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基本定义及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支付、以及云计算等多种互联网工具基础之上,具备信息中介、资金融通、资金支付等相关功能的全新金融模式。新时期的互联网金融并非单纯意义上金融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而是基于安全、移动等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支付方式便捷,业务覆盖范围广;其二是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易成本低;其三是资源配置效率高;其四是风险管理水平偏低,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相关概念包括“大数据”、“大尺度数据”、以及“大规模数据”三项。均具备数据体量庞大、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增长速度快、以及数据来源广泛多样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挖掘,能够全面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各种行为特征,依据分析结果得出科学决策。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个性化定制提供可行性,可促进营销业务的精准性。工业时代金融体系中的经营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基于供应商中心的B2C模式,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正逐步被取代为基于消费者中心的C2B模式。供应链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共享,将商业银行所吸纳客户在年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以及风险倾向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以大数据格式加以记录并储存,从而帮助商业银行更为精确的对客户群体进行定位,以面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商业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成本控制奠定有效基础,可促进规模效益的全面提升。在《长尾理论》中认为互联网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关注“长尾”并促进“长尾效益”发挥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针对银行尾部客户的服务成本过高,收益覆盖的目标无从实现。结合北京农商银行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小额类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需要逐一开展,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成本与大额信贷业务审核成本基本无明显差异,但小额类信贷业务的收益水平却远远低于大额类信贷业务,造成小额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相对“遇冷”。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客户分类以及批量化处理的方法,从而促进单个客户平均成本的合理控制,促进银行经营管理规模效益的实现。
三、商业银行有效监管措施分析
识别与商业银行展开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部门,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架构以及法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技术以及相关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商业银行所产生的一系列改变与演进,应当对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同时形成控制风险的要求与规范,制定统一化的安全管理标准。例如,针对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电子签名审核、电子签章审核等的环节,均应当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法规标准,并落实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相关条款,确立网络身份、生物身份识别技术在法律层面责任界定中的地位与角色,除此以外还需补充针对云计算技术的监督管理法规与行业标准。除此以外,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考虑到我行所推出的部分新型业务模式开始涉及到银行、电商、保险、以及证券等多个行业与领域,故需要在监督管理方面重视跨行业以及跨市场的协作,对监督管理相关的政策性举措加以协调,以尽可能的规避所谓的“监管套利”问题,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稳定、有序发展。
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走向与趋势,定制符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本领域内监督管理工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金融时代所带来的发展契机,认识到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给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所带来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从防范系统风险,营造创新文化,以及保障消费者权益这三点入手,制定宏观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并制定近期阶段性发展目标。除此以外,还应全面监控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所构建的风险防范工作体系,将商业银行对风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关卡整体前移,以确保各种风险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促进风险防范水平的不断提高。
重视并完善对商业银行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检查。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互联网不断完善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创新完善,需形成基于非现场监监督管理的工作手段,对金融业务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考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同时,还需要就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所配置信息科技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水平加以高度重视,最大限度的确保商业银行所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网络交易行为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灾备应急体系的建设,督促商业银行方面重视对客户隐私信息的防护工作,避免因客户隐私信息被恶意窃取或泄露所致不可预见的损失问题。除此以外,在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领域中,还应当重视对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关联性的梳理,找出其中可能产生风险以及导致风险传播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四、结束语
本文中针对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有效监管的相关措施展开分析,研究了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应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案。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但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创新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持。在未来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思考探讨各种措施与方法,通过全面监督管理的方式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下所产生的各种风险,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建设,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巴菲特不投资科技公司已经是投资者人所皆知的事情。既然崇尚价值投资的股神巴菲特不碰科技公司,那么一般价值投资者是不是也要完全仿效呢?
工具平台的力量
互联网的兴起是人类工具的一次伟大变革,在它刚刚发明出来时,除非专业人员能懂得它的奥秘,一般人只能是看热闹,对于不懂不做、严守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不投资初期的互联网企业是有道理的。而移动通信技术初期要安装大量设备,要付出巨大的资本支出,未来盈利前景也难以预计,价值投资者对这类企业不跟风也是明智之举。
但是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成为一个成熟的平台以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给那些工业时代建立的公司提供了沟通及时快捷、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机会。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许多反应快捷的公司形成了诸多新的盈利模式。一些优秀的公司嫁接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以后,发展速度更快,盈利能力更强。还有一些公司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平台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业务和新盈利模式。如果拒绝投资科技公司,对于这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平台做业务的公司要不要投资呢?
对于科技的理解不能太简单化,至少科技和科技的应用是两回事。巴菲特拒绝投资科技公司,但并非不投资应用科技的公司。
人类的发展史是科技的发展史,更具体地说是一部工具的进步史,通过工具人类逐渐突破身体的局限,也逐渐拓展时间空间的边界,最终超越时空的限制,当这些工具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每一次工具的变革带来的都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哲学家李泽厚特别重视工具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他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基本和主要特征。“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超生物性生存的首要特征。经由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岁月,人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具有的多样性,开辟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无限可能”(《人类历史学本体论》)。哲学上的抽象探讨告诉我们,工具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备无比重要的地位,每一次工具创新都是人类能力的一次飞跃。
人类工具每一次发生质的变革就给人类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而落后的工具平台将会逐渐衰弱,最后被淘汰。
当进入电气时代以后,人类的工具变得更先进了,时空限制被大大打破了。电力技术在瞬间就把煤炭或水力转化成我们可以使用的动力,而电话和电报则打破时空限制,使人类的信息沟通变得更为快捷,后来的汽车和飞机则更是冲破了空间的阻隔。任何企业都不敢忽视这样的改变。在电气化时代,如果还用马或者蒸汽火车来传递信息,在经营企业时成本会大大高于应用电话电报的企业,在商战中必定要败于使用新技术的对手。在电气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企业,如通用电气、福特汽车、AT&T、标准石油等。但今天,它们在世界上的显赫地位已经被微软、谷歌取代了,因为,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基础的新工具平台。
好公司站在先进工具平台上
1989年互联网技术出现,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工具平台。1997年6月,IEEE通过了802.11标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产生并投入应用,从此,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结成的新工具平台成为当今人类最先进的工具平台。
看到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美好未来,在以美国纳斯达克为代表的创业板引领下,在新经济的旗号下,大量资本投入到互联网和无线通信设备的投资中。在2000年前后掀起了一波网络科技股的股票狂潮,投机者追逐短期暴利。当网络股泡沫破裂后,大量金钱随着泡沫的破灭烟消云散。但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机会,互联网宽带和移动通信的GSM技术发展成熟,为鼠标加水泥的新旧经济嫁接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类工具发展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人类从原子时代进入到了比特时代,实时传输的成本近乎零,时空已经不成为限制,随时随地沟通毫无障碍,人类的自由前景变得无限宽阔。
成熟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提供了改变的契机。只要是充满活力的企业,必定能应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平台来减少成本,提高企业运营质量,或者开启全新的业务。像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便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
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他的博客中如此写道,“沃尔玛全球有4颗卫星,联络全球的营销数据。在阿肯色沃尔玛总部能看到当天的汇总数据,对于深圳香蜜湖分店当天的营业额及分类,比如卖出去多少支牙膏都能查出来,非常厉害。一般卖场发现丢失商品需要4个工作日才能查出,沃尔玛4个小时就能查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近几年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追捧的企业,像中国移动、阿里巴巴、腾讯,都是利用互联网或移动通信平台开创新业务的典型。
当先进工具平台摆在面前的时候,站到先进平台上还是远离先进平台,这会成为一个企业生存还是死亡的分水岭。凡是新技术应用得最频繁的公司,不管是在技术研发还是营销渠道的开拓上都会领先一步,从而比竞争对手减少运营成本,提升公司的利润。
作为投资者,在选择公司时,选择使用先进工具平台的公司会有更大胜算。如果处于同样行业的两家公司,一个企业拥有先进工具平台,一个公司则对先进工具平台无动于衷,几年下来,前者肯定会把后者远远抛在后面。
巴菲特不投资新技术公司,但并不意味着不投资应用新技术的公司,沃尔玛是传统零售企业,但有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以后,它要尽量压低运营成本就不能借助旧有的模式,只能应用这些效率更高、成本最低的工具。我们知道,沃尔玛恰恰是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重要标的。在是否投资科技股方面,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巴菲特的投资行为,不能把巴菲特不投资科技股扩大到不投资和技术沾边的公司,这恰恰是误入歧途。
编者按>>央行副行长潘功胜11月18日在出席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普惠金融”论坛时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快,快速发展过程中有问题和风险,一些机构风险意识不强,甚至以弱势群体为目标,从事非法集资、经营诈骗、违法犯罪活动,偏离了正确的创新方向。本刊摘编其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普惠金融在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通过发展普惠,将小微企业、偏远地区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纳入金融体系,不仅能够极大促进全球实现消除贫困的发展目标,还能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
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覆盖面较广、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的良好势头。弱势群体和薄弱环节的金融可获得性不断提升,账户普及率等部分指标也优于G20国家的平均值。
但是,普惠金融也是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全球仍有20亿人无法享受基础的金融服务。在传统的金融模式和技术条件下,普惠金融难以摆脱成本高、效率低、商业可持续难度大的制约,其发展面临明显的瓶颈。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通信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互联网和金融快速融合,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为其商业可持续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互联网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互联、互通性,可以有效地改变物理空间的阻隔,提供金融交易效率,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幅提高金融的普惠性和覆盖面。
要发挥好“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潜力和优势,关键是要把握好金融的普惠性,商业可持续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要关注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唯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和较强的负外部性等特征。而且互联网金融具有交叉性、跨市场、跨区域的主要特征,其风险的波及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益更强。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弱,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不同地区居民间的数字鸿沟问题更加凸出。
随着金融能力的进一步分化,一些弱势群体缺乏数字技术和知识,在金融数字化时代与主流社会的差距反而会扩大。要形成鼓励“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构建适应“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监管制度框架
运用新的信息科技手段,加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鼓励金融服务与农村电商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相互促进,增强金融服务平台的精准性。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快,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风险,一些机构风险意识不强,甚至以弱势群体为目标,从事非法集资、经营诈骗、违法犯罪活动,偏离了正确的创新方向。
为此,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活动,旨在规范互联网金融业态,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优化互联网金融业态偏离正确创新方向。通过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建立数字金融的行为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对业务性质相同的产品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而不受产品提供商的影响,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行业治理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发展
近些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时空间距,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各类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度。在网络时代下,大多数社会群众均纷纷“触网”,但是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却以“网下”服务为主,那么相应的服务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互联网+”同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借助“互联网+”这一思维方式来使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1“互联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公益措施,具体主要涵盖了青少年宫、艺术馆、图书馆、京剧院、大剧院、群众艺术馆和博物馆等,群众可以免费或者花费少量的资金既可以享受到文化教育。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就势必要进一步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虽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社会大众可以在家便捷地借助电脑来浏览相关的文化服务信息。但是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等智能移动终端已经得到了广泛地推广、普及和运用,所以如果可以充分结合这些智能终端设备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则可以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质”的提升。
2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互联网化程度低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均或多或少地引入了“互联网”模式,并且均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就,比如电商的强势崛起,借助相应的智能终端APP即可完成线上下单。但是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却还没有完全接轨“互联网”,以至于社会大众无法有效地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2服务平台不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类行业大都重点发展“线上”经营活动,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的快速发展,用户只需要借助相关的App即可完成线上订单。但是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却还没有充分接轨互联网,相应的服务平台也大都局限于“线下”活动,所以无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2.3服务模式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所用的服务模式大都局限于“线下”服务,即需要用户亲身到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方可体验到有关的文化服务,以至于许多平时没有时间的社会大众无法享受到更好地服务,所以加大“线上”服务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措施。
3“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策略
3.1加大互联网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观念快速推广和普及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要努力搭上“互联网+”这一时代快车。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结合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来建立专门的互联网操作平台。比如,同淘宝购物一样,社会大众只需要在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站或者特定的智能终端App上点点鼠标下单,文化单位、演出团体就会将文艺演出、电影等文化产品送上门来;想去就近的文化场馆、实体书店,想看文博展览、文化演出等,只要通过相关的旅游微信公众号就能了解具体详情。如此一来,社会大众体验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将大大提升。
3.2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实施和运行,就必须要做好日常和平时的监督管理工作,所以必须要借助“互联网+”模式的基础上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后续的文化服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比如,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责任机制来管理日常和平时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那些在“互联网+”模式下表现优异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鼓励和宣扬,以全面调动相关责任人和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
3.3引入“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作为现阶段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加快接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图书”、“互联网+歌剧院院”、“互联网+少年宫”以及“互联网+戏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互联网+”化来提升社会大众接受相关文化服务的便捷性。比如,读者以前借书需要亲自到图书馆去,有的读者因交通不便、工作繁忙等原因,只得放弃到图书馆借书。为解决读者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相应的图书馆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采用“互联网+图书”这一新型运营方式,创新利用第三方团购网络平台提供借阅服务,比如,当前美团网正式上线图书馆借书证和图书配送业务,在全国率先推出“外卖式”快递送书上门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思维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社会大众对数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可以切实融入社会群众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真正做到文化引领、文化惠民、以文化人。
参考文献
[1]庄芸.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产业.2012,11(9):42-43.
[2]李,陈亦晓等.浅谈江西“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J].当代青年.2015,15(5):17-18.
[3]王媛媛.利用互联网推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J].辽宁经济.2010,23(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