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细胞生物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第1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1、海绵宝宝是一种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2、海绵宝宝属于海绵动物,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它们没有真正的组织和器官,只有细胞分化。海绵动物不会行走,固着在浅水区的海底,其“猎食”方式是对进入“海绵体内的水中微生物进行滤食。它们形态各异,呈块状、管状、分叉状、伞状、杯状、扇状或不定形。

3、海绵动物是对一类多孔滤食性生物体的统称,起源于5.7-5亿年前的寒武纪,其中390属已被确认源自白垩纪(1.35-0.65亿年前)。海绵动物门约有5,000个物种,分为790属80科,呈世界性分布,从淡水到海生,从潮间带到深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着无数多姿多彩的生命,比如花草、树木还有野生动物。这些生命能够存活的基础便是它们与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这些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中,光合作用起了基础的作用,它关乎着地球上无数生物的生存、演化和繁荣。

地球的早期是没有生命的一片荒芜,光合作用的出现对于地球早期生命的出现,以及地球面貌的改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在原始海洋中已形成了一些非生物起源的有机物,早期产生的原始生物就是通过消耗这些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来获得能量,从而支持其生命活动的。这样,原始生物的出现会使原有非生命起源的有机物不断减少,因而会趋向绝灭。可是,在这过程中,原始生物也在不断地变异和演化。其中,某些原始生物演化出了可利用太阳光等能量把二氧化碳还原并合成有机物的功能,成为自养生物,这为它本身的生存并为其他异养生物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光合作用还使氧气从水中释放出来,于是,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物中可演化出能彻底降解有机物而获得更多能量的有氧代谢功能,单细胞的生物开始向多细胞生物的方向进化了。这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单细胞生命不仅内部容量有限,而且各种反应难免互相干扰。多细胞生物可以分化出性质有差异的细胞,能形成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这为生物的多方向演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由光合作用所释放产生的氧气在大气层上空形成了臭氧层,可吸收太阳辐射中对生物非常有害的一部分紫外线,使原来只能生存于水中的生物可能登陆,向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进行扩展。

至此,光合作用已为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巨大的能量(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和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环境(臭氧层使原来只能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可以登陆了)。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随着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光合生物登陆,其他以光合生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也可上岸了。它们以植物为食物,或是以其他吃植物的异养生物为食物。

早期的单细胞原始生物也随环境条件的变异而在单细胞水平上发生了多种多样适应环境的变化,由于它们体积很小,人们用肉眼看不到,常把它们统称为微生物。

在光合作用的推动下,植物、动物以及分解动植物的微生物在地球的各个地方生存、进化并逐渐繁荣。由于太阳光不断地向地球射来,地球表层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非常丰富,光合作用以非常大的规模进行,所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能在数亿年中保持欣欣向荣的势头。这最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充满活力的生物圈。

在这个生物圈中,生物在不断地演化,种类迅速增多,并且出现的生命活动形式也越来越高级,直到人类诞生。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以食为天”。不论是在目前还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的食品供应都还要依靠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本质便是人们用各种办法保证植物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并通过多种途径使之转化为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供人们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对于人类食物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人类若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可以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入手。

此外,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便是能源的问题。人们现在大量利用的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和多种工业所使用的能源都是依赖石油在维持。一旦石油出现危机或是石油开采枯竭,人类社会必将受到全面影响。于是,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便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太阳能是一个理想的替代者,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无污染。太阳能的开发有多种途径,比如通过光电转换,或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发电。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与其他的方式相比有着较大的优点:首先是成本很低,可以大规模利用;其次是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还可先充分利用,最后变为“生物垃圾”的时候再把它当作能源。

由此可见,光合作用不仅对地球生命的形成与进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很重大的意义。那么,这么重要的光合作用,到底是怎样被人们一步一步发现的呢?说起来,这还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呢。

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曾猜想过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养料长大的。这符合一般人的经验,在肥地里植物长得快些。可是,从物质来源的数量上看,这个猜想却基本上是错误的。17世纪荷兰人凡埃尔蒙做了一个实验。他在称过重量的盛有土壤的盆中种了一棵小柳树,只浇雨水不施任何肥料。后来柳树长得很大了,而土壤却只轻了一点点。于是,他得出结论说,植物增加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分。看来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测定,但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他忽略了植物也有可能从空气中得到物质。我国明末的宋应星在《论气》中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他想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植物,每天吃得多,排得少,剩余部分到哪里去了呢?是变成气了,那么植物也可能主要是由气变成的。这的确是非常精辟的见解,但终究也只是推测。直到二百多年前,随着化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气体的性质和组成有所了解,人们才通过一系列实验,逐渐认识到形成植物体的物质来源及其和光的关系。

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在密闭的玻璃罩中植物可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表明植物可改变空气的组成。1773年,荷兰人英恩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将绿色部分和光与改变气体组成的作用联系了起来。1804年,瑞士得索绪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原料。1845年,德国迈尔了解光和植物进行这些反应的关系,发现植物把太阳能转变成了化学能。186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用公式表示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总过程,并于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其为“光合作用”。

第3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生物 学习 观点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与旧课程相比,更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的思路是沿着科学家们对生物学的认识过程来呈现知识内容,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

一、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基本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二十多种,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称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这些化学元素对生物体都有重要作用。组成生物体的二十多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命的物质性观点能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含有正常叶绿体;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所以C3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以及暗反应的C3途径,C4植物的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反应又进行暗反应的C4途径,而维管束鞘细胞只进行暗反应的C3途径,因此,C3植物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存在于叶肉细胞,而C4植物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则存在于维管束鞘细胞中。

三、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其亚显微结构中的细胞膜、核膜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溶酶体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这就是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若从结构上看,生物膜不仅具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具有间接的联系,即生物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功能上看,细胞的各部分结构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在遗传物质的调控下细胞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看,细胞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每一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四、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很明显,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五、生物进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进而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变化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生活环境上从水生到陆生,进化地位上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第4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诞生之初

如果把现在作为这24小时的终点,那么人类仅仅是在30秒以前才出现在地球上的,恐龙是在23时以前才出现的,首批多细胞动物是在上午9时05分出现的,在此之前大多数单细胞生物就已存在,其中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凌晨4时出现的。

地球诞生在漫长的45亿年前,那时的一切痕迹如今几乎已全部被岁月抹掉,这是南于当时的地球是一个“火球”:一块表面岩浆汹涌的巨大岩石。因此,当时地球表面的一切几乎都已熔化,而今地球却是另一番景象了。所以,要想看到地球的原貌,就不能仅局限在地球上,而是更多地要到外太空去寻找线索。

天上掉下来的线索

不久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角靠近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个冰湖表面上,当地的一名森林飞行员发现了一些很像是陨石残块的东西。他立即把其中的一部分残块装在一个特制的冰箱里,邮寄给了美国宇航局专家。邮件经过美国海关时,曾被要求解冻接受检查。因为海关人员担心来自加拿大的致命病原体之类的东西会随着这个邮件而进入美国。专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块碳质球粒状陨石,构成它的星尘和构成早期地球的星尘完全一样。

一组科学家迅速赶往冰湖,仔细搜寻敞落在湖面上或者已埋进冰中的陨星残块。最终,他们找到了超过400个这样的残块。只要它们尚未被污染(即保持着陨星45亿年前形成时的原始状态),它们就能向我们讲述地球的起源故事。形象地说,陨石就是我们窥探远古世界的一扇窗户。

“铁之灾”其实是福音

还是把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看成24小时,那么,到了零点过后8分钟时,地球已变成一座恐怖的熔炉。当温度上升至万度时,地球表面岩石中的铁和镍等金属开始熔化。当时,地球的外部很可能呈熔融状态,是一片“熔岩之海”,深度达成百上千公里。也就是说,当时的地球就像飘浮在太空中的一颗巨大液滴。在这种状态下,铁元素等重元素沉入液滴中心,而那些轻质元素和富含碳和水的轻质成分则像湖面上的藻类一样。漂浮在地球表面。

这种全球性的元素迁徙被称为“铁之灾”,但这场“灾难”实际上却是地球的福音,将对地球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下沉的铁在地球中心积累,形成一个有两个月球那么大的熔融状内核。这种液态铁一直在转动,直到今天,这种运动所产生的电流仍在继续把地球变成一块拥有南、北两极的巨大磁铁。

天地相撞撞出月球

零点过后16分钟,也就是地球诞生5000万年后,月球便形成了。不过,那次大碰撞的余音才刚刚开始显现。刚形成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比现在近大约32万公里,因此,如果那时从地球上看去,月球比现在要大许多倍。不仅如此,那时地球的自转速度也比现在要快得多,这使得当时地球上的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不到6小时。另外,正因为当时月球距离地球那么近,所以它对地球的引力拉动作用也很明显,地球表面有时甚至会上升或沉降60多米。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逐渐飘远,地球的自转速度也就降了下来,这一过程甚至持续到了今天。

地球之水何处来

水是生命最关键的要素,一切生物体都必须有水才能存活。最终,水将覆盖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在地球的婴幼儿时期,火山一直在把大量的水蒸气喷进地球大气层。接着,随着地球的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雨,一滴一滴地聚集在地球的低洼地带。事实上,这样的过程直到现在也未停止。比如,从夏威夷火山链喷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就是水蒸气。

“天上雪山”淹没地球

第5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水是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水是主宰自然界之王,遇热成雾升天成云,随风飘飞,在高空的强紫外线和阳光作用下,使高低不同云层产生带不同感应电荷。若二云层碰击即可爆发雷鸣闪电。同时也激活了水的活性,而后在空中遇冷成水珠,或成雪花或成冰雹散落大地(江河、湖、海)。在地面会聚,流经山峰、悬崖瀑布即下;流经溪河聚成湖泊,众多溪河聚成大海。海海相聚成大洋,占去地球三分之二表面。在陆地无孔不入。可深达数千数,形成地下河,沿河而下,可出爆头泉。可见水之活性之大,功能最全,力大无力。正因为由于我们的家园――地球有了水的存在,只有水才能胜任,只有水才能造就我们这个家园――地球才有千支、万态不同各异的动植物出现。

水是生命之源

从生物学发展史可知:生物的出现与发生、发展,由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动物和植物,大都是单细胞动物和植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如:原生动物、小球藻等,生活在水中。在经升空、电闪后的雨水更具有活性,散落大地、江、河、湖海,在不同环境中孕育不同的多细胞生物体。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可知:物体起源于在生物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些多细胞体动物体和植物体,不断出现变异性和跗性,代代相传,延续、繁殖,亿万年来(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经无数次变异性和遗传性发展直至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这么庞大,这么多品种繁多的动物和植物,生存在陆地和海洋间。在这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水的依托和参与,离开了水一事不成。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界所有生命物之母,繁衍之本,一分也不过分。

以此为依据,近年来我国航天工程发展迅速,在太空育种后,品种所产的果实,个大肉肥、抗病、口感好等不少优势。因此,也试想,现在升空参与航天的宇航员,男的、女的都有了。如果他们结婚后的下一代就成了宇航子,也可能会显示出宇航子的特色优势。这样人类在发展科技过程中也在改变自身。

水是保健之本

俗话说“人过四十岁,日过午”。意思是人到40岁,就一生的一半时间了,如一天过去了中午。41岁以后的人身上也就病多了起来了,个别的患上了中风症,病也年轻化,过了60岁,患上脑萎缩,严惩的成了痴呆病,有的大便秘结,3-5天大便一次,这些人往往体质消瘦,皮肤干燥,精神不振,行动迟缓,思维能力差,生活中丢三落四,原想做点什么事,一扭头忘掉了。定神想一想,才又想到要去做的那件事。据调查,其中患16%脑萎缩、48%患高血压、24%患心脏病,40%患腰腿痛。2%患糖尿病,10%患胃病。这些慢性病长年服药,时轻时重,为吃药治病作难。总想找一种灵丹妙药,找不到。要想知道怎么办,保持你的身体健康。先了解以下二病案和一健康人:

病案一:王某,女,40岁,农民150/90mmHg,心(一),营养中等,身体健壮,管理三亩农田,既往无重病。2009年7月10日天气炎热,已12时了,仍在农田赶农活,已汗湿衣裤,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还在坚持。忽然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随即到某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脑梗塞并脑出血。进行抢救治疗,昏睡了七天,才苏醒过来,住院28天出院,遗半身不随。

病案二:侯某,女,46岁,农民,血压145/90mmHg心肺正常,营养一般,身体尚好,管理二亩农田,无即往病史。2012年3月29日下午,在其新建成的宅院清洗院落,一下干旁晚以后,筋疲力尽,很饥渴了,才回家吃了饭就倒床上睡觉,到次日凌晨,突感头痛如裂,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随即倒某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急性脑出血,进行抢救治疗,昏睡了8天才清醒过来,38天出院。遗右侧半身不随,右手无力。

健康人:张某,男,40岁,智力差。肢体活动正常,能自理生活,有一特殊习惯,无论冬夏天寒天热,每日坚持喝完一暖瓶水,吃饭汤水不减,常年家常便饭,无烟酒嗜好,不参加宴席,不斗气。40年来,没有患过任何疾病。

讨论:

第6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理机制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来自脉络膜的病理性新生血管。CNV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发生于许多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等。CNV管壁通透性较高,易出血和渗出,久之则形成瘢痕,造成黄斑部损伤,严重影响中心视力,甚至致盲。

一 CNV的分类

临床上CNV一般根据观察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病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位置关系、距离黄斑无血管区中心的位置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按CNV与RPE的位置关系分类:⑴RPE下型CNV,又称Ⅰ型CNV,指CNV在RPE下间隙生长,尚未突破RPE层;⑵视网膜下型CNV,又称Ⅱ型CNV,指CNV穿破RPE层在视网膜神经层下生长;⑶混合型CNV,又称为Ⅰ+Ⅱ型CNV,指CNV既在RPE下间隙生长,又在视网膜神经层下间隙生长[1]。这种按CNV与RPE位置关系的分类对指导视网膜下手术有一定意义[1,2]。Ⅰ型由于CNV位于RPE下,因此手术取膜时易造成RPE损伤。而Ⅱ型患眼的CNV位于神经上皮与RPE之间,手术对RPE的损害较轻,脉络膜和RPE之间可以维持相对正常的生理和解剖位置,术后效果好;混合型的取膜手术效果介于Ⅰ型与Ⅱ型之间。

按距离黄斑无血管区(fovealavascularzone,FAZ)的位置分类:⑴中心凹下CNV:指CNV位于FAZ中心下;⑵中心凹旁CNV:CNV距离FAZ中心200μm以内,但不在FAZ中心下;⑶中心凹外CNV:CNV距离FAZ中心200μm以外[2,3]。这种分类主要用于指导CNV的光凝治疗。中心凹外CNV的光凝疗效较好,中心凹旁CNV光凝后视力预后较差,而对中心凹下CNV行直接光凝治疗会导致中心视力损害。因此中心凹旁和中心凹下CNV应尽量避免采用直接光凝的方法,而考虑用其它方法,如光动力疗法(PDT)等。

按荧光血管造影(FFA)表现分类[2,3]:⑴经典型CNV:特点为FFA早期呈斑片状的强荧光,边界清晰,也可呈花边状、绒团状、车辐样或颗粒状,周围绕以弱荧光环,晚期荧光素渗漏,形成边缘模糊的局限性强荧光。⑵隐匿型CNV:缺乏典型CNV荧光表现,FFA的主要区别是缺乏明确的边界。根据其不同表现,又分为两类:①隐匿性CNVⅠ型,FFA早期出现小而不规则的RPE下强荧光区,晚期视网膜下组织荧光素渗漏。②隐匿性CNVⅡ型,FFA早期无边界清晰的CNV性强荧光出现,晚期有不规则或边界欠清的RPE下渗漏,形成斑点状或片状强荧光,常伴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荧光。CNV的FFA分类是CNV的基本描述方法,对CNV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FFA显示仅13%的湿性AMD患眼为典型CNV,符合激光光凝治疗标准,而87%的为隐匿性CNV,需采取其它治疗方法[2]。光动力疗法(PDT)作为目前CNV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治疗指征及疗效评价就是以此种分类为依据的 [2,4]。

二 CNV的形态结构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起源于脉络膜血管,位于RPE下间隙或视网膜神经层下间隙。CNV好发于黄斑区,其原因与脉络膜循环在黄斑处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征有关[5]。研究表明:起源于脉络膜动脉的新生血管较大,一般大于2/3PD,而起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的CNV小于2/3PD。光镜下新生血管膜主要由单层色素上皮、胶原纤维组织和散在的一些血管组成膜状结构。CNV膜上的细胞成分主要有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类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6-9]。其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在不同的研究中也不同,尤其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差异较大。

三 CNV的形成机制

CNV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衰老、氧化、炎症、Bruch膜老年性改变等引起的局部血管新生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失衡起着关键作用[13]。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在体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引起血管生成因子相对或绝对增多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新生血管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EC)激活、细胞外基质(ECM)降解、EC移行和增殖、血管管腔结构形成 [5]。很多细胞因子、细胞及ECM参与了CNV的形成过程。

已知血管生成因子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血管抑制因子有: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软骨源性抑制因子、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等。

1.VEGF

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包括VEGF121、165、189和206四种类型。其生物效应是通过特异性受体VEGFR介导的,VEGF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包括两种特异性受体,flt 1 (VEGFR-1)和KDR/flk 1(VEGFR-2),不同受体介导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尽相同。VEGF与VEGFR-1结合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而VEGFR-2与VEGF的结合主要刺激内皮细胞增生。

已经证实VEGF是一种特异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 是目前研究所发现的功能最强的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对血管内皮细胞发挥强烈的促分化作用和趋化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和迁移,从而刺激血管生成。此外,VEGF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外基质中,形成纤维蛋白凝胶等,以利于新生血管和基质细胞生长。VEGF还可以增加组织因子和某些蛋白酶的产生,促进血管的生长。

Takagi等(1996)[11]推测,组织缺氧可能首先使腺苷酸激酶活性下降,导致腺苷水平上升并激活腺苷受体激动剂,促进内皮细胞合成VEGF,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16],然后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2.bFGF

FGF是一种促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FGF的生物学活性通过作用于FGF受体而实现。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酸性FGF(aFGF)和碱性FGF(bFGF),其中bFGF是较重要的成员,其生物活性比aFGF大10~100倍,生物学功能主要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参与炎症反应和损失组织修复等。有研究表明用合成的和内源性的bFGF处理血管内皮细胞,发现其可以使内皮细胞的迁移率下降,并同时刺激内皮细胞的增长;而用抗bFGF抗体处理后,该作用消失,说明该因子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刺激增殖的双重活性。该因子在CNV 上的RPE细胞、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17]。

3. MMPs

MMPs是一组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蛋白水解酶,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角膜上皮细胞等合成与分泌。MMPs一般以酶原的形式分泌,需活化后才具有降解活性,其主要功能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膜有效成分、调节粘着、参与胚胎发育、组织模型再塑及创伤修复等正常生理过程。在正常组织中,MMPs的水平较低并且活性受其天然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inhibitors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抑制。

MMPs在CNV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过程中,MMPs可以选择性地降解内皮细胞周围的ECM,促进血管的生长。Kvanta等[19]发现在激光造成的大鼠CNV模型中,MMP-2 mRNA在CNV膜上表达明显增高,而在未用激光处理的大鼠脉络膜中,MMP-2 mRNA 的表达很弱。另外,TIMP-3基因的突变可引起眼底萎缩[20],可能是由于TIMP-3的表达减少使得MMP活性升高,进一步刺激CNV形成。这表明MMP在CNV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 是一类结构上与胰岛素相似的多肽,作为一种分子信号,在维持和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成熟和再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IGF包括2个多肽类生长因子(IGF-I和IGF-II),分子量均为7KD左右,含有A、B、C、D四个结构域。IGF可作用于IGF-IR,IGF-IIR及胰岛素受体。IGF-I及IGF-II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受体二聚体中两个亚单位交互磷酸化,磷酸化受体Tyr-P可作为选择性接点,同胞内胰岛素受体底物分子上SH2区域相结合,活化IRS-1及IRS-2形成新的Tyr-P,传递细胞内信息[20]。90%的IGF在肝脏合成,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器官、组织局部也可产生IGF。它们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研究发现在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中有胰岛素、IGF-I和IGF-II的受体,这两种细胞对IGF-I的反应是增加DNA的合成,IGF-II也可使内皮细胞DNA合成增加,但IGF-I的作用比IGF-II更强。Grant等[21]发现,在组织培养中,IGF-I引起糖尿病眼的视网膜内皮细胞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显著增加,提示IGF-I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血管基膜溶解而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由于正常血清中IGF-I水平一般为其在眼内水平的20 倍,血-视网膜屏障的通透性是决定其玻璃体内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22],通过用药抑制全身IGF-I水平可以降低眼球内IGF-I水平。眼内IGF-I、II水平的升高,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报告证实,玻璃体内注射IGF-I、II可能诱导血管扩张,微血管瘤形成,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23]。

结语:CNV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参与,如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炎性细胞。此外,还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调节剂,如血管生成因子、抗血管生成因子、ECM、炎症介质等在该过程中亦起重要作用。目前对CNV形成过程的认识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CNV动物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CNV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而且将有力推动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assJD M. Am J Ophthalmol,1994,118:285-298.

〔2〕Pauleikhoff D. Retina,2005,25:1065-1084.

〔3〕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 Arch Ophthalmol, 1990,108:816-831.

〔4〕.Singerman SC,Brucker AJ,Jampol LM,et al. Retina,2005,25(7Suppl): S1-22.)

〔5〕Ryan SJ et a1.Arch Ophthal,1982;100(1):1804

〔6〕 Green W R et a1.Ophthalmology,1993;100(10):1519

〔7〕DasA et a1. Ophthatmology,1992;99:1368

〔8〕Espinosa-Heidmann DG,ReinosoMA,PinaY,et al.Exp Eye Res,2005, 80:369-378.

〔9〕Espinosa-Heidmann DG,CaicedoA,HernandezEP,et al.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3, 44:4914-4919.

〔10〕Grunwald JE et a1.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8;39(2):385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51页)

〔11〕Takagi H et a1.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6;37:2165

〔12〕 Killingsworth MC et a1.Eye,1990;4:613

〔13〕 Ohno-MatsuiK. Nippon Ganka Gakkai Zasshi,2003,107:657-673.

〔14〕 Kvanta A et a1.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6;37(9):1929

〔15〕Ogata N et a1.CurtEyeRes,1996;15(10):1008

〔16〕SoubraneG et a1.CurrEyeRes,1994;13(3):183

〔17〕15 Kimura H et a1.InvestOphthalmolVis Sci,1995;36(10)-2110

〔18〕Kvanta A et a1.CurrEyeRes,2000;21(3):684

〔19〕Qi JH et a1.J BIol Chem,2002;277(16):13394

〔20〕Lorraine E, Katz L, Cohen P.Philadelphia: W B sauders Co,

998,2401-2409.

〔21〕.Grant MB, Guay C.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1;32:53-64

第7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1、你需要准备:

蜡烛一支,一个大玻璃瓶,一根大头铁钉,还有一样液体不可少,那就是水。

2、快来试试吧:

⑴在大玻璃瓶中注入大半瓶清水。

⑵把铁钉插入蜡烛底部,使其立在瓶子的底部,这样就不会倒了。蜡烛入水后,只有蜡烛芯所在的尖部露出水面。

⑶点了一会儿你会发现,尽管在水面上的蜡烛已经渐渐燃尽,但是蜡烛的火焰却没有熄灭,仍然在水中继续燃烧。

3、原来是这样:

蜡烛燃烧后形成的蜡液经水冷却后,在水面上构成了一层很薄的外壁,这层外壁将水和火焰隔离开来,这样火焰遇水时就不会熄灭,而是继续在水面上燃烧。因此我们就看到眼前水火相容的奇景了。

古书为什么是从右往左竖排的

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与古代汉字竖排向左行的顺序是有极大差别的。其实,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字的书写顺序是各有不同的,总体上分为左行、右行、下行三种,一直保留至今。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来文等;下行如传统的蒙古文、中国古籍印刷、古时的日语等。汉字的古代书写,一向是直行向下的。这一顺序的起源与书写材料有密切关系。古时流行的书写材料是竹简和木牍,其纹理多为纵向,通常是单行书写。人们习惯纵向持狭长的物体,一路向下书写。又因为左手拿简,右手执笔,写完便按顺序放在右手侧,左手再去拿新简开始写,就形成了先上后下,从右到左的书写习惯。

海水曾经滚烫

文/青峰

海水曾经滚烫,这一说法并不新鲜,很久以前就有科学家推断海水曾经高达80℃,但一直无法予以证明。

后来经过长达7年的努力,法国科学家终于证实了这一说法。

研究人员借助离子仪对大量古老的沉积硅质岩进行研究,测定这些岩石中硅的各种同位素比例。硅的各种同位素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沉积物中二氧化硅的数量,而这一数量又取决于海水的温度。此外,他们还用离子仪测定氧的同位素的比例,氧在这些沉积岩中的比例与这些沉积岩所形成环境中海水的温度也有直接关系。

第8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由远古时期的海底沉积物构成,但其实,这些沉积物很有可能含有早期的泥土和陆地生命成分。虽然对于这一说法,科学界还存在不少争议,但要肯定这种观点,我们不妨追溯到一亿年前,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那时的生命正在经历剧变。

如今,形形发掘出来的化石都揭示出这样一种可能:大概从5.42亿年前开始,到4.8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在海洋中迅速出现,且呈现出多样性,这一时期的生命大爆发,产生出了我们如今知晓的大多数动物种群。然而奇怪的是,在寒武纪岩石中发现的化石生物体,却和现代生命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即使在更早的、大约6.3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末期岩石中,生物化石也如此。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诸如分节蠕虫或叶状体这样的异常生物体,还有其他生活在海洋里的纸巾袋生物体,都是在被海中的岩石掩埋后,才成为典型的海洋环境沉积物。不过,这个过程显然是极其缓慢的,通过来自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纪的岩石,我们得到了古老的大型多细胞化石,而通过分析这些化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岩石极有可能是由远古时期的土壤形成的,也即是说,这些藏在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其实是由陆地上的生物,而不是由生活在海里的生物所形成的。

譬如,那些犬牙交错、具有角的谷粒纹理岩石,就可以证明那些沉积物是被风从陆地吹落入海的,因为海底沉积物根本不可能具备这种特征。而且澳大利亚岩石与众不同的色彩,以及上下地层的色调,都证明了埃迪卡拉纪岩石形成时,曾经长时间地暴露在恶劣的天气中,这种情况持续长达好几百万年。在这些岩石中的化石下面,通常还会有长度为1厘米或更长的分支管状结构物,但化石之上的岩石却没有,这些分支管状物极像我们今天所见的苔藓地衣类植物,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些被认为是海洋生物的化石,实际上是陆地上的动植物的残留物形成的。

对于这种推论,当然也不乏持相反观点的科学家,他们认为,那些被认为是地衣苔藓类生物的化石,可能只是因为与化石相连的结构体不规则所造成的误会,根据埃迪卡拉纪岩石所属的地层构造和成分,以及岩石里保存的其他海洋物种的化石,可以确定它们就是在海洋中形成的,因为不管从解剖学还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不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却又同时具备了两栖特征:既能适应陆地,又能适应海洋。

不过,这不排除是岩石受到侵蚀的原因。在埃迪卡拉纪岩石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地层形成后的数亿年间,各种不同的化学成分融入岩石,同时,水和空气也会使岩石持续受到风化,最终对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侵蚀。不少科学家显然更乐于接受这种观点,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家鲍尔・克劳斯,他就认为在埃迪卡拉纪时期,地球上的海洋曾经出现了具有戏剧性的变化,不少地方浅海中的岩石都曾经历了这种风化与侵蚀,从岩石中分析各种元素的成分,也能得到这种证明,比如澳大利亚地层中的某些岩石,成分确实酷似远古陆地生物的成分。

第9篇: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生物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一直在不断革新,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时能够积极交流,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是指紧紧围绕学案,运用导学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师策划的学案,仔细去阅读课本,了解讲述的内容,并对照学案上的要求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合作完成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传统模式,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这就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根深蒂固,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所以要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校把学生成绩看做教师教学成果,如果用新模式改革了,却不能达成期望的目标,就会对学校教师的绩效评定产生影响。

从古至今,学生的学习要依赖老师的教学,改革就会使学生a生一些问题。如果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有效结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学案导学模式也不例外。刚开始,一些老师赞成改革,但也一些老师会反感。因为生物教学是一门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花费资金购置一些硬件设备。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会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的过程。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设计学案导学

教师在教案的设计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层次设计出学生有能力完成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把预习和探究联系起来,对那些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要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才能继续学习新知识。

我们拿基因这个较难掌握的问题举例,从最先的初步学习到后来学习基因工程知识,这就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学生很难直观地去区分DNA和RNA,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学生自己把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然后分学习小组互相探讨,最后老师再给出标准答案。这样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互相讲述交流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改变遵照课本知识进程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材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刚刚跨入高中校门时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的知识点,然后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加深变难。这种设计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学生在后期学习比较难的课程时,可能记不起来以前所学的简单知识点,容易造成边学边忘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行学案导学新模式,高中教师在做教案时要勇于创新,把高中所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划分为几个版块,让学生逐个模块学习,如此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并加深记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反对,因此老师还应该努力融入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得到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从而顺利开展全新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3.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完备的软硬件设施

生物学习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理论式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应对这方面的建设给予重点关注。比如,单细胞与多细胞的分裂这个知识点,只靠学生的想象就难以弄明白,如果借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教学,就能更加生动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进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个能够联网的虚拟网络平台,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运用它进行教学或提问并回答问题,学生可以下载老师上传的教案,并且搜索相应的学习资料等,此外老师还要与学生在线保持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学案导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想把它更好更广泛地运用到高中教学上,还需要不断努力去继续研究和试验,把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广泛吸取各方的智慧和意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新式教学模式,帮助他们更轻松更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冯素琴.导学案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9(1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