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单细胞生物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细胞生物总结

第1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活动课” 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课程实施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到大自然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探究而获得知识的机会。国外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活动,甚至把学习新知识也放在教室外进行。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倡具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性教学观念,特别强调知识的自然习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总结了我校生物科组多个“活动课”课堂实施成功案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难点的对策。

一、初中生物“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我校生物“活动课”面向所有学生,在正常授课时间内在校园进行。其内容以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为主,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编。“活动课”分为课前准备、导入、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实施的活动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思考性,也要体现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要让“活动”贯穿于始终,就要在“动”字上下工夫。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

在“活动课”中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前奏活动课中,学生每次选取叶片前,都要依据老师的问题先由小组讨论,确定应该选取怎样的叶片。问题1:在指定的范围内应选取一棵怎样的植物用于“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问题2:如要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你又如何选取植物的叶片?你选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设计“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且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实验材料处理方法。2.调查法

学生通过调查校园特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中,让学生调查阳生与阴生植物的特征。调查1:你能在我们的校园找出哪些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调查2:分别调查三种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和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结构特点。

3.实验法

实验的场所不一定要在实验室,也可以将实验仪器带到室外;实验的材料不一定要由老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寻找。例如,在《到哪里寻找微生物》中,每个小组带着一台显微镜和滴管、玻片等相P仪器,在校园内自行寻找水样观察微生物,并将观察结果画下来。学生不仅可能观察到衣藻、草履虫,还可能观察到其他的单细胞生物,甚至是浮游植物和动物,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4.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轻松巩固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植物认种活动中,当学生将指定区域的植物都认识后,每组轮流派出代表,当教师说出植物名称,他们就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该植物。在游戏中就迅速地记住了今天学的所有植物,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5.操作法

操作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让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可加深他们对植物分类和植物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初中生物“活动课”的实施难点与对策

学科活动课程建设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许多教师都有开展室外活动课的想法,但很少真正实施,是因为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我们也在尝试化解这些难题。

1.课时紧张

初中生物,尤其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多、课时少,不少老师怕上了活动课就完不成教学进度。但新课标的实施正是初中生物课堂改革的契机。活动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建立好活动课的模式,随着课程推进,学生将会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再通过课堂40分钟的精讲精练,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活动课的学习内容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不是无止境地拓展课外知识,例如,《到哪里寻找微生物》就是以教材《单细胞生物》为基础而设计的,学生不仅做了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还观察到其他单细胞生物,完成了课标要求。

2.纪律难控制

初中生特别好动,有些老师怕带他们到室外上课,纪律不好控制,一不小心就成了“放羊课”。解决的对策有很多,例如,向体育老师请教整理队伍的指令和方法;嗓音小的老师戴上扩音器,保证每位学生都听到自己的指令;按照学生的特点分成互补型的小组,并选出负责任的小组长;备课时安排好每个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设立小组激励机制,在活动课表现优秀的小组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有了团体间的评比竞争,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3.形式单一

只要说到室外活动课,绝大部分生物老师只能马上想到植物认种。其实,如果我们把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将课堂活动变成小组活动,再根据相应的课堂内容采用讨论法、调查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有许多变化。

4.拓展的知识太过专业

第2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微生物种类;结构特点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微生物都是比较常规的种类。高中生物的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明确目标,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更新。教材中将微生物分为三大块来分别讲解,包括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病毒。本文主要对这三大类微生物的子类别和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指的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看见或看清的单细胞、多细胞的一类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

2.与身体健康和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微生物种类

(1)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常见菌种: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寄宿于大肠内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是动物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类,除了部分引发腹泻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种类。大肠杆菌既有异养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通常是无荚膜的;一类是会引起肺炎、中耳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通常是有荚膜的。

(2)与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菌种: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类,属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维生素D,种类众多,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产、面食烹饪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种。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pH4.5~pH5.0之间。乳酸菌则是泡菜、酸奶等生产过程中必要的青贮饲料,同时也跟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00多种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体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肠道,有助于身体健康。

草履虫。以细菌为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杆状需氧型细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内形成类菌体,用以固氮。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因为蓝藻本身含有叶绿素和蓝藻素,是最原始的藻类,属于自养型生物,繁殖很快,蓝藻暴发会引起水质恶变,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尤其是蓝藻的部分菌型会产生霉素,从而导致鱼类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诱发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结构特点

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一类微小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细胞没有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拟核,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类别有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引发“绿潮”。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种之一。

(2)细菌。细菌指的是一类形状细(直径一般在0.5~5μm之间)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大自然物质循环。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菌的分类也不同。按其对氧气的需求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也有兼氧性细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乳酸菌主要以厌氧为主,而根瘤菌、硝化细菌等则是需氧型的,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如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细菌则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分类,可将其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细菌则是自养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细菌,能将土壤中的铵盐及氨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必需的氮素营养。

按照细菌的形状分类,可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3)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种,但不属于细菌,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放线菌是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微生物。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保证会萌发,长出牙管,形成营养菌丝,并分化出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放线菌具有产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种类的近70%。

(4)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指的是没有细胞壁的一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能形成细长分枝细丝,呈现丝状、环状、星状等多种不同形态。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也是革兰阴性菌,自身无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需要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同时具有细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种细胞器。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消费者。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其中衣藻属于自养需氧型,草履虫和变形虫是异养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状多为丝状,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样、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霉菌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易于培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兼性厌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或只有蛋白质颗粒构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与细菌间的最大区别是病毒形态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据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物病毒中,我们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疯牛病病毒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的把握,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种类的区别,是学好微生物这一部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邢 妍,魏朝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简介及分类[J].新课程(教研版),2013(3):175―176.

第3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高中生物的一些专业性术语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完全不同,现就常见的几组进行简单比较。

一、核酸和核苷酸

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有三种,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其中转移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于蛋白质共同构成了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本文由收集整理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如图1,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又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每类核苷酸又因碱基的不同分为四种,核糖核苷酸主要有amp、gmp、cmp和ump,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有damp、dgmp、dcmp和dtmp。

二、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指亲代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将细胞核内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结果: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所以,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而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就越低。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细胞分裂又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原生质体: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由原生质分化形成,具体包括细胞膜和膜内细胞质及其他具有生命活性的细胞器。植物和动物的如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而细菌如核糖体、拟核等。动物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原生

质体。

四、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化学名称为吲哚乙酸(iaa),分子式c10h9o2n,结构式如图2。生长素植物合成的前体是色氨酸,在植物体内合成部位主要是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过程,使细胞壁介质酸化和蛋白质形成,最终表现出细胞长大。除了iaa以外,植物体内还有苯乙酸(paa)等其他生长类物质。

生长激素: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hgh)。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19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hgh能促进神经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生长,加速蛋白质合成和脂类物质的分解。生理水平的hgh可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加强葡萄糖的利用;过量的hgh则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

五、细胞株和细胞系

细胞株: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传至10代左右,细胞的生长就会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有极少数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传40~50

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第4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一、优化教材的结构体系

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学生对自然的认识也应具有整体性。2012年版《科学》以新修订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整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等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从“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从相对静态地描述自然界的图景开始,逐步过渡到可观察的“运动和变化”“相互作用”,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发展与和谐”等动态地描述自然界的图景,形成了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人与自然”为主线的结构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不仅避免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从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深入地理解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科学知识结构,深化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2012年版《科学》力求适度地呈现统一的概念和原理,梳理并提炼出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学习主题,然后把它们结构化、逻辑系统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有条理、有层次,便于知识的迁移。例如,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教材安排了“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的特性”三章内容的学习:“观察生物”阐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层次”;“人类的家园――地球” 阐述了“地球的结构与层次”;“物质的特性”阐述了“物质的结构与层次”。这些内容的编排采用由近及远、由宏观到微观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建构出一个比较有层次性的物质系统结构图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材内容的编排力求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例如,2012年版《科学》对“地球和宇宙”的编排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对2001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和七年级下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进行了重新整合,将这两章内容中与地球概况有关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组成地壳的岩石、泥石流、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等)调整在一起,形成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家园――地球”;将这两章内容中与地球与太阳系、地球与宇宙相关的教学内容(太阳与月球、地球的运动、地球与月球、探索宇宙等)调整在一起,形成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这样的调整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由静态到动态的认识特点,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2012年版《科学》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例如,2001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观察生物”内容的编排顺序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细胞―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单细胞生物、细菌和真菌、组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器官、系统)―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这样的编排是按照“个体―细胞―个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基于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许多动物、植物的内容,已经有许多关于动物、植物的感性认识,2012年版《科学》将这一内容编排顺序调整为“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这样的内容编排顺序,使“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得到了明显体现,也使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逻辑结构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从科学现象与事实入手,创设教材情境,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2012年版《科学》在内容的呈现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科技情景作为教材的素材,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用科学理论与方法理解或解释周围的事物,用科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的呈现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感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现象探究科学规律、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探究能力。例如,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对环境的察觉”中,介绍看不见的光时,从电视机遥控器引入,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制导来说明红外线的作用,用紫外线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等来说明紫外线的作用。这样的教材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自然中学习科学,强化“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在这一章中,还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如喝酒后不能驾车、分析蝉是怎样发声的、土电话、助听器、次声波、超声波、声源的分贝数、彩虹、海市蜃楼、数码照相机等,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时不在。

2012年版《科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也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例如,在2012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中,选取了“激光测距仪、导航和数字地图、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铁矿的形成和利用、汶川地震、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火箭发射塔下的导流槽、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等与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关的内容作为教材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关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四、分散学生学习的难点

2001年版《科学》在使用过程中,师生们反映有些章的内容学习难点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2012年版《科学》对难点过于集中的“生活中的水”“地球与宇宙”等章进行了分散难点处理。如将“生活中的水”一章中四个难点知识:密度、压强、浮力、溶解度分散到三章来学习,即将密度移到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中学习,将水的压强移到七年级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中学习,将水的组成、水的浮力、物质在水中的发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水的利用和保护等内容仍然放在八年级上册第1章学习,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2001年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2012年版《科学》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先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让学生从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再在七年级下册学习“地球与宇宙”,这样相对延迟了“观测太空、月相、日食和月食”等难点知识的学习时间,较好地顺应学生认知的发展。

五、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2001年版《科学》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把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探究、实验)过程、结论等留成空白,希望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实验)来填写完整。大多数师生反映教材文字量过少,不利于学生的阅读,也给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带来了极大的麻烦。2012年版《科学》通过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加各种颜色的插图、图像更加真实化,或将人物卡通化、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2012年版《科学》还对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搭建必要的“脚手架”。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先让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凸透镜能够成像,并初步认识物距与像距的概念,这样教材做了合乎情理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就能够自主展开。教材还通过增加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时,增加了“蝙蝠利用次声波捕食”“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用超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等实例。这些实例,不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开拓知识面,而且也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联系。

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012年版《科学》在具体的知识学习中也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一章内容呈现时,尽可能地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引出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殖的概念,从介绍各种生物的典型生殖方式后再概括生殖的类型和特点,从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花的结构等知识后到形成植物生殖和生命周期的概念等。在展开内容时,注重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实践应用等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领悟和迁移,实现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5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分子与细胞模块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8-01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课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以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纽带,讲述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及变化特点,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模块2、3相比,该模块从微观的细胞解读生命,宏观可以感知,“微观”的生命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抽象,涉及的内容相对枯燥,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细胞”,把细胞讲“活”,把课堂讲“活”,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挖教材,寻找“活”的入手点

细胞微小,但却是有生命的。在授课时,挖掘细胞的生命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使得学生在惊奇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学习兴趣。这些素材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编排顺序,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去挖掘。

在讲《绪论》时,细胞学说提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很多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是怎样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却是一个难点。结合初中内容,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衣藻、绿眼虫等这些单细胞生物,都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既承接了初中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悟细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加深同学们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从模块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模块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再上《绪论》的时候,我引导同学们看目录,从整体把握细胞:同学们发现都是以“细胞的”的形式来表达的,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的同学看完之后,发出“细胞”的一生的感叹。再次体验细胞是“活”的。

在“细胞”结构章末总结时渗透。如同客观世界一样,细胞有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如: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的核心,它与其他结构一起,使细胞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从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和免疫反应等功能。生物膜系统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将细胞分隔为各个小的空间。既能够分工也可以相互合作完成了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分泌,承担起生物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溶酶体的消化作用,线粒体的动力工厂、叶绿体养料制造车间的体现,都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

2 例子、图片增多,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确立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课程植根与学生生活的“土壤”,具体体现在:

模块教学中,图片较以前增加。仅北师大版《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有标名的就有106幅。所选用的插图都非常精美,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图文结合得非常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图片紧贴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构成生命的元素”中“患佝偻病的儿童”显示儿童缺钙的危害;“桃树的黄叶病”体现了果树缺铁的影响;“水是生命活动的第一要素”中“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7%”体现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新鲜与枯萎的花朵”直观体现水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这些图片均来自于生活,同学们能有切身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模块教学中,实例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如根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得到的启发,在“选学”内容中安排用各种人造纤维造成人工膜,对海水淡化的处理,制成的人工肾,血液透析膜等内容,在“开阔视野”小专栏中安排溶酶体与硅肺―― 工业上的职业病形成成因。涉及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提醒同学们对“开阔视野”、“选学”内容的关注,把图片、实例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方法。

3 教学方式灵活,“活”动多起来

绘制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由于多媒体的采用,使的教师动手绘图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平时的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黑板上勾勒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简笔画示意图,学生临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刺激,记忆更加深刻牢固。同时要强调注意突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特征,结构名称对照,使学生明白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实验、探究活动不能少。生物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开展好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的内容此外,在本模块的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完成教材中实验,而且尽量不要将探究性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

教学方法多样。对于微观的细胞,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抽象。因此,在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及比喻法等教学方法,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事物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好素材。“探讨细胞的衰老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高中生物新课程各模块内容中的每节都用“问题探讨”来创设学习情境,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自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和问题,让学生依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和“自我检测”中, 也设有大量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目的是要构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加上教师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生物是最基础的初中学科之一,它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助互动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本文简明阐述了互助互动的教学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模式,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互助互动理念 ;初中生物 ;合作学习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最关键的阶段,初中生物课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引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开展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将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有效结合,在生物学习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进步,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科学合理地分解学习任务,让每位组员都参与其中,这就极大降低了个体的学习难度;其次,可以形成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目的。开展合作学习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差异,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感受到彼此间的尊重,从而建立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当今社会,人与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每个个体只有具备合作技能,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环境的需要,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二、互助互动理念下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建立完善互助互动的反馈评估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整体效率,不但学生可以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制订教学反馈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且进行及时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合理定位自身,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才能推进生物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并且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不但要引导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使合作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生物教学的整体效果。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教师必须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探究生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设置的相关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探究性,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确保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如在教学《单细胞生物体》时,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草覆虫的相关视频,提出草覆虫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草覆虫是怎样呼吸等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各小组则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起到了增强生物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明确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才能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保障初中生物课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唐巧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瑞珍.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第7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一)

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

3.细胞分化: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4.植物体组织: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如茎的顶端、根的尖端)、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基本组织(有营养作用,如叶肉、果肉)、输导组织(输导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如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

5.动物体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功能,如皮肤的表皮层)、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如血液和骨)、肌肉组织(运动功能,如肌肉)、神经组织(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如脑和脊髓)。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7.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8.系统:动物或人体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9.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 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个体。

11.人体是一个统一体:人体的消化、吸收、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单细胞生物:

(1)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2)有草履虫、变形虫、甲藻等。

1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一只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所以它能净化污水。

14.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表膜:呼吸排泄功能; 纤毛:依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伸缩泡:排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15.草履虫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行为(如草履虫能趋向肉汤,避开盐水)。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的一生

1. 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 子叶(贮存营养);

胚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胚乳(贮存营养),只有单子叶植物有。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5.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使根尖伸长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

6.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最关键的部位是分生区。

7.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8.根的生长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⑴ 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⑵ 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如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无机盐: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无机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种子成熟,使硕果累累)、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2.枝芽发育成茎,花芽发育为花。

13.芽的结构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幼 叶→发育成叶

芽 轴→发育成茎。

1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内侧部分是韧皮部,有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养料的功能);形成层:(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新的 韧皮部, 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有很强的支持力);

髓:( 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15.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草本植物茎中无形成层。

16.花的结构: 花瓣

花托

花萼

雄蕊 花药:产生花粉

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 柱头:接受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花柱:花粉管穿过

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

17.雄蕊、雌蕊是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

1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受精卵——胚,珠被——种皮。小麦、玉米子粒是果实,葵花子、西瓜、葡萄、黄瓜是果实,蚕豆、绿豆、西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绿色植物生长主要物质是水。

3.普利斯特莱的(小鼠、蜡烛、植物)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新空气。X| k |B| 1 . c|O |m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黄的形成。

5. 表皮:分上下表皮,外壁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表皮上有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它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且表皮中只有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叶片 叶肉 栅栏层: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含叶绿体多

海绵层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有支持叶片功能。

6.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表示式: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原料:二氧化碳、水 ;场所:叶绿体 ;产物:有机物、氧气 ;条件:光。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暗处理→选叶部分遮光→照光→摘下,酒精脱色→冲洗,滴加碘液显色→冲洗后,观察颜色变化。

8.暗处理:目的消耗掉有机物;选叶部分遮光:目的进行对照;酒精脱色:目的脱去叶绿素。观察.结果:光照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9.结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同时需要光。(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10.将金鱼藻或黑藻放在阳光下光照,观察:金鱼藻不断释放出小气泡,收集该气体,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11.呼吸作用:生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表示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实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1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13.光合作用的应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施有机肥、或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塑料大棚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等,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植物细胞含水量等,温度越高、氧气浓度越高、植物细胞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15.农作物及时松土,促进根部氧气供应,根呼吸作用旺盛,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6.塑料大棚中适当降低夜间的温度,能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增产目的。

17.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方法延长种子、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

18.北方的苹果比南方甜、x疆的瓜特别甜,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使得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

看了“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2.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第8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其实学好初中生物很简单,要想学好生物并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只要掌握了方法,整理好生物的知识点就行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复习知识点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1)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狱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狱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7上P31

练习使用显微镜:先调粗准焦螺旋,后调细准焦螺旋.7上P37

观察植物细胞: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调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细胞壁:是最外层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

细胞核: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中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植物细胞模式图7上P45动物细胞模式图7上P48

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在生活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相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

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中,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成新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但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分裂过程与染色体变化7上P59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7上P6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人体内的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花、果实、种子(发育)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7上P67

几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

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7上P70

病毒的种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他们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7上P92

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7上P97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有机物和无机盐(氮、磷、钾)

桃花的基本结构:7上P102

传粉: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发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结合,形成受精卵.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因而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运输途径:7上P111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7上P12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7上P127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7上P132

生物7年级下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7下P5

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生殖系统:人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统不一样,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

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图:7下P9

生殖过程:7下P10

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点: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8上P19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无机盐:水可以运输能量,无机盐包括钙,磷,铁,碘,锌.7下P24

维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口腔.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统: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为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内壁的小腺体,如肠腺.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食品的合理营养、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页,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肺的运动模式图: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7下P50

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7下P67

心脏解剖图:7下P68

心脏工作示意图:7下P69

血液循环模式图:7下P70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

输血关系表:7下P76

肾: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7下P81

尿的形成图:7下P82

膀胱:暂时储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89

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视网膜上有对光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93

听觉形成的过程:7下P94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脑、骨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松开放手馒头示意图:7下P102

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构成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7下P10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生物8年级上

鱼: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摆动和鳍协调作用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长环境,家兔的内部结构8上P16

空中飞行的动物:自然界中空中飞行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有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他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行.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100万种以上的昆虫

鸟适行的特点: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两栖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动物的运动:家兔的骨骼,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8上P29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动物与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菌落: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细菌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老人的牙垢,发现细菌.

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细菌没有细胞核8上P60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来进行生殖的,有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植物的分类:8上P81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8年级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们通过开花、受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出来的.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之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和染色体: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内有蛋白质和DN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发现马蛔虫的和染色体都只有2对染色体中的其中2条.

基因经或卵细胞的传递8下P30

1858~1865奥地利的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男性细胞中发现一对染色体与其它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把男性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细胞中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的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达尔文的自然学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像这样,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人体的三道防线:1.皮肤和黏膜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个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初中生怎样学好生物1.掌握记忆方法

首先、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2.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3.衍射记忆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

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2.会听课

会听课课堂上不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要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许多个兴奋中心相联系,留下不易肖退的记忆痕迹。

老师讲课尤其是讲授新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生物知识的学习有着本学科的特点,因此在听课时我们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1)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第9篇:单细胞生物总结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探究协作;有效整合

前言: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学生自主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再采用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以及课堂作业等灵活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课外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调整学习策略,实现个性化学习;在面对面的课堂,学生有机会通过问题探究和小组活动变为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听课;教师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帮助和反馈。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初中生物教学流程构建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课堂上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互动来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由于课后独立完成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同学或朋友共同讨论,“吸收内化”这一过程就常常会使学生遇到困难,面对挫败,有时还会失去学习的动力。“翻转课堂”可对传统的学习过程、程序进行重新构建。

1、教学视频的制作应用

在生物教学的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或自己制作一段十分钟以内的小视频,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介绍。课堂上,学生先对这些小视频进行观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效果及学习情况,对教学视频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对本课堂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更多的初中生物教学视频,从而对生物学系的空间进行扩展,让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当中,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对动物的迁徙、攻击、生殖、觅食、爬行、游泳、飞行等动作和行为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动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会采取什么样的动作和行为。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动物的动作行为是先天还是学习行为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视频进行不断的回放,然后在关键的地方暂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区分。如此,学生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能够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来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从一个讲授者的位置,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身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时常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带领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

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可概括为问题确定、探究与协作、成果展示、反馈互评等四个环节。

(1)问题确定: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其来源于主要有:一是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问;二是部分学生自主完成的一些课前练习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往届学生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后是一些扩展性的问题。问题应由大部分由学生提出,教师主要负责归类和总结。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学生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以及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不容易搞清楚,从而提出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什么,以及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与昆虫的变态发育有什么相似之处等问题。教师在课堂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已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而是主要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并详细讲解,这不仅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且使新知识的传授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2)探究与协作:探究与协作是课堂活动的重中之重。探究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协作对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大有好处。更重要的,协作对于解决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协作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要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加强监督与指导,保证学习小组的运作效率。

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的实验“观察草履虫”的过程中,草履虫的培养需要在课前完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草履虫的培养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进行观察。而在翻转课堂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形式自行培养草履虫(教师告知学生在池塘水中加入紫菜,根据天气情况5-7天即可培养完成)。在实验课时,各小组都能带来培养出来的草履虫。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课堂上还会主动的互相交流培养成果,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有效激发,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更是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的生物知识。

(3)成果展示:各小组把“探究与协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在课堂上轮流汇报、展示,将问题解决方案和结果与同学们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反馈评价:反馈评价是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的形式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评价应相互结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在这两种评价形式中,结果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新技能的掌握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对于过程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协作小组共同探究、交流的情况。

3、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翻转课堂的最后一步,主要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