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节约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期间我市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发展现状
1、土地计划整体执行情况良好。“*”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规模,1999-2004年,国家共下达我市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7841.9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5843.2公顷;我市实际利用农转指标7841.9公顷,其中耕地5843.2公顷,无超计划利用土地现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1999-2004年,我市建设占用耕地7526公顷,补充耕地7526公顷,平均每年补充耕地940.7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3686.8公顷,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555.4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282.9公顷,补充耕地超额完成规划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大力开展“三项整治”,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8.9万公顷,保护率达85%,保证了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基本得到满足。1997-2004年,我市建设年均占用耕地为940.7公顷,其中城市建设年均占用耕地370.7公顷,建制镇年均占用耕地121.3公顷,独立工矿年均占用耕地133.3公顷,交通年均占用耕地181.7公顷。“*”期间,为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确保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如洛三、洛界、郑洛、济洛、少洛高速,洛栾快速通道、城市西南环城高速等,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市对内、对外交通更加便捷。为拓展我市发展空间,先后顺利报批了13个城市批次用地,拓展了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保证了洛南新区建设用地,提高了我市城镇化水平。
——土地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提高。“*”期间,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改造中低产田等,增加了农用地数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一定作用;通过开展砖瓦窑、工矿废弃地复垦、空心村治理,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增加林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有效提高了区内生态环境功能。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现状。我市矿产资源门类齐全,矿业经济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在已发现的76种矿产中,具有探明储量的43种,做过系统地质工作具有估算地质储量的17种,各类矿产资源(不包括地热、铀、地下水)潜在经济价值总量5793亿元。
截止2005年底,我市已开发利用的固体矿种33种,占固体矿种总数的39.2%,已开发利用的固体矿床179个,占固体矿床总数的23%,全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1206个(其中国有42个),年开采矿石量2300多万吨,矿产采选业年产值12.5亿元,矿产加工业年产值40.2亿元,矿业总产值52.7亿元;全市矿产开发主要集中在煤、金、铅锌、钼、硫铁、铝土矿、砖瓦粘土、石灰岩等8种矿种,8种矿产的总产值约占总量的93%;银、硅石、铁、萤石、建筑石材等也有一定的开发规模;金、钼、铝土矿、硫铁等矿产的开发已基本上实现了采、选、冶的系列生产,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期间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土地的需求持续增长;部分县城规划面积过大,县、乡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紧张。
2、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效率低。部分工矿企业占地面积大,一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也造成了土地闲置浪费;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超标,现有城区、镇区均存在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粮食生产仍以中低产田为主,耕地中水浇地仅占21.9%,还有相当潜力可挖。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投入不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支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和鼓励政策,企业回收尾矿积极性不高;工艺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滞后,部分资源伴生共生矿种损失较重。
4、矿产资源管理与监督体制不健全。对主矿种之外的共伴生成分缺乏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利用;监督机制不到位导致部分矿山滥采乱挖,随意破坏浪费矿产资源,钼、银、铝土矿等优势矿种,有效资源接续基地受到严重破坏。
三、“十一五”期间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重点项目用地;科学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重要原则
把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对小于矿山最小生产规模的立项申请原则上不予批准;通过调整、改造、兼并、联合等方式对现有矿山规模小于矿山生产规模的矿山企业,在资源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开采规模,推动矿山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合理利用。
(三)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确保重点项目用地;搞好区域开发基地建设,更加合理的布局、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保证土地和矿产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8333.3公顷,年均1666.7公顷。按不同行业分配的建设指标如下:城市建设占用耕地为5746.7公顷,年均1149.3公顷;县城及建制镇占用耕地为682.2公顷,年均136.5公顷;村镇建设占用耕地为159.7公顷,年均31.9公顷;独立工矿建设占用耕地1004.4公顷,年均200.9公顷;交通用地为586.2公顷,年均117.3公顷;水利设施建设占用耕地为154.1公顷,年均30.8公顷。
依据我市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科学技术等条件,设立矿产资源规划区62个,规划开发利用项目82个。其中:金属矿产设立祁雨沟金矿等规划区30个,规划项目42个;非金属矿产设立合峪含钾岩石等6个规划区,规划项目12个;设立龙门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区1个,规划项目1个;设立新安煤、电、铝等综合开发基地7个,通过合理规划和规划项目的实施,使我市的矿业产值达到110亿元。
四、“十一五”期间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按以下次序安排: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产业政策安排;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林牧业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2、合理确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要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的前提下确定。具体要求是:城市、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在合理预测人口规模和严格掌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其建设用地布局,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确定;促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建立合理的村镇居民点体系;工业用地规模按列入国民经济计划的投资规模和行业用地定额,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等确定;交通用地规模和布局重点审查交通项目选址是否节约用地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用地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规范、附属设施是否必要、是否存在搭车用地等,交通设施布局要与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布局和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布局相协调,各种交通设施布局之间要相互协调,防止重复建设,并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用地特点;水利设施建设规模和布局要与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保证水土资源平衡,充分考虑各类水利设施的用地特点。
3、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做到开发与节约并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做好三个方面挖掘潜力工作:一是查清城区、镇区、村庄内部闲置土地数量与分布,加以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清查工矿企业,关停并转企业闲置及批而未用土地数量与分布,优先予以利用;三是加大空心村、工矿废弃地和砖瓦窑复垦治理工作力度,增强土地指标置换能力,解决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不足矛盾。各项建设应当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已利用土地的潜力;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逐步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
4、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大政府对重要资源的调控力度。加快矿山企业的联合重组,实现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矿业产业升级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保护与综合利用。对我市现有的13个地方国有煤矿和已探明的10个铝土矿床及50个零星分散耐火粘土矿山的资源储量、矿产权、产权实施整合,促使煤炭资源向省重点支持的煤炭骨干企业(平煤、义煤、鹤煤、焦煤、永煤、神火)和优势的煤、电、铝集团相对集中;对现有215个小煤矿矿产权、产权,结合煤炭资源的分布和资源整体性、分散性,采取整体联合和分散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
——洛阳煤电集团龙门煤业有限公司诸葛矿井、偏桥矿井、偃师市焦村煤矿焦村井、刘庄井、夹沟井,以及深部规划的龙门二井、李村矿井、郭村矿井、府店矿井、缑山矿井,向永煤集团整合。整合后,通过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对规划矿井的有序开发,到2010年使偃龙矿区生产能力达到570万吨/年。
——伊川电力集团宝雨山煤矿、伊川县大郭沟煤矿、伊川县奋井煤矿,临汝矿区古城矿井、规划中的城郊矿井,向义煤集团整合。整合后,通过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对规划矿井的有序开发,到2010年使该矿区生产能力达到225万吨/年。
——伊川何庄煤矿、规划中的郭沟矿井,向郑煤集团整合。整合后,通过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对规划矿井的有序开发,到2010年使该矿区生产能力达到280万吨/年。
——新安正村煤矿、渠里煤矿、郁山矿向新安电力集团万基煤业有限公司整合。整合后,通过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对规划矿井的有序开发,到2010年使该矿区生产能力达到210万吨/年。
——宜阳县顺达煤业有限公司(沙坡煤矿),宜阳县红旗煤矿,以及矿区规划中的孟津煤矿、孟津煤窑矿井、郁山二井、沙坡二井、高岩矿井、白杨矿井等,向义煤集团整合。整合后,通过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对规划矿井的有序开发,到2010年使该矿区生产能力达到1185万吨/年。
——在保持中铝公司的4个已取得采矿证(偃师夹沟、新安张窑院、贾沟、青石岭)区域外,剩余的偃师夹沟(夹沟矿区的东段和西段)、偃师焦村、新安竹园狂口、新安石寺、新安马行沟、郁山等6个矿区保有的5786万吨资源储量整合给新安铝电,以保证其120万吨/年氧化铝生产能力项目服务20年;将偃师关茅至孙坡、下徐马至朱村、伊川郭沟、新安后河、沟头等6个勘查区(预计资源储量6500万吨、铝硅比6.0)整合给新安铝电,以保证其长远需要。
——以洛阳高新开发区卡博陶粒公司为依托,对新安、偃师17个耐火粘土矿实施整合,以新安电力集团或宜阳恒基铝业氢氧化铝项目为依托,对宜阳县境内的锦屏山矿区(保有资源储量222.6万吨)及预测取得铝(粘)土矿资源实施整合。
5、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加强对主矿物的伴生组分和次要矿物进行回收及综合利用,重点解决尾矿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对尾矿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尾矿资源数据库。综合利用矿山固体废料,发展矿山无废料工艺。金属矿山尾矿是实用的复合矿物原料资源,可以进行整体利用,各级政府、矿山企业要提高对尾矿资源整体利用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尾矿资源整体开发利用。
——对新建矿山实行无尾矿山设计,制定尾矿整体利用条例,尾矿排污收费管理条例,依据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清洁生产原则,建立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煤炭、黄金矿山尾矿最小化标准及实施细则。制定尾矿整体利用分类标准、尾矿资源特征检测方法,尾矿开发利用技术标准。
——引进和开发尾矿利用技术,加强尾矿利用技术攻关,推动尾矿利用发展。尾矿整体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利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充分调动企业和研究单位的积极性,加强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缩短转化周期,开发尾矿高附加值产品,根据矿山企业规模的实际需要,建立尾矿整体利用示范工程和无废料示范矿山,系统培训尾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尾矿综合利用水平。
6、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机,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好土地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实现由计划型向市场型和引导型,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型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型,由自上而下型向上下结合、公众广泛参与型,由产业规划为重点向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相协调转变,促进规划手段与方法朝着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方向发展,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按照省下达的指标,编制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项规划,完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通过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付诸实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对土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的审批管理,确保土地整理和开发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政策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做到建设用地逐步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设定用地条件引导项目用地,经营性用地继续实行招拍挂的有偿使用制度;健全土地价格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土地市场监管,严格规范土地市场。
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科学确定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的动态监测,禁止在保护区内撂荒闲置耕地、挖土制砖、挖塘养鱼,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严格城镇建设、农村集体建设、农村住宅、工业园区等占用耕地的管理,严格土地置换项目审核,凡不符合法律、规划、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均不得通过预审。
3、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改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同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将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各类工矿废弃地的复垦管理;积极绿化荒山、荒坡,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
关键词:梯级深加工 联产系列产品研究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060-02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就是以循环经济原则为指导,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应用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后开发阶段,实现矿业开发全过程的循环经济。
1 辽阳市矿产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阳市矿产资源丰富,截止2012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56种,探明的重要矿产地73处,另外发现的重要矿点119个。其中,大型22处,占重要矿产地总数的30.14%,中型45处,占重要矿产地总数的61.64%。提交资源储量的矿产38种,开发利用的矿产46种。在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能源、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占主导地位。基本形成了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建材非金属及其它非金属、地下水等十类矿产,多数已开发利用。
本市矿产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开发环节不连续,采选不匹配,矿业不能形成有机的产业链。矿产资源开发的下游产业烧、冶环节也不连续;(2)矿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人才短缺;(3)产品结构不合理,矿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程度低,综合利用程度低,开发利用方式粗放;(4)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缺乏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开采方法简单粗糙,技术结构层次较低,设备陈旧,一些地区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2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向
根据本市矿产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存在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向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2.1 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及综合利用
本市加强综合勘查的重点是:煤炭勘查中必须对伴生的煤层气进行综合评价;有色金属勘查中,必须对共伴生的贵金属进行综合评价;灰岩勘查中,必须对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等做出综合性评价等。本市加强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的重点是:大型深凹露天矿的高效开采;深部及复杂地下矿的高效、安全开采;采气采煤一体化勘查开发;煤矿瓦斯的综合治理和利用;重点加强铁、铜、铅、锌、金、硼等的综合利用等。
2.2 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主要指标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限度。要对入选矿石的类型,选矿工艺、选矿设备和选矿药剂的应用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暂不能综合开采或综合利用的矿产及含有用组分的尾矿,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明确尾矿开发的准入条件和技术要求等规定。
2.3 矿山固体废弃物及低品位、难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需要解决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问题,以达到缓解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我市矿山固体废弃物利用的重点是:对原大中型铁矿、排岩场、尾矿库,进行再次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对原有色金属铅锌矿在尾矿库中再次提取有用元素;对煤矿所排煤矸石、页岩渣进行再次利用。低品位、难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是全市难选微细粒磁铁矿石和赤铁矿石、因含硅高而成为较难利用低品级菱镁矿、低品位难选的磷矿石。
2.4 限制或禁止好矿劣用的状态
辽阳宝镜山石灰石、水峪石灰石、八道石灰石、金厂大理岩等矿区有的是较好质量的水泥石灰石或熔剂石灰石,有的是较好质量的水泥用大理岩,而这些地区采出的原料多数用于一般建筑碎石,使优质的矿石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创造的效益也很低。应利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契机,通过分析研究已有的资料,再投入一定的勘查工作量,调查清楚矿石的用途种类和品级,作到物尽其用。
2.5 梯级深加工与联产系列产品研究
我市的矿产品原来多以原矿的形式输出卖掉,近年来虽然个别矿种情形有了改观,例如铁矿有了选矿和烧冶,煤矿有了洗选等,经济效益有了显著增加,但多数矿种仍是卖原矿,根本谈不上梯级深加工。
3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研究项目
按照技术先进适用,社会、环境、经济、资源效益显著的原则,在矿业经济区内设置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点示范工程,力争项目实施后具有显著的节能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带动全社会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据此,笔者建议本市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点示范工程有以下8项,具体见表1。
4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保证措施
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等综合利用率的指标考核体系,依据《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对于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指标优异的矿山企业,可以减免矿产资源税费;惩罚浪费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低下的矿山企业,以达到提高矿产资源选冶综合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目的。
5 结论
该课题对于本市矿业后续发展非常重要,应结合本市实际,确定地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向,通过重点示范工程研究项目带动全社会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并根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
参考文献
[1] 任瑞臣,刘彦忠.辽阳市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题研究报告[R].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10.
[2] 杨勃,刘彦忠,王晖.辽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R].辽阳市国土资源勘查规划院,2012,10.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义;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节约集利用土地资源涵盖着三层含义:①用地节约,各个行业在用地时都要遵循节约原则,减少耕地占用量;②用地集约,各个行业在用地时应该投入较高的强度并获得最高产出率,确保土地的集约化状态;③转换和储备都要合理进行,使得土地可以科学地保存和使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①耕地保护,在现阶段发展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互相矛盾同时互相促进,建设城市会占用耕地资源,耕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也是确保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最基本的条件。在我国,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向是粗放型,很容易就发生土地浪费和闲置的状况,故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但能确保耕地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地协调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依靠的关系。②降低建设城市的投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但可以更合理更科学地对城市中的用地进行布局,而且也有效地规划城市人口分布,使人口集中一些,这样可以完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对人口的利用率,同时人口集中加大对土地的需求量,人们会在城市用地中寻求更节约更有效的用地手段,能节省对于城市建设的投资。③加大管理土地力度,在对于土地的利用过程中,政府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浪费现象,从而提高对土地的规划进程,促进对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④促进经济建设进程,加强土地管理也就意味着要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利用率也就能相应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以期能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土地的利用程度其实并不是很大,原因有很多种,首先管理者没有科学地进行土地规划的工作,没有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没有有效的实施控制用地的各项措施,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在一定方面上使得工作滞后,土地资源的使用不尽人意。其次存量土地状况不佳,因为这种土地多在银行进行抵押,不仅降低了利用率还大量进行私下交易,预期和现状不匹配,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划拨所得到的土地私自出租和转让,破坏了土地管理的完整性,对土地资源造成损失,还加大了管理盘活存量土地的难度。再次土地资源的市场机制不完整,市场配置比较低,各项土地法规宣传不到位,不能起到震慑警戒的作用,市场上机制不完善,不具备必要的制约手段,故而土地资源管理名不其实,比如在预审项目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能在项目的可研阶段时顺利开展预审程序,一些大型项目预审的深度和范围不标准,预审仅仅只是一种形式。项目管理并不到位导致土地大量私下交易,管理状况不甚理想。在现阶段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发现情况不甚乐观,主要还是由于土地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资源比较紧缺,耕地大量流失,闲置的土地增加等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县级以下的地方对于土地的利用率很小,这些地方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是土地面积却在93%以上,也就是说县域中包含丰富的土地但是利用效率却是不尽人意,造成了浪费现象,还是源于对土地规划的不科学,只能看到现有利益而不重视开发建设,并不能发现合理规土地的意义。其次是耕地面积减少而闲置土地增多,比如说城市中一些旧城区或是工业区改造不合理,土地闲置或是荒废,农村中人口大量流失使得耕地荒废和林地流失,同时农村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耗用大量耕地面积。并且更严重的是在现有的土地利用环境中,多是进行粗放型利用,不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使用结构分配不合理,利用不科学。再次对于土地资源的监管也需要加强,监管审查工作也影响着土地的利用状况,因为不健全的审查工作导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并不高,造成大家对这种情况不以为意,不重视。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进行开发时整合不彻底同时后备资源不充足,不均衡分布,加大了开发难度。最后城镇建设时对布局研究不深刻,在规划时并没有严格遵循量地而行的原则,没有考虑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建设过程的实用程度,农村中也由于不断外扩的住宅和商业圈导致村镇中出现的空心村现象,治理改造工作难度很大。
三、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源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非凡意义,故而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它的最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为了我国发展最大的出路。首先要做好一个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科学整体规划,做到对于土地的整体宏观调控,根据土地的具体环境科学地分配,并且做好控制措施和使用条件。其次是要注意对于闲置土地以及利用程度小的土地的整合方法,城市化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城镇中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而经过调查发现空心村土地占有率已经高达城镇土地的15%,这就表示土地浪费很严重,同时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也都表明土地利用状况不尽人意,所以对土地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依照实际的情况来使居民迁移,使人口集中化,将农村或者工业废弃地进行整合,让土地资源可以二次利用,要加大对城市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再次是要建立土地利用的考评机制,要想土地利用的工作落到实处就应该采取措施,但同时相关的考评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进行考评的机制内容可以有:明确规定出各级的政府应该落实的责任、出示明确对于农田保护的条文、对于土地进行的规划和实施环节、明确对土地进行出让时的规定比如出让方式和出让金、考评用地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实际产出率等等,这样才能对土地利用状况有所了解,考评主要能否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来当做一项考评环节,置入考核的过程,可以让政府更加重视并且能主动积极落实政策。最后要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提高人民的重视性和积极性,若是对土地实施整体规划,就一定会出现居民搬迁问题,要是能顺利地解决居民搬迁问题并且双方都满意这种结果就认为土地的整体规划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些扶持政策和优惠的措施来维护土地整体规划进程的实施,比方可以拿出一些土地的收益对居民的搬迁进行补偿,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工作,加大了农民旧宅进行还耕工作的积极性,农民在进行土地复垦工作时可以提供一些合理补助、减少或者免除一些设施费或配套费用,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设施补助。加大农村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整理的力度,以期能提高农村中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的收购储备制度,重视工业用地利用率,尽量向园区集中,实现退城进郊。还可以采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主要是为了重视农民的意愿,保护好群众集体的利益。实行这种制度的好处有很对,比如说可以增加农业的生产率,最终可以集约和规模经营农业模式,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相关的创新和完善过程。
关键词 土地资源 节约集约 利用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C9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通过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和我国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1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3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用地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整体效应未充分体现。一些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过分强调规模。有些地区工业用地除生产及辅助设施用地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土地闲置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用地的不良习惯,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且有数量较大的存量土地未开发建设或因征地矛盾未解,无法供地,长期闲置。
(3)违规违法用地突出,一些不合法现象严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一是“以租代征”,用农用地搞非农业建设;二是突破开发区范围,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有的还以各种名义新设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三是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擅自先征地、供地、施工建设;四是盲目搞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建房无序、滥占乱建问题严重。
(4)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全程监管机制。有些地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跟踪监督还不够。
2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减少建设用地供应压力。通过大力整治旧村庄,开展规模化土地整理工作,确保粮食耕种所需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断提高;对浇灌条件好的、适合粮食生产的农用地要整合,成片开发整理,形成优质田、高产田;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逐渐提高农用地质量和生产力,逐步实现农用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对工业区内、城市内部等零星分散田,新建项目确需占用该田的可考虑满足开发建设;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并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应补充新开发耕地,实现占一补一。
(2)科学规划用地,规划制约用地。只有将节约集约原则贯穿到规划当中,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土地的浪费。严格制定、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并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转变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方式,树立合理规划、长远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整合用地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各建设项目均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在规划的建设区域内进行用地审批和动工建设,严格监督建设用地项目规划预审和审批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集约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项目坚决不予供地,从源头上阻断浪费土地行为的发生。
(3)落实用地控制各项指标,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用地控制指标主要有容积率、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及办公等配套设施占地比例。其中投资强度,即单位用地面积投资、产出强度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调整提高用地投资强度等指标,在出让前设定具体条件,在出让后强化监管。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的土地开发主体应责令限期改正,仍不改正的,可加收原出让金一定比例的违约金直至收回土地。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4)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底数,让闲置土地无处藏身。然后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处置方面,主要对城市内影响较大,闲置时间较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疏理,在分析找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每一块地的处置方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从处置闲置土地的实践来看,采取收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但收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督促开工,加快建设才是目的,只有让闲置土地盘活起来才能达到发挥土地效益的作用。
(5)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使政府掌握了土地的“统一收购权”,逐步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有效调控土地供需市场,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也是推行招拍挂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这使城市政府既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又直接掌握着一定量的土地储备,可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适时适量供应土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3结语
总之,土地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集约节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全力支持和保障发展,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一、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与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健康等诸多矛盾,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保持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解决此问题。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提高用水门槛。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二)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是保护水资源的根本出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当前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制订和落实工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科学调整工业结构和用水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工业用水价格调节市场化。应尽快改变现有工业用水体制,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价格机制,利用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对水价实施分类管理,按其质量优劣,分类计算,使用者要合理的缴纳水资源费,包括供水投入的成本费,排放污水治理成本费等,适当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利用经济杠杆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发挥其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三)狠抓污染防治,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比重,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倡循环经济,严格执行排污许可、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落实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二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尽快实现乡镇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在没有集中进行污水处理的农村地区,采取人工快速渗透、接触氧化技术等简易处理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土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缓释可控化肥和有机复合肥的生产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以处理好人畜禽粪便。三是大力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按照次级河流区位和水域功能要求分类整治,重点实施截污控源和严重污染河段清淤,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坚决取缔肥水养殖。四是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实现监测全覆盖,丰富监测项目,提高检测水平,统一和规范监测信息体系,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监测结果运用。
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水是生命的源泉,动植物离不开水,人类更离不开水。一旦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能够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要想有充足的水资源,不仅要保护水资源,还要节约用水。水危机已经是全球性的事实,无数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江西省全南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依法行政、维护权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局先后荣获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单位和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以“国土资源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努力增强国土资源社会效益。一是“6・25”期间,县政府分管领导在县电视台发表专题讲话,县局在县城及主要圩镇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年”巡回宣传和专题文艺晚会,积极开展送法下乡、进村、进户、进学校、进厂矿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大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非法用地行为。二是为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赠送全年《中国国土资源报》。每月向各级党政领导(副科级以上)发送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知识短信。三是将《土地管理法》列入了2007年党政领导培训考试科目。四是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的同时,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近年开垦的62.393公顷耕地已通过省厅验收,规模为272.42公顷的国家投资重点工程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实施中;近期完成了项目规模900余公顷土地整理项目的预申报工作,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以切实服务、保障发展为目标,着力营造和谐的用地秩序。一是严格用地报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切实保障重要工业项目用地。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二是严格用地审查,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出让、转让和租赁等土地供应的报批程序,全面实行用地股初步审核,局务会集中审查,符合用地要求的报县政府批准的程序。三是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按照村镇建设规划,坚持“一户一宅”制度,坚持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尽量少占耕地,积极引导农户利用荒山荒坡、村内空闲地和未利用地建房的原则。四是严格征地程序,保障农民利益。通过加强与镇、村、组三级干部的联系,召开听证会,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协调被征地农户与政府的关系,提高建设用地统征率和征地群众满意率,严格按征地补偿标准及时发放补偿金额。
深入推进“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工作,全力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一是着力深化改革。理顺财政体制,增加人员编制,切实解决了体制不畅、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加强基层国土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二是认真抓好“金土工程”建设。开展了摸清土地家底和土地利用现状建库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坚持“持证用地,凭证管地”,把土地登记作为一切用地的进口和出口,发挥了地籍管理在土地市场中强有力的作用。三是着力抓队伍建设。在全系统开展“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创建群众满意机关”活动,深入开展学政治理论、学法律法规、学业务技能的“三学”活动。采取抓考勤、抓考核、抓执行的三项措施,从而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增强组织纪律性,调动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时效性,切实提高国土资源部门的执行力、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满意率。
节约用电,就是让光明用存;节约用电,就是让黑暗远离我们;节约用电,就是让我们的生存有了保也不甘示弱,漏电引起的事频频发生;我国的许多大城市经常采取限电的措施。能源已经向人障;节约用电就是为我们前进的道路点了一盏明灯;节约用电,就是让光明充满整个世界------没有电,我们将无法工作`无法学习,甚至无法生存。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来,电给人类带来了享受不尽的幸福。电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带进了美好而神奇的世界,电也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无穷的力量。 可现在,人类对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且浪费电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导致电的紧缺和停供。
要知道,节约用电不仅仅是省几个钱的事,还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目前,我国的电力60%以上是火力发电,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仅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二氧化硫造成的酸雨,已成为农业的隐形杀手。水电通常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殊不知,拦河筑坝也会淹没大量农田,破坏森林、草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此外,势必产生更多的移民,给国家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节约用电是一举多得的善行。
我觉得我们要节约用电,因为在电非常紧缺的时候可以说用金钱也是买不到的,所以说电也是可贵的而有限的。电还是无价之宝呢!我们大家真的应该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吧!!!
电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如果人类失去了电,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黑暗.
关键词:资源节约;指标体系;评价
资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推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对建立资源节约型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
1. 确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资源节约型社会奋斗目标以全国为考核范围确定其量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而言,不能成为该省市、该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应远远超过临界值。也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指标的取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临界值。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同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时也不能采取一套模式,有些地区个别指标可能已经达到了的标准,有些地区还达不到最低标准。
2.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由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个层次的指标子系统,考核评价应包括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各具体指标的实际水平。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存在快慢、先后,这样必然会出现有些指标的水平高,有些指标的水平低。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要坚持科学性与措施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功能,更要有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预警工作是一个整体,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讲,指标的数据必须可以获得,具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要能够为政策的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整合煤电油气热等资源的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为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及最终是否实现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评价,实际工作中应以最上层的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改革研究,2004,2:45-47.
[2]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国家统计局将建立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EB/OL].中国网. 200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些年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是其基本特征,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等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低。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资源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2009年,秸杆气化项目将农业生产中废弃的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理,为农户提供生物质集中供气,同时可生产副产品木炭、木焦油和木醋液等工业原料,实现了资源在农业系统内外的循环使用。奶牛养殖基地,以秸秆作为奶牛的饲料,并用奶牛粪便和尿液生产有机肥料,供种植业使用,促进了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增加了农业生态产业链的长度,使农业实现增值。此外,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大大促进了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初始阶段,要在完善现有立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规划,行政管理及财政、物价、金融、税收等各种规范措施,规范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大事来抓。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制定全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规划和实施意见。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也是发展我市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且通过政府、政策以及法律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增强企业和普通居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2.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要建立政府调控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扶持政策,包括垃圾焚烧发电、粉煤灰利用、热电联供、节能环保建筑、清洁能源利用等,在用地、用电、设备折旧、项目审批、贷款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资源消耗管理,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和部门的政府要重点监管,实时监管。对资源浪费严重或拒不执行淘汰目录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各有关部门要取消生产许可证、各商业银行要停止贷款。其次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3.加快资源节约技术引进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资源、能量以及信息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当前,垃圾堆肥技术、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风能发电等技术已投入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引进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4.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深化改革,健全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充分运用价格、财税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自觉节约资源的积极性。政府要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
5.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
不仅要以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经济发展,还要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渗入整个社会,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我国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