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构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的构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细胞生物的构成

第1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地球上发现外星人的说法屡见不鲜,这浩瀚的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吗?这个世界上有二维空间的生命体吗?我个人认为外星人一定存在!但,二维空间生命体肯定是没有的!

宇宙中大概有几亿个星系,其中一个星系中有几百个太阳系那么大的星系。这么大的宇宙系统就不会出几个和太阳差不多的恒星?就不会有几颗和地球一样的行星吗?一定是存在的!那么,像地球一样的行星都有,它就不能捕获像月亮一样的卫星吗?所以,我的观点是,外星人是存在的!

至于外星人是不是二维空间生命体,我敢说:“这不容置疑,不可能存在!”大家都明白,二维空间是没有高度的图形的空间,而生命体是由一个比细菌还小的单细胞生物分裂而成,而生物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水。一个单细胞生物也要捕食,水都有体积,何况单细胞生物至少有几纳米长,几纳米宽,几纳米高吧,不然,它如何觅食?如何吸收水分?如何生存?

确认了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不是二维空间生命体,但是外星人造访地球或月亮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外星人远在别的星系,它也要摸索,不可能很快找到地球啊,而以光速来造访地球少说要几百万光年,就是外星人愿意等,机器恐怕还不愿意呢!再说,他如何知道地球有生命?难不成他用光来探测吗?那也要几百万年,那时,科技都日新月异了,如何去接收和理解这个消息?至于啊姆斯特朗看见的月球上排列整齐的光环,可能像UFO的一次闪光灯引发UFO的假象一样,是他飞船仪器上的按键反光的吧!

这就是我所见解的外星人存在之谜。

第2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的基础。

二、生物科学的新成就:

1、试管婴儿;2、杂交水稻;3、克隆技术;4、基因工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强国之一。

三、环境问题:

1、森林正在减少,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的此起彼伏,大面积毁林。

2、工厂排放的废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

3、沙尘暴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 钟乳石 珊瑚 珊瑚虫 太阳 水 树 人 动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2、选择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8、河流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

三、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1、 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2、 制作:需要载玻片和盖玻片

二、植物细胞的结构。

1、 模式图。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内含有液泡、叶绿体

2、细胞壁的作用: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3、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4、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人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动物细胞模式图。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液泡,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 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 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 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 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 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 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 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 人体的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 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 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 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1、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的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活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靠寄生生活,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口蹄疫、鸡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疫苗预防疾病。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

单元小结

1、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

3、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3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第4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一、与“三”有关的知识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部分。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性三部分。

3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构成。

4动物细胞的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5植物的营养器官由根、茎、叶三部分组成。

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花、果实、种子三部分组成。

6植物的根分为主根、侧根、不定根三部分。

7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

8动物的栖息环境分为水中、陆地、空中三大类。

9人体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10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构成。

11人体骨的基本结构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构成。

12人体关节的基本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构成。

13人体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部分。

14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部分构成。

15人体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16动物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1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8单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胚、胚乳三部分构成。

19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由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三部分构成。

20花的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构成。

21动物的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三部分。

22微生物类型分为三部分,大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少数多细胞生物,还有一少部分是没有细胞的结构的微生物。

23青春期发育特点有三个,即身高和体重增加、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二、与“四”有关的知识

1生物的特征具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四个特征。

2植物的基本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四部分构成。

3植物的主要类型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种。

4植物的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胸膜、细胞质、细胞核四部分构成。

5植物的极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部分构成。

6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构成。

7草本植物的茎由外到内由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细胞、维管束四部分构成。

8人和动物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四部分构成。

9人体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10人体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四种。

11人体传染病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2人类进化历程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13人体心脏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塞、右心塞。

14现代人划分为四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15昆虫完全变态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16种子的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子叶四部分构成。

第5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教版教材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 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在渗透系统论第一方面时要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构建,通过举例说明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动:生殖、发育、缩手反射等)、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等众多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比如由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发育成新个体,组成新个体的每个细胞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现象,但各细胞之间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体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中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虽然也可以看作系统,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这样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证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第6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新陈代谢 有机生命 多元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52-02

一 新陈代谢派的自述

宣言

我们从来没有在那种唯独上考虑新陈代谢派的历史。我认为某位建筑的重要诱因是愤慨或者愤怒的情况是极不寻常的。你的建筑是一种抗议的形式。我想谈论的是如何在最初新陈代谢派展示(1960年)下,这种抗议是不明确的。争论总是建立在更新的生物化比喻上。如果在任何的宣言,它始终被视为技术专家的统治论。

1.1早期设计理念

早在1959年,新陈代谢出现之前,菊竹清训建立了他对水性建筑的痴迷,受到水百合、海蜇、浮标其他海洋生物的启发。

水性生物为复数,多个单一个体构成完成的一个集群相互连接。也可将这样的集群看成一个网状结构,可以进行重组拆分,但整体的结构不会变化。建筑体系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构成,也被称为自组织建筑(图1-1)。

自组织建筑物内可能发生的想法:实际上可以根据需要来“悬挂”功能。由不同的单元组成一个大的空间,不同的空间来完成特定的功能。

1.2“新陈代谢”的形成

从早期日本建筑设计师们对日本人民都开始往城市集中,而后又是1923年关东地区的大地震,这场地震又对首都东京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对城市杂乱无章的规划带来了机遇:另外在二战战败后日本因为在长崎和广岛被原子弹核爆而留下了创伤,由丹下健三所领导的新陈代谢派的设计师们开始了对日本新的计划。其中在1946年日本东京都建设局都市计划课课长石川荣耀的带领下进行的以“卫星都市计划”的东京战后重建计划开始展开。

日本的设计师们一步步的对城市重新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如由丹下健三带头,岸天日出刀、高山英华等人组成的团队提按的《本乡文教地区计划》;还有内向文兴、内田翔哉组成的日本大学生团队所提出的《新宿地区计划》和《深川地区计划》。虽然这些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对日本之后的都市发展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 成长和变化的建筑与都市

经历二战后日本很多城市成为了废墟,而在这样废墟上进行重建在当时让日本的设计师进行了很多思考;新陈代谢派对于重建制订了很多复兴计划,如在东京湾上的[东京计划1960],另外还有[塔状都市]和[海上都市]等。并提出[会成长和变化的建筑与都市]这一理论,这一理论基于[建筑与都市不能成为封闭的机械,而必须是要透过新城代谢成为可以成长的有机体的理念所构成。

2.1如代谢般传递“生命”

新陈代谢派的传统:在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1960年),川添登和丹下健三宣布他们自己在敬畏伊势神宫和她的周期性重建,圣殿已从690年起每20年重建一次,在确切的时刻,为日本的未来,他们正在开放他们最激进的愿景(丹下健三:东京计划;川添登:人工地面),仿佛通常发生在西方建筑师身上的阶段顺序(早期柯布西耶,后期格罗皮乌斯),同时发生在日本建筑师身上。通过每20年重建的周期来保持一种生命形式的传递,就像人的心脏细胞一样每隔20年的更新周期,虽然是有原件进行的复制,但它继承了它的生命,把新生的活力一直传递下去。近如伊势神宫的周期性重建,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传承着前者的一切,但也在不断地进化出新。即继承了传统和历史也有着现代和激进的形态。

2.2“成长的有机体”

1960年,东京人口已经增加到1000万人,并伴随经济飞速发展逐渐转向称谓第三级产业(服务业)为中枢的咨询城市。丹下的团队认为东京这样呈现放射状构造的都市,将随着人口增加而无法避免都市技能混乱或情况产生,因此提出了如脊椎般可增至的线状构造都市改造方案。将都市的整体通过由具体构成《都市轴》骨架的所装交通系统(Cycle Transportation System)链接,而在内侧则是以办公大楼与公共设施为中心的空中城市,将电梯等垂直交通系统和设备等机能集中建造在正方形柱状服务核内;另可根据需要,将巨大的结构体如桥梁般跨接架设在服务核柱体之间。这样的规划结构宛如细胞不断分裂后相互链接的媒介,并不断地延生。都市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就和有机生命的成长过程一样,从单细胞慢慢生长,直到成长完全。

这样的形态发展可以看作是培养皿中单细胞生物的生长,不断地复制,生长的形态和单细胞生物一样是放射状的,这与城市最终的发展形态接近,尤其是在东京湾上建造海上都市的模型(图2-1),看上去或许是很随意的布局,但却有着合理的规划和排列。而在海上建造都市也证明城市的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却又自然的方式来体现,也让“生命”在它最初开始的地方成长,从天空中俯瞰就像是生命的绽放。

2.3“分裂”“进化”

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舱体式空间可以对建筑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而在“新陈代谢”作用下也出现了新的胶囊式空间。1972年完工的中银胶囊大楼(图2-2),运用的就是仓体式结构建造的。这种堆叠复制式的建筑构造与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进行复制和叠加组成一个整体,并且据有可以定期更替的作用。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来说,这样的胶囊式空间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在建造和改造中能够非常方便完成。包括外形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不会太拘谨。

这样的胶囊式空间在功能划分和区域组合上有着合理的安排,每个划分的空间不会相互影响但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用者在使用时也有足够的私人空间,虽然每个胶囊空间的内部都基本相似,但在使用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就像细胞一样每一个都是重复分裂出来,DNA内核(仓体内部)也都是遗传上一个细胞,在分裂叠加之后成长为一个完成体,但由于是纵向发展所以从趋势上来说是一种“进化”的表现。

三 “未来”的多元

新代谢派于巨型结构体的概念促使建筑师意识到从固有性较强的“空间”转换到具有流动性的“环境”。另外,因为对经济成长社会而开始流失的自然环境有了关注,工程学和科学技术发展营造了新的生活环境,再加上社会的信息化建构看不见网络与新形态的沟通平台等。在新陈代谢派备受瞩目的时代,“环境”这个词也开始用来代表其他元素的多元背景与意义。

3.1一直向前的“新设计”

在现代,或许当大众还没意识到周围的变化时,而设计师们已经在为了表现出对未来的改变做出努力,但是新陈代谢派在设计上的激进是当时很多其他设计师没有预料到的。

1966年举行的“Primary Structure”展(犹太美术馆)中所呈现对于未来新形式雕刻的可能性也对当时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当时对艺术类型作出了自我瓦解,进而创造出“混沌而冲突的场所”,所谓“环境”这个词语进行联系,最终这样的概念也有1970年日本世博会继承下来。

在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祭奠广场上方架构了宽为108公尺,长为292公尺的巨大“大屋顶”,高度为70公尺的“太阳塔”从屋顶中央贯穿而出(图3-1)。“大屋顶”是以空间桁架,钢铁制成的球状接头现就无数钢管构筑而成的巨大构造,采用的建造方式在当时仍是非常创新的建筑方法,在屋顶面使用的是234组单元的气垫,一种透明的聚脂薄膜材料。在当时这些设计、构筑和材料的使用都非常大胆,在设计元素上也比以往传统的新颖也更为激进。

3.2改变从“大”到“小”

随着时间推移,新陈代谢派的设计师们也开始慢慢有了改变,从原来以城市作为设计点改为建筑或者巨构,直到现在的居住空间。虽然设计的对象变小了,但并不代表设计也会因为这样而缩水。或许是因为日本人固有的性格,对凡事都较真,所以小空间设计也非常精致,只是没有了大空间的那种体量感。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促使设计的对象由大变小,那就是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居住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实验性的设计,很多以群体模块为基础的村落式居住空间成为了设计对象,类似于家具构件一样,可串联的单元组成。单体的小单元成为设计的重点,而不是将一个整体的居住空间进行设计。即使拆分后进行的单元设计也任然是考虑到整体的使用和合理性。或许这才是所有设计的根本――回归生活。

第7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一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二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三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四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8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学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分析近几年的中专生物学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试题都以学生表达能力为载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从何而来,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就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涵义

表达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相关学科思想、观点、意愿和情感的一种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生物学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例如:当学生利用生物实验操作来表达自己的科学创新成果时,会运用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以说明;实验工作人员在做演示实验时常配以口头的说明与讲解,达到他们所要表达的目的等。

2、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概况

2.1新课标中的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

生物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教材也体现这一特点,编制了一些相对开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从问题的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灵活的解答。例如:个体发育分为哪些阶段?描述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表达能力,需要学生仔细思考,领会题意,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才能准确规范答题。从卷面发现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能力较弱、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准确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策略

3.1 通过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做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创设讲说环镜。进行说话训练应该营造轻松自由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讲话。课堂中我尽可能做到:①允许出错。说错了话,老师不责怪,不讽刺挖苦,同学之间不能以此取笑;②允许修正。对自己讲过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错误。还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③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就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允许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展开辩论,也允许就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愿说、敢说、能说,对学生的回答要更多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3.1.2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回答正误,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练习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学生答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互上补充,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3.1.3 复述。复述也是一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课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一般系统性、科学性都较强,要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他们正确地复述其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本中的概念,而且还能学习到生物学上的专业术语和论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完同源染色体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等内容。

3.1.4 讨论。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问:原核细胞都是单细胞生物吗?单细胞生物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吗?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紧张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动脑、分析判断、听取别人的观点,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观点,从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1.5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或由学生创作一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由学生创作剧本并提出几个剧本由学生扮演角色并表演。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课堂上发现开始扮演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3.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针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书写”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2.1 进行针对性和梯度性训练。训练初期,习题可简单些,如将课本中讲述重要理论的语句编进相关的习题,在答题要求上注明必须要用的相关概念或理论;等到学生基本熟悉了答题的一般策略后,再选择或编写一些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非选择题,如多层面的“析理说因”式习题等,让学生自己去搜寻、甄别、提取所要运用的信息。

3.2.2 及时反馈与指导。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的解题训练和针对性练习,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批阅、反馈、纠误和方法指导。例如:对字写得不规范而导致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从写字的态度和规范性方面入手进行逐步克服;对由于笔误而造成的答题错误,则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对于由于答题条理不清,逻辑关系不明或用语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则可以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或逻辑关系,课本表述和汉语语法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克服等。

3.3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表达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实施试验,表达与交流成果等活动,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实验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新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分享、交流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单细胞生物的构成范文

A. 分离的叶绿体,置于黑暗中

B. 分离的叶绿体基粒,置于光下

C. 叶绿体提取液,置于黑暗中

D. 叶绿体基质提取液,置于光下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2~4天时,引起实验组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干旱导致( )

3. 让一只小白鼠吸入有放射性的18O2,该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 )

A. CO2 B. 水

C. 丙酮酸 D. 乳酸

4. 某株植物在黑暗处每小时释放0.02mol CO2,而光照强度为a的光照下(其它条件不变),每小时吸收0.06mol CO2,若在光照强度为a/2的光照下,光合速率减半,则每小时吸收CO2的量为( )

A. 0mol B. 0.02mol

C. 0.03mol D. 0.04mol

5. 光照下正常生长的某绿色植物,若光照突然停止,其它条件不变,则叶绿体中C3合成速率的变化趋势是(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合成速率)( )

A. 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糖类

B. 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糖类

C. 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D. 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7. 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酒精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B.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扩散的速度最快

C. 叶绿体中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叶绿素a

D. 滤液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可以避免色素带之间的部分重叠

8. 蛇体内有S种蛋白质,M种氨基酸。鼠体内有T种蛋白质,N种氨基酸。蛇捕食鼠之后,蛇体内一个细胞内含有的蛋白质种类、核酸种类及氨基酸种类最可能是( )

A. S、1、M B. S+T、1、N

C. S+T、2、M+N D. 少于S、2、N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和蓝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B. 蓝藻、大肠杆菌、酵母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蓝藻的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自养生物

D. 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病毒

10. 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a构成了化合物b,如下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在禽流感病原体、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C. 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则b为脱氧核苷酸

D. 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

11.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加入8%盐酸的目的不包括( )

A. 改变细胞膜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 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C. 杀死细胞,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 使细胞中的DNA彻底水解

12. 用水洗涤菜叶类蔬菜时,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绿,其原因是( )

A. 加热使细胞壁失去选择透过性

B. 加热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C. 加热使细胞膜和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 加热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13. 运动员处于平静状态和剧烈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的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分别为( )

A. 相等、小于1 B. 相等、大于1

C. 相等、相等 D. 小于1、小于1

14. 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赵以军教授等人从武汉东湖分离得到我国第一株噬藻体,噬藻体是以蓝藻为宿主的病毒。下列有关噬藻体与蓝藻说法正确的是( )

A. 噬藻体可以利用蓝藻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进行呼吸作用来满足自身能量的需求

B.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只能水生

C. 对于蓝藻来说,噬藻体是抗原

D. 对噬藻体的研究,可能是用来解决水华问题

15. 核苷酸分子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点是( )

A. 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B.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C. 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D. 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16.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唯一的直接供能物质

B. ATP的水解产物不存在高能磷酸键

C. 若细胞内Na+浓度略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D. 将荧火虫的尾部发光器割下研成粉磨,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ATP溶液,置于暗处,可观察到有荧光出现,这说明ATP是发光器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

17. 用含有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可在这类细胞器内完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 CO2+H2O(CH2O)+O2

B.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C.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D. [H]+O2H2O+能量

18. 以洋葱为实验材料,可以完成的实验是( )

A. 鳞片叶表皮细胞呈紫色,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B. 根尖细胞分裂旺盛,前期细胞可观察到四分体

C. 内表皮颜色浅,可用于观察RNA、DNA分布状况

D. 根毛区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19. 如下图所示,一悬挂的小铁球浸在用鲜南瓜制成的“容器”所盛的30%的蔗糖溶液中,开始时线所受的拉力大于零,则最能正确反映线所受拉力F在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20. 下列关于细胞和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细胞都具有DNA,可说明细胞具有统一性

B. 念珠藻细胞经有丝分裂,细胞内的DNA数目不变

C. 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D. 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含线粒体

21. 下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22. 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与结果:

①取两个洁净试管编号1和2;

②在1号管中加入2 mL 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管中加入1 mL 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 min;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 min,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2)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是 。

(3)有人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上面的推断:

①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继续向试管中加入2 mL 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 。

②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继续向试管中加入1 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 。

③如果上述两条同时成立,则证明原因是 。

23. 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下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甲图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24. 光下密闭的玻璃罩中生活有绿色植物,只给植物浇灌含18O的水,一段时间后玻璃罩空气中出现了H218O、18O2、C18O2三种气体,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