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生命教育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的价值

第1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11-03

[作者简介]王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讲师(重庆400067)

近年来,面对社会大量道德失范现象以及汹涌而至的各类传媒信息,高校频繁发生道德失范事件,甚至发生了自杀、投毒等恶性事件,暴露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作为“我”字当先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传统以灌输为主的德育实效性越来越弱,以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和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价值澄清理论给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学生精神家园中意义世界的缺失

米兰・昆德拉在经典之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指出,人生的痛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赖特・米尔斯在探讨“社会影像”中提到现代人处于失范状态的原因是因为在面临失控变化的同时自身生命意义的消解,以及在迷茫虚空中追求新身份的失落。创造性与不成熟性,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积极主动和厌世消极等相悖现象同时并存于青年文化之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民主参与政治活动等缺乏热情,感叹大学人际关系淡漠;另一方面又发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青春我主宰”等彰显大学生追求自我、渴望寻求意义世界的呐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意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割裂不仅是文本教材中道德知识和意义知识的理论断裂,而且也是道德教育与意义教育的过程断裂。让意义与生命“相遇”不能只靠外部力量的强加,也不能单靠科学实证的简单召唤,而应该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去共鸣,才能摆脱单纯的适应与束缚,寻找到我们逐步失去了的精神家园。生命价值澄清理论除了在生命教育实践领域的实用价值以外,还对当前青年一代正确建构未来的理想目标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人生选择需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生命与意义的融合――生命教育升华的必然路径

(一)生命与意义融合的可能性:价值澄清的价值多元与民主

1.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价值澄清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道德状况日趋衰落,价值道德观念混乱,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价值澄清理论孕育而生。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化阶段,西方各种思潮以及价值观念从多渠道、多角度传入我国,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尤其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的各类传媒对我国的渗透也更为便利和广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通过收听收看国外电台与报纸了解国内时事性新闻的已达到17.1%,通过互联网访问《时代》、《华盛顿邮报》、牛津大学网页等,了解各类资讯信息的大学生已逾半数。当前西方国家利用先进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加大了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这与价值澄清理论的兴起背景有极其相似之处。

2.“我的青春我做主”的“价值”与“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中的“价值”指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与追求,是个人选择和认可的某种观念或事物。“澄清”就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对多种可能选择进行不断的选择,最后形成自己认可和接受的决定和行动。

价值澄清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在于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结合,并特别强调情感因素。只有经过受教育者深思熟虑接纳和自主选择的价值,才能形成自我价值,其关键因素是受教育者的自觉自愿、珍视与珍爱。重视认知、情感以及行动的融合,是价值澄清理论区别于其他德育理论的重要特点。另一方面,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真正的价值必须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制添加的结果。在涉及价值问题时,我们必须愿意给儿童以选择的自由。简单的说,任何强迫强制的选择根本就算不上是选择。例如,价值不可能由充满威胁或贿赂的选择发展而来。强调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融汇贯通的时代趋势。

(二)生命与意义融合的必然性:从心开始的和谐社会构建

1.“心起点”的生命教育

在一个经济繁荣而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的社会,生命教育需要“从心开始”,肩负拯救人心灵的重任,体现出伦理道德的取向。如果说预防自杀、防止恶意伤害等的生命教育核心是教会人们珍惜爱护生命、解决生命个体存活问题,那么伦理哲学层面取向的生命教育则着重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等生命根基问题。台湾大学孙效智认为,只有对生命本源问题进行不断追问,才能有助于心灵摆脱面临功利时代、物质时代、纯技术时代的虚空和失衡,实现身心灵的均衡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是一种追求完整人的全人教育,不论是人的生理属性还是心理属性都应该得到满足,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第2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民族教育;生命;价值

当前,生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教育,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要继续保有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也要适应多民族国家的大文化背景和需要,民族教育的落脚点就是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就转到探讨与人有关的问题上来。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生命存在。站在生命的角度理解和关注民族教育的对象,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能够促进人良好个性的培养及潜能的发挥,在时展今天,也更有利于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民族教育要以尊重个体生命价值为理念

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即多民族聚居,也更具有特色。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要牢固树立各民族水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1] 。

近几年,民族教育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探讨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教育, 切实尊重民族差异,同时也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传承。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教育,既要考虑到民族团结,建立共同的国家价值观,也要考虑到差异性,从尊重生命的属性出发,真正关爱个体的生命价值。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人的自然属性一般包括遗传属性和人本能的一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而社会属性则是人在社会中产生社会意识,人开展创造性的价值活动,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的独有属性。 很多人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也是很多哲学家反复思考的命题。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特殊的价值。人生命的意义更多地来自于个体的社会性,在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于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追求幸福;人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完善自己,不断学习,通过学校教育,让自己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和发展。一方面,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活动有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民族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关爱和尊重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其他的教育目的。以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出发点,使人建立对生命存在的认知、情感并付诸实践,体验爱,体验生命的价值,也有利于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团结的观念。

民族教育建立在对生命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我们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不断地创造条件来促进生命的发展、增加生命的价值,使个体的生命价值达到自我最高境界。因此,民族教育只有树立为个体生命服务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发展,也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关怀。关注生命,其实更多的体现了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信念和追求。同时,关爱生命价值本身,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二、民族教育的实践要体现对生命的关爱

民族教育的生命定位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确立教育目的、内容,还是选择教育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都要关注人的生命本身,尊重生命的价值。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民族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措施,对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和适应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民族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者特别关心学生成绩,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双语教育的背景使得他们为了适应主流社会要付出更多努力。到了大学之后,很多民族教育课程并没有渗透对主体生命的关怀和热爱,学习和教育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痛苦,使他们的身心备受折磨。

在走访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生的过程中,他们也说,虽然已经分了专业,到了新的集体大家都很和睦,明知道自己和汉族同学没有差别,但是还是会不明原因感觉不适应,心里不舒服,也反映出当前不同地区的民族教育做得并不到位,虽然会有一些民族教育课程和校园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并没有真正从尊重学生主体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出发,一切都以主观臆断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意愿作为对他们的评判,他们的感受也被忽视,违背了教育原则。原本,学生自己具有适应社会的强烈愿望,可是实际中却是内心平衡被打破,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无法尽快适应环境,和新集体能融合在一起,也无法明确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民族教育实践中,我们除了要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真正地从对学生特点和差异入手,建立对主体的生命关怀,激发出学生主体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学会用尊重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完成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民族教育中构建生命价值教育是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族教育必须立足于生命的视角,尊重各民族特色和生命个体的成长成熟规律,从受教育者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出发,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和民族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从大学生生命危机的现状出发,是在反思现代教育,借鉴、吸收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上,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消除外界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内部因素的积极运动,从而使其生命价值观朝正确方向发展,最后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生命的升华和完善[2]。

在具体步骤中,民族教育中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意识为重点,以提升主体的生命价值和质量为奋斗方向,最终有利于主体顺利构建自己的生命观,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国家认同感,解除主体防范意识,以本民族特点为契机,开创属于自己特色的未来。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虽然也面对着不少困惑和成长的适应性等问题,但是只要深入了解了生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引导他们用开放的视野看待社会,敞开心灵,尊重彼此的独特性,尊重彼此的每一次选择,会更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和三观,建立生命的成就感、树立良好的生活目标、最终有利于生活幸福观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3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育 语文教学 生命价值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34

教师如园丁,是祖国年轻花朵的培育者。教师的身上,肩负着培育祖国年轻一代的使命。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将教师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去思索,自己究竟要如何将这份崇高、神圣的职业做到最好!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实现语文教师生命价值的几点思考:

1 崇高的思想品德

于教师而言,崇高的思想品德是教育前行路上的必需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是我们教师需要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工作态度。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却可以要求自己赋予他们引导、指导,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乃至未来社会生活中,都能够以德服人。语文教师拥有崇高的思想品德,需做到以下三点:

1.1 热爱生活

语文教师想要将自己的课堂演绎得绘声绘色,就需要自身昂扬着一种对生活饱含热情的气息。这种气息,会影响身边的每个学生,让他们因受感染,而投奔到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情境中。因为教育,本该就是一场引领人类幸福的事业。

1.2 热爱工作

热爱工作,投入工作。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做到知己知彼,不遗余力地让自己和学生的世界一步一步靠近,做他们生活的向导,做他们心灵的倾听者。

1.3 热爱学生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份温暖的传递,更需要一份知心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温暖洒在学生身上,让他们知晓,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会是他们心灵深处可以依靠的港湾。知识的传递,固然重要,然而温暖的传递,更加不可或缺。教师引领学生成才,更应该成人。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亲人之间的关爱,也要有朋友之间的倾听,总而言之,教师要切实做到“师生一家亲”的工作态度。

2渊博的文化知识

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理应具备的素养。渊博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养料,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符合时展的需要。

那么想要将语文教学紧随时展的脚步,就需要切实提升自身能力。丰富的文化修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语文,作为人类语言的工具,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做语文教师,只有杂取百家、知识储备丰厚,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2.1 多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言道,好老师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课?笔者认为,单单凭借一本语文教科书,是无法备好课的。语文学科,本身就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我们拥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将语文课堂塑造得有声有色。

多读书,要求教师不能将读书范围限制在语文学科之内,而应将读书范围扩展到其他学科,通过仔细的阅读书本将多个学科互相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2.2 读好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好书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成长历程至关重要。书籍是推动语文教学进步的有效途径。一本书,可能就是一个教育者的一生思想汇聚,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故事,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甚至还可以看到作者一生的轨迹。选择一本好书,就等于选择了一个好的模范对象。

语文教师的读书,应该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读书不仅为了给备课积累丰富的素材,更为了给自身增强养料。未来的知识社会,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人。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为。

2.3 好读书

教师读书,绝不是口头说说,要付诸于实践中。珍惜读书的时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教师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注入无限的知识养料,丰富自身和提高自身,将读书纳入生活,成为一种必备的习惯。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开始的一半,当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毕竟文化对我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这影响不一定在一朝一夕就达成,但是漫长的岁月里,定能将这读书的影响得以显现出来。

3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是教学和培养的共生体。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培养学生中,教师都应该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坚定的教育信念,能够促进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包括“三心”。

3.1 热心

教师的热心,体现在关爱学生这方面。当然,教师除了尽心尽力的讲授一场好课,也要将学生的课后工作做好。这里所说的课后工作,是指教师要去了解学生当下阶段里学习的状态以及生活的状态。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之前上课一直认真听讲,然而后期不知为何突然就转变为上课走神、分心,平时做作业也丢三落四,不能将作业全部完成。在这个时候,做教师的就要关注学生为何会有这种心理状况,了解到原因以后,从根本去治愈学生的状态,热心,不只包含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更包含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两者兼备,才能更好的落实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关怀。

3.2 耐心

教师的耐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教会学生一道题、答好一张卷,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是用自己的耐心去浇灌学生的成长之路、成才之路。

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日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不能很好的领会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内容,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去耐心的讲解、指导,让不懂的学生懂,让懂的学生更懂,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要遵循的宗旨。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宽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求教师有强大的耐心。学生彼此之间在学校里相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将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了解在心里。比如学生甲和学生乙吵架,我们就可以在真正的讲课开始之前,在课堂导入中加入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自然要和学生团结友爱相处有关,并且鼓励学生握手言和。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和好的局面,也让其他学生受到教育。

3.3 恒心

教师的恒心,贵在日常工作中的坚持。那么恒心从何处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们的每个学生都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并且坚信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是一项生机盎然的事业,它不仅培育年轻的一代,更培育我们自身,在每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挖掘自己,更好地做好这个岗位职责。

遇到棘手的教学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咨询比我们年长的或富有经验的老师,将问题解决。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加强自身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这份坚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我们教师的品格影响到学生身上。当我们自身对工作坚持不懈时,学生也会感受到这种工作心态,他们自然而然也会对自己的学业有所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带着这种信念去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向上乐观的面对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

4健康的心理素质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革新,以及大众传媒等多方面影响,当下知识爆炸的社会中,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4.1 教师昂扬向上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诗情画意的工作。之所以说诗情画意,是因为我们的语文学科,包含着世间万物,有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文章,也有歌颂古往今来英雄的诗词,更有赞美亲情友情的温暖,所以我要说这项诗情画意的工作,需要我们满怀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要永远怀揣着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情,昂扬振奋的工作热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将语文课堂变得犹如春天花香一般,总能给学生清香扑鼻的感受,让教师给予学生的温暖洋溢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4.2 学生积极乐观

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影响自身对工作的热情,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我们需要承认,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差异以及心理素质差异,都会对他们的学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积极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的学习心态。一个没有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无法引导自己的学生迈向更乐观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中。因此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利于教学,也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

5 结语

人民教师是培养新生一代的主力军,我们有责任用双手托起学生们明天的太阳。我们语文教师,要具备人文精神,关怀每个学生的成长,用自己恒久不变的对教育的热情去温暖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第4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一、观念的转型:树立成就教师的生命的价值观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就是帮助他,成全他的生命价值。”教学管理者应当树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引领教师从被动地接受质量监控走向教师的质量自觉,以体现出管理的生命价值,让教师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管理需要从成就人的生命出发,由管人转型为育人,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我们的管理制度,求得“在这样的转型时期,为学校确立基于变革的新的管理秩序,让各种制度、各种力量在新的秩序中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进而发生变革者期望实现的学校转型”。

转型,需要我们跳出分数的误区。“没有分数绝对不行,但只有分数也绝对不行。”这是李百艳副校长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们需要分数,但绝不能把分数作为考核和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把质量窄化为分数,否则,就会损失教育的完整性,就会使管理者和教师同时沦为分数的奴隶。除了分数,至少我们还需要人的发展。

以课堂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当前流行的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活跃、热闹。而事实上,这样的课往往只有生动而缺乏深度,没有把活动过程变成真正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因此,判断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必须立足于成就人的生命成长,必须看教师和学生发展了没有。那种只顾气氛活跃的课其实是教师在“秀”自己。课堂教学必须从热闹的表象回归到成就人的生命的本质上。

转型,还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当家”式管理。传统管理方式是造成教师缺乏主动性的重要原因。“在推进学校转型变革的启动阶段,首要的、总体性的策略是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因此,要突出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向教研组(研修组)、备课组等团队赋权,增强教师团队的专业主动性,开展各种有效研修形式,以确保师培工作的校本化,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成就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研修,突出成就教师生命的内涵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根本。毫无疑问,教师的发展需要研修。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研修?什么样的研修才能成就教师生命的内涵?

(一)研修的目的、意义

研修的目的在于“修”,在于提高教师的修养,是为了真正的“教”而立足于真正的“研”,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我们首先应当思考:我们能给“他”什么?什么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成事,又要成人。人与学校要两成全、两成就,要让教师不断体验到生命的使命、价值与盼望。研修是一种文化,对教师面言,滋养着教师,丰富着教师的人生经历;对学生而言,教师为学生展现出了研究者的榜样;对社会而言,是学习型社会存在的希望。研修的目的不仅在于出新成果。更在于造就新人。

(二)怎样开展研修

要向先进的理论靠拢,用理论来指导行为,用行为诠释和发展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

1 树立生命自觉的意识

有人把当今时代比喻成“角斗士时代”,这形象地说明了当今时代竞争与挑战的日益激烈。古往今来,优秀的人都是自主自觉地寻找工作任务,以至主动寻求、创造挑战,以激发出生命的能量,而不只是迎接挑战。有人做过一个测试:在一个地方放上金钱、西服、蒲公英的种子,让人来选择其中的~种,结果有80%以上的人选择的是金钱,10%的人选择了西服,只有不到1%的人选择了蒲公英的种子。过了若干年。当年那些选择金钱的人依然贫困(想不劳而获),选择西服的人大多成了白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蒲公英种子的人成了大富翁(敢于挑战)。这说明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也要从质量监控中自觉地跳出来,从质量监控走向质量自觉。

2 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

面对激烈的竞争,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加强读书,管理者也应重视教师的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写作积累。而教师个人的阅读史是教师的根基所在。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读书呢?李政涛博士认为:“要带着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读书;要学以致用,把书本中看到的做出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要有反思意识地读书,在结合书本的‘做’中进行反思,同时把想到的写出来,养成写教学日记的习惯,训练自己的文笔与反思能力,学会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故事,不断总结升华自己的教学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读书,不断地激活自己的“源头”,不断为自己积累精神财富,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在冷静的思考中,在“教”与“研”中成全学生,成就学校,提升自己,让自己沉浸在成长的幸福之中。

3 使研修教学化,教学研修化

第5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在前面谈到,认识论和政治认基础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作用是必然的,但对知识的强调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本身,难免会陷入“为知识而知识”的歧途。政治论者把知识作为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一种工具。正如杨少琳教授所说,工具本身是没有正误的,那知识的正误就只能取决于使用知识的人,这样一来,知识便失去自身的权威性。中国特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21世纪高等教育哲学领域依然由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统领,并且政治论哲学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由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国家和政治体也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期望通过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复杂而棘手的社会问题。然而,层出不穷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大学生道德沦丧等等,令各地政府和高校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此刻,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传统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是否足够让高等教育的基础稳固?为了高等教育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我们是否还应另寻出路?我国着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在研究和总结了布鲁贝克关于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基础上,又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高等教育存在的核心基础应该是生命哲学。反思现实,高等教育无论是为了探索高深知识,还是作为社会服务工具,它首先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而存在,最终的归宿点既不是知识,也不是社会,而是人本身。所以,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顺应人的发展。张楚廷先生还一针见血地指出:“适应论还有一个理论前提———制约论。因为是受制约的,所以你就去适应;高等教育必受制约,因而,高等教育只能在被制约下去适应了。”[2]53这样说来,到底制约者是谁?我们分析后不难得出:是经济,是文化,或许更多的是政治。在中国,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看,基本都是由政治主导的。张楚廷先生说得好:“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一种单一性呈现在人们面前,至少是持续到了上世纪末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里充斥着‘应该’、‘必须’、‘一定要’一类的词汇,就好像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口吻那样。”[2]13我们怎能把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弄成指令性文件呢?所以,即便高等教育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子,我们也应该在这种制约下尽力做到适应才能不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

    二、高等教育本位价值的实然与应然状态

    (一)高等教育本位价值的实然状态

    由于高等教育接近教育投资阶段的末端,人们给予这一特定阶段以特殊的教育期待,大学被普遍认为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价值。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与知识、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在实践中似乎也确实如此。譬如,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能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说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从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看,它相比其他阶段的教育更能为国家政治服务,所以我们说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它能够更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说高等教育具有社会价值;从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它直接传播文化,传递知识,因而我们说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如此等等。上述这些价值,不可否认都是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但如果我们追问,教育真正的本位价值是什么?笔者并不认为上述价值可以担当。

    (二)高等教育本位价值的应然状态

    教育起源于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需求,教育的对象还是人,教育的起点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以,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是教育最本质的、最终极的、最原始的、最高层次的价值。笔者认为教育既然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教育也应该因为人的发展而发展,一切教育现象和行为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终端的目的都应该归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换句话说,一切漠视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教育现象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毫无价值的,迟早都是要被推翻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本身也具有生命特征,大学是育人心智的地方,它更关注人的学识修养、人格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限于授人于一门技能。精神的教化和对生命的关怀应该是高等教育永远不懈的追求。如果过分关注现实功利,就很可能会牺牲大学真正的本位价值所在。期待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才可能使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这才是高等教育本位价值的应然状态。

    三、生命论哲学对高等教育本位价值的价值回归意义

    社会不断变更、教育日益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发生急剧变化,但大多高校对改革的政策法规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对学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事论事,往往靠套用别校或别国的经验(未必成功的经验)处理表面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症结,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任何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如果不从哲学高度上看待和处理,就很难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认识到问题,又如何办好高等教育呢?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要求人们从哲学高度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其日臻缜密和成熟。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迅速发展,理论体系也日渐完善,要求我们必须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诠释高等教育,从哲学层面上进行理论探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研究才能真正成熟壮大,为人类和社会健康地服务。生命论哲学基础的提出无疑给高等教育注入了一丝活力,如果说在知识论、政治论基础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因片面强调某一个或某些方面的价值而偏离了高等教育真正的本位价值,我们则希望本着对生命的敬仰和期待大学价值本位回归的精神,用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来为高等教育“解解毒”。

    (一)寻“根”

    “根是什么?根是一切生命体无之则必不然的东西。”[3]高等教育的“根”是什么?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但高深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大学的根本所在,因为创造知识是用来为人服务的;政治更不是大学的根基,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从古至今政教一体的现象从没有间断过。即使北大校长先生依据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在进行北大改革极力提倡“政教分离”,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笔者看来,高等教育的“根”在于体现大学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完整,人格的完善。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而对于青年学生,正如我国民国时期大教育家杨贤江所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教育那样,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促进青年学生的人生幸福感。以人的生命为本,超越政治和功利,是一切追求本位价值的大学的必然选择。

    (二)由知识本位为主转向生命本位为主———追求向“心”性

    知识本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中国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生活技能等能力的发展,最后批量生产出无创造力、无生命力的中国式学生。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由于教育与经济关系密切,使得教育也越来越以市场为向导。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市场化、产业化,而远离教育的本身,使得教育的“心”、学生的“心”、教授的“心”一一丢失。那么教育的“心”、学生的“心”、教授的“心”是什么呢?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教授传道的对象也是学生,所以学生的“心”便是一切的中心。生命本位认为知识具有“生产性”和“交往性”,生命本位关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经历、体验、感受、态度和人格的变化。当然,生命本位也不是要把知识排除在外,而是强调知识对生命的意义,强调知识在生活世界中的动态发展,以向“心”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科学课程中彰显人文精神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作为高科技中研发中心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的发展,“使得大学的义蕴几乎演变为一种‘授人谋生技艺的作坊’,而其原本的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和教育意义已经淡漠”[4]。在当代乃至将来所有的世纪里,我们都可能无法回避科学,那么就要追求在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中体现人文精神。科学中有人文精神吗?科学面临的是客观物质世界,所研究的是自然事物及其运行的规律,所发现的是自然界的原貌,所反映的是物的本质,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然而科学中的确有人文精神。当我们把目光放在科学家探索对象和研究成果的时候,不要忘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主体———人。尽管以自然界为对象,其结果不仅取决于现实事物的特性,而且取决于意思、情感与信念。追求科学的整个过程都洋溢着人性的光彩。科学可以美其名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的最高精神”———即人文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科学因素,而忽略人文性,那便走向极端的科学主义,培养出来的学生便无异于科学机器。人文本位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科学性的同时,更关注知识的人文性。人文本位的核心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其基本观点是肯定人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历史性,肯定人具有一种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内在生命冲动。在这些方面,人文本位与生命哲学是完全一致的。

第6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0

1 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人的一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必然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生命价值观的有无以及生命价值观的积极与否是一个人能否发现和创造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关键。

2 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2.1 对生命的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死观,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对待生命冷漠,生活态度悲观。

2.2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安排生活,认为生活充满意义。一部分学生对待生活悲观消极,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生活于他们毫无意义可言,更别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久而久之,这类群体很容易引发各类问题,值得引起广泛注意。

在问到“在你人生中若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时,48%的同学会找同学朋友交流,29%的同学选择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5%的同学会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在网络上寻找交流和找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各占3%,找老师交流的同学占2%。在问到“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时,仅有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而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的学生分别占34%和15%;3%的同学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享受人生;19%的学生认为在于从容的生活;11%的学生把追求自我信仰视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2.3 在生命价值实现的追求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有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3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靠个人奋斗;21%的同学认为要靠自己为主,别人为辅;8.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顺其自然;0.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靠别人为主自,己为辅,4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争取帮助。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时,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为社会增添负担;31%的学生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视为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是不做违法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3%的同学并不清楚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3 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基于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分析,高校应选择适合培养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1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各高校不仅应开设专门的课程予以教授,也应在各个学科内适时地开展教育,让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的价值,热爱并保护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晓和意识到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弥足珍贵、不可随意剥夺。

3.2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最初获得的教育都来自他的家庭。因而,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可脱离家庭这个大背景,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延续,父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能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从而完善其生命价值观。同时,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

3.3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培养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可通过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生命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内心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激励。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当注重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总之,任何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先导,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虽未进入社会,但社会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而,对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单一化,仅靠学校教育尚显不足,必须将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的力量,完善并培养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推动人生实践的进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颜伟红.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福建论坛,2008,(4):130.

[2]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

[3]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高中阶段 生命教育 班级实践

生命是每个人独有也是只有一个的财富。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命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的永恒主题。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建设和谐校园。

1.建立生命教育分层体系

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理生命,第二层次是心理生命,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生命,构建三维生命观,即“活着”、“活好”、“活出价值”。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提高。通过这三个层次构建生命教育系统。

1.1生命意识教育

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对应的是“活着”,“活着”也是人拥有自然生命,这是生命的最基本维度,是后两个层次教育的前提。生命意识教育是个人对生命的认识教育,也是珍惜生命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包括生存技能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保证“活着”,才能有其他追求。

中学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感。假如学生的生命意识感单薄,会对自然生命漠视和践踏,生命教育的最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感,让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健康地“活着”。

1.2生命质量教育

生命的第二个维度是“活好”,即指快乐健康的生活,追求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健康快乐生活的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包括生涯规划的教育、感恩教育、理财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的教育,还包括安全防范能力、野外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自救能力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生命质量,让自己“活好”。

中学实施生命质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幸福感。生命的幸福感是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外界的肯定、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生命幸福感,让学生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心自己、关爱他人、热爱自然、关心社会,构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从而获得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做到“活好”。

1.3生命价值教育

“活出价值”是生命的第三维度,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是生命价值升华的教育,包括关爱自然的教育、关怀社会的教育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生命价值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让自己“活出价值”。

中学实施生命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感。生命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生命价值感,人的生命不仅局限于对现有世界的满足,而且应该追求生命价值的升华,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高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

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教育体系,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在各个学科里渗透生命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2.1积极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根据前面生命教育分层系统,我们可以将高中生命教育分为三个大单元:“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按照这三个大单元继续往下分,设置若干子单元,子单元下再设置若干个课题。

高中生命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生活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体现出生活性、互动性、活动性、实践性、情境性和知识性等教学特点。还可以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比赛、生命教育演讲赛等活动。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如在教室周围墙上、教学楼走廊墙壁上、校园里黑板报上设置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文章、字画、漫画等,还可以让学生以投稿形式,将选中的作品展示在设置的画廊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2在各个学科里渗透生命教育

要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课程中挖掘和发现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体育、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过程中,寻找进行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的衔接点,注意生命教育学科的渗透。提取各个知识单元的素材,并将生命教育加以渗透,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制定渗透生命教育计划与目标,使生命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更科学系统化。具体来讲,如在物理课堂上可以渗透节能、安全用电的意识,数学教学中可以渗透理财教育知识和方法,化学课中可以渗透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在体育课中渗透一些简单的生存技能和运动损伤的预防。

2.3开展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在高中生快满18周岁的时候,可以组织开展成人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成年后的责任和义务在生命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参加学校内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而且可以参加校外志愿者活动,如每隔一段时间去养老院、孤儿院和聋哑学校等地方做义务劳动、陪伴老人、孩子和残疾人,多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学会奉献,实现在奉献过程中生命价值的导师升华。

组织城市家庭的学生去农村同学家体验农村生活,带领城市学生认识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体验在农田里干活的辛苦,珍惜粮食,珍惜生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向学生传授理财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企业家的讲座,讲述一些理财成功的案例,教授一些成功的理财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3.结语

上面论述生命教育体系和在高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生命教育体系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从三个方面开展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实践,分别是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在各个学科里渗透生命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张云浦.让思想政治课奏响生命之歌――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之探索[J].科教文汇,2014(14):177-179.

第8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自杀等无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有所增多,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珍视生命日渐重要。在香港和台湾生命教育影响下,内地20世纪末对生命教育内涵、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自身理论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生命教育热潮。认真总结与反思内地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今后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当前正在工业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因工业化带来对人精神生命的压抑,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命”为研究视角的探索,在世纪之交不断涌现,逐渐促成了生命教育的兴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与内在意蕴

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针对生命非连续性事件对学生生命的伤害,不仅要全力阻止其极端行为,挽救其生命,还要通过生命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拯救其心灵,启蒙生命价值。针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台湾、香港及内地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动工作。“生命教育”一词在内地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内地学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黄克剑先生从哲学和实践向度建构了“生命化教育”理论。从哲学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训育学生创获“幸福”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识。从实践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遵从自然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理论溯源与体系建构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中指出,生命教育应包含生死、宗教以及伦理教育等部分,伦理学理所当然应是其基础。因为“哲学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孔子确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蕴;孟子承袭孔子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中国哲学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反思自我生存方式、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意识,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意识,是合万物生命于一体的意识。

近年来, 国内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产生、内涵、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途径等,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第一部分主要从中西方哲学角度对人的生命、生命的本义、生命的特性、生命意义以及生命的终点——死亡分别予以解读,为生命与教育之深层关系的论述确立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个体生命与教育互相关涉角度,来探讨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构。第四部分,强调追寻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当代教育之所以异化学生生命,在于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当代教育由异化学生生命转化为培育、完善、涵养和润泽学生生命,就必须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来一个根本转变。

三、生命教育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

综合现有论述表明,生命教育试图融合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试图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终身发展为旨归。有研究者阐释了生命教育的五种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伦理、宗教和社会取向。生命教育应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寻求生存的意义;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有研究者认为,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因为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和巨大动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础;更是其长远规划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生命教育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体实现途径上,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过设计、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派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生命教育的教师任教。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德育工作、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总结前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有研究者对生命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探索。认为基础教育过程应是人之生命的心路历程;基础教育的课程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道德教育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与提升。该研究者从三方面对生命教育实践展开论述:一是滋润生命的课堂教学;二是关照生命的课程实践;三是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评析

这一时期的研究,描述了当前教育忽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迅速开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生命教育的大面积推进奠定了基础。总体看呈现以下特点:其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仍在争鸣中。其二,针砭应试教育弊端深刻,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体措施。其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这从出版的几本生命教育专著中可以证实。《生命教育论》从解读生命入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生命异化的表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视阈。相对来说《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它仍是从理想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课堂、课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讨,而对于学校如何实践这些构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体人”和“学校情景”的研究意识。只是停留在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对于以班级师生集体形式存在,真正对学生产生核心影响的生命群体缺乏关照;对处于班集体中的个体生命教育与孤立个体的生命教育缺乏区别,从而忽视了生命教育中作为班级群体的人与个体精神生命的有机结合。这就没法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在复杂教学环境中,灵活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须从抽象“人”转向学校境遇中的“具体人”。因为只有从学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师生的具体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娄进举,宋序红[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50.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162.

[3]潘凤亮.“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5]刘铁芳.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探询生命尊严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6.

[6]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09-122.

第9篇:生命教育的价值范文

1.高校生命教育建设的现实需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自杀的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从2002年27起,到2004年的69起,2005年的116起,2006年的130多起,增速叫人担忧。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马建青在2012年11月的某次会议上称:据教育部统计,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为1/10万~2/10万,虽比发达国家的低,但自杀总人数却不容小觑。至于那些有自杀念头的学生比例更惊人,竟然达到13%之多。高校大学生由于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或家庭问题等在心理上积聚了太多压力和不良情绪,如果这些压力与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与化解,那么就很容易以自杀、杀人的极端方式结束或缓解自己的痛苦,或者“今日有酒今朝醉”、嬉戏人生。出现如此摧毁自己生命,践踏他人生命,虚度挥霍生命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观念,缺少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面对如此堪忧的现状,高校德育必须深思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反思已授受的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应有的科学内容之间的差距,从严峻的现实出发,切实落实科学的生命教育。

2.高校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生命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关注生命,教育才更能彰显出其感染力。没有生命教育,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个体生命的潜能的实现、需要的满足就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精神的空虚与意义的虚无都不能为高校德育的其他方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命教育统筹兼顾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协调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命教育,才能使学生做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进而达到个体生命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何以需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价值旨归

1.生命教育的目标导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高校必须从学生的个体生命出发,启发学生保护自我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情感,锻炼学生自我求存的能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诸多关系中,从个体性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有利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满足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提升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其次,从社会性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其现实性来说的。高校学生的确拥有其独具特色的个性,但也无法抹去其身上实际存在的社会性。以人为出发点的生命教育也是重视学生社会性的教育。它应该把学生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厘清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国家的相互关系,明晰奉献、劳动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式,也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人的生活世界中领略到社会生命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激发其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内在动力。

2.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首先是生死观教育。当前不管是高校德育,还是日渐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生死问题或是讳莫如深,或是一笑置之。哲学认为任何生命物质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没有哪一种生命物质可以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摆脱死亡的必然性。西方知名学者马斯洛在其理论中也指出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趋利避害,好生勿死是人的本能。“人怎样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怎样对待生命,直接关系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高校的生命教育亦是如此,要从根部———生死观教育开始,教导学生重生轻死、尊重怜惜生命,为其他方面的教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其次是生存能力教育。比起生命意识与观念的形成,生存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生存能力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必需的求生方法,让学生在危难中有逃生求存的本领。生命教育应当旨在引导学生用心思考自己的生命方向,提高自己的生命规划能力。生存能力教育在生命教育体系中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着最基础层次的生死观教育与高级层次的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现实的体现。最后是生命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命教育,是指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是生命的主体,体悟生命的涵义,活出生命的价值,不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提升生命的自我价值,还要让学生发现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巨大价值。高校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怜惜自身生命,爱护别人生命,尊重所有生命,也要帮助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有观念型的生死教育,能力型的生存教育,更要有价值型的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灵魂所在。

3.生命教育的方法指导:统筹兼顾。

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复杂的教育工程,其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的关系,生命教育中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生命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关系,生命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的关系等诸多复杂的关系问题,因而生命教育运用统筹兼顾分析法,就是既要全面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又要兼顾生命教育的形式、方法;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又要紧抓实际行动;既要厘清生命教育各层次内容,又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实际成效,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时间尺度;既要密切关注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又要精心设计生命教育的未来发展。对待生命教育,高校需要有总览全局的宏大目光,又要有兼顾各方的精细睿智,只有真正地把统筹兼顾当作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导方法,高校的生命教育才能长足发展。

三何以实现: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路径建构

1.攻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德育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探讨高校的生命教育内容,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饱含着新时代的道德尺度、制度原则,关注人本身,尊重人的存在,尊崇人的价值,是对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与补充。高校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有条件也有必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取向与内容有哪些?生命价值的评价标准与尺度是什么?生命教育的哲学之源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高校都可以精心研究,努力形成一套深刻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为实际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贵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提升德育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