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并且规模逐渐加大,这就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关怀;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而且规模逐渐加大,这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通榆县第三中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区域选取通榆县第三中学校招生范围的“两镇”“两场”“一乡”(鸿兴镇、双岗镇、双岗鹿场、第二良种场和八面乡)。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含离异后抚养孩子一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13~17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2个班级,总人数353人。据统计,第三中学招生区域所辖人口27300人,在2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19人,占70.4%,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比例为29.6%,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7.7%,较往年呈上升趋势。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负面影响。被调查的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等方面,明显差于正常家庭学生,整体状况不乐观。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的关怀,往往会觉得生活缺乏安全感。根据我的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现出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和对父母安全的忧虑,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同时在调查中我也发现:随着父母回家探亲联系次数的减少,留守在家的子女在与人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障碍明显上升。
2.留守儿童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从事的多是体力活,他们的工作劳动强度高,空闲的时间少,因此与孩子联系的次数很少。在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联系方式,由此可见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和孤僻,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调查中我们知道:放v溺爱型监护人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溯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可怜,舍不得去管,所以这些留守孩子几乎是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这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等极端性格。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通过学习出息的几率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初中毕业,然后跟自己外出打工。还有一方面就是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介入。从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有88.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监护的仅占11.1%。这个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不好,而且文盲比例高,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帮助留守儿童,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也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再加上这些老人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4.大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
调查数据显示,我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很少,关注度不够。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求助对象是教师(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6.7%),第二为同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2.2%),第三才是亲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1%)。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产生许多烦恼,这时的他们就需要找人倾诉,同时也更需要监护人正确耐心的引导。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的交流,而监护人又没有时间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些孩子产生缺乏自信、消极悲观等心理问题。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上的偏差
很多留守孩子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的错误,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调查中我发现,近50%的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而且偶尔与祖辈产生矛盾,在学校常有说谎、迟到、旷课、逃学、纪律散漫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聚一起喝酒,酒后打架……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17-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传授知识,还应体现生命的内涵。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学者吴兰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受教育者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学者王平认为,“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人认识生命的本质,创造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还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仅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还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惠泽;不仅是对今日生命的享用与重视,还是对明日生命的发展与期望”[3]。学者张娜认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生命观变革下的整体教育观的变革,它以生命为基点,围绕人的三重生命(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开展相应的关爱生命存在教育、生命的丰富社会属性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4]。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把生命看成是最具活力和存在意义的根本,任何心理因素和困难都不能阻碍或中止生命的存活;二是教育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死亡,当生命受到来自不可抗拒力或疾病的威胁时,要树立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要设法自救和配合治疗,不要失去存活的信心;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只有生命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并且热爱和尊重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在取得显著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详细分析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寻找合适的解决对策。
1.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人格发展不完善、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共性特点,对于学业、就业、经济、爱情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怨天尤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甚至出现漠视自身生命、轻视他人生命的情况。大学生中存在的生命意识淡薄、漠视生命以及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现象,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2.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及现实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尚缺乏专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机构和教师,其他的任课教师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有关工作经验。而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效果。为此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3.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沟通
生命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力量的缺失都会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回到家中,父母、亲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社会教育则能让他们把在学校和家庭中学到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家庭小范围内接受的生命教育只是局部的,是不完整的,只有到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才能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知得 更直接、更深刻、更生动,才能够接受到更全面的生命教育”[5]。学校、家庭应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弥补生命教育的不足,使生命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转变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校不应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还应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尊重和关爱学生,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其次,教师、家长和社会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性的指导;家长应利用各种日常生活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应在社会中对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
再次,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角度出发,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力度,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保生命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充分阐述生命的内涵,使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防止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
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需要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拥有深厚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生命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高素质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能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并能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应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本身具备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人。
3.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懂得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不仅要做珍爱生命的表率,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在这里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学生能够从社会中学到很多知识,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关注生命的价值。因此,社会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使生命教育更具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生命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构建经验。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6]。应该说,经验来源于实践。同样,生命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更能切身体会生命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的生命教育,应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慰问,观摩防火、防灾演习,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观看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纪录片,等等。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 社, 1991:3.
[2]吴兰.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之探析[J].科教文汇, 2008(11):11.
[3]王平. 生命教育的内涵、实践现状及其应然之路[J]. 教育科学 论坛,2008(1):11-13.
[4]张娜.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8-11.
[5]罗伽禄. 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 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6-20.
[6]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6.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它源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尊重生命,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对信仰的追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高道德要求,能够全面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生命教育的内容
(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即对生命的敬畏,这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只有生命存在了,才能谈生命的价值。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大自然赋予自己最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定要捍卫生命,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大学生一定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明确生命的意义,才能使生命创造价值。
(2)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通过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他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知道为什么而活,怎么去活。了解到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知道只有融入社会,生命的价值才会最大化,只有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看待自身的价值,能抵制住物欲、权欲等的诱惑,才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精彩。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认识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联系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与人交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从他人身上学到积极的部分,为自身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在目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开展生命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1)生命教育意识不够,缺乏面对生命的理解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坚定的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就业前的准备”,只是认为学好本学科的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就可以了。一味的应试教育,一味的考证,一味的学习文化知识,就业率使很多高校追求知识至上,技能至上,而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对学生精神和价值的思考已经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学生缺乏了对生命的理解,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淡漠,这才造成高校自杀他杀事件频发。
(2)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专业的教师更是少之甚少。现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依托于德育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当然,不是每个辅导员都可以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能够透彻的把握学生的身心状况,更谈不上能够进行预防和干预。
(3)没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现在高校的生命教育主要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体现,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也没有把生命教育当作重点。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提出来。
(4)心理辅导工作不很完善
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实际上,这些机构都形同虚设,很多有学生前去咨询,更谈不上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起到作用。
4.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高校生命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珍惜生命
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教会学生掌握保护生命的方法,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进步的前提下,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对个体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生命的理解。
(2)健全生命教育体制
要发挥高校研究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的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各部门应协作起来,为生命教育服务,并且要进行生命教育的评估机制,测评生命教育实施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生命教育机制。
(3)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普及。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从多层次的了解生命。也可以结合实践进行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命的内涵,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4)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要进一步的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能够积极的去帮助大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去开发自身潜能,做到心理和身体都健康。同时,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更加广泛的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学生可以自身化解精神压力,化解不良情绪从而消除恶性事件的发生。
5.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的。当然,生命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的艰苦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才能去提高生活与人生的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振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J].社科纵横,2010(1).
[2]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3]冯魁.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药家鑫事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
[关键词]师范生;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意识;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5
[基金项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潘建飞(1982—),女,山东威海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师范教育。
一、课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伤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 生,屡见报端和媒体。从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到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对人生命的漠视。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健康、科学、理智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在工具理性主义驱动下的现行教育进行反思: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无法使教者和受教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从师范生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意识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的范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学、物理、数学、艺体等多个师范类专业。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23份。其中,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有效问卷中男生有135人,占总数的19.2%,女生有567人,占总数的80.8%。调研对象的学历层次涵盖五年制专科生、大专生、本科生,其中文科生占45.3%,理科生占30.7%,艺体生占24%。
此外,还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师范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
1.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生命神秘而且难以预料”时,586名学生都选择了是,占总人数的83.5%。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神秘的、难以琢磨的。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见,多数师范生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很想充分把握人生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13.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20.3%的学生认为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15.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30.5%的学生认为是“平淡从容地生活”,13.8%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有5.9%的学生认为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但缺乏对生命真谛的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问卷调查中,93.8%的学生表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当涉及他人生命时,76.8%的学生表示也会珍惜他人的生命,18.9%的学生表示“跟我没关系”,仅4.3%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对于马家爵人格受到侮辱后连杀四名同窗的行为,72.1%的学生认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为,不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伤害他人生命”,21.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不仅是违法,还是灭绝人性”,6.7%的学生认为“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这代表了当下师范生对待生命的主流意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甚至不能做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也是任何人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调查中,73.3%的学生认为“死是生命的归宿,顺其自然”,10.2%的学生“忌讳谈死”,5.1%的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5.6%的学生则“经常想到死,不觉得可怕”,还有5.8%的学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大多数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死亡观,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择自杀,所以调查师范生对于自杀的看法,也是了解其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杀,78.1%的学生认为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12.5%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我决不会这么做”,5.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解脱,或许也会这么做”,4.2%的学生表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过要自杀”。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想法令人担忧,需要及时教育和引导。
3.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卷中,在被问及“是否具有应对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逃生技能或办法”时,85.9%的学生表示“只懂得有限的生存技能”或“不具备相关的生存技能”,只有14.1%的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存技能”。这说明,在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大多数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保护生命的技能。当生活中有苦恼或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解脱时,11.7%的学生表示会“憋在心里,自我舒解”,59.4%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好友倾诉或寻求帮助”,5.4%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3.6%的学生表示会“找老师交流或寻求帮助”,有18.5%的学生表示会“到网络上寻找排解方法”,1.3%的学生表示会“找宗教人士或算命先生咨询”,0.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残或自杀”。可以看出,在面对苦恼或重大挫折时,师范生更多地趋向于自我排解或与同学好友倾诉,主动选择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很少,尤其是不愿求助于教师。更有少部分学生不够理性,依赖网络,甚至迷信算命之说。不科学、不恰当的排解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困惑会越陷越深,生命的承受力也会随之降低,当抑郁的情绪始终无法纾解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残或自杀”这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调查显示,师范生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也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师范生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对生命教育了解多少,70.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在问及是否“熟悉或接触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或死亡教育课程与体验”时,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此项课程比较熟悉,3.2%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接触过,其余95%的同学表示对此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当然,单就“生命教育”一词来讲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学校在开展有关的生命教育时并不一定会向学生阐述生命教育的涵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提法及其措施、内容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甚少。如果师范生连生命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将来去实施生命教育。
2.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对自己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教师这份职业,45.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喜欢,但别无选择”,8.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回答“对师范生身份所承担的生命意义了解程度”时,90.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6.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仅有2.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从以上数据得知,存在一定比例的师范生不是很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工作热情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并且,数据显示即便喜欢,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生命意义,能在将来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有目的地影响、引导自己的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师范生对待现实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当问及“对于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现象,您怎么看”时,高达91.7%的学生表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威胁”,这说明大部分的师范生还是能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生命。尤其是在向师范生简单介绍生命教育的内涵之后,9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师范院校开展生命教育,100%的学生也表示会在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时关注对自己学生的生命教育,这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四、结论
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缺乏科学的指导。另外,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有极少数师范生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也有着比较正确的死亡观,但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也未能很好地体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亟须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教育。
〔参 考 文 献〕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04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近年来,媒体关于中学生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报道屡见不鲜,从中反映出一些学生在认识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也折射出中小学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还较为不足,且容易冲动、不理智,因此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偏差,特别是遭受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他们往往采用偏激的手段解决问题,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珍惜生命、学会感恩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
1.生命教育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近年来,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自我及他人生命不尊重、不珍惜,有关中学生自杀及伤害他人生命的报道屡见不鲜。然而,目前除仅有辽宁、上海开始启动生命教育外,生命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
2.生命教育研究没有积极开展
国内的生命教育研究多是学者自己展开,研究内容各有偏颇、系统性不够,同时研究内容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践性不强,不能有效的指导学校生命教育实践。与大陆相比,台湾学校生命教育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台湾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台湾教育当局倡导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还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就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都有力地促进了台湾地区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台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绩值得大陆学校借鉴。
3.缺少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教师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学均未把生命教育课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生命教育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生命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设置专门科目、课时,编写教材,培训和配备专任教师,而当前极少数中学即使设置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以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关的课程,使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生命教育这一教学内容。此外,绝大多数中学根本没有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或者是别的科目的教师兼上这门课程,教师本身就缺乏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二、中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1.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应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2.创新教育方法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它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请交通管理员给我们作报告,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3.实现教育的立体性
生命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三方面密切配合,实现立体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家庭、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为形成教育合力,我校通过举办“家长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学校”的方式来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命,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通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三、结语
总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在中学阶段有其特殊性,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导入恰当的生命教育内容,辅以有效的实施途径,不仅要有对生命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生命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只要我们建立起对生命教育的充分重视与足够认识,身体力行,就能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达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蔚莉.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06:84+98.
[2]温静.当代中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71+173.
这项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了解了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对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对自杀持不同观点的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根据当前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试从积极心理学教育角度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建议。
生命教育情况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接受过生命教育,但仍有13.8%的学生从未接受过生命教育,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被试群体中,大学中接受过生命教育的比例要低于小学和中学,说明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有所欠缺,函待完善;从接受生命教育的途径来看,学校教育占首位,其次为家庭教育,表明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有63.2%的被试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非常必要,35.6%的被试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一定必要,另有1.2%的被试认为没太多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渴望得到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都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因此,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能仅仅从问题出发,而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及理念,创设新的生命教育模式。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建构积极型生命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生命教育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传统教育大多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对其生命态度的培养,应将课堂视为培育大学生生命态度的重要途径,发挥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作用。要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改变原有的从问题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无法实现的,可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生命教育课上,注重讲解生命相关知识,使学生重视生命教育理论学习。课程的设计应关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正能量,培养其积极人格。教学中,要营造积极和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引导其发掘自身积极的一面,勇敢面对挫折,笑对人生。通过积极型生命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2.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体验和积极品质与群体以及社会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强调营造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从学校方面来说,应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便为塑造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人格构建一个潜移默化的氛围。大学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J环,努力营造一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良好气氛,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校要完成好自身的教育、服务与引导功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日常的主题班会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丰富与充实自己的人生。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与氛围中,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持久长效作用。
3.开展积极型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生命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直接面向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把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受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高校要善于利用学生会与社团等学生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专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品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探险活动,增加学生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懂得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展览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生命之美好,增强自身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利用寒暑假,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当前的幸福;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生命知识,体验幸福与快乐,生命的珍贵性,激发大学生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积极运用新媒体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高校生命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多层次生命教育体系。比如,可以建立生命教育相关网站,以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呈现生命教育知识,宣传积极型生命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一起分享生命中的积极体验,丰富彼此的生命经验。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以开设生命教育阅读专栏,推荐各种优秀的生命教育书籍、讲座和视频等。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与宣传中,应该更多地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开展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和有正能量的生命事迹和故事,使学生对生命充满热情,形成科学的生命态度。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生命教育 教育缺失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教育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被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统领着。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类个体健康成长被渐渐淡忘和忽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严重的青少年自杀、虐待他人等轻视生命的诸多问题,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生命教育的缺位。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接二连三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血案并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生命教育亟待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而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启蒙性、连续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青少年生命教育开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家庭不应承担过多的教育职责。即使有很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也存在着"应试教育才是硬道理"的误区。
如何转变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提高家长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
2.生命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2.1 目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情感道德发展,教育者更多关心学
生的智慧生命,忽视了其情感生命的涵养。虽然学校教育也一直在强调青少年的德育,但是学校德育教育陷入形式化,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老师和学生都仅仅把德育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学,学生缺乏内心深刻的体验。同时,传统教育中习惯于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青少年很容易被引导为一味追求离实际较为遥远的高远理想,而忽视了生命的意义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现的。
2.2 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挥下严重缺失生命教育内容
家长注重青少年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道德教育,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子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长赋予孩子不理智的爱。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味溺爱,对孩子的关心较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忘记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忽视了孩子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另外,一部分家长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认为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没有独立人格,由此产生很多因为亲子矛盾冲突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
2.3 我国正处于快速社会变革时期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追名逐利、浮躁的社会现象和风气,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功利思想日益泛化,虚荣攀比心理更为增强,忽略了生命本身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宣传媒介没有充分发挥对生命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正面影响作用。
3.对策
针对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影响,提出加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开展的对策。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有义务引导和支持家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家校联动,为青少年提供较为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目前学校基本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学校可提供给家长充分的生命教育资源,如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沙龙、工作坊等,树立家长的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为家庭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3.2 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与积极面对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要摒弃"家长不需要岗前培训、不需要合格证"的传统观念,提高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意识,加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教育正确理念的不断学习。客观面对应试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重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驻守好最稳固、最基本的阵地。
3.3 充分发挥社会对家庭的正确引导作用
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与教育专
业机构应充分发挥好媒介渠道的作用,分阶段、分层级、系统地为家长、青少年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载体。如设置专题栏目、互动节目、专刊、公益宣传片等形式,形成一个人人重视生命教育的良性社会大氛围。
生命教育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
的体系,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成长已无法等待。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阵线--家庭,无疑要首先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担,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从生活的点滴入手为他们的生命质量、生命价值体现创造良好的教育基础,让青少年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威盛研究生.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8.5
[2] 刘卫平,武秋林,刘卫红.安阳市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现状与教育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05(2)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聚焦中小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关注不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对生命价值方面的内容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系统,很难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感受生命的幸福和美好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加强的领域。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但是,当代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令人痛心。据2014年1月18日中新网《重庆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勿轻视生命》的报道:“重庆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1年至2012年度通过科学方法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151230名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得出数据:各高校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为11%~13%,自杀未遂为1.1%~1.7%”。这样的数据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大学生生命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最突出表现。就大学生群体而言,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不可回避的一个沉重话题。“仅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了63起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总共发生了14例在校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2009年上海在校大学生的自杀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八成。”据中新网报道,2014年1月6日,南京一名大四男生和青海一名大三女生跳楼自杀案件,在新年的钟声刚敲响不久,两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遽然离去,不由让人扼腕叹息。除了自杀之外,各种残害他人生命包括残害动物生命的事件也经常见诸于媒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教育目的窄化为生存适应,在生命教育方面并没有尽到职责,德育偏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则边缘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培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对生命教育有所涉及,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仍缺乏系统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不够。
(二)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物质的最大化
当代社会扑面而来的拜物主义引发人们对利益的无尽索求,生命被外在的物质牵制,有的大学生为了物欲的满足甚至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不惜出卖人格,践踏生命的尊严。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单纯追求物质并不能提升生命的内在品质,由于内心没有依靠,缺乏精神信仰的指引,一个个孤独的生命在物质的荒原上惶恐不安,生命本身陷入困顿。“在一项名叫‘美国梦的黑暗面’研究里,蒂姆・阿塞(TimKasser)和理查德・瑞恩(RichardRyan)指出,如果在生命中只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话,带来的只有负面的后果。这些只追求财富的人通常也没办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比其他人更有压力,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在身心合一方面,他们显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
诚然,物质条件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本前提,但那维系的仅仅是人的自然生命,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去发展自己的社会生命、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指向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立足于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培养,以提升大学生生命的内在品质为宗旨,使大学生活丰富而充盈,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最终实现生命的成长和超越。
(一)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性目标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以敬畏的态度善待和呵护一切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的一个奇迹,任何人都无权扼杀和剥夺其生存的权利;生命本身有其神圣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不能因为外在的名利、物欲而伤生害命;幸福的生活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创造,既要珍惜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呵护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也就是在呵护人类的生命家园。
因此,“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将‘大生命’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对所有生命的敏感,以慈悲的心肠和大爱境界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看待各种生命现象,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关爱一切生命。
(二)发展生命、感受幸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层次目标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懂得维系自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实践中促进社会生命的积极健康发展,从而提升生命的层次和质量,感受生命本身的幸福和美好。理想的教育应当让生命中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能绚烂开放,从最低层次的生存逐步走向生命的快乐幸福。这一层次的生命教育包括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
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恋爱、就业等问题时经常会遭遇挫折和困难,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知如何理性应对这些挫折,有时会发生放弃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生命的悲剧。挫折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生命之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有也有低谷,生命中的成败得失本身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眼看着“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只要坚持,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挫折教育让学生体悟到挫折的正面价值,从而认识到生命的潜能,让内心更强大,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培育生命情怀,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感谢他人的善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回馈他人。感恩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幸福感,自己这朵生命的小花也许卑微,但同样沐浴着阳光雨露的馈赠,承载着人类爱的照拂。满怀感恩,内心更能体验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从而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三)确立信仰、超越有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终极性目标
生命更丰富的内涵是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是生命境界的升华。每一个生命又都是有限的存在,人生的列车总有到站的那一天,生命教育应使大学生确立人生信仰,寻求生命的意义进而超越有限的生命,克服“存在的虚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中国处于急速转型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面临多重矛盾和冲突,人们既享受着物质华美的盛宴,同时也吞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的苦果,生命的焦虑和无助日益强烈。在这样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世界,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的灌输,不知信仰为何物的大学生在碰到一些问题和挫折时往往变得无所适从,内心孤独而彷徨,很有可能用极端的方式终结一切。没有信仰的生命是无根的飘萍,经不起风吹雨打。信仰是生命的支柱和依靠,是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信仰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感悟到有限生命之可贵,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人为什么活着”,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不断超越生命的有限,融入到对无限生命意义的追寻之中。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建构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方位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体系,开辟多层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以课程为载体,将生命元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新教育理念,使教育回归人性和生命的需要,关注大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首先,以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其次,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命教育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厚重的本土文化根基。最后,借鉴西方国家发展成熟的生命教育理论,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的思想补充。
(二)生命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生命教育回归生命体验
生命的成长和超越不是来自于沉思,也不是来自生命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实践。生命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生命教育回归生命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生命的真实性。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存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生命认知,培养生命情感,锤炼生命意志,坚定生命信念。例如,可以让大学生从事一些公益性活动,如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利用所学知识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服务,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产房、手术室、殡仪馆和墓地,让大学生体悟到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逃避;还可以进行安全逃生演习和生存技能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保护自己生命的能力。
(三)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个合力工程,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互联、互补、互动的生命教育机制,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个体的生命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才有可能战胜恐惧和焦虑,培养内心的坚强和自信,提升应对风险和挫折的能力。但是当前社会种种不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因此,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应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缓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4).
[2]曾云莺,王东红.后现代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1).
[3]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M].汪冰,刘骏杰,倪子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