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生命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的方法

第1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就是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一般而言,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增长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比如: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已出现了许多心灵扭曲的学生,出现了许多漠视生命的行为,如在媒体上常报道的青少年“弑师案”“弑亲案”,以及自残、自杀和凶杀案等等(参见本书各章节)。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等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笔者的看法是: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若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而教育也应该从升学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型。如何更好地育人,是各级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引入生命教育则是现代教育在育人方面发展的重要趋势。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人的生命首先要生存,所以要有生存知识的教育,以引导人们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人的生命还要生活,所以要有生活的教育,引领人们获得幸福与快乐的生活;那么,人类“生命”自身呢?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有关生命的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所以,生命教育一方面是为广大学生构建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学生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从而获得“身心灵”的健康;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可以起到降低学生的自杀率、减少学生反生命行为的作用。

生命教育之所以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教育事业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虽然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美国一年级教室里往往有这样的标语:“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有终点的比赛”;而遍布在中国学校及家教中的口号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许多孩子沦为了“考试机器”,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天真、淳朴,也导致了许多孩子在巨大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痛感生命痛苦、生活乏味、人生无意义,于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厌倦生活,以致做出不珍惜生命的举动。这些形成了所谓“青少年生命的困顿”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以及社会性的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师素质的提升:既当“经师”又为“人师”

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推广,关键还在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更要让全体教师都要有生命教育的素质:即教师们既应该是“经师”——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师”——学生的生命导师。因为,生命教育强调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所以,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归结为一点即是:我们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这可能让许多教师不适应,要加强学习和培训。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生命导师”(人师),就必须努力地做到以下三点。

(一)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的教育,其实质是:教化过程需“润物无声”;培育过程则要“入灵无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看一个实例,观一段视频,讲一则故事,做一次活动等等,然后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讲述,互相分享。教师始终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做生命的教育一定要运用生命化的方法来进行。学生们知识的增长可以靠课堂教学来达到,而他们的生命品质则需要生命个体自我生长出来,外在的灌输、教导效果会很差。比如一个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诚信、要孝顺、要感恩、要服务社会等等,孩子们可以在考卷上答得非常完整,可以得一百分,因为有“百度”“谷歌”;但考出高分的孩子却未必能真正把这些道德与生命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品质,更难以“知行合一”地去做。所以,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式、引导性、参与性的活动,来让学生们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在互相启发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和德性的进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让学生们去反刍,去融会贯通。

(二)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每所学校都受到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生命教育就是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为,以成就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为目标。生命的独特性,使生命的成长亦有其独特性,在体制内的课堂中,如何完成生命的个性化成长呢?生命教育应该是以情化人、感人、育人,而非以势压人;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要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所以,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反省、讨论、共同找寻想法和信念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格、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自我认知力和人际亲和力等等。所以,生命教育是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课堂。

第2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意识

目前,不同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语文教育的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将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出有能力进行创新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为高效的途径和必经之路。必须将创新作为培养目的,才能最大的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扩充,将知识学深,学精,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将生命意思的可能性在小学语文中加以体现

在整个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将生命意识加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对生命产生尊敬,在学生不察觉的状态下将这种教育以最大的方式教育到学生的学习中。

(1)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在培养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且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对生命的意识进行体悟,了解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意识加入到语文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2)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对生命意识的领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像《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大量的文章都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探讨。所以教师在针对这一类课文的讲解时,要主要侧重点,对其中的价值观和深刻意义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对课文学习的同时也认识到生命与生命的意义。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将生命的意义加以体现

1.将矛盾法运用在授课当中,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性激发出来

学而始思,思而源疑,对于大部分小学同学的好奇性,授课时通过运用矛盾法,设立悬念,制造冲突,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疑问,并且产生知道答案的欲望。并且在产生疑问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的意义进行反思,积级调动学生的思维。好奇心是一个人产生探索欲,产生研究发明的智慧源泉。好奇心理是所有的发明家必备的心理,并且只有存在这种好奇的心理,才能使人们勇敢的在事业成功的路上踏出第一步。并且好奇性是人名对于接受新事物和探索新事物的第一心灵体现。人们都说,兴趣对于教育来说是最好的引导武器,那么好奇性则是这种武器最好的导航。是这行好奇性将你的兴趣提升到最大,引入一个又一个的不同的领域。因为有了这种性格,我们才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大自然的美丽。郎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铸造了文学家和诗人。这种观点正好印证了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举世著名的科学大师,艺术家,和发明家都是有着一颗好奇心的人。

2.在课余生活中感受生命之光

在小学教学中,生命意思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在整个学生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外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之光。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各种活动更是对于生命形态学习的最好方式。在课堂教育上我们可以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对思想的殿堂进行眺望,但是在大自然的生活中,更能使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并且投入到更深的生命活动中,并能使我们和学生一起感悟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生命之光。还能更深刻的感悟生命之重和生命之坚。将这种课外的感悟成为一个生动亲近的生命教材。

3.在写作之中将生命教育进行升华

古希腊人将“认识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警醒自己,在小学的教育中对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加以思考,并且在文章中对自己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社会,人生的不断认识,不断提升。

在小学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创作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生命产生积极的兴趣。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地震,泥石流,非典等,教师可以以此让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学习,进行思考,从而对生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日记,随笔的记录,详细了解自己身边的生命状态,提高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主导意思,使其自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制定符合学生时期心理特点,内心情况的教育方式。虽然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是一个重大的,影响深厚的工作。但是对教育进行创新也是新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其加入新的血液,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芒,向着科学,健康,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教育创新与语文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将教育创新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并且在一定情况下为语文教学做指导,才能使语文的教学方式得以改革,水平得以提高。老师尽可能地营造有助于学生全员参加的学习氛围与上课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带领学生踊跃地进入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进入学习过程里,学生不但增长知识,又掌握了智慧。很好地感受到了加入之趣、思考之悦、成功之喜。这样,学生才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里学会主动思考。

参考文献:

第3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契合的可能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是从社会与精神层面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双方契合的途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第4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倾注了对生命的关爱、体悟和润泽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在选题和研究视角方面则独辟新径,围绕着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生命教育在不同语境下的一系列新观点,突破了常规选题中的一些命题束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该书尝试性地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现状,尤其是作者从内涵论和外延论两个方面解读生命,浸润着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解读还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抑或从沉淀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中找寻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到立足现实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塑与建构,每一章节无不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体悟、关爱和润泽。

二、方法新颖,资料翔实,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到论证思路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实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广泛运用文献法,解读生命与生命教育,找寻转型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哲学参照和理论依据;二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三是利用比较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使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高校生命教育运行方式的可行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在第五章研究生态学视野下生命系统的构建时,作者不仅独创了生命主题系统表,而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生命主题调查问卷》,选取所在省十所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时注重时贯古今、域涉中外,做到了博采众长、主干突出。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和深层次的反思、解读和建构,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特论证思路,回归了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结构严谨,新意迭出,构建了生命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框架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结构严谨,思路明晰,内容宏富,新意迭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概念解读、现状反思和对策梳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体系框架。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内涵论和外延论的视角对生命及生命教育进行了深透解读与论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第二章通过对几组数据和若干实例的思考与探问,映射出大学生生命的困境并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归因。第三章依次从生命教育的归宿、价值以及方法载体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第四章从中西两种文化沉淀中提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润泽和经验借鉴,尤其是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找寻其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生命教育的文化依托。第五章从生态学的视角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立足理论,关照现实,实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平台的双向建构

关切现实,既是理论的职责所系,又是理论的生命所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既有对生命教育的学理分析,也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关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践行意义。作者不仅从生态学视角对大学生自然性生命世界、现实性生命世界、超越性生命世界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而且还进一步接近地气,非常务实地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原则,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层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作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支撑平台的诸多策略。可见,该书不仅注重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搭建和体系构建,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和行为养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对策与模式。

第5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85-0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和伤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道德教育效果的质疑。这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高校广泛认可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研究,提出许多可行性意见。笔者希冀从新媒体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以期为生命教育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华特士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问题而提出的。此后,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中心(LEC),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机构[1]。英国生命教育中心创立于

1986年,也是致力于防止药物滥用。可见,生命教育最初针对青少年吸毒、药物滥用等问题而产生,逐渐才发展为对青少年的自杀、杀人等问题的关注,是一种基于社会问题而催生的教育。尽管生命教育内容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同国家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却是各有千秋,像美国的品格教育和情绪教育、日本的寒冷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等。

在我国生命教育则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台湾开始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学课程。与西方不同的是,它主要针对社会过于追求教育的工具理性而导致其价值理性的萎缩和丧失。香港于1996年开始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兴起的诱因主要是香港现代化发展造成人们过于重物质生活、利益回报,却忽视心灵与精神的培育。而大陆地区开始实施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以认为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近年来,上海、辽宁、江苏等地都富有创造性地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但是,它已经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发展成了一项全新的教育运动。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由于其立足的理论基础不同,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认识也不相同。从轻视生命事实的角度审视,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进而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使其在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提高生命质量[2]。从生死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审视,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和死亡,培养理性的态度,从而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3]。故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认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从而珍惜自然生命,追求精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运动在我国兴起以来,一直集中在中小学领域。长期以来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造成了今天大学生轻生事件频发。首先,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相对滞后,无法应对屡屡发生的校园轻生事件所带来的挑战。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带来了高等教育工具理性与人主体属性的迷失,从而出现了大学精神的退化与生命教育的漠视。当今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缺失,让大学生失去了精神支柱。这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所造就的“单向度的教育”和“单向度的人”在现代所遭遇的尴尬[4]。再次,虽然我国已经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遗留症的影响,素质教育大多数成为了一种形式,而高校教育实质依然关注的是怎样生存的本领,往往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没有生命教育专门的课程,大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行使的是生命教育的功能。并且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很少顾及到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需求就往往被忽视。

(二)大学生生命观模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虽然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社会却出现了精神和信仰匮乏的现象。可以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导致人们所信仰的价值理性丧失,从而出现人生意义的匮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不高,58.10%的大学生表示“有时快乐有时不”,7.2%的大学生则“经常不快乐”[5]。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重塑性很强,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往往会陷入价值和意义难定的困惑之中。同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特别“90后”的一代人,是非观念淡薄,生命观模糊,生命意义迷失,心理压力空前增大,这些无不昭示着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针对我国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的情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实施途径,不过几乎都认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到来,新媒体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机遇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内涵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有所发展。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6]。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7]。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以数字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具有交互性、信息的海量性、个性化等特点。

随着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传播模式。新媒体的特点适应大学生成长需求,为他们展示自我个性和争取话语权提供了舞台,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不反映着新媒体的烙印。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新的契机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让大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生命教育。而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则为生命教育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可能。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已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并且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习得或实践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态度等[8]。大学生可以从网上及时获得各种关于生命的知识和事实,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珍爱和维护自己的生命。

其次,新媒体推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传统生命教育主要以课程为主,通过设立生命教育课程及讲座来传授相关知识。这种模式下生命教育方法单一,常常流于形式,并且教师素质也不是很高,对大学生没有多大吸引力甚至会导致他们的反感。新媒体的高度开放性与交互性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广泛性,打破了社会、文化和心理上有形与无形的障碍,为生命教育方法和手段带来了变革。大学生在空余时间常常利用博客、微博等网络载体进行相互交往,这种虚拟的、非面对面的交流会使大学生感觉轻松自在,利于他们倾诉自己的心声和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再次,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阵地。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个性化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成为了他们最喜爱的媒体,甚至在第一课堂上大学生都在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冲浪,这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虚拟教育阵地。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专项活动在我国高校刚刚起步,系统的理论研究尚不足,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给高校生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新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虚拟性也容易使大学生放纵自我行为,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高校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占领网络虚拟高地。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实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2]韩小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与突破――以生命教育为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0,(8).

[3]石艳华.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4]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5]连淑芳,魏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6]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第6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命教育策略

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理念以及社会人文学科理念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育者通过向学生讲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包含的哲理、知识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敬畏生命,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华学生生命活动,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等。在高中地理教育中落实生命教育重要且必要,然而当前阶段,高中地理生命教育存在问题,不仅影响生命教育效果,更制约了地理教育发展。

一、当前阶段高中地理教育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让人可喜的是,现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者都能够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我国的地理生命教育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从细节角度看来,高中地理生命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且以如下三点最为严重:

(一)生命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者普遍比较重视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然而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以至于很多地理教育者开展的生命教育“徒有形式”,地理生命教育呼吁生命教育,却没有将生命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非正常原因死亡率居高不下,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生命不够重视问题异常严重。

(二)生命教育内容不科学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高中地理教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约束,以指导学生了解人生意义、建立正确人生观为核心,但很多教育者却难以将生命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升华,地理生命教育因而容易陷入教育僵局,生命教育内容严重缺乏多样性,在对待生命事件方面能够给予的指导、引导力极为微弱,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生命教育知识,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很难懂得善用生命教育内容维护生命。

(三)生命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主流形式,高中地理生命教育亦是如此。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灵活性较差,师生互动较差,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生命教育对实践教育要求较高,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求较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本难以满足生命教育的客观需求,教育实效性极差。

二、优化高中地理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地理生命教育氛围

良好的地理生命教育氛围有利于教育者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合理切入生命教育,能够在提高地理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升华生命教育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教育者应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有配合教育者进行地理生命教育的思想和认识,为开展地理生命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二)深挖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地理课本为教育者落实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蓝本,教育者应善用教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在潜移默化之中落实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如在落实《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育时,教育者可以就问题“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日常用水、水污染等,引导学生重视水资源,感悟水资源对生命的重要性。

(三)多样化地理生命教育方法

首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主流形式”是当前教育的客观现实,传统教育教学在我国盛行了千百年,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不足极不切实际。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教学虽然弊病颇多,但并非一无是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中也包含很多可借鉴的教学理念。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及“传统教育+其他教育形式”的综合教学方法应用,用先进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趣味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互动。其次,地理生命教育对实践教育要求较高,教育者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内涵。例如,在落实完《区域经济发展》后,教育者可以积极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闻信息,呼吁学生提高环保意识。

第7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1.学校生命教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及紧迫性是认同的,但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却认识不明确,因为生命教育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目标,也缺乏明确的定位。在初中阶段中考压力大、课时紧的背景下,学校生命教育逐渐边缘化。事实上,生命教育与现行教育体系中隐含的“工具化教育理念”存在根本的冲突。所谓“工具化教育理念”,就是指将教育活动工具化,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应试教育。[2]10在应试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本身以及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有工具化倾向,成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外在手段。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以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水平,所以学校始终把如何提高升学率作为关注的焦点,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考试科目的地位是雷打不动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中考,为中考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教育就成了异类,身份和地位不够明确。调查还发现,一些学校管理者认为开设安全教育课、逃生训练活动、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就是开展生命教育,这种做法背后隐含着把生命教育课程沦为“工具化课程”的意识,仍然是“工具化教育理念”的产物,这样的生命教育很可能又成为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量化评价的一个标准,成为一个新的指标工具,丧失了生命教育的本质意义。

2.学校生命教育实施缺乏充足条件性支持

调研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缺乏充足的条件性支持,包括教育管理层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没有将学校生命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没有把学校生命教育作为系统性工程的一部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设计,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仅仅做表面工作,并无真正实施。有的学校把生命教育纳入到某个学科,转变成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失去了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从社会环境看,学生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社会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历和证书,对于学校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对学校生命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多数学校生命教育难以开展,生命教育逐渐被淡化和边缘化。

3.生命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生命教育内容丰富,需要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活动设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生命教育教学难度较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课程,这也是学校生命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科学的评价导向对于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和进一步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开发标准、课程评价和教学活动指导、教学资源建设等都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造成学校生命教育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生命教育实施问题的对策

1.明确生命教育地位,从体制上为学校生命教育健康发展创设条件

“工具化教育理念”制约生命教育开展,针对“工具化教育理念”,有人提出倡导“生命化教育理念”所谓“生命化教育理念”旨在规避应试教育弊端,倡导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为生命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生命个性地发展。[2]11初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应当在学校教育目标和各个学科教学目标中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要求,强化生命教育意识,在课程和专题教育中体现出生命教育思想和内容,让更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生命教育要有整体规划设计,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命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将生命教育目标有机整合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在制定生命教育目标上,一方面应当生命认知和生活能力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注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欣赏和热爱生命,进而能够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总之,推进生命教育应当在教育体制上完善、确立生命教育应有的地位。

2.提供各种条件性支持,保障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初中学校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有待加强,初中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研究不具体,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体系和评价管理体系有待实践检验,特别是如何将体验和思考并重的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操作环节,还需要深入细致的实践性研究。因此教育部门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保障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某些试点校在专家引领下、领导高度重视和提供专项研究经费等,在每一项环节上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初步达到预期效果,其经验值得推广[3]。学校生命教育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的广泛宣传。

3.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第8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摘 要 “生命教育”是迎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并倡导教师要从生命角度开展体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本文以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并从生命教育理念角度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多层审视,并提出有效的生命教育策略。

关键词 生命教育理念 角度 审视 中学体育 教学策略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体育基础知识,其身体与心理正处于不断健全、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对生命的认知却属于相对模糊的境地,而在此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生命教育对于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

一、巧借体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生命”意识

中学体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如有“体育与身体形态”“快速跑”“跨越式跳高”“排球学习”等等内容,教师要懂得巧借体育教学内容渗透“生命理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体育教学往往集中在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并对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照搬讲解,学生虽然学到了相应的体育知识,但生命意识淡薄。

鉴于此,体育教师要巧借体育教材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渗透生命教育理念。例如,“引体向上”是中学体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很多学生对“引体向上”这一教材内容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可基于该教材内容创设如下课堂情境:“假如我们某一天遭遇了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类似的自然灾害,但千钧一发之际,我们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等到救援者到来。但可想而知,较强的臂力能够支撑我们等到救援者的到来,如果你臂力较差,是不是就直接丧生在自然灾害中呢?诚然,臂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高处实现轻松避险,这是不是我们学好‘引体向上’,练好臂力的绝佳理由呢?”毋庸置疑,这样的情境的创设极大培育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生命化地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体育教学的重要元素,而在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中,中学体育教师更应生命化地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能力。中学生是天真无邪的青少年,是最有生命活力和生命气息的群体,因此,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到迎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基于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生命。

首先,要选择渗透“完整生命”理念的体育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更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命价值观尚未形成,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使学生正确领悟“完整生命”理念,不断让学生思考“我是否该这样做?”“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有什么危害吗?”诸如此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完整生命意识。其次,教学方法要能够使学生学习层面、道德层面、人格层面都有所提升。例如,在初中体育“双杠骑撑后回环”的学习与练习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等集体主义高贵品质。

三、增设急救课程,并在课堂中有意识创设避难情境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项大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完善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增设最能增强学生生命意识的急救课程,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穿插或创设避难情境,真正落实生命教育。诚然,体育课程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教学,凸显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很有必要。很多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大肆宣扬“生命诚可贵”,但却并没有做出实际举措来佐证,故学生生命意识依然不强。

鉴于此,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第一,设置专门的急救课程。新课标倡导,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在遭遇意外受伤、夏日中暑等情况时,能及时进行自救,或者能随时帮助他人远离生命危险。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自救课程。例如,对于中暑的学生,要及时将其往阴凉通风处,然后对患者松衣解扣,身体平躺,然后用湿毛巾等为其进行降温,并等候急救人员的到来。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避难情境。要想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必须将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危险境地,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去感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尽力找出自救之法,并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虚拟避难情境,让学生在避难中进一步感悟,体会。避难情境的创设是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在适当时期灵活运用。

综上可知,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阶段,故从生命教育理念审视中学体育教学,并通过多种策略有意识渗透生命教育理念,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中学体育教师可通过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理念、选择生命化的教学方式、增设急救课程、营造急救情境等方式实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强化生命教育。但毋庸置疑,中学体育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方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徐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审视[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9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运动在我国兴起以来,一直集中在中小学领域。长期以来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造成了今天大学生轻生事件频发。首先,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相对滞后,无法应对屡屡发生的校园轻生事件所带来的挑战。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带来了高等教育工具理性与人主体属性的迷失,从而出现了大学精神的退化与生命教育的漠视。当今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缺失,让大学生失去了精神支柱。这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所造就的“单向度的教育”和“单向度的人”在现代所遭遇的尴尬[4]。再次,虽然我国已经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遗留症的影响,素质教育大多数成为了一种形式,而高校教育实质依然关注的是怎样生存的本领,往往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没有生命教育专门的课程,大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行使的是生命教育的功能。并且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很少顾及到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需求就往往被忽视。

(二)大学生生命观模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虽然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社会却出现了精神和信仰匮乏的现象。可以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导致人们所信仰的价值理性丧失,从而出现人生意义的匮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不高,58.10%的大学生表示“有时快乐有时不”,7.2%的大学生则“经常不快乐”[5]。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重塑性很强,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往往会陷入价值和意义难定的困惑之中。同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特别“90后”的一代人,是非观念淡薄,生命观模糊,生命意义迷失,心理压力空前增大,这些无不昭示着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命教育。针对我国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的情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实施途径,不过几乎都认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到来,新媒体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机遇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内涵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有所发展。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6]。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7]。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以数字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具有交互性、信息的海量性、个性化等特点。随着新媒体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传播模式。新媒体的特点适应大学生成长需求,为他们展示自我个性和争取话语权提供了舞台,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不反映着新媒体的烙印。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