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第1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

目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提升,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城市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加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力量能够影响农业的发展,因此农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举足轻重,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1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1.1农机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推广;目前针对农机技术,不少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对于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不到位,限制了这些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因此,若想建立好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良好关系,就要发展好农机技术[1]。1.2农机技术的完善离不开推广应用的经验;科研机构所研究出来的各类农机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将其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了解农民在使用之后的效果反馈,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善,让农机技术的研究真正服务于农业。因此,做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意义重大[2]。1.3农民对农机技术推广具有很大的需求;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的现实,广大农民群众渴望借助于科技力量完善农机技术的发展,希望能够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机技术。因此农民的期望也恰好与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出发点相契合[3]。

2农机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机技术的推广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理念,更新换代了农业生产工具,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械化农机工具的选择,包括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等。抛弃过去低效率的手工劳作,使用机械操作,提高了农业生产速度,节省了人力。同时在推广农机技术时,要预约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一致,不断创新农业生产工艺,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具有保护性的农业耕作,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性,推动可持续发展。2.2农民素质得到提升;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中需要农民的配合,为了能够使用和操作这些农机技术,农民必须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推广农机技术也间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开始希望得到更加全面的专业的培训,提供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扭转农民对于教育的认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工作,为下一代人的发展考虑。2.3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的提升能农业生产力,导致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农村居民不再只靠种地为生,农业耕种所需的时间减少,因此农民的孩子不再被农作任务打扰和耽误,具有远大理想的农村青年有精力到城市中去,追求人生价值。因此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对农村的发展形成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为国家的建设聚集了更多的人力资源。2.4农村环境的改善;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作方式能够科学的保护耕地,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概率,提高了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相关的创新技术对秸秆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抛弃过去焚烧的处理方式,开发秸秆中的潜在能量,降低了空气污染,改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2.5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推广使用农机技术,有不少地区的农民实现了丰产,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们有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想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更加深入的将农机技术继承推广,实现农业生产集中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建成现代化农业企业。

3落实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农机技术的推广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诸多正面效益,也再次深化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意义。为了更好的推广普及农机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3.1制定农机技术推广规划;新农村建设必将经历长久的一段时间。在开展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之前,要先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推广计划。首先要到当地去认真考察其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农机技术的推广情况,收集相关规划依据和参考资料;选取几个典型的试点进行推广,从试点的落实情况中总结经验,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制定出一个全局的规划策略,使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农机技术的普及应用。3.2完善农机技术补贴政策;农民放弃传统的农机设备,使用新型的农机技术和机械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费用。如果这个费用过大就会造成农民的积极性减弱,阻碍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保障推广工作的开展。3.3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广农机技术,还需要强化宣传工作的力度。让农民真实的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农机技术,才能推进推广工作。有多种宣传的方式可供选择。可以使用媒体的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还可以在农村开展使用演示活动,给农民提供近距离了解农机技术的机会;还可以借助于行政机关的力量,通过政府部门进行实验性的推广。3.4将服务作为农机技术推广的核心目标;要形成系统的服务体系,从多个环节保障农机技术的质量,推广农机技术。从产品供应、培训、技术咨询、后期维护等等,全程保证农机技术的质量。

4总结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重要的一项国策,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本文总结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锋.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2,32(12):150-151.

第2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第3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乡党委

农村基层党员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代表着党的形象,执行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生活和工作在农民群众之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呢?我们认为,农村党员应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做宣传政策法规的“扬声器”。一要先行学好政策。近年来,中央的1号文件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都制定了不少涉及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法规,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务农的积极性。但目前,对于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众多“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农民群众还不是真正的了解和熟悉,要基层急待有人了解并传播。因此,要求农村党员对涉农政策必须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争做农村“政策通”,所以县、乡都要不断加强党员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培训力度,不做无米之炊。二要大力宣传政策。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出黑板报、串门讲课,不断开展“乡村夜话”家访等活动,用通俗的群众语言把中央、省市县的政策宣传好,尤其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讲透彻,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群众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顾虑和错误认识,要耐心解答,统一群众的思想。三要抢抓政策机遇。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这无疑对发展农业、搞活农村、富裕农民是一件大好事。农村党员应该把这次难得的政策机遇当作动力,抓紧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先从群众最盼望又能做得成的事情做起,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用好用活政策,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4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在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在发展着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巨大付出,无私的支持,中国乡镇企业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论文参考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乡镇企业应该而且必须抓住当前重大的机遇,既能为本身的长远发展,又能为回报农业、农民和农村社会、而充分考虑并切实履行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义务,也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行动,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和应做出的贡献。改革发展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更成为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的参与。乡镇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乡镇企业本身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能够多方面、多形式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通过充分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按照“以工辅农”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积极的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进步,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又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与提高,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先导、反哺和带动作用。

1引导农村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农民的收入增加,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不从谈起,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要求,重点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可能让利与农,主动发挥自身在资源、产业、科技,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服务于周边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资金、人才、项目、技术,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企业通过将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带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带动农村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通过为生产大户垫付生产资金,吸收农民资金等社会资金入股,实行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为农村资金的循环提供动力;通过在原料基地的建设,注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逐渐成为农业投资主体,能够实现对农业的反哺,实现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传递和效能的放大;通过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能够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使农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长久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的第二个要求就是生活宽裕,而要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把坚持“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方面的同时,也要发挥重要而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利益分配,尽可能地让利于民,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并且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积极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链条,而且能够改变农民长期以来独立生产、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模式,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延伸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同时,相关联的新兴产业将应运而生,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从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将大批农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企业就业,引导农民参与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3建设农村事业

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不单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不仅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全面提高。目前在我过绝大多数农村既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存在社会事业严重不足的问题。论文参考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取消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企业通过把自身较为完善的公益基础设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而低收费地向农村社会开放,既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更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一步放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对周围村庄的道路硬化、公共设备改造及供电设施、灌溉管网等进行投资,还可以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公益性捐赠,从而可以有效地发挥对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作用,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社会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

4改善农村生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大目标,在农村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以前在扩展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量的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农村环境和浪费农村资源为代价,明显的工业外部不经济效应极大破坏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因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基本完成,就能有效的恢复和优化农村的自然环境与生态。

5提高农民认识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论文参考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这就必须要求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的推进,但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与建设新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极大的不相称;通过把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结合,开展对农民工和农户的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培训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依托工业化的发展,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商人和市民。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

第5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支撑作用

一、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普遍问题

1.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解不深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大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或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其发展也涉及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涉及到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的成长和比例变动。所以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就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但是若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指的就是农村的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受多种原因的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粗放经营多,优势资源没有转化成优势产品,工业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进程。

2.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识不清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以农民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制度,培植市场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其产、供、销经营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过多的经济职能导致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经济区被行政区所代替。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产业优势没有形成。重速度轻结构,重经济指标,轻体制和机制,相应服务的严重滞后,所涉及到农业方面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矛盾。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受“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其产权和利益没能很好形成,市场参与能力和占有的意识差,不具备独立抗市场风险能力。从而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虚设”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

3.对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未遏制

农业的脆弱性决定了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就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的地方本来就有比较好的且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生产出来的产品低价卖出甚至卖不出去。比如我市二十世纪八十年展的生姜、桑蚕、苎麻,九十年展以银杏为主的“三棵摇钱树”就是如此。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拿出最好的耕地,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对市场预测不足和管理的不科学,农民生产出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经济效益。一厢情愿的结构调整,极大的伤害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对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

(1)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城区比较,并没有形成各个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局面。农村地区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起步较晚,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后来乡镇企业的兴起给农村经济注入了一股活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少数乡镇企业升级成现代企业并做大做强,多数乡镇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留下了大量的债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我市是一个典型农业县市,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不少农民缺乏专业技能,体力劳动者居多,也制约了农民增收。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仅靠农业和打工两项,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业现代化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市已形成了“两叶一芋两草一菜”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化生产要求,但是只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品牌培育较晚,市场占有率低下,知名度不高,龙头作用不明显,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优势不明显。大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约经营。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品结构雷同,虽然产量逐年递增,但农民在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增产而不增收。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风险不能共担。农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受信息、交通等因素影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特色优势不明显

产业链延伸不够,上游、下游和横向要么是生产的空白领域,要么协作能力较差。全市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不强。小而散,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弱,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难,导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的农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更新慢,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采用少,缺少特色和高科技产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从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产品生产。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缺乏比较优势。资源开发和利用多是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综合、循环利用能力。

(4)普遍存在的问题

①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还不够。各地没有本着“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特色,连片开发,规模较大的专业村、专业乡还比较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农业经济的规模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②科技普及率还比较低。我市农村劳动力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比较淡薄,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科技的自觉性差,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率较低。虽然每年各级主管部门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宣传,但普及面低,收效甚微,致使全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整体不能迅速提高。

③资金短缺成为目前制约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由于财力因素,市政府每年用于发展农业的投入有限,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村信用社投放农户的贷款规模和范围偏小,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农民自主投资的积极性,致使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总之,离开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建设,就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符合市场要求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求,又要注意研究预测潜在的和未来的市场需求;既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基本数量需求,又满足多层次、优质多样化的需求;既要适应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又要研究分析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效益最大化原则

由区域内自求平衡逐步向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区域间专业分工协作转变;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依靠科技原则

科技对农村结构调整具有关键作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最根本的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上求得突破,实现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向精深加工转变,使科技进步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

4.发挥优势原则

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以烟叶、茶叶、畜牧等一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专业化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而且要着眼于农业长远利益,有效地利用、配置、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使其充分发挥效益,降低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二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提高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植物防检和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保障;四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推广订单农业和电脑农业,为公司+基地+农户创造条件;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内部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发展特色、绿色、循环产业打基础。

2.有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必须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现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够积累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能够改变农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生活方式;能够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居住的适度集中。

3.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怎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实质性的措施是: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建立具有差异、互补和衔接的产业分工体系。通过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农村地区整体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从而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1.政府调控市场,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体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教育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城乡互动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第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条件;第二,随着城区产能相对过剩、产业升级、生产成本提高和生产业的扩大,农村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与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企业能办的,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解决的,政府就不包揽。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提供战略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聚优势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

2.市场引导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以我市独特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传统工艺为支撑,确定3~5个特色产品,引导各生产要素向特色产品生产领域相对集中,开发和延伸特色品牌,进行优势延伸,形成特色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义,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比较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企业带动农户,培育循环经济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发展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重点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财务、技术服务与推广、职业介绍与劳务输出等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方面,能够获得及时、充分的数据和资料,能够以此分析和判断应该种什么、养什么。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快产业发展生态化步伐。

4.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经营理念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切实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自觉地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全面推进,抓出成效。同时还要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要靠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如交通、水利、林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实行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集中发放,开辟“财政专项拨入,涉农支农项目投入,部门扶持投入,社会捐赠投入,农户主体投入”等渠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效益。要把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长远之策。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激活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产业纵深推进,优化结构调整

(1)提高第一产业经营水平。全市各级都应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全新的市场农业发展观,大力发展经营主导型农业。借助专业合作组织或公司、流通协会等形式,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多渠道搞活流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产、供、销一条线,普及订单农业,提高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竞争力。

(2)强化第二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市场牵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保鲜、贮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用足用活“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各种面向“三农”的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专业化经营。以发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构建小城镇和农村物流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和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有利环境,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品尝、观光旅游等业,鼓励支持有生产能力的农民搞农业综合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做保障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1)调整大农业结构,重点是发展畜牧业、茶叶、烟叶、药业。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在保证粮食面积相对稳定、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反季节蔬菜等高效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亩产值、亩效益。

(2)调整品种结构。要立足市场需求,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3)调整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业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发展绿色食品。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企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标准农业等。

2.科教并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具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发优质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成熟适用农业技术,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培训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了解农产品、提高素质创造条件。

3.培育骨干企业,实现农产品增值增利

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是进行粗加工或根本没有进行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造成竞争能力不强、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全市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整合资源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

4.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2亩,大量劳动力长期从事种植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农村经济角度来看,农村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茶叶和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只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善我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

5.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一个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持续有力的行政扶持。首先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次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扶持结构调整中的新兴产业发展。规范发展农业中介服务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深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项社会制度改革,为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第三,对于部分设置不尽合理的政策条款进行完善和修正。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农民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第6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支一扶;本土化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中国的历史性任务。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入,政府“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有效的为基层建设吸引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年来,不断的有毕业生走进基层。但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提高此类人才的地方贡献?本文结合作者在东营市亲身参与“三支一扶”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三支一扶计划背景分析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06年颁布关于“三支一扶”的通知,鼓励毕业学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持医疗事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每年招募大约2万名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政府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就业手续。在服务期满后,参与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享受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多年的实践工作已经证明,开展“三支一扶”计划,能够通过人才输入促进农村发展从缩短城乡差距;更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多年来,也具体政策落实层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例如参与毕业生目的功利化,自身文化和能力多元化,而三支一扶在执行中重招募轻培训等问题,都影响着每一名毕业生在基层的作用发挥。

(一)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作用

结合作者,作为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参与者,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分析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贡献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首先,毕业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补充了基层工作中的信息化任务。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效率,但是基层的本地工作人员,往往因为年龄和工作习惯等原因,而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例如做表、报告、以及制作PPT。但是这几项工作确实基层社区在管理计划生育、党建、民政救助等日常工作中必须使用的。这时,高校毕业生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比如熟练的制作报表,编辑报告、通知、海报,制作PPT等,从而提高基层社区工作效率,减轻领导和同事的工作负担。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参与精神,能够活跃基层工作氛围。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向一张白纸一样,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愿意学习和参与。因此,基层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工作参与热情,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活跃办公室氛围。

第三,高校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处理上,更具能发挥工作优势。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分享。这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例如农村品信息的汇总,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以及发现先进农业技术等。与外界信息的高度接轨,有助于毕业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出更多贡献,例如提供新鲜的思路或其他地方的做法等。

以上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给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当然,身为毕业生,难免稚嫩和缺乏经验。这是需要毕业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时间的积累。

(二)影响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说,虽然“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仍然面临挑战。结合作者在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出以下影响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后的快速本土化问题。“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人,也因为一直在校园而不了解基层工作,更不了解农村工作。当毕业生不了解农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使不上劲,或者工作中感到落差,既影响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也妨碍了起才能的发挥。对此,毕业生本人和接收单位应该一起努力,让毕业生在到岗的半年内迅速本土化。

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跟踪工作应该落到实处。作为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效果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跟踪才有利于支持毕业生高质量的完成两年的服务期。因此,本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工作内容、国家政策认知以及工作和沟通技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摆脱学生气,建立职业素养。第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对“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例如每年度的评估,评估来自其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监督和鞭策,更多的是促进毕业生思考和改善工作。而评估记录,也可以作为“三支一扶”结束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的凭证之一。有了培训和评估体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与名誉以及就业优惠方面的奖励。

二、结论

“三支一扶”计划执行10年来,数十万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该计划通过引进人才,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积极贡献值得肯定。然而在具体工作层面,本文认为应该毕业生和接受单位应该共同促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并建立针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和评估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文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

第7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9-1

1 推进农机化的重大意义

1.1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如何。首先,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要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大力推广和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机械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人畜作业,实现了人力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田间作业强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再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机械化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尽快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要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农民致富增收。

2 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繁荣农村经济,可以逐渐改变“农村、农业、农民”在各个方面的落后面貌。所以,农业机械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又减轻了农民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构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2 农机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大量应用各种农业新技术,而新农村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同样,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然形式,更应该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发展作为重要手段,而这些新技术的实施大多都是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进行的。自动化育苗、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都离不开农业机械。

2.3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

农业机械化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是农业的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工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因此,农业机械化不可或缺。二是农村的村容村貌的规范、整洁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通过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分不开。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首先要让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步伐,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更广的经济收入途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也促进了乡风文明。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1 加大农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

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机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全面配合实施好各类农业项目,调动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加速农机化发展。

3.2 加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机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老百姓喜欢的宣传方式,及时准确地为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生产、销售和政策、技术等信息。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环保、安全、使用的农机具。二是要加强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加强机具的选型与改进,不断完善机具性能,充分实现农机农艺相融合。首先,要加快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解决传统的粮食生产中的效率低问题;其次,要发展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第三,要引进适应生态的有观赏功能的作物及其机械设施。

第8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技推广 新农村 嘉兴地区 作用

一、农业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农业科技对产值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假如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不够,不仅将直接影响目前的农村经济,而且也将影响着农村的未来。有关研究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高达60%~80%;在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仅达到30~40%。中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支撑严重不足,使农业产出水平不高,说明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水平较低而导致农业产出不高。

2.农业科技对农村环境影响

保证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传统粗放式生产不遵守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规律,为了早日脱贫致富,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不但严重浪费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加剧了环境和生态的恶性循环,必然最终导致经济的恶性循环。现代农业则可以避免这些恶劣后果的产生,依靠农业科技,通过遵循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的规律,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对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

3.农业科技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小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大至乡风文明形成,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讲文明的农民朋友,尤其是一批掌握一种或几种实用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他们的模范示范作用,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农技推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1.农业科技推广的水平代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水平

每一项农业新技术都是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一次推动,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变革。促使原有的农业生产意识发生变化,而新技术的应用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把理论转变成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把农业科技进步向前推动的过程,可以说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2.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水平正在影响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农业领域的新技术作为新时代农业的象征,不断变革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新技术越发展,农业生产力越提高,农业现代化就越会加快实现。农业技术在推广应用后,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生态农业效应。

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率要有较高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先导力量,二者息息相关关,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三、 嘉兴地区农技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实例分析

1.嘉兴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成果

1.1集中建设全面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实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最大优化。

1.2工业化经济稳步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此, 嘉兴地区立足实际,制定 “软硬兼施、增收为要”的工作思路,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富裕农民。

2.嘉兴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2.1严格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政策

农技人员是新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落实基层农技人员的经费渠道,统一政策,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嘉兴地区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2着力加强县级农技推广力量建设

嘉兴地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完整,队伍稳定,设施先进,人员素质较高,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中坚力量,必须进一步加以巩固和提高。按照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向机构综合化、队伍精干化、职能公益化、设施现代化、运作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3.嘉兴地区农技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3.1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嘉兴地区始终坚持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实行强农、富民的发展理念,积极进行农民培训以及农技人员培训,切实做好科技入户等工程。

3.2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嘉兴地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四、总结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中央、省、市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农业科技推广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进年来,近年来,嘉兴地区实行了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农技推广大大提高了嘉兴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对嘉兴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技推广的过程是非常复杂漫长的,农技推广工作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及广大农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刘春芹.抓好农技推广 促进新农村建设[J].云南农业,2009(12):18-21.

第9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Abstract: The populace culture is not only advantageous in improving the farmer populace culture quality and the ideological level, moreover is advantageous to the harmonious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ocialism harmonious countryside, is also containing the harmonio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content, simultaneously needs harmonious cultural the guidance and the support. The populac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takes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part, simultaneously has also provided the formidable energetic power and the cultural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和谐文化

Key word: Populace culturenew rural reconstructionharmonious culture

作者简介:张文佳,女,1979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山西省吕梁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说明新农村建设是“和谐农村”。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受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展群众文化有着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群众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在农民中,特别是青年农民中进行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教育,以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应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乡镇文化馆、站、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结合农村的实际,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既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最终引导农民群众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

第二,群众文化有利于培养新型“懂技术、有文化”的农民。目前限制农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村的科学文化落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乡镇文化馆、站、室就是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传播的最前沿阵地,可以把党的政策法规、科技致富、文化道德等信息及时传播给农民。我们吕梁市群众文化部门开展了以文化大院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道德、法制、文化、科技,就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搞好群众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意识,逐步的培养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