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

第1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宁波;减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70-03

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高耗能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近年来,各国以保护环境为由,力主对高耗能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限制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气候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法国则提出将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巨额碳关税。

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WTO在环境和贸易问题的立场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征收碳关税即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来看,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的商品占了主导地位。而提出开征碳关税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是我国的主要市场,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即将面临碳关税壁垒的压力。在此情形下,有必要对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进行研究,制订相应的减排措施,以降低出口成本,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个目的,本文以全国外贸百强列第七位的宁波为数据样本,测算该地区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并分析如何减少出口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对策措施。

1 宁波主要出口商品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碳排放主要与能源消耗相关,是化石能源燃烧的副产品。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标准,碳排放量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目前我国并未对碳排放量进行监测,因此很多数据均通过对能源消耗而计算得来。

本文采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提出的方法计算出口商品的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燃烧释放的CO2量。

燃煤的碳释放量=耗煤量×0.982×0.73257

上式中:0.982为有效氧化分数;0.73257为每吨标准煤的含碳量。

在获得相同热能情况下,燃油的碳释放量=燃油折算成的标准煤当量×0.982×0.73257×0.813(燃油释放CO2量/燃煤释放CO2量);

在获得相同热能情况下,燃气的碳释放量=燃气折算成的标准煤当量×0.982×0.73257×0.561(天然气释放CO2量/燃煤释放CO2量)。

在采用上述方法计算碳排放量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处理:

针对宁波对外出口商品数据,笔者撷取了出口量前20位商品(前20位商品占总出口产品的比例高达50.4%),本文数据中,能源消费量、历年全市及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源自宁波统计年鉴2006-2011年的数据,出口商品数据源自宁波外经贸局。出口商品所属行业的划分则根据质检总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来进行统计。

要计算宁波主要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可先将宁波主要出口商品进行分行业归类,然后,根据ORNL的方法对分行业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量进行计算,以上结果得到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各行业工业产值的比值就是行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每个行业占行业出口生产总值的比例相乘,就可以得到各行业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

(1)2006-2010年宁波工业分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碳排放这一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即碳排放强度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宁波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见表1),与其工业产值的比值就是其碳排放强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宁波各个行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仅为2006年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仅为2006年的百分之三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甚至达到了2006年的百分之二十。这与我国近几年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并提高相关产品的排放标准政策有关,比如2006年起,我国就提高了服装业污水的排放标准以及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审核;各种装备制造业也纷纷制定了行业的绿色标准。但也有部份行业碳排放强度五年来并未下降,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其中家具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小是因为国家对家具制造业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的排放标准实施较晚,自2011年起,这几个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才有所提高;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于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和压延,碳排放强度大于1,多年来没有下降,说明宁波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对能源效率和结构问题关注不够,没在在资源开采的技术上有所突破,未能切实降低碳排放强度。

(2)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宁波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每个行业占行业出口生产总值的比例(见表3)相乘,就可以推出各行业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见表4)。

根据表4,可以看出纺织业、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造纸这四大行业所占比例最高,这四大行业对应的出口商品为:纺织纱线与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钢材、纸及纸板(未切成形的)。2006年到2010年,这几个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高达40%,这与其行业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以碳排放量比例排位第一的纺织业为例,纺织业位列国家“十一五”统计的10个高耗能工业部门的第一位,作为纺织工业重要部分的化纤行业则高度依赖石油资源,而且化纤行业还面临着高能耗、重污染的问题;就排位第二的纺织服装业而言,服装从原材料的制作到其自身的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个环节均会排放出一定的二氧化碳以及消耗大量的能源;排位第三的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所占出口比例并不高,在出口前二十种主要商品中排名末位,但因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煤、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折合而成的标准煤高出其他行业好几倍,因此碳排放量高居不下;排位第四的造纸业是国家七大“三高”产业之一,资源、能源消耗高,需消耗大量的原煤、汽油、柴油、燃料油,污染严重,能耗效率低下。

2 结论与启示

本文根据宁波主要出口商品所属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工业产值和出口比例,计算出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量所占比例,结果发现:

从整体规模上看,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并无下降的趋势。部份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强度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出口量的攀升,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没有太大变化。而部份行业如纺织业、交通运输、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及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平稳变化的态势。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资源密集型的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及出口规模多年来没有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碳排放强度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其出口规模略有所扩大,耗费能源没有明显下降,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比例一直为21%多,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本身碳排放强度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小,其碳排放量在出口行业中所占比例较低,对宁波出口商品整体减排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减排意识的普及,碳关税未来将成为影响宁波出口商品的新绿色贸易壁垒。此外,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即碳排放强度)需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省市,纳入各省市的发展规划并作为约束性目标的要求。总体上来讲,“低碳”贸易势在必行,我们应及早制定相应的出口减排措施,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以宁波为例,需筛选出碳排放量高的行业进行重点减排,根据对表4主要出口商品分行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的分析,当前宁波需对纺织业、纺织服装与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造纸这四大重点碳排放行业进行减排。

首先是纺织业及纺织服装业。这两个行业出口比例与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均排前两位。在此可将宁波的纺织、服装业与同是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最发达的深圳作比较。根据深圳统计年鉴的数据,深圳2009年、2010年服装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13、0.11,低于宁波。究其原因,深圳很早就对服装业进行转型升级,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制造环节,不断地向价值链的两端(研发、设计、销售)升级,打造出了多个自主品牌,这样可以达到合理分配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深圳服装企业致力技术创新以降低碳排放。如深圳的利华成衣集团花费百万资金改造纺织设备,改进工艺,推动了低碳纺织品的生产,如此循环利用节省下来的资金达280万元,远高出花费的资金。而宁波服装虽然出口量巨大,却仍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出口的交货值只占出口额的1%。贴牌加工模式实质上是生产发达国家外包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这种对资源高强度、高密集化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

针对这二行业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从服装的面料入手,纺织及服装业所用面料主要是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的碳排放量极大,可尽量使用丝绸、棉麻等天然纤维等面料进行生产,并鼓励环保型、低能耗面料等新型面料的开发;第二,对纺织业的产品及设备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消耗、节约染化料、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工艺,生产批量小、个性化、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开发新型工艺设备和改造落后高能耗设备,当前纺织设备的热效率低,消耗能源量大,改造之后,不但可以增强产品出口的优势,还能节省能源与原料的消耗,以适应国外市场更高的进入标准;第三,加快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将宁波纺织服装业从“贴牌生产”向原创设计、自创品牌、创立名牌转变,逐步调整升级为高设计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意型产业。第四,注重配套环节的节能减排。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关注原料、工艺及设备,还要考虑其他环节如运输历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即推行服装低能耗、低排放运输方式,在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环节,充分考虑环境污染问题,使运输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其次,黑色金属压延制造业。针对这一行业的措施措施如下:一方面,注重技改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产品的开发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重点,研究能够增加载重量、节能,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轻型高强度钢材。钢材品种的改造提升有助于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增强钢材出口的优势;另一方面,钢铁产业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出口的钢材碳排放量高,需调控钢铁制造产业规模,禁止盲目扩大产能,支持以提升质量、节省能源、改善工艺等为目的而扩建的钢铁项目,所有投资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前提,以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为由;加强减排核查,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督检查,按期淘汰有关政策明确需淘汰的设备。

最后,造纸业。针对造纸业的措施如下:一方面,选择可再生木材原料。木材和纸产品是可再生和可循环使用的产品,使用林木原材料可以扩大生物质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着重发展新型生物经济和循环经济,采用全新技术对农业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以制浆造纸。努力发展木浆、废纸浆等纤维原料,减少节能环保难度较大的草类原料比重;另一方面,选择可再生的燃料。在造纸的过程中,化石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农村、林地的剩余木材、加工剩余木材、产品废材及循环利用材以及制浆造纸业等所产生的废弃物等产品是可循环的生物质能源。可循环原料及燃料的使用可大大降低隐含在造纸业当中的碳排放量。

以上是针对碳排放量占出口比例较大的一些重点行业提出的减排措施。要想降低宁波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出口企业申请相关产品的碳标签,即核算出商品从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用数据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影响消费决定,引导消费者选择较低碳足迹的环境友好产品,最终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企业来说,引入碳标签,量化碳排放指标,并计算每个生产零部件、每个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数据,生产成本肯定会上升,但从长远来看,产品的低碳化实际上是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加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

另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降低出口商品的碳排放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技术密集型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本身碳排放强度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增加其出口的比重,努力降低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等占碳排放量比例较大的产品出口比重,是降低碳排放,避开碳关税的有效途径。

总之,只有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先一步实现出口商品的低碳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外低碳贸易壁垒,对外贸易才能在低碳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海鹏,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第2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二字对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陌生。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量的最大来源,进行低碳建筑研究在当下显得格外重要。要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必须经过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建筑设计的初期,注重对建筑建设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有利于实现建筑的低碳化,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建筑呢?我们又该如何通过相关设计来使高能耗建筑转变为低碳建筑呢?以上问题笔者将为您在下文中一一解答。

一、低碳建筑的定义

低碳,简单来说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低碳建筑,一般指的是在选用建材和相关设备,以及后来的施工建造和最终使用这整个过程中,尽量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的建筑。

二、在建筑领域推广低碳设计的必要性

为什么一定要在建筑领域推广低碳建筑设计呢?这一方面是由日益恶劣的全球环境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业本身的高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导致的。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环境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大气中过高的二氧化碳含量使得全球气温上升,两极冰川不断消融,海平面的继续上升将会淹没大多数沿海城市,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建筑业也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作出响应。

其次,建筑业本身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巨头。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中的一半都用来建造各种建筑,而人类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的一半,也是来自于建筑物。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的建筑业能耗占到了终端总能耗的五分之二,相应的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也远高于人们通常认为是二氧化碳最大制造者的运输业和工业。这个问题在我国尤其严重,由于我国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十分低,这使得我国每建成1的建筑,就会产生出0.8t的碳;而我国绝大部分的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建筑业几乎是我国二氧化碳的最大生产机。出于这种情况,限制建筑业减少碳的排放量已经是我国推行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采取的措施。

以上原因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控制建筑业的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可是为什么要注重设计初期的低碳设计呢,难道在之后就无法控制吗?答案是肯定的,下面笔者将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3.在设计初期实现低碳方案的原因

在建筑设计中,涉及到能源使用的相关决策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设计初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相应的能量顾问参与,那么对碳排放量的评估就无法实现。而真正进入施工阶段后,整个工作重心都放在如何完美实现设计师的构想上,那时再提降低能耗显然也不会受到重视。因此,在设计初期就将控制碳排放量加入整个施工计划中,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碳排放量降低。

既然在设计初期实现低碳设计方案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有哪些策略可以用来达到这一目的呢?下面详细说一下。

三、建筑低碳设计的方法

要建造低碳建筑,首先要做到是培养设计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并将它贯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但是,只是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贯彻这个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这种理念延伸到建筑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后续环节中,争取使建筑能耗降到最低,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此外,在保障建筑本身质量的前提下对再生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也有助于节能减排。

说了这么多,都是推广低碳理念,那么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要怎样实行建筑的低碳化呢?笔者提供了几个方案,仅供参考。

1.建筑环境低碳化

在前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一定要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力求保持环境和建筑的和谐统一,最好的效果就是利用建筑本身的低碳节能特性来反作用于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具体说来,首先要尽可能地提高建筑物周边的绿地覆盖率,因为有效的二氧化碳吸收率在另一方面就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如果设计师进行的是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那么一定要对建筑物周围的道路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保障道路的畅通,避免大量车辆拥堵增加尾气排放。在做整体布局时,设计师要尽量使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能够完美融合,不能以突出建筑而牺牲建筑场所本身的生态平衡。

2.建筑材料的低碳化

第3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在当今社会,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止全球变暖的趋势,是全人类的共识。低碳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市政基础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设施。所以,研究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路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概念

作为低碳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定义为: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之中,把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尽最大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给市民最舒适、最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内涵为提高能效,最大限度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最终目的为减轻环境的承受负担,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为技术的创新、制度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

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是低碳生活理念和可持续啊发展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它低碳化发展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子,存进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市政基础设施不仅仅要求政府通过立法、监督和引导等方式支持,更需要所有的民众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路径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开发无污染的新能源和能源的重复循环利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念,低碳生活理念的观念转变,低碳技术的技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市政基础建设低碳化的内涵。

二、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必要性

1、市政基础建设的碳排放量大。市政基础设施覆盖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含碳材料。据研究统计,市政基础设施耗费的能源占据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之二十。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被排放。

2、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市政基础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市政设施还不完善,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大规模建设。

3、啥子哼基础设计碳排放量大。市政基础建设项目中往往包含许多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排放的项目。比如交通运行和建筑施工,都是高碳排放密度的行业。

这三点都表明,市政基础设施走低碳化发展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三、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目标

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基础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建设低碳城市必定能够推动低碳社会的建设步伐。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如图所示:

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最根本的途径是节能减排,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减少能源的使用;二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开发可再生洁净能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循序渐进,就能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低碳化。

四、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参与主体

市政基础设施是一种公共设施,企业、政府和居民都是参与的主体。所以,在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过程中,三者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过三者的责任是不同的。其中政府是是低碳化建设的核心主体,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由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执行,才能保证低碳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主体,参与力度与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程度直接相关,不过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追求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居民的参与基数最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化进展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低碳化。

五、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如图所示:

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的首要任务是由专辑济源分析计算市政设施建设的碳足迹、碳排放量,从而找出低碳化的关键点,在正定各个阶段的具体方案。最后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下达到低碳化的目的。具体情况如下:

1、市政基础设施的碳足迹和碳排放量

需要对碳进行量化,才能评判碳排放量的多少。碳足迹指的是一个组织、主体或者产品直接和简介产生温室气体的总量。碳足迹可以分为直接碳足迹和简介碳足迹:直接碳足迹指运营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简介碳足迹指服务和产品带来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理论是碳排放的思想基础,可以通过将市政基础设施的碳排量转换成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来进行计算:

其中,GCE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碳排放量,ECi是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CEF(E)i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MCj是第j种材料的消耗量,CEF(M)j第j中材料的碳排放因子。

2、关键点的选择

关键点指的是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中碳排放量大,但是具有减排空间的子系统。对这些子系统实施科学的节能减排方法,是实现低碳化的重点。准确的找出关键点对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设计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非常重要,而影响关键点的因素是碳排放量与减排潜力。所以,在选择关键点之前,一定要对子系统的碳排放量进行认真的核算,并反复推论子系统存在的节能减排空间,找出最合适的关键点。一般来时,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公共交通。使用低碳燃料、改变市民出行方式等措施都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3、低碳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拆除模式

(1)低碳规划,在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时,要尽量进行低碳化、循环化布置;

(2)低碳设计,市政基础设计的设计必须负荷低碳理念;

(3)低碳施工,市政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要选用低碳材料,并采用有效的施工工艺,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

(4)低碳运营,运营过程选择节能方案,降低碳排放量;

(5)低碳拆除,选择节能方案,提高材料的回收率。

4、低碳化措施

低碳可以通过减碳和固碳两种方式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另外,应用新型清洁能源代替现有能源,植树造林吸收温室气体,都可以使市政低碳化得以实现。

六、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是低碳经济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血药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研究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路径意义重大,目前仍在摸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蔡继云,亢瑾,刘腾飞.浅析市政体育设施低碳化发展路径[J].新西路.2012.02—03:63——67.

[2]束惠萍,李灵.现代都市的市政基础建设低碳发展浅析——以常州市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1:13——16.

[3]章蓓蓓,黄有亮.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及其发展路径[J].建筑经济.2010.9:97——101.

[4]郭慧梅.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邹低碳化之路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6:77——81.

第4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节能降耗;服务环境

目前,住宅建筑的发展是以低碳化和智能化为主流的,低碳建筑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展建筑节能,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对推动低碳节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上,低碳住宅标准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需要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

1 低碳地产的定位与现状

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在房地产业的一种经济转型,尚处于摸索与探索阶段,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各企业只是按照自己的理念打造低碳地产。对于碳排放量的计算、低碳评价体系等都处于研究阶段。一方面低碳地产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得低碳地产的开发形成误区,低碳地产理念的渗透不足使得低碳地产无法系统落实。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新兴节能环保产业处于投入期,技术不成熟,产业化比较落后。发展低碳地产成本高风险大,大多数企业对于低碳地产仍持观望态度。

2 低碳住宅的概念划分

2.1 低碳住宅应满足的条件

建造低碳住宅是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涉及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等诸多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低碳住宅应该从项目前期决策到运营维护直至拆除报废整个过程中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从实质上减少碳排放总量。本文认为低碳住宅应该基于系统的角度,侧重住宅的持续节能降耗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更注重服务环境,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达到建筑与人、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全面实质低碳。因此,低碳住宅要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2.1.1 实施系统全过程的低碳控制

系统低碳侧重对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中系统总量的“碳控”。房地产低碳是一个系统过程,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低碳,或简单使用节能材或是采取部分节能技术的狭隘低碳,而是从早期的土地规划、建筑材料、建设施工、交付使用到物业管理等各环节,从设计师、建造师到使用者等各参与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将系统碳排放量减少到控制线下,甚至达到零碳或负碳。

2.1.2 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

产品的持续降耗性体现了碳排放控制的时间价值。据统计,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美国房产寿命为74年,欧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则超过80年,英国的建筑物达132年,建筑的低寿命无疑会大大增加建筑的碳排放量。房地产低碳应该注重前期土地规划与建筑的坚固耐用性,考虑住宅在长期使用中凭借自身功能设计减少初级能源的使用,同时注重低碳设计在使用中落实节能降耗的作用。

2.1.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筑的功能就是空间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建筑为人服务,低碳建筑应该以人为本。低碳住宅一方面指迎合人体需要,提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舒适度高的环境。另一方面指低碳住宅不仅要低碳还要低廉,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低碳。当低碳住宅上升到豪宅成为少数人的专享时就脱离了低碳的本质,技术的引用应该侧重其本土效用,不应该教条照抄。

2.1.4 促进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低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策略,低碳住宅作为低碳在房地产业的落实,注重建筑对环境的负荷,才能真正落实低碳。房地产低碳应该在改善室内环境、保证人体舒适度的基础上着眼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从内到外系统落实低碳理念,使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2.2 低碳住宅概念的实质定位

低碳概念模糊与泛化的实质源于低碳住宅标准的缺乏和碳排放量计算的缺失。德国DGNB首次对建筑的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碳排放度量指标,其计算方法已在2009年11月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机构在内的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所确定的建筑碳排放量单位是(kgCO2-Equivalent/m2×a)。国内学者张智慧等研究建筑碳排放评价,基于LCA原理界定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指出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即是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处置各阶段的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其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潜能特征当量因子相乘所得到的总和。

参照德国DGNB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定义低碳住宅的衡量使用单位年限单位面积住宅温室气体排放量,即

PGWI=×

式中,GWI为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数(kgCO2);Wij为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第j阶段(j=1,2,3分别为物化、使用和拆除处置阶段)所产生的第i种温室气体的重量(kg);GWPi为第i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影响潜能(kgCO2/kg温室气体);i为温室气体的种类代号。PGWI指单位年限单位面积住宅温室气体排放量,N为建筑设计使用年限,S为建筑面积。

根据住宅单位年限单位面积住宅温室气态排放量,对低碳住宅进行等级划分。与原来相比,PG?WI降低50%给予“合格认证”;降低65%给予“银质认证”;零排放给予“金质认证”;负排放给予“钻石认证”。通过量化考核为低碳住宅贴上真正的标签,以从实质上定义低碳住宅。

3 实现低碳住宅的具体措施

3.1 规划中落实理念,考虑被动低碳策略

明确低碳住宅的基本概念、设计理念、建造方法等,从基层工人到建筑施工管理、高层决策各个层次渗透低碳理念。在住宅规划阶段就考虑低碳规划,借鉴英国《建筑规范》将建筑物的预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目标排放率(TER)作为关键指标,通过建筑环境和建筑物理实现节能降耗。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在采用任何附加技术之前,建筑师必须优先考虑被动式的低碳策略,打造被动式住宅。这类住宅主要通过住宅本身的构造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并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即使是需要提供其他能源,也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3.2 克服技术壁垒,降低材料成本

一些技术被贴上了生态(Eco-)、绿色(Green-)或者是可再生(Renewable-)的标签,经不起系统化的推敲,而它们整合后能否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更值得质疑。所以实现实质低碳住宅,一方面应该注重低碳技能技术的研发,促使产学研相结合,克服技术壁垒,降低技术成本。产业化的住宅生产方式使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得以提高,建筑垃圾减少约83%,材料损耗减少约60%,可回收材料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住宅产业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住宅生产效率,提高住宅整体质量,而且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噪声污染、二次装修污染等。可见,研究住宅产业化技术,整合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从材料设备、技工技术、建筑工艺等方面着手,对建筑部件标准批量化生产,使房地产转型为工业化生产是发展低碳地产的一个出路。

3.3 培育“绿色信贷”机制,实行碳积分制

房地产企业目前发展动力不足,各开发商只是看到房地产业经济转型的契机与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利益。大部分地产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但行动上仍持“观望”态度。倡导并实施低碳金融发展战略,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与引导房地产低碳转型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房地产业培育“绿色信贷”机制,提高信贷准入标准。对低碳地产提供优惠信贷政策,鼓励低碳住宅的开发。同时,在房地产业实行“碳积分”制度,以“碳积分”作为企业的信用度,参照“碳积分”量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鼓励措施。同时对低碳住宅购买者实行“碳积分”制,给予购买者一定量的“碳积分”,从而根据“碳积分”量提供抵押贷款、减免税收或政策补贴等优惠政策。

3.4 明确权责利关系,改变居民生活模式

节能材料的应用和节能技术的使用势必导致建造成本的增加,低碳的成本无疑会通过房价转嫁给消费者,使得房价超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低碳住宅不应是豪宅而应该迎合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健全合同管理,将成本分摊问题在合同中量化,明确开发商、建造商和消费者三方在低碳住宅成本方面的权责利关系,同时在合同中明晰低碳住宅的各项节能降耗标准及达到的程度是低碳住宅推广的保障。英国零耗能、零碳排放量住宅的建筑师邓斯特指出,建筑使用者的意识和行为决定了建筑实际能够取得的节能、废物循环和CO2减排效果。因此,低碳住宅的实现有赖于全新的生活模式,需要转变居民节能和CO2减排意识和行为,改变高能耗生活模式,避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哈-布鲁科斯效应,即公众在有效节能措施下常潜意识地增加他们日常生活耗能的强度与频率,或去追求其他耗能享乐的行为模式。

4 结语

综上,低碳住宅建设方向需要理念渗透规划,采取被动式设计产学研结合,推行“碳积分”制,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等等,还需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并在学习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提升我国低碳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小琳,柳云状.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0,(3):115-117.

第5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研究综述 发展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而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如何改变经济转型、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一、实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方面

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中国化是要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提出我们要结合自身国情认识低碳经济。首先要承认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自身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冯之浚(2009)认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而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关系,综合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不仅为了因对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是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岳瑞锋,朱永杰(2010)在1990-2007 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一文中,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1990-2007 年间各省域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以GDP来衡量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如果将碳排放等环境指标反映进去,往往经济强省都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我国主要的GDP 份额和大部分人口仍然处于“高排”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急需发展低碳经济。

许涤龙,欧阳胜银(2010)运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反映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呈阶梯式分布,以东部沿海发展最好。

庄贵阳(2010)认为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解国际压力且结合国情的双赢选择。虽然,我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仍存在很大难度,需要跨越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二、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

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模型,以能源结构、效率和经济发展作为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字型。

邹博(2011)通过选取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证明,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呈正向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呈U型关系,最后分析了我国如何控制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三、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鲍健强(2008)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而正因为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最后提出了我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发展低碳工业;四是建设低碳城市;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郭印,王敏洁(2009)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社会呈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国际碳排放协议不断完善等趋势。从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出了我国多层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加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优化能源结构,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等方法。

任奔,凌芳(2009)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入手,结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提出了包括强制性法规标准,经济激励措施和发展碳交易等政策措施。同时介绍了国际上的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技术和炭捕存技术。

刘传江(2010)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一文中首先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进程,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制约或影响,从发展态势和规律上理解低碳经济的四个层面,达到从高碳经济向零碳经济转型。此外,还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确定发展目标聚力关键技术、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关于低碳经济“中国化”的再认识[J].低碳与世界经济的大方向特辑,2010.

第6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清洁能源 再生资源 技术创新 低碳生活 立法控制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矿物燃料的使用,比如煤炭,排放出大量的CO2、甲烷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吸收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具有保温作用,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减缓全球变暖,减少CO刘洋的排放量,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担任着重要的责任,低碳发展是势在必行,下面是笔者在低碳视野中的能源分析的策略。

一、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低碳与油气的关系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口的增加,消费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提高,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臭氧层遭受到了破坏,地球气候变化,各地灾难频发。“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是以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为代价的。所以世界推崇低碳绿色发展,符合稳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方针。

中国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煤炭能源占中国总能源的70%,这种能源结果形成的结果就是碳排放量不合格。工业上的锅炉和生产设备、日常生活中的取暖和做饭等,都需要煤炭来完成。那么减少用煤量不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了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除了煤炭之外的重要能源就是油气了。但是中国的油气储量严重不足,而且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那我们需要同时做到低碳发展,保护油气资源。

二、开发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油气消耗,降低碳排放量

中国很多地区都面临著长年的电力短缺问题,这促使许多城市不得不在夏季安排停电,以减轻发电站的负荷。油气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大量的开采和使用,不利于子孙后代的使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国家鼓励大量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影响。可再生资源是指可以循环利用的能源,比如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利发电等,利用沼气作为燃料。因为可再生资源符合低碳环保的宗旨,所以大力倡导开发使用可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国际大会2005年在北京召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可再生能源占中国能源总消费的不到10%,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15%。风车群用于发电已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核电厂也在紧急的筹建使用中。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持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倡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节能设备2的开发使用,节能降耗,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积极措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鼓励开发节能用品,并给予节能补贴。日常生活中的节能设施有节能灯、节能水龙头的开发和使用,节能空调节、冰箱的广泛投产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新型的地热供暖设备、采暖温控设备等,这些节能设备设施的使用,已广泛深入人心。新的节能汽车 1.6L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补贴金额为3000元,补贴节能汽车是一项引导政策,3000元的补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但这表明了国家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否有鼓励政策和资金,降低汽车能耗是汽车行业企业今后的立足之本。

四、低碳的生活方式,改变价值观念,引导消费理念,厉行节约,减少油气消耗

低碳环保是全民的责任,我们广大人民也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绿色出行。绿色出行1就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出行工具的碳排放,鼓励,不但节约能源,而且锻炼身体。现在各地都在加紧建设地铁和公共交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给予公交行业补贴,降低了公交费用,乘坐地铁公交是最经济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国家大力投入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率,从而减少了油量的使用。

节能降耗、勤俭持家一直是中华人民的美德,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人说了,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不影响其他人呀。其实这是一种狭隘主义思想,节能不只是节约一笔钱那么简单,是对社会负责,对子孙负责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是大爱,必须提高这种意识,转变消费理念,就是家里有车也可以选择地铁出行。中国首富兼慈善家陈光标先生,捐自行车提倡大家多骑车少开车,从“卖空气”呼吁环保,到“光盘计划”号召节约粮食,陈光标先生践行者一个中国人的职责,我们普通人应该向他学习。

五、立法角度上控制,增加检查力度,保证低碳环保,确保油气安全

相关部门要增加检查力度,依法办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法制建构方面已经具有相关的经验。如欧盟2006年3月的《欧洲能源战略绿皮书》;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我国正在酝酿低碳经济法,已经实行的与低碳先关的其他法规有:《锅炉烟尘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

笔者所在的城市管理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严禁使用燃煤锅炉,工业燃油锅炉改用天然气为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净化城市环境。一些和环境相关的企业纷纷采用国际ISO 19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与国际接轨,严格要求企业的行为。

六、结语

低碳发展是世界的趋势和要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使用,保证油气安全,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环保意识,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等,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任务,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1.出口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从2003年到2012年10十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额由4382亿美元增长到2048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18.9%。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3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54.7亿美元,2008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981.3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11倍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出现三连降,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956.9亿美元、1815.1亿美和1551.4亿美,但2012年又出现回升,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311亿美元。

2.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26.7%,2006年高达35.7%,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5%、26.1%、24.9%,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长期惯性,我国经济依赖出口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都在10%左右,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和地区,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巴西等,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长期同GDP增长率脱节,经济存在严重的出口贸易依赖性,也由此引发许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3.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根据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中的第5和第7大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2010年的94.8%,2012年达到95.1%,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57%,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其完全的优化转型远未完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例如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但如果再进行细分,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依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源(2013)的分析得出2010年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中,66%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34%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精、尖”机械设备相比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为主,主要生产和出口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产品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依然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核心技术。

4.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均属于资源性和高污染产品,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机电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部分依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国内加工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进行组装后再出口,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却在加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含量。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计算

1.数据说明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商品分成10大类(0-9),文章主要选取其中的第3、5、6、7共4类商品进行研究,这4类商品出口额合计近年来均占我国总出口额的70%以上,所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出口商品金额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因此按照SITC分类对《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商品分类进行了归并,这样才能应用其数据。自中国加入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能源消耗也由2000年的14.5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在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由2003年的约35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约8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因此,文章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两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格对2010年的出口额和工业产值进行了处理。

2.计算我国出口商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目前计算商品能源消耗量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和直接消耗计算法。文章采用第二种方法,先计算4类商品的单位能耗(能源消耗强度),它等于各商品的能源消耗量除以其总产值,各出口商品的源消耗量就等于4类商品的出口金额乘以单位能耗。直接消耗法由于只计算了商品的直接能耗,而没有计算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等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因此会造成能耗量的低估,但是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即使在低估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从而低估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属于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结论。

3.计算结果说明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较高。2005年、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亿吨(约合4.8亿吨CO2)和1.4亿吨(约合5.1亿吨CO2),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2005年和2009年整个制造业的CO2排放量分别为1.12亿吨和1.02亿吨。第二,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2005-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增长7.9%,而同期的出口贸易增幅为76.7%,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小于出口贸易增幅得益于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2005年相比,2010年4大类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77、2.11、2.08、0.16,降幅分别为:34%、40%、35%、27%。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综合前面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和出口商品碳排放总量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出口依赖性较强,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然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逐步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如碳关税及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将来美国和欧盟对进口产品全面征收碳关税,故我国产品出口量可能下滑21%。但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影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1.第3大类出口商品,即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

该类商品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6.67、3.46,但由于出口额较小,其碳排放总量在4类商品中最小,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1175.99万吨、763.67万吨。受我国能源短缺的制约,国家对该类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其出口额5年内仅上升了20.08%,同时不断提高减排技术,碳排放强度5年内下降了48.1%,因此第3大类产品出口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较小。

2.第5大类出口商品,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此类商品碳排放量较高,其碳排放强度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5.31、3.20。2005年和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898.71万吨、2317.14万吨,两年均位于第3位,虽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但5年内的出口增长率却高达102.3%,碳排放强度下降40%。因此,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第5大类产品出口将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3.第6大类出口商品,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这类商品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仅次于矿物燃料等商品,其碳排放强度为5.92,而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3.84,排名第一。2005年、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638.77万吨和7914.37万吨,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50.1%和49.1%,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此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16.9%和15.8%,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商品,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59.4%,碳排放强度下降35%。因此第6大类出口商品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最大。

4.第7类出口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

第7类商品2005年、2010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71万吨、2852.28万吨,碳排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60、0.44。虽然该类产品一般认为属于清洁生产,但由于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且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2005年、2010年分别为46.2%、49.5%,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83.6%,远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的27%,所以碳排放总量在不断攀升,5年内增长率为34.7%。有学者对影响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进行分析,王天凤(2012)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海燕(2011)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产品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为70%以上。同时由于这类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包括间接排放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会比直接碳排放强度高很多,因此第7类出口商品也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较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空前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动因是自上个世纪80年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欧美国家经济由实物主导模式逐步转变为非实物生产主导模式,出现经济服务化和虚拟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重新回到制造业已经不现实且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首选。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革命,中国均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此次低碳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商品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努力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冲击。

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只能大量出口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化后,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显失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碳密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碳排放来征收碳关税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的讨论,并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共同抵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抵制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同时提出反制性政策,“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基于人均碳消耗量或者累计人均碳消耗量标准的碳关税政策。”

2.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出口商品碳排放量。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从2020年全面征收碳关税的计划表,而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在2020-2030年之间达到峰值,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则在未来就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所以努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已势在必行;其次,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低碳贸易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会对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耗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将大幅下降,而低碳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最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多年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优化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

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2005年和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74.1%、20.7%、2.8%,2010年这三种能源的比重分别为71.9%、20%、4.6%,我国的能源结构5年来几乎没有得到优化,一直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其它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的1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核电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0.3%左右,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逐步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的比重,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

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低碳产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先行的企业风险很大,如果研发失败,则成本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研发成功,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模仿等溢出效应掌握新技术,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先入企业进行补偿,才能激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投入。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效率的影响,我国4大类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5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均呈现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各能源的消费构成变化不大,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低碳技术是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5.重点控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碳排放量。

第6大类出口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旦实施低碳贸易壁垒,将对这类商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此类产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会大量出口该类产品,因此提高这类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6.培育机械及运输设备新的出口增长点的同时注意扩大内需。

第8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计量;碳计量

1引言

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温室效应的持续增强,“高能耗、高污染、能源消耗巨大”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低碳环保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该模式的特征为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低碳经济的起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约束,二是气候变化,就计量而言,能源约束体现在能源计量,气候变化体现在碳计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大力推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的工作,二者在落实发展低碳经济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2低碳经济下的能源计量

所谓能源计量是指在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热力、煤气、成品油、生物智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获取的有用能的各种能源过程中,对用能单位各个环节的数量、性能参数、相关的特征参数进行检测、度量和计算。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2.1能源计量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能源计量是用能单位节能的基础。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碳排放、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资源,因而对能源的计量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节约能源,就应该找到用能单位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有了计量数据才能真实体现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能源计量为节能监管提供了依据。在《节约能源法》中第五十三、五十四条中明确了用能单位的节能义务,强化了监督和管理;同时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督促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因此只有做好能源计量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才能编制出反应用能单位内部真实的用能情况,为各级节能部门对能源监管提供数据支持。能源计量是减少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能源计量能够对废弃物排放进行实时全程测量监控,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归档、分析,从而发现污染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极大的提高废物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废弃物的排放,改善环境问题。2.2能源计量措施(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能源计量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部分用能单位不太重视该工作,因此要加强国家能源形势、能源政策和能源计量重要性的宣讲,宣传节能计量知识,提高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意识,使用能单位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狠抓落实。(2)执法监督,强化力度。首先根据JJF1356-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及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对用能单位计量器具的配备、检定、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加强实施能源效率标识管理,扩大能效标识的应用,促进用能单位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3)加强培训,提供保障。举办能源计量技术培训班,邀请能源计量方面技术专家为用能单位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讲解能源计量、能源平衡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宣传贯彻能源计量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指导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技术水平。

3低碳经济下的碳计量

碳计量是对碳排放量的测量计算,又称碳核查或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碳计量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眼镜”和“尺子”的作用,通过计量碳排放量获得数据,用来评价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反应节能减排的效果。因此发展碳计量是建设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和减小温室效应的关键和前提。3.1碳计量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温室气体核查过程的基础。进行温室气体量化、核查工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清单和碳排放量报告,组织核查工作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是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和排放因子的确定,因此,无论是直接获得碳数据还是间接测量碳数据都离不开碳计量。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前提。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数据就是碳排放清单。排放清单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对各类碳排放的连续监测和计量获得,但由于碳排放源繁多且排放总量大,气体排放成分复杂,使得对气体排放实现连续监测计量变得不太可能,因此目前国内外均采用通过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数量统计,再通过量化得到排放因子,编制排放清单。碳计量主要体现在对水、煤、电等用量计量上,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测量可以估算排放量,为编制对应的清单打下基础。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依据。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核查以及清单编制工作,可以确定企业的排放源和高能耗设备,企业可以根据这些计量数据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用能情况实时、动态分析等,这些节能减排措施的运用都离不开碳计量。3.2碳计量方法目前,我国对于经济活动生产的碳排放如何进行量化,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然而国际上关于碳计量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系数法、IPCC推荐缺省法、部门分类核算法以及卡亚公式等。(1)系数法主要用于能源碳排放量的计算,其公式为:E=k×N其中,E为碳排放量,k为碳排放因子(中国CO2的排放因子系数为0.67,日本为0.68,美国为0.69),N为某一能源使用数量。(2)缺省法是根据能源消耗量估算碳排放量,是一种粗略的估算,其公式为:CO2排放量=(燃料消费量×单位碳含量-固碳量)×氧化率×3.7(3)部门分类核算法是以部门为基础,使用更加微观的数据,通过对每个部门使用每种燃料进行单独计算并进行汇总得到每个部门总排放量,然后利用同种方法将每个部门的碳排放量进行相加得到总排放量。该方法缺点是计算起来比较繁琐,但是与缺省法比,其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排放量。(4)卡亚公式由日本学者yoichikaya提出,反映了碳排放与GDP和人口间的关系。其公式为:CO2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量×单位能耗碳排量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GDP高速增长,要减少排放量就必须降低单位GDP能耗量和单位能耗碳排量。

4能源计量与碳计量的关系

能源计量主要工作是节能,其重点是减少能耗、有效使用能源;而碳计量主要工作是减排,其重点是减少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效应,这是两者的不同点。同时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两者都是以计量数据为基础,碳计量是能源计量的一部分,又是能源计量发展的分支,两者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缺一不可。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长年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开展能源计量、碳计量工作,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思齐.低碳经济背景下碳计量工作的思考[J].中国计量,2013(12):103~105.

[2]张春鹏,唐蓉,王昌玲.碳计量的国际经验和实际做法[J].未来与发展,2015(10):45~47.

[3]陈卫斌,曾鉴三.碳计量:由概念到技术支撑[J].中国计量,2012(2):39~40.

[4]胡建栋,刘继兵.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5]张昌州.浅析能源计量在低碳环保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2011(6):228.

[6]吴斌.狠抓能源计量,助推低碳经济[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5):26~27.

[7]赵海凤,闫昱霖,张大红.低碳经济计量模式[J].生态学报,2015,35(4):1249~1257.

[8]杨蕾.没有碳计量就没有碳交易[J].质量探索,2014,11(Z1):63~64.

[9]吕学都,王艳萍,黄超.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10]周娟.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91~95.

第9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石家庄 居民出行 碳排放 低碳交通 措施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Trend and Low-carbon Measures in Shijiazhuang City

Li Jing Li Shuangjiang Zhao Qian Cui Erq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from 2005 to 2009, and forecasted CO2 emission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increased with time.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fastest, from taxi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from buses dropped.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emission from taxies and buses.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from resident travel in 2015 increased by 21% than 2009, and emission from taxies almost unchanged, from buses reduced by 45%,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by 29%.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port was controlling private ca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king low-carbon policies and improving citizen’s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hijiazhuang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low-carbon transport measures

1. 研究背景

气候和环境国际研究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里全球CO2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欧盟大部分工业领域都成功做到了减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却在过去10年增长了21%。至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将比目前增长30%~50%[1]。

与国外相比,一方面,我国交通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近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低10%。另一方面,至2009年底,中国汽车产销双超1300万辆,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约达1.87亿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随着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及气候危机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减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实现交通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低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同样的能源需求增长率,优化交通模式可获得较优的减排效果。因此,减少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有效减排手段[2]。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应运而生。

2. 石家庄交通现状

目前,石家庄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推进、省会龙头地位强化、中央启动内需与河北省“三年大变样”的效应叠加、高速铁路等交通优势的升级,诸多发展因素把石家庄推入一个城市快速扩张、产业调整优化、都市区整合发展的新时期。到202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500万[3],这些势必带来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截至2010年初,全市公交车总数为3018辆,其中天然气公交车1698辆。到2010年2月底,全市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149万辆,其中市区38.8万辆,仅2009年12月份就新增机动车21751辆。伴随着市区小汽车加速增长,轿车快速进入百姓家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家庭轿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碳排放。庄幸等研究表明[4],在石家庄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户均温室气体排放中,CO2是主要的排放物,其所占比例高达90.6%。

3. 石家庄市交通碳排放

3.1 计算方法

城市交通以客运为主,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是能耗主体,动力以汽油和柴油等一次性能源为主。以这三种交通工具为研究对象,计算个人出行的碳排放量。公式为:

式中,MC为个人出行的碳排放量,D为平均营运距离,Z为平均客运量,L为实际油耗,a为所使用燃油的燃油密度,w为燃油中碳的比重。

通过C和CO2的质量转换公式,得到碳排放情况:

式中, ――个人出行的CO2排放,kg。

利用2005~2009年石家庄市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参数年均增长率,利用下式推到2015年各排放参数,得到2015年CO2排放量。

2015年各参数=2009年各参数×(1+年均增长率)6

3.2 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主要调查自《石家庄统计年鉴(2006-2010)》,部分标准参考相关文献[4-9]。原始数据见表1:

3.3 结果分析

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所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个人CO2排放量见表2。

由表2和表1可以得出,2005~2009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私家车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车略有增加,公交车下降,且私家车排放量远大于公交车和出租车之和。2005年私家车的个人出行CO2排放约是出租车的6.4倍,2009年增至7.6倍;私家车2005年的个人出行CO2排放是公交车的8倍,2009年增至14倍。

出租车的个人出行CO2排放,2005年~2008年为增长趋势,但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原因是在后两年出租车数量没有改变,但客运量有所增加,而全部出租车的日平均营运距离增幅远小于客运量的增幅。

公交车的个人出行CO2排放呈下降趋势。原因是2005年~2009年石家庄市公交车数辆的增幅很小,但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公交车的日平均营运距离相对增加,而且公交车的客运量大大加大,因此分担到个人的CO2排放就相对减少,从而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2015年石家庄市居民各种出行方式与2009年相比,个人总出行CO2排放将增加21%,其中出租车基本未变,公交车减少45%,而私家车增加29%。

4. 实施低碳交通的建议

低碳交通是在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严重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根本出发点的交通模式。这种模式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现代技术经济特征,采用系统调节和创新,应用绿色技术等手段,实现单种运输方式效率提升、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需求有效调控、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等目标,最终实现交通领域的全周期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10-13]。针对石家庄的现状,低碳交通对策如下:

(1)控制私家车。

由于私家车的个人出行碳排放要远远大于公交车和出租车,因此,实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关键是降低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比重。如在市中心减少机动车道,增加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不应特意为机动车停车提供方便等。

(2)优化公交系统结构。

完善公共交通,缩短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车外时间差、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速度、扩大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的成本差、改善公共交通的交通环境。石家庄已满足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的条件,即200万以上人口[14]。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消耗相等的能源,运输能力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因此应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新能源及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

(3)制定低碳政策。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使用绿色汽车,对研发新能源汽车者给予资助和奖励,对大排量重污染汽车征重税,减少政府公务用车等。

(4)提高居民节能意识。

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强节能宣传教育,使公路交通运输领域所有从业人员了解我国能源资源形势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同时也要在全市民中进行大力宣传节能减排,鼓励居民骑自行车、步行及乘坐公交工具出行。

参考文献: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ir Qual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U. S. Transportation sector [R],1990-2003. USA: ICF Consulting, 2003.

[2] 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R], 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5-06,Engl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2006.

[3]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4] 庄幸.姜克隽.赵秀生.石家庄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迹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6):443-448.

[5] 胡莹菲.王润.余运俊.厦门城市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0,29(3):98-101.

[6]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9.6(22):747-752.

[7] 梅建屏.徐健.金晓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观主体碳排放研究[J].资源与环境,2009.25(1):49-52.

[8] 贾晶,高鹏.徐幸玉.王升强.石家庄市居民出行特征变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2.2(52):116-118.

[9] 曲大义.于仲臣.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3) :118-119.

[10] 陈飞.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11]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19745-19747.19751.

[12]秦海燕.丁绍刚.金芸.都市生态主义――基于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营建理念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46-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