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降低碳排放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降低碳排放的方法

第1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政治和经济问题,因此低碳经济的内涵也不断延伸,无法形成准确的定义。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以高碳排放化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通过碳捕获、碳储存等技术以及转变能源利用方式等减少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二是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寻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利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根据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分析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7%,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CO2排放量是由能源部门造成的,其中,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75%。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能源的重要支撑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据权威部门估计,在未来10年,即使我国经济保持低速增长(经济增速在5.3%左右),2020年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也将达到45.32亿t,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量的急增。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市场消费模式直接影响着能源结构,而终端能源是能源市场的直接消费形式,因此本文主要从终端角度分析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一方面,煤炭的利用效率仅为27%,远低于石油(50%)、天然气(57%)的利用效率,但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各种能源的碳排放强度不同,煤炭的碳排放量最大,石油、天然气次之,核电、水电等为零碳清洁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能源和环境资源投入的增加,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碳排放的增长。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各位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均证实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碳排放量的变化。由于各产业的产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各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不同,直接导致碳排放不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碳排放排放量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少。我国的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包括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原材料部门。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先上升后减缓,而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则呈倒U型曲线。人口的规模对碳排放有着明显的影响。过去的研究认为,二者是同比例增长的,即人口增长1%,就会导致排放量增长1%。另外,已有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等分析发现,人口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具有直接依存关系,但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受时间、地区等的影响,二者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

2各因素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2.1方法选取

为进一步探究各驱动因素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效应,就需要明确各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低碳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从而把握其对低碳经济的作用路径。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因素分解法、灰色理论、构建宏观经济模型等方法解析各因素对低碳经济的贡献,但这些方法的缺陷是无法研究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通径分析是简单相关分析的继续,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将相关系数加以分解,通过直接通径、间接通径及总通径系数分别表示某一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通过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间接作用效果和综合作用效果。本文通过通径分析就各驱动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王韶华等(2013年)在文献[18]中对通径分析的方法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文不再赘述,直接根据方法进行计算。

2.2数据处理

由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分析可知,能源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总人口等对碳排放产生主要影响。根据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以及我国减排承诺、“十二五规划”等对低碳经济目标的阐述,本文利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强度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选取能源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总人口、碳强度等因素构建模型。以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产业结构,以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煤炭消耗(去除发电用煤)占能源总量的比重表示能源消耗结构。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驱动因素的分析,设能源总量x1,能源消耗结构x2,产业结构为x3,GDP为x4,总人口为x5,单位GDP碳排放,即碳强度为y。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经计算整理后可得到1991—2010年我国能源总量、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GDP(1990年不变价)、总人口以及碳强度等统计数据。

2.3各因素作用效应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是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分解相关系数,而因变量数列服从正态分布是多元回归的前提,因此在计算通径系数之前需要对因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能源消耗结构对碳强度的直接效应为-0.219,对碳强度增长起直接抑制作用,但总效应为0.969,起推动作用,原因是其通过产业结构、GDP和总人口的间接推动作用达到了2.758,抵消了能源消耗结构的直接和其通过能源总量的间接抑制作用之和。煤炭的廉价、可得性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GDP对煤炭的依赖度较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我国GDP高速增长,总人口居高不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无法短时间内优化升级的情况下,降低煤炭(去除发电用煤)的比例,将使GDP降低幅度大于减排幅度,不利于碳强度的降低。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增长起直接抑制作用,作用效应为-0.138,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的扩张,对能源,尤其是对煤炭的需求量较大,通过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耗结构对碳强度产生了间接推动作用(0.983),但由于工业对GDP的贡献较大,通过GDP对碳强度起到了间接抑制作用(-0.657),完全抵消了推动作用,强化了抑制作用,总抑制作用达到了-0.509。因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改造高耗能行业,增加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增加GDP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可以有效降低碳强度。GDP对碳强度直接效应为-1.533,对其起直接抑制作用,通过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耗结构的间接推动作用为2.102,而通过产业结构和总人口的间接抑制作用为-1.341,低于其通过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耗结构的间接推动作用,总影响上略有降低,为-0.793。可见,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能源投入的增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阻碍了碳强度的降低。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才能促进碳强度的降低。总人口对碳强度的直接效应为-1.393,起直接抑制作用,而总影响为-0.95,略有降低,原因是其通过产业结构和GDP的间接抑制作用(-1.5)只抵消了部分其通过能源总量(1.728)和能源消耗结构(0.214)的间接推动作用之和(1.942)。可见,在总人口数较大时,应提高GDP,降低能源总量。

3结论

第2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低碳园林;设计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快,人们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低碳概念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而在中国必将掀起一场“低碳风暴”,而“低碳”这个概念也将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低碳即降低CO2排放量,“低碳经济”则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不难理解为降低CO2排放的低能量、低消耗生活方式。2010年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元素在中国绽放的同时,中国景观设计也焕发了新活力,而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也迎来了新的设计转折点。园林,在功能上除了给予人们休闲、观光外,更是起到了降温、增湿、减噪、释氧等生态环境协调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空间中,园林可以说是都市人亲近大自然最便捷的途径,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因此,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低碳观念引入及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了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

1低碳园林理念产生的背景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理念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理论模式。20世纪的100年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了4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倍,能源消耗增加了25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型社会。巨大的消费无疑会带来消费污染,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日趋变化,化石燃料迅速枯竭,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就我国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迅猛发展,因此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城市中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增大,怎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园林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增强园林中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质量。

2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

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材料来源的低碳性(运输、用前管理、材料耗能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再利用问题。

2.1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他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2.2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anfriendly)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an。cost)。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降低园林施工的碳排放

在园林施工中往往会用到大型的高耗能型机械,机械会产生噪音、尘埃、交通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园林设计时选择在有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的场所设计园林景观,就会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从而降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减少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危害。减少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2.4选择清洁的施工能源

在园林施工中,尽量避免高污染的能源,多选用清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作为动力材料。

2.5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便于粗放式管理。

2.6合理处理废弃物

如落叶、污水等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小型的回收处理再利用设施,使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园林提供循环能量,形成小区域的自我修复性生态系统。

2.7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园林的“生命周期”指园林从建成使用日起到园林被重新改造或拆除的整个过程时期段。许多景观设计师在园林的营造中大多只考虑眼前或是近5年内园林的可观赏性。以致大多园林的“生命周期”较短。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降低成本。

3“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施工、养护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融入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其成功关键除了考虑齐全的设计开端外,还需达到高水准的施工质量和长久的景观效果。在施工工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对土地及周围生态景观的破坏作用。

对于景观效果的长期保持,良好的养护管理是最好的保障。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中,CO2的排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与低碳经济生活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

因此,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碳成本的持续性,要用生态的技术与方法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多选用一些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种类,增加乔木的数量与种类,垂直绿化增加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4小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城市园林建造的规划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低碳,把最新的科学研究应用到工作中,创造出既适应气候变化、又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园林。本文通过对低碳园林建造中的主要理念及其作用,指出现代园林设计建造中,不但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观赏休憩功能,同时还需要积极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施工、管理维护、后期处理)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始终以低碳为主导思想,使其符合低碳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展思辉,袁杰,于宏兵,等.低碳经济走进中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6):61~62.

第3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简单理解,低碳,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提倡大家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在生活细节上越来越注意节能减耗。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主要的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油、节气等等一些细节,从点滴做起就能将低碳付诸诸实践了。

关于低碳的几个名词

碳足迹(Garbon footprint):公司、家庭或个人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碳中性: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就想办法用减碳的方法处理多少二氧化碳,达到碳排放的“收支平衡”。

碳汇: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  碳汇林:以减碳为目的建造的林地,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体积,就能吸收11.83吨二氧化炭,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在全国开辟了八块公益碳汇林的项目。

低碳达人生活秀

张杨干:每天记录碳排量

“8月27日,开车25.6公里(4.72kg)+搭电梯24层(5.232kg)+用电脑10小时(0.18kg)+外食三餐(1.44Kg)+热水澡1.5分钟(0.42kg)+洗衣机40分钟(0.117kg)+开电风扇10小时人均(0.25kg)……”台湾“减碳达人”张杨千这一天的碳排放总量为14.104kg。张杨干是“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编,致力减碳环

保事业。张杨干曾是一名报社记者,几年前在照片上看到图瓦卢被海水淹过的情景,大受震撼,毅然飞到欧洲去读全球暖化专业。现任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策划专员。张杨干对减碳很执着,每天记录自己的碳排放,如果上一周的碳排放太多,他会改搭公交车、少吃牛肉、上班走楼梯等办法来减少碳排放。

清清小雅:低碳生活很简单

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在细节上多多留意就能做到。女人爱美,都有各自的小心得。每天的淘米水决不倒掉,用它来洗脸或洗手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每天清早自己磨豆浆,有肘豆浆喝不完,时间一长就会发酸,那也没关系,直接涂抹到脸上或充当护发素,美容的功能也是相当厉害的;女人的美更要注重心灵的保养,宽容、理解、善良、帮助他人,这都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也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欢喜,身心的淡定健康,是靓丽与活力的法宝。

在家居方面,实现低碳也有很多小妙招。将废旧的报纸整理干净,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报纸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家里有很多穿旧的破丝袜和棉袜,我都舍不得丢弃,清洗干净,积艚到一定的数量,拿到裁缝店,让人家用俏丽的小花布给我做一个袜子靠垫或坐垫,废弃的袜子就是最好的充填物;有破洞的丝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来装肥皂头和香皂头,这样会将碎块的小肥皂用得干干净净。

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可以用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清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将用完的香皂盒、花露水瓶、洗发水和沐浴露的瓶子全部敞开口,任意地放在家的角落里,也可以放在衣橱里,每到回家或者打开衣橱都会有自然的芬芳扑鼻而来;用冰激凌盒做烟灰缸,省事且方便,随用随扔,也是废物利用的好方法。

不经意间,生活中的碳排量降低了,而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

职场OL的低碳体验

王小姐在一家国企上班,自从听了一堂关于低碳生活的讲座后,大受震动,她没想到,自己平时的行动无形中增加的碳排量,影响到了周围环境。回来后,王小姐决定体验低碳生活。

第4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低碳建筑 全寿命期 对策建议

面对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需求的增加,高效、低耗、无污染的建设项目开发模式的研究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 CO2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建筑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据测算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几乎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50%,而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截止到 2010 年,我国的碳排放量比 2000 年增加了约6亿t[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能耗和排放包括建材生产能耗和排放、建材运输能耗和排放、建筑施工能耗和排放、项目使用能耗和排放、项目拆除能耗和排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在建筑物生产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利益不同,对降低能耗和排放的态度方式不容乐观。即建筑物的能耗和环境影响取决于很多方面,如开发商、业主、设计师、物业管理者和建材制造者等。建筑低碳节能是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物施工和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降低。建筑低碳节能是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物施工和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降低[3]。全寿命期低碳建筑理念,指从建材生产到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一系列过程中,综合规划平衡建设项目寿命期内各影响因素,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消耗最少地球资源、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寻求寿命期内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我们无法改变已建成建筑所消耗的能耗,但可以通过完善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项目的规划审批等手段维持、降低或减少待建建筑物将发生的能耗。为推进我国全寿命期低碳建筑理念的实施,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立建筑物的碳排放计算标准,构建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确保建设开发项目全寿命期低碳理念得以实施。

建立建筑物的碳排放计算标准是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的落实和实施的基础,低碳建筑设计标准是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理念的基础。首先它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建设项目低碳开发理念的地位、作用、方法,等等。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开发商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短期行为,忽视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对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低碳建筑设计标准是法律上强迫建设项目的运营者遵循的最低低碳设计标准,强迫业主无论是房屋建造使用的建材,还是房屋装修使用的建材,都要尽量选择低碳环保的建材。其次它从法律层面上淘汰或限制了高能耗、高碳排放建材的使用。从建筑材料生产的源头上控制能耗和排放是控制好开发项目生命周期中能耗和排放关键的不可逆的第一步。最后它有助于形成建材生产使用的国家标准。高能耗、高碳排放建材的限用前提是检测和评价各类建材的能耗、废气废物排放量,并按能耗和碳排放量排序。然后是评价单位建材的生产制造对环境、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而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建材。低碳建筑设计标准的制定将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2.构建开征建筑建材污染税制度及排污收费制度。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目前,西方国家为控制环境污染所采取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污染税制度及排污收费制度。征收环境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征税,促使排污者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及设备,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目前建材生产、使用单位并没有对其能耗和废气排放对社会、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积沙成塔”的危害负任何责任,这种负外部性活动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不利于节能减排,不利于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污染税制度及排污收费制度是将其负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一种经济手段,具有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引导人们的生产建设行为趋向环境友好方式,促使生产企业重视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的能耗和排放问题。在丹麦、瑞士、瑞典等国家,甚至提出了零能耗、零污染、零排放的建筑理念[4]。

3.建立有效地沟通监督机制,确保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理念的贯彻落实。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经营管理有两个层次的沟通:一是政府、开发商、业主之间的沟通,一是施工单位的内部沟通。政府、开发商、业主之间的沟通在于倡导主动建筑设计低碳理念,旨在推进建筑设计环节的低碳效率,兼顾企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项目开发目标和开发标准。施工单位的内部沟通在于落实施工环节的低碳理念,应以低碳目标为准绳分析选择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把技术成熟的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进行优化组合。要想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项目各参与者不但要相互沟通,统一认识,而且要形成沟通结果的文字材料以便监督管理。

4.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确保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理念得以实施。

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开发者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引导鼓励开发商贯彻落实全寿命期低碳理念。其次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可操作的低碳开发管理的考核指标,指标包括功能的适应性、可改造性,各寿命阶段的质量评价标准、资源利用率等。最后要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创立低碳开发理念的贯彻落实指标。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拓展建筑产品生产者、监管者的环境职责,才能有效约束政府及其他参与者,才能落实和保证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理念的贯彻落实。

5.大力宣传建设项目低碳开发理念。

以全寿命期低碳开发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一句空话,它表现在可持续性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方方面面。目前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思想为指导,社会评价和环境评价只是文稿形式的需要。要打破这个传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需要从事建设项目评价和审批的人员从根本上抛弃原有的评价思想。不论在方法的制定上,还是在参数的选择上,都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全寿命期低碳开发理念为指导思想。

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全寿命期低碳开发理念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政府管理者、开发商们的观念从片面追求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和管理多目标协同发展模式转变,同时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6.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全寿命期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能为业主提供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工作的咨询公司还不多,绝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单独进行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政府及业主对全寿命周期低碳开发的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一个行业在某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地取决于该行业大多数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督促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逐渐使建筑业的发展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完成全寿命期低碳开发建设项目。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碳减排,还要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环境质量。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客观更全面地考量自身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普及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努力推动低碳建材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助于建立以节能减排为宗旨的建设项目审批标准;有助于各国监管建设项目的使用能耗及排放。它对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期内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这种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低碳理念必将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必将成为建筑业运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佚名.低碳经济与建筑设计[J].经济师,2011(7):89-90.

[2]佚名.中国低碳建筑的发展需要相应政策的支持[EB/OL].http://省略/Html/News/2009/11/58670.shtml,2009-10-12,2011-10-12.

第5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度假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26-0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无烟工业”,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也产生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排空间,也将成为降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项目建设、游人、交通、餐饮住宿以及休闲娱乐等耗能,笔者以正在筹建的“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应用低碳技术与理念,把项目建设成“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山西宜澜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垣曲县黄河小浪底湖畔投资建设的综合休闲渡假公园,是集旅游观光、自驾车房车露营、木屋住宿、水上运动、游轮(直升飞机)航线、餐饮娱乐与休闲度假为一体,以自驾车旅居车爱好者为主要客源,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综合性健身休闲观光度假区。建设原则之一是实现“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2 低碳规划设计原则

如何达到“碳补偿”(零碳排放)的目标,必须把低碳理念在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加以应用,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2.1 开发保护先行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人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但同时这些资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大量碳源。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尽量在不影响其现状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

2.2 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每一个游人都会产生碳足迹,游人增加对景区来说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对景观产生损害,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大量的碳源。因此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游人和园区设施的碳排放总量,该项目规划陆地面积33 km2,水域面积20 km2,陆地将大部分进行绿化和园林景观建设,这为提高项目的碳汇能力提供了保障,科学规划可使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2.3 节能减排

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在园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灯影景观等设计时要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和O备。

2.4 园林景观多样

景区规划设计要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景区应该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幽幽的鸟鸣等多样性景观,让游客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大肆修路、建设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而减少林地,会引起水土流失,由于废弃物过多和不合理的处理也会导致水体污染、烟尘弥漫、湖畔污染等,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增加碳排放。

3 景区低碳规划设计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低碳设计内容有: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设计等。

3.1 低碳建筑设计

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就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

园区内面向小浪底库区水面,背靠山体,建筑群依山傍水,地势高低不平,基本属坡地。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坡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度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比平地环境大得多,如果沿袭平原地区的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坡地建筑难于因地制宜,适应于不同坡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如: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了造价,又破坏了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坡地建筑的特殊韵味;有的建筑为了增加用地,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大大增加了碳源。

该项目本着低碳建筑理念,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最大限度的降低碳排放,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建筑。项目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尽量采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和保温的装修材料,如:低碳保温外墙材料、玻璃幕墙、太阳能利用一体化建筑、低碳型室内外环境控制营造技术、节电节水房屋、移动木屋、节能墙体、节能电器、节能电梯、节能屋面材料等。尽量把太阳能、地源热泵、风能热泵、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用在建筑上,力争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旅游者正常生活需要。

3.2 低碳道路规划设计

景区道路建设是总体规划和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低碳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的重要的建设措施。

3.2.1 景区道路与景区建设协调规划

景区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低碳为核心,以方便游人观光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景区自然地理条件、游客密度等因素,重点考虑休闲、游览、观光景点等的衔接,将各要素纳入景区道路交通覆盖范围,为游客休闲、游览、观光出行、创建便捷和谐及低碳的交通网络。

3.2.2 公共交通规划设计

因景区面积大,必须做好公共交通规划。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景区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游客浏览观光,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

3.2.3 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规划设计

步行与自行车,有利于游客健康,低碳出行。规划适合游客的休闲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道路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游客低碳观光。另外,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统也有利于游客间的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3.2.4 低碳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景区以接待房车和自驾车游客为主,车辆较多,低碳停车场建设非常重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休闲、观光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

3.2.5 道路照明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照明应为集照明、装饰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环境空间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低碳理念的实践表达。低碳理念的道路照明设计,除采用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灯,如LED外,还可采用计算机布灯模式来节约能源,在不降低照明质量前提下,使单位路面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3.2.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生态路面设计,可采用降低硬质地面的面积,截留地表径流的方法。景区干道生态路面的铺装材料可选择透水性沥青和透水性混泥土铺装,这两种铺装均具有很大比例的贯通性空隙和较强的压力承载力,景区支道生态路面的设计可选择石子直径为2.5~5 mm的砂石铺装和碎石铺装材料。这两种铺装除了具有弹性和透水性外,还具有耐磨损和防止土壤飞散等优点。另外,配合景观功能,可以修建木质生态步道。

3.3 G化景观的低碳设计

园林景观是休闲度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陆地面积33 km2,将大部分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绿色植物具有汇碳的能力,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地选择的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碳汇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取以下方法贯彻低碳理念。

3.3.1 低扰动的园林施工方法

园林设计的要考虑适地适树,依地形设园林景观,进行低碳节能方面,尽可能减少大规模土地改造和土方工程,从而减少运输和污染,否则,将会增加园林建设的成本,而且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增加碳源。植物种植施工时,尽量保持原有植被,整地时尽量采用低扰动方法。

3.3.2 在园林景观水体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园林设计中,水体的作用能调节气温和增加湿度,对生态系统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将景观水体的部分加入其中。第一,设计的地址应该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依据自然水源进行景观水体的设计,不使用自来水或者开采的地下水。第二,景观水体的利用和排放设计应该考虑到水体的情况,再选择能适应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美化景观的同时,能够净化水体。第三,在景观设计时可以适当加入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装饰,使得水体设计不再单一,更加强调设计的互动性,但应合理运用这些素材,以减少碳排放量。

3.3.3 在园林植物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在植物材料应用上,选择多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既有较强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易于今后的管护。其次,根据植被生长季节变化,合理搭配植被,能够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植被景观,做到季相分明,四季有景可赏,同时还要注重植被的空间结构的搭配,单一结构设计会让园林的景观单调而且不利于生态的稳定性。所以在植被种类的搭配时,应该选择乔木、灌木和花草等进行合理搭配立体种植。

3.3.4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积蓄降雨,减少人工浇灌,节约水资源。项目区有大量的荒山需要绿化,山体绿化遇陡坡,采用鱼鳞坑整地,缓坡采用水平沟整地;平地,采用回字坑。同时,修建集水池,积蓄降水,旱时用于浇灌。

3.3.5 园林小品的低碳设计

园林小品的设计在追求观赏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低碳环保,在小品用料的考量上,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可再生的材料进行装饰,挖掘新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景观之中,景观灯、标识牌的电能消耗上尽量选择利用太阳能的设施。

3.4 低碳游乐设施

建设低碳、新能源、节能环保游乐项目、设备和产品。如儿童乐园设计,可考虑木制玩具,木制玩具天然环保,用可持续发展森林的树木制造,能发挥出木制玩具独有的质感。木制玩具别具风格的设计及用料,不仅给予孩子截然不同的新鲜感受,还能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还有充气游乐设备,节能又环保。

3.5 低碳系统工程设计

(1)建立光伏电站、风力发电,景区内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2)屋顶设置空气源热泵机组,利用热泵装置解决宾馆热水供应,应用水源热泵系统,提供宾馆内部的温度调节。

(3)推广应用碳足迹计算器,建立全园区的碳足迹计量系统,清楚知道每一时间段每个个体或家庭单元的碳足迹和园区内碳排放总量。建立碳汇监测站点,对各种绿地产生的碳汇进行监测和计量,通过可以控制碳源碳汇的平衡,以求达到园区内低碳、零碳或碳平衡目的。

4 结语

从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等方面探讨了以低碳理念规划设计“世纪曙猿复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使景区建设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为低碳旅游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 超,刘昌寿.低破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第6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减排

6月7日,峰会开幕当日,“低碳城市发展的监测和评估”分论坛同期举行,旨在对我国低碳试点的战略提出政策性建议。

会议深入研讨了中外低碳城市管理机制、监测和评价体系的最佳实践,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和美国能源部国际事务司高级政策顾问Maria DiGiulian与会致辞。

蒋兆理表示,中国正处于低碳转型中,低碳城市的政策、规划、措施、投入都需要量化与评估作为基础。通过中美两国绿色低碳发展最佳实践的经验交流,将增进对低碳城市监测与评估的认识。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用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低碳政策和行动,应对低碳转型的挑战。

“在气候和低碳城市的多边创新合作中,我们期待通过一体化的、高效的、创新的措施,降低能源需求、支持低碳创新、降低清洁能源技术成本、实现清洁技术规模化应用,从而解决气候和能源带来的挑战。”Maria DiGiulian说:“借助工具可以评估低碳城市的低碳发展成效,很高兴能看到在这个领域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和中国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展开了很好的合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介绍,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成效初显,在落实发展理念、创新推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先行探索,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形成推动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倒逼低碳发展路径;协同推动实施低碳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立法,强化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

苏州市常务副市长周伟强说:“苏州市开展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监测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构建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管理系统,构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统计制度,构建分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以及构建落实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制度。”

以建筑为例,纽约市长办公室可持续发展总监Nilda Mesa介绍了纽约低碳发展管理监测评估体系。在纽约,通过在线工具,市民可以查阅纽约建筑每年的能源数据报告。“改造加速器”、“太阳能改造计划”、“社区改造计划”等案例增加了建筑节能改造的可行性,调动了纽约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新出台的“One City”提出了2050年减排80%的目标,并确定了100多个相应的节能效益分析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南昌市着力完善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南昌市常务副市长刘建洋指出,目前南昌正在制定《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即将审议通过。通过立法,将对引进重大项目实行碳排放评估制度,对企业碳排放实行强制报告和减排制度,实行低碳促进部门联动统筹考核制度,对非低碳的规划、产业、建设、交通、绿化等活动实行底线管控制度等。

第7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经济增长;制度安排;国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01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04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全球变暖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现象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题为“我们能 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 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相应。学术界围绕低碳经济的研究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总结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重点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碳减排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等;二是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研究主要集中对碳税(carbon tax)和碳交易(carbon trading)的讨论;三是不同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

1 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

关注“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碳排放量(carbon emission)的控制,碳排放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Kaya公式所揭示的人口、GDP和能源消耗[1],还包括国际贸易,两国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

1.1 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不言而喻,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即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也不足为怪,因为中美人口相差4倍多。此外,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也有影响。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 et al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人口、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的探析,Michael Dalton, et al采用PET模型(PopulationEnvironmentTechnology model)的研究,均验证了上述结论。随着世界人口转型,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因素会降低碳排放量,这一效果与技术变革的效果相当[2-3]。

1.2 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因果关系

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的经济,因此不能通过降低GDP实现碳减排。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是能源的消耗,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是衡量能源消耗的两个重要指标。“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能源用量。不同产业的能源强度不同,一般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最高,而第二产业中,重化工的能源强度又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能源强度还受到技术的影响,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因此降低能源强度,提高技术水平是减排的有效方向之一。而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则称为“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尹希果等: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学者也对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Ramakrishnan Ramanathan采用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他指出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只分别分析了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或者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没有对三者的联系进行分析。在指标选取上,他以化石能源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代表碳排放量,化石能源包括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全球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中只选取了非化石能源消耗量,包括水利、核能和地热能,没有包括化石能源消耗量是为了避免与第一个指标的重复。在DEA分析效率指标构建中,将GDP和碳排放量作为产出,非化石能源消耗作为投入。结果显示效率指标在1980年时最高,接下来的7年急剧下降,随后呈现反复震荡下跌趋势,1996年开始回升。基于DEA分析的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得到了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曲线图[4]。

Ugur Soytas, et al采用包含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总额等变量的VAR模型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耗、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格兰杰成因不是GDP增长,而是能源消耗。并提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应该从降低能源强度角度考虑,还应该增加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5]。后来,Ugur Soytas, et al对土耳其的实证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6]。

XingPing Zhang, XiaoMei Cheng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方向。他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资本和城市人口指标的多元模型,以1960-2007年的实证结果显示,GDP对能源消耗量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能源消耗量对碳排放量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而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可以推行渐进的能源政策和碳减排政策,而不会妨碍经济增长[7]。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长期来看,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碳减排政策应关注能源消耗:通过技术改革、产业结构 升级,降低能源强度;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碳强度。

1.3 行业碳排放量存在差异

碳减排的重要措施是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而由于行业差异以及不同行业使用能源的差异,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因此将行业分类,并研究其在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T C Chang, S J Lin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测算了台湾34个行业产值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总能源使用量以及各种能源使用量与碳排 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研究结果显示,在分辨系数取0.5的情况下,从34个行业的平均情况来看,产值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940,总能源使用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912,单个能源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电力0913、煤炭0.800、石油-0.79、天然气0.513。这些结果说明了台湾经济依赖于二氧化碳密集型的行业,电力能源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行业来看,根据产值与碳排量的灰色关联系数、能源使用与碳排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的正负及其大小关系,可以将行业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采矿业、有色金属、电力和发电业、公路运输业为“三低行业”,即能源强度低、碳强度低、碳排放系数低。而农林渔业、食品业、纺织业、皮革业、造纸业、石化原料业、橡胶业、化工产品业、金属制品业、运输设备业、燃气及水供应业、建筑业等11个行业为“三高行业”,它们的能源强度高、碳强度高、碳排放系数高,因此减排政策的制定应主要关注这些行业[8]。

此外,Marco 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方法(comparative static 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9]。R. Rehan, M. Nehdi(2005)认为水泥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并探讨了在清洁发展、联合履行、排放交易三种机制下水泥业的发展前景[10]。

1.4 碳排放量随国际贸易而转移

关于碳排量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国内因素,如人口、GDP、行业等,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影响 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Paul B Stretesky , Michael J Lynch以1989-2003年世界1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各国人均碳排量与对美国出口量之间的关系。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为自变量,人口密度、GDP和FDI为控制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着显著的关系。细分产业后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出口行业中,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四个行业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在控制了人口密度、GDP和FDI的情况下,一国对美国出口越多,人均碳排放量也越大,出口产品中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所占的比重越大,人均碳排放量就越大[11]。

Yan Yunfeng, Yang Laike提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不仅使产品可以在世界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碳排放可以自由转移。1997-2007年,中国碳排放量的10.03%-26.54%是由出口产品的生产所引致的,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仅占到4.40%(19 97年)和9.05%。世界其他国家因转移机制减排的二氧化碳从1997年的150.18Mt增加到2007年的593Mt,而中国在1997-2007年间因生产出口产品而净增的二氧化碳达到4 894Mt。他们的研究为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激增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这些数据也印证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催生着像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这样的动议,有学者担忧这会引发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12]。

2 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实现经济发展中的“低碳”,各国主要的制度安排有征收碳税和碳交易制度。前者是由政府通过税率来确定进行碳排放的活动要付出多少代价;后者是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下,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实现全球范围内碳减排的目的。

2.1 碳税

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碳税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征,此后,瑞典(1991年)、挪威(1991年)、荷兰(1992年)、丹麦(1992年)、斯洛文尼亚(1997年)、意大利(1999年)、德国(1999年)、英国(2001年)、法国(2001年)等国也相继开征。近年来,为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一些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国也纷纷开征碳税。

关于这些国家实施碳税的经验,Andrea Baranzini, et al在分析了各国能源产品的碳税税率后指出:各国的能源税(energy tax)税率差别相当大,从而碳税税率各不相同,这成为国际协调碳税的一个主要障碍;从理论上说,征收碳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但在实践中存在其他目的,如基于财政(筹集资金)的目的,对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征收很高的碳税;对于某些能源产品,如煤炭,有些国家的碳税税率相当低,有些国家还实行补贴,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碳税;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实施碳税的同时要对能源税进行改革[13]。

在此之后,日本的研究发现,能源税和碳税的使用能够使碳排放下降到预计目标水平,同时也使能源种类的使用发生了变化,即由煤到天然气[14]。对碳税征收先行国挪威的研究发现,1990-1999年挪威平均每单位GDP的碳排放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碳税对碳减排的贡献只有2.3%,碳税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挪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差 别税率,且不同类型燃料的碳含量与税额的比率也不相同[15]。Cheng F Lee, et al在 灰色理论(grew 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影响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的发挥碳税的效果[16]。

2.2 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17]。其兴起源于《京都议定书》所制定的三种减排机制:一是排放贸易机制(ET,Emission Trade),允许附件 一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容许的排放量”(“排放配额单位”);二是联合履行机制(JI,Joint Implementation),允许附件一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实际结果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允许附件一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即允许附件一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抵顶附件一国家的减排指标。

根据以上三种机制,碳交易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配额型交易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附件一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项目型交易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CERs)”、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ERUs)”,主要是通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1 263.45亿美元;预计2012年成交总额将达到1 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机制,并且《京都议定书》还承认了森林碳汇(carbon sink)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18]。这些规定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CDM项目和碳汇CDM项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低碳经济的国别研究

3.1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传统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因此英国于2003年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随后,Johnton D et.al(2005)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19]。Treffers T, et al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20]。Koji Shimada , et al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21]。

在实践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按照该法律,到2050年英国要达到减排80%的目标。另外,政府大力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以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在低碳生活上,英国社会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要求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达到零碳排放,新建房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体现碳足迹减少计划,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等。在洁净能源的开发上,英国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在发展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低碳能源方面居于全球领先水平。

同样是岛国的日本也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日本内阁会议于2008年7月通过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阐述了在未来三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有关减排的措施,其重要内容都与开发新能源有关。根据日本内阁政府2008年9月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列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性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为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欧盟国家利用其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力图通过技术转让为欧盟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能源环保市场创造条件。

3.2 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

《京都议定书》是旨在限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协议,发展中国家未被规定必须承担减排义务。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迅速增加。虽然历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还相对较低,但是在后京都时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减排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是否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及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成为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

发展中国家中尤其是中国,被指责为一个“搭便车者”,在降低碳排放、延缓气候变暖上毫无贡献。ZhongXiang Zhang(2000)通过分析中国1980-1997年间二氧化碳排量的历史演变,以及中间燃料转换、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增长对二氧化碳排量的影响,指出上述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中国在能源节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97年单位GDP能耗只有1980年的一半。如果没有这些努力,1997年的能耗总量将比实际排量多出50% [22-23]。Walter V Reid, José Goldemberg的研究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遏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他指出中国从80年代开始实行能源价格改革,碳补贴从1984年的37%下降到1995年的29%,石油补贴从1990的55%下降到2%。另外,中国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能源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4]。Paul B. Stretesky, Michael J. Lynch(2009)、YanYunfeng, Yang Laike(2010)的研究则指出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提供了一种转移路径。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的潜在贡献,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气候与环境友好型技术援助。

尽管中国的碳历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相对较低,但是其排放总量的激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碳排放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为迈入低碳经济中国应如何改进措施,Hu Chuzhi, et al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①采用EKC曲线模拟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呈现“N”型,并没有呈现严格的倒“U”型特征,这与规模效应具有一致性。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发导致碳排放量的减少,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引发碳排放的增加,关键是我国的环境治理的机制、市场和政策不完善,若不施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方面面临着许多风险。②我国的碳排放政策的缺失,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滞后,这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持续上升的又一重要因素。③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中,只有结构效应的平均值为负,表明经济结构优化能降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④我国碳排放技术效应具有随意性,这说明技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并未发挥优势,现行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许多技术进步并非与提高环境质量有关,尽管技术进步非常快,但对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并不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控制碳排放的政策性建议:建立和实施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环境调控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节能型、高级化发展,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行削减碳排放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25]。

Guo Ru, et al以上海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对上海2010-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计,并提出了一些碳减排建议。研究结论显示:①上海的主要能源消耗在过去的15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②上海的能源主要是用于生产,而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比最大。③上海2005年的碳排放量达到58.05 Mt Ceq,是1990年的两倍。④在“十一五”计划指导下,上海的碳减排量将分别达到17.26 Mt Ceq(2010年)和111.04 Mt Ceq(2020年)。作为中国的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在碳减排上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基于以上分析上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低碳经济:①上海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因此提升产业结构是第一要务。发展能耗低且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②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结合地域优势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如上海可以开发风能。③加强碳汇建设,树木、绿化带、湿地、农田是上海重要的碳汇。扩大城市树木和绿化带的范围,对崇明和南汇的湿地要加强保护[26]。

4 结 语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气候恶化的背景,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及至最近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围绕低碳经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区域(全球、国家、地区)进行了研究。

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①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有人口、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等,国际间的商品贸易也可以导致碳排放的转移。②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的,为实现低碳经济,应该增强能源强度及碳强度,逐渐由化石能源过度到清洁能源的使用。③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有显著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在总体层面上规划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对人口经济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的应用等,值得国内研究者的借鉴。在实践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主要有征收碳税和碳交易制度。发达国家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倡导者,在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进程中,推出了各种法案措施。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各国都致力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并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省略/anglais/documentationa/greenhouse/kayaequation.htm

[2]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 José Luis Puliafito, 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 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5): 602-615.

[3]Michael Dalton, Brian O'Neill, Alexia Prskawetz, Leiwen Jiang, John 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 2008,(30): 642-675.

[4]Ramakrishnan Ramanathan. 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 GD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6,(73): 483-494.

[5]Ugur Soytas, Ramazan Sari, Bradley T. Ew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2): 4 82-489.

[6]Ugur Soytas, Ramazan Sari.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Challenges faced by an EU candidate member[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68): 1667-1675.

[7]Zhang XingPing, Cheng XiaoMei.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68): 2706-2712.

[8]T C Chang, S J Lin. Grey relation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energy uses in Taiwa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56): 247-257.

[9]Marco Mazzarino.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evalu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due to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Italy[J]. Energy Policy, 2000,(28): 957-966.

[10]R Rehan, M Nehdi.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cement industr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05,(8): 105-114.

[11]Paul B Stretesky, Michael J Lynch.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a ssociation between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9,(38): 239-250.

[12]YanYunfeng, Yang Laike.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CO2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2010,(38): 350-356.

[13]Andrea Baranzini, José Goldemberg, Stefan Speck. 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32): 395-412.

[14]Toshihiko Nakata, Alan Lamont.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arbon ta xes on energy systems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1,(29): 159-166.

[15]Annegrete Bruvoll, Bodil Merethe Larse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 do carbon taxes work?[J]. Energy Policy, 2004,(32):493-505.

[16]Cheng F Lee,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 Chang. 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 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J]. Energy Policy, 2007,(35): 4051-4058.

[17]John A Mathews. How carbon credits could drive the emergence of renewable energies[J]. Energy Policy, 2008,(36): 3633- 3639.

[18]J Liski, T Karjalainen, A Pussinen, GJ Nabuurs, P Kauppi. Trees as carbon sinks and sour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00,(3): 91-97.

[19]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1643-1659.

[20]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1723-1743.

[21]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88-4703.

[22]Zhong Xiangzhang. Decoupl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Econo mic Growth: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World Development, 2000,(28): 739-752.

[23]Zhong Xiangzhang. Can China afford to commit itself an emissions cap? Aneconomic and politica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00,(22): 587-614.

[24]Walter V Reid, José Goldemberg.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Ac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slow growth in carbon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1998,(26): 233-237.

[25]Hu Chuzhi, Huang Xianji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 na and Analysis on Its Cause[J]. Chn Popu Res Envi, 2008, 18(3): 38-42.

[26]Guo Ru, Cao Xiaojing, Yang Xinyu, Li Yankuan, Jiang Dahe, Li Fengting. The strategy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anghai[J]. Energy Policy, 2010,(38): 633-638.

A Synthesis of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Low Carbon Economy

YIN Xiguo HUO Ti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第8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一、国内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第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侯文亮、梁留科等(2010)认为,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应在保障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同时降低CO2的排放。唐承财、钟林生等(2011)通过对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研究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能够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他们通过分析旅游业的碳排放途径,认为低碳旅游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目的是实现多元素(节能减排、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的利益最大化;手段为创新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转变低碳旅游思想;发展方式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CO2排放少的特点。张雪松(2011)认为,低碳旅游就是要求在旅游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内涵是保护生态环境,实质是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保护环境而不是享受环境。郑海燕(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可持续的旅游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倡低碳技术创新,实行碳汇机制和低碳消费方式。何玮、徐喆(2011)在对低碳旅游概念对比研究后,认为“低碳”是低碳旅游概念的核心,“可持续”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目的;他们认为相比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及可持续旅游等概念,低碳旅游研究对象更加全面、关注对象更加明确、目的性更加广泛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更强。吴晓山(2011)认为,低碳旅游方式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新出路,是其融入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选择。

第二,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等对比分析。有众多学者在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绿色旅游等的差异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姜真林(2011)在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负责任旅游的对比分析中,认为三者的发展背景和目标相同:都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逐渐被人们关注的,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对三者的不同点也做了深入研究,首先三者的涉及范围不同,低碳旅游的范围最广,其次是负责任旅游,再次是生态旅游;第二个不同点是三者的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的侧重点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区域,负责任旅游主要关注的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包括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三方面,低碳旅游强调的是“低碳”,即实现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较低碳排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蔡萌、汪宇明(2010)通过分析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关系认为,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两种旅游发展方式,都隶属于可持续旅游;两者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旅游理念,终极目标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更加注重的是“自然旅游”,即“生态”,而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更强的实践性,它更强调的是“低碳”,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景观、低碳旅游社区等,结合“低碳消费方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发展策略分析。解智涵、韩军青(2011)通过对翼城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资源分类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翼城县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宣传低碳理念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更经济转型,人才培养和强化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低碳景区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低碳旅游产品创新等。王洁、刘亚萍(2010)通过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时我国在气候变化形势下旅游业发展负责任的选择,应该在明确旅游业“碳责任”、树立旅游业“碳形象”、降低旅游业“碳足迹”等方面实现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蒋小华、卢永忠(2011)通过对云南腾冲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其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策略:构建低碳旅游示范区,引导腾冲旅游业整体发展;建立旅游业低碳发展数据库,量化测评旅游业的低碳发展趋势;加大低碳旅游宣传力度等。

二、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第一,碳排放足迹研究。Paul Peeters等(2009)通过对低碳旅游研究认为,全球4.4%的CO2排放量来自于旅游业,并且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旅游业CO2的排放量每年将增加3.2%;并且指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暖、减少CO2排放的措施中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Farreny Ramon等(2011)在研究了南极洲的旅游业后发现,南极大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本地,也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有运输业造成的,这种影响被大部分人们所忽视;作为统计领域,南极洲旅游业对能源消耗、CO2排放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数据仍然缺乏;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南极洲CO2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海洋巡航,这也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特征。

第二,酒店及景区低碳发展对策分析。Kostakis等(2011)以旅游酒店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游客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主要包括人口、经济、经验、环保意识及信息传播等方面;他们还发现,中年人更愿意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支付额外的费用,一般情况女性的支付意愿比男性小,同时如果游客具有环保意识并且充分知情,其支付意愿更强。Filimonau Viachaslau等(2011)通过对旅游住宿设施的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研究发现,酒店在运营过程中实际的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量是要比旅游住宿管理机构预期中的要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Boemi S.N.,Slini T.等(2011)认为酒店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性能在其节能减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尝试通过对希腊酒店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酒店能源消耗影响因子,制订一套对酒店节能环保效果的评价指标。

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对比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的分析总计,其低碳旅游的研究的区别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低碳旅游研究更具深入性。国外对低碳旅游研究相对更加系统,研究方法和技术模型应用比较普遍,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象更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国外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多样化、微观化,不仅注重酒店业和航空业等对二氧化碳排放贡献较多的领域的有效控制研究,也更加关注对国际间碳交易、碳税等领域的研究,视野更具国际化。

第9篇: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碳排放 信息化 应用

一、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1、什么是碳排放

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因此常用碳排放来指代温室气体。

碳排放强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某一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衡量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碳排放强度的定义,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除以行业的经济总值。

2、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现如今的全球变暖问题已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目,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而导致的。2007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排列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了美国。近年来的碳排放增长有百分之六十多来自中国。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能耗为112.914×1015千焦,CO2排放为8.38144×109吨,其中工业能耗占比为71.3;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双料世界第一,而且工业能耗占比过大。

因此,减少碳排放对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而要想低碳化发展经济,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将碳排放数据信息化当做重点发展方向。

二、如何实现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

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并利用碳排放数据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碳排放,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并生成满足内部和外部监管方的关于环境和能源合规性报告。如图1、图2可看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评价、预测,来实现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以社会责任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采集模块

采用设备自动采集、人工输入等多种方式采集碳排放数据,导入数据,对系统进行初始化。

现在国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国际机构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和能源统计数据进行估算。

2、碳排放数据查询统计分析

分析碳排放数据查询:可生成包括能源消耗数据汇总表,各行业、地区能源利用状况以及各企业能耗分类情况列表等表。

碳排放数据统计:统计并分析碳排放情况,以日或月为单位,将煤耗、电耗、油耗、气耗、水耗制作为曲线图,分析走势,归纳总结。

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主要项目:企业能耗总体情况、企业能源消耗单项指标、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情况、企业产值能耗情况、企业水资源消耗情况、企业废弃物排放情况、企业节能状况、能源消费品种构成、能源消费行业构成、能源消费分品种行业构成、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3、单位碳排放水平识别

根据企业上报数据,以国家、省市的限额、能耗标准为指标水平线,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能耗水平识别。

4、碳排放趋势预测与预警

企业碳源指标:统计及分析企业的碳源消耗各项指标,按照碳源数据统计数目。

碳排放趋势预测:统计各时期碳排放规律和近期碳排放状况后,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趋势进行分析。

企业碳排放超标预警:以各城市的碳排放城市指标为基础,综合评价和分析单位碳排放情况,对超标状况进行分级预警提示、记录及报告。

5、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

结合每个企业上报的碳排放周期数据进行评价,对比并分析数据后,得出可以改进的部分,从而提出关于节能减排等措施。

其他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备份恢复管理等系统平台总统控制单元。

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由于数据的采用是用实地调研,所以具有可信度,而其根据的标准和方法学又符合行业规范和国际惯例,所以能较好地与国际接轨。国内企业一直缺乏碳核查相关知识以及经验,而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核查成本,因此此信息系统弥补了在该行业的不足。

三、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可以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应,促进各行业碳排放减量。

由于碳排放数据库具有排放趋势预测及预警作用,可综合评价和分析单位碳排放情况,对超标情况科进行分级预警提示并记录,因此可以提醒各行业是否超排,从而达到较好的碳减排效益。而其数据库具有的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功能,对企业的碳源提出改进意见,让企业主动做到合理的节能减排。

2、碳排放数据成功建立数据库可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中国碳排放数据库”已基本建成,这种基于实测数据研发的各类数据库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中国碳排放数据库的成功建成提供一个详细的碳排放技术参数,为碳减排、碳交易和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等提供科技支撑。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关大博认为,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示范效应――因为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能源分配与国内相似,因此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也可以被他们当做范本。

3、建立碳数据库有助于加速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形成

碳数据库可规范并激励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建立碳数据库不仅可加速统一碳市场,给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实现多年后中国碳排放值到达顶峰的目标。

四、结语

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及应用可帮助企业在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等方面进行科学、正确、全面、细致的管理和分析,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从而最终达成企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信息化对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化角度出发,对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及应用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视角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凯民,许德岭,杨昌能,等.利用采场覆岩裂隙研究优化采空区瓦斯抽放参数[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3):366-370.

[2] 黄炳香,刘长友,程庆英,等.基于瓦斯抽放的顶板冒落规律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5(11):2200-2207.

[3] 周福宝,李金海,昃摇玺,等.煤层瓦斯抽放钻孔的二次封孔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38(8):76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