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翻译;菜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对于更好地为外商和外国旅客提供服务和介绍中国文化也显得日益重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经成为菜单翻译的首选语言,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多数外国友人点餐和了解中国文化。然而,国内诸多饭店在面对外国游客时,或者拿不出英文菜单,或者是给客人提供了一份翻译得五花八门的菜单。为此,本文就菜名翻译进行探讨。

一、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

尤金·奈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对于一个成功的译者来说,了解双方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有效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1]。”这就是说,简单的字面意思的传递而不考虑文化背景,达不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中国的菜肴名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可以说大部分菜名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菜肴名称除了体现汉民族对其色、香、味、形等的追求外,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汉民族对吉祥、祝福等的心里感受。没有对中国和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准确地把中国菜肴名称转译成英文。

关于菜谱的翻译,沈关忠、祝宝钧等餐饮专家认为,应该让翻译家和餐饮业专家合作,不要仅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要让翻译家了解菜肴背后的故事、搞清菜肴名称内在的含义,比如把“东坡肉”译成“坡首创的红烧肉”、把“乾隆鱼头”译成“乾隆皇帝吃过的鱼头菜”、把“宋嫂鱼羹”翻译成“南宋时的嫂子南料北烹的鱼汤”…不要嫌麻烦,而要讲实效。同时,再把这些菜肴名称的来历用外文附在菜谱上[2]。

中式传统菜肴按命名分可分为:写实型菜名、写意型菜名两种。写实型菜名翻译要紧扣烹调的原料,使人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这则菜式的原料。从语境适应论的角度看,写实型翻译方法适应了汉语文化语境,保留了汉语文化特色。写意型菜名的翻译要尽量译出菜名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和体现民俗风情。总之,好的菜名翻译是为了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传播中国文化。

二、写实型菜名翻译

写实型菜名通常是以原料、原料加烹调方法和原料加味道命名菜肴,这种情况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让读者获取基本相等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在翻译中国菜肴时,结合中式菜肴的特点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以下三类菜名可采用写实型翻译方法。

第一种是以主料开头的菜名。这类菜名往往是主料的并列,本身就显示了菜的内容,直译能够完全保留原名的特色,而且也简单明了,译文不会产生交际障碍。翻译时,主料之间的并列可以加连词and或以主料为中心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佐料构成的短语即可。如:豆瓣牛肉Beef in Chili Bean Sauce;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and Dried Shrimps;青椒牛肉Beef with Green Peppers;冬菇猪蹄Pig's Trotters with Mushrooms.

第二种是以烹饪方法开头的菜名。中餐菜不仅用料丰富多彩,其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在花样繁多的烹饪方法上,如炒、蒸、卤、炖、炸、悼、煨、熏、拌、涮等(见表1)。对于以烹饪方法开头的菜名,翻译不妨也采用直译的方法,既简洁明了,又能保留中餐菜肴丰富性的特色。

表1

如:炖牛肉Stewed Beef;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炒腊肉Stir-fried Smoked Pork;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s;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炸大虾Fried Pawns;椒盐炸排条 Deep-fried spare Ribs with Spicy Salt.

第三种是以口感开头的菜名。用料的丰富性和烹饪方法的多样性,造就了中餐菜肴口感独特的复杂性,各地菜系分别有其独特的风味,很多菜肴的名字就体现了口感上的酸甜苦辣咸脆酥麻爽滑。与中餐菜不一样的是西餐菜的口感往往比较单一。英文菜单的受众是外国人,为了让受众对口感不一的中餐有个直接的了解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菜肴,直接采用以口感开头的英文来翻译这一类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见表2)。

表2

如:香酥鹌鹑Crispy Quail;酸甜鸡Sweet and Sour Chicken;咸牛肉Salted Beef;酸辣黄瓜Hot and Sour Cucumber;五香豆腐干Spiced Duck Gizzard;麻辣牛肉丝Spicy Shredded Beef.

三、写意型菜名翻译

中国传统菜肴和食品丰富多彩,其名称带有很突出的中国文化韵味。有些菜肴带有浪漫的色彩,如“霸王别姬”体现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四喜丸子”和历史典故有关,“佛跳墙”来自中国古诗句。这类菜名本身并不显示菜的内容或烹饪方法或口味,抽象的菜名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写实型翻译不可能或会造成不可理解的译文时,应采用如下几种写意型翻译方法:

第2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一、解构经典辞赋文本,构建古韵唯美歌词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盛行,首先要归功于其歌词的古风古韵、清新脱俗。通常一首歌曲所描绘出的艺术形象,是由旋律描绘出来的音乐形象与歌词描绘出来的文学形象相结合的产物,在大众艺术接受过程中,歌词形象的鲜明性与通俗性远胜于音乐形象,因此,一首歌曲的好与坏、能否为大众所接受,首先就要看歌词文本的质量与吸引力了。而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恰好吻合了这一特点,古色古香、除去旋律其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词了,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系列中国风歌词《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等。

分析典型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歌词都是有一些来源出处的,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作的《发如雪》中,“发如雪”的歌名本身便化用自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经典句子“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接下来的歌词中“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中的“惹尘埃”源自于南北朝禅宗慧能大师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其歌词名本身是取东风破的曲牌名,而其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让人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经典诗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中国传统辞赋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与词作者的情意表达相结合,创作出格调清新淡雅的新律歌词是中国风歌词创作比较常用的手法。除了对于经典诗词文本的解构,中国风歌词中还经常使用拆散经典文本的结构习惯,进而构筑非常规词句搭配,这一点连方文山自己本人也是认同的,在其新浪博客的介绍页中,引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

这种写作方法与解构主义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解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文字先于语言,基于文字的差异性可以说明文化和文学的开放性、边缘性、多重性和多义性,从而否定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中心论、文本的封闭论、语义的简单论(蔡亚洲《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解构主义及解构意义》,《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6期)。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东风破》中的一句歌词“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传统语言结构、逻辑的解构,这句歌词按照通常的语言结构来分析,可以将其细化成几个小短句,如“岁月如流,涂在墙壁上的油漆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开始剥落,透过油漆剥落的斑痕,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光景。”方文山用庖丁解牛般的手法拆解传统的语言结构习惯,以“油漆在墙上剥落”作为句子的结构核心,大胆将岁月比拟成斑驳的油漆直接替换为主语,然后将主人公的“我”舍去后,用“看见小时候”作为句子的补语,这样,一个具有多重结构性、多重意义的句子就创作出来了,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总之,不管是基于传统音乐辞赋内容本身的解构,还是对于文本结构、逻辑、搭配习惯的解构,一首好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必然会有一首极具古风古韵的歌词。

二、解构传统音乐体系,建构现代流行音律

从音乐的本体来说,中国风流行歌曲在音阶、调式、音色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流行歌曲的主要因素。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特征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解构之上,而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重新构建而成的。

首先,在调式、音阶的使用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阶视音级的多少而进行归类,比如包含有五个音级的称为五声音阶,包含有六个音级的称为六声音阶,以及包含七个音级的七声音阶。从调式的角度划分,五声音阶也称为五声调式,其基本的音级为宫、商、角、徵、羽,由这五个音级分别作为主音就可以构成最基本的五个传统调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如果添加任何一个偏音,比如清角、变徵、变宫、闰,就可以构成六声调式,而如果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添加两个偏音,那么就构成七声调式,最基础的七声调式分三大类,一共十五种基本调式,这三大类分别是添加变徵、变宫的雅乐音阶,添加清角、变宫的清乐音阶,以及添加清角、闰的燕乐音阶。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调式音阶非常的繁多复杂。中国风流行歌曲在众多的传统调式音阶中,去繁存精,大部分都采用五声调式来进行旋律的写作,自然而然,音乐中就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其次,在编曲配器上,论文格式中国风流行歌曲揉合了很多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来作为情感表达、彰显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果站在解构的立场上,换句话就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音色体系的解构,之后与当代电子、电声乐器音色相结合而重新构建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编配体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色体系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比较科学的分类,在西周时期,依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也称“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在各个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音乐的表演与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体系,比如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编钟与建鼓为主要乐器,辅以编磬、笙、排箫、瑟等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再如唐代大曲中使用的清乐乐队主要由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等十多种乐器组成,丝竹、打击、吹管乐器成为该乐队编制的主要乐器;再如元杂剧使用的伴奏乐队,以笛、鼓、板为主,有时也加笙、琵琶、三弦、锣等乐器;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种类的音乐都均有其相对应的乐器编制,中国风流行歌曲并不是要承袭这些传统乐队编制体系,而是选取最具古韵代表性的乐器,比如《青花瓷》中使用的古筝、竹笛,《千里之外》中使用的钟、古筝、二胡等,与现代流行的电子、电声乐器相结合,重构了中国风的音色使用体系。

当然,传统音色的使用并不完全籍由演奏人员实施演奏,中国风歌曲中使用的传统乐器音色有很大部分直接用的是该乐器的采样音色,比如《霍元甲》《忍者》《七里香》中使用的笛子,《龙拳》中使用的古筝、琵琶等等,这些音色的制作,首先解构该传统乐器的单音弹奏,进而分解该乐器的演奏力度,再拆开各种演奏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采样,然后在采样器中进行重构并合成该音色,这也是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解构主义。

最后,在有些中国风歌曲里,会直接截取传统音乐中的某些旋律元素用于歌曲的前奏或间奏中,有的甚至直接在主旋律中与其它乐句进行融合,创作出极富古典韵味的音乐旋律。比如周杰伦的歌曲《双刀》《黄金甲》在前奏中引用了两首中国传统民歌的片段,而李玉刚演唱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则是将传统京剧的元素融入到旋律当中。这些都是中国风流行歌曲直接汲取中国传统音乐养分的典型例子。

三、解构传统审美意象,传递当代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传统和文化的分支与组成,其结构的核心是“同中求异”,不论是句式结构、主题材料的发展变化,还是节奏的变化处理、曲式安排,都是在统一性的原则下追求些微的差异性。在音乐的审美上,讲究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强调作品的气韵生动、传神风骨,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统一、即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圆满,并追求艺术表现中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渗透与融合,推崇艺术表现手法的蕴蓄婉曲、动静相成、虚实相生,喜好艺术形态简约质朴、协调适度,以中庸平和为最高审美理想。

流行歌曲作为俗文化的一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是其标志性的文化特点,而饱含艺术蕴味与深远意象则不可避免的成为缺憾,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描绘理想的歌曲创作时憧憬“让艺术歌曲通俗化,让通俗歌曲艺术化”,中国风流行歌曲可以说正在践行着这一理想。它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解构,分解传统艺术审美趣味,攫取典型意象,融合现代俗文化的元素,从而重构出当今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并传递着当代的人文精神,在制造流行的趋势上提升了流行文化的艺术品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主题、内容上,中国风流行歌曲破解传统音乐朦胧含蓄的形象,籍由更细化、并兼具视听色彩的具象,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情感。比如有崇尚武学、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双截棍》《龙拳》《霍元甲》《曹操》《盖世英雄》《十八般武艺》等,有如山水素描般唯美意境的《青花瓷》《发如雪》《兰亭序》《东风破》等,有娓娓道来、细说故事般的《娘子》《斗牛》《爷爷泡的茶》《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等。

在单个歌曲中,也会具有多重典型的传统音乐意象,比如《东风破》中歌词写到“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入木三分的刻画了离愁别恨和寻旧感怀两种典型的艺术意象。

其次,突破传统音乐中的结构核心原则,敢于求异,勇于对比。在速度较快的歌曲中,段落的对比、音色的对比、织体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无不体现异中求同,比如《半兽人》等;而在速度偏慢、比较抒情的歌曲中,音区的对比、织体的薄厚、音型的构成,又无不体现出传统音乐同中求异的特征,比如《台》等。

第3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三、总结

第4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时代的物质基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构筑了人类生活环境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淡泊的人际关系,自我的情感需求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下的设计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潮流。本文从传统饮食文化角度论述了产品设计,同时结合科技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情感化设计的必然性。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人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成为大量的传统文化发展的障碍。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逐渐与传统文化形同陌路。本文选取家用厨房用具这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作为具体引入传统文化下情感化设计思想的载体。希望结合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探寻出较为适合中国家庭厨具的情感化设计方法,使厨具的情感化设计在简化、愉悦人们烹饪生活的同时传承中国的饮食文化。

设计的发展方向无形中受本国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在其发展进程上印上了深深地痕迹。我们需要将自身感悟体会到的东西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得产品可以更好的传达文化的内在韵味,更要适于我们的使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情感化厨房用具设计的结合,会逐渐成为适合更多中国厨房的设计。社会时代和文化氛围这些客观条件影响着人类的情感表达,也受到个人认知思维水平差异和生活经历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最终产品的情感性都将在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其自身的具体外在形式展现出来。家庭厨房用具设计要素要从安全性角度、功能性角度、易于使用性角度、情感表达角度、经济因素和消费者因素角度来分析。厨具设计的安全性是产品设计的首要要求。人们日常接触使用的产品必须保证较高的安全性,以保障人们的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性与人们息息相关,安全的产品也会换来人们的百分百安心。产品的安全性需要满足各类人群,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因为经常接触水和电,厨房的小家电就更应该在防水防漏电等方面考虑周到,使得人们可以放心。厨具设计的安全性不容忽视。

功能性对于厨具设计来说是最基本要求。就像食物是供人食用,干净的水是用来饮用的一样。如果设计出的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要求,那么产品也就失去了产品本身存在的作用。易用性的开发可以说是产品设计师们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并且易用性在设计过程中离不开人机工程学的运用。如何使现有材料及生产程序的设计简易,设计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厨具产品可以说是我们的燃眉之急。满足了厨房用具设计的安全性、功能性和易用性之后,设计师和消费者又对厨具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化。随着厨房用具设计的高层次、高质量、高科技的发展,情感化这一要素必不可少的注入了厨房用具设计中。Norman说过:“产品必须是吸引人的,令人快乐和有趣的,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在注重产品基本功能的同时,用户更渴望与产品进行无距离的精神上的情感化交流。只有当产品触及到用户的内心时,使他产生情感的变化,那么产品便不再冷冰冰,他透过眼前的东西,看到的是设计师为了他的使用体验,对每一个魔鬼细节的用心琢磨,即便是批量生产也依然有量身定制的感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设计体现情感,考虑到设计作为人类情感需要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存在,这一点突破了现代主义对于功能性的定义。

社会的经济因素和消费者因素成为现代家庭厨具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家庭厨房用具设计的诸多因素也随着新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快、信息发达等特点发生改变,消费者的薪水及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设计师不能忽略这些变化,否则设计出来的厨具恐怕只有基本功能,而没有促使人购买的欲望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或正在逐步接收饮食文化下的厨房用具情感化设计的观念,尽管中西的饮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及情感化设计要素的注入,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针对于中国的厨房用具设计的启示,为设计提供很大的帮助。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脉络涌到一起,发生碰撞和融合。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无疑会影响中国的产品设计。设计师只有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头脑,才可能在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趋于平衡,才可能使设计更贴近人们日常中的点点滴滴。饮食文化亦是如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厨房用具的设计师们也能够从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厨房用具的情感化设计,并在现今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中国饮食文化特有的魅力来更好地把握具有情感化设计特色的厨房用具设计。

作者:杨彤 孙薇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第5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 交流 中日

中国因跨地域广,食物种类繁多,饮食文明源远流长,吃法更是层出不穷。笔者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吃过的食物却比较单调。前不久有幸看了央视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真是叫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但展现出人们的生活喜好,更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因为所有食物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在征服大自然的同时,也被大自然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饮食因地域关系与中国的饮食截然不同,主要以海鲜为主。本文以中日饮食当中较有特色的食物为视角,进行中日饮食文化的对比和交流。

一、中日饮食的地域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跨温带、热带、亚热带三个自然带;地形复杂多样,内陆面积广大,这就造成中国的食物取材广泛,风味众多。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洋性气候明显,一年四季温差很小,所以日本饮食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鲜海味 。

二、中日饮食的特点和习惯

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有五大特点。

1.四季有别。中国大部分国土在季风气候区,四季明显,饮食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秋天排湿滋补,夏天清淡凉爽,春天健脾补阳,宜甘而温。

2.注重情趣。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花鸡”“鸿门宴”“东坡肉”等。

3.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影响,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4.医食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5.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常用的就是用萝卜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美感享受。

人们常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非常讲究“色、形、味”,主要有两个特点。

1.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

2.清淡,精巧,简约。

三、中日饮食文化交流课堂实践活动

了解了以上中日饮食文化的各自特点后,我组织设计了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在品尝日本特色食物的同时,了解日本饮食文化,并结合中国饮食文化体会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说出自己的心得。活动分三个步骤。

1.准备阶段。我把此次活动的构想传达给主讲人,主讲人根据我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随后着手准备相关的资料和食物。我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属高职类,与师范类的学生相比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强,缺少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此次活动不但要讲、看结合,更要“吃”,只有这样才能勾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活动的目的。主讲人了解到我的想法后表示赞同,根据设计理念、班级情况和自身情况搜集了很多中日美食的图片、视频,还查阅了大量中日饮食的资料,采购本地原味日本料理和中国传统食物,可以说准备得非常充分。

2.展示、实践阶段。主讲人从日本的标志性食物――寿司讲起,介绍了寿司的由来、种类、吃法,图文并茂,引得大家垂涎欲滴。趁此机会主讲人让大家品尝准备好的寿司,同时不忘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吃寿司的感受,引起大家的共鸣。主讲人接着介绍了日本的纳豆、点心、馒头、章鱼小丸子、生鱼片;中国的饺子、粽子、汤圆、月饼等,每介绍完一种食物就让大家品尝,共同分享吃过的感受。

3.总结阶段。本次活动非常圆满,主讲人丰富的饮食知识让在场的每个人折服;色彩斑斓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诱人的食物使现场气氛一度火爆。在此过程中,大家不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日饮食文化,懂得了尊重异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还增强了彼此的友谊。此次活动中学生展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在以往的课堂上难看到的,学生把自己对饮食文化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活动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美味的食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日本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第6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包含的思想、审美、民族性格特征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创作性和可挖掘性。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现今中国动画创意的缺失,探究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进行动画创作的可行性,为国产动画增添新的思路与方向。

中国动画的现状分析

动画自诞生之初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并且成为

门重要的艺术门类,动画中有趣生动、特点鲜明的卡通角色造型,深深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动画本身也能够传达出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精神,其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的表现形式对思想内容的传递有着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好的效果。

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欢乐的同时,动画市场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产业链,创造出惊人的经济价值。2015年中国动画市场大约为1200亿人民币,而且据推测到2020年更是将超过2000亿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在14%左右,这是一块无比诱人的蛋糕。与此同时,动画市场的竞争也风场激烈,日、美动画作品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虽然近年来,中国动画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例如最近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两部国产动画作品在票房与评价上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但是,在中国动画取得定进步与肯定的同时,大量国产动画暴露出来的弊端更加要引起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题材的匮乏和中国民族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

中国饮食文化的动画作品相对较少,而中国饮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与人文情怀决定其具有很高的可创作型,探索中国饮食文化与动画的相结合,不仅对传递中国饮食文化、地方风貌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对扩充国产动画类型,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背景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变迁,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历代统治者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身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的具有极高水准与民族特点的烹饪历史,其数千年的历史,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饮食的传统食俗众多,如端午节食俗、端午节食俗、春节食俗等,在每个不同的食俗中,人们会食用不用的饮食来表达情怀,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如端午食俗的时候,中国人会通过吃粽子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中国饮食种类繁多,在饮字方面主要包含茶、酒两类,茶叶作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个重要标志,包含大红袍、碧螺春、毛峰、龙井、普洱等门类,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与保健功能,被全世界人们所推崇与喜爱。中国的饮酒文化同样博大精深,而自从酿酒工艺诞生之初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了女儿红、杜康、西凤、烧刀子等众多具有中国民族情怀的佳酿,其名称往往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殷切期望。

中国的菜系主要分为四大类,菜系。四大类是指民问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按菜系来分又分为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中国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大特点:风味众多,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医食结合这五点。

中国饮食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动画是门带给人们欢乐的艺术,但是其本质还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

《中华小当家》(也称中华一番)是日本漫画家小川悦司于1995至1999年在日本周刊少年Magazine连载的一部关于中国美食与烹饪的动画作品,讲了天才厨师小当家,为给人们带来幸福,努力锻炼厨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梦想,是一部美食励志动画。这部动画从连载至结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以美食烹饪为线索的故事很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美食总动员》(也称料理鼠王)是2007年一部由皮克斯动画制作室制作、华特迪士尼影片出版的动画电影。由布拉德・伯德执导,影片于2007年6月29日在美国上映。故事讲述一只原本注定在垃圾堆度过平淡一生的小老鼠小米,梦想成为站在世界之巅的美昧大厨。瑞米认识了资质平平却认真的学徒林奎尼,帮助他做出道又一道精美大餐,成就了一个厨房神话。截至2007年10月末,影片的北美票房已经超过2亿美元,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元。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无疑是饮食题材成功的典范,其有趣又不是内涵的传播方式聚拢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贴片广告与播映权给制作人带来了极大的收益。虽然《舌尖上的中国》不算是动画作品,但是动画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舌尖上的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中国饮食文化题材动画作品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和信心。

总结

遍观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不难发现民族性、创新性是一部高质量动画作品的关键要素。如今,中国动画无论是在制作技法上还是投资规模上都有了巨大的飞跃,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不断涌现。中国饮食文化题材动画作品的开发与创作,对宣传中国饮食文化,介绍中国风土人情,提高国际影响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必将为中国动画创作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第7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要素之一,在旅游目的地品尝具有特色的菜肴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活动,食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餐饮是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是整体旅游产品中的一个单项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的饮食文化在旅游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能提升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艺术、哲学、宗教以及医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深层次的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美食。

无锡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无锡历史悠久山水秀丽、人文景观众多,被誉为“太湖明珠”。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年,周太子泰伯来到无锡,筑城于梅里。发展到明朝,无锡已有冶炼、螺丝、织布等发达的手工业。十六世纪前后无锡已是有名的“布码头”。十九世纪中期,又因粮食繁荣与芜湖、九江以及长沙一起被誉为“四大米市”。无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无锡的城市形象被定位为“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无锡饮食属于四大菜系帮的苏菜系中的苏锡帮,口味偏甜,素有“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之说。与淮扬菜有同有异,名菜名点颇多,擅长烹调湖鲜。无锡的传统菜点“梁溪脆鳝”、“无锡酱排骨”、“镜箱豆腐”、“太湖船点”、“天下第一菜”、“太湖白虾”,创新菜“凤谷锦鸡”、“鱼米满仓”,无锡的名宴“西施宴”、“乾隆宴”外来菜“云塔风鹅”“砂锅鱼头”等等都非常有名。在制作工艺上,精细和谐的餐饮技艺反映了无锡饮食文化的内在个性。无锡菜点在制作工艺上特别精细,主要体现在选材精细、制作工艺精细、调味精细上面;无锡人的饮食习俗也反映了精细和谐,各个节气的饮食习俗安排非常精细,一年四季,什么时节吃什么很考究。正月初一吃汤圆,正月里吃元宝茶,清明节前后吃青团,中秋节早晨吃芋头,立夏吃咸蛋等等。

开发无锡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

无锡饮食文化与古街古镇的岁令时节活动相结合。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无锡,吴俗精雅,乡情永隽,其可供开发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无锡城被吴文化的地理环境所环抱,处处有古迹,步步有文化。如江南第一古镇梅里,又如荣巷、惠山古镇、巡塘古镇、荡口古镇、清明桥沿河街区等,吴文化古街古镇游应结合无锡本地的q令时节食俗,让游客在体验古镇风情领略无锡风光的同时,感受“原汁原味”、神秘、悠久的“吴文化”历史。

第9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发酵食品;饮食文化;集团化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的饮食习惯和制作方法也经历了历次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但是有一种饮食制作工艺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洗礼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继承,那就是我国的发酵食品的制作。在我国,发酵食品所涵盖的品种、地域和所代表的文化等等极广,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会自己制作和食用发酵食品,只是地域的变化,餐桌上的发酵食品也会随着变化,有的地方甚至不同乡镇的发酵食品制作方法都会有不同之处,口味和食品制作过程以及食品安全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指导意见。这也暴露出了传统发酵食品所存在的标准化和发展创新的一些问题,需要相关管理者和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

消耗的总量巨大 产销方式没有形成集团化。我国每年消耗的发酵食品可以说数量是巨大的,具体的单品消耗量,总的消耗量是多少,没有具体的数据,主要原因是我国发酵食品企业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形成集约化,和产业化,现有的发酵食品生产企业大多是区域化经营较强,一旦放到全国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往往缺少集团化所带来的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与国外同行业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状况。不少发酵食品公司研发出的产品很具有市场竞争力,因为资金和品牌推广的人才等问题也出现了叫好不叫量的尴尬局面。

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 年青一代的饮食习惯的转移。近年来,中国食品市场收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有部分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朝着西餐化发展。外资企业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比如,同是发酵食品的日本纳豆,韩国泡菜甚至是高档的法国鱼子酱,都有年轻人因为文化的冲击,加入到这些食品的食用者之中。综其原因,有外国的食品口感和国产食品的口感差异,但是更多的还是消费者近几年通过多种渠道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新奇,抱着试一试和赶新潮的想法去尝试消费的。

饮食健康观念的冲击 制作方法急需与时俱进。最近几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食品健康,国内外食品研究机构也适时推出了腌制发酵食品容易导致癌症的观点。又加上我国癌症等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很多民众对发酵腌制食品产生了害怕或者回避的态度,销量的下降影响了生产企业的营业利润,导致发酵腌制食品企业对待研发新的食品品种产生了消极情绪。反之,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对食品的创新敏感度较高,传统发酵食品的在与新型食品研发公司的竞争中,产品的单品竞争市场占有率劣势较为明显。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发展

学习外国经营理念 政府加大饮食集团化的支持力度。国外的食品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竞争淘汰,很多外国食品企业已经形成了食品企业的寡头地位。他们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也早已形成。我国的发酵食品企业最快的赶超办法就是学习国外食品巨头企业的管理经验,结合国内的人文环境和市场动态,制定出区域经营合并为根本,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兼并落后的产能,集中全力努力打造国内及国际知名品牌。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增加企业产品的溢价能力,形成集团化的经营模式。

发扬自身饮食文化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媒体在我国食品消费领域的指引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报道和运作的食品信息,会很快的抓住消费者的眼睛,在通过有计划的运作后发酵食品在电视及电脑媒体的涵盖对象会对食品信息有一个新的认识,会尝试性去接触它们。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经过几年的新鲜之后,大部分消费者又会回到传统饮食的餐桌上,这意味着传统发酵食品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认同,是存在着消费基础的,只要利用好这些宣传渠道,有效建立起传统发酵食品的文化内涵。

建立行业制作标准 创新和改良发酵食品。国内的食品企业应在行业自律以及行业制作标准的制定上,拿出积极的态度和决心。在制作食品的质量上下功夫,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出发酵食品的行业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能生产,坚持以往,换取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所丧失的消费者的信心。同时在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中寻找新的制作方法以及原料。比如在北方人爱吃的 馒头等发酵食品的制作中可以生产出新型的添加剂来满足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口味。在发酵的豆腐乳等高盐食品的制作中,适当减轻食盐的含量,这些办法都是适应新时代消费者要求的改良办法。

综上所述,传统的发酵食品是消费者非常喜爱的一种食品,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发酵食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在新的消费形势下,专注食品安全生产为己任,同时以传统的发酵食品为基础,做出符合健康标准的创新食品,在管理和产品创新力度上加大投入,力争将传统发酵食品做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