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吴孟超院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超过25万。我国是肝癌高发区,每年有10万人死于此病。因而,肝癌在中国又被称作“癌中之王”。
手术切除,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肝癌自然也不例外。
老师一席话,将他引进门
1956年,大学毕业的吴孟超,在普通外科做了七年住院医生后升为主治医师。他面临未来方向的定位。
“当今世界上肝脏外科是薄弱环节,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偏偏中国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区。如果你有决心,可朝这个方向发展。”说这话的是吴孟超十分佩服敬重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教授(裘老是《大众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找寻有关肝脏外科的书籍。在几乎翻遍了所有的藏书目录后,他终于找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吴孟超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在裘教授的鼓励下,他与一位同志合作,准备用最快的速度翻成中文。
40多天后,大功告成:一串串英文变成了一排排汉字。经裘教授推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肝脏外科入门》中文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有关肝脏外科方面的书。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从此,吴孟超的事业与我国肝脏外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断超越 硕果累累
1958年,吴孟超与另外两名年轻军医组成“三人攻关小组”,拉开了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序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为出色的肝脏外科“一把刀”,首先必须对肝脏的解剖构造了如指掌。没有现存的、可供参考的详细图解,怎么办?攻关小组开始对制作肝脏腐蚀标本进行探索。1959年4月,中国第一具能满足临床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在他们手中诞生!在随后制作的近百个标本中,吴孟超从看似纷杂缠绕的无序状态中找到了肝脏血管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提出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国人肝脏解剖经典理论――“五叶四段”理论,为我国肝脏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1960年3月1日,已经掌握了进入肝脏“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长海医院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术。中国肝脏外科终于冲破,实现了零的突破。
打破后,吴孟超又创造了“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962年,完成了“肝叶切除术后代谢改变的研究”课题,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疗效;1963年夏,又成功地为一患者实施了肝中叶切除术,这是对“中的”的突破,这一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肝脏外科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作为中国的“癌中之王”,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它在我国特别高发,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却很低,相对来讲研究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就更少。经过45年的努力奋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我国肝脏外科,终于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在国际相关领域处于先进水平的肝癌外科理论。
从1960年3月主刀肝脏手术至今,吴孟超及其团队共施行肝癌手术近8000例。截至1998年的统计数据,其肝癌手术成功率达98.5%,术后五年存活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6%上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36.1%。其中,直径小于5厘米的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已达79%;而直径小于3厘米的肝癌,术后五年存活率则超过85%。肝癌切除总例数、切除率、手术成功率及生存率等重要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综合治疗 攻克肝癌
年近八旬的吴孟超院士,至今仍然活跃在手术台上。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那一天上午,他还为一个大肝癌患者施行了切除术。他创下的好几个“世界之最”,如切除重达18千克的肝肿瘤、为年仅四个多月的婴儿切除重达600克的肝癌等。这些记录至今还没有被打破。在医学界,他有着“神刀”的美誉。
吴孟超不仅仅是一名医疗技术超群、手术做得炉火纯青的外科专家,更是一位有着战略家眼光的医学科学家。他始终认为,要最终攻克肝癌这个顽症,必须靠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因此,他所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创办之初,就按照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医教研为一体的崭新模式,实现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近几年,医院先后建立了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中美合作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等四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为全面攻克“癌中之王”储备力量。
吴孟超院士说,在治疗上,中医比较强调整体,而西医偏于局部。具体到肝癌的治疗,外科医生切除肿瘤是局部治疗,但未来的治疗应走综合之路。他强调,在不断发展局部治疗如微创外科的同时,要进一步认识肝癌发生、发展及其机制,识别肝癌的特异性抗原和基因,及时捕捉肝癌早期病变,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吴阶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我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从事医学教育工作60年。吴阶平小时候活泼聪明,凡事都要仔细钻研,比如为了破解一道“翻铜板”的智力游戏,他一坐就是好长时间,甚至是废寝忘食,最终获得了“胜利”。能成为医学家,靠的还真是这种坚持到底的决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协和医学院,这里的学习、生活氛围简直让他着迷极了!加上哥哥也是协和医学院的学生,他便下定决心,自己一定也要考到这里来!从此,他发奋读书,不仅实现了童年的愿望,还成为了那里成绩最好的毕业生。
故事启迪:刻苦钻研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为了理想而努力,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吴孟超:在誓言中成长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他医术高超,擅长肝胆疾病外科手术,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孟超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为了生计,一家人生活在异国他乡,6岁的他已经在橡胶作坊干活了,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割胶。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坚强的毅力,他读书时非常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听说了国内的抗战形势后,他许下诺言:一定要回国抗日、报效祖国!正是这豪迈的誓言,激励着他成为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故事启迪:艰苦的环境恰恰是对毅力的磨练,有志者,事竟成。
王忠诚:贫穷锻造的坚毅
王忠诚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做神经外科手术超过1万例的人。这样的一位医学大师,他的童年阶段却是异常贫穷的。父母没有文化,生活得十分艰辛,5个哥哥姐姐都没有上过学,王忠诚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坚持要去读书,6岁的他终于成了一名小学生。虽然此后的读书生涯时时伴随着贫穷,却锻造了他无比坚毅的性格。
故事启迪:最艰苦的岁月都经历过,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前进的脚步呢?
王振义:刨根问底中走出来的大师
王振义是2 0 1 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杰出的内科血液学专家,在白血病医治工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曾荣获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王振义小时候,遇到什么都要追问出个为什么,就是这种“刨根问底”的钻研劲儿,让他在后来的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说起当医生的理由,王振义的回答特别简单:可以帮助很多人。
本刊讯 (特约记者肖 鑫) 近日,记者在上海嘉定看到,由吴孟超院士领导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安亭新院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体工程将于年底完工。”吴孟超院士告诉记者,明年底,一座设计1500张床位的现代化医院和国际一流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将在上海“西大门”崛起并投入使用。而这些,只是第二军医大学与上海市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亮点。
其实,早在2009年3月,上海市与总后勤部共同签署协议,将二军医大纳入上海市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参照上海市与教育部合作建设“211工程”院校的规模,给予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其后,二军医大共获上海市行政划拨用地750亩、建设经费10多亿元。同时,该校在上海市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先后与浦东新区、杨浦区和嘉定区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大学确立了以校本部和长海医院为主体,以医院东迁浦东、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西进嘉定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上海、服务上海、建设上海,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该校政委陈锦华对记者说,与上海市全方位深度融合,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大批重大医学成果已产生显著效益。近年来,该校与上海市整合军地优势资源,实施强强联合,研制出我国首个批准上市的抗体类药物——治疗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牛皮癣和强制性脊柱炎特效药益赛普等40多个国家一、二类新药,率先开展了以血管介入治疗为代表的30多项新技术,研发了缺损性先天心脏介入治疗系列封堵器为代表的30余种医疗器械。
与此同时,军地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在预防、治疗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肿瘤、免疫等重大疾病的新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军医大校长孙颖浩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研制了螺旋形的双“J”管,对输尿管侧壁的弹力伸缩提供有效支撑。他首创了尿道镜下治疗尿道球部损伤的“尿道会师”术,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降低了手术危险。有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泌尿外科权威杂志。收稿之初,多位编辑曾对此抱有怀疑态度,但在看到该术式的录像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手术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尿道损伤的传统治疗观点。”目前,该术式已被美国外科年鉴收录,同时也作为欧洲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中尿道损伤治疗的推荐方法之一。
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教授和廖专副教授,与地方单位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胶囊内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并成功研制胶囊内镜的国家。胶囊内镜的成功研制,解决了小肠一直是内镜检查盲区的世界医学难题,与国外产品相比,我国的胶囊具有参数可控、性价比高等优势,已出口62个国家,在1000余家医院应用,并被列入上海世博会重点展示自主创新产品。附属医院麻醉科创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实施丛麻醉、臂丛麻醉、坐骨神经阻滞、椎旁阻滞等,应用于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目前,该技术已安全实施700多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医学与哲学》杂志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我国医学人文学方面的一份主要刊物,在国际同类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最早被评为“中国核心期刊”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同时获得两种国家核心期刊的惟一人文医学杂志。同时是国际上仅有的两本同名杂志(另一本为美国的《医学与哲学》)中的一本。
主要栏目
设有:医学人文学研究、医学哲学研究、生物医学哲学、医学伦理理论研究、高新技术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伦理学、垮文化伦理学研究、医学思想史研究、现代医学研究、医学人物研究、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关怀、卫生保健改革、保健政策研究、医学社会学、医学教育思想研究等。
《医学与哲学》自创刊以来,一直遵循“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提供方法,促进发展”方针和“关注热点,挑战现实,放眼世界”的思路,受到各方的热情支持与鼓励,于光远、崔月犁、陈敏章多次撰文给予支持。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崔月犁在为本刊撰写的发刊词号召“医务人员学点哲学,学会用正确的思维去分析、研究征服疾病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在本刊第一期撰写的文章认为“医学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既要有科学的分析,又要有哲学的概括。”白希清、张孝骞、苏德隆、吴阶平、韩启德、吴咸中、吴孟超、汤钊猷、刘德培、等多位院士和学者在本刊发表精彩文章,国内外成百上千名学者的论著,影响无处不在,意义深远。26年的历史表明,《医学与哲学》已成为我国医学界和社会有关部门十分关注的一份杂志。
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得病之后,尤其是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后,往往会惊恐万分,害怕自己不久于世。于是便病急乱投医,看病、检查、吃药、手术……只要是能治好病的法子,都尽可能地去尝试。而一旦没有效果,便会遭受五雷轰顶的精神打击,全家也都会被搞得一片愁云惨雾。
人生在世,生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疾病很容易确诊,也有很多医治方法。如果患上这类疾病,当然要赶快看医生,乖乖吃药,把病治好。可也有一些疾病的病因和症状都比较复杂,现代医学还不足以完全攻克难关,甚至就连医生本人也无计可施,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如果一味纠结于疾病本身,一心想把疾病赶尽杀绝,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将自己拖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不明智的做法了。
不在乎失眠,失眠反倒没了压力
老谢长期失眠,不知道看了多少医生,药几乎天天吃,但失眠情况却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这让他逐渐变得情绪烦躁,痛苦无比。在被失眠折磨了整整两年之后,老谢对治疗失望了,不再寻思着去看医生、吃药,心想:算了,反正吃药也没啥效果,吃多了肯定对身体不好,随他去吧,失眠就失眠吧,该咋样就咋样。
以后的日子,老谢晚上十点半就上床休息了。熄了灯,把床头的收音机打开,声音调到柔和舒服的程度,什么节·目都听,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然后醒来,在接下来睡不着的一两个小时里,他回想着刚刚做过的梦,也回想一生经历的种种事情,再计划一下天亮以后要做的事情,如此便又睡着了。
有时,后面还会再次醒过来,可他不再焦虑烦躁不安,接着听收音机里的节目。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渐亮,于是起床上厕所,出门做运动。
如今,老谢的失眠状况仍然存在,但并没有继续恶化下去,身体状况也不错。最关键的是,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平静安稳,不再焦虑,他接受并适应了这种夜里独醒的状态。而与失眠和平共处的结果,就是他让身边的人更加舒服了,同时他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保证了。老谢深刻体会到:对于那些我们无力改变的疾病,有些时候微笑接受比顽强对抗更有意义。
与疾病“和平共处”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一出生便朝着死亡的方向前进,而推动其前进的动力便是疾病。这些疾病有的在母腹中即已得上,有的则是出生后逐渐上身。纵观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疾病斗争的一生;虽然很多时候,经常以我们的胜利告一段落,但最终还是要被疾病战胜,让疾病把我们送走。由此看来,终生与疾病共处,是人生注定的宿命,谁也不能摆脱。而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才能更坦然自如地对付疾病的困扰。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主要的方法仍然是手术、放疗和化疗。据统计,目前约有45%的癌症患者可以治愈,对于曾经是“绝症”的癌症患者来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同时意味着还有多达55%的患者无法治愈,
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保存患者的生命。就象对患者实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目的是为了治愈该患者,消灭肿瘤只是治愈该患者的手段,可是我们却常常为了消灭肿瘤而把患者这个“人”也一起消灭掉了。常见一些患者,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正常细胞,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致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肿瘤复发、转移。其实,许多研究都表明:对某些癌症,手术切除非但不能治疗,反而有促进癌细胞呈暴发式生长增殖以及转移的危险。对中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治疗,不能一味追求肿瘤的完全消退,可采取控制肿瘤,让癌休眠,与癌共存(带瘤生存)方式。这种姑息疗法虽然不能根治癌肿,但能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利大于弊。多年前,美国国家癌症中心就提出“与癌症共生存”的概念,并强调我们应从“寻找及消灭”的观念转换成“瞄准及控制”的思路。总之,只要能够让患者好好活下去,癌细胞也并非要斩尽杀绝,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让病人活下来。
子宫肌瘤是所有女性肿瘤疾病里面最多见的一种。由于它的不适症状比较少、比较轻,而且恶变的几率低于1%,所以,我国著名妇科专家郎景和教授曾告诫那些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不要老是忧心忡忡的怕恶变,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和平共处。
风湿病也是一种“终生疾病”。对于此病的治疗,目前医学界也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情志护理疗法”。医学家们发现,由于风湿病的病程长,病情反复大,患者的思想活动、情志变化更为复杂,如疾病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时,就感到悲观失望;有的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又产生了急于治愈、心情急躁、要求医疗效果过高的情绪等,而这些都会导致疾病发作或者加重。如果改变观念,学会与风湿病共处,那么病人多会保持良好心情,有的患者可以长达三四年不发病。
肾脏疾病中除了急性肾炎、特定原因导致的肾损害以外,大多呈慢性进展过程。即使小儿患有肾病,只要及时干预,绝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如果父母对此过分焦虑、跑遍全国求医,不仅不利于疾病康复,反而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孩子“心理残疾”。因此,目前肾内科医生治疗肾病的目标是:避免过度治疗,避免患者出现心理疾病,尽量使患者能和正常人一样带病自然衰老。
总之,面对疾病,我们必须更新一种观念: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与疾病共存的。要学会把无法治愈的疾病转化成良性,不是战胜疾病,而是要寻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和与疾病和平共处的方式,控制住疾病的进展,将疾病带进坟墓。2007年,吴孟超院士等人曾就提出“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吴孟超院士认为,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使得患者长期“与疾病共生存”成为可能。目前临床存在很多“过度治疗”现象,不但造成对患者的伤害,而且浪费医疗资源。提倡“与疾病共生存”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治疗后,在病情稳定状况下带病生存,还可以有效避免伤害病人和医疗浪费。201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等4家医疗主管单位共同提出了“与疾病共生存”的倡议,与5年前中国医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
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是我们今天必须客观面对的事情。下面这些方法,将助您与“它”和平相处。
别一味追杀它。治疗疾病还得讲究分寸,应三分治七分养,不能一味对疾病“追杀”而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在“追杀疾病”的同时也会伤害人体。所以,一定要杜绝过度治疗,要认识到,除了治疗外,饮食、运动、心情等方面的调养也很重要。
摸清它的脾气。疾病就像一头毛驴,如果不了解它的脾气,上来就捋它的毛,难免会遭殃。和疾病相处也是同一个道理,我们要明白疾病的一些特点,比如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忌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加重病情……只要尽力不去触犯它,人体就会与它相安无事。
了解自己的弱点。带病者知道自身的弱点后,因为没有“本钱”放纵自己,往往能经常学习养生知识,善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长期坚持下来,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为“整取”的长寿了。
据中国医师学会最近统计,90%的医患矛盾其实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尤其是医生们对病人“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为此,吴孟超、汤钊猷、钟南山、樊代明、吴咸中、郎景和、赵玉沛等七位院士和卢光琇、胡大一、凌锋、何裕民等四位教授最近在一个研讨会上发出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倡议,医生要善于对病人“说话”,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据媒体报道,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以“谈心式”治疗,使一位被专家断言“最多可活两个多月”的晚期肝癌患者,有质量地生话了两年时间。这位患者在找何教授门诊时神情沮丧,他的妻子哽咽着说,他们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两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拂手让他们离开。他们抱着一丝希望来到这里。何教授通过中医药的零毒治疗,同时经常与病人谈心交流,给予他生活信心和勇气,使他快乐地生活了两年时间。何教授指出,其实,当初那位断言“最多两个多月”的专家并没有错,因为从统计概率来看,睌期肝癌患者生存期90%是在三个月内。但如果注重心理治疗,有的病人是可以延长寿命甚至创造奇迹的。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笔者的妻子有一位表哥,独身一人在香港打工,患了肝癌后回穗治疗,发现己是睌期,尽管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肝,医生还是断言他只能活三个月。他在一位老中医的鼓励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治疗,并长年饮用民间的食疗汤方,已生存了十多年时间,还在香港帮人看仓库值夜班。他回到广州这间医院复诊时连医生也感惊奇,问他术后吃了什么药,把他的病例作为该院的典型病案。由此可见,当人们有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时,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这是心理学经典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而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做的预测和推断,在不做必要的解释和鼓励的情况下而告诉病人,这样既不科学又不人道,完全没有必要。很多情况下,在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心病不去,大病不愈。病人的意志和信心能够调动机体的能量和潜力,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国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医生要向病人交心,在认真听取对方诉说、以合适的语言告诉病人良好的康复前景的同时,应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医生十分重视他们的病情和身心痛苦。医生能否为病人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医生的“会说话”,除了重视心理治疗、满足病人的情感需求外,还应跳出利益为病人分析病情、诊病治病。当医生的诊疗意见和病人的自我选择有矛盾时,医生应跳出利益,尽可能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探讨的口吻对这些疗法进行排序,引导病人作出更理性的选择。从根本上说,“会说话”就是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治愈当作自己的欢乐,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以良好的医徳为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增添光彩。
关键词:腰椎塌陷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医院
《健康报》讯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医院介入放射治疗中心采用国内首创的“骨水泥”介入微创手术治疗,使一位老太太三年前骨折的椎体得到了加固和塑形,患者疼痛症状彻底消除。
这名75岁的老太太因为骨质疏松导致第一腰椎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剧烈的疼痛和无法正常行走整整折磨了患者3年多。该院介入放射中心滕皋军教授为患者施行椎体成形介入手术,经影像设备透视定位后,在局部麻醉下经患者背部穿刺至病变椎体内,用压力注射器将4毫升特制的医用“骨水泥”注入骨折的椎体内,撑起骨折塌陷的椎体,手术历时40分钟完成。4小时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出院时已行走自如。
腹部埋手救活男孩断指
关键词:断指复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健康报》讯 11岁男孩王帅不幸被电击伤,两根手指几乎被烧焦,皮肤坏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采用腹部皮瓣移植方法,用王帅腹部的皮瓣,连接到已经露出骨头的手指上,并把手指埋入腹部。日前,手指已经复活。
据介绍,王帅被电击伤后在当地医院住了20天院,但烧伤处一直溃烂,食指皮肤缺失、骨头外露、中指肌腱外露。来到中国医大一院后,烧伤科专家采用腹部皮瓣移植方法进行手术。医生把腹部的两块皮瓣连接在已经没有皮肤的手指上,并埋在腹部,让腹部的营养供给准备转移的皮瓣。待两三周后,皮瓣转移复活,再同腹部离断,手指完全恢复功能。
左膝关节打洞巧取骨瘤
关键词:膝关节骨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健康报》讯 邢某左膝关节内长了一个肿瘤,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陈廖斌教授在其关节处打一个小洞,用关节镜取出了肿瘤。
20岁的邢某4个月前感觉左膝关节疼痛,左腿逐渐变细,无法伸直,走路一瘸一拐。日前,邢某来到中南医院骨科求医,陈廖斌教授通过磁共振检查发现其膝关节前后韧带交叉处有一个20厘米×1.5厘米的肿瘤,由于肿瘤“藏”在关节韧带中,陈廖斌决定采用关节镜来为其取瘤。陈廖斌先在患者膝关节外侧小腿骨上钻孔,取出一个长4厘米的圆柱形骨头,形成一个通往肿瘤组织的通道,然后将关节镜和微型手术器械从通道伸入,取出肿瘤,随后将圆柱形骨头还原到膝关节内。
口腔插窥镜治疗先天颈部顽疾
关键词:先天颈部顽疾中南大学湘雅第三医院
新华社讯 中南大学湘雅第三医院采用经口腔插入微小窥镜的方法,未开刀就为一名患者解除了危及其生命的先天性颈部顽疾。
湖北籍患者被该院确诊患有先天性枕颈区复杂畸形、颅底凹陷、寰椎枕骨融合、延髓受压、若不及时以手术解除患者脑干、延髓所受的压迫,患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该院骨科主任张朝跃教授等决定,采用由他们研创的骨科新技术为患者治疗,整个手术历经八个小时成功完成。
双肺移植
关键词:双肺移植北京安贞医院
《健康报》讯安贞医院成为国内首家连续多例双肺移植手术成功的医院,标志着该院在大器官移植方面已达到了国际水平。
患者史某,女,40岁,2002年6月多次自发性气胸发作,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2002年又出现咳血,2004年3月病情加重,经检查发现,其病症已发展到终末期,惟有尽快进行双肺移植手术,否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安贞医院胸外科张志泰、区颂雷等专家主刀,心脏外科等专家在手术现场备战,先后为其成功进行了双肺移植手术。术后在多科专家通力合作监护、治疗下,患者闯过了术后的感染、排异等难关。
股骨头上“种植”干细胞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总医院
《健康报》讯 36岁的刘某来自河北,一年多来腰胯部一直疼痛,左侧比右侧重,走路轻度瘸拐。住院后核磁检查,可见股骨头负重区有一半死骨,确诊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副院长孙天胜与骨科副主任医师朱兵等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第一步先将病人400毫升骨髓抽出,用高科技手段提取50毫升干细胞悬液。第二步通过手术在股骨头钻一小孔,在X线监视下,用长针头将干细胞送入坏死区。干细胞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能够多方向分化增殖,修复受损的组织细胞,它在股骨头坏死区“落户”后,“入乡随俗”地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改良生病的土壤,发挥功能。“种植”干细胞,是在手术减压的基础上又上了一道保险,使治疗发挥双重效果。手术后病人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出院。
微波微创法治小肝癌
关键词:小肝癌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中医对肝脏的认识没有西医这样全面、准确、深刻,但中医确实领悟到了肝功能的重要性。
肝是生命的重要器官
肝是人体最大的亦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位于右上腹,胸腹隔膜的下方,从上到下约7~9cm,一般不超出肋骨。肝呈楔状被韧带分为两叶,右叶大左叶小,它是由数以千计的典型的六角形小叶组成,小叶由数十亿肝细胞构成,其间细小的胆管在肝内联成网,是肝内胆汁及其他物质流动通道。
肝、胆囊及胰腺虽不是消化管的一部分,但与消化密切相关。肝分泌的胆汁由胆囊贮藏、浓缩后和胰腺产生的胰液一并经胆管输送到小肠的起始端即十二指肠,在肠道内对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吸收,给机体提供营养。
肝除了分泌胆汁外,它自身还具有极其复杂的各种神奇的功能,可以说,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经过它的处理,才能利用,所以肝脏又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人体的化学加工厂。
肝既能合成蛋白质也能分解蛋白质。除免疫球蛋白外,大部分血浆都由肝细胞合成。肝是血浆白蛋白的唯一合成器官,表示急性期炎症的C-反应蛋白也由肝合成。
肝脏也合成高密度与低密度脂蛋白。凝血系统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元及凝血因子亦完全由肝合成,所以严重肝损伤时可有出血倾向或者血浆蛋白减低出现水肿、胸腹腔积液等症状。
肝细胞分解蛋白质,主要形式是使氨基酸脱氨或转氨。常说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与肝细胞中两个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它们就会升高。
对人体来说,肝是合成尿素的唯一器官。正常情况下,体内分解的蛋白质与肠道细菌分解蛋白质所产生的氨,被肝摄取,生成尿素而解毒,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氨就会积聚体内,引起氨中毒,发生肝性昏迷及其他精神症状。
同样,肝对糖代谢也有合成与分解的双重作用。在维持血内葡萄糖稳定方面肝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①以肝糖元的形式贮存糖类,若肝糖元储存完全饱和时,部分血糖可以转化为脂肪。②通过糖元异生合成葡萄糖或肝糖元。③肝糖元分解释放葡萄糖。在这些转化过程中,都是在肝细胞内,而且都是通过磷酸化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当然,胰岛素也参与了代谢。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调整肝糖元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有效地维持血糖正常化。肝功受损时也可发生糖尿病、植物神经对肝的糖代谢也具有调节作用、迷走神经兴奋可使合成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使糖分解加速,为精神养生提供了依据。
肝在脂肪代谢中具有多种作用。虽然肠黏膜和其他细菌可合成胆固醇,但肝是合成胆固醇的中心部位。胆固醇的大部分在肝内转化成胆汁酸,胆汁酸盐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少部分随粪便排出,90%~95%的经重吸收又返回肝脏。胆汁酸盐对脂肪的消化具有重要作用,故肝功能障碍或胆道受阻时常出现脂肪消化不良及厌油、恶心等症状。
肝对脂肪酸的控制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健康。肝的脂肪酸是由血的脂肪组织转化而来,部分由甘油三酯水解或丙酮酸合成而来,这些脂肪酸主要是氧化供应机体能量。由肝功能严重受损或合成原料缺乏时,脂蛋白的合成与释放发生障碍就可能出现脂肪肝。
肝内还储存着丰富的维生素、像维生素A、D、E、B1、B6、B12、烟酸、叶酸等,肝分泌的胆汁酸盐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必要条件,而且许多维生素参与辅酶的形成,对机体的物质代谢起着关键性作用。
肝对激素的调节作用不容小视。大多数人体分泌的激素是通过肝来灭活,特别是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但也有某些激素像甲状腺素是通过肝提高活性的。慢性肝损害时病人皮肤常出现蜘蛛痣与肝掌,这可能与肝对雌激素灭活能力降低,血中雌激素过多,引起小动脉扩张有关。肝硬化时男性出现女性化与萎缩,女性出现不孕或闭经,也与之有关。肝病人容易激动、亢奋可能与甲状腺素的作用增强有关。
肝内有专司化学异物的代谢酶,对药物或毒物具有转化作用,使毒性减轻或丧失,故称为肝的解毒功能。不但来自体外的毒性物质,就是来自体内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也能被肝脏吞噬和清除如肝脏的枯否氏细胞,就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它能吞噬由体循环而来的异物和衰老的红细胞,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它能清除肠道内毒素,肠道是我们人体毒素的主要来源。
人体内这个最大的实质性器官
近年来的研究还证明,肝脏有奇特的感受器功能。如有调整水钠代谢的渗透压感受器和离子感受器,有调节体温的热感受器,有掌控进食的代谢感受器等,这是肝脏内存在传入神经分布与特殊形态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见肝的感受器功能在维持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的功能还有许多,据统计它具有500种以上。如果割除肝,哺乳动物在1~5天内死亡,如果患急性肝功能衰竭,人在短时间内就会失去生命。
肝脏,人体内这个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在体循环中所处的位置也非同一般,它在“肠――肝――肺”轴的中间位置,其静脉管道是机体的重要“交通要道”,无以替代,更不能缺失。肝内血流通道的明显降低可导致肠道瘀血、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紊乱,加剧肝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肝脏功能稍有闪失、将对机体形成系统性影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肝脏对于生命状态的维持或生存质量的呵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肝护肝原则
所以中医养生学中,保肝护肝的基本原则:疏肝理气、条达气机、祛郁滞,从肝的生理学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对调整精神、平衡肝的植物神经,充分发挥肝的感受器功能是有益的。这就要保持心理的宁静健康,需要养心养神养德,才能真正做到。
目前十分令人关注的是毒物和药物的危害。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了肝。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治理。滥用药物,超前治疗、过度治疗,特别是抗菌素、保健药泛滥成灾,不少老年人或儿童长期口服多种药物,据报道有600多种药物和化学毒素以及越来越多的中草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全球药物性肝损害达3%~9%,我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请记住,几乎所有化学药物或中草药都有毒副作用、长期、多种服用,一定会损害健康,开始是转氨酶升高,重者导致中毒性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其发生率约占肝衰竭病人的20%~40%,但人们往往不知情。尽量不用药,少用药,用毒副作用小的药是治疗慢性病的原则。
把心藏在竹子中
朱一诺的创作从画竹子开始,十数年如一日,“我喜欢竹,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代表中华名族气节的植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有着很高的地位,它中空有节,虚心向上,虚怀若谷,包容有节,谦卑平和,积极努力,它高风亮节,为人师表,令人崇拜。它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坡更是赞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外界所熟知的朱一诺选择以竹为题材的根本原因,而在笔者与本文主人公的交谈中发现,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朱一诺从小到大很长一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外婆家的,外婆家院子后面有一片大大的竹林,这“浩瀚”的竹林深处也便成了小朱一诺的天堂,挖竹笋、采野花、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玩累了就依偎在外婆的怀中听外婆讲慈城的典故,睡醒一觉便早有那外婆亲手用竹笋烹饪的各类美食等在眼前。及到外婆永远的离开,每逢思念外婆时她就会独自躲在竹林中,看着这些竹子,就仿佛外婆从未离去,竹子就是外婆,外婆就是竹子。
雪越压而韧性越强
往往很多职业艺术家成名的初期,都是在家人的默默支持下度过了穷困潦倒的那段黯淡时光,而朱一诺却恰恰相反,出身在宁波富商家庭的她虽无经济压力,却在早些时候很难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大多数宁波人眼睛里都是经商,父辈们和同侪们觉得我可以把绘画当成一种消遣但却不可以当成主业,也由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他们失去了共同语言,情绪低落的时候陪伴的仍旧是这些竹子,慢慢的我就领悟到竹子不正是百折不挠、坚强向上嘛!于是下定决心要做个像竹子一样的女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朱一诺的竹子比传统文人笔下的竹子更显得清丽婉约,在绘画语境中,融入国画传统技法中的若干西方绘画元素,使得人很自然的联想起“中西调和”的林风眠先生。可以感受到一种是似而非的意象性的“诗性写意”。在她的画面上,没有为制作机理刻意为之的堆砌,也没有为强调局部反复刻画的痕迹,有的则是出于内心的自然流露和率性。这就是朱一诺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洋溢着朦胧诗性的女性表达。或许她的这种女性表达方式,少了某种彰显的视觉冲击力,但会更接近生命本源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也许这就是笔者甫一进门所受到心灵撼动的主要原因吧!
润物细无声
朱一诺的作品形态已经不再单纯的停留在竹子的形体表面,慢慢的借助竹文化延展到一些其他的素材,这时候便有了《中国戏剧・印迹》《生命・印迹》《时空・印迹》等系列作品的呈现,意在借助竹精神,呈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独特视角和个性洞见,凭借着她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纤细敏锐,无不透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式美”。“作为艺术家不仅仅要修身,更要有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也一直不遗余力的借助各个平台让各界人士学习竹子的精神,让好的、真善美的东西去缓解物质性的焦躁与不安。”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句,2013年开始国际汉语教师学院用她的作品设立了一项为期30年的奖学金,意在推动世界范围内深入了解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
从小范围来看,这种影响在朱一诺家人的身上最为明显,“某次回家,表弟一直跟在我后面,跟了许久才红着脸说想求姐姐一幅画,当时真的很开心,说明我的努力家人开始认可了。其次是我出席公众场合的服饰都是妹妹特意为我设计的,说是要符合一个艺术家的气质,放在以前她不嫌我烦就已经烧高香了。我对他们说之所以你们能在我的画中找到共鸣最主要的是我们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这些文化元素早已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骨子里了,只是之前不愿意去静下心来了解罢了。家里的小孩子们也对学习画画产生了兴趣,我感觉宁波的文化氛围在被商业气息冲淡多年后开始慢慢的回归了。”
积极参加公益慈善,传递艺术家的公益力量,关爱“瓷娃娃”、“关注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医疗设施”,“帮助老区贫困儿童”、“黑苹果青年汇”,支持全国大学生慈善公益项目等,都有她的身影,这些也是她觉得最快乐的事。
朱一诺也把这种创新理念与竹精神融汇在绘画教学中。“孩子需要探索未知的世界,老师要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她的教育方法有些别出心裁,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进行,有些家长对于为什么不先教孩子素描感到困惑,不过当我看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时,有些震惊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发散的思维被有条理的诱发了出来,这种绘画意境不恰恰是很多艺术家在找寻并渴望回归到的那种本源状态嘛!“当人们看待事物的时候,稍稍去掉其中的功利,停下你匆忙的脚步细细品味周围不起眼的事物,你会发现这世界无处不美。”
朱一诺
1973年生于宁波,现居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院,作品曾入选世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纽约艺术博览会等;部分作品被英国皇室、澳大利亚华人博物馆、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瑞士巴塞尔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收藏;更有部分作品被众多世界名人收藏,其中包括英国维珍航空集团(Vir-gin)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女儿李敏、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台湾星云法师及一众奥运冠军等收藏。
展览:
2013年《紫竹林里观自在》朱一诺作品展,嘉应会馆美术馆,佛光山,苏州
2013年上海昆剧团《对画牡丹亭》朱一诺作品展,思南公馆,上海
2013年《清风传正气节从竹中来》朱一诺作品展,土山湾美术馆,上海
2013年《中国-印迹》朱一诺个人作品展暨「中国文化日,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孔子学院总部,北京
2012年朱一诺作品展,外滩1902艺术馆,上海
2012年“茶、水、墨、油、”朱一诺作品展,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2年“朱一诺作品展”,陆家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财富中心,上海
2011年“印迹”朱一诺作品展,上海证大丽笙大酒店
2011年“2011红星”慈善之夜朱一诺作品展及拍卖,钓鱼台国宾馆,北京
2013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意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3年上海第七届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3年纽约艺术博览会,美国
2013年2013国际艺术节,意大利
2012年纽约艺术博览会,美国
中国艺术品网创始人、批判家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