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智能交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交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交通发展

第1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交通问题,构建更加便捷、高效、节能、畅通、安全的交通,并通过高技术交通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紧迫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

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车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1]。

ITS通过提升传统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

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程度,保障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应用和实践,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解决现有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1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

政府部门、产业界以及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协调配合。按照美洲地区、欧洲和非洲地区、亚太地区划分,分别由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 America)、欧洲智能交通协会(ERTICO-ITS Europe)和日本智能交通协会(ITS Japan)负责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的协调组织工作[2],同时引领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这也是国际上最早成立智能交通协会的三大国际组织。为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智能交通协会,各国智能交通协会也是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理事会的成员,代表本国出席各种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地区智能交通协会,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活动[2]。

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由多个政府部门联

合推动,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根据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0年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原经贸委、公安部、原交通部、铁道部等10多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5年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协调指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财政部、原建设部、原民航总局和总后勤部4个新成员单位。“十五”

期间,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协调指导小组是由政府部门组成的临时

机构,开展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国际会议和交流合作方面有诸多不便,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我国交通主管部门多次建议希望由科技部牵头,在“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适应智能交通发展趋势,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成立了由科技部、公安部、原建设部、原交通部、铁道部、原民航总局等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中国智能交通学会筹备工作组。

2007年3月,科技部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申请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07年11月,民政部批复同意科技部正式开展协会筹备工作。2008年5月14日,由科技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共同发起,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智能交

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智能交通事业在依靠创新机制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组织了多次国内外重要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2 历届会议议题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7届,议题始终聚焦ITS的主要领域,紧密跟随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围绕当前智能交通所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展研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1)2005年12月9日,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高层论坛和学术研讨2部分组成,第一届会议共录用国内外论文165篇,参会人员300多人。会议议题涉及ITS现状和发展规划、ITS解决方案设计、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行为诱导、交通智能控制、电子不停车收费、公交一卡通等内容。

(2)2006年12月20日,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ITS的现状与未来”。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智能交通技术、ITS建设成果与产业发展、ITS新理论与新技术等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届会议规模空前,共有500余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并首次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欧洲交通协会的代表参加并做大会报告,加深了同国际智能交通协会组织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年会的影响力[3-4]。

(3)2007年12月14日,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让城市更畅通”。重点探讨了我国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以及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启示。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城市公交智能化技术,基于ITS的道路交通管理、控制与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ITS成果与产业等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4)2008年9月26日,第四届年会在青岛召开,主题为“交通安全”。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发展、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节能减排、智能车辆、交通出行服务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

共举办学术交流会6场,征集论文245篇,录用140篇。

(5)2009年12月11日,第五届年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创造出行新方式”。代表们就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及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同时,本次年会以促进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为目标,并首次与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一并举办,为全面展示我国智能交通与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和汽车先进技术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

(6)2011年9月6日,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首次引入了新能源的主题:“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低碳绿色出行”[6]。与第五届年会一样,也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和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此届会议还表彰了对智能交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单位,旨在呼吁更多人为年会的发展献言献策,为我国智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年鉴》(2010)仪式,这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智能交通年鉴。

(7)2012年9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年会,以“智能交通———感知新生活”为主题,并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大会上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捐赠仪式暨首届智能交通科技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激励利用科技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3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意义

智能交通年会的如期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

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了一个需求和展示的平台,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广我国智能交通的成果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证了中国智能交通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开启了一扇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智能交通,使中国智能交通走向世界的大门。

定期举办年会是行业内政府、企业、科研院校

的共同心声,也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进程中的大势所趋,对于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建设、理论知识研究以及产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在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促进低碳高效交通装备的战略转型,提升综合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做出了积极贡献[7]。

4 结语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推进和发展智能交通

系统技术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智能交通的发展。从“十五”期间科技部智能交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期间科技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部署,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科技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为智能交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奠定了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基础,培育形成了智能交通产业。

未来5年,将是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

要提升阶段。这更需要智能交通人在年会提供的广阔平台下加强技术交流,在重点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内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2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能运输系统;信息化;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现代交通的必然选择,智能运输系统(ITS)是交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于智能运输系统车辆可以在道路上安全行驶,靠智能化手段将车辆运行状态调整到最佳,保障人、车、路的和谐统一。在极大地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效率,因此国内外对ITS的发展都很重视。

1、国外几个比较成熟的ITS

1.1 交通效率与安全蜂窝式通信系统SOCRATES 这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控制中心与行驶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系统,它构成了DRIVE项目的核心。德国的黑森州、英国的伦敦、瑞典的哥德堡是试验项目的对象地区。

SOCRATES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网路内的装有SOCRATES车辆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这些信息可与存储在车载导航计算机中的数据连接,并可用于驾驶员最佳路线计算。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控制中心发送信息。它主要用于通报行程时间、紧急事志信息等。因此,多数车辆可利用SOCRATES,不会给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的能力道路影响。

1.2 EURO SCOUT EURO 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由于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因此汽车则变为一个探头,可将行程时间、排队等待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并将经常更新中央数据。

EURO SCOUT车载装置由导航装置、红外线收发信号机、车辆位置测定装置及显示器、键盘灯组成。红外线信标是装有车载装置车辆与中央引导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频道,当初计划在25%的城市交通信号器上和所有的高速公路上安装。中央引导计算机装有道路交通图及交通信息的数据库,用该装置计算的路线基本上是行驶时所需时间最短路线。

1.3 交通主人(Traffic master) Traffic 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大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系统,是采用袖珍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的系统,,由名“GEBERALL GISTLCS PLC”的民间企业经营。该系统由传感器、控制中心及车载信息终端组成。传感器检测车辆的速度,传感器控制仪的微型计算机计算每隔3min车辆的平均速度,当平均速度在30miles/h以下时,便向控制中心发出信息。车载终端装置类似于一种在收音机上安装了显示器那样的装置,可显示全区域及分割放大区域的速度下降区(交通堵塞区)。如转换成本格式看指定页的话,便可详细了解交通事故及施工等特殊信息。这种车载装置如果事先登记取得ID号码,与一般分页系统一样可以接收面向特定个人的信息,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1.4 GPS车辆定位系统 该系统又27颗卫星(包括3颗备用卫星)组网,这些卫星分布在三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设置8颗卫星。这样,对于地球任何一点,能同时有6-9颗卫星可供观测,可选择4颗最佳卫星进行定位,预期定位精度可达10m。GPS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盖、方便灵活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导航,车辆自主导航,特种车辆导航/监控及机场/港通管理等领域。每个车辆装有GPS接收机,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准确确定每个车辆的位置,再结合路况信息,从而可以合理疏导交通,尤其在自然灾害突发期(如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冰冻灾害),使得公路和车辆分配合理化,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2、ITS在我国的应用

ITS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我国正筹划开展ITS的全面研究,并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建立了亚欧统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中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光缆电视监控技术、GPS车辆定位系统、车辆检测技术、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广播系统和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共计八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系统:

2.1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交通总量削减技术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总量削减技术系统经过了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的多年研究,为缓解城市交通特别是市中心拥堵而提出的包括停车规制、通行规制和车辆永远规制从技术上考虑的一个智能型系统,包括交通网模拟技术、交通预测技术和交通未来研究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我国目前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事件检测技术、路径交通诱导技术和路侧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

2.2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由公交优先系统和公交适时调度系统组成。公交优先系统包括公共需求管理系统、公交专用道系统和公交票制及电子车票系统。公交适时调度系统包括公交信息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公交定位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对缓解特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电视监视与监测系统 在中国,智能式电视监控系统包括视频检测技术和交通电视监控技术。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已经建立了以电视摄像为主体的交通监视与交通流监测系统,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监视突发交通事故,及时处理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记录交通违章。

2.4 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不仅是过去传统的由广播或交通显示板单方向向驾驶员提供信息,而是驾驶员可以通过这个信息系统自由选择所需要的交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通信息来确定所行驶的时间和路线,从而使驾驶员自发通过均分交通流,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

2.5 交通信号控制与指挥系统 我国的交通信号控制与指挥系统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包括我国引进的国外SCATS、SCOOT等系统。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部分企业集团正在致力于适合我国混合交通特点的、具有一定自学功能的、与交通诱导等其他子系统有相当协调能力的信号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

2.6 物流管理系统 物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信息,二是货物的物理流动,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货物解散体系和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而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

3、结语

尽管ITS的研究与应用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我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我国基础设施水平低,车多路少等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必须积极发展ITS来缓解这一突出矛盾。ITS是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同步协调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ITS,以便提高运输效率,减轻环境影响,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笑京,齐彤岩,蔡华.中国ITS发展历史与前景.中国智能系统论文集,2005,67—73

[2]段里仁.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城市与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发展与应用.中国智能系统论文集,2005,52—59

第3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迅猛增加的车辆与道路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交通违章突出,交通堵塞严重,肇事逃逸案件增加,交通管理难度日益增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简称ITS),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数据通讯传输、电子传感术及计算机处理等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信息化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车辆通行率30%。”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指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要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一讲话为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的对策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世界各国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迅速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交通管理的新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必将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建设,这是符合世界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也是建立以人为本、和谐交通的具体要求。

2.提高道路管理效率

道路交通流量是科学组织交通的依据。采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部分检测系统的电磁感应装置或车流信息的超声波检测车流量,可全天候将交通流信息反馈到计算机进行科学交通组织,达到人工检测无法比拟的高效和准确,从而提高交通组织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上海市公安局一行赴法、德两国考察,认识到道路交通组织的问题:法国、德国城市市内道路普遍狭窄,但交通仍然保持畅通,反映出交通组织水平比较高。切实提高交通组织水平,发挥交通组织软管理的作用,是当务之急。”而深圳市就曾首次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高交通组织水平”的概念。

3.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目前ITS基本上分散在有关部门的各自开发研究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这势必影响今后全国ITS的发展。基于此,一方面,应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加快ITS的系统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加强ITS技术与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公交调度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之间的融合,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损耗。此外,还应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ITS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快交通行业GPS建设

GPS在ITS中主要应用于车辆的定位和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提供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和紧急援助等许多功能。目前GPS已在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市在高速直达客运、旅游客运、出租汽车、集装箱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车辆上应用了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5.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共享和开发利用能力

我国交通信息集成和应用程度还比较落后,现有的交通显示屏基本上是静态交通信息,社会交通参与者利用信息的程度比较低。首先,要加强系统开发,建立信息平台。通过行业联网、地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设数据中心,建立交通基础信息库、运输业户、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其次,通过行业内部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同促进行业信息共享交换体系的建立。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交通信息查询、在线办事、目录体系检索等业务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从事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商业,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使交通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行业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6.大力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将最新的智能交通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积极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专业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7.结语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若干年内,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我国应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为交通运输业在智能交通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EB/OL]. 城市交通网,2009,12(15).

[2] 张其善,吴今培,杨东凯. 智能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4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5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1.中元国际(长春)高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长春130000; 2.长春高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对缓解城市产生了相当的作用。但是有关智能交通技术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的认识需要分析讨论。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的功能定位、城市智能交通的效果、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智能交通;定位;效果;问题

1. 引言

智能交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交通效率的一种技术手段。即对一些技术对人、车、路在出行时加以影响,使之更有效率而已。目前,其实还很难对智能交通进行界定。举例来说,十字路口有红绿灯,早期由交警根据具体情形进行操控。这在当时也算是智能交通;之后,分时进行红绿灯的设置也可以算是智能交通;而到现在根据不同的出行模式,结合连续多路口的情形进行操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还属于智能交通。相比较而言,城市轨道交通使用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system,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自从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电技术飞速发展后,研究者注意到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算是智能交通系统。

2. 智能交通功能定位

城市交通拥堵的本质是道路资源与人车使用之间的矛盾。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注定了人口高密度居住,以及局部时间段必须有高密度出行。同时城市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生产和生活又具有明显节律性,所以试图通过分散居住区域和错峰工作的方法缓解交通拥堵,其效果相当有限。智能交通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车辆出行与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资源之间的本质矛盾并没有改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道路本身已经成为停车场,那么任何智能交通的手段都不会起作用。城市交通拥堵的本质是空间资源有限的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换言之,在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中,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杀手锏”,而是要通过各利益方的充分表达,相互妥协才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智能交通技术也好、低票价也好、公交优先也好,TOD也好,都需要有一个平衡利益的平台,协调统一才能部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3. 城市智能交通的效果

(1)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与国外比实际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因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相对技术门槛不是很高,有利于我国的企业进行技术的跟进和赶超。不同的,或者说抑制行业发展的可能与市场的开放和透明程度有关,而这些属于制度性的问题,而非技术性的问题。再有,如何认识智能交通对缓解城市交通的作用。目前很多人把智能交通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杀手锏,有人会问发展智能交通能缓解交通拥堵。事实上,智能交通并不能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杀手锏”。发展智能交通确实可以起到一部分环节拥堵的作用,但将其视之为“杀手锏”则有扩大其作用,简单化城市交通拥堵原因的嫌疑。

(2)近年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部分改变了人们工作和出行方式,有了一些缓解交通拥堵的苗头,但是从整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人类传统的社交或者学习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举例来说,假设有智能系统告诉使用者道路拥堵信息,并建议使用者不要买车,但使用者此时就越是着急买车,因为使用者所思考的是只有抢在别人前买,能多用一天是一天;而且越是告诉限制出行,就越有可能要早点走,抢在别人走之前去占用道路资源。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包括智能交通技术只是在局部缓解。甚至,由于智能交通局部效率的改善,可能相反诱发更多的出行,导致整体交通系统拥堵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4. 城市交通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1)智能交通发展的难点主要还是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种技术的要想发展的最本质推动力就是市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是作为公共物品的一部分进行供给,即智能交通的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要卖给政府有关部门。所以我们注意到大量的智能交通供应商的主要工作是说服政府有关部门采购他们的产品。这就使得在智能交通发展中,必须依赖政府的偏好才能打开市场。于是,社会上就会产生疑问,智能交通技术既然这么强,为什么没有人用,或者说用了之后智能交通技术效果会不明显。客观的说,这些智能交通应用技术公司由此却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尽管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是“高瞻远瞩”的理性人,能够以对城市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选择智能交通产品理性和确定基本的技术路线。但现实是,政府支出也会受到财政预算,也会受到民意的裹挟,也会受到政绩考察的压力。所以在选择包括智能交通技术在内的种种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时,更为看重就是短期有效、价廉物美,在这样的考量下作为“经济人”的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概念上更先进,实际效果还可以,价格更便宜的技术路线。

(2)就目前来说,确实还没很好的解决办法。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城市交通的管理不但有一部分属于交警本部门,还有一部分属于交通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这两者之间相互协调立场并不容易。例如,交通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设置公交场站,可能就会和交警部门已经施划的标线冲突。另一方面是城市交通的财政支出主要有所在城市政府负担,而省际或者中央政府并不参与。这一制度安排使得依靠土地的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捉襟见肘。

5. 小结

第6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ITS) 对策研究 交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什么是智能交通系统(ITS)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英文全称是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在比较成熟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合成运用而建立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最初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得到迅速发展,也是我国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智能交通系统(ITS)可以提高现行交通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能有效减少事故、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环保的综合智能交通体系。

二、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并逐步开展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快了对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的研究步伐。科技部从96年开始组织了一系列智能交通技术国际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国内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智能交通的规划上面应优先实施投资少,收益高的项目,比如:城市绿色交通通道、公共汽车有线通道(BRT)、地铁和公共汽车的智慧卡收费和收费数据库互联、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等。

三、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产业链、技术创新、研发严重脱轨

以前我国智能交通研发没有形成产业链,由国家资助研究的智能交通领域项目没有产业化,更不要谈应用了。而西方发达国家却早已形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相关产业链,并规模化生产。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企业群体虽然数量众多,多达2000多家,但只是局限于系统集成,而且技术含量不高。在技术创新、规模、品牌和未来主导方向等方面的企业相对缺乏。这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扶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和智能车载系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目前国内智能车载系统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主要从国外引进应用系统。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对环境的感知技术,尤其是在高速状态下对远距离环境的感知和传感器在网络化条件下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尚缺乏有效手段。我国在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复杂驾驶环境感知技术、以安全和舒适度为目标的具有增强“感官”性能的辅助安全驾驶技术、综合性车载信息服务平台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三维全景导航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同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智能化交通控制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产品几乎完全从国外进口,典型产品包括SCOOT、SCATS以及RHODES系统。经过实际应用这些系统并不适合中国特有的交通模式。特别是我国大城市交通网络极为复杂、车多人多,需要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智能化交通控制技术体系。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化交通体系,才能真正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环境。

四、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一)、大力培养和引进智能交通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人才缺编严重,亟需大量相关技术人才。能否建立起相关人才体系,是保证我国智能交通建设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以相关高校及科研单位为依托,及时向国外同行开展技术交流活动,通过开展相关重点科目的研究,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培养高质量的智能交通专业人才。

(二)、积极推动智能交通技术产业化

要想更好的发展一项技术,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其产业化,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也不外乎如此。我国要逐步建立相关新技术推广转化机制和专利保护机制,建立便于智能交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使其能够尽快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尽快把目前已经成熟的、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智能交通新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化技术为成果得以实际应用。

(三)、针对智能交通成立相关技术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有效整合行业资源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开发还没有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而国外却早已成立。如日本的VERTISITS、美国的 America及欧洲的ERTICO组织,负责统一制定本国智能交通的发展战略及行业技术标准。通过相关机构,加强智能交通发展上的宏观调控,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局部冲突和资金浪费。我国综合运输体制建设已逐见成效,但相关政府管理智能还各自为政,各种运输方式、各地政府管理智能还不够明确,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土政策、图标准。这些因素非常不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尽快建立国家级智能交通系统管理机构,领导推进全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路网结构日趋强大完善。智能交通技术的实施给我国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带来了希望。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道路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交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智能交通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将促进相关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国家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 琪,智能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杨兆升教授访谈录[J].综合运输,2010(7):85-89.

[2] 严新平,吴超仲,中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交通企业管理,2001(11):57-59.

[3] 陈超,吕植勇,付珊珊,彭琪.国内外车路协同发展现状综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1(29);102-105.

[4] 李清泉,熊伟,李宇光.智能道路系统的体系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1):40-48.

第7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交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b)-113-02

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传统道路运输方式结构的重要支撑,也是创新运输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能效新跨越的强劲动力。自1998年济宁市组建信息中心以来,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趋势,运用物联网思维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个性化运输需求,在国家战略的新机遇下,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一着力点,推进“物联网+道路运输”的新模式。物联网技术产业将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不仅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而且还会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1济宁市物联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物联网化,推进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努力打造“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济宁市共接入218辆城际公交车辆、857辆城市公交车的车载3G视频信号,同时对1193辆“两客一危”车辆和4832辆教练车进行GPS/北斗动态定位跟踪监测。2015年新增光纤接入点5处,目前交通运输综合业务管理光纤网络已覆盖12处治超站点、14处违章处理室、47处驾驶员培训学校、13处驾驶员继续教育机构和11县(市、区)行政审批大厅、源头管理站点等,为各类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联网应用和平稳运行提供了集约高效的网络基础环境。现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1.1标准问题

目前国家要求重型半挂牵引车和重型载货汽车应全部接入国家联网联控平台,济宁市已有42329辆普通货车已接入该平台。但由于接口标准不统一,GPS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该产品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对其功能和接口都有不同的需求,车辆在出厂时GPS终端设备无法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从而使运输业户重复安装终端设备,增加了企业负担,延缓将来大规模的行业应用。但交通物联网相关技术甚广,如何统一终端和接入标准都是推进交通物联网的问题。

1.2信息共享问题

国家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对GPS车载应用要求不同,导致济宁市有些运输车辆出厂后消费贷款部门安装一部、入户时交警部门安装一部、交通部门安装一部,结果是一辆车上安装3部~4部GPS车载终端,所以交通物联网的普及需要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济宁市交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网络条件不断改善,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设施基础,交通管理和信息化程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各自为政的状态仍有存在,缺少联动机制,阻碍了物联网发展进程。

1.3职责划分不清问题

目前经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合格车载监控终端达到400余家,平台服务商50余家,进入济宁市的平台服务商21家。通过两年的运营服务,在这21家中,由于服务不到位退出市场的有3家。终端设备生产商与平台服务商的配合不力,导致企业重复更换终端设备和平台服务商,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部分信息系统在应用管理中存在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不清晰的现象,缺少配套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各单位未形成工作合力和协作意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差。

2用物联网思维架起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的桥梁

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光纤网络、电子政务、定位监测、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从最开始的ADSL线路到独立光纤接入,在治超站点、违章处理室、运政服务厅、驾驶员培训学校接入光纤点,梳理应急指挥中心接入信号,更新客运站场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持续推进城际公交和城市公交车辆的3G视频安装工作,对综合执法车载移动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将车载终端的WiFi模块更换为内置3G模块,使车载3G视频信号传输和移动监察系统的数据传输线路进行分离优化,提高视频流畅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2.2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

制定“济宁市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目标是建成覆盖全面、信息准确、适度超前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面向公众出行信息需求,通过移动终端、网站、微信等多种载体,提供涵盖公众交通出行的综合性、多层次信息服务,包括交通资讯、实时路况、公交车辆动态信息查询、客运班线运行查询、水路客运信息查询、城乡客运信息查询、运河快修服务、驾驶员培训服务、航班和铁路动态等,提供出行路径规划、出租召车、网上购票、换乘信息查询、业务信息查询以及出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等服务,并将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体系。

2.3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依托省级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融合济宁市物流信息资源,鼓励互联网企业或物流企业建设济宁市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组织起来,按集约化模式开展干线运输、城市共同配送,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鼓励物流相关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物流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选取3~5个地区开展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引导企业建设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有效融合广大农资农产品经销企业、物流企业信息,及时高效地组织调配各类物流、车辆资源,推进济宁市农村物流业发展和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优化。鼓励物流园区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物联网、车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并选取2~3个物流园区作为智慧物流园区产业示范基地。

2.4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一是将车辆、轮船、车站、码头、船闸、港口、治超站、高速公路、客货运企业、驾驶培训学校、维修企业等交通运输资源数字化,即交通基础设施及其要素的GIS信息(地理位置信息)、GPS/北斗信息、应急电话、视频监控(包括固定点视频监控和公交车、长途客运班车、执法车3G视频监控)以及其他基础信息整合到一张地图上,融合到一个平台,形成“全市交通运输一张图”。二是加强与公安、安监、消防、环保、气象、医院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建立对内包括港航、公路、道路运输等部门,对外包括市公安、安监、消防、环保、气象、医院等部门的多级应急响应联动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掌握现场信息,按照应急预案等级快速调度最近的交通运输资源,响应消防、医院等急救资源,提高在重大事件预警、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理能力。同时结合“平安交通”建设,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达标建设等纳入其中。实施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行动,应坚持市场化原则,着眼新业态培育,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促进互联网产业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慧交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智.当今物联网面对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

[2]杨倩倩.泓森农业物联网田管家生产追溯智慧农业大数据[J].现代园艺,2015(24).

第8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道路 运输 智能系统 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财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交通状况恶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有关的政府当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地区,如何解决大城市周围地区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几乎成了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而传统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是不可能无限扩展的;另一个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车辆出行,如按车牌单、双号分别行驶,或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实施鼓励两人以上的车辆优先行驶的规定;再就是控制汽车保有量,以高额的税、费甚至控制上牌等来限制汽车数量的发展。这些方法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交通运输网络就是人们试图寻找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含量的方法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智能运输系统(ITS)因此应运而生。

1 ITS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ITS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ITS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提供、安全服务、计收使用费和减少交通堵塞等。系统向道路管理者和用户提供的主要是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信息及相关的其它信息,如天气等;而安全服务的内容则有危险警告、人车事故预防、行车辅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费用收取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地向用户收取道路使用费或车辆停放费等。当然,系统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2 先进国家的发展情况

北美、欧洲诸国及日本等西方国家在ITS的发展方面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政府的积极态度与有力支持

对于ITS的开发利用,有关当局均积极参与,并给予相当的财力支持。在美国,由联邦/州运输部作为主管部门,联邦公路局、立法机构及地方政府均有介入。政府的作用是对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如美国国会1991年通过了《陆上综合运输效率法》(ISTEA),1997年又完善为《综合运输法》(ISTEAⅡ),对如何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运输网络的效能做了相应规定;1996年初联邦运输部对ITS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全国性的智能运输基础设施(ITI)以节省交通时间,减少伤亡事故,提高全国人民生活质量”,具体规定出交通信息管理、紧急事故响应、旅行信息等九个子系统作为该计划的基本构成,明确了到2001年的发展目标。此外,政府也是资金的主要来源。美国政府每年对ITS都有专门的预算,如1997、1998年分别为2.4和2.5亿美元,而日本仅在1995年政府就投入6.7亿美元,这为新兴的ITS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2.2 专职机构的领导与协调

作为一个行业,ITS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有关业务的领导与协调,一般多为半官方的,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如美国的“全美智能运输协会”,加拿大的“加拿大智能运输协会”,而欧洲则有一国际性的ERTICO,“欧洲ITS组织”,其接受欧盟委员会的领导。这些机构与政府关系密切,它们既有行业的组织协调职能,又作为政府的咨询部门帮助制定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行业标准,构筑行业发展的架构;在其内部也有所分工,设立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或工作组分管相应的专业领域。转贴于

2.3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由于ITS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除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外,大量的工业组织也纷纷介入,所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从传统的汽车制造、机电加工到新兴的计算机、通讯、信息、遥感等高科技领域。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西门子、摩托罗拉、东芝等公司也加入有关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甚至软件巨头美国微软公司也开始关注并介入这个市场。据美国有关方面的预测,到2005年前后,仅美国国内ITS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05亿美元。因此,有理由相信,ITS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2.4 产品的多样化

由于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市场的积极推动,ITS的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产品也形式多样,使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使运输网络的功效得到不断地提高。以下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万通卡(SMARTCARD)

其外形似银行的信用卡,作用似电话磁卡/IC卡。主要用于过路费、停车费、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费等的计收。目前流行“非接触式”的,即卡与读卡机不再直接接触,可有10cm左右的工作距离,有的甚至隔着钱袋或衣服也能有效。卡经补值后可反复使用。这种系统极大方便了使用者,而且也便于管理者的管理与操作,大大降低了使用与维护成本。现在不仅欧美广泛使用,在日本及韩国等也很普遍。

电子收费系统(ETC)

主要工作原理是,载有特定装置的车辆进入收费区后,收费区的信号探测器发出扫描信号,检测并获取该车的有关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计费,或是使用万通卡,或是中心账户计账。目前这种系统功能日益多样和先进,譬如信号探测系统还能够获取并记录诸如车辆的几何尺寸、车重、车型等数据,还能够将那些违规或不符合要求的车辆通过摄像机记录车牌号。如果车内再配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或其它类似功能的系统,信号探测系统还可以为过往的车辆提供前方道路通行情况,提供导航服务。电子收费系统主要用于公路或城市出入口处,它能够减少或避免因收费而带来的交通堵塞问题。在加拿大,为解决原经过多伦多市的401号公路因交通拥挤而新建的407公路,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收费系统后,大大的改善了通行情况,缓解了该地区的交通紧张局面。

实时交通信息系统

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包括路况、交通拥挤情况、交通事故情况、交通管制、停车泊位等。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调频广播、无线电短波和红外波。汽车专用信息接受器根据设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的显示方式——声音的、文字/数字的,有的用色灯及其发光强度表示不同的内容和程度,最先进的是显示在屏幕的电子地图上。目前比较著名的如日本的“车辆信息与通讯系统”(VICS),其经过5年的争论与开发,于199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再如欧洲的“交通信息频道”(RDS-TMC),现在在5个国家的9个城市中试运行,ERTICO已经为欧盟11国推广该系统拟定了时间表。

智能汽车

主要是在汽车上加入更多的电子控制系统,大大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日本最近推出ITS的概念车HSR—VI,该车既可以手动驾驶,也可以完全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车载电脑搜集来自激光雷达、立体图像传感器、多用途通讯系统以及交通管理方面发出的各种信息,以操纵汽车的行驶。这些装置还可以将外部的情况提供给驾驶员以避免发生交通意外,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刹车、误入禁行区、超速行驶或是其它操作错误,汽车的自动信号系统会发出警告,并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变换车道等;电子制动系统则可以避免因紧急情况而惊慌失措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自动化公路系统(AHS)

美国正在对自动化公路系统进行由计算机控制的驾驶试验,并将很快投入实用。伯克利加州大学“高级公路和交通研究计划”已经建成了未来可供毋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行驶的公路原型,并在1997年8月进行了实用成果的演示。这种思路是通过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而不是修建更多道路的办法来满通对道路的需求。具体工作是开辟专用车道,利用专门敷设在路面下的磁体来引导汽车的行驶,并确定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用高效雷达来控制车速,并保持与其它车及障碍物的间距。汽车在其上自动行驶,全无人为干预。目前汽车制造商们也在考虑给所生产的汽车装上计算机导航系统,以适应情况更加复杂的道路。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这种公路上汽车可以高速行驶,即使在转弯处车速也可以高达100km/h以上,而且汽车的间距可以很小。所有汽车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因此不会增加交通事故,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转贴于

3 中国的发展概况

我国在ITS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一直是由国家科委牵头,参加的部门有交通部、铁道部、建设部、电子工业部等。目前北京成立了一家专门的机构“ITS研究中心”(属交通部),但尚未有国家级的ITS领导和协调组织。在业务的对外交流方面,我国似乎偏重与欧洲的发展。1995年起就与欧盟的RETICO正式开始接触,并于1997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欧洲—中国ITS”会议,最近又计划在欧洲举行第二届。日前RETICO正与中国开展一个为期10个月的项目,帮助中国在ITS领域开展工作,介绍欧洲的经验与技术。

在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已有了不少实际成果,在局部地区形成了ITS的雏形,或实现了ITS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子收费系统,全国已有不少省份或城市开始采用或试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广东省的佛山市,从1996年开始在该市周围的23个收费站点推行电子收费系统,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降低了空气污染。同样,在一些高等级公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收费系统;结合交通工程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一般都埋设了光纤等信号传输线路,有些还安装了车辆探测装置和可变式信息显示装置,便于其后的交通控制、管理和服务。此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与外国的厂商建立合资企业,生产ITS的产品。

4 关于我国ITS的发展设想与建议

很显然,对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修建更多道路的潜力有限,且道路网络的扩展会很快被以更高速度增长的交通量所淹没。因此,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效率是今后应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智能运输系统则是一个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观念、意识上的重视

首先,要使有关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发展ITS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认识,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次,我国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希望用增加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可以说交通又一次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然而这一次的发展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从量上进行简单的扩张,扩大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质的发展。具体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服务功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比扩大数量和规模意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情况,可以预计交通运输业今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无论从市场占有的角度,还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看,我们都必须及早采取行动,争取主动。

4.2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ITS是跨行业的多种技术的综合性产物,必须要有一个高层次的机构进行相关业务活动的领导与协调。可以参照国外经验,组建国家级的、半官方的组织来通盘考虑全面的工作,合理地调配各种可用资源。交通部作为ITS存在的基体—交通基础设施的主管部门,有条件也有义务在业务上进行更多的指导与关注。总之,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使ITS事业稳步和有序地向前发展。

4.3 超前开展工作

虽然我国ITS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远未得到开发,但当我们在比较有把握地预测到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前景时,就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借鉴国外ITS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工作。这包括在法律上明确和完善我国发展ITS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制定ITS体系的构架、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在技术上着手对ITS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和规定;从运作上考虑资金的筹措、市场的开发以及“游戏规划”的制定(这主要是指如何对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加以一定的限制,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标准,即ITS业界应广泛遵守的标准和规范。假若大家各行其是,系统间互不兼容、沟通,用户则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并造成投资的重复和管理的复杂。再如,交通实时信息的提供也应有统一的技术手段与规范。标准问题涵盖面很广,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当然,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全面系统地开展ITS的开发应用似乎为时尚早,但基础性的、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应该超前进行。另外,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试点工作,以取得经验。

4.4 重视对外交流,立足以我为主

吸取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是取得成功的一条捷径。虽然ITS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其对交通运输业来讲是一种质的飞跃,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应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国际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应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资金来源、道路状况、交通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加快中国ITS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ITS International.

第9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 BRT;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210012-02

0 引言

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2],具有普通公交车的灵活性和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能有效整合和有序整理常规公交线路,缓解主要公交走廊的交通压力,且相较于轻轨成本较低。因此,它也被认为是现代城市改善交通状况的战略举措之一。[3]

截至2012年,全球已有近50个城市相继引入了快速公交系统,其中14个来自于中国。数据显示,我国在不到10年时间里修建了近400公里的BRT线路,就速度而言堪称世界之最。然而盛名之下,BRT自身的种种问题以及中国的城市现状使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自2010年广州BRT投入运营后,其建设步伐有所放缓,近两年仅有银川市完成了快速公交系统的引入,而西安、上海等城市则在多年规划后取消了BRT项目。

1 BRT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1999年昆明市建设中国第一条中央式公交专用车道,现有干线走廊5条,在全国居于首位,但其高峰载客量目前仅为3500(乘客人数/小时/单向),市中心高峰时段平均时速为14km/hr,且无车外售票系统、专有的BRT车辆和车站,所以并未被视作一套成熟完善的BRT系统。而基于以上标准,2005年北京市BRT的开通成为中国第一个完全意义的BRT系统[4]。但目前该市仅建成3条BRT走廊,无专用的高架桥梁,车辆采用单开门且只能在走廊内行驶,并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

此后,BRT在国内迅速发展,于2008年达到顶峰。杭州、常州、厦门、济南、大连、郑州等二线城市分别建成了快速公交系统,其中厦门开通了全国唯一的BRT专用高架路,济南则创新性地使用了双侧开门的BRT车辆,并计划于2020年前形成“五横七纵”的BRT网络。不过以上城市的BRT走廊由于道路条件限制和规划设计的不足,并没有承担起高水平的客运量。这一现状在2010年广州BRT建成之后得以改善。根据2012年数据,广州棠下站高峰时间最大登乘量达到8500人次/h,为迄今世界之最,而其80多万人次的日均客运量甚至超过了不少地铁线路。此外,广州BRT首次采用多方共同运营的模式,并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做出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对其他城市BRT系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虽然被誉为目前我国最成功的BRT系统,广州BRT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在民间也备受质疑。从我国各城市的实践效果来看,BRT这种相对新型的公共交通手段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反思,[5]其未来也还无法断言。

2 目前BRT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占用道路资源,降低交通效率

道路资源是开通BRT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而道路发展滞后又是我国大中型城市的通病,正是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中国开通BRT的城市遭遇到不同程度尴尬局面。为了保障BRT可以在专有道路空间上运营,我国城市采取的措施是将原有车道改扩建为BRT专有车道,而这占据了约30%的道路资源;加之常规公交车要经常在路边站点停靠上下车,有些较窄路段只剩一条车道留给社会车辆通行,致使“交通瓶颈”压力增大。如今恰逢私人汽车高速发展时期,道路负荷已很重,若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采用BRT专用车道的做法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可能使得交通运行状况更加恶劣。

以杭州为例,2006年开通时,社会车辆与BRT车道内通过车辆比例悬殊,BRT车道空荡荡,而社会车道车辆拥挤不堪。[6]再如广州,在中山大道BRT车辆占用了1/4的道路面积,但仅仅吸引4%的小汽车客源,时常出现“专用车道空荡荡、社会车辆排长龙”的状况,导致道路利用率下降。[7]此外,为了保障BRT的正常行驶,诸多道路被迫改建,支线车辆“自觉让路”,某些重要的交通路口还会禁止左转。BRT项目所在的周边区域,社会车辆通行速度明显下降,虽然BRT绝大部分乘客出行时间缩短,但市民整体出行时间未降反增。

除了降低城市整体的交通效率,增加了市民特别是非BRT市民的出行时间,享有专有路权的BRT系统与社会车辆的路权冲突也十分明显。这导致BRT刚一开通,立即引起了有车一族的强烈反应。2012年3月的西部商报称,兰州市安宁区建设试BRT验线以后,很多有车族市民反映道路资源受挤压,社会车辆的利益有所侵害,同时高峰时段社会车辆占用BRT专用车道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可以说,BRT的外部效应不仅体现在影响其他交通畅通,增加整体社会时间成本,还涉及到了有车阶层与无车阶层间的利益博弈[9],以及公交优先和平等路权的理论纷争。

2.2 运量不足,时速偏慢

在规划之初,BRT曾被认作是一种具有可替代轨道交通的服务和容量水平的交通方式,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利用与轨道交通相比较低的成本,达到与轨道交通同样的效益。[4]但实际数据显示,BRT系统却仅承担着中、低等水平的客运量。尽管许多BRT系统由于规划和设计等原因已达到容量极限,如高峰期出现过度饱和的现象,但平均几千人次/h的高峰时段单向客流量与理论值约0.8-2万人次/h的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广州BRT实际运量虽与该市的地铁相当,但其代价是大多数车辆的满载率过高,导致挤车胜似上战场,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此外,对于快速公交系统,“快”作为其标志性特征,也是其吸引客流的首要亮点,应当得到有效的保障。理论上说,BRT系统采用公交专用道行驶,在交叉口处具有优先权,并实施水平登车和车外售票,平均运行速度可提高到20~30km/h。但实践中,由于道路资源紧张、车站设计不合理、信号优先权未落实等原因,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目前,70%城市的BRT时速低于国际大城市普通道路交通拥堵警戒线时速20km/h,均速最低的乌鲁木齐仅有10~13km/h。时速不达标,快速公交系统便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和魅力,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2.3 政绩味道浓,民意“被缺席”

BRT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项目,涉及人群广,利益影响大,其决策过程应满足公共选择的最基本要求:凡是受到项目影响的相关主体均应有权参与项目的决策。这不仅体现着公共项目本身的合法性,服从了民主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平衡多方利益,有助于决策的完善和落实。但审视众多BRT项目,民意“被缺席、被代表”的现状已成为共识。广州 BRT 项目由于没有公开透明的论证和听证程序,建设也未经过广泛充分的公共讨论,其规划被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7]中山大道快速公交在动工超过半年后才进行环评公示,其宣称的“82%的民意支持率”,所基于的仅仅是几十位市民的民意。曾有媒体批评道:“BRT上马和民意根本没有多大关系,用钱堆出来的它从一开始就脱离了人大、公众的审议和控制,更像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个‘私生子’”。[10]此外,济南BRT赶在第十届全运会前完工,广州BRT在成功申办亚运会后开始规划,而南京河西南部将建设南京首条快速公交BRT并争取服务于青奥会,其中的关系不可谓不微妙。

3 前景浅析

由于上述问题暂时难以解决,国内BRT的发展一度出现了退化现象。2009年开通的杭州BRT 2号线降级为采用路侧公交专用车道,2010年开通的3号线甚至取消了公交专用车道,BRT车辆与常规公交车辆混行。2004年至今,北京仅建设了3条BRT走廊,大连BRT的某些站牌在其运行不理想的情况下也不得已被拆除。

可见,在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并不适合建设BRT。特别是国内的老城,道路发展滞后,路面狭窄(如仅为双向四车道,运营BRT则道路占用率过高)且成方格网状(交叉口多,无法落实信号优先,速度难以保证),不具备南美城市诸如巴西库里蒂巴放射状网络的优势,通过建设BRT缓解城市客运交通的压力并不是明智的选择。相比之下,合理规划公交专用道在短期内或许效果更好,而引入地铁或轻轨则是改善公共交通的根本措施。

但也不是说BRT在国内就没有了发展空间。参考广州这个较为成功的模版,BRT走廊路面宽阔(建设首条BRT走廊的中山大道为双向10车道),公共交通需求量大(该市公交出行占市民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为60%),汽车保有率增长速度缓和,轨道交通短时期内还无法改善公共交通供给不足的现状,通过兴建BRT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交车的客运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吸引了更多客流,最终优化城市交通。通车一年,广州BRT凭借客运服务上的优异表现被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B)年度会议授予了“2011年可持续交通奖”,而运行后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每年可为广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8.6万吨、减少颗粒物排放14吨)则帮助其入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办的“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并荣膺“灯塔奖”。

国内部分城市也有着类似的问题和条件,希望借助BRT突破常规公交系统的困窘局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并促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成都、南昌、温州、连云港、泰安、常德等城市相继启动了快速公交建设方案,也许将掀起国内新一轮的BRT热潮。但上述城市应认真吸取已建系统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探索适于该市的快速公交系统,而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 结论

BRT在国外诸多城市取得巨大成功后,近几年来被迅速引入我国并得以如火如荼的发展。但许多城市因其自身条件限制并不适合建设BRT,其投资运营的结果往往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困窘。至于国内何种城市适合建设BRT,以及如何定位和规划,其结论还在实践探索之中。因此,其他城市在规划快速公交时应谨慎行事,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为市民建设一套高效实用、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亓淑敏、关可、王少飞,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01):130-133.

[2]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2004]38号文件),2004.

[3]鲍燕妮,快速公交BRT系统关键技术分析及应用[J].公路工程,2012(01):95-97,101.

[4]Karl Fjellstrom.Bus Rapid Transit Development in China[J].城市交通,2011(04):30-38.

[5]饶传坤、韩卫敏,城市快速公交系统运行效果评价与对策探讨以杭州市为例[J].华中建筑,2012(02):64-67.

[6]张启明,我国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9):38-45.

[7]郑方辉、陈佃慧,政府绩效视野下的广州BRT项目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1(04):114-118.

[8]朱仙媛、李姗姗、段小梅,广州市快速公交系统影响评价[J].城市交通,2011(0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