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刺激消费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刺激消费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刺激消费的措施

第1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从行为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主体行为改变的过程。

因此,消费者学习,就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阅读、讲解、实践等各种方式获得消费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不断完善其消费行为的过程。

正是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消费者可以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和经验,以指导和应用于他未来有关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价值观念、消费态度等都是从前学习的结果或效果。

二、消费者学习的基本途径

1、直接学习

直接学习,是指消费者通过亲身参加消费实践,直接了解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的各种情况,以完善其消费行为的学习途径。消费者是在消费过程中学习的,得到的知识都是属于感性知识,因此,也可把直接学习称之为“过程学习”或“感性学习”。

直接学习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最受消费者信任的学习途径。只不过,有一点是最明显的,那就是直接学习的成本很大。特别是购买高档商品、知识技术结构复杂的商品和从事难以更改结果的消费活动时,一旦出现错误,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有厂商在营销过程中推出“免费试用”、“退货无商量”、“无效退款”等……种种打消消费者顾虑的促销措施,并且确实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

2、间接学习

间接学习,是指消费者从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或从商业信息来源处间接了解各种消费问题,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消费行为。这种学习得到的结果是理性知识。间接学习的方法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消费行为所获得的知识用以指导自己消费行为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榜样的示范行为出现。而所谓的“榜样”,并不一定得是产品方面的专家,也不一定得是名人,只要是消费者能够尊重和认可的角色即可。有时,一个普通而典型的家庭主妇就可充当。“汰渍”洗衣粉厂的广告模特就是一群典型的家庭主妇,用地地道道的家务动作(洗衣、凉衣、拨算盘、逛超市)表演、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用语,打动了成千上万个女性消费者的心,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察学习的结果就是模仿。被模仿者一般是由于其成熟、有经验、消费层次高,在消费行为上经常起着带头模范作用;模仿者会感到被模仿者的行为新奇、有益、实用,从而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当然从众心理也是使模仿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因素之一。大批消费者都模仿同一消费模式,其结果就是这种消费方式的流行,流行则形成时尚。时尚如能较长期地保存下来,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消费风俗习惯。

由此可见,观察学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是暂时的,而且也可能是长久的。对于厂商来说应当高度重视消费者的观察学习,要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消费者充分观察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消费者而言,由于观察学习简单易行,消费者往往可能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盲目模仿,因盲目性很大,很容易导致消费决策失误。

(2)向名人专家学习

由于名人的社会知名度或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使得源自于他们所发出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这是大多数消费者都持有的观点。尤其是消费者面对市场上最新推出的产品或是产品技术知识复杂的情况,他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名人的推荐、专家的介绍。因此,在营销实践中,有许多企业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人做产品广告或作为其公司的“形象大使”,医药卫生、工程机械产品则往往选用医生、工程师、教授等专家来宣传。

另外,大多数的消费者存在一种心理:即把出售某种商品的营业员、推销员或其他营销人员视为这方面的行家,并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指导和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可以预见: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推销产品和服务,更主要的是充当消费者的信息咨询顾问。

应当注意的是:名人专家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固然能够利用消费者“爱屋及乌”的心态达到一定的促销效果,但有关数据表明,这种效果只是在消费者对产品知识确实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名人专家效应是轰动性的、暂时性的。要想长期占领消费者的心理市场,还必须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高质量。

(3)接受暗示

所谓暗示,是指采用某种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主体有意无意地接受暗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暗示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暗示最大的特点是:暗示给出的信息是(或看似)无明确目的的、不明显的,这就使得主体在接受暗示信息时,并未意识到来自信息源方的任何压力,因而会不假思索地、毫无批判意识地全盘接受暗示信息。因此,暗示法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主动阅读和收集信息

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是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他们也会主动地去学习解决问题,以图控制外部环境。在这类学习中,消费为了不受外界的控制,在购物前,他会主动阅读和搜集各种有关的商品信息,再独立地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作出合乎自身动机要求的行为反应。

针对此类消费者,企业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私人信息渠道、商业信息渠道、大众信息渠道等)充分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掌握足够的商品信息,以利于正确决策。私人渠道信息是指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时和邻居等所提供的信息。大众渠道信息是指社会公众口口相传的资料、大众媒体的传播、各种社会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把满意告诉大家,把不满意告诉我们”是企业在努力试图管理私人渠道信息。“公共关系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密切企业和社会公众及各种相关社会团体的互动关系。关于商业信息渠道,企业通常总是注意广告、推销等单向式的信息,而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表现突出,他们不愿意只是被动地受刺激,而更愿意学习知识。海尔集团利用商场晚间营业休息的场所,举办“消费者大学”,免费向消费者讲授各种家用电器使用知识,讲授不仅限于海尔促销的产品,消费者所提出的关于任何品牌的电器知识都可获得解答,结果消费者不仅学习到丰富的产品知识,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的销售。

三、相关的学习理论及在营销上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仅仅知道消费者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这一事实是远远不够的,能够掌握消费者是如何学习的,对厂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准确把握消费者学习过程的发展规律、了解消费者是如何学习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去影响消费者的学习效果。

关于消费者的学习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在这里,学习被解释为形成习惯的过程。条件反射学习又可以分为感应式条件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学习;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并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更能积极主动地利用从周围世界得到的信息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1、感应条件学习

当引起反应的一种刺激(无条件刺激)与一种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总是反复同时出现,即便第一种刺激不再出现,第二种刺激也会使主体发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在条件刺激作用下,主体的行为反应和无条件刺激作用下的行为反应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主体已学习成功。

一般地,人们对美丽的景物、可爱的动物、优美的艺术、吉祥的话语等,会本能地产生愉快而温馨的感受。当厂商把本身并无任何意义的产品与上述那些事物联系起来,或是通过给产品、商标以美好寓意的命名,或是为产品作配以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的广告,或是在汽车展销会上的美女、歌手的表演,都正是利用这种条件反射的学习原理,试图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联想:既然他们是美丽的、美好的,能让我愉快,那么这种产品、品牌也会给我愉快的。

感应条件学习中的关键是重复。大量的营销事实表明,让消费者一再地接触同一信息,可以增加消费者记忆的强度,从而减缓遗忘的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于这一信息的学习效果。因此,只要经费条件许可,企业总是要尽可能地延长播放广告时间,尽量重复,切忌中断。一旦中断播放刺激,消费者的记忆就会消退,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完全遗忘。但重复不是无限制的。这是因为,一旦过分重复,很可能在消费者身上产生“心理疲劳”现象,即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注意和保持水平的下降,甚至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厌烦。在恶劣的消极情绪反应下,消费者会产生逆反行为,这对企业的促销努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不使消费者发生遗忘,又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疲劳”不良现象,企业一方面应当视具 体情况决定信息适当重复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信息重复的艺术性。

2、操作条件学习

操作条件学习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某种强化措施的反复施与,主体会改变着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也就是说,主体总是学习着去做那些能够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能够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主体愿意反复尝试某一行为,是因为它对主体是有利的――能带来奖励(肯定性强化),主体在尝试后主动放弃某一行为,则说明此行为对其是不利的――会给他带来惩罚(否定性强化)。渐渐地,在主体反复的行为尝试中,随着某种强化措施的反复施与,主体会学习到他应当采取的正确行为方式。消费者的试误行为操作是十分普遍的消费现象。

操作条件学习的关键集中在强化上。肯定性强化可使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对于企业来说,鼓励消费者重复某种购买行为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满意感就是对自己消费尝试行为的最大奖励和强化。为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企业还可以在产品促销中采取一些奖励刺激措施,如:免费赠送样品、商品内部附有赠券、数量价格折扣、有奖销售、优惠销售、优质的售后服务等。如果产品和服务确实是令人满意的,许多已经被强化了的消费者还将会继续购买这些产品,即便是在奖励措施撤消后也会如此。

而否定性的强化则可以遏止某种反应的不愉快的或消极的后果。营销人员有时也会使用否定性强化,一些唤起消费者恐惧感的广告就是例证。当然如果产品本身让消费者在消费中产生不满意,这也是一种否定性强化,则消费者肯定会终止有关的购买和消费行为。

3、认知学习

第2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6月26日,G20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第四次峰会。在这一背景下,三机构于6月14日了第三份G20报告,想必会受到关注。

经贸和投资形势并非绝对乐观

经济复苏好于预期,2009年世界GDP下降了0.5%,2010年将增长4.2%。贸易反弹速度更快,2009年商品贸易史无前例地萎缩12.2%,2010年则将扩大9.5%。但影响经济持续复苏的新的风险正在显现,例如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2009年,全球和G20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水平分别下降40%,停留在1万亿和6000亿美元的水平。2010年外资基本上会延续2009年下半年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停滞的趋势,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尚需时日。

贸易措施影响有限

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各国政府在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方面继续保持了克制,贸易限制措施的影响仅占世界年进口量的0.4%,涉及的主要产品包括钢铁、机电、玻璃和化工产品。

使用最多的措施是新的贸易救济调查,如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与此前一样,中国仍是反倾销的最大目标。一个新的趋势是出口方面的限制有所增加。

投资措施增加

在同一时间段内,G20国家中只有阿根廷没有采取任何投资措施,包括专门的投资措施、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投资措施、紧急性措施或投资协定。

其中,专门的投资措施基本上都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或是为了增加监管透明度,但紧急性措施所占数量最多,对国际投资的潜在限制性影响也最大。澳大利亚还以安全为由采取了一项投资限制。

首次分析政府支持措施

此份报告首次专门就政府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了汽车、钢铁和纺织品三个部门进行了具体分析。

总体而言,政府支持措施是为了增加需求、稳定金融市场、挽救受冲击产业,对刺激经济复苏有助推作用,但对开放的贸易和竞争环境也可能存在不利影响。

政府支持的形式主要是消费补贴和生产补贴,还有一小部分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消费补贴的作用基本上是中立的,因为它不仅刺激国内产品的消费,也刺激对进口产品的消费。

第3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刚刚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出现回暖势头。这表明4月以来的微刺激政策已初见成效,但经济回升态势能否延续仍有待观察。

微刺激初见成效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5%,与一季度7.4%的增长率相比有所上升。

经济回暖得益于政府出台的微刺激组合拳。在一季度GDP增幅创18个月最低水平后,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包括交通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定向降准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

受此影响,二季度GDP环比增速由一季度的1.4%大幅回升至2%。表明微刺激政策已初见成效,但二季度的经济回升态势是否得以延续仍有待观察。

在此数据公布之时,国际市场澳元小涨,但随后快速下跌,铜价也走低。作为深受中国经济影响的指标,澳元与铜价的走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

稳增长弹药略显不足

整体看,上半年GDP增长7.4%,略低于7.5%的增长目标, 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刺激措施能否持续仍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

在财政政策方面,过高的财政赤字已成为最大瓶颈。截至6月末的12个月滚动财政赤字已达1.4万亿,创历史新高,并且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1.3万亿的财政预算赤字水平。这意味着中央动用财政政策的空间不大。而在债务考核趋严背景下,指望地方财政继续举债支持基建投资也不现实。

货币政策方面,定向降准仍是央行主要手段。即通过数量工具而不是价格工具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但从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来看,不仅社会融资总额创历史纪录,银行信贷总额也有望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融资的过度扩张导致数量工具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根据过去几年经验,稳增长措施只是刺激政策,效果持续时间有限。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后,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2012年的刺激效果只持续了几个季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真正落地之前,中国经济难有惊喜出现,如果下半年不继续采取刺激措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后续刺激措施面临挑战

瑞银研报认为,中国应加快推进能够激发企业和私人部门投资及居民消费的改革,容忍房地产及相关重工业深度调整、并相应地清理金融部门,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需要采取这些改革措施降低债务、增加消费、减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但如何寻求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放缓去杠杆,但前提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季度GDP增速降至7.4%后,紧接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就密集出台。

第4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消费预期不确定性大

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准自己家庭2012年的预期消费将如何变化,21%受访者预期其2012年的消费将比2012年增加,21%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不变;18%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将减少。

在影响预期消费的诸多原因中,物价较高,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压力大,以及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最主要的三类因素。此外,预期收入降低、购房压力大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预期消费的重要原因。

缩减开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首当其冲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

四)住房政策性调整力度加大,购房需求仍有待释放

第5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防止估计不足准备不够而雪上加霜

王鸿举说,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已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扩散。我们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防止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雪上加霜。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我市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但总体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扭转增速下滑趋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考虑,2009年全市经济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内资增长30%,城乡居民收入也将保证10%以上的增长。

■ 利用危机顺势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王鸿举说,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善于从危机中捕捉和把握商机,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要增强预见性,密切关注金融危机走向,跟踪国际国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和资本流动变化,深看一层,远看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制约的办法;要增强信心,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看到中央宏观调控及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必然会刺激投资、消费增长,西部相对落后,市场潜力大,在这一政策中受益更大;要准备充分,主动出击,工作扎实,在这场危机中捕捉到一些平常未必属于我们的机会。

危机并非全是坏事,市场的倒逼,反而有利于苦练内功。我们要顺势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 12条保障措施,提振2009年经济

王鸿举说,尽管2009年全市财政收支状况十分紧张,但市委、市政府决定,再难也要兑现落实好中央刺激经济、改善民生的系列政策,并在继续执行2008年市里出台的12条适应性措施基础上,再增加市级财力投入60亿元、减负让利26亿元,出台12条政策措施。

第6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不过,从短期“回暖”向中长期经济增速“回升”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衰退的格局尚未改观,外需的提升尚需时日,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外需收缩规模很大,在结构上与内需存在较大差别,短期内依靠扩大内需,难以全面替代或弥补外需收缩产生的需求缺口,如何稳定外需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挑战之一。从内需看,市场主导的企业自主投资尚未完全跟进,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根基尚不牢固。因此,在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一方面要增强信心,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密切观察经济运行中的新现象、新情况、新趋势,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实施的总额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一定的时滞,例如,很多投资项目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成前期的可行性评价、规划、设计等很多环节,才能进入建设阶段。项目实施后,对上下游产业形成拉动、并带动民间投资,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为止,国家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已初显成效,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当前要继续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其充分发挥效应,同时要密切关注并研判经济走势,早作预案。我们要重视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内需与外需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目前,我国政府为应对外需收缩和经济增速下滑采取的刺激政策措施,对稳定内需已开始发挥作用,但基础尚不牢固。由于出口出现了近20%的负增长,出口部门及其上下游关联行业效益下降,企业破产、裁员增加,大量农民工下岗失业,导致就业问题十分突出。今后要坚持积极扩大内需与有效利用外需相结合的目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充实完善政策措施。一是落实扩大投资计划,积极引导市场自主性投资,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限制;二是将扩大消费与消费结构升级相结合,引导城乡居民加大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信息消费等;三是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不断增强我国出口竞争力,稳定外需,保出口份额、保出口企业,抓住机遇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四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就业、惠民生”的目标。加强农民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二,要将短期经济刺激与中长期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相结合。不仅要避免在短期刺激计划中加剧结构性矛盾,而且要在刺激计划中高度重视对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等项目的投入,在应对危机中求得结构性问题的新突破。

第三,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深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性审批、废除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尽可能将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那些必须进行审批的领域,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竞争性领域的市场秩序。

第7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投资热将导致产能过剩,这会使物价上涨、企业利润率下降、融资能力下降――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国是第一个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全球重要经济体,虽然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广泛认同,而且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指责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存在很多缺陷。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刺激政策导致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等问题,中国的经济复苏模式不能够持续发展,甚至有专家暗示,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产生的泡沫已经破裂,这将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限定在2%左右。但显然,这些评论有些夸大。从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刺激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它使中国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引人注目的,但国内外的评论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因为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剧增带来的金融投资的激增,过激的刺激政策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首先,从短期来看,经济刺激造成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泡沫,因为这些资金大量用于投资这些市场。其次,从中期来看,庞大的投资计划与扩大信贷资金供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业产能过剩,随后,公司利润将会下滑。反过来,这又将减弱企业分期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最后,刺激政策会逐渐侵蚀中国强大的财政基础。由此许多评论家指出,经济政策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失衡。

然而,虽然中国存在很多失衡的情况,但是评论家对此确实夸大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众多挑战,但是它的直接问题却与其他国家相似,就是如何尽快地降低负面影响和以什么速度来降低这些影响。

投资热将导致产能过剩,这会使物价上涨、企业利润率下降、融资能力下降,实际上,这种看法也是不全面的。

在中国这样的高增长率和高投资率的经济体中,一些产业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暂的产能过剩。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产能过剩是否会大面积扩大、是否会持久下去、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并使得众多产业的利润率受到压力。如果是这样,不仅会削弱私企偿还债务的能力,同时也会使银行系统遭受重大损失。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只关注扩大投资需求,而不鼓励个人消费,从而完成经济的平衡增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近年来,中国的消费增长是很快的,从初步的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是自2000年以来消费水平的增长首次超过GDP的增长的一年。在这十年间GDP增长最慢的年份里,为什么消费的增长速度却提高了呢?

第8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市场回顾:上周末消息,政府明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据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投资。受此利好政策刺激,周一A股市场放量上扬,上证指数大涨7.27%。与扩大内需相关的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机械设备、金融服务等行业涨幅居前。

周一晚间立即传来自明年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消息,彰显政府落实各项措施的积极态度。此外,国务院总理今天进一步部署了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强调“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政府全力“保增长”,经济软着陆可期

此次政府出台全面刺激经济的十条措施,并且强调“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反映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坚决态度。今日国务院总理已就落实中央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的部署,预计各部门、各地区很快会拿出对应的方案,加紧实施。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将明显得到提振。

从具体的政策措施来看,在消费与投资两者之中重点依然落向了后者。不过,这一点也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要在短期内大力刺激消费难度很大,而启动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

我们也应积极地看到,各项措施并非为保增长而简单地扩大投资,而是充分考虑到改善民生,在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交通路网、教育、医疗、环保等薄弱环节均有统筹安排。这些有效需求的推进,将为中国经济下一轮上升周期做好充分的准备。

尽管目前市场在如何理解4万亿元投资规模、资金来源等问题上仍存疑义,但总的来看,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仍占绝对主导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刺激经济的空间很大,措施也会较多,即便我们无法回避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明年要实现8%-9%的增长率依然可以乐观预期。

短线仍有上扬空间,但预期不宜过高

经济刺激政策显著提升了市场人气,而且各部门、各地区很快会推出的相关政策也将进一步给市场带来激励,加之近期周边市场趋于稳定,因此市场面临较好的企稳回升机会。预计与扩大内需相关、且前期跌幅较大的建筑、钢铁、机械、建材等周期性行业有望继续活跃。

不过,我们相信在经历了短期的估值修正后,A股公司仍将受制于宏观经济与行业形势。首先,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仅仅是缓解经济下滑程度而已,并不能扭转经济的调整格局;其次,以投资来填实GDP当然不难,但这些投资对整体经济的覆盖面相对有限,不少行业仍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难题,而且目前尚未见到有力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措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将使得消费增长缺乏坚实的基础;再者,各项利好的实际效果需要较长时间得以显现,投资者是否愿意为这种不确定性支付更多的热情,也还有待于观察。

第9篇:刺激消费的措施范文

从4月份开始,发改委核批项目的速度不断加快,月均有近300个项目获批,像5月21日和6月11日,每天公布的批复项目高达近百个。这一现象很快引发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热议。虽然发改委相关人士已经在第一时间澄清“项目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都经历了很长的前期研究论证过程,刚好到这个时间段才获批的”,但这不能阻止人们把近期糟糕的经济数据和这些举动联系在一起。

国家统计局6月9日公布了5月份相关经济数据,其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0%,创23个月新低;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4%,已是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创2009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反应制造业景气程度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同时,反应内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且创下近一年来的新低。虽然有外贸增速回升、CPI增速降幅超预期等积极因素,但其余数据无不确认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此外,有关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期普遍低于一季度的8.1%,或创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市场从央行在此之前超出市场预期的降息举措就已经嗅到了其中隐含的信息。

而此前发改委加快项目审批的目的,被业内公认为是为了减缓经济下行的速度,控制进一步下滑的趋势,为“稳增长”发力。但市场却因此生出了更多期待——“2.0版4万亿刺激计划”被媒体热炒。

但实际上,相关决策部门和业内专家在心里都门清儿,像2008年底那样规模的刺激计划不可能再次出现,“4万亿2.0时代”只能是幻影。目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跟2008年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008年末,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在内忧外因的情况,国家出台了总额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而各地为配合中央投资,也信誓旦旦地许下了数目惊人的配套金额。

两年过后,在总结4万亿刺激计划的效果时,4万亿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举措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乎成为再典型不过的总结陈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4万亿资金配套的巨额货币投放也让中国的老百姓随后尝到了高通胀的苦头,而直到现在,虽然CPI的增幅已然回落,但经过几年增长后的物价基数之高,已经让人难以承受。另外,各地政府为筹措配套资金,导致地方性债务一年高过一年,高额地方债务不仅为中国经济埋下隐患,也让更多后续的刺激措施难以为继;此外,对房地产政策的放松,不论是房地产企业资本金比例的下调,还是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优惠等措施,都在拉动经济增长之余,导致房价高居不下,经济严重依赖房地产业,进一步增加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

长期的高通胀让老百姓对物价不堪重负,进一步降低了消费的欲望,对于提振内需来说极为不利。与此同时,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在这种趋势中不断上涨,这让中国赖以生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即便跟周边亚洲国家相比都已经毫无优势可言。可以说,目前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并非周期性问题,还是老生常谈的结构性问题。

此次发改委紧锣密鼓地审批项目,引发了业内关于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的担忧。好在,从近期审批通过的项目来看,虽然也不乏钢铁等相对过剩的产业,但还是有很多项目集中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领域以及与医改相关的医疗领域以及水利等民生领域,虽然加快审批的初衷是为了更快地扭转经济下行的压力,但这些投资审批明显是结合了很多长期调结构的目标在里面。如果这种理念保持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始终,那么对于调控的效果也可以投诸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