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关键词:道路交通;节能减排路径;潜力

1引言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在总量与规模上持续上升,在能源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为减少道路交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展道路交通节能减排路径及潜力分析十分必要。

2道路交通节能减排途径

2.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通过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600多个城市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仅有10%左右,小部分城市可达20%左右,大部分中、小城市则达不到5%。因此,我国居民使用公交出行的比例过低,原因是我国缺乏健全的公交体系,相关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公共交通体系发展缓慢等。另外,我国私家车数量剧增也对公共交通造成巨大压力,例如,在2000年以前我国平均公交运营速度是为12至14千米每小时,而目前仅有4至10千米每小时,整体城市公交运行效率大幅下降。通过对有关数据分析可发现,私人交通,尤其是私家车交通的市场占有率要远超于大众交通,尤其是公交车。所以,想要提高公交的竞争力,只有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对其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此外,应当要加大政府导向力度,加大投资,拓宽与革新其融资渠道,以促使公共交通体系健康持续发展。

2.2降低机动车单耗

积极促进汽车发动机减排技术的应用,减少机动车油耗,提升其运行效率有助于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第一,研究开发混合电动汽车。此项技术有效结合了电池、电力驱动系统以及内燃发动机,通过制动能量回收、关闭发动机、降低发动机体积来达到降低运行能耗的目的。采用电驱动来取代内燃发动机,从而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减少单耗。混合电动汽车在低速起停阶段,其能源消耗只有传统汽车的1/2,中型卡车在城市路况下,单耗能够减少约23%~63%。第二,材料轻质化,减少车身重量,从而达到节约车辆燃油的目的。当前,美国福特公司研发出了一款中型小汽车原型,其重量只有900kg,相较于一般小汽车,其车身重量减轻了550kg,能源消耗减少了20%。当前,部分使用铝合金的小汽车已投入使用,如新型大众POLO、奥迪A8等,每100km只需耗油3L,大大低于我国8.06L/100km的平均油耗。第三,柴油发动机和直喷汽油。当前,在日本以及欧洲已经投入使用了直喷汽油发动机,相较于普通汽油发动机来说,该类新型发动机燃料经济性提高大约35%,减排25%。第四,车用燃料电池。与当前车辆发动机技术效率相比,燃料电池要高出一倍之多,而且基本上其排放量为0。如将其所采用的氢气来自于天然气,由开采至车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较于普通发动机也降低约40%,不仅如此,在氢制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浓度较高二氧化碳,因而为最大程度地实现环保性,需采用搜集技术。2.3控制排放物标准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对排放物标准进行严格控制也是将碳排放量降低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V,相较于国III标准来说,轻型汽油汽车所排放的一氧化碳量下降约54.5%,碳氢化合物降低约62.5%。在今后10年内,如我国严格执行国V标准,并采用车载诊断系统(OBD)实时监测,便能够对机动车碳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

3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3.1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计算

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计算主要用公式EQC=∑kNkLkek计算。其中K为节能减排途径种类;N是第K类途径中车辆数量情况;L是车辆平均里程;e是第K类节能减排系数。

3.2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采取设定不同条件进行计算:假设一:2005年到2010年假设实行2005年标准,小汽车占有率以及公交车出行比例分别是20%、10%,另外排放标准为国III,且节油举措没有大范围落实;假设二:2010年至2015年小汽车占有率以及公交车出行比例分别上升至50%、30%,排放为国IV,且平均新增车辆油耗设定为7L/100Km;假设三:2015年至2020年小汽车占有率以及公交车出行比例达60%、40%,排放为国V,且平均新增车辆油耗设定为6.5L/100Km。另外假设条件中参数会根据相关标准逐步变化,以公交车出行比例来说,2005年到2020年所增长比例主要来源于走路、私人车辆出行等其他方式转化。为准确计算出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研究主要考虑私人车辆转化。如假设三中公交车比例相比于二上升了10%,计算中将其全部视为私人车辆出行所转化。本次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所计提机动车主要为两个时间段,第一2015年汽车保有量9000万辆,商用车为1500万;第二,2020年汽车15000万辆,商用车2000万。另外车辆年平均里程23000km。根据公式以及所假设条件计算,结合节能减排途径以及政策实施力度,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得出三种结果:第一,实施力度较低时,2015年减少排放量可达1884万吨,2020年则为4058万吨;第二,中等实施力度,2015年减少排放量可达1909万吨,2020年则为5537万吨;第三,实施力度强时,2015年减少排放量可达2194万吨,2020年则为7158万吨。因此,我国道路交通节能减排潜力2020年减少排放量可达7158万吨。综上,我国道路交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只要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定会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魁彪.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有效途径探讨[J].交通运输研究,2011(12):182~184.

[2]曹艳梅,丁冬梅.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89~91.

第2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关键字:碳排放,长三角机场,航空减排

1 研究背景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协定》――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签订。遥望近百年来的人类史,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直到近二十年,人类才逐步意识到减排的重要性。至此,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减排活动,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监督与约束污染物的排放。碳排放作为全球气候问题的“祸首”,在各国政策中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作为航空业所带来的附属品,航空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近几年,航空业高速发展,拥有5%的年增长率,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的2%-3%。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航空业碳排放量数据是实施航空业碳排放管理的基础,如何高效准确地测算出具体的碳排放量数据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我国,长三角地区作橹匾的经济命脉,航空业十分发达,大型机场的数量属全国之最。庞大的机场数量带来的是大量的航空碳排放量。因此本文中于长三角地区每个省市各选取一个运输量最大的机场作为样本(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借助ICAO标准排放量模型来计算各机场的碳排放量。

2 碳排放估算

飞机在机场的活动可以由LTO(标准起飞着陆)循环描述。LTO循环是飞机从高空降落至机场又重新起飞至高空的一个封闭工作过程。ICAO(国际民航组织)规定,一个理想的LTO循环包括4个工作状态:进近、滑行、起飞和爬升。这4阶段的飞机活动时间和发动机推力等级及机型无关,分别为0.7分钟/起飞、2.2分钟/爬升、4分钟/进近着陆、26分钟/滑行。ICAO构建了机型排放数据库,采用LTO循环来计算在机场终端区混合层高度(1000米)以下飞机各个阶段的污染气体排放问题,这就是ICAO标准排放量模型。

式中E表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kg);n表示飞机发动机的台数;ti表示LTO循环第i飞行阶段的飞行时间(s);Fi是每阶段的单发燃油流量,Ii是每阶段的CO2排放因子。在0m海平面高度、15℃气温和标准的LTO循环下,飞机各阶段的CO2排放因子均为常数3.115。

为了计算我国长三角地区机场航空碳排放量,根据我国各类机型的平均座位数,大致把我国的各种机型分为以下四个大类,如表1所示:

从国际民航组织官网的发动机排放数据库中能够获得并计算出,各类飞机在LTO循环中各个阶段的发动机燃油流量的平均值。结合标准排放量模型,可以计算出一个标准LTO循环下各类飞机在机场的碳排放量,见表2。

此外通过登录各机场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每天的航班信息及对应的飞机机型。因为在航班时刻表里,民航班机起降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可以用机场一周内起飞的各类飞机机型比例,见表4,来估算出各类机型年起降次数的比例。

4 减排应对策略

由上文中的计算结果可见,各主要机场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长较快,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本文围绕民航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4.1 缩短飞机滑行时间

在标准的LTO循环下,飞机地面滑行时间长达26分钟,燃油消耗量约为整个LTO循环阶段的40%。因此,机场应合理规划机坪布局,改进滑行路线,有效地缩短飞机滑行时间,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4.2 增强空管管制能力

空管部门应建立合理的空域使用机制,提高管制能力,科学合理地使用机场终端区域,营造有序、便捷的空中交通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空中盘旋和地面等待时间。

4.3 开发生物燃料

利用生物燃料代替航空燃油是降低飞机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并且生物燃料的研发和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生物燃料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民航运输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生物燃料的开发和使用中,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航空飞行零排放。

5 结语

气候性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全球都在积极响应减排的同时,我国民航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适应这种趋势,实施节能减排创新,为我国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民航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丁文杉,蔡良才,邵斌,丁飞.机场大气污染研究现状综述[J].环境工程,2014(6):69-72.

第3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工程

一、园林工程营造引入低碳理念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地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低碳理念及其推行发展是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所谓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具体来说,是通过制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革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理念的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城市、低碳建筑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发展与运用,但在园林方面的研究及运用还不多,作为城市中的大自然,原来不但可供市民休闲游憩,还能发挥出吸碳、排氧、降噪、改善城市小气候等重要作用,有效改善并保护自然了环境,其本身就是一个低碳的项目。将低碳理念运用于园林工程的营造当中,使园林工程与低碳理念相结合,建设低碳园林,将低碳技术运用到园林的规划、施工等各项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采用新的清洁型能源服务,营造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园林,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能有效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合理物质及精神需求。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工程营造策略

1、因地制宜塑造园林地形

园林地形是园林的骨架和基底,是整个园林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园林其他元素的载体。塑造园林地形的所需投入占整个园林工程建设投入的比重较大,因此在园林地形的塑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利用为主,改造为辅,根据原有的地形实际状况特点,结合园林的类别、功能、要求、景观效果以及工程项目所需土地类型等条件,合理把握地形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要素,就低挖池,就高堆山,通过对地形组织进行合理布局,融合其他园林要素,充分考虑到土地类型、环境、建筑物、植物、水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及影响,充分考虑到能效的要求,在园林工程营造中有效利用资源,构建丰富优美的园林景域,因地制宜塑造园林地形不但大大降低了园林工程营造中对人工及机械挖方、填方的投入,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及财力,规避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能彰显了园林顺应自然的地域特色,使地形的空间布局塑造符合自然山水规律,使之与园林地形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效融合,达到既合理又稳定的园林工程效果,体现出自然山水之趣。

2、控制园林材料的碳成本

园林材料是园林工程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建筑装饰材料、地面铺装材料、雕塑小品材料、各种设施材料等硬质材料及地被、乔灌木等绿化软质材料,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 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 物和能源的消耗等。控制园林材料的碳成本,降低园林材料的碳排放是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工程营造的关键。在使用园林材料时,需坚持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从环境容量及生态承载力出发,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就近选择材料,因地制宜,推广并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材料及传统工艺,不但能造就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园林景观,还能降低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有效降低园林工程造价,控制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在园林工程中,在确保材料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可再生自然资源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使园林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例如尽量选择诸如木材、木塑复合材料等低碳材料,减少诸如钢材玻璃混凝土等高碳材料,推广并使用低碳环保材料,节约能源及物资消耗,以此控制并减少园林材料的碳成本。此外,实现循环利用材料及资源是控制园林材料碳成本的重要举措,可通过改装、重构已成型材料等诸多措施,循环再利用各种园林材料,使其在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实现多发利用,从而提高园林材料的利用效率。

3、降低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碳排放

园林施工是园林工程营造的关键环节,涵盖可获取施工材料、运输、利用设备、栽种植物、人员作业等各个环节。由于园林工程项目的场地条件、建设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及人员主观能动性均会影响到施工中的碳排放。园林工程施工阶段,尤其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往往需要大量使用机械,这些机械的操作不但会大大消耗石化能源,加大碳排放,造成污染、地面压实噪声、严重的交通压力、额外的仓储空问等一系列问题,还会对土地、植物乃至工程项目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需尽可能地减少大量消耗石化能源的机械的操作,如需操作,可采用低碳高效的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就近购买运输苗木、施工材料等,并在施工中合理调配车辆,减少空车率,尽可能降低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汽油、柴油的直接碳排放及材料生产的间接碳排量。科学布局施工组织,仔细研读园林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对场地地形、苗木的规格、数量、所需运输设备、施工机械、施工人员有详尽地了解并做好科学统筹工作,确保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正确地施工,避免采用逆境栽植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手法所造成的植物、水土资源等极大浪费,加强施工监管,每个细节都落实到专人负责,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低碳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中的碳排放。

总之,探索高效低碳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园林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工程营造是实现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个目标仍是任重而道远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权 环境成本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来自于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区域内部各污染源用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人买入或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项目交易市场交易的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

一、对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体系的构想

(一)碳排放权是否能够确认。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基于市场是配置资源有效途径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观点。根据这种观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缓解经济外部性的有效途径。显然碳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首先,商品是企业的一种资产,具有可定义性;其次,商品通常存在交易市场,即使是不完善的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也具有可计量性;第三,由于碳排放权的交易存在市场,具有相应的交易凭证,企业可以按照原始凭证对碳排放权进行可靠的计量;第四,碳排放权越来越成为众多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是有用的经济信息,符合经济信息的相关性。

(二)碳排放权应在何时进行确认。当企业要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时,还要明确何时确认碳排放权。初次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所以当企业产生碳排放权的交易或事项,即通过政府分配或企业购买取得碳排放权,只要企业取得相应的原始凭证,证明企业拥有并控制该碳排放权的时点,就是企业确认碳排放权的时点。通常当排放减量权证签发后,温室气体碳排放权的价值即被承认,企业即可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

(三)碳排放权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1.政府补助。政府分配是指管理当局将核算好的排放权无偿发给企业。企业对于通过政府分配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定义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而是直接取得资产。政府为企业分配的碳排放权符合无偿划分,属于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取得收益。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其中碳排放权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2.无形资产。企业购买碳排放权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企业通过竞拍获得碳排放权。企业对于通过购买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下列特征:(1)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碳排放权的所有权虽然归国家所有,但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因此,企业可以控制其取得的碳排放权,并通过出售、转让以及使用碳排放权带来的其他社会效益而获得经济利益。(2)不具有实物形态。碳排放权所交易的不是一般的有形商品,而是一种量化的减排信用额度。(3)具有可辨认性。碳排放权能够从企业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用于出售或者转让,而不需要同时处置在同一获利活动中的其他资产。(4)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尽管世界上已经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也有了北京、天津等多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但是纵观全球,99%的市场是强制碳市场,只有不到1%是自愿碳市场。我国没有强制规定减排义务、碳交易还停留在自愿交易阶段,规模较小,无法形成有效稳定的市场,在持有过程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不确定,不属于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因此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四)碳排放权计量体系。鉴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相应的交易机制不断统一,碳排放权可以用货币计量。计量属性选择方面,碳排放权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这三种属性。企业对从二级市场通过购买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权,可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该碳排放权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比较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确认该资产所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可回收金额是由该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与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二者孰高决定。当企业通过政府分配免费取得碳排放权时,由于历史成本为零,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建议使用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

(一)确认为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从理论上讲,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资本法与收益法。我国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根据上文所述,碳排放权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企业应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为了避免财务报表产生误导,对于不能合理确定价值的政府补助,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政府补助的性质、范围和期限等内容。企业要对确认为政府补助的碳排放权提前进行处置,相当于处置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初始计量:企业应当在实际取得碳排放权的时候,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为无形资产和递延收益,即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后续计量:在相关寿命期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处置:具体处理类似对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的处置。

(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在目前的CDM项目中,碳排放权以经核证的碳减排量的形式进行交易,国内通过CDM注册并经过核证的企业可以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碳排放权”的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做下面的会计处理:

初始计量: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后续计量:碳排放作为一种特许使用权,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耗用的,所以应当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对于碳排放权,其取得若源于合同性或法定权利,其使用寿命不超过合同性权利或者其他法定权利的期限,以企业预计使用寿命和法定使用寿命孰短为标准确定使用寿命。若在合同到期时将碳排放权一次性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则收益不需要分摊到各个收益期,无需进行无形资产摊销,但期末需要做减值测试,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碳排放权”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处置:企业出售碳排放权时,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规定,收益在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之间分配。取得价款与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上交国家的部分计入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即营业外收入或者营业外支出。其中,对于氢氟碳化物和全氟碳化物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碳排放权转让额的65%;氧化亚氮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碳排放权转让额的30%;重点领域,包括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的项目,和植树造林等环境保护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碳排放权转让额的2%。出售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照已经计提的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照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科目,按照应上缴国家的比例计算,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或者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三、对完善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的建议

(一)完善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准则。完善碳排放权会计准则,可以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的稳定,从理论上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确保相应法律强制性并加大管理力度,同时避免碳排放政策与其他交叉环境政策的冲突,使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有序交易,进而为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谈判中提供制度基础。

(二)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是保障企业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在支撑,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理论以及碳会计理论都是当下非常前沿的会计理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规范。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在实务中的执业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也应当加强认识,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为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新知识、新趋势的机会。

(三)改善会计教育模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存在特殊性,仅依靠借鉴国外已有模式和实务工作者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产生了对碳排放权会计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为推动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专业储备力量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碳排放权交易对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具有特殊要求,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S

参考文献:

第5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Abstract: The world is facing a serious energy shortages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landscape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 of low-carbon objectives. The low-carbo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necessary principles, which includ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protecting nature, both low-carbon conservation and beautiful and practical, the best use and cut cost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crease the carbon sink function of landscape, extend the life of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quantization principle.

关键词: 低碳园林;设计原则;节能降耗

Key words: low-carbon landscape;design principles;energy-saving and cost-reducing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318-02

0 引言

园林建设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有崽认为在城市建立低碳风景园林是实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1]。左毅颖也认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巨大贡献[2]。此外,城市风景园林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增加环境湿度,提高人体舒适度等[3]。低碳园林的建设,要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控制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园林的运营及使用的过程中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并且充分的利用各种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因地制宜与保护自然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园林设计应该从宏观上对场地进行定位规划,充分结合当地的历史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园林功能进一步美化原先地貌特征,不随意改动地形,保留场地上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选用当地建材和乡土植物。就地取材、运用乡土植物,不仅降低运输过程的碳排放,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

1.2 保护自然原则 保护自然是指园林的建设要尊重和保护原有自然条件,合理利用现有的光、风、水、植物等,可以大大减少碳的排放。在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中,应尽量保护原有树木和林地,以天然水系的蜿蜒曲折为美,以适合当地的植物为主。

2 节约与美观实用并重原则

2.1 低碳节约与美观实用 低碳园林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化,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材料和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美观实用是园林的重要功能,低碳园林设计中,不仅要低碳,还要考虑其实用价值、美学价值。所谓实用,是指园林通过吸纳污浊的空气、粉尘,释放氧气和负离子,隔离噪音,在炎炎夏日为使用者提供荫凉和凉爽的氛围,通过植物的配置提供视觉和嗅觉方面的享受;所谓美观,是指园林在布局、结构、植物类型配置、颜色组合等各个方面,满足使用者的视觉要求。

2.2 物尽其用与开源节流 园林设计要从节约资源/能源、开发新资源/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最大限度发挥能源和材料的潜力。尽可能循环利用废弃物,在物尽其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使用低碳材料、低碳能源。常用的造园材料包括陶瓷、玻璃、钢材等,其制造经过高温、煅烧、冶炼等过程,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应少用。当地的石材、沙土、植物,由于避免了复杂的加工和远途运输,可以大大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在能源方面,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LED照明等新能源或者新技术。在水资源方面,应增加对雨洪的收集利用。

2.3 降低能耗与提高能效 园林在建设期和运行期主要消耗电能,园林建设时使用机械耗电,建成后照明、灌溉、喷泉景观等耗电。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耗电越多,发电时使用的煤炭量也越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大。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都有必要降低能耗的使用,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减排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实现低碳目标;对于新能源也一样,如果消耗过多的新能源,也和低碳目标相违背。

从能源使用方面降低碳排放的思路包括:首先要从各个阶段、不同途径降低能源的直接消耗;其次,通过采用节能设备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消耗的能源做出更多有用功;再次,通过使用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间接减少碳排放。具体的做法包括:减少工程量,从而降低机械设备使用量;减少喷泉等消耗动力的景观,或者只在游人较多的时间使用;选用能效高的照明产品,不选普通的白炽灯,不选离地面过高或过低的路灯等。

3 增加园林的碳汇功能原则

园林具有各种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容纳了大量乔木、灌木、草本等大量植物的场所,可以吸纳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园林是城市的肺,不断为城市补给氧气,带走废气。在这一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成能量储存起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或者活动称为碳汇,那么营造低碳园林,就要增加园林的碳汇功能。

增加园林碳汇功能的思路包括:增加绿化率,缩小非植物所占的面积;通过立体种植、屋顶绿化等办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量;选择当地植物,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而不是选择昂贵的外来树种,多种植乔木、灌木等储碳能力强的植物,少栽种草坪等碳汇能力较弱而且消耗大量水资源的植物,乔木类树种固碳释氧能力最大;榆叶梅的固碳量是红枫的11.30倍;垂柳、鸢尾、木芙蓉、火棘和醉鱼草等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强,多数槭属植物较弱;乌冈栎、乌桕、麻栎等也具有很高的固碳率。

4 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原则

园林的使用寿命是指从园林建成使用之日起到园林被大修改造或废弃拆除的整个阶段。在园林设计中应关注生态环境,科学地调研现状,恰当的选择材料、植物和维护方式,从各方面降低园林的碳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量,以及维护成本,从而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实现低碳的目的。

现代园林的设计建设,无论从设计理念、建设方法还是用材用能的技巧,都和古代园林有了较大的不同,但是需要从古典园林汲取经验,古典园林精巧的设计、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是现代园林追求的榜样。

5 低碳理念的量化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要达到低碳目标,就要充分考虑碳排放量,需要注意的是,低碳型园林的减量化,不仅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包括能源、水、材料、植物的消耗;不但从绝对意义上减量,还要从相对意义上减量,即多选用低污染、可再生的能源;多选用当地现有的条件和材料。那么,如何定量的描述减排的设计和效果,如何评价低碳的程度,都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和核算方法来体现。目前,在其他领域,定量的计算碳排放、设计低碳评价指标,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例如,评价低碳城市、低碳行业的指标体系。计算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或减排量,就是将低碳理念量化的过程,通过数据和公式辅助设计,以此来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将使园林设计切实实现低碳目标,对社会及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6 结语

低碳园林对降低能耗、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有意义,但是目前在园林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浪费资源能源的现象,应从源头着手,转变设计理念。本文探讨了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并列举了具体的方法。园林设计应以各原则为指导,将低碳理念落实到建设环节和维护环节,从而实现低碳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有崽.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J].现代园艺,2011(9):61.

第6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创新科技;市场化;阻碍;途径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哥本哈根会议艰难的进程使环境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地球环境是人类生息的共同家园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现在却制约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为此,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公布,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该目标将“低碳”推入21世纪主题词中,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高人类生活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2的必要前提之一。

2.低碳创新科技概述及市场化作用

2.1 低碳创新科技

低碳创新科技,是以实现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为目的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产品,是未来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经济发展模式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离不开创新科技的支撑②。经济发展依赖于科技的推动,同样,经济模式的革命性改变仍然需要科技的创新作为保证。当前各国科研院所在政府减排政策的号召下均致力于低碳创新科技的研究与探索,以期借助于科学手段最大程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陆续问世的火电减排、节能环保冰箱、新能源汽车②、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太阳能照明装置(即阳光输送机)等均属此类产品。

2.2 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的作用

低碳创新科技若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屏蔽在实验室,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作用也会微乎其微,只有将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为商品,推广到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渗透到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消费者的日常应用中,才会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目标实现产生质的改变。

低碳创新科技是基于低碳需求的科技创新,致力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以及社会各界对低碳理念的贯彻落实。第一,低碳创新科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可以在现有资源重新合理的分配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低碳创新科技的推广有利于减轻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政治压力;第三,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及转变消费方式。①

3.低碳创新科技的市场化阻碍:以“阳光输送机”为例

纵然低碳创新科技的市场化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具体的市场化过程中,仍然遇到市场推广阻碍。原因在于消费者的“惯性”(引用物理学中“惯性”)。技术创新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观念创新。低碳创新科技产品具有创新性,它的使用必然会打破消费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及长期的生活、消费习惯。这些阻力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地、完全地接受低碳创新科技衍生出的商品。现以低碳创新科技产品“太阳能照明装置”(阳光输送机)举例说明。

3.1 “阳光输送机”原理介绍

阳光输送机是在太阳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智能光导照明系统。该装置改变了一般情况下光―电―光的照明模式,利用光―光的模式直接将太阳光引到需要照明的地方,降低了成本,简化了系统设备。该产品由太阳跟踪系统、聚光装置、阳光传输装置、终端等组成。太阳跟踪系统的控制器控制云台面板与太阳同步运行,并保证两者始终垂直,聚光设备为凸透镜,安装在云台面板上,凸透镜将太阳光聚光程一个直径约2mm的光斑,再通过阳光传输装置送到终端即可实现照明。③阳光输送机脱离火力发电等高能耗发电模式,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实现在无转换、0时差的条件下直接照明,属于低碳创新科技产品。

3.2 “阳光输送机”的作用

我国一直是电能消耗大国,2009年数据调查:我国火力发电比重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64%,水电约占32%,其余为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如图1.1所示)。巨大的传统能源消耗致使“高碳”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而阳光输送机在理论上可以部分或全部解决占总照明用电量50%以上的白天

照明,从而减少32%(64%*50%)火力发电中相应的煤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低碳的实现有创造性且跨越性的贡献,相比现今政府施行“拉闸限电”等节能政策更易被居民所接受。

图1.1 我国电力组成

3.3 阳光输送机市场调研问卷中呈现出的市场化阻碍(以西安市为例)

模拟生产者在假设将“阳光输送机”推向西安市场的实际市场调研过程中,在300张调查问卷中(有效调查问卷为284张)呈现出以下三种主要市场推广阻碍③:①该照明系统与传统的照明系统之间的“更换成本”;②消费者“惯性”致使消费者仍然无法彻底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下固有的传统能源模式,传统能源制约新型能源;③用电方式除了照明,还有动力,灌溉等多种途径,而这些功能“阳光输送机”暂时无法实现,这也是消费者拒绝使用阳光输送机的重要原因。纵然阳光输送机符合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要求,消费者仍出于以上三种主要原因而拒绝接受阳光输送机。

4.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有效途径

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过程中存在市场推广阻碍为普遍现象,并不只有阳光输送机。低碳创新科技的着重点为低碳,存在实用性不够强等问题。而同时经济模式从“高碳”向“低碳”的转换需要消费者的观念创新,以“低碳”为目的进行日常消费、生产、生活。

“低碳”的实现不仅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反战的方向,也是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是各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④“低碳”的实现必须依赖创新技术的支撑。为了有效的引导消费者,低碳创新科技产品生产者就必须为低碳创新科技的市场成功推广找到有效的途径。

(1)增强低碳创新科技自身实用性。消费者是商品的最终使用者,商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否会重复购买。低碳创新科技产品的自身功能才是市场化关键因素。低碳创新科技研究者不仅要注重产品“低碳”性、创新性,更应该重视创新科技的实用性以赢得消费者的自发购买,成为低碳创新科技衍生商品的忠实消费者。还应及时收集市场上用户反馈信息,根据信息完善低碳创新技术以增强自身实用性。随后的销售工作可谓是“水到渠成”。

(2)媒体引导消费者观念创新。如前文所述,我国政府公布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______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政府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低碳创新科技产品的广泛推广,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使“低碳”深入人心,让消费者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广大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同时改变传统价值观念,自发的将消费、生活方式向“低碳”靠拢。媒体的观念引导会起到连锁效应,即有消费者购买并证实性能良好,“群羊效应”也会同时发生作用。

(3)有效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市场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⑤市场机制自行控制市场,价格机制有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决定。在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前期,政府可对生产者生产补贴或差别税收,使低碳创新科技低价销售,帮助低碳创新科技安全度过“过渡期”(消费者的适应期)。价格上的竞争力与低碳创新科技的外部社会效益相结合便可大幅度提高低碳创新科技商品的竞争力。

(4)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政策作为保证。法律制度的强制性是低碳创新科技派生商品深入广大消费者生产、生活中的强有力保证,但同时也缺乏灵活性,需要与灵活性稍好的相关柔性政策相互补充,以期达到促进效果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④具体来说,相关引导性购买政策都会大幅度地促进低碳创新科技的市场化速度。法律制度与政策还应涉及低碳创新科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指标及质量要求的政策,以为消费者创造安全消费的环境。

综上所述,低碳创新科技市场化需要有效的市场推广途径,如,增强低碳创新科技自身实用性,媒体引导消费者观念创新,利用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政策保障等有效途径。通过以上途径,“阳光输送机”可以改善自身技术的适用性(解决长时间阴雨天、晚间的照明),媒体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并愿意接受“低碳”照明模式。初期阶段,利用价格优势进入市场,等到技术成熟期时,便可自行发展,离开政府保护。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使消费者安全消费,生产者安全生产。“阳光输送机”才会出现在大型企业的迎客大厅或是政府的办公室内,使大家在享受自然光的同时也符合了“低碳生活”的要求。以此类推,低碳创新科技派生商品才会被消费者认可、接受、渗透到消费者生活的各个角落,使每位消费者均发挥自己的力量为“低碳”做贡献,真正做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

注释:

①新华社2009年11月26日电,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②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的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③市场调研所选对象是西安市普通消费者,以及市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本次调研共发出调研表300张,收回298张,有效问卷表284张(答题不全、错选表不予采用)。企事业单位有效调研表32张,普通消费者有效调研表252张。

④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参考文献:

[1]沈木珠,李国良.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地方科技措施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

[2]莫文蔚.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0,7.

[3]宁铎,张东煜.阳光输送机的研究[R].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4]杨金贵.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J].北京财经周刊,2010,3.

[5]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A].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4(第二章).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KRM05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第7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第8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第9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影响因素;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

关于低碳经济的早期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9年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指出:“面对地球温室气体效应的威胁,要尽快从目前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能、氢能为核心的经济。”200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化石燃料或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太阳能、氢能为基础的经济转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关于低碳经济的意义还有很多论述。尽管不同的论述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目标是在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CO2,要产生更多的GDP。”即实现“低碳、发展”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及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强度不同。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

第二,增长方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指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后者主要指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由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着能源消耗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决定着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越高,消耗能源数量就越少,碳排放量就越小;反之,经济增长方式越粗放,消耗能源数量就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

第三,能源结构,指在能源生产总量或消费总量中各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比重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反之,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越小。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它主要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经济规模或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能源利用率越高,所消耗能源及碳排放量就越少。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第五,城镇化水平,城镇是人口、交通、工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生活消费习惯形成大量的能源消耗与浪费。因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低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六,碳汇与碳源的变化幅度。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草地、湿地等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CO2,形成了植物固碳效果。而与碳汇相对应的概念是碳源,后者则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一定时期内森林、草地、湿地等碳汇的增加幅度如果大于碳源的增加幅度,则会使大气中的CO2浓度降低;反之,则会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升高。

第七,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第一,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而今后20年,更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二,与快速工业化进程相伴随的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在今后20-30年的时间里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耗能也将加剧能源消耗,从而排放更多的CO2。

第三,就规模而言,由于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就发展速度而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快,并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预计,在2010年后我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第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C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人均水平。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因而我们要充分估计到粗放增长的惯性和转型的难度。

第五,“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在过去20多年间,我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多样化,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的情况未根本好转。

第六,在国际贸易结构中,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一,优化能源结构。首先,对我国而言,必须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这不仅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正常要求。其次,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由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项目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发达国家。由于在发达国家减排CO2的成本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在强制减排的压力下,一些发达国家及企业愿意利用相对低成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使其获得相应的排放指标。从近几年实施的情况看,CDM执行得更多的是资金的转让,即单纯的CO2排放权的买卖,技术的输出转让很少。作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CDM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并提供更多的资金。

第三,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同时,加大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低碳技术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核能、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CO2收集储存技术、超低CO2炼钢技术等。它们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就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包括推进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型、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由于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第五,建设低碳城市。首先,从“基”底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转变,以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次,注重“城市矿山”的开发,在“城市矿山”中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含有丰富金、银、铜等各种资源;再次,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入手发展低碳建筑;此外,还包括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

第六,推进生物固碳,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包括森林固碳、草地固碳以及农地固碳等,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助生态系统处理技术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通过改进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以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植物生产力,扩大碳库;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质产品,如速生林、沙棘林等,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M].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2.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ENERGY WHITE PAPER,2003.

4.张坤民.低碳世界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研究报告,2008.

6.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7.IEA,2007 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EB/OL].省略/textbase/npsum/WEO 2007 SUM. Pdf,200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