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生命教育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的定义

第1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生活重大事件 生命教育 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Make Education "Lively" in Life

――Discuss Lif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Based on Life Events

ZHU Jianwen

(Hangzhou Moder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Recently the emphasi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n life educa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chool has also set up related cours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guiding work effectively. This study, based on recent Life Events, analysing their dignity and individuality and conducting life education with reasonable scientific way, to promote students a health,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life events; life education; social progress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逐渐增多且呈现出低龄化和上升趋势,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时常关注到部分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媒体报道,而原因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在叹息生命脆弱的同时不禁沉思:生命教育难咎其职。特别是小学,作为学生接收知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对今后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进行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青少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也许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冲击,若不及时教育,则可能引发学生产生心理疾病、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从而提高生命质量。②

第二,进行生命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由于青少年尚未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若缺乏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一旦形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尽快适应多元化的环境,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有效的生命教育相当重要,只有学生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2 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于生活重大事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参考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③的定义,我们将生活重大事件定义如下:所发生的事情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对人们认识生命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事件,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感人故事等。

根据不同学者对其的不同理解,我们将生命教育定义如下:生命教育即以“人”为中心,重视生命主体,为其创设丰富、充实的环境,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达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中的生命教育是基于生活重大事而开展的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3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知识教育

生命知识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就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包含安全知识、生存能力知识的教育。这种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了解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生知道人的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爱护生命的意识,知道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了解基本的日常生活安全知识。④

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在发生事故后救援队伍尚未抵达的那一段时间,正确及时地开展自救和互救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问及动车遇到意外事故逃生时该如何使用安全锤时,答案各种各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意外事故发生时急救措施不够到位,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保措施没有掌握。如果教师借用这个事件进行安全教育,进而引申出公交车的安全逃生方法以及飞机上的一系列紧急逃生装置的使用,对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将大大提升。由于此类生活中大事件在电视、报纸等媒介上广泛报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评论,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教育是最合适的时机,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真正实现“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精神。

3.2 生命教育的提升――生命价值教育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⑤生命价值教育首先在于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的教育。由于生命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此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生命。

以最近发生的托住生命的“最美妈妈”――杭州女工吴菊萍的先进故事进行分析,这位80后妈妈徒手接住了突然从10楼坠落的2岁女童妞妞,让孩子重生,自己手臂却断成了三截。她拥有了人性善良、大爱、美丽这些高贵的品质,我们所说的大义至善、大爱成仁,在这位母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可她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作为一名有道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借用这件事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从母爱的伟大,到生命的脆弱再到生命的坚强,抓住每一个细小的角度都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平时书本中的“本本教育”真正融进生活,让教育在生活中“活”起来。

4 基于生活重大事件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4.1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的新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的新理念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必须改变传统的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模式,,以人文精神作为思想引领,强调生命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对灵魂的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和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学生去理解生命、追求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不应当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僵硬呆板的知识或技能,而应当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实现人性化的教育。

4.2 开设生命教育专项课程

教师可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等机会根据不同生活重大事件开设专题讲座,借助挂图、PPT、视频等工具演示、讲解给学生。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掌握生存、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应对自如。

无数的伟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生态度有着许多精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教育资源,以直观具体的演绎、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第二,引导学生收集并学习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的名言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的事迹。第三,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影视,了解生命的起源等知识。

4.3 在学科教学中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可结合《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体育与健康教育》等课程让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的观察、调查等探究活动,在认识过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并获得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结合生活重大事件有针对性的进行水电安全、交通安全和食物安全等知识的教育。如针对社会上某地区食物中毒的事件进行学校用餐生的相关教育;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开展突发状况教育,遇到地震、火灾等如何紧急逃生,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针对“挪威枪击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在课堂中应结合社会时事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决不能纸上谈兵。

5 结语

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传统的教授知识的体系下,通过借助生活重大事件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将教育生活化,让教育在生活中“活”起来!

注释

① 刘平,武秋林,刘红.安阳市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现状与教育需求[J].中国学校生,2005.26(2):133-134.

② 庄亚楠.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41-42.

③ 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6月1日施行)第三条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2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 生命教育 必要性 实施

一、生命教育的三个层面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已经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教育专家林格认为,生命教育包含三个呈螺旋式上升形态的层面内涵。安全教育是第一个层面,是底线。学校通过设立安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新认识生命的定义、意义、价值。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施教者顺应和尊重生命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率性修道”来推动整个教育的高效能发展。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从文化的哲学视角来探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确立为以人文、和谐为导向目标的大教育,教育实践和改革顺势而为。把人文、和谐作为最高层面的生命教育,既能抽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面向、融入世界,二者统一构建出整个教育文化的特色主旋律。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干专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因此,中职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刻不容缓。

三、生命教育实施设想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方面,我校走在了其他学校的前列,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关于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校领导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生命教育培训,让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得以升华。

(一)加强教师培训,做生命教育的有力引擎

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须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培训一批生命教育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他们能对学生的生命状况有比较详细地了解,能对危机状况实施有效的指导和救助。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旨在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起“生命第一”的观念,深刻地领悟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诠释尊重、珍爱、欣赏、成全生命的意义。

(二)倾心实践,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绝对主体,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确立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获得生命的健康成长。

我们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渗透着生命教育思想元素的主题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体验生命的热情奔放;就专门的生命教育话题组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让青春的笑靥绽放生命的光彩;指导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手抄报,积极宣讲生命教育理念;撰写、交流对生命的体验、感悟,感知、理解生命教育;通过法律法规的讲解、到监狱、劳教所现场参观、聘请公检法等人员讲解案例、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

(三)课程渗透,提升生命教育质量

在实施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防艾教育、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专项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找到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教学。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霍金等等。

在应用计算机讲解IE浏览器的使用时,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网上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通过在课堂上的一系列生命教育渗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积极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机构,让生命焕发光彩

为了切实开展生命教育,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机构是一个有效的保障。指导机构除了负责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困惑、自杀等危机状况进行咨询、指导和帮助,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为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指导机构的工作方式:可以是面询、电话咨询、网上交流、协调、救助等。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专职教师。

总之,让学生们远离“死亡笔记”,让学生们认知生命的可贵,让学生们热爱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生命教育意义所在,在我们涉足生命教育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开阔,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肖焕玲,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中国教育,2008年第4期

[2]姚云岭,美丽教育尽在以人为本的坚守中,中国教育,2007年第6期

第3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渗透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生意义淡漠和青少年自杀、他杀日趋严重的现实,近年来,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生态上及价值偏向上的危害,就必须从人内心深处着手改变。从学校教育来看,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时代要求学校应当重视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进化最高表现形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异化”的表现之一,即人类缺乏生命意识。

一、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绍细菌的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

二、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和谐,从而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种内关系,又表现为种间关系。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学习种间关系时,举例不同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实例,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等。通过生物间的这种和谐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息息相关,人类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珍爱并善待生命。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将各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循环系统承担运输职责,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则发挥调节作用。正是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才保证了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由此体会到各系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

三、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勤奋学习

第4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课,它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决定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政课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力和生命质量,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育价值。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思政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生命教育;渗透;探究

前言: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和价值的源泉,通过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价值,自觉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而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教育充分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质量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样是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进一步达到完善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活状态、塑造学生的目的,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命意义。

1.高校思政课与渗透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

1.1高校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定义

高校思政课中的生命教育是指教师以生命发展的规律为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更加完善的认识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热爱程度,使之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且增强对生命的敬畏感。通过生命教育的开展,让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健全自身的人格,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增强大学生的智慧。这一过程的实施将使高校思政课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

1.2高校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在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其目标在于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使其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同时,通过生命教育来实现满足学生成长内在需求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3高校思政课是生命教育的有效平台

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主要是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将生命作为核心,对学生的整个生命活动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使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感,从而达到提升生命质量、获取生命价值的目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加关怀生命状态、追求生命情调,从而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关怀意识,它不仅是指对生命个人的关心,更是对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的引导,通过生命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尊严,丰富内心世界,使之充满生命活力。思政课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相互融合的,他们都在寻求个体生命的完善发展。教育部门对高校思政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无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在指导思想上,都为思政课中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2.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任务的紧迫性,让思政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命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2.1更新生命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课的开展目的不仅是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应当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自身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则是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格特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生命得以正常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拥有生命教育的意识,自觉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政课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之路,将学生看作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生命个体来进行教育,同时自身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生命态度,用蓬勃的活力来感染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沟通自身对生命的体会和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意义,通过更新自身的生命教育理念,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

2.2开发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充分开发生命教育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很多蕴含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讲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时,可以将一些伟人的事迹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讲述这些历史伟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应对的,让学生在这些历史实例中感受生命价值的力量。让学生在思政课中获取知识,获取对生命的认知,从而不断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扩展教学资源,例如让学生观看影片、旁听法院庭审等,使其真正受到心灵的洗涤,亲身体验到生命的意义,通过美化环境、植树造林等活动来感受生命带来的无穷力量,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仰。

2.3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学模式是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课程主体出发,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从而提炼出较为典型、富有趣味、比较稳定的教学样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讲、听、读、记、练,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并不能真正的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讲授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它是一种高级的育德、育心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身的情绪变化较大,如果单纯的利用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可以将自身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启发学生,真正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关注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处理生活困难的方法,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3.高校思政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3.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它与其他专业课不同,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我国教育事业的功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些思政课教师并没有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自身为主,运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听课感受和反映,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远远不够。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的,教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而思政课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核心课程,却并没有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的传播。学校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学校思政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也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将生命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不仅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只有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政课中,督促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才能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引导并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有效达到思政课教育的目的。

3.2拓宽生命教育渠道,降低悲剧发生率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大学生生活在多元的文化社会中,价值观念在逐渐发生转变,他们面临的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困惑与人生的迷茫状态。据调查,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况、社会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产生了困扰,有些大学生甚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们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出现了漠视生命存在、丧失生命意义等的现象。传统道德正在受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冲击,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自残、轻生与犯罪等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这些事件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一些高校已经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政课中,然而还有部分院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等到恶劣事件发生时才去处理问题,高校缺乏生命教育教师,教育效果不明显。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人生,提高对生命的热爱意识,自觉地把握主流意识。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必须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让他们更加正确的看待生命、看待人生,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戴世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 (06): 176-178.

[2] 何仕.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0): 152-153.

[3] 魏瑞花,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渗透“三生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1 (06):211-213.

第5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在我国,虽然生命教育的理念自传入之初就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生命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的庞大的社会工程。决定生命教育能否取得满意效果的坚强后盾则是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和谐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良好和睦的家庭生活。学校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播生命教育最好的途径是在各级学校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条件还相对匮乏,暂时处于生命教育的起步探索阶段,所以就目前情况看来,借助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是最佳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有效改变陈旧的漠视生命、扼杀个性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新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勾画出富有生命关怀要素的语文课堂,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生命的独特性,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遵循生活的本质勇敢地面对人生,滋养灵魂,找寻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总的概括说来就是在直视生命的前提下,遵照生命的本意,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的价值追求

从整体上说,生命教育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生命教育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在现阶段还不是一门课程。想要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就要在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作为所有教学科目中最基础的语文教育,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因素。在语文课堂大量习得的经典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他们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着学生。而身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则是一个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个体。通过练就优美的语言和优秀的语文文化内涵,使学生发现自然的美,生命的美,让学生感恩拥有生命的幸运和幸福,使他们懂得更为骄傲的事是让生命能变得更有意义,这就彰显了语文教学之所以具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条件的得天独厚性。

遗传、环境、教育是三个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又在三个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学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由专职教师在一段段的集中时间内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和基本生存技能的同时培养今后走向社会面临挫折困难的解决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生命、探求生命的意义

任何生命只能占据自然历史长河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自诞生时日起就时刻面临纷至沓来的各种风险。所以说任何生命都是短暂、渺小、脆弱的。

列宁曾说过,人没有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培养学生博大深沉的情怀,调动积极向上的情感,摆脱金钱欲望的束缚进而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推动学生去主动关心他人,承担起家庭、社会赋予的责任,在奋发图强的过程中升华人格,陶冶心灵是生命的重要任务。

(三)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形容生命历经大自然万里挑一的筛选绝不为过,试想一下,如果光秃秃的大地没有一丝绿色植物,湛蓝的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我们的生活是否也就没有了一线生机,诗情画意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说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妙而预先设计好的,它们凝聚着自然的精华,成为不可替代的作品,汇聚成人类源远流长的生命历史。正因如此,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夺去生命的权利。同样,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凝聚着方父母的心血和呵护。因此,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把生命当儿戏的行为是罪恶而残忍的。世界因为无数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而生机勃勃精彩无比,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该为能拥有这样的生命而心生敬畏,倍加珍惜,欣赏善待它的同时享受生命成长带给我们的快乐。生命教育的实施就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神圣的生命,珍惜是善,破坏是恶。真正有道德的人会遵守这个规范,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四)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充满机遇和挑战,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讲,顺利是眷顾,是充满信心迎接未知挑战的动力之源;不幸是历练,是不屈品质和坚韧个性的培养途径。童年时期的生命,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使我们无忧无虑,自然的无穷奥秘激起我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求;青年时期的生命,踌躇满志的理想,友情爱情的美好,滋润着生命的生机勃勃;中年的生命因为成家立业的满足而幸福温馨;晚年的生命因天伦之乐颐养天年而平静祥和。不同的生命阶段,幸福带给我们的感觉不尽相同,但人的一生,幸福与苦难相伴终身,构成生命必不可少的部分。快乐的价值因为痛苦而得以体现;成功的喜悦因为曾经的挫败而更加珍贵……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绽放因残缺而显得更加完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让学生获得快乐

第6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对策方法

1 生命教育概述

1.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生物教育领域新兴起的课题,很多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和思考。生命教育按照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不同,基本概念也有区别。在初中生物教学的环境中,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初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以认识生命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对生命及其价值的正确理解,进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的尊重态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

1.2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比照生命教育的含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是使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之一。

1.3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缺失

尽管推行生命教育已经在我国初中教学中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教育的效果甚微。学生面对学习压力选择自残或自杀的方式以求摆脱的例子屡见不鲜;青少年伤害他人的犯罪事件并没有减少;中小学生以虐待动物为乐趣的行为比比皆是。即使“进行生命教育”被写入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受到学校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将教材书本知识讲清楚已经很不容易,生命教育的开展显得困难重重。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加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学校教育能够提供的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生命教育,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2 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以突出生命教育主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新颖、教材体现形式多样化、结构也十分清晰,十分适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只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就能够建构一个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课堂。

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这一章的内容是以植物的基本类型、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作用为主线,在每一章的内容里都穿插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一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科书为主,而我在教学中为了突出“生命教育”,将教学内容做了调整,在进行“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学时,将“在文学中寄予植物的情怀”这部分内容提前,准备了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莲者,中通而外直、不蔓不枝……”、“远看是一片绿色,近看却又没有了”等,让学生们讲出这些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植物,然后根据文学作品给植物赋予的“情怀”来对植物进行“定性”,再将这些被定性的植物进行分类,接着学习植物的种类和基本形态。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形态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3 改变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学效果提高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很多教学研究中均有提及,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讨教学方法的改变对生命教育的促进作用,仍是值得我们尝试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探索式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在进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候,在学生掌握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和生活栖息特点之后,我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的教学中,将“动物的行为”设计成三个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有一定的资料作为背景,实际上,是以不同资料为背景,分别回答三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行生命意义学习的过程。第一个资料是教材给出的“科学家故事——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第二个材料是“狼孩再进入人类社会”,第三个材料是“风雪中的帝企鹅——帝企鹅的繁衍”。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通过抽签获得材料,每两个小组的材料是一样的。请学生们通过研究材料,回答三个问题:①材料中哪些内容描述了动物的先天?②材料中哪些内容描述了动物的社会行为?③动物的先天和社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分别对动物的生存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问题,学生们开始仔细阅读教材,并且结合材料,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组织答案。通过探究问题,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而且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意义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进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时,同学们纷纷报告:先天是动物生存的基本保证,动物通过在群体中活动和交流学习而来的社会行为是生活的必备技能。只有在自己的种群里生活,生命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4 巧妙安排课后作业渗透生命教育

初中生物并非初中教育中的“重点科目”,面对中考和升学的压力,很多学校对生物这门课程更加忽视,学生家长也认为“和中考关系不大”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然而,生命教育是可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的,即使学生由于课业繁忙无法使用大片时间去完成和生物学习有关的课外探索,生物教师也可以通过“期末考察”的形式,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在初中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安排了生物教学中唯一一次“实践作业”,给学生们一个“生物研究报告”的简略模板,请学生们自由选择任何一个题材,进行一次生物实验实践。模板中包括实验的题目、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论。只要是和生物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生物实验,而在“生物研究报告”模板的背面,我拟了一个特殊的题目“我的生物实验中的有趣现象”。学生们花了一周时间完成了各自的“生物实验”。有的学生在报告里写出“我给我家的狗,吃了很多肉,之后它就拉肚子了”;还有的学生在报告里写“奶奶家的母鸡,没有见过公鸡,也在孵蛋,是因为它想要生小鸡”;也有的学生写到“我种的豆子,有一棵发芽比较晚,还长歪了,检查之后发现是因为种子上面压了一块小石头”。这些看似平淡又简单的报告,对学生们的启示实际上要比大人能想出来的大得多,“美食不可多得”、“母性的力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就通过这些实验,在学生们的心中永远种下种子,相信通过成长,这些种子最终会结出丰硕的“生命之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延展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实现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面对我国中学生物教学模式下对生命教育的缺失状态,建议各学校和初中生物教师,采用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手段,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对生命教育的渗透性,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桥.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3(10):18-20.

第7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 正视;认知;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35-01

生命教育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学校教育中,根据人生命本质及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制定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那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学生的生命观念

1、正视生命。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社政学科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自我提高,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种问题,认识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大众传媒等的关系,增强自尊、自信,培养关爱他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在生命教育的理念当中,有两个核心的内涵:一个是生机和活力,再一个就是和谐和平衡。和谐和平衡是什么意思?其含义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让学生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成长之路,即要构建一种生态的、生命的、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里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气息。在这种氛围里,每个人都会像大自然怀抱里的花草树木一样,舒展自己的心灵,挖掘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生命之树蓬勃向上,葱茏繁茂,结出丰硕的果实,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生命教育崇尚关爱:关爱重任,关爱生命的质量,关爱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向上。所以,生命教育,是人本的教育,爱的教育,而爱又是一切教育的本源,所以,生命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无疑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2、珍惜生命。思想品憄第一课《生命多彩》就向学生展示了一副生命的图景,生命是一种赐予,是父母,是社会,是水、空气共同造就了我们。由此升华,让学生对身边的一切怀有感激之情,对身边的每一个的人、每一种赐于都表示感谢。生命应该就是从感恩开始。而现代学生接触的媒体非常丰富像书籍、电视、电脑,我们可以在平时抓住一些典型的事例适时的说明,例如在金华少年的弑母事例中,适合进行讨论,分析少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在这一事例中他的母亲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全无责任。继尔让学生在平常与家人或其它人相处时要注意消除隔阂,注重沟通和理解,平等待人,要让学生理解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二、让教师摆正生命教育观

1、言传身教。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还是会有一些过急行为,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体罚,这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是非常失败的。试想一位教师刚刚在课堂上大谈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要重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生命。但当发现有学生破坏教学秩序时,马上破口大骂,甚至是大打出手,那刚才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岂不前功尽弃。当然对于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并不是任其发展,我们应讲究方法技巧,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适时的开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生命也同样被我们重视被我们珍惜,作为老师也是认为他们是独一无二,值得尊重的。从尔让一些所谓的后进生也能感觉自己也被他人重视,被他人尊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2、帮助建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生命教育还在于建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培养学习颀赏人生、尊重生命、积极进取的态度,进而达到自我展现。生命教育也在于教育学生有积极的心态,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时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人格以及帮助他们增进人际关系,社交技巧,提升对他人的关怀。

3、循序渐近。生命教育还要讲究循序渐近,像七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没有十分清楚,所以我们在讲课是要尽量的形象,直观。而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来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来体会,来认识生命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要走向社会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服务生活,生命教育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这种教育不但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等学科的新综合和新发展,而且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和应用方向的理解和把握。社政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要特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确立民主与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中坚力量,当然更需要在学科学习中接受生命教育。

《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教材真的是进行渗透生命教育的好教材。有关的好素材真是无处不在,教师要是能真心去体会所蕴含的道理,我相信定会激发培养起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满腔热情。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生命教育更应最直接、最广泛地体现教育这一神圣的宗旨。让生命教育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于一些憧憬,努力达到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对生命的活力。润物无声,让生命教育淋漓尽致在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文献

第8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是很尴尬的,大学教育的真正主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珍惜,学会做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生命教育应当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而以目前的教育改革理论的发展形势,这似乎有可能实现;若以目前残酷的社会就业形势,这根本是空谈。若将其定位在高校教育的从属地位,似乎它也未被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仅仅将其设为每周一次的选修课,课程内容也类似于心理辅导一般。由此可见,虽然人们理解了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但其在实践中却存在形式化、任务化等倾向,当然,生命教育的授课教师本身对于这个课程的理解和知识储备也是有限的。

单向化、去中心化

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往往出于一种应激反应,也许是为了缓和某个学生自杀后所弥漫的灰色气氛,避免再有学生出现类似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告诫学生要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理解生命的意义。然后,学校通过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或者活动中的反馈来调整生命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选派教师去参加生命教育的课程培训,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宣教作用。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谁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当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才会愕然发现,生命教育在这种发展路径上已经出现了错位———为了生命教育而不断完善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中心渐渐去掉了学生们的主位思考和个人意愿,他们往往只是讲台上被动的接受珍惜生命宣教的听众。站在学生们的角度,以学生为生命教育的真正主体,生命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们哲学素养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主位置换。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和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定位颠倒

在一些高校中,生命教育常常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究其原因,本文分析可能是由于校方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搞清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教育更强调一种理解和领悟,它是具有一定“佛性”的教学活动,它的重点在于学生自己主动的“悟”。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学生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它的重点在与及时的预防和矫正,学生即便不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被动的接受也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落到具体教育实践中,学校往往变成生命教育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教材的制定,课程的安排,效果的预期等都是将教师一方置于主位,很难兼顾学生的想法。

2.理论多于实践,实践多于反思

产生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与“冷”实践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生命状态低迷与技能不足。确实,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教师投入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并且不断完善相关授课技能。但本文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一种哲学上的反思: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底蕴在哪里?如果不思考出这个问题,再多的实践投入可能也收效甚微。

3.生命教育没有明显和短期见效的功利效果

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在学生身上体现的往往是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竞争。比如,六级的透过率,考研的上线率,核心期刊的发表率等等。那么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的工作重心便与这些很自然的联系到一起。对于学生来说,各种专业的证书和学业上的进步所能带来的功利效果是显见的,因为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在今后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资本。这种高校内的功利氛围和教育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如果试图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大,它上升到了社会体制和生存环境等问题的高度。生命教育它聚焦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和完善,这种较为抽象的教育理念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功利效用。

反思:将主位留给学生,关注他们的哲学修养

如果仅将生命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和贯彻的任务,那么它的生命力和作用力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寻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位的生命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去思考和探求生命的意义,并且统整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定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将高校生命教育与学生的哲学修养联系到一起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断想。由于生命教育的核心含义在于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哲学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学科,在培育大学人文精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探究世界本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探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集合。哲学旨在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考能力:帮助人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人改造世界,给予人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目前高校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纵然跟社会中主流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也应当承认,目前高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哲学修养不够重视。本文试图整理出下述几个思路来提高大学生的哲学修养。

(一)培养和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生命教育是一种具有“佛性”的教育形式,想要大彻大悟,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思考。哲学是一个比较弥散的概念,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对于自我概念的整合等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从古希腊文明衰落时期开始,哲学便有一个明确的转向:它更加关注个人,关注生活,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作为个体的人们如何才能在更大的自然系统中获得令人最为满意的个人生活。思辨的部分至今仍是哲学中最具特色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思考可以作为提升个人哲学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不能仅仅被定义为某个学期的一门选修课,它应当作为全学习阶段的一种人文教育,它也应当是一种弥散的形式存在,没有形式化的外表,但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主动思考人生。教师、家长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创造思考的氛围和内容,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在学生思考存在困惑时,要及时并恰当的点拨和纠正,辅助学生养成平时多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自己主动的想透一个问题,效果会远远好于老师单向的宣教。

(二)重视大学生哲学知识的积累

在许多高校中,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几乎完全不接触此类知识。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课程安排往往紧扣其所学专业。另外,学生顶着繁重的专业课压力,已经没有心力在阅读其他书籍。第三,哲学的知识往往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种问题其实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比如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在定期的班会或班级活动中,讲述一些关于哲学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围绕某个哲学命题开展集体讨论,也可以每次班会都安排一个学生为大家介绍一位哲学家以及他的思想等,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哲学知识的关注,而且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

(三)提高教师的哲学修养以及启发教学的能力

生命教育,学生是主体,只有他们养成积极主动的思考人生的习惯,生命教育才算正真的落到实处。教师需要转换之前对生命教育的态度,并且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哲学修养,补充自身在哲学知识上的欠缺,然后将这些内容自然的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够使课堂产生一种哲学氛围。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不论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疑惑,教师都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然后及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

一种新的生命教育体系

如图1所示,传统的生命教育过于单向且带有明显的应激色彩,不免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沼。这种方式不宜再被大力提倡,即便增强了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没有真正的解决这个课程理应达到的初衷。俗语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如图1的下半部分所示,生命教育应当是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人文教育,它沉淀在每个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中,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必须是一种真正内化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听几节课所能解决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的一种整合多种情绪和想法,并且有效调节自己生活状态的能力。生命教育在这种形式下能够很好的促进这种能力的养成。首先,这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依附于家庭和学校对于人文精神以及学生哲学修养的重视,不再是仅仅依附于几个任课教师应付任务式的空洞说教。其次,它将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渐渐学会主动的思考、交流和反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有东西去思考,也有方向去思考。四、哲学修养应被提到生命教育核心位置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大学中的人文精神日渐式微,哲学渐渐被视为鸡肋,它似乎与经济和就业永远也扯不上关系,但是它确是人类精神的根本,在理解人生意义,避免自我同一性危机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哲学修养应当被提到生命教育的核心位置,没有哲学修养却谈理解生命,终将是白费力气。

诚然,大学工具化以及职业化的教育理念无法在一时间转变,这些受到社会就业等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大学中无法实现人文精神重新取代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梦想。本文需要表明一种立场,那就是社会形式不应该过度的被施加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应当先适当放下校门外的激烈竞争形式,先教学生们思考和做人,让他们很好的统整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对整个人生的看法。也希望学校在安排繁密的专业课程的间隙里,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中留有一份“人情味”,比如与专业课无关的哲学或者心理学等课程的灵活安排,或者定期组织同学参加社会活动、文艺活动等等。哲学应当据理力争,在科学霸占和窒息学生几乎全部的空间后,及时的给他们送去一缕清风。

哲学是科学的根,我们在盲目痴迷科学的同时,也更应当稳住这个连结生命和精神的根。生命教育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哲学教育,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倡的哲学修养或者哲学教育并没有规定其内容,也就是说,本文并不赞同对于哲学较为固执的看法,即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才是我们唯一要学习和信奉的。哲学是一种人生态度,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和理解都不尽相同,这些都不应该受限于社会体制而被僵化的或者刻板的套上“好哲学”或者“坏哲学”的罪名,哲学并不存在好坏之分,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认为对于哲学修养有待于提高的同学来说,东西方哲学史是首先要去补课的,通过对于哲学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多的思考某位哲学家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看法等等。

结合上述思考,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往往是因为他们探寻不到生命的意义,这些也是由于教育机构长期对于科学主义信奉到了一种极致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也是由于现象学和人本主义等非科学取向的哲学流派散播的人文思想在我国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此一味的坚持科学主义哲学,学生就会渐渐变成学习的机器,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生命的意义,一旦出现负面情绪或者压力过大,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思考人生,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学生轻生是这种恶性循环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之一。只有做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整合,才能缓解学生在生命问题上的迷茫,才能在生命教育中实现更多的价值诉求。因此,现阶段的高校生命教育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它可以作为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载体,也可以作为一种呼唤教育模式调整的主力军,但是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前提:把生命教育的主位,还给学生。

第9篇: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英语教学 渗透

一、高中英语学科虽然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仍然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英语学科学习基础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教学, 学生就会遭受打击,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是不可能成功的,继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同样,教师也会因为长期不能获得成功感,而享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快乐,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就很难在英语教学中得以贯彻和落实。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导入、讲解、活动,包括作业等环节都要依据学情来设定,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成功,逐步达到学生争取自己的成功。教师在课堂中落实生命教育观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方法:点拨诱导法、主题讨论法、思考领会法、体验感悟法和实践操作法。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将所有的方法都运用到,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方法的选择。

例如,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looking good,feeling good》。教师就可以利用许多图片,让学生对于外表的比较,辨认哪一种是美。接着,教师可以运用点拨诱导法,让学生回答出外表美和心灵美哪一个更重要。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讨论给出让大家都比较认同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来回答问题,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学会如何真正的美是什么,同时英语的听和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获得了成功感的同时,也就享受了生命的快乐,教师也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的同时获得了成功感,体验了生命的快乐。

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挖掘不仅仅体现在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在生命面临突发的、灾难性的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像类似于什么是美等方面知识的这种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方法的运用,比起原先的纯粹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叶澜教授曾经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但实际上,分数地位的提升使得教育偏离了"生命"这一出发点和核心,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生命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了。在功利化的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教师有必要将目光放到追寻教育的本真上来,教育要做的不仅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珍爱生命、懂得体会生命的乐与苦,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完善生命的意义,实现成功的生命,体验生命的价值,并最终影响其人生,让学生都能幸福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三、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知识点,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使用点拨诱导法等策略的教学效果和传统的以英阿语技能教学比较, 前者的效果尤为明显。这就告诉教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一定的课堂教学又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因此,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正确的理念和好的教学方法为依托。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的效率。从生命的视角检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偏离了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英语词汇、语法的传授,重视教师的单向教学,重视教学结果,重视整体的划一,这是与生命教育的人性发展相违背的。英语教师应避免选择类似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