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生命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现状

第1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生命教育;德育

一、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定义不明确,主要以珍惜生命为主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日常对安全知识的掌握,面对突发事件的自保自救等为主;而对生命教育方面只注重“生”的教育,注重在现实中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使生命教育陷入大而空的泥潭中,忽视学生对于“死”的认识和正视,其实对中职生群体来说,他们对“死”的理解较为片面,不够深刻,对于生命和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第一,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没有结合。学校仍把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了课堂中对生命教育渗透和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缺乏人文的光辉。中职的文化课、德育课、专业课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专业课方面只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中职学校生命教育不系统。没有可使用的生命教育教材,用安全教育代替生命教育;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学校不重视生命教育,也没有在教学中践行生命教育,导致中职学校生命教育不系统。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没有意识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相背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课间和课后时间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内的行为,教师也应该投入一定的关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保证实现更加全面的生命教育系统。师资队伍缺乏,有30%教师不清楚什么是生命教育,有超过半数的班主任从来没开展过生命专题教育。当前的教学大环境都在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教师资源匮乏,学校在任用教师时就不会综合考虑教师的能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种生命教育的开展。教师水平不高,那么在接触生命教育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时候,理解起来就会存在一定困难,自然就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实际上,许多教师根本就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仍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学中心,没有真正地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令人痛心的事件。未能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式的生命教育网络,未达到教育目的。生命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未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开展生命教育举步维艰。目前,社会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支持相当有限,回避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学校的这种行为,在短期内会提升教学质量,但对学生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也很难承担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后果,因此,学校要综合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的意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二、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

(一)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架构校本生命教育教材: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从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开展学科渗透、专项课程教育、德育渗透、主题活动,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让校本教材为促进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先决性条件。教材是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在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让学生在对教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含义,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我国著名生命教育教师黄欣雯在讲述《南瓜汤》一课的时候,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效果很好,在课文讲述过程中,黄欣雯教师让学生运用自身思维进行联想和反省,让学生享受理解生命的美好过程。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利用情感展开生命教育。人都是情感性非常强的动物,如果学生没有情感,那么在追求幸福和生命方面就不会存在动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有时会受到人们的轻视和白眼,导致中职学生在情感上往往十分冷漠,因此,需要对学生展开情感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处在公平、公正的课堂中才能够体会到更加友好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在这方面的感受。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错误,但中职教育要清楚,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即使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也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这也符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原则。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心,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利用情感展开生命教育必须做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自己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加强与学生的生命互动,使学生对生命足够的敏感。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生命活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中心,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方式,并针对中职学科的特点,努力探索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保证课堂的生命活力。教师在优化课堂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采取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学习之中,从而有效加强生命教育的质量。以情境教学法来讲,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融入教师设定的环境之中,当然,教师需要在教学情境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在经过一个周期的学习之后,自然就会将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印在脑海之中[1]。3.增强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想让学生拥有充实健康的生命意识,就必须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正视学生的某些“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的行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东西,用自己的思想来开展生命教育,形成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增强生命教育理念,并不是理论足够就可以,还需要学校对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能力进行培训。生命教育领域中,有许多层次比较高的专家,例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等,这类的专家可能比较难请,但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比较优秀的培训资源,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

(三)在德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充分把握生命教育的元素。中职学校的德育教材种类丰富,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德育课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尊严、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哲学与人生”课程通过哲学的观点,让学生掌握关于生命的起源、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伟大,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战胜困难。“礼仪规范教程”课程让学生明白“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对已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引导学生在礼仪规范中发现世界的美好及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2.关注学生成长,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以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的方式,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运用心理测试和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潜能发展情况;通过记录分析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的发展状况,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3.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让学生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文学作品,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影像中生命与死亡的价值,让学生学会从中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欣赏生命。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到监狱、戒毒所等法制教育基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到自由的可贵,生命的珍贵;组织学生经常到敬老院、福利院做义工,送温暖、送爱心;帮扶贫困、残疾的学生,增进学生对苦难的理解,珍惜现在的生活状态,学会献爱心和感恩等[2]。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生命教育网络。要紧紧抓住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生命教育综合系统。家庭教育是基础,中职学生更需要家长的关爱,家长应多鼓励与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同时,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生命的理解、价值观等,对子女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生命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生命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是生命教育的大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不同人群、机构、企业和单位开展生命教育,增强人们对生命价值、意义和责任的认识,坚持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让社会充满正能量,避免负面的事物对中职生思想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3]。

三、结语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还应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更出彩的人生[4]。

参考文献:

[1]杰•唐纳德•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2-54.

[3]涂潋滟.在中职学科教学中整合与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2(9):32-33.

第2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职体育;现状;对策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需要重视生命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发展历史较短的学科,体育教学缺乏有效理论支持,实际的体育研究更加倾向于其他学科理论,实际的研究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实证研究中,希望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分析来掌握健康、体育之间的规律,但是却忽视了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协调性,否定了体育科学生命性特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使我国家庭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溺爱,因此一些学生对人缺乏感恩,严重缺乏生命意识,因此,校园中出现了很多自残或者是伤害他人等事件。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中缺乏生命教育理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对策,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改善学生体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精神生命教育,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完善对策

1.教学目标中加重生命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理念对提升高职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高职学生生命发展特点以及生命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大纲来制订生命教育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生命教育、高职体育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重视生命内涵,结合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等内容,完善培养要求,制订出更加符合体育教学需求的复合性教学目标,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身心体验

现代化理念影响促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实践,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开放性学习环境,尊重教学特殊性,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来看,普遍采用“放羊式”的宽松式教学方法,学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身心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生命意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生命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3.更新生命教育理念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需要重视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理念相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生活来构建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生命教育实际需求。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需求会直接影响培养工作目标,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职业体能,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特点来设置更加真实的学习场景,尽可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高强度活动直接影响生命质量。这就需要坚持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作用,重视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职业保健知识与体能训练之间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完善学生生命发展系统。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是重点内容,教师需要重视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生命,创造生命价值。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的系统性以及理论性,实现生命教育理念与职业生产之间的有效结合,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结合时展需求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山东省滨州学院的本科生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授课时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对《环境保护法》及世界环境日的了解、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希望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等。此次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72份,有效率95.3%。发放问卷时发给滨州学院大三年级与大四年级非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被调查的学生专业涵盖了软件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安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学等41个本科专业。收回的问卷中大三年级共回收问卷396份,大四年级共回收问卷176份。问卷调查时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男女比例适中,被调查的同学涵盖滨州学院的全部18个本科系。问卷调查结果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研结果

目前,高校陆续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全面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应有的效应。生活中仍存在着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及课程如表1所示,仅有17.6%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达59.1%的同学选择“知道些零碎知识”,而另外23.3%的同学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如表2所示,仅有6.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较多,32.1%的同学选择“适中”,高达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较少,另有6.1%的同学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感兴趣。

(二)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程度及平时穿插的知识如表3所示,32.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完善的,而高达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如表4所示,对于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仅6.8%的同学认为较多,36.4%的同学认为适中,而高达52.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较少,另有4.1%的同学对此不感兴趣。

(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如表5所示,7.4%的同学认为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很多,而高达45.3%的同学对其了解的“不多”,同时高达43.9%的同学认为对其了解的“很少”,另外3.4%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一无所知。如表6所示,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个问题的同学占50%,回答错误的同学也占50%。

(四)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及教育方式如表7所示,对于“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最多”这一问题,有35.4%的同学通过广播电视途径获取的最多,有46%的同学通过报刊杂志、书籍途径获取的最多,而通过校园宣传栏、海报途径获取最多的同学占16.9%,选择社会团体宣传途径的仅占1.7%。如表8所示,对于“最希望哪种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28.4%的同学希望以班级为结构,31.7%的同学希望以学生社团为结构,25.7%的同学希望自发组织结构单元,另有14.2%的同学选择服从系里安排。

三、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开设的课程较少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高达82.4%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或仅知道些零碎知识,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较少,52.7%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较少,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完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查中发现,高达92.6%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不多、很少、甚至一无所知,50%的同学不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仅有38.2%的同学认为其破坏森林而不用。说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但仍比较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缺乏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人数极低。大部分同学忽略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性。

(三)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比较冷漠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生态文明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6.1%的同学对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不感兴趣,4.1%的同学对教师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可见,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全面根治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将大学生全面团结到共创生态文明的队伍中来。

四、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因此学校有必要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例如可以在本科专业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性质的公共课,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考虑增加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的深度。在生态文明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可以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等途径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普通课的讲授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生态文明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教育,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表现的比较消极,忽视生态文明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消除部分同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这部分同学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的论坛,让学生坦率真诚地发表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鼓励学生们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态文明的距离,有利于消除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仅占16.9%。因此,学校应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以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及其它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高校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实地考察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弥补长期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漏洞,增强学生独自面对不和谐现象时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和谐的实践行为,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4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分子生命科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已经渐渐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了生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门科学通常被称为“分子生命科学”。分子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前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分子生命科学又因其内容的复杂性、高度抽象性等特点,和数学、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一起被列入了基础学科的范畴,使人一听感觉很有意思,但是一学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头痛不已。本文试从职业学校分子生命科学的教育现状、教育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分子生命科学教育的现状

1.分子生命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分子生命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即使是教师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新信息,所以,也就不了解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式;而作为学生,他们因缺乏背景知识,无法理解足够的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学习。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分子生物信息,大部分学生要么不感兴趣,要么敬而远之,不知如何入手及如何分析。

2.概念的理解和推理的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校在教授分子生命科学的时候,都是将分子生物学单独列出来讲,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不利于联系宏观现象,另一方面,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概念,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理,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干脆就逃课,最后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现象。

3.实验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分子生命科学的实验操作基本都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所以,要想真正进行系统、综合的分子生命科学的实验的话,不但需要许多仪器,而且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试剂、酶、菌种等材料要么有毒、要么价格不菲、要么不易保存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因为安全问题束缚了分子生命科学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实验经费的不足,导致一些实验只能在课堂上讲授,而不能使学生动手操作。

4.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络如此便利的现代社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演示,也能够弥补因现实条件所限造成的教学缺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的精力和知识体系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三、分子生命科学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涉及面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分子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需要用到很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轻松。

2.概念难于理解、内容缺乏想象。

在分子生命科学的学习中,概念的多重意义和变化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分子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其中的基本概念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原有的意义或变得更为详细。另外,分子生命科学的内容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事件,并且经常使用特殊的符号。在学习特定知识的时候,经常用到该领域的语言,这使学生一方面因缺乏感官的刺激,另一方面因特定语言难记而感到厌倦。

3.教学设备需更新,教学经费要充足。

对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分子生命科学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不但需要他们熟知理论知识,而且要将理论知识和原理熟练地运用到实验中。但是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即使是校方注意到分子生物实验对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也往往有心无力,致使本科教学设备落后,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4.部分内容的讲授需借助网络资源。

一个生命科学的概念,大部分涉及集群的过程,而这又涉及复杂的生物物理,生化,生态现象。为了解新兴的概念,学习者必须通过复杂的信息空间进行筛选,区别对待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特别是难于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如自然选择、进化、变异、分子重组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四、对教育研究与教学的启示

1.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确定讲课的核心内容。

由于分子生命科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并且分布于不同的课程学习中,因此,应该编制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分子生命科学丛书,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单独把分子知识列在一起,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2.科学规范地界定概念,通俗易懂地教授知识。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推理困难已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焦点。目前也有一些高校正在采取措施,以缩短实践和分子生命科学教学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分子生命科学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

3.构建合理网络平台,增强网络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分子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利用网络视频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改变学生关于分子生命科学现象的抽象思维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工作。

4.重视分子生命科学领域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

虽然目前核物理等学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科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分子生命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人们对在哲学和伦理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总之,分子生命科学核心内容的确立,概念的理解,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及知识的传播和伦理道德的研究是本文在分子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关注点。建议在高校进行更多的研究活动,了解学生对分子生命科学新概念的理解和学习的情况,建立分子生命科学大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利用分子生物知识为社会服务。

第5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一、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倾注了对生命的关爱、体悟和润泽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在选题和研究视角方面则独辟新径,围绕着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生命教育在不同语境下的一系列新观点,突破了常规选题中的一些命题束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该书尝试性地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现状,尤其是作者从内涵论和外延论两个方面解读生命,浸润着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解读还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抑或从沉淀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中找寻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到立足现实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塑与建构,每一章节无不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体悟、关爱和润泽。

二、方法新颖,资料翔实,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到论证思路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实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广泛运用文献法,解读生命与生命教育,找寻转型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哲学参照和理论依据;二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三是利用比较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使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高校生命教育运行方式的可行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在第五章研究生态学视野下生命系统的构建时,作者不仅独创了生命主题系统表,而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生命主题调查问卷》,选取所在省十所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时注重时贯古今、域涉中外,做到了博采众长、主干突出。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和深层次的反思、解读和建构,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特论证思路,回归了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结构严谨,新意迭出,构建了生命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框架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结构严谨,思路明晰,内容宏富,新意迭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概念解读、现状反思和对策梳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体系框架。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内涵论和外延论的视角对生命及生命教育进行了深透解读与论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第二章通过对几组数据和若干实例的思考与探问,映射出大学生生命的困境并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归因。第三章依次从生命教育的归宿、价值以及方法载体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第四章从中西两种文化沉淀中提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润泽和经验借鉴,尤其是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找寻其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生命教育的文化依托。第五章从生态学的视角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立足理论,关照现实,实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平台的双向建构

关切现实,既是理论的职责所系,又是理论的生命所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既有对生命教育的学理分析,也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关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践行意义。作者不仅从生态学视角对大学生自然性生命世界、现实性生命世界、超越性生命世界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而且还进一步接近地气,非常务实地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原则,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层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作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支撑平台的诸多策略。可见,该书不仅注重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搭建和体系构建,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和行为养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对策与模式。

第6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0-0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2004年11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为97.5%,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生命的认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13%的人感觉“有缺点,但还不错”,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

2.对生命情感的看法。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你会……”时,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难以接受”,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让对方不好过”,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差。

3.对生命责任的认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责任感差,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你会……”时,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对生命挫折的态度。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生命体验较单一,抗压能力低,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从头再来”,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尽量转移注意力”,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8.2%的学生选择“奉献,体现个人价值”,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第7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这项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了解了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对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对自杀持不同观点的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根据当前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试从积极心理学教育角度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建议。         

生命教育情况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接受过生命教育,但仍有13.8%的学生从未接受过生命教育,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被试群体中,大学中接受过生命教育的比例要低于小学和中学,说明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有所欠缺,函待完善;从接受生命教育的途径来看,学校教育占首位,其次为家庭教育,表明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有63.2%的被试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非常必要,35.6%的被试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一定必要,另有1.2%的被试认为没太多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渴望得到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都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因此,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能仅仅从问题出发,而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及理念,创设新的生命教育模式。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建构积极型生命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生命教育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传统教育大多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对其生命态度的培养,应将课堂视为培育大学生生命态度的重要途径,发挥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作用。要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改变原有的从问题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无法实现的,可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生命教育课上,注重讲解生命相关知识,使学生重视生命教育理论学习。课程的设计应关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正能量,培养其积极人格。教学中,要营造积极和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引导其发掘自身积极的一面,勇敢面对挫折,笑对人生。通过积极型生命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2.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体验和积极品质与群体以及社会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强调营造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从学校方面来说,应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便为塑造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人格构建一个潜移默化的氛围。大学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J环,努力营造一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良好气氛,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校要完成好自身的教育、服务与引导功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日常的主题班会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丰富与充实自己的人生。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与氛围中,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持久长效作用。

3.开展积极型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生命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直接面向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把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受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高校要善于利用学生会与社团等学生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专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品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探险活动,增加学生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懂得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展览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生命之美好,增强自身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利用寒暑假,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当前的幸福;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生命知识,体验幸福与快乐,生命的珍贵性,激发大学生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积极运用新媒体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高校生命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多层次生命教育体系。比如,可以建立生命教育相关网站,以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呈现生命教育知识,宣传积极型生命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一起分享生命中的积极体验,丰富彼此的生命经验。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以开设生命教育阅读专栏,推荐各种优秀的生命教育书籍、讲座和视频等。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与宣传中,应该更多地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开展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和有正能量的生命事迹和故事,使学生对生命充满热情,形成科学的生命态度。   

第8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生命教育 中职学校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整个中国迅速被悲痛吞没。那些失去生命的小学生、中学生们,留给国人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并由此引发开展校内“生命教育”活动的,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笔者也有一些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观点。

一、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我们所说得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1.变换角度,重现关系。它是一种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2.体现本质,尊重生命。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3.关注现在,关怀明天。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1.生命教育缺失

当今青少年轻视他人生命、漠视自身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让我们看看相关报道:2006年1月16日,年仅16岁的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五)班女生吴雯雯,由于考试期间没扎辫子,被拒考场,她最终选择了轻生;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这些残酷事情还在发生着,花季变成花祭!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摧残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中小学生残忍伤害小动物,随意践踏树木花草、破坏公共设施。

面对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做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举动?笔者认为这其中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然而这一神圣使命在我们现行教育中已遭忽视或被遗忘,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是压力,生活的乐趣不存,生命的意义不在,所以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独立的欲望、叛逆的性格、自以为是却又自卑的心态。这种心理现象与心理冲突,造成埃里克森所谓的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危机。尤其中职生面临一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一方面有着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又会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他们想独立不受管教,却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及成人的帮助与支持。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心理有许多的困惑和不满的情绪时,他们希望解决这些困扰,却不愿接受父母、师长及成人的指点,同时也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会向同伴倾诉,对外部干涉的抗拒比较明显,宁愿自己一个人积压在心里。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导致了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辅导格外重要。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促进健康成长。

三、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我们说教学只是手段,最终方向是育人,是创造富有精神活力的伟大生命。可以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来实施,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形成一批生命教育精品课程;隐性课程如建设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专题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在国外,生命教育一般集中在对知识、性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等方面,由学校和专门的社会机构加以实施。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现状,我们的生命教育专题可以分为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等。

3.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教育、仪式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参观、综合实践等,使学生体会生命的快乐和宝贵。比如在学生中开展“珍爱生命,把握现在”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辩论会、读书会,开设网上论坛,自编自演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4.通过周边资源实施生命教育

充分挖掘中职生的生活经验和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有主题地开展好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此外可利用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心理量表等文本资源和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5.通过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来辅助生命教育

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总之,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该做到为教育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因校因地制宜设计活动,使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可君,姚本先.快乐人生的良方——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彭志斌,梁丽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8):177.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4]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D].浙江:浙江大学,2003.

[6]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3.

[7]宋广文.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R].浙江:浙江心理健康活动观摩活动,2006.

[8]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9]中华生命教育网.lifedu. cn/.

第9篇: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 警察体育 教育

一、我国警察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我国警察体育课程设置中长期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造成在警务实战中公安民警因缺乏生命保护意识而出现大量伤亡的后果。目前,我国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是警察生活的真实写照。民警们在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中伤亡人数有增无减,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量的增加,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违法犯罪突出,加上犯罪分子穷凶极恶,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持枪、持械作案,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执勤民警遭到暴力袭击伤亡的情况不断发生,给基层民警执勤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05年8月,公安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警察素质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警察体育教育的研究。”由此可见,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与公安实战需要是紧密相连的。基于此,公安机关对民警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精湛的擒敌技术,还需要具备惩治违法和犯罪的警察技能。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培育,透过教育的机制去体验、培养及践行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以求学生能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

(一)警察体育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由于把生命教育理论引入警察体育教育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我们必须对警察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我现以江西警察学院学生的警察体育课程教育现状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如何看待警察体育的课程设置情况” (见附表1)的调查,我发现:有262名学生选择了“所学的这些课程非常有用,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知识”,占总人数的47.29%,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此数据说明这部分学生认为警察体育课程的设置对自己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排在第二位的选项是“没有必要学习这么多课程,学了也忘了”,选择的人占总人数的24.18%。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学的东西能够更细化、更专业,以便更好地应对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无所谓的心态,觉得学什么都一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警察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警察院校自身特点,因此,在警察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注重警察实战能力的培训,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这种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确实曾为我国公安民警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现在的社会形势和治安情况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现在社会的暴力犯罪倾向日益突出,特别是恶性案件如持枪抢劫、劫持人质、武装走私、贩毒和恐怖爆炸等有了大幅度上升,使得警察职业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警察需要面对更加凶残的犯人以及更为险恶的斗争环境。新形势不但对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其具有生命意识,能够保护自己,珍爱生命。虽然,我国现在的公安本科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较之过去有了一些变革,但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有新的变化,基本上还未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且课程设置不完整,远不能与现代公安工作需求相适应。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

(三)警察体育课程结构

目前,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征,它反映课程内容以何种组织形式呈现。警察体育课程很少出现在在职警察培训中,教学点不多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以警械课、射击课形式出现。通过对参训教官和警员的调查(见附表2),认为现阶段警察体育课程结构急需改进的教师占37.5%,学生占65.16%;认为有待改进的教师占54.17%,学生占29.07%。由此可见,警察体育课程在结构上进行改进任重道远。

二、警察体育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警察长期处于高强度、高负荷、高危险的工作状态下,平均寿命仅为50岁左右,因公牺牲警察平均寿命则在30岁左右。2001年有443名警察英勇牺牲,其中在暴力袭击中以及在执行查缉、追捕时牺牲的民警有106名,占牺牲民警总数的23%。2008年7月1日,一名外地来沪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用刀连续捅了11人,其中死亡6人,重伤5人。面对民警牺牲和受伤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的情况,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减少伤亡的方法,减小公安民警在执法时所面临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在警察体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从而提高警察的生命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警察体育是警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能,增强体质,提高惩治违法犯罪的体育技能,掌握警察实战技能,最终实现约束、打击和制服违法犯罪目标的身体运动。它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人民警察精神文明的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警察身体体质和警务技能,有效保护警察身心健康是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要责任。广大警察应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下,提高警察能力。我们只有尊重生命的教育,才能促进事业更好的发展,才能让生命本身审视自身的美与魅力,让公安事业更加具有主体意识色彩。因此,我们应该把生命教育与警察体育教育结合起来,突出警察体育教育的生命特色。

(一)有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

警察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强,这是他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这一原因也使得警察院校的学生生存手段比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强,不会轻易轻生。所以,在警察院校实施生命教育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生命教育在警察院校实施也有一定难度,这是由于警察院校自身特点导致的,比如警察院校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而忽视通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实现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提升,抑制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只能使学生得到暂时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不符合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果我们以生命的视角审视警察体育教育,就会发现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加强锻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理想性的需要,还可以实现其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从而为今后公安实战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有利于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在警察体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符合新形势对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即可以体现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要求,关注学生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并能通过最具体的警察体育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警察体育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从而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三)有利于熟练掌握警务技能,保护自身安全

警察体育是指人民警察为了能够在执行警务活动时熟练掌握和运用所需的动作技能,以警察学、体育学、军事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能够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从而体现综合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的教育和训练过程。生命教育是保障和促进警察体育教育的前提,可对民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使警察在掌握警务技能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因此,在警察体育中加入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生命教育是一种视野,它可以把警察体育教育置身于人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上,从而促进人,即促进个体生命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生命价值的最大体现。生命教育还是一种观念,它具有融合的特性,与警察体育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融警察体育教育于生命教育之中,融个体生命于万物生命之中,融公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于警察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此外,生命教育还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特点,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学生这个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三、生命教育在警察体育教育中的课程构建

警察体育应以生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及警察警务技能教育为主体的教育,阐述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探讨以生命教育为手段来推动警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将生命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指导,对警察自我概念、警民关系、警务技术能力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若干建议,为警察体育规划和警察体育教官的实践作参考。生命教育在实施的形式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如在台湾地区,有一些中学就开设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并规定了相应的课时,聘请了专业的教师。(2)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中的一个单元进行讲授。如我们可以在综合课程里设置生存教育、生命美育、情感教育等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这样更有易于学生体会和理解生命的意义。(3)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活动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这不仅可以丰富生命教育的资源,还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研究如何在警察体育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构建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理念在警察体育教育中的模式,把警察体育教育从认知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以促进警察提高其生命意识。

(一)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确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指培育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生活能力的活动,且教育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生活的经验中,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有创造能力,能在创造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然而,多年来,教育没有关注人心灵的成长,没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而只是关注技能的培养,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实施生命教育,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意义,即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生命的尊重,使人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既是生命教育的宗旨,也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所以,警察院校在警察体育教学理念中应当重塑生命教育理念,加强警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警察生命质量。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果警察自身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使他们担负起打击犯罪,保证社会安宁的重任。这样,社会的安宁无法得到实现,同时也无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在警察遭受不法侵害、危及自身安全时,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他们该怎样防卫才属合法”这些问题。这不仅仅是保障警察合法权益的问题,更是警察应该采用怎样安全有效的执法手段来制止犯罪,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这是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1)预防伤害事件;(2)张扬学生个性和人格;(3)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实施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生命教育内容广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教育环节。在警察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通过课程设计及教学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进而能够珍惜自己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豁达的人生观与自在的生活观,体现生命真正的价值。

(三)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

要想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就要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对此,我们应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学校的党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在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中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与此同时,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真正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此外,学校还应举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生命活力的舞台和人际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学生享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从而点燃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

生命之趣乃是会及他人的关心,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仍处于实践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也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要想使生命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生命教育的理论,积极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在警察院校中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我们必须积极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实现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出去,让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都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生命教育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是现代社会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增长,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人民警察由于其职责分工所具有的职业特殊性,以及社会对警察的关注,决定了其在国家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警察不但需要有特殊的专业知识来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更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以及生命与关怀等方面的教育,让从事警察职业的人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警察学院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警察自身能力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符合警察职业需要,能加强警务本领,打击罪犯,又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因此,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在警察体育中的教学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5).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但艳芳,刘晓莲.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

[5]王平.论警察体能和警务技能训练的重要性[J].体育学院学报,2003(4).

[6]陈运,刘欣.促进警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2008(9).

基金项目:江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生命教育视域下的警察体育教育研究》(11YB 4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