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

第1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一、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视生命教育,忽视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而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管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多少知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热爱生命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德育工作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习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命教育并不会出现在试卷上,甚至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对生命没有多少感性理解,生命教育成为了边缘词。班主任在生命教育投入多少精力无法用尺寸去衡量,学校也没有专门对生命教育进行测评,家长奕是如此,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很少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于是,一些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了,虽然概率比较低,但是对生命的漠视却在逐渐长大的学生中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对生命的感性理解,德育工作就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2.忽视生命教育的创新,活动流于形式。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生命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即使班主任有意识开展生命教育,也只是简单从网上找一些相关的生命教育资料,然后直接“套用”到本班的生命教育中。由于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真实温度,特别是偏向理论说教的形式对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变得非常枯涩和难懂。

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接地气”

1.用心搭平台,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会对生命有所感知,如亲人逝世、网上报道的意外死亡事件等都会触动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要构建生命教育大平台,结合早会教育、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堂、学科课堂等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对生命多一份感性理解,进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如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班主任可以沟通科学教师,通过教材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巧妙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逐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避免过于严肃而失去教育的效果,“亲和化”的生命教育反而会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2.关心内心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有效。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既是生命教育的受众,又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就是鲜活的教育案例。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效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内心世界,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如挫折教育,它是伴随着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适当的挫折可以提高学生的承受力,促使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坚强。特别是有些优秀生在小学阶段可能“一帆风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没有被发现。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出现的挫折进行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原学生的真实想法,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理性面对挫折。为了提升整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过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挫折、生命有更强的理性理解,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注入人性因素,让生命教育真实有效。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生命教育离不开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对生命的深切感受。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家庭是学生感知生命的重要单位,因为家庭赋予了生命最感性的色彩,它是学生成长最温暖的港湾。生命个体存在家庭结构中,每个都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并借助多媒体将家庭结构中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如借母亲节活动契机,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播放班级学生成长故事,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份爱将生命与亲情的纽带联系了起来,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校互动、亲子互动为实践活动注入了人性因素,学生对生命会多一层理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价值。

第2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 生命教育内涵

人的生命具有两重性,一是生物性,二是精神性。生物性是指人和自然界其他广大生物一样的肉体生命(物质存在)的生理属性。精神性则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和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生物性是人生命的基础,精神性是人生命的灵魂。生命的教育应该是人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和精神性内涵的统一。

从广义上讲,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促使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让学生知道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让学生明白人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存的道理;不仅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2 生命教育的意义

2.1 生命教育是人的根本教育

生命是人类繁衍的基础,生命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的存在,以人为追求,一切终归于生命的主题,一切都阐释着生命的意义。教育作为人类必须的也是让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完美更有意义的一种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生命特征和意义,学会珍爱生命,而教育的最高追求则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人的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2.2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诱惑,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生理上的、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他们内心的不调和不畅顺又容易引发极端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失控的现象。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 生命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民的素质。生命意识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完善生命,这对提高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对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

2.4 生命教育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前提

生命的健美,生命与生命的和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理想境界。哪个家庭愿意看到家人生命的离间相残或惨痛陨落?谁又希望看到生命你死我活的争斗,谁又愿意目睹生命被惨无人道的摧残?生命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而能促进家庭的融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3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们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生命在自然中诞生的偶然与伟大,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命的依存关系,认识生命的无常,认识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存在和永恒消失,让学生具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懂得体己怜人,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能积极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自觉追求生命更重大的意义。

3.2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个生命都有重量,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要传承人文精神,要弘扬善,要释放爱,要承担责任,要追求真,要创造美。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也不仅局限于自身。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完善自己,更在于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为地球及自然的其他生命创造价值;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快乐与幸福的同时也让别的生命获得快乐与幸福才是生命更大的意义。

3.3 死亡教育

有生就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教育中我们谈“死”,是因为要更好地“生”;我们谈“生”,是要超越“死”。因为死,生变得短暂有限,生变得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要让生命更有意义。死如果是必然,我们就要坦然;死如果是偶然,我们要防范于未然,死如果比生更有意义,我们就超然。不要让生命轻易走向死亡,既然生我们就要珍惜生,必然死我们就不怕死。

4 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4.1 开展生命的专题教育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凸显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4.2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的信息和意义显隐于各学科课程中,如生物让人认识生命来源和特征,化学让人认识生命的构成与保健,物理让人认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等;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可以让我们认识生命的责任,生命的精神,明白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掘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质量。

4.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如通过野营和农村耕作劳动,让学生接受生存技能的训练;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通过参观动植物园,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树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深切的生命体验,能帮助学生磨练生命,感悟生命,充实生命,丰富生命。

4.4 日常生活和管理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的危机无时不存在,生命的意外实在太多。如生活中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疾病问题,甚至人际交往、矛盾纠纷问题,随时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学校要时刻教育学生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平时管理宣传教育要到位,危险问题要想到,预防措施要做足,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生命、优化生命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关爱生命;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张柏森(1985-),男,辽宁营口人,小学高级教师,中科院心理所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81-02

2004年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改善未成人思想建设的意见,使我们中小学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时形成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关系以后学校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关注生命教育掀起新一轮热潮,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小学的生命教育相对落后,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将深入研究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1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意识生命的可贵,使人们珍爱生命,使人们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他倡导教育者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命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当生命教育提出后,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研究。小学是受教育的开始,加强小学的生命教育关系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1提高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终究是为人服务的,简言之,教育就是使关爱生命的教育,是关怀人的成长与价值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生命的认识还很浅薄,甚至会存在一些误区。我国很多小学还意识不到生命的重要性,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更懂得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提升他们生活的责任感。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认识,提高他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的重要性使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小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不太懂,通过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1.2提高小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小学生命教育的不足,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小学生不珍惜生命现象越来越多。在我国当前的青少年中,由于不珍爱生命,不懂得尊重他人,意外伤害、自杀率不断提升,甚至现在小学生的暴力倾向增强。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6 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1]。由于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生存技能不强,导致意外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他们生命的因素。

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思想。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在家里有求必应,抗挫能力低,容易想不开,容易受他人误导。小学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偏差,面对这种现状,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现状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关爱生命教育在很多小学已经开始实施,很多地方通过政府的相关文件对小学生命教育进行了规定,要求小学加强对小学生命的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有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一些小学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很好,使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定期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教育只是偶尔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很片面。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命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很多小学根本没有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在这些学校只是空白。

我国一些小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够,生命教育的开展效果不理想,对生命教育中的内容也把握不好。在大多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通常是告诉小学生生命如何可贵,要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他人,却很少涉及死亡教育。生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不可改变的生长轨迹,但是在很多小学的生命教育中却存在重“生”轻“死”的现象。由于缺少相关的教育,使小学生无法意识到生与死的变化,无法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命的可贵。

3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发展,使生命教育的意义不断丰富,小学生命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需从意识、内容、老师三方面努力。

3.1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只有学校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注重小学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但是在实施中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只开展一两次生命教育活动,一些学校从来没有生命教育活动。由于生命教育意识的欠缺,导致生命教育作用无法发挥。小学的生命教育是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做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关系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国小学一定要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使生命教育活动定期化与常态化,提高小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其次小学要加强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宣传,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小学生增强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3.2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使小学生命教育有效果,一定要丰富与完善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定。小学要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全方位提升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1)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在小学的生命教育中,首先要使小学生认识生命,知道人类生长的自然规律,会经过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去。只有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会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快乐地生活与珍爱生命。在生活有不如意时,会更好地调整情绪,以一种珍惜的态度更好地应对生活。

(2)尊重生命

交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学校,小学生要与不同的人沟通。由于每个小学生的认知不同,在交流中会存在差异,通过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理解、支持与包容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3)保护环境与自然

生命教育不仅要关爱人,更要保护环境与自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与自然的破坏日益加剧,环境与人类是相依相存的,小学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明白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环境与自然,要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4)升华生命

因为死亡才让短暂的人生更要活出意义,所以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死亡教育,使小学生意识到生命升华的重要性。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却是无限的,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创造生命的价值。

3.3提升教师的素养:小学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师进行传播的,老师的素质与意识关系着教学成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使老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当老师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更用心地关爱小学生,不体罚学生,用心感动学生,用爱温暖学生[3]。小学老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用知识提升自己,才能更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当小学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才会更宽容,更有爱心地对待学生,才会通过行动实现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学目标。

生命教育是关于对生命认知的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是一种终生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对生命的认识,影响学生一生的生命认知。因此,本文建议小学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老师方面,不断加强小学生命教育,提升小学生命教育质量,使小学生在教育中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璇.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J].成才之路.2011(16)

[2]付进,钟振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途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3]侯虹霞. 关注生命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J].山西教育.2008(09)

[4]徐锋.向往美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第4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生命意识

自2005年起,我们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命教育为支点,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进行了系列化的生命教育实践,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进而深化素质教育。课题《农村普高生命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也因其研究和操作的价值被立为浙江省级重点规划课题。

1 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生命教育模式的系统构建并付诸其中,最理想的立足根基在于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火花,协调好身体与心理,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地能从生活世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树立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和质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人生活的真正要义,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的生命教育理念。

2 营造生命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两年来,我们一直用心营造着育人文化,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设施、校园景观,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舆论氛围,都围绕着生命教育的主题,给予师生积极的生命启迪。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环境建设上富有人性化和生命性。学校还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悬挂以“环保”、“哲理故事”、“名言警句”等为主题的装饰画。造型独特的校园建筑、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梦幻的触觉与动感会不知不觉地渗入学生的心理空间,在审美中提升情感和人格素养。同时,学校为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特意开设了一个展厅,内容包括“揭开死亡的精神面纱”、“生命的历程”、“生命的乐章”、“生命的挑战”、“人与自然”、“自我与他我”、“自我实现”。这七个方面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体悟生命之不易到重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再增进学生发展生涯,最终促进自我实现。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展厅,使学生不仅仅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重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去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尊严。

3 创设生命教育课堂

3.1 更新教学观念。引导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的意义,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的任务,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3.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两年来,我们构建了“说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自主――合作――探索”的集体备课模式,通过说课、观摩、评课、经验交流、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比武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能力,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机活力。

3.3 注重学科渗透。人文社会学科中,尤其语文教学,大量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无不渗透着作者对生命内涵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

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艺术组教师开设了“生命美育专题课”,力图使学生通过审美活动,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活情调的追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悟生命的意义,促进情感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形成,从而美育生命,并在激扬生命活力时焕发生命之美。

4 构建生命教育活动

4.1 以创新的德育载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说教为体验,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德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2 构建了“打动心灵的德育活动心育模式”。没有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建立,就没有健康的生命成长。学校生命发展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造学生心目中的德育――学生最后能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它不是被动的,而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德育,是能够受益的德育。

4.3 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以“关爱自己、关爱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拓展生命价值”为主题,在每节内容中编辑了三――四则的案例,提出富有生活意义、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

5 培育生命意识

5.1 认识生命之可贵。我们按照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与“死亡”等人类终极状态有关的教育活动,诸如参观或参加丧葬礼仪,探讨自杀的分析及预防等活动,促使学生反思和完善人生价值。

5.2 珍惜生命之存在。在家国为重的传统意识中,非常强调义无返顾,舍生取义,风义勇为,(当然,在某些特定境遇下,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提倡)但对未成人过分强调这种理念,则多少有点轻贱生命的意味,确实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

5.3 欣赏生命之美好。生命教育要塑造学生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我们采取文化熏陶和课程传授策略,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当自己面对着高山流水,潮涨汐落,繁星皓月,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当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面前,当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能发现艺术之美。

5.4 尊重生命之个性。生命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学力的差异。我们采取了“师爱感染策略”,构建了“德育教育目标、分层个性化模式”和“课堂教学差异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发现、发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5.5 创造生命之价值。生命教育应告诉学生,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精彩。课题组采取了“文化熏陶策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收集并学习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的名言,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的事迹,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5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卫平

①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袭来,美国一家电器制造公司倒闭,公司总裁卡莱尔来到多伦斯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当他身子快沉到湖底时,已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的老朋友比尔的话突然响彻耳畔:“不!你仍然活着,至少还拥有生命。你没有权利轻易放弃生。”比尔几乎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发出的叫喊拯救了卡莱尔。卡莱尔回到公司,重新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一切从头开始。像骄傲的雄鹰搏击于金融风暴的长空。

②卡莱尔的新生,让我们陷入深深地沉思:我们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物质的享受,有的人则更看重生命本身的美好;有的人追求名誉地位,有的人则寻求生命更深广的意义……

⑨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珍惜生命。正如比尔所说,只要我们仍然在人世间活着,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就得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结束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你自己。同时,活着也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活着能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能欣赏鱼翔浅底的怡然,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能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④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7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

⑤我们活着,就要坦然地面对人生,积极美好地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沭浴着生命的阳光春雨。体验生命的幸福欢乐。

⑥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因此,我们活着,就要点燃生命的激情,调动心灵的力量,激发人生的智慧,尽其所能,做些对自己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事。正如西方一位哲人说:“假知人仅仅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就是纯粹的动物需求。”

⑦我们活着,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活着,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想要做而又有积极意义的事。曾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的意义,不如使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⑧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一个清晨: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1 对“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第③段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3分)

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晨;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着,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答:__________________

4 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人要“珍惜生命”,“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放弃”生命,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一:据报载,韩国一位年轻女明星因生活中的一点挫折而服毒身亡。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选材涉及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这是当前全球的热点话题;文章的主题是“珍惜生命”,这对学生良好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文后的试题涉及内容的概括、词语的理解、句子赏析及综合探究等考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不管从选文上还是命题设计上说,这都是一道比较出色的中考语文现代吏阅读试题。

第1题,考查的是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根据提示仔细品读第③段内容,提取出语段中关于“我们为什么活着”的两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参考答案:①活着是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②活着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第2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的能力。第(1)题中加点的部分“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指活着的意义,也即是说“不少人不懂得活着的意义”或“不少人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第(2)题中加点词语“污泥浊水”具有比喻意义,指沉湎于物质享乐、游戏人生的腐朽生活。答成“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亦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段作用的分析。对此句作用的分析,一是要结合句子在文章末尾的特点思考,二是要结合语段运用排比修辞的句式特点分析。参考答案:总结全文,增强气势,深化文章中心。

第6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1 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作为人文生命教育的依据,转变教学理念

综观各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一些具有深远而精辟的人文文化内涵的课文,在课堂中应考虑如何将教材转变为生命意识的教育之本。启示学生应如何对待生命,如苏教版九年级下《热爱生命》一文,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概述情节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内容是:写一位淘金者在陷入绝境后顽强求生的故事。与病狼搏斗是小说的。),然后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思索生命的意义。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生命诚可贵,生命一旦失去了,一切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文中主人公的求生经历令人震撼,令人毛骨悚然。但震撼之余,我们会发出感慨:一切都源于生命 ,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他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绝境中的垂死的人与野兽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最后争斗!双方都是为了生存。求生的本能给了它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分析到这里,学生呼之欲出的一句感慨就是“活着真好”。顺便老师将学生的眼光,心境从淘金者引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师宣读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艳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的。”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呵护他们的生命存在。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感悟、教育等。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还有我们也可将目光由国内拓展到国外。《生命与和平相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戴维及犹太人正是经历了民族的磨难才知生命的可贵。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执著练就了他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及超凡的创造力。《享受生活》中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广阔的胸襟。学生了解以上事例,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再如教材《紫藤萝瀑布》、《故乡》、《骆驼祥子》。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生存的状态。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生命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综上所述,学生由文本教材应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会共同感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徒劳。由此教学还可以拓展空间,许多文艺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邰丽华没有对生命的珍爱就不会有《千手观音》的产生;海伦?凯勒没有对生命的执著就不会荣获美国女教育家,演说家的称号。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不会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他们都能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深邃的由自我的生命意识来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意识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人格精神将得于永存,并垂范于后世。这些也是人文教育根植于生命意识的教育的典型事例。

2 语文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中,应本着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探究意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及人性的自尊。如教《台阶》时,文中的父亲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和青春筑起了九级台阶,父亲一生的愿望实现了,但人老了。充满了凄凉与酸辛,伤感。你觉得值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正反小组争辩。最后通过师生互动研讨,对自尊人性意义形成较一致的看法,这样做是值得的。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获得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他比祥子,闰土要高大的多。又如对时事热点人物杜照宇《英雄魂归祖国》的分析,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提问:杜照宇在“维和”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你认为值得吗?生命还有意义吗?学生又展开积极的讨论,达成一致的看法。对生命有了共同的认识。杜照宇虽然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但他具有一种为事业,为和平而献身的伟大主义精神,值得颂扬。我们所说的生命可贵,珍爱生命,但不是苟且偷生。

渗透在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屡见不鲜,我们更应抓住教材,抓住课堂使它产生质的飞跃。在教学中,不应光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动物的生存意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应用它点燃人文思想火花。从它们身上感悟生命的崇高与可爱。在教材中最能体现生命悲壮,凄美的画面莫过于《斑羚飞渡》。教师出示画面,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命的美好,可贵。后理性思考。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悲剧呢?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生命是相通的,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了生命的可贵。《斑羚飞渡》中它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演绎着生命之美,审视生命的重要。老斑羚生的艰难,死的辉煌,在这一场悲剧中颂扬勇敢精神及为了大局的强烈集体主义献身精神。读完之后,令人感动。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凄美,领略了自救行为拯救生命的方式,引人深思。热爱生命的意识在动物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何况人呢?

3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教育

第7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一、美术课程饱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美术课程倡导实施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教育,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个体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又因为人类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视觉,所以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传播真与美的最有效的手段。”美术学科中众多大师的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它们通过形、色、质等载体,以独特的诉诸于视觉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生命体的样貌、结构、形态、特征,欣赏和感受生命体的美感,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图腾、埃及金字塔,宏伟的形体、神化的造型,使青少年通过感知美的因素,产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驱力,来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格尔尼卡》――毕加索所有作品中最能体现生命价值观的一幅作品,作品中强烈扭曲肢解的形象、变态狰狞的面孔、伤感黯然的表情及肤色、躁动不安的情绪、黑白分明的节奏,分明是生命价值的真实再现,画面中表现出生命的力量及做人的执著与真诚。又如,油画《绿洲》,画家马格利特通过巧妙的构思,利用独特的象征、借用和幽的表现手法,简练集中地突出“绿”是“生命”这一主题,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绿洲”,意义深远,极具艺术感染力。画家用这种奇幻的景象警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绿洲,达到宣传环保的目的。

美术作品往往反映和体现创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主观情感感受,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对大自然的关照,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体悟。如,画家齐白石老人笔下那些虫鸟鱼虾总是流露出生命的律动,特别是在他的河虾及螃蟹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那不屈服于黑暗社会的压迫,在不屈不挠中体现了一种竞技拼搏的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校开展的众多美术实践活动中也饱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如,美化校园、美化寝室活动,“变废为宝”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珍爱生命、远离”美术作品设计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也有助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笔者认为,初中美术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本质,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理解生命意义,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提升生命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1. 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又具有超越性;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是不可重复的,又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显示生命的来之不易、极其可贵,教育学生对生命有敬畏感,充满崇高感、神圣感。

2.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让学生知道,正因为生命的短暂、脆弱、不可重复、独特,所以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十分美好,面对美好的生命,我们不能漠视,而是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能假设,更不可重新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失去的也不再属于你,与其伤心感叹,倒不如更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知道人不仅生活在人之中,还生活在自然之中,社会之中,所以生命教育还可以从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情弱者,珍爱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性,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 经营生命,升华生命――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的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培养健全人格,就要经营生命,超越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信,凸显个性。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平静看待和面对死亡。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厘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敲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精神生命在经营,升华生命得到激扬。

三、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 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感受生命美。美术教学中,教师常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开展讨论来鼓励学生思考,这是一种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如雕塑、油画、国画等进行欣赏评述时,先让他们用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心平气和地解读一下美术作品,再谈谈自己看出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接着,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寻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点评、相互补充。通过欣赏讨论,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美的熏陶、感染中感悟生命之美,体悟生命之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如,引导学生欣赏评析雕塑《掷铁饼者》,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叹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又如,欣赏评析油画《父亲》,通过给油画取名、自主欣赏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引导点拨等过程,让学生透过画面去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美、沧桑美,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震撼和深思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让学生在造型表现中体验生命美。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如果离开了身历其境的感受与体会,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语言上的评判、交流,可能只是脑海中的概念,有时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体实际有用的能力,10%来自阅读,15%来自听闻,75%来自实际的体验。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应由体验活动,让学生以“感受”而非“认知”的方式认识生命,即不但要引导学生从感觉认知上去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更要从行动上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而引导学生开展系列造型表现活动,就能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美学原理,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绘画、雕刻、制作生成平面的或立体的造型。在这一塑造美、表现美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美。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我设计组织如下教学程序: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激发学习兴趣;讨论中知道描述春天的途径与方法;观察联想,合作探究,明确春天的色彩有粉红色、桃红色、黄色、绿色、湖蓝色等,但以绿色为主;欣赏感受,拓展思维,明白用点、线、面表现春天的色彩;共同合作,教师指导,表现春天的色彩;成功展示,相互评价,展示自我,体验快乐。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表现春天色彩的方法,初步掌握了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技能,也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生命的美景,感受了春天美丽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让学生在设计应用中创造生命美。设计应用过程就是美术知识价值的再现过程。设计应用中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让学通过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努力创造,外化和抒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情感,通过开展学以致用的活动、实践,不仅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环境,也可以积极地改善、美化生活和环境。如,环保贺卡制作活动教学中,我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环保贺卡?学生们纷纷发言,提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包装纸、包装盒、吸管、毛线、干花、布条、树皮、绳子、塑料材料、过期的日历、画报、挂历都、吹塑纸、牙签等等。在此基础上,我提供示例,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环保贺卡,然后指导学生自行构思、设计和制作。最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学生们设计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贺卡,结构上有二折式、三折式、对折式、相框式、台历式等形式,类型上有生日贺卡、谢师卡、母亲卡、圣诞卡、新年卡等。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贺卡制作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设计、制作能力,也有利于传情达意,培养了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的感情,还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尽管这些贺卡算不上很漂亮、美观,但却饱含了制作者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又如,教学《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室内装饰图片的欣赏,感受室内装饰品对于室内装修的重要性,产生对室内装饰品的喜爱之情和设计冲动,通过尝试用各种不同材料、方式、方法制作室内装饰品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教育之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6-17.

第8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02-02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他告诉人们,生命不但是珍贵的,而且是神圣的,每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以善良之心来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屡见不鲜,其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可见,唤起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迫在眉睫,而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其生命责任意识更为重大,直接关系到他人的生命健康。加强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自身个体的生命意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医学生热爱、奉献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

大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因素,在医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抓好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帮助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帮助他们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地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如孔子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生灵,以人最为珍贵,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法国思想家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他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在学习该课文时,本人围绕“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怎样才能做到敬畏生命?”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尊重他人及其他生物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敬畏一切生命形式,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对一切生命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就得不到保障。再联系到当今大学生漠视生命及人类为金钱利益伤害和毁灭动植物生命的社会现象,并让学生反思这些毁灭生命的恶的事件,使医学生懂得敬畏生命,并自觉形成强烈拯救生命的使命感,从而学会尊重个体生命和挽救每条生命。只有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才能心怀仁术,克服困难,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

二、教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存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医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医疗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的教育资源,教材中很多作者本身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典范。如司马迁、杜甫、苏轼、曹雪芹、史铁生等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在苦难中保持坚韧,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敢地面对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本人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然后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如在教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在课前一周就让学生查阅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司马迁在面临人生灾难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奋斗历程。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老师适当启发、引导,如“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此想了此残生,到底是什么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如何看待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后而选择了隐忍苟活?”“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在交流讨论中使学生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生命”。让学生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苦难,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反,大学语文还有一些作者,如屈原、顾城、海子、川端康成、海明威等面对生活的坎儿而选择了死。在教授这些作家作品时,通常应用比较法,找出其共性,分析他们放弃生命的原因。然后再和司马迁这类人物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要认识生命本质,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坚韧地生存。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何种原因,自杀终是不当的,自杀其实是一种懦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教学中通过情感渗透帮助医学生树立“挽救生命、呵护健康、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职业理念。

医学生只有成为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才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才会用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去面对患者的生命,学会珍惜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存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形成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的习惯

尊重生命意味着不仅要尊重、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必须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一定要有同情心,这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情感基础。本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善良、仁慈的情感品质,让学生从内心树立“仁爱”的思想,使这种“仁爱”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都是句句凝情、字字滴泪的感人肺腑之作。教学时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人伦温情:祖孙情、家族情、夫妻情等,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作者对亲人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学习作者心系家庭、关爱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培养医学生的博爱胸怀、仁爱之情。这类作品情真意切,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从而培养学生珍重生命,善待生命。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让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成为一种习惯,他们才会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使命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全力去救治生命。

四、超越人生困境,提升生命价值

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面对人生困境,该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呢?许多医学生怀着“白衣天使”的美好梦想走进大学校园,当理想与现实脱轨的时候,便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中不堪重负,甚至放弃生命。因此,培养医学生坚强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中许多文人命运多舛,经历各种磨难,或政治上、或生活上、或肉体上,但最终他们超越了困境,寻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田园中得到了快乐,在内心中找到了安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要让生命得以超脱与升华,就要到自己的内心里寻找自由。当李白理想受挫,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他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刘禹锡虽悲叹人世沧桑,但相当达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他们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精神对大学生是一种极大地激励。

另外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时,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诗人是如何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的。他们如何使自己的精神获得了超越的自由?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借此促使学生热爱人生,超越自我。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名利的诱惑,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困境中找寻到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实现生命的超越。

总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要求。大学语文对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感受人生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引领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敏智.谈谈医学生生命观教育[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

第9篇: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的载体。没有离开个体生命的教育,也没有离开教育的生命个体。而现阶段的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大,但纵观教育界,真正将素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寥寥无几,就更别说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使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忽视生命意识教育的现象不难理解。道德教育呼声高、践行少,生命意识教育几乎没有在道德教育中有所凸显,而近年来发生了某些“生命丧失”的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这必须引起我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视。

一、道德教育视野下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叶澜教授认为德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1]。现今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有关生命意识的方面发展。将生命意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呼唤符合生命存在内在逻辑的道德教育。

1.生命意识及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从哲学的层面讲,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的审视。一个人是否有生命意识,决定了这个人会不会理解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会不会珍惜并保护自己的生命。王晓虹认为,生命意识是指个人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他人及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2]本文的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直觉的意识。也就是说,能够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及各种生命间相互平衡的关系。

显而易见,生命意识教育的定义是以生命意识的内涵为基础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行事原则,唤起及形成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一个美好而完整的人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逐级进行:①认识生命。从生命的起源开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知道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②敬畏生命。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学会敬畏生命;③尊重生命。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④珍视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不顺,也要勇敢地生活,珍视自己的生命;⑤完善生命。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它的广度。好好地生活,即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靠近生命的完善境地。

2.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个没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且是短暂而易逝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那么不堪一击,让我们为之惋惜。可是,生活中却有一些原本可以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此戛然而止,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当然,原因很多,也不易条条举例,总的来说,后者表现为对生命的不尊重。

(1)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有些时候不能只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了父母。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既是一种孝道,又是一种责任。然而,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者逐年增加,从各个层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当然,这种表面现象的呈现必由深层原因引发,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根基出发。

首先,这种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是由压力引起的。社会在发展,生活节拍在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压力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的程度。其次,对自己宝贵生命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没有人的存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一纸空谈,没有实际意义。再次,个体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缺乏必要的坚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能够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初的声音,勇敢地走下去,哪怕用自己一生的坚持换取理想目标的实现,这是体现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

(2)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道德视野下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不仅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不尊重,还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上。无视他人生命,甚至践踏别人的生命,都是令人发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对别人生命不尊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生命也不怎么尊重,更何况,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往往得不到别人对他生命的尊重。

生活实例、不尊重生命的种种事例等都是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如毒奶粉、地沟油、弃婴、“小悦悦”事件、投毒事件等。对生命的漠视,虽然有客观的某些顾虑或者束缚,但是内心深处最初的那些底线已经丧失,体现了道德教育对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不足,甚至道德教育的教条式传授根本不曾涉及生命意识的教育。“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的危害一样”[3]。

二、从全程、全员、全面“三个维度”看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4]。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人,应该追逐自身价值的实现,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1.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从个体的出生开始到个体生命终结所持续的时间。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自始至终对生命个体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无时不在,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道德教育内容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要低起点切入,分层次育人。按照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层次的生命意识教育。起初,在道德教育中帮助个体形成关于生命的认知,由生命认知逐渐向生命意识转变,外化的生命知识是否已经内化,要看个体是否形成了较稳定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好养育孩子的同时要教育好孩子,所谓对孩子的“教养”,不仅要有养还要有教,“教”包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自小对孩子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

学校是孩子众多品质内化的重要场所、必要环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当然,在教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一定的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和心理发展规律,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要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可以说,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进行全方位生命意识培养的地方。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对生命意识教育给予支持,才可以使生命意识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个体将实践的经验整合,重新体验生命意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增强个体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

2.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员是指将所有的社会个体成员,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对所有的社会个体施加生命意识教育的影响。

将个体看成是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主体,人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工作者,每一位家长、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公民都要根据自身的“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保证生命意识教育的全员性,把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当然,生命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是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需要,一种必然的需要。

不论是以家长、教师还是公民的身份,个体都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懂得严于律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学生更好的未来、更充实的生活提供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家长做好家长的角色,尽好监护人的职责,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聊聊生活,谈谈理想,探讨人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面临困境时的经验不足提供参考意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处事方式,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试着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的生活中少些怒斥和苛求,多点赞美和表扬。每个公民都要明白,自己也曾从孩子时期走过来,知道每走一步的特点和需求,其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你会发现得更多、给予得更多,因为你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面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一方面指生命意识教育无处不在,全方位地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另一方面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孩子呱呱坠地来到家庭,首先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孩子生命意识的启蒙应该从家庭的生命意识教育开始。因为父母日常生活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对孩子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为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好榜样,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

伴随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并担任主要的教育角色,学校要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教学中。

直至他们成年后踏入社会,学校的教育影响一直伴随,虽然会受到社会或好或坏的影响,但早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即使是不好的影响,也会遵循内心深处的底线;相反,早期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或有或无,社会的点滴影响会使个体生命意识的认知紊乱。这就要求将家庭、社会、学校统一协调,共同为个体成长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服务。

三、对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即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其家庭、社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因此,人与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5]。的确,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才能被确证,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道德意蕴。

1.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道德视野下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6]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持续不断地熏陶、影响。培养生命意识的一个途径是明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仅包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讨,还包括对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价值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要想更好地探讨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价值,就应该将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整体把握。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生活目标、增强生命价值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即使压力袭来,也不会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败。

人生因目标而美丽,生活因目标而精彩。明确生活目标对增强生命价值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7]。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生命意识,也不是每个个体的年龄增长就一定代表这个个体生命意识的增强。

3.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意识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社会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融入社会是价值实现的前提,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扮演不同角色以获得人们的关怀和支持。不仅要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生命意识,还要动员全社会对生命意识的关注。社会人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支持,对他们进行心灵的感化,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满怀理想,对生命意识教育更欣赏。

一个珍爱自己生命的人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其他人的生命负责。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美好的人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蒙台梭利.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1.

[4][德]马克思著:刘王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5]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