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降低碳排放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中图分类号:F124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43-06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pply chain with one supplier and one manufacturer. And then, it proposes a twostage stackelberg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supplier involvement on the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is stackelberg model the supplier is leader, the manufacturer is follower.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optimal decisions of supplier and manufacturer in the case of supplier involvement and supplier not involvement. At last, a numerical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arbon tax and carbon emission sensitivity on the optimal decision.

Key words:carbon tax; carbon emission; stackelberg game; carbon emission sensitivity

1引言

近年来,由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注[1]。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巴黎气候大会,西方发达国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2015年6月中国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立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降低碳排放将成为我国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碳税规制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碳排放政策。Jensen等和Bruvoll等分别计算了碳税对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他们设置了不同的碳税税率,但结果显示碳税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影响[3,4]。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实行碳税规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5]。同时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步发展,消费者的低碳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碳税的逐步开征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减排压力[6]。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减排工作,定期公布减排成果,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减排目标,企业的减排工作越来越重要,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关注供应商参与对减排决策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决策问题,杜少甫研究了在确定的市场需求的情况,外部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优化[7];在此基础上Zhang等进一步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企业生产优化[8];Hua等和Song等主要研究了碳排放政策下的企业最优订货策略[9,10]。第二方面是关于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的运作与协调问题,Benjaafar等在供应链优化模型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研究显示合理的供应链运营决策对降低碳排放有积极作用[11];程永宏和熊中楷以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集中和分散决策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减排量,同时也分析了碳税税率对最优减排量的影响[12];Hoen等在把碳排放作为供应链运输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研究了碳排放政策是如何影响供应链运输方式的[13];谢鑫鹏和赵道致提出了三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减排的合作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完全合作的减排合作策略能够在获取较高利润的同时实现减排效果最佳[14]。

综上,以往的研究主要分析外部的碳排放政策是如何影响企业和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以及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企业应如何选择减排策略,而关于供应商参与对减排决策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供应商所提供的半成品是企业最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碳排放,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供应商是否减排,如何减排直接影响制造商的减排决策,同时制造商的减排决策也会影响供应商的减排行为,因此本文在制造商减排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最优决策,同时分析碳税税率和碳排放敏感度对决策的影响。

2问题描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其中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半成品,制造商负责生产制造产品,然后把这些产成品销售给消费者。随着近年来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产品,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制造商愿意进行减排投资。而此时供应商有两种选择,分别是不进行减排投资和减排投资,如图1所示。图1供应商与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网络结构

为了研究需要,本出如下假设:①供应商和制造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②该供应链只生产一种产品;③供应商和制造商生产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固定的;④政府根据碳排放量征收碳税,不考虑碳税减免等情况;⑤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对于消费者是公开的,消费者可以准确了解到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

定义相关符号及含义如下:σs和σm表示减排前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es和e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降低量、w表示半成品的价格、cs和c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产品的生产成本、ls和l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减排投资成本系数、t表示碳税。同时根据相关文献假设,本文设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投资成本分别为12lse2s和12lme2m。

随着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产品,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本文假设产品的碳排放降低量为E,等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碳排放降低量之和,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用d表示,可以得到此时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a-bQ+dE。用下标s表示供应商,下标m表示制造商,上标ND表示供应商不减排情况下,上标YD表示供应商减排情况下。

3模型分析

31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企业的减排决策

在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等的,双方多数情况执行的是斯坦伯格博弈。第一阶段,供应商先决定半成品的价格;第二阶段,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需求以及供应商确定的半成品价格,去确定产品的产量以及减排水平。本文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先求出制造商产品的生产量和减排量,然后再求出供应商半成品的价格。

由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产品碳排放的降低量等于制造商碳排放的降低量,即E=em,所以当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产品的价格为p=a-bQ+dem。此时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1: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制造商减排量正相关;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

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减排量正相关意味着当制造商投资减排时,随着制造商减排量的不断上升,制造商应该增加半成品采购量。这主要是随着制造商减排量的不断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也会随之越来越高,单位产品的利润随之升高,因此为了获取最高利润,制造商会提高产品的产量,因此就会增加原材料的采购量。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制造商提高半成品的采购量。

结论2: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供应商提供半成品的价格与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碳排放负相关,与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与碳排放正相关。半成品价格与政府收取的碳税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供应商与制造商生产产品的初始碳排放量有关,如果供应商初始碳排放量大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正相关;如果供应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小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负相关。

结论3: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与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初始碳排放量负相关,与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正相关。同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当碳税较小时,此时碳税成本与减排成本相比相对较大,企业刚开始减排相对较容易,所以此时企业选择增加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企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选择降低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所有此时企业减排量开始逐步下降,因此可以看出:碳税不是越高越高,碳税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能够促使企业减排,但是如果碳税过高,只会给企业增加经营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

32供应商参与减排时企业的减排决策

供应商参与减排时,第一阶段供应商先决定半成品的价格以及减排量;第二阶段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需求以及半成品价格和供应商减排量去确定产品的产量以及减排水平。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由于供应商参与减排,所以产品的碳排放的降低量等于制造商与供应商碳排放的降低量之和,即E=em+es,此时产品的价格为p=a-bQ+dem+es,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4:供应商参与减排时,①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②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③制造商向供应商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④制造商向供应商半成品的购买量与半成品价格负相关。

结论4中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说明供应商的减排对制造商的减排有激励作用,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减排量来引导制造商提高减排量。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主要是因为当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上升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获得较高利润,制造商只能通过降低减排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所以随着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逐步升高,制造商的减排量降低,两者负相关。由于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量正相关,所以供应商参与减排能提高产品价格,这样也就提高了制造商生产单位产品的利润,所以制造商为了获得最高利润就会增加半成品的采购量,同时产品价格随着供应商减排量的增加而提高,制造商制造单位产品的利润也会随着供应商减排量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制造商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制造商提高半成品的采购量。

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采购量和减排水平来确定半成品的价格和减排水平,供应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5:供应商参与减排时,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与自身的减排量直接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大于0,则半成品价格与供应商减排量正相关;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小于0,则半成品价格与供应商减排量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当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大于0时,此时供应商降低碳排放所导致制造商采购量增加而给供应商带来的利润增加幅度小于供应商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碳税支出,所以此时供应商需要提高半成品价格来获得最优利润。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小于0,此时供应商降低碳排放所导致的制造商采购量增加而给供应商带来的利润大于供应商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碳税支出,所以为了获取最优利润,供应商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来刺激制造商增加采购量,进而获得最佳利润。半成品价格与政府收取的碳税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当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大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正相关;当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小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负相关

为了比较碳税和消费者的碳排放的敏感度在两种情况下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使用算例分析的方法来对这些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令a=110,b=08,lm=200,ls=250,σm=3,σs=5,cm=3,cs=4,分析碳税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时,令d=05,碳税t在3~10的范围内变化。分析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时,令t=5,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d在01~1的范围内变化。

从图2到图7所示的算例分析结果既验证了上文的一些结论,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

(1)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随着碳排放敏感度的上升逐步增加,同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当碳税较小时,此时碳税成本与减排成本相比相对较大,企业刚开始减排相对较容易,所以此时企业增加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企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降低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所有此时企业减排量开始逐步下降,因此碳税不是越高越好,碳税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能够促使企业减排,但如果碳税过高,只会给企业增加图3碳税与碳排放敏感度对制造商减排量的影响

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同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说明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制造商减排有一定引导作用。

(2)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与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正相关。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增加,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都逐步增加,这说明当消费者能够充分意识到降低碳排放的好处时,供应商和制造商都会主动降低碳排放,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宣传来提高消费者的碳排放意识,使消费者能够充分意识到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3)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利润随着碳税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碳税的不断上升,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供应商和制造商利润的下降,所以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随着碳税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增加,消费者能够接受产品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因而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就会随之升高,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总利润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利润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升高而增加。

(4)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在碳税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但是随着碳税的逐步升高,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低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说明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其比较有利。而对于制造商来说,在碳税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制造商比较有利,此时制造商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励供应商减排。但是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供应商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供应商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供应商会通过提高半成品价格的方法将成本转移给制造商,所以此时如果供应商参与减排向制造商转移的成本比供应商不参与减排向制造商转移的成本高,所以此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低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图7碳税与碳排放敏感度对供应商利润的影响

第2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贸易和投资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常常以不发达国家的加速污染为代价。由于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对环境需求也就不同。在开放性国际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可以“在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污染产品,在高收入国家消费这些产品”。目前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关系基本如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污染排放的可行性在于污染物的影响是当地的。

二氧化碳的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排放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排放量是有区别的。在发达国家做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两个单位排放。这样,将该产品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将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如果不兼顾不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能源效率,全球贸易可能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低碳全球化将通过低碳减排考虑,将所有的国家都绑在一起。

那么,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需求既定,某种产品要么本国生产,要么其他国家生产;本国生产排放比较少,交给其他国家生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效率低,排放量可能比较大,意味着今后的贸易保护也是可以打着低碳发展的旗号。也就是说,低碳的全球化可能影响今后的贸易全球化,从而影响全球的产业格局。

进一步说,二氧化碳可能比外贸把全球经济更为紧密地捆在一起。毕竟外贸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但由于生产工艺和能源效率比较低而导致的排放没有选择。意味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

因此,低碳全球化的基础是,二氧化碳是全球性影响,必须全球性应对。低碳将把全球经济发展和发展模式捆在一起,发达国家如果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将导致更多的排放。那么,今后发达国家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第一,通过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效率,减少排放。这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做法。基本含义是,在外贸和投资中兼顾不同国家生产工艺和能源效率,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工艺和能源效率水平,尽量减少转移排放的差异。

第二,通过碳交易,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目前京都机制下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一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即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造成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使其成为可供交易的商品的排放交易体系。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市场。负有减排义务的缔约国通过国际项目合作获得的碳减排额度,补偿不能完成的减排承诺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国际碳交易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待未来国际气候谈判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减排规则。由于尚未形成全球碳交易市场,目前主要是以京都机制下的欧洲(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自愿减排机制下的北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两个区域性市场为核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可以从公平角度确定人均排放权,就可以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能源环境责任,通过碳交易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

第三,对发展中国家比较不利的做法是:发达国家通过碳税迫使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然而,这是很可能出现的情景。碳税也是一种环境税,是按照化石燃料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征税的一种减排手段。目前碳税在发达国家已逐渐推广实施,他们还希望将碳税进一步向全球范围推广。支持碳税政策者认为,碳税可以使得替代能源与廉价燃料相比更具成本竞争力,推动替代能源的使用。其次,征收碳税的收入还可用于资助环保项目,或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补贴。再次,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不同,征收碳税不仅管理成本比较低,实施过程也可能更为简便、公正,而且更具有可预见性。即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了一个明确的价格,更有利于估算节能减排进行的投资预期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反对碳税政策者则认为,首先,碳税将降低高耗能的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处于高耗能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其次,碳税客观上有可能沦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尤其是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征收国内碳税的同时。开征碳关税,那就意味着低效率、高能耗、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可能将大幅度下降。

以上提出的三种做法,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可能是以一种做法为主;而最终的可能是三种同时出现。接下来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对世界经济格局、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步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全球关注度日益提高。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第3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低碳;制造理论;技术应用

1我国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现状与必要性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出现了诸如原料消耗大,能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这些问题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些问题才导致了我国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困难,也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标准与构建生态文明的大目标。我国在21世纪之初签订了关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全球共同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条约,通过低碳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也很大,这种低碳的新兴技术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使中国成功落实了低碳节能的国际标准。再者,发展诸如此类的低碳节能减排机械生产制造模式,减少了资源的使用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机械制造业中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的内容

污染物排放量要达到最小,而且要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已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考虑到低碳机械生产要面临很多问题。低碳制造要求在生产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节能减排,从而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低碳制造技术主要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碳能耗与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这些环节出发,低碳设计技术在低碳制造技术中的作用就不能被轻易忽视了。在我国,低碳设计已经拥有了一系列颇为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低碳的评价模型以及相关的原则与方法,评价低碳设计的完整数据库与其相关的评估方案。在制造过程中,机械制造低碳技术要求优化厂内设备,提高机械制造的工艺,提高废物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循环技术,加大对产品废物的收集处理。在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选择新型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资源,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高速切削技术也是机械制造业中运用越来越多的技术,在发达国家里,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切削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机械制造中低碳制造的技术应用

(1)模块化设计。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模块化设计是相比较而言比较先进的设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机械功能不同把系统划分成几个有区别的模块,模块会不断地优化最后所有模块加以整合。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与不必要的耗能,有利于机械的日常修理与维护,使机械使用时间缩短。通过对机械产品按照功能不同划分模块,在分析不同模块不同功能的同时对其潜在功能进行评估,并且认真的检验机械的运行进行日常维修,及时进行效果反馈,检验成效,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产业技术革新。这种技术在德国已经有应用例子,利用模块化设计使整个设备的所有零件都得以加工,一台机器可以代替多台机器作业,这样使生产过程中的机床使用数量减少,机械制造碳产生量减少,降低了各项的耗能量。(2)生态化设计。我国目前的宗旨在于建立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在物质精神文明增长的同时也要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与修复已破坏的环境。但是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业由于追求生产总值而盲目增加机床数量与新的生产项目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如果在追求行业产值的基础上将资源与环境结合,减少耗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大形势条件下,就要求机械制造注重生态化设计,生态化设计要求机械制造既要满足机械使用要求,质量要高,又要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了生态效益。总体来说,机械制造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这种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如果不处理直接排放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考虑到这些情况,机械制造企业应该积极保护环境多样性,要使用转换率高的资源,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这样就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还减少了耗能,保护了环境,再者,考虑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设计的时候要想到资源的回收运用与经济环境效益,提高资源再生率,从而达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3)轻量化设计。在机械制造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产品性能、重量、成本等方面,从各个方面入手优化减少碳的排放量,在此过程中达到减少产品耗能的目的。德国奥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跑车在设计的过程中依靠公司的科技,采用轻质的合金与钢材,使车的重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减少,这样一来产品的耗油量下降了,产生的尾气也减少了,既保护了环境,还使公司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结语

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资源与能源的节约问题成了很多国家都重视的问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了一种世界大趋势,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改造传统的机械生产方式,运用低碳的生产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技术,从而使得低碳环保的目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刘献礼,陈涛机.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2).

[2]张程志.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2).

第4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1.综合性

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低碳经济所确立的是一种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与单纯的节能减排思路不同, 它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 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 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 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

2.战略性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要求进行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 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 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3.全球性

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 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 超越国家的范围,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多年来, 各国围绕着气候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 从而形成全球性的制度框架, 如《京都议定书 》。

三、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经济发展所伴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2007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26.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6.8%,2007年火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7.7%, 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2.9%。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安全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约束, 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的经济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化进程使得工业化的趋势仍将延续,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能源环境政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尖锐。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与我国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四、中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好处

1.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2.碳排放总量突出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

碳排放总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3.“锁定效应”的影响

“锁定效应”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变。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 ,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4.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

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5.碳排放空间不大

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五、低碳经济是中国必经之路

1.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煤炭生产使用中产生的SO2、粉尘、CO2 等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在这个进程当中,“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

2.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 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截止到2009 年中国经济的“黄金增长”时期已经维持了32 年。在本世纪初成功消除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被誉为“一枝独秀”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总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然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即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撑的。这种靠拼能源、拼资源来支撑的粗放型增长,使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原材料消耗的国家。

3.发达国家不断高涨的呼声和压力

全球气候变化已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 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良策。而未来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因此,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友善的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国内环境,同时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低碳经济――中国必经之路,张雪莲、冀国忠,现代商业.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杨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期.

第5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全球远洋货轮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已经超过全世界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根据国际能源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海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相当于国际航空运输产业碳排放量的三倍,年年快速攀升的态势已经吸引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代全球航运界志士仁人必须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对全球航运业发出的严峻挑战。当前,低碳经济新热潮席卷全球,作为传统的航运企业和造船行业,必须以超前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此次低碳经济热潮之中所蕴含的机遇,在船舶运输经营理念和船舶开发设计创新改革中注入低碳概念,抢先研发低碳运营和低碳造船。

关于全球交通运输航运船舶温室气体限量排放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一场世纪辩论战。而全球托运人与承运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兴趣注视着这场比赛将如何落幕。

航运船舶成温室污染杀手

过去,在三大运输系统(公交系统、航空系统和船舶系统)中,航运船舶一些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运输方式,全球货物运输总量90%以上是通过船舶航运完成。但尽管海运业是最环保的运输方式之一,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海洋环境带来威胁。

航运船舶也是地球环境污染的一大杀手,在人们眼中,航运船舶对地球生存环境的威胁似乎正在恶化。据英国《伦敦守护人日报》报道,当今很多集装箱船等货轮使用低档燃油,排放气体所含的污染物质量相当于轿车使用燃料油的2,000倍。仅一艘单船运力超过18,000TEU超级集装箱船排放的致人陷于癌症和支气管炎的污染气体排放量相当于使用高品质汽油5,000万辆轿车。

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航运业是能源消耗型行业且以消耗石油优质能源为主,能耗总量较大,排放也较大,全球船舶航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向被认为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7% 。

近年来全球航运产业碳排放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国际海事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总量达到5亿4,300万公吨;2007年全球海运船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11.2 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5%;2009年全球航运产业碳排放总量是11亿2,000万公吨,是2005年排放量翻番,趋势有增无减。

甚至有预测指出,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将需要年均超过4亿吨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以上,2020年全球海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接近20亿吨。

不管这项调查结果是否站得住脚,但是其言下之意影响甚广,即运输量份额占全球运输总量超过90%的船舶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绿色环保运输模式,而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报告称,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中30%来自海上船舶。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UN’s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所受到的全球环境保护压力因此剧增。目前,国际海运产业的全球碳排放总量已经相当于国际航空运输产业碳排放量的三倍,也超过全世界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

现在,海上行驶船舶所排放的污染物不但与汽车尾气一样能严重污染空气,还对沿海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迄今已经被绝大部分科学家断定,要想控制地球温室效应,当务之急是到2050年底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而全球航运船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所谓全球航运低碳任务已经迫在眼前。

全球公共交通运输有关改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简称GHG)排放方面的政策制定和流程颁布在世界各地充斥争议,但无奈的事实是,温室气体总量继续上升,因此温室气体限量排放法律法规也在升温热议。

欧盟:减排力度世界居首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在发展低碳产业问题上,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其港口码头环境保护,欧盟也是率先采取法律法规措施,逐步强化限制船舶和港口码头污染气体排放量的排头兵。

欧盟不仅提出的口号最响,行动也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前。据英国伦敦2011年4月出版的“集装箱化国际”报道,目前欧盟欧盟组织制订严峻政策、坚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甚至抢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前面。

但至2011年3月底,国际海事组织(IMO)还没有清楚表示其是否最终接受欧盟有关航运船舶温室气体限制排放标准方面的立场。欧盟打算,如果到2011年12月31日还得不到国际海事组织方面肯定同意答复,欧盟则打算在欧洲地区通过所谓建议。如果到2013年国际海事组织仍然不同意欧盟的法律法规,欧盟打算在欧洲地区贯彻执行。

欧洲气候变化规划(the EU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简称ECCP)工作小组于2011年初开始讨论限制航运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限量问题。凡是进出欧洲地区的航运船舶将根据欧盟法律法规实施温室气体限量排放。

专门负责交通运输政策制定的欧盟组织副主席斯利姆-卡拉斯(Slim Kallas)和欧盟专员科尼-海德嘉德(Connie Hedegarrd)带领一批专家,已经着手研讨和制订专门用来控制航运船舶和陆地机动车辆二氧化碳限量排放的法律法规。

欧盟把减排的矛头直指公共交通运输车辆、海洋航运船舶和客货空运等,堪称全球环保政策领军制定者。而欧盟组织所制订的日益严格周密的公共交通运输政策矛头似乎特别集中在海洋航运船舶上。

欧盟于2011年初推出的“将来交通运输政策”(the Future Transport Policy)研究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燃烧重柴油的航运船舶环保记录必须改善,航运船舶到2050年将其排放二氧化年碳总量在2005年的5亿4,300万公吨排放总量基础上减少40%。

欧盟制订的针对航运船舶公共交通运输温室气体限量排放政策法规已经严酷到令远洋承运人深感不堪重负。这对全球航运集团公司造成的影响是,其头面人物在谈到其企业绩效的时候,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张口就谈货运量,运费吨/公里、年收益和年利润,而是必须先谈一谈其船队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吨量和降低船舶事故发生率等话题。

趋势:倚重内河航运

欧洲是低碳经济的起源地,也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领头羊。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的摇篮,低碳经济已经写入欧盟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欧盟对于绿色交通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尝试。

全球绿色经济市场发展态势已经不可扭转,而欧洲零售业者又一次走在全球同行之前,迫不及待地将其物流作业从原本公路运输,尤其是中长途地面运输模式转变为内河水运模式。

这就像他们100年前把目光从内河运输模式转移到公路运输模式上差不多。也许对于欧洲人来讲,如果继续扩大其高速公路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货运卡车冒着烟,死命挤入沿着公路蜿蜒前进却又见头不见尾的车水马龙,那等于是在慢性自杀。

因为欧洲道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得出奇,根据德国邮政敦豪(DHL)2011年推出的统计报告,在欧洲地区,仅仅卡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为16.2亿吨,而且还在增长。

现在的欧洲各国,凡是有条件投资开发内河水运航道的,纷纷疏浚内河航道、提高桥梁净空高度,清除内河航道上的一切障碍物,扩建、新建或更新内河港口码头、仓库、配送中心和多式联运等基础设施,扩大内河航道通行能力,最大化提高内河水运效率和效益。

与其他行业一样,零售企业绿色经营起点和基础往往必须注重高新技术的运用,但对于欧洲零售经营人来讲又不是唯一的道路,有些古老方法,例如借助风力的帆船技术可以使用到现代化货轮上,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货运量从公路和铁路转移到内河航运模式上,同样可以达到绿色经济的主要标准。

这样创新举措的好处是,不像高新技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却同样可以在运输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提升生产效率、扩大规模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运输技术运用更加合理、货运成本更低、与内河航运相关各方面更加协调、摩擦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零售业的总体效率。

瓶颈:碳总量管制受质疑

目前欧盟考虑制订排放贸易规划(the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简称ETS),尽管在不同类型和吨级船舶收取排污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限制等方面存在争议,航运船舶温室气体限量排放已经成为今后欧洲公共交通运输政策的核心课题。

但有关欧盟碳“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Cap-and-Trade)的政策正受到人们的猜测,国际海事组织最终确定采用“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执行。但是有必要给予航运船舶一定的政策性燃料油补贴。

全球托运人特别看好“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以全球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温室气体限量排放的倡议,这让承运人和托运人在坚持其运输服务、产业投资和经济开发等方面获得市场更大空间。

“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系统实际上就相当于一种税收,只是不这么称呼而已。又有不少人赞成简单化,干脆直截了当地征收燃油税,说明白,就是船公司老板必须为每艘货轮缴纳因为使用燃油税而排放温室气体税费(tax on all ships)。但是这项政策涉及全球,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担当得了,必须由国际海事组织讨论、同意、通过和颁布。

有不少人十分赞成“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其机制是:首先由环保法规、政策规定某个主体,如航运船舶公司的船队温室气体排放量――总量管制(cap);接下来,这个主体如果总的排放量不超标,它就可以把它省下来的排放量卖给超标的其他主体,如货运卡车经营公司,反之,则跟别的主体购买,这就使得各个主体需要自我衡量这方面的成本和它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

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在欧美发达国家被广泛接受,例如美国一些政策制定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面对这一问题,包括《气候责任法》和《美国气候安全法案》等,似乎十分赞同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但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系统对国际贸易中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

由于各个国家的不同的二氧化碳水平排放水平以及国内产品上的差异性,每个国家的碳排放的执照价格就会不同,由此影响到相对应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到该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项政策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

承运人和托运人均希望不要阻碍世界各国之间在公平正义原则下的竞争,无论如何不要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附:欧盟的低碳 “路线图”

欧洲在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方面与美国乃至日本相比都不占优势。但欧盟谋划低碳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多年前就已经起步。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把低碳经济确立为未来发展方向,视其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2008年12月,欧盟又通过了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又建议欧盟在未来10年内增加500亿欧元专门用于发展“低碳技术”。

2010年3月,欧盟首次了“欧洲2020战略”文本初稿。根据其新战略,欧盟及其成员国将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大规模投入,将低碳产业培育成未来的经济支柱。

2010年欧盟第二个十年计划的制订吸取了2000年欧盟制定的《里斯本计划》的教训,《里斯本计划》曾将“知识经济”作为发展核心,但10年来实施效果并不佳。

第6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在这场席卷了服装产业链的“绿色”浪潮中,作为纺织服装企业,能切切实实地去做一些生态环保的产品,敢于承担这种社会责任的并不多。但是今天,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这款真正无甲醛的低碳面料出现了,而在它背后,身为深圳贝利爽实业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 生态、环保、时尚面料和服装,总经理马浩然务实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精神更让人钦佩和感动。

从一组数据说起

在本届深圳国际品牌内衣展览会中,贝利爽品牌推广了一款最新研发出的真正无甲醛的低碳环保面料,成为本届服博会上引人瞩目的焦点。同样是一吨针织面料,却比平常染色针织面料每吨节省140吨水,节约500度电,节约用煤1吨,减少碳排放498公斤……这款面料采用可再生的环保纤维,利用纤维自身的颜色,进行设计织造使面料不含甲醛,不含染化料,而且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在低碳环保、循环降解这一全球化发展中,贝利爽公司对社会责任体现出了充分的响应。

低碳面料的博弈

“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产品,但是它的背后延伸出的是一种责任。它的内涵在外延化以后,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呼吁,低碳环保将为人类带来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作为纺织业上游领域的一家大型企业,为何选择做生态环保面料这样一个细分领域?马浩然表示,“首先,就是它承担了真正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体现它的较低的碳排放量上。其次,这种面料全部是用可循环再利用的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它们可再生可降解,使我们的产品真正起到可持续发展和可循环利用的作用。此外,由于这款面料中不含有任何的染化料,因此不含有甲醛,这对于我们的皮肤有极大好处。尤其对于女性内衣、孕妇装、婴幼儿装来说是最理想的面料,能给予最贴心的关心和照顾。”

马浩然说,在90年代初期,这种生态环保的健康面料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和理解。但是近几年,得益于社会群体对生态环保认知度的提升,生态纺织不断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而做生态环保面料的企业不仅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它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又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新产品。

生态环保面料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整个生态纺织行业带来了福音。

作为传统能源消耗和排放大户的纺织服装业,如何把握商机,迎接这一“绿色”浪潮,考验着企业的远见与智慧。“如果我们只为消费者提供较为单一的产品,那他们很可能就不会选择。如果能够把我们的产品开发得更加丰富、更适用的话,那它就会得到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的认可。”马浩然告诉记者,现在贝利爽已经接到了很多企业对这款面料的订单,甚至有一些美国的企业开始用这种面料小规模的生产服装,“他们说,已经找了很久,就是想要在中国买到真正放心的面料。”

环保是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在贝利爽公司新建好的展示厅墙壁上挂着几幅抽象派的现代画,几笔简单的色彩冲撞充斥着无限遐想,仿佛诉说着现代时尚与生态环保的“源头”相融合才是最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记得有一款曾被英国的时尚达人起早排队抢购的帆布包,并不是因为它“天生丽质”,唯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告白:“我不是塑料袋”。这也足以证明,时尚与环保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我们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产业链模式,企业的研发,其实是完善了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因为我们的定位是产业链创新的新型企业,最终是要以品牌发展带动自身产业链的完整。马浩然说,如今,贝利爽品牌不断研发、推广与时尚相结合的新型环保产品和原料,受到了不少企业与设计师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加入“环保”的理念,并选择能降低碳排放的,如采用棉、麻等天然纤维的面料做创意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让服装、让时尚变得更加环保。

第7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

。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第8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低碳城市的建设应该着眼于政府、企业、个人三类行为主体,立足城市的各种活动,具体包括城市中的生产、消费活动等,从各个环节推进减碳行动。

一、建设低碳城市的途径探索

途径一: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发展新能源产业

莱斯特・布朗曾经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列举生态经济新兴产业,包括鱼类养殖、自行车制造、风场建设、风轮机制造、氢气生产、燃料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轻轨铁路建设、植树造林。

从中可以看到,除了鱼类养殖业之外,其余产业都和“低碳”相关。可见,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最重要内涵之一,而新能源产业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途径二:低碳经济的核心――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

对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把清洁能源应用到传统产业中

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洁能源主要有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氢气等新能源。为了积极引入新能源,政府需要制定战略规划及制定相应的导向性的产业政策,比如对使用新能源的产业实行减税或免税政策,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制定类似的发展战略,比如规定能源消耗比重中新能源的比重及未来新能源替代的规划等。

(2)缩小传统产业经济规模

低碳经济是基于新世界观的经济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它是一种革命。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新能源开发的潜力能够满足现有经济规模对能源的需求吗?即使在理论上能够满足,经济规模能够无限制扩张吗?除了碳排放上的限制,生态系统对经济规模还存在物质利用规模及其废弃物排放的限制。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循环经济。

(3)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提高传统高碳产业的效率、扩大低碳或碳吸收产业比重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能依赖传统产业一味扩大规模来实现,而应该朝着提高质量的路线往前走。假如规模的扩大在当前难以控制,那么就必须进行模式或结构的调整。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传统能源产业以及依赖传统能源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必然面临冲击。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有意识地提高高碳传统产业的效率,扩大低碳或碳吸收产业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

(4)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排放

由于效率的提高并不能保证能源总消耗和碳排放不超过生态承载力限制,因此节能减排是继清洁能源使用、缩小传统产业经济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等策略之后的策略,其有效性受到前面三个策略有效性的制约。

途径三: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碳捕捉技术和产业

由于气候变化的紧迫性,需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源头控制手段,以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为重心,发展碳收集、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及产业实施碳排放的末端控制,采用上述多种策略并行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如果说清洁能源产业策略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那么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就是实现城市低碳化的关键,而碳收集、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就应该成为保障措施。以上这些策略都蕴含着发展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机会。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路径和策略启动低碳化。

二、建设低碳城市的策略探索

我们不能指望会出现什么万能的高科技手段,使一切气候变化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现在就有很多解决办法,只是需要我们在众多领域采取广泛的行动。

(1)减少商品及服务的消费量

减少商品及服务的消费量能压缩能源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这种方式会让整个以肆意挥霍浪费为特征的社会改头换面,转而追求可持续发展,这是这种方式的另一点好处。但是,一味地降低消费量的做法会引发极大的争议,因为这种方式意味着减少经济活动。这是人们很难接受与采纳的策略,因为全球经济体系本身就是建立在消费持续增加及经济实力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的。而且,这种减排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它们需要依靠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来实现发展目标。

(2)调整消费方式

调整消费方式的做法似乎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这种方式意味着,人们不一定需要减少经济活动,只要减少那些耗能高的活动就行了。这也就是说,人们需要选择大众交通工具或是骑自行车上班,而不是开车。调整消费方式还包括:少吃肉多吃菜,采购本地食物,交通工具使用液化石油气体燃料,使用人力而不是电力驱动机器等等。这种方式比较积极的一面是,人们可以进行更多的体力劳动,也可以食用更为健康的食品,这会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制造、运行和能源生产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方式实际上可以创造一种“三赢”的局面,也就是消费者、生产者及环境保护事业三方都可以获利。这种方式包括:通过精简生产过程降低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改用节能灯泡,使用绝缘装置,加大回收利用力度,提高化石燃料工厂的热能利用效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源转换率,等等。在此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发挥作用,为研究工作及发展举措提供津贴、退税及税费优惠等政策,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

(4)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发展低碳能源及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生产结构是对抗气候变化问题中最关键的战略。毕竟,我们就是因为对化石燃料过于依赖,才会造成今天的问题。如果汽油驱动的汽车销量有增无减,或者煤电站仍是电力供应的中流砥柱,那么怎么能说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少用化石燃料,多用可替代能源呢?简单地说,除非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大规模重组,否则想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的话,增加能源消耗在所难免。在保护环境、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各个国家的天然条件、国家安全状况及本身对突出经济领域的认知不尽相同,它们走的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对这一挑战采取的应对措施肯定不会如出一辙。毫无疑问的是,那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会专注于发展清洁煤炭使用的科技研究,那些没有化石燃料储量的国家就会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事业。

(5)二氧化碳清理与储存

对于二氧化碳的清理与储存,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实现,重新造林和碳固存就是其中的两种形式。提高森林或植被覆盖率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或是除去更多的二氧化碳。重新造林尽管听起来是个好主意,但是实际上远不止种树这么简单,而且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只能短暂地储存二氧化碳。如果人们砍伐森林,那么相应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就会付之一炬。用单一种类的林木植被替代多样的生态系统,将会不可避免地降低生态多样性。森林是大型的温室气体储藏槽,但是在管理森林、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要考虑到生态重建与生态系统保护。碳固存指的是收集发电装置运行过程中散发出的二氧化碳,然后将其储存在大片的地下地质层中。但是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要若干年以后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因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障碍有待突破,比如,我们需要考虑到再次释放可能造成的危险。

(6)加强教育、培训

通过对公众进行教育、培训,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常活动,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的十分重要的举措。主要举措有:低碳知识的宣传,这样可以使公众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公众提供关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问题的专项培训及讲座,举办研讨会,建立信息网站等,这些举措都可以加深公众对低碳知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觉悟。

第9篇: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农村住宅;低碳建筑;结构保温板建筑

【Abstract】Developing low carbon building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in 2020. By discuss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of the new material of energy conservation――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rural house in our country,then it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y in rural house of our country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blem which we must solve in future.

【Key words】rural house;low carbon building; building of structureal insulated panels

引 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住房建设无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近10年来,每年新建的农村住宅为6亿~7亿m2,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占到其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2%左右,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负担,因此应将探求农村住宅的节能技术放在节能战略的重要位置[2]。

1、我国实施农村建筑低碳化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需要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使“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在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在2005年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再下降40%~50%。而2010年我国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50亿m2,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78.1%,农村建筑能耗占了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本文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农村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我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2 是解决农村建筑存在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农村居民房屋翻新和新建以每年5%~12%的速度快速进行着,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2.1 资源浪费严重

住房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木材、砖瓦、沙石及其他装饰材料等。在技术不够发达的农村,为了满足住房的安全功能,许多人一味地增加结构的承载力,以提高其安全度。农村住宅85%以上是砖混结构,房屋保温性能差,且分散供暖,利用率低、热能损失大、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详见表1。

表1 单位墙体材料在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情况[3-5]

1.2.2 不安全因素多,耐久性差

据部分凋查,农村住房未经正规、有资质人员进行结构设计的占97%以上,未经有资质的施工队施工的占99%以上。所建房屋很难满足使用功能、安全可靠性等质量要求,施工人员人员凭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来进行住房建筑,其质量及耐久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很难得到保证。

1.2.3 人们“低碳”意识薄弱,经济条件限制

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多人还不能够正确和充分的理解低碳建筑的概念及其宗旨,其次是经济条件所限,还不能够去真正地考虑低碳。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低碳”离他们的距离似乎还很远,并不富裕的农村老百姓只能把钱放在解决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1.3 是发挥农村住宅低碳节能建筑作用的需要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建筑量大,所以推广节能技术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明显。正如北京建委科技教育处处长刘小军所说: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修建的房子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房子的保温、节能、抗震等性能好,再加上寿命长,一般50年左右才需翻新一次,节能和翻新节省的钱,很快就能让农民收回成本,并长久享受节能带来的好处[6]。因此,推广节能建筑可以降低房屋的运行成本,可以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