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互联网时代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时代特征

第1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报;瓶颈;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8-02

高校校报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委的喉舌,是高校内重要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党在高等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其受众的特定性——校园内广大师生,注定了高校校报既具有办报理念的特殊性,又具有大众传媒的共性特征。一方面,它要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立足于校园,服务于师生,及时报道学校改革和发展动态,传播校园文化,树立学校形象的,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对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既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当高校校报的发展瓶颈难以通过自身的完善而得以突破时,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取网络之长补校报所短,无疑将是高校校报新的发展方向和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瓶颈与困境

(一)时效性差,影响面小

时效性历来被视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属性之一。由于校报易受编排、制版、印刷周期的限制,无法像学院网站那样可以及时更新校园新闻和讯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传播速度较慢。国内高校校报以半月报为主,少数是月报或旬报,周报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出版周期长、时效性相对较差的问题相对突出,这也是高校校报的软肋。此外,在影响面上,高校校报也难以达到网络新闻跨界(时间、地点等)传播的影响效果。

(二)发行面窄,信息含量少

发行者面窄是高校校报发展的主要问题。高校校报的读者为高校师生,群体相对固定。校报虽然在校内的受众广泛,覆盖面大,但在校外却很难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虽然可以通过高校间校报交流、校友间寄送等方式加以弥补,但相对于校外报刊,它的发行量和读者面与后者都没有可比性。校报的信息量与其版面大小和多少有密切关系,以多数高校校报所采用的四开纸为例,采用小五号报宋字体,每版的文字容量在6000个字符左右。四个版面还包括一些新闻图片和其他图片标识,面对学校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即使是周报也只能保证学校重要新闻的空间,对于一般性新闻只能予以舍弃。

(三)形式单一,手段缺乏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传播介质,报纸表现形式单一,表现手段缺乏,这是由其物理特征所决定的,固有的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发生过改变。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融合了当前几乎所能采用的全部表现形式,创造出了声、光、电一体的综合展示模式,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读者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四)采编人员不足,信息落后

当前多数高校为了控制非教学人员的数量,大多对校报采编队伍进行了压缩。人手少、任务重是多数校报存在的普遍情况,高校校报编辑往往是集采、写、编、校为一体,与广大师生沟通联系较少,难以及时了解师生对校报的具体看法,这使高校办报常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中。

二、高校校报要坚持创新发展以应对互联网挑战

(一)不断强化版面创新,形成独特的版面风格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校报想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任何事物要想吸引读者的目光,“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校报要在版面创新上下功夫。在版式设计环节上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标题要新颖,图文并茂,视觉形式感强,使读者爱看,易于接受。如采用大图片、多色彩、无框式分栏等设计手法,在保证风格一致的情况下,增强版面设计的跳动性和鲜活性。

(二)大力开展深度报道,增强高校校报信息含量

网络传播的高速度必然导致报道缺乏深度,信息的大容量必然导致主次不清、重点不明,使受众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难以选择。而资料性、公信力、权威性恰是校报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校报在内容上增强深度和前瞻性。校报的读者主要是师生,他们文化水平高,鉴赏能力强,简短的消息性新闻不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深度报道,以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加强深度报道能够实现校报与新闻网的错位发展,是新形势下校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报的深度报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组合报道,包括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就是围绕一个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的立体式报道,及时地展示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报道新成果,其好处是可以向受众提供连续性、多角度、深层次的新闻视角,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资料、进展情况和来龙去脉;二是单篇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等,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大量背景材料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报道方法,其优势是可以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提高编辑水平,丰富信息采集途径

校报编辑通常要经历内容策划、组织稿件、版面设计等环节。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归根结底是办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网络背景下,校报编辑除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外,还要着重培养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丰富的知识储备。高校校报报道的内容多与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密切相关,编辑提前储备相关知识不仅可以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还可以为相关学科的深度报道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校报编辑作为校园生活的审视者和记录者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具备高超的识别处理能力,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和利用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校报不仅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更能成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高校由于校报的编辑岗位极其有限,因而教工通讯员队伍和大学生记者团成为了重要的补充力量。其中,学生记者队伍更是编辑们的得力助手,他们已经成为校园内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大学生记者的第一身份是学生,是学校各项政策和活动的直接体验者和参与者,他们知道大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并且对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更加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记者团建设是校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高校校报与信息网络的互补与融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既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高效宣传部门可以发挥校园媒体间的联动,整合校园传媒,实现高效校报与校园网站建设间的有机结合。如可以开辟报纸与网络的联动板块,依托校园网站高校校报的网络版,在校园网上刊登校报上具有鲜明时效性的校园信息,开辟评报平台,让学生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丰富校报的信息来源,增强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高校校报在与信息网络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校报自身特色,体现高校校报的办刊方针、原则和理念,为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校报作为高校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在网络化进程中也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办报方针,努力掌握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动权。要利用网络平台易为青年学生接受的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和带动青年学生,使校报网络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窗口。

(二)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

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高校校报应当主动打破校园围墙的束缚,把触角伸向社会,既要将社会上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反映到校园里来,也要把校园内的先进文化传递到社会中去;对校园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要注重时效性、贴近性,更要增强其思辨性、文化性。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辐射面广的特点,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引领者。

(三)突出全面的服务意识

第2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1、前端开发是创建Web页面或app等前端界面呈现给用户的过程,通过HTML,CSS及JavaScript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技术、框架、解决方案,来实现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界面交互。它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名称上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互联网的演化进程中,网页制作是Web1.0时代的产物,早期网站主要内容都是静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用户使用网站的行为也以浏览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HTML5、CSS3的应用,现代网页更加美观,交互效果显著,功能更加强大。

2、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大量高性能的移动终端设备以及快速的无线网络,HTML5,node.jS的广泛应用,各类框架类库层出不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14年4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系统“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座谈会,提出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4月1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2014年5月26日,北京市委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系列文件表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本期,我们通过典型案例、观察分析、思考评论、专家视野、国外经验五部分,力求为读者呈现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的概貌。典型案例:选取五个案例,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中小学网络德育故事,重点展现网络德育创新的手段、丰富的形式,突出故事的典型性、可读性以及教育意义。观察分析: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从青少年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畅谈如何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考评论:结合网络时代特征以及青少年的特点,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及思潮进行分析,探寻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新途径。专家视野:以访谈的形式,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网络德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行动方向。国外经验:对国外公民德育文献进行综述,提出用证据进行道德推理可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从而促进道德进步,树立公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伴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人们已然生活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网络之中。毫无疑问,广大的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生力军。学生们借助互联网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由于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我们要特别关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强调,“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然而正面影响往往被人忽视。”透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组组生动的动漫,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段段精致的微视频,我们不难发现: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和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正能量”正在积聚、生长……

(王晓波)

第4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E+”时代;企业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互联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16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8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组织的战略进行深度融洽,根据组织的目标,前瞻性、计划性地进行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的行为。在“E+”的时代,互联网会与传统的企业进行高度融合,那些非常程序性与重复性的工作,必将逐步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企业留下的是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E+”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人力资源配备,其人力资源不光具有传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工作者”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依据自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1 “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面临的机遇

谷歌、百度的诞生颠覆了人们搜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亚马逊、阿里巴巴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E+”时代,非常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他们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或者渠道)去推动企业的整个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实际上,“E+”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一个渠道,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比如“E+传统银行=余额宝”“E+传统店面=淘宝”“E+传统百货=京东”,从表面上看,这些企业通过“E+”的方式,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方式。实际上,这些企业能转型成功,绝不是一种业务模式的变化这么简单,它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生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那些有着创新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也必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力资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1.2 面临的挑战

1.2.1 管理呈现去权威化与去中心化特征。在“E+”时代,以一个人为标杆,领着一大群人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将很难再持续,这种传统的组织框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传统的组织框架中,领导者掌控企业的重要信息,他有权利决定把这些关键信息分配给谁,因此,他可以成为企业的中心。然而在“E+”的时代,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基本上都能得到几乎一样的信息,领导者对信息失去了控制权,他要想成为企业的中心或者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只能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管理假设变了,很多东西依然按照原来的做法,就难以为继。即使是管理中的经典,如基业长青或者第五项修炼等,都难逃此劫。“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就是强调企业不要提“以某某领导为核心”,而是每个员工都可变成核心,人人都成为自主经营体,只要他有新的思想和创意,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就可以给他安排资金和人力,他就可以成为权威与中心,所以“去权威化”“去中心化”也可以理解为多权威、多中心,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们,如何平和地接受这个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1.2.2 组织结构极其简化。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存在非常多的管理问题。比如搭便车的人越来越多,不思进取的人越来越多,霸着位子不作为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极其迟钝。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想要成功,需要反应灵活、嗅觉灵敏,要能够快速捕捉市场机会、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组织结构极其精简、简约。在这样的企业中,每个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受到管理者的激励,每个人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例如,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小米,其组织结构就极其简单,只有三级,即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在企业的内部,一切都是激活的,完全围绕着市场、围绕着客户价值来工作。大家主动分享信息,对市场需求、客户需求进行自动协商,然后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因为组织结构极其简练,人际关系相对简化,大家不需要去考虑怎么能升职这样的杂事,一门心思地扑在设计上就可以。而且这种组织结构也使得日常管理极其简化,小米没有打卡制度,没有考核制度,它只强调员工进行自我驱动。员工在产品信仰、产品驱动下去做事,不靠日常管理产生效率。那么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要想在“E+”时代转型成功,如何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互联网式的组织结构?还有组织结构改革,势必触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如何平衡或者安置这些群体?在这种日常管理极其简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这些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 “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模式

在“E+”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企业决策对员工命运的影响逐渐弱化,相反,一个优秀的人才或团队创造一款优秀的产品,就能很快地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2015年,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人可以置于战略之上,人可以比战略重要。因此,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念,设计了“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模式(见图1):结合“E+”的时代背景,结合企业内外部优秀人力资源,来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然后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的整体配备、培训和激励,加强对人才的投资和有效管理,员工如果有新的创意出来,又可以结合“E+”的时代背景,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如此周而复始。

3 “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构建中的重要提示

3.1 树立深入骨髓的人本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岗位为管理的单位,通过绩效进行人力资源激励,人的兴趣被压抑,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第二阶段,以战略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配备。在这个阶段虽然关注了战略,却依然没有关注到人性。人服务于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动而变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第三阶段,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的兴趣和个性,重视人的可塑性。“E+”的时代背景下,要搞好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真正树立尊重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国内外众多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实践来看,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必然需要拥有一只优秀的人才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技术、管理、市场等人才样样出彩。这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真正做到了以用为本,以人为本,唯才是用,全力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最好的舞台。小米团队从14人发展到400人,整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前100名员工,每位员工雷军都要亲自见面并沟通,小米对人才是非常的重视,一旦认可就给予充分的信任。

3.2 设计极富弹性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E+”时代,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网络化。组织成员分布在网络化组织的各个节点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统观全局、对各节点上的员工进行充分的信任和激励。员工处在网络化组织的节点上,今天他有好的创意和表现,这个节点粗一点,他可能变成领导了,明天他的表现没那么出彩,这个节点可能淡一点,就变成组员了。组织和管理结构极富弹性,解决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上不能下”等诸多管理问题。走进阿里巴巴,或许你会有这么一种感觉,阿里挺乱的,实际上,阿里这是形散而神不散。因为互联网企业中,要快速应对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变化太快,管理者很难再用一种非常规范、非常常规而稳定的阵型去打。因此,会给人感觉比较乱或者说缺乏规范性。那么怎样产生凝聚力,达到形散神不散?靠的就是互联网思维。开放、透明、分享、责任,这就是互联网思维,这也是为何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能如此简练、高效的原因,它是企业改革的真正推动力。

3.3 制定富于激励的人力资源制度

以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KPI考核之类的规范性管理,而这些都是出于对员工的不信任。随着“E+”时代的到来,员工掌握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以对员工采用传统的管控方式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公司不能封闭自己,要推行富有激励的人力资源制度。在新的战略人力资源构建中,企业一定要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让员工进入企业发展的大平台,为员工发展提供舞台。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工作的开展不再局限于工作岗位的要求,要尽力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用各种激励性的手段和方式,尽可能多地产生激励信息、产生激励动力和效率,让员工主动去抓住可能的机会,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挖掘,企业要从每个员工的价值和能力出发,建立富于战斗力、富于凝聚力、富于奋斗力的团队。像海尔这种传统的企业,在“E+”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经营模式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也正进行着一场深入的互联网式管理模式的改革。比如,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曾经提出,要实现转型,就必须砸碎旧的组织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做管理。海尔非常著名的一项举措就是员工创客化。海尔已经成立了专门性的创业基金,也有了合作的投资公司,海尔的任何一个员工,只要其有好创意、好点子,他可以上报给公司,向公司提出申请,公司就可以给他资金,让他成立项目组,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让他去组建队伍创业,同时还允许员工自己持股。这样一来,海尔内部就变成了一个创业型的创意中心,它为员工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挖掘,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将来海尔的内部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几百个新型公司来,那么那时候的海尔将成为一个创业集合体,它的利润就不只是来源于做家电,而是来源于整个价值链了。其实,在“E+”时代,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你给他资源,他就非常有可能成功地做成一个项目,甚至是一个企业,像现在的海尔就已经有很多新型的公司,那就是内部员工创客化的成果。

3.4 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在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中,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拥有很强大的权力。他们部署和制定企业战略;他们设计各种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和监督;他们制定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控制人力资源的进与出;他们对于企业的影响非常大,是企业经营及管理的实际控制者,员工只能尊重他们、服从他们。然而,到了“E+”时代,管理者想要像以前一样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控企业的一切,控制员工的一切,这似乎变得不太可能。管理者要适应时代特征,转换思想,打破一切传统的、固定的角色和关系,用赞扬的眼神和激励的语言,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以前的管理是家长式的,那么现在的管理应该是陪伴式的,在“E+”时代,跟着员工一起玩,让员工在过程中自己体会内涵的东西。面对着90后、00后,你不再需要拼命讲理想、讲使命,而是要尽力让他们觉得这个过程有意思、有意义,赞赏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热情,公司中的上下级关系将更加健康而和谐,比如前面讲过的海尔员工创客化,领导者的角色就逐步从传统的“命令者”走向了“合伙人”。总之,“E+”时代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优秀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如何进行战略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培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梳理和观点评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l.

[2] 彭剑锋.互联网时代战略转型的四个案例――小米、海尔、华为与阿里巴巴[J].中外企业文化,2015,(2).

[3] 庄文静.互联网思维下的HR管理之变[J].中外管理,2015,(3).

[4] 雷大艳.阿里、博世、壳牌:互联网时代的冷思考

第5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互联网;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势与问题

1.互联网的兴起促成了网络文化对于群众文化整体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互联网信息内容通过数字、图像、文字、音视频等形式不断地冲击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视野。对于基层的群众文化生活而言,互联网化的文化信息量较大,覆盖面较广,传播较为快捷,交互性较强。例如,类似于网络文化的社区化传播成为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社区内通过文体小广场等传统意义上的场所集聚了一定的人气,而网站和社区BBS则通过电子公告系统更新了基层群众的通讯形式与内容,为居民的意见、建议等舆论内容的传播搭建了平台、开拓了通道。

2.媒介融合的加速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平台与渠道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美国传媒学家普尔教授最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原来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显然,这种趋势目前已经成为现实,并逐渐影响到基层的生活与群众文化活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在纸媒、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数字传媒之间进行信息的传输与整合,数据、图像、文字在同一个平台上互换互联,媒体一体化得以加强。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最为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提供了机遇。各种新媒体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新了活动的传播模式,延伸了活动的社会互动性,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二是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使得传统的群众活动方式、手段失效,个性化特征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群众的积极性逐渐受挫。

3.群众文化结构的个性化、多元化与基层文化开展的矛盾仍然存在

消费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对于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审美追求逐渐多元化、多样化,群众文化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然而,与之并不配套的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还是主要靠文化站、文化馆的力量。后者的建设却也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资金保障不到位、干部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内部管理与创新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信度与效度。

二、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发展的路向与对策

1.借助新媒体,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

一是借助新媒体的技术背景,改变过去单调、相对陈旧的互动形式,不断发挥基层广播站、电视台的主流媒体作用,将着力点转移到基层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传达到老百姓的身边,为其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等纸媒的平台背景,开展信息惠民工程,让老百姓及时地了解政策、法规与文化发展的动向,丰富老百姓的头脑。三是崇高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与旧媒体的融合,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分众传媒受众,建立有效的基层群众文化惠民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的手段,开展云服务、云计算、云存储,开设各种信息与交流论坛,改革既往群众活动的模式与体制,增加特性,让文化活动更为逼真、生动又有吸引力。开展新媒体支撑的培训与考核,让人才的力量涌动起来,为不同类型的群众服务。

2.坚持多元主体,不断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实现社交手段与范围的最大化,让更多地群众参与进来,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常态化的集体活动。要借立足于老百姓与基层群众的多元主体地位,将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活动传递到不同的年龄段、阶层,让不同类型的主体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与情操的陶冶,让不同群众类型都能够有所收获。二是完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街头文化、青少年与老年文化等多种文化样式,促成各种不同文化主体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三是开发不同的类型的通俗易懂的文化作品,让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平常人的心中,用作品去反映普通人的情感与思维,让艺术去解释人生。

3.强化网络文化引领,不断搭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平台

一是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标,通过互联网条件下的资源共享来实现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可以运用互联网联系广大居民实现登山、采摘、自驾游、足球赛、健身操等多种多样活动的发函,不断丰富与活跃社区的氛围,增强群众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二是强化文化的阵地意识,通过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产品加工、渠道占有来实现一体化的发展与部署,不断发挥群众的和谐功能,不断发挥群众文化的精神调剂的作用和宣泄情感的功能,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性与价值追求的共同促进,让群众在娱乐中得到休息。三是不断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传统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基础,也是群众文化在当下多元社会中的必须要扎实践行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基础,各地的情况又有不同,这需要基层文化服务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效果。

三、结语

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只有充分认识并把握时代特征与文化发展脉络,才能不断从形式、内容上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度、广度与力度,实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职能。

参考文献:

第6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2在互联网+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就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要研究新的方法与路径解决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开始本文写作之前,在网上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所涉及高校涵盖国家重点高校、市属重点本科高校和专科学校,所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哲类、经管类、医疗类等,所涉及大学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1%和33.59%,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31%、78.03%、15.03%、0.63%,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22%、52.78%,一、二、三、四年级和其他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89%、27.9%、31.44%、5.3%、8.46%,学生党员所占比例21.84%,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0.28%。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将近4个小时。3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多少?”数据显示,每天上网1到3小时的占37.63%,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52.9%,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同学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对“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时,有64.7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大学生上网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长都已很高,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已深深烙上互联网的印记。

(二)家庭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么的重要。从问卷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您认为以下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程度”(1―5分是从“完全没有影响到非常有影响”)的17个选项中,在影响程度最高的前5项中,就有3项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它们分别是: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已有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不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面对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共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真正下大力气落实与践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差。在“您所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清晰?”中,选择“非常清晰”的只有31.44% ,选择“一般”的占55.56%,选择“不清晰”的占13.01%,因此,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定位并不明确。“雨过地皮湿”式的举措短期内虽有所成效,但只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片面、肤浅的理解,取得的成效不大且不能持久。

(四)原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制,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都在实施核心价值教育,可是并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活动仅重视内容上的形式化,不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调查问卷显示:有69.95%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有专门负责机构;有69.1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或者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44.3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还是主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

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被接受的程度与其重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要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贴近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生态优化10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接收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即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生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模式转换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日渐突显,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油,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无能。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长要逐渐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互动体系。努力化解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不良影响,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思想、方法与路径上的契合点,建立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想等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家长互动联系,应设立由校党委、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大学生教育机制,建立由高校客罚高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与社会互动,将社会上的高雅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与优良风尚引入校园,推动社会道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增长,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社区、优秀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密切联系,为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gn/2015/03-05/71031 16 shtml.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4]陶淑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15).

[5]付静静.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7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育制度;网络资源;思想品德教育;转变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提高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面对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学校应该能够明白,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运用好网络可以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通过网络吸取各种营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此,研究如何利用好网络工具开展思想政治课,努力实现其所应担负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落后的传统初中教育方法

传统的初中政治教育,方法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教育方法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近,在教育部的改革推动下,几年来我国的初中教学也有所改善,但教学改革的成效不显著。仍然采用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不但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不但教育成果收效甚微,也造成老师与学生的双重疲惫。改革教育现状,就需要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引导学生,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并没有深入影响到每一位教师,多数老师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照本宣读,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没有掌握。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初中政治教育新模式

1.网络的优势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交互的平台,具有信息量大、信息面广等特点,这就使得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初中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教材来传授,学生获得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责任正是“传道、授业、解感”,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舌战群雄”。这就要求教师熟悉互联网了,解互联网,并逐步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活跃教学气氛。

2.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改革初中政治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我们能够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及巨大的信息量,这也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其运用到教学制度中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提高我们的师资力量,使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也要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和网络资源搜罗筛选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网络信息,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1)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师资力量要想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师资力量,就必须从熟悉信息网络的知识和技术入手,改革教学模式,改进管理,总结经验,通过网络了解国内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普及网络技术是我们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我们务必提高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传递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能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有效地捕捉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和筛选。此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的师资力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网络信息运用能力,更进一步推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创新,学校还应当适当增加具有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到初中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使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更加全面和完善,有效推进初中政治教育制度网络化改革。(2)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初中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初中政治教育多元化,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这不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变得生活化、情境化和多样化。这样就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变得轻松,也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学习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论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让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得到政治教育,学会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来分析、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学校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增加网络资源因素,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各种校园活动进行渗透教育,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者:邱晓红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春晖.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4(6).

[2]吴虹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95”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电子世界,2013年18期.

第8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读者需求 装帧设计 纸介质书籍 网络电子阅读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99-01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地球村”这一伟大预言最终得以实现。受信息多元化、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推动,互联网的应用为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与进步,同时也迫使传统纸介质书籍的阅读方式发生着悄然的改变。互联网电子阅读的出现使传统纸介质书籍的发行受到强烈的冲击,网络电子阅读已从初期的边缘配角慢慢演变为人类阅读市场的新生主力体现,但片面地认为读者向电子阅读倒戈的论点也是不切实际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纸介质书籍与互联网电子阅读平台之间读者的人性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阐述了传统意义的书籍装帧设计需求与互联网普及应用下的网络电子阅读装饰设计需求两者之间的发展途径。

一 读者的阅读需求分析

阅读作为一种高级精神层面有意义的活动,是人类满足生活需求、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具体过程。笔者认为目前人们阅读心理需求主要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

1.功能性需求

第一,知识型(研究型)阅读需求。知识型阅读的需求是由阅读者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角色所决定的。这类读者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岗位职责及其服务素质,所以通过阅读教材文献和科研报告期刊等知识型书籍资料来提升阅读者自身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期望装帧设计是能简单、快捷、直观地阅读书籍,不需要有过多繁杂的装饰,影响书面的视觉阅读。

第二,消遣型(社会型)阅读需求。消遣型阅读的需求者主要是由阅读者在除去工作需求之外的个人兴趣爱好表现行为。他们阅读该类书籍除了是为了获取原本的知识性、教育性,更主要的是为了调节精神情绪,减轻消除因工作带来的压力疲劳和烦恼。这一类读者的主要兴趣特征表现为对文艺作品、大众期刊等书籍的阅读需求之上。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书籍带给自身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所以在装帧设计该类书籍时需要注意娱乐性、趣味性、欢悦性的传达,通过颜色、纸张、工艺的搭配制造出符合人性愉悦心理需求的装饰风格。

2.非功能性需求

主要表现为收藏型经济需求。收藏型的阅读者主要是根据自身主观意识的判断决策,收集自身认为有精神升华或经济升值空间(书籍自身的知识文化经济升值品、书籍演变成为艺术品式样的经济升值品)进行收藏。他们不受社会、家庭、其他读者的影响,主观意识地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或经济投资意识选择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心理。这种行为和阅读心理强烈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出经济社会潮流下经济的需求和收藏者个人身份价值的体现。

二 读者需求对装帧设计的影响

“装帧”一词在百度词典的英文直译是“bookbinding and layout”;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电子阅读的解释是在阅读、观赏、实用三项人体心理需求的影响下才能引起的人为动态参与行动;而传统纸介质书籍的阅读需求要素相对于电子平台阅读中要给人略微强大的视觉刺激要素。

传统书籍装帧设计是在符合阅读人员视觉阅读最佳阅读效果的基础上而延伸展开的视觉美感立体效果式设计。传统书籍在装帧设计上主要是从版面的设计、纸张的选取、设计中的构图、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取舍、经济成本预算的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同时在严格地遵守人体阅读要求上对每个字体的大小、行距间距、天头地脚、切口留位等数据要求上进行的编排创意设计工作。

新兴的网络电子阅读平台同样也是在满足阅读观赏人员阅读最佳需求时进行的创意设计,与传统纸介质书籍不同的是该装帧设计的把握是从人体眼球对电子屏幕上版面构图的分析、鼠标操控装置的动态交互式使用感受、页面上现代气息浓厚的电子动画美感等几个方面进行的风格装帧定位设计。

综上所述,纸介质书籍装帧设计与网络电子阅读平台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改革不断变迁的新趋势而发生的改变。电子阅读平台对传统纸介质书籍来说是一场巨大的革命冲击,但同时电子阅读平台还催生了纸介质图书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发行新模式,所以本文以传统纸介质书籍与互联网传媒平台的装帧设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分析总结装帧设计在传统纸介质与互联网传媒平台在实践上适应新形势下设计工作的需求。风格各异的装帧设计要适时把握大众读者阅读时的心理需求,根据阅读者的信息需求关系而衍生设计创意出不同的装帧风格。新兴的网络载体仍不可能完全淘汰传统的纸介质载体。在网络载体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纸介质载体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9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商业模式 产业链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以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融合的魅力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分离开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性与移动通信的移动性、便携性,时时处处地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易观国际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达2.14亿,市场收入规模达237亿元,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

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在中国移动第八届战略发展论坛就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表演讲:创新是多种多样、

多维度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才是最关键的。

商业模式对电信业在未来持续发展、不断获取利润方面极为重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商业模式创新关键点是:客户价值与需求的创新;进行成本的革命性变革;打造良性的价值链生态系统;敏锐把握环境变化,敢于突破与“假设”。

1 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信息管理领域。20世纪90 年代互联网兴起之后,商业模式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其含义也延伸到企业管理领域的广阔空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彼得・德鲁克曾说,由此可看出商业模式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电信业必须做出重大的转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信行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加速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并已成为电信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催化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了解世事,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娱乐释放压力,这也就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别于网络时代,从而也就具备了全新的特征。

2.1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截至201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12亿户,其中3G用户数2.3亿户。3G拍照的发放,推动了互联网快速增长。中国电话用户净增1.19亿户,总数达到13.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2.7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12亿户。全国网民数净增0.51亿人,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净增0.64亿人,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2518.1万户,达到1.75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亿户,达到7.6亿户。2012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0762.9亿元,增长9.0%。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7933.8亿元,增长10.6%,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3.7%。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2 移动互联网客户的长尾需求显著

当前,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转型的根本,现在我们是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3G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特点,而且碎片化需求趋势越发明显,业务种类和数量正呈现井喷式增长。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长尾理论,并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正是因为用户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动态需求所带动的增值业务则代表了通信市场广阔的“蓝海”。

2.3 移动互联网应用丰富多彩

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服务日新月异,目前,在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搜索、手机游戏、互动社区、手机支付、手机视频、应用程序商店等移动互联网服务一应俱全,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同时基于3G网络的行业信息化业务也不断涌现。特别是推出了应用商店,丰富了互联网的应用,如谷歌Android Market应用、苹果App Store应用、移动MM应用程序等,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应用服务需求。

2.4 移动运营商面临以下三方面的挑战

①被管道化的威胁以及如何开放网络的抉择。

②新型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正在形成中,移动运营商能否成为产业的主导者。

③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但对移动运营商现有模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2.5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

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不仅吸引电信运营商,同时也吸引了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一新的“蓝海”。当前,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主要有苹果、诺基亚、google、百度、三星等众多公司,这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的控制权,都在争相进入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

3 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商业模式

3.1 成立专门部门进行基于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的研究与开发,手机厂商免费共享中国移动基于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研究与开发成果(同时允许2G手机使用OPhone操作系统),降低手机厂商手机开发成本及门槛,吸引大中小各种规模手机厂商共同打造基于Ophone操作系统的手机产业链。

中国移动拥有6亿用户,这是打造Ophone操作系统手机产业链的一个坚实基础。Ophone操作系统手机产业链壮大,需要有需求量巨大的低价位Ophone手机的广泛普及。低价位手机目前主要由数量众多的小规模手机厂商生产,其缺乏相应的手机开发实力;让其免费共享中国移动基于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研究与开发成果,可以促使其大量生产基于OPhone操作系统的低端手机。

同时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的普及也等于控制了终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控制终端是直接接触用户的需要。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真正掌控用户与移动数据业务市场的第一接触点,成为产业链中挖掘和整合用户需求并引导整个产业链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其次,终端界面和业务显示不兼容是影响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障碍。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解决两者不兼容的问题,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再次,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对产业链进行更有效的整合。

3.2 采用流量分成方式鼓励第三方基于OPhone操作系统开发免费内容或应用服务,扩大OPhone内容或应用数量,满足用户移动互联网内容或应用服务需求。

手机终端及其操作系统是产业链中挖掘和整合用户需求并引导整个产业链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但用户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有大量的应用可以满足用户移动互联网内容或服务的需求。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均有数量庞大的应用作为支撑,尤其是大量免费应用可以提升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2011年2月美国智能操作系统市场份额Android为33%,AppleiOS为25.2%。Android市场中应用数量为13万,免费应用比例为70%;苹果App Store中的应用为30万,其中67%为免费应用。可见,手机操作系统免费应用的数量是维持扩大其市场份额的基础。

内容或应用开发者需要不断通过内容或应用获取利益才能有继续开发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其中,内容或应用的数量的增长,可以促使更多的用户使用基于OPhone系统的手机。内容或应用开发者在数量、内容或应用数量、使用用户数量之间不断地形成正向激励,从而产生病毒效应,迅速扩大OPhone系统手机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

3.3 通过风险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中,以便掌控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迅速将最新技术在手机中应用。

创新是互联网的灵魂与精神,更是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所在。移动互联网公司在开放的环境中面对很大的风险性和探索性造就了其创新的基因,这是目前处在传统垄断领域的运营商所不具备的。

移动通信商追求稳健发展,好是基础;而互联网公司追求又快又好,快是根本;移动运行商与互联网公司在各种行业中的运作规律不同,要掌控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学习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优秀特质,运营商需要通过风险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中去同时要保持互联网公司的在市场中的经营独立性。

4 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

4.1 完善产业链结构

企业必须接受“竞争”的理念,倡导“双赢”的理念,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利润,要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有利地位,集中资源,建立核心业务,发展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战略伙伴。企业应该考虑产生利润的环节和自身实力,选择价值链上的合理位置,发展和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构成一起为客户提供价值的网络,这些包含独特联系的价值网络,可以带来对企业来说是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4.2 重新定义细分目标顾客

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变化定义的企业客户,选择新的客户,提出相应的客户价值,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从根本上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

运营商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特征来确定消费水平及方向,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客户群体,制定具有明显差异的营销策略。

4.3 实现营销渠道创新

随着2G向3G变化,运营商电子商务――网上营业厅的建设是销售渠道的一个创新,在我国运营商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直接与客户沟通的情况下,网上营业厅的控制性比较强,且结合电信产品不是实体的特点,还可以用最低的耗费与最快的速度完成交易,对运营商有较强的经济性。网上营业厅从运营商到最终客户建立直接通道,并提供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以尽量减少客户购买的时间和体力精神等成本,并显著地降低客户的总体成本。然而目前我国的四大运营商的主页仍然以信息提供和公司宣传为主,引导客户选择产品的功能偏弱。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的网上营业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渠道。

4.4 实现通信业务创新

要着重看待通信业务的差别化建设,在进行详细分析消费者的基础上,为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推出各种资费方案。如商务人士专注于接通率和通话质量,他们经常在几个不同地方之间来往,根据这个特点,推出在用户定制的几个城市或者不限地区的漫游分级优惠的产品。对于大学生这样的客户群,他们的生活范围是相对固定的,基本上是学校和家乡,他们相对比较关心资费水平,这样就可以对大学生推出在家乡城市寒暑假其漫游包月的服务。如银行账号、电子邮件账户等,存储可以设置多个安全级别,每种安全级别对应不同的安全技术和手段,每个级别设立一个收费标准,可以按个数或字节收费。

5 商业模式发展的总趋势

从电信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模式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信息产品收费模式、广告模式和平台渠道模式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的基本分类。

信息产品收费模式依承了传统的电信业务模式。此类信息产品必须着重创建内容的私属性及个性化还有它的差别性,要可以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有可能收费,同时为了满足用户不尽相同的需求,收费方式一定要是灵活的、多样化的,例如按次收费、包月套餐、会员制等,而且不同的收费方式之间可以随意组合。

广告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动向,但是涉及黄色内容、垃圾短信广告等在扰乱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广告环境。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必须用无线营销快速、互动、实时的通信模式,代替压迫式、单一方向的广告传播;要根据这个用户的长时间的爱好与习惯,剖析得出最适合这个用户的精准广告,才能得到用户的喜爱。

以手机为根本的终端上构建不同种类的业务平台,或者建立手机和互联网之间的平台,称之为平台渠道模式,如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手机支付平台以及手机软件应用商店等。

实际上述三种模式是不分彼此、互相交织、相互渗透的,广告与信息服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广告、电子商务及信息产品也是分不开的。比如广告信息中出现了“click to buy”(点击即买)的电子商务模式,出现在手机杂志信息产品中的物品也可以点击进入,就有详细介绍,可以点击购买。所以,多元商业模式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

6 结束语

本文基于商业模式,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说明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电信业商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随着云计算等一些最新应用和技术的不断推广,电信行业的构成和商业运作日趋复杂,电信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企业具体运作的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企业改革。而且这种创新不是单个成员个体的改变能完成的,这是一个产业链,一个整体的产业联系在一起。电信业的各个企业应该要跳出传统运营商的视角,从更宽广的角度,更广的领域,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挖掘移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A.Afuah and C.L.Tueei,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2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3-8(1998).

[3]卢.建立3G新业务的有效商业模式[J].世界电信,2004年版.

[4]周光涛.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化的几大关键点[J].新观察,2010年版.

[5]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

[6]艾瑞咨询.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R],2009年9月.

[7]张维迎,孔翰宁,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8]陈代云.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吴伯凡.阿里巴巴的倒行逆施[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9月.

[10]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陈山枝.电信运营商业模式变化的探讨[J].通信发展论坛,2004(7),7-10.

[12]翁君亦.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 月.

[13]刘戒骄,杨晓龙.网络竞争与网络产业改革[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4(7),50-56.

[14]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余晓晖,许志远.技术发展催生移动互联网[J].世界电信,2008年版.

[16]余晓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思考[J].电信网技术,2008年版.

[17]赵慧玲.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探索[J].移动通信,2009年版.

[18]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5月.

[19]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