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0-04
作者简介:徐崇灏(1988-),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低碳生态软科学项目”支持。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后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暖趋势,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全球的气候变暖有显著的影响,并已经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就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据山东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山东城市群GDP将增长5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30%以上,由于短期内能源消费仍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作为山东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而且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但是现在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致能源消费量居高不下,碳排放量也没有得到有效减少,这不符合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控制碳排放总量应成为青岛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其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分析该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而且能够为减少该地区碳排放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有利于青岛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对贯彻落实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都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5―2010)》和《青岛统计年鉴(2005―2010)》。
(一)青岛市碳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IPCC2006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使用能源消费释放的碳来近似地估算碳排放量。本文采用IPCC指定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碳排放系数法,按照能源碳排放系数法计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其公式为:
在式(1)中,C代表碳排放量;C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数量(折算成标准煤的标准量);F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能源品种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焦炉煤气、其它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天然气、其他焦化产品共16类。
(二)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公式分解
C表示青岛市碳排放总量;Ci表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A表示化石能源的总消耗量;Ai表示某一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Ai/A表示某种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就是能源结构;Ci/ Ai表示单位化石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即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i;Y表示青岛市的GDP;A/Y表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能源强度I;P表示青岛市人口数(常住人口);Y/P表示人均GDP,即人均产出,用R表示。基于LMDI方法,分解公式如下:
三、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对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消耗进行计算可得每年的碳排放量(如图1)。2005年碳排放量为121956万吨,2010年上升到236782万吨,6年增加了114826万吨,总的增长率为9415%,年平均增长1569%。
通过LMDI方法计算的各因素的碳排放量贡献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对碳排放有正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23649万吨和110607万吨。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有负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6542万吨和-12888万吨。
(一)能源结构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结构即能源消费中各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5年青岛市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比重超过了70%,原油比重为87%;而到了2010年原煤所占比重降为344%,原油升为544%。其他种类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小,2005―2010年消费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为原煤原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原煤的碳排放系数为07559,原油的碳排放系数为05857,相对原煤较低。所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负的,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图2 2005―2010年青岛市各种
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
(二)能源强度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排放因子是另一个让碳排放量下降的因子。青岛市的能源强度从2005年的04524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4179吨/万元。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是典型的高碳产业,而第三产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碳排放下降。因此,能源强度的下降对青岛市碳排放量有负的影响,即减少碳排放。
图3 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强度变化
(三)生产效率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从图4中可以看出青岛市的人均GDP从2005年的329万元/人上升到650万元/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均产出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即人均产出的增加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人均产出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工业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图4 2005―2010年青岛市人均GDP变化
(四)人口变化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的影响
青岛市2005年的常住人口为81955万人,2010年上升到87190万人,而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青岛市人口变化趋势是持续上升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量和生活活动量的增加,这些活动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增加了碳排放的总量。
图5 2005―201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变化
三、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青岛市2010年的碳排放量大约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69%,短短6年时间碳排放量增长如此迅速。虽然碳排放增加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但是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不断推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计算结果显示,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青岛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这说明青岛的经济发展还是以能源消耗拉动,虽然能源强度有下降的趋势,能源结构也有一定程度优化,但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扭转青岛市碳排放的整体趋势。
(二)对策
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著名的旅游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成为青岛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减少碳排放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服务业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青岛市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又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尤其对于青岛市这样的著名旅游城市来说,可以依靠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虽然是青岛现在的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算很高,青岛应该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
2开发利用新能源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青岛市的新能源种类丰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尽管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以煤和石油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还只起到补充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必将加快。青岛市作为太阳能丰富的城市,在今后的低碳发展中应加大对太阳能企业的扶持,拓宽利用太阳能的渠道,另外还要发展太阳能核心技术,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青岛市位于东部沿海,海洋是其巨大的财富,可以重点发展海洋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材料等绿色产业。比如青岛市可以考虑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这些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利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可以进行长久的利用,为青岛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和石油为主,要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因为煤的碳排放系数很高,所以煤的清洁利用对于减少碳排放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煤技术,促进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煤燃烧的碳排放量。青岛市这些年对于石油的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高效清洁利用对低碳减排有重要意义,应鼓励炼油企业对原油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提炼,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
4发展碳汇项目,增加碳吸收
青岛市政府应该加大投资以促进草地、森林、城市绿地等碳汇项目的建设,同时扩大现有的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增加碳贮存;另外,应加快“碳中和”技术的研发,通过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等方法将二氧化碳吸收掉。此外,尝试建立“绿色碳基金”,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绿化,把绿化面积或者植树量作为获取碳信用的指标,碳信用再跟企业或者个人的商业信用挂钩,通过这一举措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减排意识的同时,拓展森林草地建设的筹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伟,孙燕玲,朱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区域经济研究,2012(4):150-156
[2]杨建云基于LMDI方法的河南省碳排放分析[J]经济论坛,2012,505(08):21-24
[3]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4]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5]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88-92
[6]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7]田立新,张蓓蓓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1-7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低碳城市
Abstract:
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 citi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rbanis toreduce carbon emissions.S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s shoud be part of thecity planning.This articlei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assessment to calculate the city carbon emissions and discusses the targets land use patternto the city's lower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urban planning accurately.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排放量评估应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低碳城市的终极目标就是减少碳排放。评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影响,对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计算,研究城市在产业、建筑、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碳排放水平,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是发展低碳经济、是制定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
1.1 碳排放量评估应作为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步
精确计算城市碳排放的水平应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加入到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只有正确的把握城市碳排放的情况,才能明确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方向,才能制定相应有效的减排措施。这种碳排放量的评估实质上是对城市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情境的预测分析。正式这种预测分析的提前完成是今后制定一系列减排政策的依据。
1.2 碳排放量评估有利于城市低碳减排目标的制定
近年来随着低碳城市理论的发展,碳排放量情境评估分析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应用。IEA的《全球能源展望》、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境研究》,分别基于投入产出、IPAC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中长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情境分析。《全球能源展望》基准情境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50亿吨增
长到2030年的110亿吨;《中国能源报告》的结论则认为200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为25.19亿吨和31.47亿吨(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92亿吨和115亿吨),与IEA参考情境下的碳排放量相近;《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境研究》得出中国碳排放总量于2040年达到最高值。
2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计算及相互关系
2.1 城市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
在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碳排放量指的是在城市和生产消费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该量的基本公式为: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吸收总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产品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农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他。
二氧化碳吸收总量主要是指“林地吸收二氧化碳总量”
2.2 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是指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变化。通常来说,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一般计算林地、草地的碳吸收量及农业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其他如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在能源排放总计算。对于城市来说农业用地有限,因此不是计算的重点。
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而破坏和认为减少森林面积就会大大降低森林碳汇功能,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森林被转变为农业用地后的十年,土壤的有机碳平均下降30.3%。
3 减少碳排放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实质上是指该地块在功能上的多样化布局和使用,不同功能的混合可以有效是缩短交通距离,降低城市的运行压力。土地混合使用应在控规编制阶段所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应具有控规的法定效力。作为规划结果的土地混合使用,应在同一个地块有超过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因此在引导混合用地配置上提出一下几点。
3.2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减少碳排放
可通过一下几种土地的直接利用来降低碳排放
(1)减少地面硬质铺地。地面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和通气透水可有效的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大面积的硬质铺地隔绝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从而降低了这种土壤的自然功能。
(2)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可在使用周期内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的消耗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3)基础建设低碳化。城乡基础建设过程中,应改变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以运输量大,能源消耗低,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为主导,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以非机动车为辅助的交通模式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
3.3 增加碳汇直接减少碳排放
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成长中的树能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而砍伐树木后退化的土壤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利用不同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观测资料对1981-2000年间中国大陆植被分析结论包括:在此期间中国年均砍伐树木的总碳汇为0.096~0.106PgC/a(1P=10 15 ),其中森林年均碳汇最高为(0.075 PgC/a),其次为灌木丛(0.014~0.024 PgC/a),最低为草地(0.007 PgC/a)。而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储存量为每公顷71.5吨;因此增加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是最直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的策略。
4 结语
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碳排放评估对城市的发展将起到长期结构性作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期,应尽快确立碳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系统,并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坤明, 等. 低碳经济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中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J]. 规划师,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晖.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J]. 城市规划, 2009, 33( 9) : 44 - 51.
[4]张文辉, 张 琳. 现代性转向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J]. 城市规划, 2008, 22( 2) : 66 - 70.
目前,工程建设碳排放计量尚无通用的国际或国家标准,可参考产品碳计量标准进行工程建设碳排放的计算。如ISO/CD14067、英国PAS2050:2008规范以及IPCC国家温室气体(GHG)排放清单指南等,这些规范在碳排放的范围核算和计量方法上都较为成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现有规范和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得到工程建设领域可借鉴的几种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1)实测法。通过标准连续计量设施对现场燃烧设备有关参数进行实际计量,得到排放气体的流速、流量和浓度数据,据此计算碳排放。实测法结果较为准确,但耗费的人工和费用成本较高,一般应用于量大面广的碳排放测量。
(2)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又称物料衡算法,它的原理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生产过程投入某系统或设备的燃料和原料中的碳等于该系统或设备产出的碳。投入产出法可用于计算整个或局部生产过程的碳足迹,但其无法区别出不同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差异,且获得结果的准确性有偏差。
(3)过程法。过程法在工程建设领域又叫作施工工序法。它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整个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流动消耗来测算碳排放量,其思路是将施工阶段进行划分,列出分部分项工程的机械清单,然后用单位量乘以量就得到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碳排放。过程法简便易行、精确性较高,但基于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数据不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4)清单估算法。清单估算法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算碳排放,主要原理是用各种能源的实际消耗量乘以碳排放因子加总得到总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因子指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的CO2的当量值,根据正常作业及管理条件,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艺和规模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加权平均得到,可在相关数据库中查得。清单估算法简单可行、应用面广,关键是要确定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并选择适当的碳排放因子。几种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比。本文的工程建设碳排放量计算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将过程法和清单估算法有机结合而成的混合计算方法。具体过程为:首先,采用过程法,按照工程图样列出材料机械消耗清单,也可直接采用清单计价时的分部分项工程材料机械清单;其次,采用清单估算法,将各个材料和机械的消耗量进行汇总并选择合适的碳排放因子;最后,将消耗量数据与对应碳排放因子相乘并加总,即得到整个工程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基于工程造价的工程建设碳排放计算。这种混合碳排放计算模型集合了过程法和清单估算法的优点,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实际工程。同时,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数据可直接套用工程造价数据,大大减少了碳排放计算工作量,在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可随工程造价进行碳排放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2案例实证
本文选取铁路工程某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建设阶段碳排放实例分析,由于该工程的特殊性质,在此不便对工程概况进行介绍,只运用工程造价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2.1清单汇总
按照工程造价文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汇总出本工程材料和机械消耗量,用大写字母Q表示。根据工程造价文件中的机械台班消耗量和2005年《铁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中的单位台班消耗指标,二者相乘即得到总的机械能源消耗量。汇总后,本文选取燃料和电力消耗总量最大的20种机械列举。
2.2碳排放因子确定
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是计算碳排放的基础数据,指消耗单位质量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量。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包括了单位质量能源从开采、加工、使用各个环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转化为二氧化碳量的总和。目前,关于碳排放因子的选用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国家、组织和地区算得的碳排放因子往往有很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总结并借鉴了现有碳排放因子,选择其常用值或平均值作为工程建设阶段碳排放计算的参考,各能源或材料的碳排放因子用F表示。
2.3碳排放量计算
根据上文数据,可利用以下公式求得工程建设不同阶段总的碳排放量CE。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碳排放量汇总。
3结语
关键词:能源碳排放量 万元GDP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30-02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因此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碳减排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及碳排放大国共同承担的责任,但要完成一国理应承担的减排责任,需要一国内部各区域协调联动,从而顺利实现减排目标,为自身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其1998~2008年的能源碳排放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得出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及减排措施。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本文的碳排放特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2 估算方法
2.1 能源碳排放量
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致使全球气温变暖的最主要原因,而二氧化碳主要是来源于能源的消耗。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较高,三者之和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2.8%,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消耗。本文所说的能源碳排放量,特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确定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来源于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编写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计算公式为:
Ai =Si Pi Ci 4/12 (2-1)
式(2-1)中,Ai表示某种能源的年碳排放量,计算结果为碳的年排放量,需要乘以44/12换算成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单位为万吨;Si表示某种能源折算标准煤参考系数,具体见表2-1;Pi表示某种能源的年消费量;Ci表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体见表1;i表示能源种类,即原煤、原油和天然气这三种能源,取值为1、2、3。(在计算时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煤炭和石油的数据,分别用原煤和原油的数据来代替)见表1。
2.2 万元GDP碳排放量
万元GDP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
AGDP =(A1+A2+A3)/GDP (2-2)
AGDP表示万元GDP年碳排放量,单位吨/万元;A1表示原煤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A2表示原油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A3表示天然气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GDP的单位为亿元。
2.3 人均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
AP=(A1+A2+A3)/P (2-3)
AP表示人均年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人;P表示常住人口数,单位为万人。
3 估算结果
云南省能源碳排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根据公式(2-1)可得估算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
4 分析评价
4.1 原煤碳排放量最大,且三种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根据表2和图1、图2和图3来看,11年中,云南省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三大能源中原煤的碳排放量巨大。原煤累计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90.0%,原油累计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9.0%,天然气累计碳排放量只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1.0%。巨大的原煤碳排放量对实现减排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原油在消费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远小于原煤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虽然原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的年碳排放总量产生影响。
天然气的碳排放量从1998~2008年都有波动,但波动中变化的量并不太大。天然气较以上的原煤和原油来看,消费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最少。
4.2 万元GDP碳排放量有波动,但总的趋势在下降
根据表2和图4来看,11年中,万元GDP碳排放量出现波动变化的状态,但总的趋势是在下降,出现波动的原因可能是与某些年份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耗能工业的调整有关。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对能源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导致了碳排放量的不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万元GDP碳排放量会逐渐呈现下降的态势。
4.3 人均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受人口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
根据表2和图4可以看出,从1998年~2008年,云南省人均碳排放量逐年上升。人口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从人口数量因素和人口消费习惯因素两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11年中,云南省的常住人口变化不大,但人均碳排放量却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人口消费习惯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生产产品并消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由于在消费过程中缺乏合理引导,导致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这些消费习惯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碳排放量。
5 云南省减少碳排放量的措施
5.1 将重心放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利用结构上
云南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相伴随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但这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并不违背历史规律。然而,为了减轻环境压力和维护人类的生存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5.2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
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与此相对应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集约型的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模式便成为必然选择和追求目标,而这其中的关键又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效益的提高。
5.3 转变消费观念
人口基数的大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反而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习惯、倡导文明消费以及培养消费责任心就成为重点所在,只有坚持消费的低碳化和可循环,才能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5.4 政府政策的正确约束和引导
政府的政策在一个区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无疑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二氧化碳减排提供政策保障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应把碳减排政策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中国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42-346.
[2] 何建坤,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3-157.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碳排放;LMDI方法;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行业结构;行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24.0;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95-07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减少人类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老工业基地大多以传统工业为主,碳排放强度较高,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较大,因此其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要实现老工业基地低碳转型发展,首先必须要弄清楚老工业基地碳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因此,准确测算我国老工业基地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Wang et al(2005)、Wu et al(2005)、徐国泉等(2006)、Fan et al(2007)、雷厉等(2011)、张占贞(2013)、潘雄锋(2011)、孙宁(2011)、王迪(2012)等所做的研究。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研究视角也可进一步拓展。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对碳排放量进行测量,测算结果更加科学准确;二是采用LMDI方法将老工业基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纬度,并将48个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为行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三个纬度,这样从区域、行业两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增强了结论的政策意义以及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1.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本文基于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核算各老工业基地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2.数据来源及处理
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总产值、CPI价格指数以及能源消费量均来自老工业基地2007―2013年的《统计年鉴》;工业行业总产值变量均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测算区间为2006―2012年;能源消费主要包括四大类:原煤(吨)、汽油(吨)、柴油(吨)、电力(万千瓦时),四类能源的转换系数及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
经过调整,研究样本中行业数量为37个;在所考察的120个老工业基地中,由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城市的市辖区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在研究样本中删去;在95个地级市中,经过筛选,有辽宁抚顺、辽宁锦州、安徽安庆、山西临汾等48个地级老工业基地数据较为齐全。所以,最终样本为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数据。
三、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概况
图1是4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个行业年产值总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趋势图在计算碳排放强度时一般用碳排放量与GDP的比值,但在行业层面只有行业总产值数据,所以本文在计算碳排放强度时使用的是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计算结果相应偏低,但不影响比较结果。 。2006年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为3.46亿吨,到2012年增加到5.23亿吨,平均年增长率为7.23%,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同期,48个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产值总和也由2006年的46 676.86 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6 854.5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3.50%。二者的变动趋势显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2006年为0.741 4吨/万元,2012年为0.540 3吨/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4.4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2是4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的碳密度值。碳密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比值,可以反映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同能源在提供能量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不同(王玮,2012),2006―2012年48个老工业基地碳密度平均为1.08,可见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同时,2006―2012年行业碳密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6.83%。
四、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采用LMDI方法将48个老工业基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为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四个维度(图3和图4)。
图3是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值趋势。老工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即经济总产值的不断增加)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最大,2007年是-2 986.94万吨,然后一直上升到2012年的31 047.43万吨,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产业结构在2007年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174.06万吨,2011年为-879.88万吨,而2012年为-5.89万吨,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相关行业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确实起到了削减作用。能源强度代表技术水平,2007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9 090.71万吨,2012年为-13 932.50万吨,说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对于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339.45万吨,2012年为1 409.69万吨,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促进作用,说明能源结构的调整对老工业基地碳减排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4 是老工业基地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率趋势。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贡献率
根据LMDI分解模型,对2006―2012年48个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将影响因素分为行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三个维度(见表2)。
2006―2012年48个老工业基地的大部分行业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变化的幅度较大。这6个行业碳排放变化幅度均在3 500万吨以上,使碳排放量增加了62 353.93万吨,可见这6个行业是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密集行业,应该成为重点减排行业。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的碳排放量在整体上是呈下降的趋势。
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行业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均呈现出促进作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行业规模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这7个行业的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贡献值均在1 200万吨以上,使得老工业基地的碳排放量增加了23 212.34万吨。这些行业属于大型制造业,规模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大,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应重点考虑适时减小其行业规模。而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等行业的规模较小,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小。
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中除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其他30个分行业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量呈现出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进步较快,产值增长幅度远超能源消耗增幅。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等行业的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2006―2012年这6个行业的能源强度使老工业基地的碳排放降低了57 834.40万吨。而对于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值为正值的行业,应努力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善其能源强度。
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增量起到抑制作用,减少了666.19万吨的碳排放量,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行业对煤炭消耗较少而对电力消耗较多;其余行业的能源结构均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的能源结构明显增加了碳排放量,2006―2012年这4个行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值为3 217.78万吨。从整体来看,全行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值为4 287.66万吨,说明整个工业行业的能源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考察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碳排放量的总体趋势及区域、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2006―2012年的煤炭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平均达到 89.99%。可见,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能源结构还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
第二,从地区层面来考察,在影响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四大因素中,产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其中,产业规模又是最主要的拉动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能源强度又是最主要因素。
第三,从行业层面来考察:(1)行业规模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碳排放量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中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7行业的促进作用较对烟草制品等行业的促进作用大;(2)能源强度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中的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及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等7行业碳排放量的贡献值为正值,其余30个行业均为负值,即能源强度对这7行业的碳排放起到促进作用,而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6行业的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3)能源结构对我国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9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抑制作用,其余行业的能源结构均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其中能源结构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4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根据上述有关结论,本文认为老工业基地要实现低碳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适度控制工业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在控制工业产业规模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应该降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高排放行业的规模。第二,加快技术进步,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加大对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尤其要加大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等行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其技术进步,以提高其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建立煤炭略有增长、石油平稳增长、天然气快速增长、非化石能源大幅增长的能源消费模式,重点转变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能源结构,使其能源结构利于减少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2011.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5):59-65,126.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2011.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5):101-105.
孙宁.2011.依靠技术进步实行制造业碳减排――基于制造业30个分行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4):44-48.
王迪,聂锐.2012.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9):132-136.
王玮.2012.碳排放驱动因素与减排潜力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158-161.
张占贞.2013.基于KAYA模型的青岛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4-87.
Ang. 2004.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 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32(9):1131-1139.
Fan,Liu et al. 2007. 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3[J]. Ecological Economics,62(3-4):683-691.
【关键词】 低碳会计信息; 低碳会计信息披露; 碳流量表; 碳目计量表
从工业文明发展初期到现在,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改造,自然界也作出了相对的回应,洪涝、干旱、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正视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的巨大威胁。为了适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顺应而生。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关注点,人们开始注重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了解自身消费的碳排放量。因此,基于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披露产品和生产经营过程的碳会计信息是必要的。
一、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大多数企业设备比较落后,所以造成碳排放量大。鉴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也将低碳发展列入社会建设计划之中,政府开始关注低碳信息的披露,以期能约束企业碳排放活动,减少企业碳排放量。专家学者加大了对低碳信息披露的研究,以期能构建合理的碳会计信息体系帮助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活动,同时帮助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碳排放量。
我国专家学者对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关于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有些学者认为只包括可计算的价值信息。简丽霞(2012)提出低碳会计信息并非环境科学意义上的指数指标,而是企业可核算、可比较和可利用的碳基价值信息。有些学者认为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应不仅考虑企业的低碳财务信息,还应包括企业低碳战略信息。朱小平、孙甲奎(2012)提出低碳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能用货币计量的低碳要素信息与无法量化的低碳绩效信息。低碳要素信息主要是指低碳资产、低碳负债等。低碳绩效信息是其他非定量、非指标化的低碳会计信息,包括类似低碳发展战略、企业低碳情况说明书等。
(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关于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将低碳会计信息归属于环境会计的部分,构建低碳背景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计算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李秋(2012)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环境会计披露模式披露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他提出企业应该单独披露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成本表、环境现金流量表。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将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将碳会计信息披露融入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活动之中,并有一定的延伸扩展。杨艾(2011)提出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应关注表内信息披露与表外信息披露。表内披露是将碳会计信息披露于现有传统会计报表中。表外碳会计信息披露有两种模式:一是披露于现有工具中,类似于招股说明书等;二是披露于单独编制的低碳情况说明书。
目前,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发展初期,有些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有些企业无法披露碳会计信息。基于此,郭海方(2011)认为应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强制上市公司以独立报告模式披露低碳会计信息,同时建立自愿披露机制,鼓励非上市企业以补充报告模式自愿披露。
(三)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与低碳发展可能会存在矛盾。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企业可能会漠视低碳发展的要求,不愿意为减少碳排放而增加费用的支出,这时就需要发挥监管的力量。汪方军等(2011)认为应建立完善的碳会计信息鉴证审计制度,监督保障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郭海芳(2011)认为在低碳会计信息审计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开展内部企业低碳会计审计,以推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低碳会计。学者们从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碳排放信息的规范,以期能发挥政府、第三方以及社会公众的力量监督企业碳会计披露活动。
二、我国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并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都是自愿行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披露低碳会计信息的比例还很小,而且企业多数以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碳信息披露项目(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机构,从2008年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2008年至2011年《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11》的分析,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相比较而言,银行类企业更愿意披露碳会计信息,重污染类高碳排放企业的披露越来越积极,但是拥有详细、全面碳数据的企业较少,并且企业的披露信息中缺乏具体的量化数据和减排指标。
基于对我国学者低碳会计信息的研究与我国企业低碳会计信息现状的分析,今后我国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标准
在披露碳会计信息的企业中,拥有详细、全面碳数据的企业较少,其披露信息中缺乏具体的量化数据和减排指标。我国缺乏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没有统一的标准量化企业的碳排放量,对排放配额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会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造成影响,从而引起信息披露的差异化。统一标准的缺乏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学者们大多都只提到国家应当建立合理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但没有系统详细的披露体系。除此之外,学者们所设定的标准没有量化标准以支撑,造成披露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二)明确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
在学者们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对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的研究很少。基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从本质上影响企业的披露行为。只有企业认为其披露收益大于成本,企业才会愿意披露低碳会计信息。虽然我国企业碳排放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但仍然有多数企业不愿意披露碳会计信息。银行类企业更愿意披露碳会计信息可能是因为其本身是低碳排放量的企业。重污染类高碳排放企业披露越来越积极可能是因为其意识到社会公众更加关注高排放企业的减排行为,低碳会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不愿意披露碳会计信息的企业可能是因为短期内减排成本太高,企业碳排放量仍较大,披露风险高。依此来看,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的研究很有意义。
三、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缺乏,企业无法准确核算自身碳排放量,不明确碳会计披露的标准,打击了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的积极性。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碳信息披露框架指引企业对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2005年加拿大了《气候风险披露指南》(Building a Better MD&A-Climate Change Disclosures),2006年CRDI了《气候风险披露的全球框架》(Globe Framework for Risk Disclosures)。环境会计与低碳会计有一定的关联度,我国应借鉴国外企业环境会计、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建立完善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基于学者之前的研究,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企业碳足迹披露与产品碳足迹披露相结合
由于缺乏适合的标准评价,无法保证企业低碳会计信息的质量。采用企业碳足迹披露与产品碳足迹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完整地了解企业低碳会计信息。
企业碳足迹披露可以使公众知晓企业的碳排放活动,产品碳足迹披露可以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碳排放,基于这两种不同的需求,企业应将企业碳足迹披露与产品碳足迹披露相结合。
企业可以采用类似现金流量表的形式披露企业碳足迹,计算企业碳排放与碳汇,编制企业碳流量表。碳排放相当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流出,碳汇相当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流入。不同于现金流量表的是,碳流量表的编制不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是以碳单位为计量单位。
企业碳流量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经营活动、碳投资活动、碳筹资活动。企业经营活动记录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碳排放与碳汇。比如,产品生产机器运转所产生的碳排放、管理人员办公室照明产生的碳排放、产品工业生产中的碳固或碳中和。碳投资活动记录企业投资的各种碳汇活动,比如企业投资森林建设而增加的森林碳汇。碳筹资活动记录企业由于可能会超过其碳配额而向其他企业购买的碳排放权。
编制产品碳足迹表能清晰反映产品的碳排放。产品碳足迹表的编制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储存、流通流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计入产品的碳足迹中。
(二)确定碳核算依据,详细披露碳核算具体计量步骤
披露碳核算具体计量步骤,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清晰地了解企业碳排放量,有利于企业自查自身碳排放活动以改善自身经营活动。企业应该将碳核算的具体步骤单列于报表附注中,以便于利益相关者和有关政府部门核查。确定碳核算依据,需要确定企业碳核算边界、碳核算标准、碳核算方法以及碳核算确认时间。
企业碳核算,第一步需要明确碳核算边界。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 Protocol)中将碳排放分成三个范围:范围一仅包括直接排放;范围二还包括用电带来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包括所有其他间接排放。政府部门可以按照碳排放源分类列出清单,再将清单进一步划分,作出具体的界限规定,以此确定企业的碳核算边界。这个规定的界限范围可以称为碳目。凡在碳目范围内的企业活动都核算碳排放量,未列入在内的不核算。企业依据碳目表确定需要核算的类目。
企业碳核算,第二步需要选取计量方法。因为企业碳排放源较为复杂,其计量方法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按不同的碳目规定不同的计量方法。这样既考虑了企业不同活动的特性,又有一定的规范性。Thomas Wiedmann(2007)提出计算碳排放量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基于流程分析;自上而下,基于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具体的碳排放量计量方法,国外还有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估、混合生命周期评价以及各项标准中的方法学等可供参考。政府部门应编制碳目计量表供企业参考,企业对应不同的碳目选择计量方法。
企业碳核算,第三步需要计算产品碳足迹。企业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归结到产品,并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企业将归属于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计入到产品碳足迹中。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可以比照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中的一种方式进行分配。
企业碳核算,第四步需要确定企业碳核算的计算方法。从上游企业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中附带的碳排放量应计入原材料碳足迹。销售给下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附带的碳排放量应计入产品碳足迹。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企业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原材料碳足迹+管理部门碳排放量-碳中和抵销的碳排放量
企业碳核算,第五步需要确定发生时间、计算期限。碳核算发生时间按碳排放量产生的时点确定。碳核算计算期限可以分为按次计算、按期计算。按期计算又可分为按日、月、季度、年计算。对每日连续产生碳排放量的一些管理活动,如照明活动的碳排放量可以采用按月计算。
(三)成立碳会计信息鉴证机构,开展碳信息审计业务
随着低碳商业时代全球化发展的潮流,碳交易也迅速发展,对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碳会计信息只有经过核证后才能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可靠和碳交易活动的公平。基于此,政府可以成立碳会计信息鉴证机构,核证企业碳排放量,签发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核证减排量),管理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活动与碳交易活动。在鉴证机构核证碳排放量的同时,政府还可以授权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事务所开展碳信息审计业务。
鉴证机构管理企业碳交易活动,允许详细披露低碳会计信息的企业上市出售其多余的碳排放权,而忽视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将禁止上市出售其冗余的排放权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制企业进行碳会计信息披露。现如今,披露低碳会计信息的企业极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披露低碳会计信息成本高,而收益少。在这项政策的限制下,为了更大的碳交易收益,并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也愿意付出一定的成本规范自身的低碳会计。
【参考文献】
[1] 简丽霞.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 朱小平,孙甲奎.基于低碳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设计[J].财务与会计,2012(8).
[3] 李秋.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2(5).
[4] 杨艾.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1(7).
[5] 郭海芳.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之友,2010(12).
[6] 汪方军,朱莉欣,黄侃.低碳经济下国家碳排放信息披露系统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4).
[7] 张巧良.碳排放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差异化研究[J].当代财经,2010(4).
[8] 王泽田,谭婧,张巧良.上市公司碳管理信息披露框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9).
(一)数据及处理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地揭示广西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了多种指标,并使用了不同的衡量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作了解析。文章选择的样本区间为1986-2010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在文章中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广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公布的当年GDP,单位为亿元,样本区间为1986-2010年,以2000年为基期。第一产业碳排放数据估算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四个行业,在第一产业土地利用过程中还会涉及到碳汇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学者明确的研究出土地利用与开发过程中碳汇的测量,因此在进行本次研究中将碳汇的影响忽略不计,重点对碳源进行深入探讨。
按不同的碳排放途径进行计算,第一产业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化肥生产的碳排放(Ef)、机械使用的碳排放(Em)和灌溉的碳排放(Ei)。则农业活动总的碳排放为:Et=Ef+Em+Ei这里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化肥生产带来的碳排放:Ef=Gf×A。其中Gf为化肥施用量,A为系数A=857.54kgC·t-1。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机械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农业机械使用及操作带来的碳排放:Em=(Am×B)+(Wm×C),其中Am为农作物种植面积,W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B、C为转化系数,B=16.47kgC·hm-2,C=0.18kgC·kW-1。灌溉过程带来的碳排放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Ei=Ai×D,Ai为灌溉面积,D为转换系数,采用D=266.48kgC·hm-2进行估算。第二产业碳排放数据测算工业碳排放数据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当前大部分的碳排放量研究都是基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如朱勤等基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化石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以及二次能源消费碳排放对碳排放量进行的估算。张雷、李艳梅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进行的估算。徐国泉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对碳排放量进行的估算等,文章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iiiiCESF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Si为第i类化石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F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建筑业的碳排放估算文章运用环境经济学中较为常用的STIRPA模型,结合排放系数法,通过对我国1986-2010年建筑业的相关数据对其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得到我国建筑业碳排放STIRPAT模型。进而计算出建筑业的碳排放总量第三产业碳排放量的测算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数据无法直接获取,本研究依据IPCC(2006)提出的碳排放总量公式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进行计算:TC=ΣiΣjCij=ΣiΣjCijEij×EijEi×EiYi×YiY×Y式中,TC为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总量,Cij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行业的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量,Eij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行业的第j类能源的消费量,Ei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Yi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类行业的产出,Y为第三产业的总产出。
(二)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利用E-views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广西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得出:Y=0.154291+7.01E-05X-3.81E-10X2X表示人均GDP,Y表示人均碳排放量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广西环境EKC曲线呈线性,且增长趋势不断放缓,说明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缓慢减少。下面对各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为了减少波动,消除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对碳排放Y和经济增长X1、X2、X3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序列LNY和LNX1、LNX2、LNX3,同时对四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的ADF检验t统计量相应的概率值远大于5%、10%的检验水平,从而可以认为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是非平稳的。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的二阶差分序列dLNY、dLNX1、dLNX2、dLNX3的ADF检验t统计量相应的概率值远小于5%。因此可以认为序列dLNY、dLNX1、dLNX2、dLNX3是平稳的。协整检验为了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四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得到如下方程:LNY=0.511560+0.159063LNX1+0.487892LNX2+0.051079LNX3+εt(2.0)根据D-W检验决策规则可知误差项很明显存在正相关,选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进行处理:对原模型进行广义查分得到广义查分回归方程LNY=0.84702892+0.174530LNX1+0.482274LNX2+0.079003LNX3+εt(2.1)现对(2.0)式进行残差做ADF检验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t-StatisticProb.*ADF检验值-4.2213740.0002临界值:1%水平-2.6693595%水平-1.95640610%水平-1.608495从表中可以看出,残差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4.221374,其相应的概率值p=0.0002,小于1%的检验水平,可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符合广西的实际情况,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碳基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必然增加。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长期来看,广西三次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第二产业的碳排放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碳排放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保证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广西区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有放缓的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产业碳排放的治理工作,在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中,第二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碳排放将成为未来治理碳排放的首要问题。
(二)对策
摘 要:根据IPCC碳排放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计算了黑龙江省2001~2010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消费;黑龙江省
一、数据来源、计算方法
各种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黑龙江统计年鉴》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统计数据。根据IPCC碳排放指南中公式和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A=∑Bi×Ci
式中:A为碳排放量,104t;Bi为能源i消量,按标准煤计,104t;C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i为能源种类,结合实际情况取2类,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下表。能源种类 原煤 原油
碳排放系数(104t)/(104t) 0.7559 0.7559
二、结果分析
(一)能源消费量分析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量逐年增长,由2001年的5830.8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9666.8万吨标准煤,平均年增长率为5.95%,其中以2004年增速最快,增长率达到了19.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能源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2001年至2010年黑龙江省消费弹性系数中2001年消费弹性系数达到了最低值0.31,只有2003、2004高于1,之后差距有所减少。然而从2005年开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开始逐年下降,表明黑龙江省在逐渐降低能源消费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最大,2001~2009年间逐年增长,到2010年能源消费量达到最大值11032.5万吨标准煤,第二产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均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19%,与2008年相比,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其他产业部门。近年来第三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比重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消费和交通运输、邮电信业类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能源消费量最少的是第一产业,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左右,但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多。
(二)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煤炭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2006年在我国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中煤炭的比率基本上均维持在80%以上,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大致在35%~40%之间。2001年~2010年黑龙江省能源活动引起的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7083.2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8353.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0.2%。在各种能源碳排放量中05年之后原煤的碳排放量最大,2010年原煤碳排放量已达到5002.8万吨,占总碳排放量的60%左右,远远大于其他能源的碳排放量,但近几年呈轻微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直接导致煤炭的碳排放量高于其他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在不断上升。
(三)工业部门碳排放分析
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在2001~2010年间逐年上升,为11374.8~12959.7万吨标准煤,总能源碳排放量为7083.2~8353.8万吨。其中原煤碳排放量为2764.8~5002.8万t,占能源总碳排放量的60%左右,原煤碳排放量比重总趋势逐年轻幅度下降,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工业部门主要碳排放的能源是原煤。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导致工业部门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
三、碳排放因素分析
本文用SPSS19.0计算了人口、人均GDP与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见下表。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如表所示,碳排放量与人均GDP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977,因此可以得出与他人研究一致一致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量增加的主要动力;与人口也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94。由此可知,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对碳排放量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黑龙江省碳排放还处在较快增长阶段,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面对人均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实,黑龙江省经济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原煤能源的依赖。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型产业的发展
以最经济、高效、安全、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以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和利用,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强植被建设,提高碳汇能力
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实际上,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仅占到30%。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尽快的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一天的碳排放量以数字纪录,可以得出一个人一天的碳足迹。记录碳足迹可以提醒自己亏欠了大自然,算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作为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所以说“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
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生产商在生产建材、设备时,业主在使用建筑时,建筑施工商在修建、拆除建筑时,尽量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小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低碳建筑强调的是组成建筑各元素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将建筑物每个组成元素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分析后,才能判断其是否为低碳建筑。
我们应科学地制定低碳建筑标准。对于建筑师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就等于有了设计手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就等于有了管理标准;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就等于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才能不被奸商欺骗。
一、建筑物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协会(UNEPSBCI)倒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了碳排放计算方法报告(Common Carbon Metrics),算是国际性组织的首次尝试,但报告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以德国DGNB为代表的世界上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首次对建筑的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碳排放度量指标(Common Carbon Metrics)计算方法已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机构在内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
建筑的碳排放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一次性能源的消耗, 进而排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DGNB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对于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计算单位是每年每平米建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的公斤数。
DGNB体系对建筑物碳排放量首次提出了系统而可操作的计算方法。建筑全寿命周期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生产与建造、使用期间能耗、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这四大方面。建筑物的碳排放四大方面与计算方法分别为:
1.材料生产与建造:考虑原料提取,材料生产,运输,建造等各方面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是根据DIN276体系将建筑分解,按结构与装修的部位及构造区分对待,计算所有应用在建筑上KG300和 KG400组别的建筑材料及建筑设备的体积,考虑材料施工损耗及材料运输等因素,与相关数据库进行比较,得出每种材料和设备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所用应用在建筑上的材料碳排放量相加得出总量。材料碳排放量的计算时间按100年考虑,每年的碳排放量即为其1/100。这样就可计算出建筑物的材料生产与建造部分每年的碳排放量。单位是kg CO 2- Equivalent / m2 *y。
2.使用期间能耗:主要包含建筑采暖,制冷,通风,照明等维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能耗。对于建筑使用部分的碳排放量计算,要根据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区分不同能源种类(石油、煤、电、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等),计算其一次性能源消耗量,然后折算出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维护与更新:指在建筑使用寿命周期内,为保证建筑处于满足全部功能需求的状态,为此进行必要的更新和维护、设备更换等。材料和设备的寿命与更新及维护间隔频率,按照VDI2067和德国可持续建筑导则(Leitfaden Nachhaltiges Bauen)相关规定计算。计算所有建筑使用周期内(按50年计算)需要更换的材料设备的种类体积,对比相关数据库,可以得到建筑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维护与更新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数据。
4.拆除和重新利用:DGNB对建筑达到使用寿命周期终点时的拆除和重新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采用如下方法,将建筑达到使用寿命周期终点时所有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分类,分为可回收利用材料和需要加工处理的建筑垃圾。对比相应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建筑拆除和重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数据。
二、低碳建筑技术:
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
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三、中国应如何建设低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