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发展通常是相互影响的,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大,那么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形: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交通运输业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即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应该加速发展;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相适应的,即运输供求基本平衡;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运输需求不足,应优先发展经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变化的反映,也是运输体系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及相应的对地域条件的要求给人口分布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人口转向连接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基地的交通路线,这对各类经济活动和人员输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美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美国认识到进入一个新的 21 世纪保持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输体系的重要性。 2000 年,美国运输部颁布了《 2000~2005 年战略规划》。按照这一战略规划,新世纪的运输体系将优先保证运输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向国际延伸,以智能化为特征,实现个性化服务,营造一种创新开拓和科技导向型的运输发展环境。

美国将支持经济增长作为国家运输系统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并把运输业的合作、创新经营和财政健康定位到整个战略的重要主题,认为它们对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此,运输部将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建设与维护运输体系的成本和风险;使现有系统的运输效率最大化;坚持激励创新的贸易规则与标准;通过及时分析信息来改进系统;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四、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启示

1. 运输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硬件,更取决于软件

美国运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 年之前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硬件和运输企业发展;1980 年之后以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运输政策体系为主的发展阶段――软件发展。运输业发展离不开道路、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工具等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发展,但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以后,运输业展的重点应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只有通过软件建设和完善,才能够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等硬件发展的优势,保证运输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便捷。目前我国交通应该注重运输业“软件”发展,通过运输组织和管理的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企业发展,建立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运输系统。

2. 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恰当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政府在运输业发展方向、路径和结果上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运输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我国政府对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规划起主要作用是正确的,但是为了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应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要注意发挥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

第2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

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经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3.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确保区域内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多头管理有效减少,确保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将行业垄断行为打破,使市场规定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能够便于区域分工的强化,使区域贸易得到加强,使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得到促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前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质量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春亚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第3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发展

公路运输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占的比重最大,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最大,主要是由于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经济、舒适,是连接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公路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运输化理论

公路运输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了公路运输体系,运输化是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提高。

(二)脉冲式发展理论

脉冲式发展理论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并被人民大众广泛的理解和接受。公路交通运输业主要分为渐变期和巨变期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在渐变期,通过不断扩大公路交通运输的规模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需求,在这一阶段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巨变期,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完全超过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公路运输不断发展的同时,渐变期和巨变期交替出现,不同程度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相互作用理论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共处于统一的发展状态中。首先,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区域内各种优秀资源的流通速度,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公路交通运输设施不断完善,加强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增强了城市在区域内的社会市场竞争力,更多的外商到区域内进行经济投资,实现了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发展;另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完善奠定了经济基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公路运输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重工业及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都放在了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位置,减小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这主要是因为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但是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公路交通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工业也都放在了城市中心。另外,公路交通的发展使新的技术产业得以在区域内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产业调整合产业升级。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首先,节约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公路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是比较经济实惠的,企业选择公路运输方式运输产品和原材料,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更加的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使一些工厂企业都搬到的郊区,郊区的地租水平远远低于市中心的地租,不仅节约了土地成本,还减低了企业的租金,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了经济

(三)公路运输的发展增加了经济的总产值

物流业就是公路交通快速发展带动的一个新兴产业,带动了公路货运和公路客运的有效增长,使区域经济生产的总产值不断提高。

(四)公路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区域城市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外资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完善的公路交通设施作为基础,如今,公路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引投资商来本区域投资发展。

(五)减小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均衡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对不同地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另外,公路运输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实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均衡有效发展。

(六)开放经济市场大门,健全投资环境

公路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优化交通运输的网络结构,净化经济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实现快速的转型升级,打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公路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一)对公路运输网络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

公路运输网络布局的不合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区域内的公路数量很多,但是缺少必要的公路基础设施,对运输量的承载能力比较小,不适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对公路运输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公路运输的针对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公路运输现代信息的能力

目前,公路运输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信息的管理能力,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公路运输也提出了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公路运输管理中来,可以有效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对公路运输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开放公路运输投资市场

公路运输行业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公路运输需要更多的投资量,而且获得回报的周期也很长,因此,在对公路运输投资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不断拓宽投资的渠道,利用好政府的投资建设,为民间投资提供发展渠道,在拓宽公路运输投资市场的同时,还可以为公路运输指明发展方向,减少资本的流失,促进公路运输的有效发展。

四、结束语

公路运输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方便、快捷,在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发展的更为迅速,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6(21):133-134.

第4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必要性;提升路径

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依托市场为导向来优化资源配置关系,针对当前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实际,更需要从经济管理视角,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来改革创新,激活市场经济,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综合效益水平。

1交通运输经济公路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遵循市场机制导向来推进社会资源的良性配置,而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从市场化进程中来获得快速发展。其重要性表现在四点。一是加强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调节,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交通运输经济地位更加突出,迫切需要从完善交通运输产业基础设施上来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科学性发展。同时,面对市场经济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更需要从实现经济效益上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水平。二是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交通运输业信息化环境条件已经形成,而在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上,还存在较大转型差距,特别是在交通运输经济投入力度上,难以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需要从促进社会资源的全面配置优化上,促进交通运输业、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与升级。三是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生产力。在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运用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来盘活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产业竞争力。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助于实现交通运输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交通运输经济将道路作为商品,并从交通运输企业经营机制上,进一步深化了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权、经营机制的转型,突出了交通运输产业整体效益的有序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有效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必然需要从市场化实践中来完善自我管理,突出自身的经济属性,发挥交通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解放思想,强化内部管理效率

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特别是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更应该从市场化机制引入中,解放思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无论是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者还是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都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识到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主动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在管理效率上,纳入重要改革范畴。一方面做好职能部门职责划分,突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权责分离,细化市场机制。如成立专门的交通运输经济决策中心,参与到交通运输市场调研工作中,做好市场发展规划,加强市场预测,优化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完善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在职能界限明晰与划分上,要强调部门间的业务衔接,优化办事流程,明确工作规范,提升办事效率;另外,在人才职业能力、素质提升上,引入培训机制,注重人才效益优势的发挥,特别是在市场机制革新上,要从制度完善上,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综合效益。

2.2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决策科学性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优化企业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从借鉴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中,来发挥市场效用,更好的掌控市场信息的变化,提升企业决策管理水平。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地位,要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将之融入到内部管理体系中,尤其是在经营成本控制上,突出预算管理的经济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要强调对企业现金流的管理,特别是依托收支两条线,全面贯彻预算管理,突出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当然,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还要注重预算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全面预算编制管理上,要立足企业资源实际,深化企业成本管理,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可见,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与交通运输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全面融合,要从企业管理成本控制上,优化多种预算控制方法,为推进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3加强法制化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秩序

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法制化环境,尤其是在《合同法》的严格履行上,既是对交通运输业务的法律约定,也是保障交通运输企业合法权益的根本目标。从法制化建设上,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双方权责义务的明确,构建有法可依的管理环境,不仅是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强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提升交通运输企业、运输业主、货主的法律意识,增强履行法律合同的责任意识,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成本,搭建有序的法制平台。

2.4加强稽查工作,服务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从交通运输市场环境建设上,杜绝现象,净化稽查环境。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稽查管理,深入到交通运输企业财务会计稽核体系中,通过企业内审核算、会计核算、实地稽核等方法,实现对交通运输企业收支资金的全方位监管,为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在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一些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躲避稽查管理,对会计帐表进行舞弊,破坏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环境的良好秩序。因此,从打击违法乱纪现象上,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特别是从组建高素质的稽查管理工作队伍上,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严格履行交通运输财务稽查工作规范,认真负责做好稽查工作,最大限度挽回国家利益。

2.5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科技水平

以计算机为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创造条件,特别是现代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增强企业对市场经济动态的掌控能力,快速、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优化企业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从信息技术应用中,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信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炼更加有效的交通运输信息,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决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如利用现代经济数字化模型及理论,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制定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突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准确性。

3结语

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是重要的,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管控,是发挥交通运输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必然途径。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创新与改革,从管理机制完善上来推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菊.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第5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交通运输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宏观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交通运输业的文化投影,是交通运输业在长期的运输、管理等方面形成的整体境界、规范与价值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以下两层:(1)物质层,它包括运输部门的技术系统、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状况,这些是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制度层,主要是运输部门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机制等,对交通运输企业文化起到调控和制约的作用。

一、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导向作用。在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大多蕴含着无私奉献、努力拼搏以及大公无私等优良品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及时的调整企业员工的工作认识,同时还能端正其工作态度及思想认识。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的与企业的制度及生产相符合。不仅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凝聚作用。在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中,交通运输部门的主要特点是点多、线长、分散,企业必须通过交通运输企业文化这一粘合剂来凝聚职工,使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之下,团结一致,并使职工关心企业的意识成为一种强烈的必然追求和自觉行为。由此可见,在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增强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还为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意志。(3)约束作用。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员工往往因抵挡不住诱惑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以至于走上违反犯罪的道路。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行,同时还影响着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在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公约、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不仅规范了企业员工的思想,同时还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及价值取向。(4)融合作用。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同时还影响着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及思想道德。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对职工的思想、性格、情感,行为等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保证职工拥有一致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其次,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信息的沟通及相互关系的协调。

二、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

(1)文化建设内容要符合企业管理。在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作用,其基本前提是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相一致。其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企业文化建设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得到企业管理者得认可,才能使其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注重。其次,企业管理者在指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时,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相一致。否则,将会阻碍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其内容发生改变。(2)企业文化建设要与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完善更新。这就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结合着市场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避免企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跟不上时代的步伐。(3)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员工的利益相结合。受社会经济的影响,企业员工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往往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及思想观念,从而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员工的利益、思想及价值观紧密的结合起来。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及时的纠正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能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在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在企业日常运行及今后的发展中,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同时结合着企业的发展,真正的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发展及生产等紧密的结合,从而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楚春源.公路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

[2]袁晓建,邱观建.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8(9)

第6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现代化;发展

1 交通现代化的概述

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运进、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由与之相匹配的运输业。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铁路大发展时期,铁路作为路上运输的主要方式。之后,随着运输需求的变化,公路、内河、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国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民航航线以及输油气管道五位一体的强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

狭义上讲,实现交通现代化须有中心城市和立体交通网为载体和依托,如公路、铁路、港口、航道、航空和管道,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交通运输网。从广义上讲,交通现代化还必须配有强大功能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金融、银行、法律、保险、商业等模块进行功能配套。

国际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只有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而交通在国际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现代化的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意义,现代化交通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式来有效地配置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才资源。

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骨架公路网络,高速公路网承担了大量的公路运输。如美国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国道路总里程的1.2%,承担全国道路运输的21.3%:英国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国道路总里程的0.81%,承担全国道路运输的30%。

公路网络发达、交通设施齐全,行车快速、安全、舒适、环保,管理技术先进、齐全。

发达国家的公路现代化发展方向:公路发展崇尚“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重视交通枢纽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加强科技开发,建立智能运输系统。

2 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建议

2.1 顺应物联网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四方物流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的物流模式,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随着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国内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产业。相比传统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更专业化,综合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已经成为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企业物流成本和存货总量大幅下降,办理订单的周转时间大幅缩短。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0%。还没有太多大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抢占物流业发展制高点,是我区发展物流业的一个突破口。

2.2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物流园区功能设施

结合全区各片区详细规划和我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发展整体思路,使进出本区域物资在进入我区伊始即可以进行仓储、运输、分装、加工、配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解决大型车辆带来的交通、污染和安全问题,吸引运输物流公司到我区开展业务。

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入住园区,强化现代物流理念,引进专业物流技术,建设专门物流经营场地,园区其功能辐射周围现有的疏菜果品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装饰建材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条。三是建设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发展集仓储、运输、分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产业,进一步拓展物流的后续增值和物流配送等产业链。

2.3 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为全区物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与物流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专业知识上的差距。引导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一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着力加强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的人才队伍,为全区物流业发展服务。

3 交通现代化发展

参考发达国家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进程,在目前公路交通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方向。

实现“出行无忧、运输无阻”的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服务的美好愿景,必须着力构建“高效交通、人本交通、和谐交通”,需要建成一个先进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构筑一个以人为本的运输服务系统、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保障有力、和谐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

先进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是指能力充分、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形成,与周边区域及国际交通实现一体化,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总供给能力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总需求,以适应交通运输只能储存能力不能储存产品(服务)的特点,应对可能的经济短期波动带来的运输紧张,实现全社会的高度机动化,构筑”高效交通”。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实现全社会高度机动化,公路连接所有村落,沥青或水泥路通达所有乡村,高等级公路连通全省所有的城镇,高速公路基本通达所有县市、重要港口及运输枢纽:县、镇、村都拥有适当、舒适、充分的客运站场,县市普及高等级货运站,等级以上客运站遍及所有乡镇级以上行政区,所有建制村都有规范、便民的客运站点。

航道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港口体系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通过能力适度超前,集疏运畅通,大宗散货和集装箱港口实现专业化;主要港口船舶平均在港停时与世界先进港口相当;运输网络实现与区域及全球运输网络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国际性。

以人为本的运输服务系统主要是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运转高效、信息互通的客货运输服务系统,向使用者提供便捷、舒适、经济、可靠的运行环境和可供多种选择的服务,每个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普遍化运输服务,构筑“人本交通”。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运输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公平性、广泛性得到充分体现,人人可以享受便捷、舒适的运输服务。城际和省市间形成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网络,地级市间互通直达班线;城乡和乡村间形成便利的农村客运网络,班线深入山区农村、通达居民村落,沿海岛屿及库区等居民出行无忧;城市内配送货物高效、县城或乡镇可半日送货到农村用户、所有乡镇均可发送和接收货运快件,城市货主可获得“一站式”运输服务;航运形成集装箱、大宗散货、旅游客运等完善的运输系统。

第7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前言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是以智能交通(rrs)作为其首要的发展方向,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欧洲在1986年就开始实施了“欧洲高效安全交通计划(PROMETHUS),其中包括政府、汽车厂商、科研机构都纷纷参与。1991年成立了欧洲道路交通通信技术实用化促进协会,推广ITS技术以及1’1’S技术在国际间的合作。日本、美国也都相继成立了与ITS技术相关的协会,以期推动ITS技术的发展。18年间,ITS技术发展飞速。

 

这种对于智能交通(ITS })技术的研究均是将先进的车辆控制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综合运用于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道路交通运艳效率。

 

其目标是“安全高速”。智能交通(ITS)是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软件是以“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结合“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而硬件是以车辆自身的外苟憾知智能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作为其基础平台,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车辆的自动化。

 

各种先进的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以及其他车辆技术为主的一些综合技术。就各种车辆智能技术及其智能交通(ITS)现今发展的软硬件技术来看,无论从其理论深度和其实际应用,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在“人一一车—路”这三者中对于“道路智能”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所谓“道路智能”是指道路本身和附加在道路上的机电设备和其他设施,利用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行驶在其路面上的车辆进行自动控制和千涉。这种控制和干涉不依赖于车辆自身的控制能力,而是道路对车辆施加的一种外控制力。

 

1完善载体基础

 

高速公路是实现“道路智能”的最佳载体。对现有的高速公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实现“道路智能。”

 

1.1“半封闭”与“大半封闭”的完善。目的是加强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保护道路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的战备功能。

 

目前高速公路直接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主要是雨雪的侵蚀和山体滑坡及大雾等,在北方仅就初冬新雪使路面结冰,而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路面产生病害,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雨雪侵蚀及因阳光直射高温使道侧到吏用寿命降低,提高了养护成本,使养护间隔周期变短,同时也影响道路畅通。降低减少雨、雪、阳}R寸高速公路不良影响的研究别良重要的。除了加强高速公路路面、路周排水的研究外,如何在现有的高速公路上方,使用科学的建筑技术,在合适的高度加设合适材质的棚盖进行“半封闭”的研究和实践。

 

对高速公路施以相当程度的保护措施。可大幅度减少交通事故,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在有山体滑坡危险的路段,使用挡土墙技术进行“大半封闭”,使自然灾害对高速公路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一旦发生战争,“半封闭的”高速公路的战备功能会极大凸现,它对车辆运输的隐蔽及对高速公路自身的隐蔽作用,无疑都要优于无封闭的高速公路。

 

1.2加建高轴载高速公路。按不同的轴载对车辆进行分道,降低非标高轴载车辆对普通标准双轮组单轴100KN的高速公路的破坏。提高高速公路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

 

在“车一路”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的改良来适应车辆及运输业的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必要过程。加建高轴载高速公路细分车道,按不同的车辆的实际载荷进行分道行驶。防止高轴载车辆对标准轴载高速公路的破坏。

 

另一方面使行驶在同一车道上的车速上也达到了相对的统一,能大大降低因超车、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的路面病害中,由于特大超重车辆增多而造成比例是相当大的。其对路面的破坏也是灾害性的。

 

高轴载的大量出现是经济发展一个必然现象,加强道路对车辆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行适应的研究,来提高高速公路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单纯的处罚是下策,是违背交通运输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在收费上调整“标准轴载”与“高轴载”车道的收费标准,以期达到“谁消费,谁付费”的公平原则适应交通运输业规律,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2道路智能

 

2.1路面智能化。研制新型智能材料达到分散承载保护路基,对车辆进行保速、限速,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高速公路自身的安全。

 

在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不断发展及应用的今天,如何研制出路面智能材料是交通领域的新课题,也是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题。新型的智能材料应具备以下特性和功能:a耐磨耐压耐腐蚀抗老化;b.对载荷有分散功能;。.当载荷超出某一预设值时材料将发生变化,变化后的特性将限制车辆的速度。

 

卸载后恢复原特性;d.在某一承载面上移动载荷相继施压,发生频数和时间大于或,小于预制值时,材料特性将发生变化来限制车速;e.当材料上有移动载荷和固定载荷时能提供不同的可检出信号;f可接受外干预产生特性变化,吸载性、方向性承载等;g.具有独立和集合的功能。

 

利用具有上述特性和功能的材料,结合自动化松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公路其他安全辅助设施,形成一个高速公路自动控制系统(以下简称“高控系统)。就可以实现车辆智能系统及“智能交通”中复杂的“车辆跟弛”技术。对行驶在此高速公路的车辆提供一般豪华轿车才具有“碰撞避免系统”,例如:在同一车道的两辆一前一后行驶的车辆,当后车车速大于前车车速时,在安全的距离内无超车轨迹信号时,“智能路面,将自动吸载对后车限速。

 

迫使后车被动减速使其难以追撞前车。另外“高控系统”也可以进行对“智能路面”干预使“智能路面”吸载对车辆减速,保障车辆安全。此处“吸载”是指“智能路面”利用其材料特性使路面与车辆的摩擦力在方向性上发生变化或产生增量性变化,以及其他形式的外在结构变化,对车辆进行安全阻碍。

 

当路面有特点。后(当载荷超出某一预设值时材料将发生变化,变化后的特性将限制车辆的速度),就会对车辆进行外力限速保证车辆及高速公路安全。对超车的车辆进行方向性承载及限速避免因超车发生的碰撞事故。

 

所谓“方向性承载”是通过利用材料外部结构形状进行变化的特性,引导限制车辆行驶方向。避免因车辆操纵系统失灵和误操纵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2.2环保节能性的研究

 

环保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解决汽车高速行驶时的噪音和汽车在高速公碑阴卜放废气都是“道路智能”的一部分。路面新材料的使用必将使汽车的噪音得以解决。、

 

而汽车的废气刹滋解决的最佳方法,是汽车使用燃料驱动最小化问题。有了高速公路的基础完善,就使得汽车使用电力驱动成为可能。电能的环保性使其应用在智能化的高速公路上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电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进行转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利用高速公路的分布特性,沿线铺设“车辆电力供给线路”,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提供“外动力”,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解决车辆使用燃料驱动最小化问题使其在减排方面更加环保。

 

结束语

 

利用自动化手段和技术,实现车辆智能、道路智能必将形成新的智能交通系统。它将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但它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若没有国家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解决车辆废气排放的问题,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而不能单靠市场来调节。

第8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公路行业;供需分析;发展方向

0 前言

回顾历史,为了加快建设公路,政府逐渐放开公路经营权市场,引入民间资本,并进行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公路建设的规划、投资以及公路管理体制上不断完善,大大促进了我国公路行业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公路行业的不断发展,公路供需状况发生了改变。对此,只有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才能找准发展方向,促进公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公路行业发展历史分析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自此,我国公路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公里程由少至多,公路行业从最初的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到目前逐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近几十年来公路行业的发展,我国公路行业经历了两次跳跃式增长。

第一次跳跃式增长在1998-2000年期间。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交通行业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公路建设力度。

第二次跳跃式增长在2004-2005年期间。2004年9月13国务院第417号令公布了《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并于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使得公路经营权转让合法化,因而增加了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盘活了沉淀在公路资产中的资金,促进了公路的建设,使得公路行业又经历了一次跳跃式的飞速发展。

这两次跳跃式发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在公路行业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公路行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而需要大力发展公路行业,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当前我国公路行业供需变化

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公路行业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与特点。公路行业不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公路行业也从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1)公路需求的变化

据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输需求增长并非总是呈现正相关,“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前,运输需求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运输需求的增长速度就会有所减缓。”

按照目前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美元=6.1290人民币元计算,4000美元换算为24516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我国于在2008年及之前年份的人均GDP没有达到4000美元,运输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在2009年及之后年份的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运输需求增速减缓。公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组成部分,其运输需求增长速度也随之降低,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的增长速度也相应放缓。

(2)公路供给的变化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要从2010年的398.4万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50万公里,共增加51.6万公里。

从历年的实际公路网总里程来看,我国从2006年到2010年公路里程增加55.12万公里,从2001到2005年增加164.72万公里。这表明,公路总供给量增速正在放缓。由于需求增速的放缓,我国公路的增长也在放缓,从“量”的追求逐步转变为稳定增长。

(3)公路供需适应性变化

我国公路发展经历了滞后型发展模式的时期,由于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等各方面的客观性原因,公路建设滞后于因社会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公路需求,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收费公路的出现、公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推动,大大促进了我国公路的建设与公路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公路网络体系已经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

3 公路行业发展方向

就目前我国公路行业的需求状况、供给状况以及供需适应性状况,我国目前的公路发展需要新思路。不仅要考虑“量”的因素,还要考虑“质”的因素。

(1)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体系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中指出,到2030年,我国普通国道规划总计26.5万公里,约0.8万公里需要新建;我国国家高速公规划总计11.8万公里,目前已建成7.1万公里,在建约2.2万公里,待建约2.5万公里。这表明,我国公路虽然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距离很远。下一阶段的任务是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过度。

(2)综合运输体系下的公路发展

随着水运、铁路、公路、航空与管道运输的协同发展,我国形成了综合运输体系。这些运输方式不仅协同发展,也形成了竞争。此外,随着高铁、城市轨道运输的兴起,相对比较传统的公路运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公路运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如相对灵活、能实现“门对门”的运输等。可以说,未来的公路运输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公路需求增速放缓、综合运输不断发展的今天,公路行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第一,与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逐步通过公路网络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这有利于我国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突出公路运输的优势。应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质量与公路附属设施的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公路运输网,从而更好地提供货运服务。同时,人均出行次数的增多,私家车的普及也为公路运输带来了客运机遇,为了满足未来人们出行更加注重高速、舒适、便利等的需求,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与服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4 结语

我国公路行业经历了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到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期间,公路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公路行业的需求增速减缓,供给增速也随之减缓,公路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是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因此,就目前我国公路的发展状况来看,未来公路行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体系,并在综合运输体系下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突出公路自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海成.公路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

[2]王庆云.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3).

[3]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OL].(2011-06-1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4]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OL].(2013-06-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tjsj/ndsj/

作者简介:

第9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49-02

一、概述

近几十年来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设立交通运输专业的院校大约有104所,跻身2014中国交通运输高水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其中,东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入选中国顶尖学科专业,武汉理工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入选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由于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所以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新型社会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大学的教育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现状

由于交通运输专业涉及面比较广,所以我国有很多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专业,但是设置方向却各不相同。以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中各有侧重。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都是以航海运输为特色;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侧重铁路方面的运输;东南大学、长安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以公路运输立校;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是以航空运输见长。

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所高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要求以及所占的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同济大学本科生修满262个学分就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其中实践课程所占学分比较高,达到了41个,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5.65%;北京交通大学比较注重实践教学,总学分为165分,实践课程占25.15%,同时北京交通大学除了理论和实践课程外,还设置了理论与实践通选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1.21%,即理论教学学分所占比例最多达到74.85%,实践教学学分所占比例最多达56.36%,占总学分的一半还要多。表1中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最高,达到了5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3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总学分分别是150和179.5,实践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分别是17.67%和17.27%。由此可知,各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注重。

三、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完善。国内有些学校在追求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时,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宽,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工科管理学科,还要大交通和单一的运输方式,使专业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学时过多,造成实践环节学时严重缺失,失去了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善。很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习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传统实践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效果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培养出的人才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有待加强。很多高校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短,虽然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够,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目标和改革思路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培养具有数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要熟悉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该专业需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在国家及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政策研究、规划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2.改革思路。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为先导,优化实践环节设置为核心,注重创新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为保障”的改革思路。

五、交通运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的实习基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学校与实习单位合作,加强校企联合机制的建设,加强实习监管机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交通运输专业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特别注重规范实践环节流程,严格管理程序。根据这几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将创新实践环节放在专业实践环节之后,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实践环节,即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创新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首先,在基础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然后进行创新实践环节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综合实践环节,此环节主要通过课程综合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保证了各实践环节间的协调统一,还保证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效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1.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研究能力。对教师队伍中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教师,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直接参与到企业的一些工程项目中,帮助企业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研究或技术改造等工作,实现校企双赢;学校还可以引进工程经历丰富的教师,对工程经历不足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在校教师的工程研究能力。

2.聘用企业兼职教师。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可以为学生聘用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现场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在企业这个大环境中,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将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理论。实施“双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导师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提供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

(三)加强学校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不仅需要合格的实践教师队伍,还需要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建设,建立较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实习基地。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及时更新教学设备,积极申请学校财政支持,建设一流水平实验室,为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机制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摇篮,企业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好市场,学校与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现校企双赢。学习国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推动前厂后院、前店后校、一专业一实体、订单式教学,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

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学校可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一年在企业实习,企业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工程项目的研究。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同时还可以让工程经历不足或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六、结语

实践证明,武汉理工大学根据“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为先导,优化实践环节设置为核心,注重创新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为保障”的改革思路,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实施了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实行了“3+1”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十三五”时期就要到来,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已势不可挡,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要想培养出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OB/DL].2012-03-09.

http:///

[2]李美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