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生物学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学基本概念

第1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教学;谚语法;设疑法;对比法;概念图法

学科认知结构(或图式)要以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等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如果把知识结构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基本概念。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条件。美国的杰罗姆・布鲁纳曾说:“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核心。”

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知道、认识、了解和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这说明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浙科版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体字出现,另外还在习题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首先是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从而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灵活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山不容二虎”是生物的种内斗争;“飞蛾扑火”反映了生物的应激性;“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说明了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反映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挖掘谚语中蕴含的知识,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问题,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还可针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得过宽或过窄。如:教师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时,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可重点提出“血液由哪两部分组成”,由于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设疑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想象,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对比法可以把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的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我们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及两者关系的掌握和理解。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见下表)。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内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由美国康耐尔大学的Novak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之后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的制作包括4个基本要素,即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地排放在列表。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复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概念图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构建概念图为平台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助、民主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J].学科教研教苑,2003,(06). [2]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J].中学生物学,2002,(02).

第2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 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第3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物必修二;命题趋势;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2011-2015年我省采用的理综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其中生物占了90分,在基本保留以往考查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这5年生物必修二的命题特点.

一.必修二命题趋势分析

1.从试卷结构角度:基本保持稳定

从此表可以发现这五年每年都考了一个简答题(8―12分);除了2011年外,每年都考查了选择题;整个必修二部分分值分布在15-30分。从考点上看,每年都涉及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高频考点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生物的变异;出现频率不高的考点有:遗传的细胞基础,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2.从命题理念角度:体现新课标理念

体现新课标理念如:实验能力考查;科学方法的考查(假说演绎法)

3.从能力角度:凸显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

选择题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以图表信息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非选择题多综合运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4.从学生失分角度来分析,

下面就一道选择题来分析:

2015年新课标Ⅰ卷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依题意,朊粒的实质为蛋白质,宿主基因组为DNA,所以朊粒不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细胞,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朊粒为疯牛病的一种蛋白质,所以二者的增殖方式不同,Be误;PrPc蛋白无致病性,而空间结构改变后有致病性,可见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而D项中的转变为空间结构改变,不属于翻译过程,D错误。

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忽视朊粒的本质是蛋白质,而基因组的本质是DNA,二者是不能整合的。还易错选D项,原因是不理解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不包括肽链折叠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这告诉我们要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发现生物考试近几年都没有偏难偏怪的题,试题大多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或原型,如该题的讲到的阮粒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69页有提到。

二.对生物必修二复习工作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个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即将在2016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宏观,侧重理解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过程当中,首先要对整个中学生物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同时要通过生物科学思想的渗入,即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2.概念术语,重在识记

死记硬背当然不行,但对于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则必须通过识记才能掌握。识记生物学专业术语和生物学基本概念是同学们生物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是同学们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每年的生物高考中,由于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使用不当而失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在生物复习过程中,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同时还要规范汉字的书写和加强语言表达,做到审题迅速,获取信息正确,分析到位,书写语言严谨、规范。

3.重视基础,强化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加强生物学主干知识的学习,而不能本末倒置,要以课标要求和教材为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心,所以复习备考中要重基础,我们从上文可以知道,今年来生物试题都没有偏难偏怪的题,所以切莫好高骛远,追逐偏、难题。

能力立意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亮点,它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我们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教材中知识的深层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图表。要加强搜集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识图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4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生物相对于物理和化学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仍是很多学生头痛的学科。那你知道高三生物大题要怎样做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生物大题要怎样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三生物大题要怎样做简单类大题

1、高三生物文字信息迁移题:解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认真推敲,要学会把握有效信息,找出真实的联系,揭示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要紧扣题意,观点准确,全面。

2、高三生物曲线信息迁移题:解题时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图像,理解图像中所表达的内涵,将提取到的有效信息转化为可利用的信息,最终去回答问题。

3、高三生物图示信息迁移题:第一点要认真阅读,弄清楚图示的内涵和延伸;

第二点要善于挖掘图示中的隐含条件,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条件;第三点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来获得准确的答案。

4、高三生物表格信息迁移题:首先要看表格的名称、数据和备注等主要内容,还要明确解题所需的知识点要点,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找到解决问题中的突破口。

图表资料类大题

1、学会对已知实验进行变式。

发展求异思维,有助于提高实验综合能力。很多实验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实验步骤,也可以从众多不同的实验结果中得出同一个结论。

2、言简意赅,提高高三生物答题的准确性。

复习时要加强规范答题训练,提升解题技巧。在答题时尽量做到找出关键词,明确命题指向,避免答非所问,准确的选用生物学专业术语作答,提高用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全盘考虑,答全要点,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实验探究类大题

1、学会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

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完成探究性实验的基础。

2、深刻领会教材实验的设计思想。

想要做好高三生物探究性大题,就要认真分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实验,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原理与目的的要求,弄清楚材料用具的选择方法与原则,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们深入分析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为实验设计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搭建基本框架。

二.生物得高分技巧方法技巧一、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完成探究性实验的基础。

技巧二、深刻领会教材实验的设计思想。做好探究性实验大题,就要认真分析教材涉及的实验,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原理与目的要求,弄清材料用具的选择方法与原则,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深入分析实验条件、过程、现象或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严谨性和可变性,能够描述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原理、目的、方法步骤、现象与结果预测及结论,为实验设计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搭建基本框架。

技巧三、学会对已知实验进行变式。发展求异思维,有助于提高实验综合能力。很多实验可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实验步骤,也可从不同的实验结果得出同一个结论,要学会通过变式训练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索精神。

技巧四、模拟教材经典实验进行重复性实验设计。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规律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保障,教材内容所隐含的实验常常注重原理和结论的提出,省略了实验材料和步骤。这些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科学严谨,模拟教材经典实验进行实验设计,通过经常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能高效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第5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效率

所谓生物学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在新课标教材中,核心概念以黑体字出现,并且另外在习题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模式都要有所转变。笔者现结合多年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总结反思,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继承和改进生物概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而其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概念,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显性性状”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在子一代中显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其内涵是“在子一代中显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外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

二、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要素,从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样准确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如“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并通过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了,这个种群的K值变不变呢?”来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三、运用生活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当然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学生在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教师讲授概念,经常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或者可以提醒学生动用已有的感性经验,以此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思维过程从个别现象向一般规律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实例如下:

如“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课本上描述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我是借助学生经常碰到的现象来解释的。比如:甲同学考试考的很好,看到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更加努力了,考的更好了──正反馈调节;乙同学考试考的很好,觉得自己很聪明,骄傲了,考差了──负反馈调节。

四、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学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这些概念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极易失分的误区之一。比较是概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时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

如异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厌氧型这四个概念,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方面,但它们又有区别。异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具体表现,需氧型和厌氧型是异化作用的个性表现。再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五、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6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动式 基本概念

高中生初次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知识基础积累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有的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后续的知识获取也会变得相当被动。针对这一现象,高中生物教师首先应做的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基本概念。接下来,笔者将从引用谚语、形象类比、问题引领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些关于构建生动式生物课堂的见解。

一、引用谚语,深化概念认知

生物这门学科中涉及的概念知识很多,学生若是单纯的进行记忆的话,不仅容易记不住,而且也会慢慢的丧失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偏科现象也会越发明显,不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针对此类现象,生物教师应当采用一些别样的教学方法,借用一些生活中使用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来帮助学生们进行记忆,进而使得生物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我在讲解生物的相关知识时,不会直接的为学生们引入生物知识,而是自己提前备课,注意挖掘一些相关的谚语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们引入一些蕴含相关生物知识的谚语,在提升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的基础上,再展开具体概念的教学。如,我在讲解生物钟有关“生物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时,给学生们引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对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学生们大多都听过,也在实际生活中用到过,通过这句谚语,给学生们讲解了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融入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

通过相关谚语的课题导入,学生们带着新奇的眼光去看待生物概念,不仅能够有效的接受相关生物知识,还能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后续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与生物有关的谚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二、形象类比,优化知识体系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们若是只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概念的话,会很困难。因此,想要较快较好的掌握生物知识,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们采用一些具体的手法去掌握生物知识中蕴含的生活理念。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可以找出重点,与相关的类型做一些比较,通过形象的类比进行学习,有效的巩固学生们的记忆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生物课程中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课后,要求学生们判断以下两句关于“染色体”的语句是否正确:第一种描述方法是染色体的形成分别来自于父方和母方,另一种描述方法是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两条。对于这两句语句的描述,有很多同学认为第一种描述是正确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赞同第二种描述。发现学生们减数分裂的概念不清,我针对这一现象,要求学生们比对着“同源染色体”的相关概念来进行对比记忆,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很快的分清楚两者的关系,巩固相关的生物知识。

通过对比记忆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有效的滤清自己日常学习中的生物知识体系,这能够帮助学生们提升自己学习生物,想要进一步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学生们学习生物的过程就会更加简单。

三、问题引领,升华思维能力

所有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比较忌讳死学、按部就班的学,顺着课本内容漫无目的的进行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们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也没有好处。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来引领学生们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升华学生们的生物思维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课时,没有直接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人类是靠什么呼吸的?植物又是靠什么生长的呢?学生们很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道,如果是植物的话,那么需要把植物放在阳光下,并要给植物浇灌一些水,这样植物才能长得更快更好。也有的学生说,植物其实吸入的是CO2,产出的则是O2,为我们人类谋了很大的福利。采用一个疑问来引出光合作用的内容,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通过巧妙设疑的方法,为学生们展开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们主动思考的能力,还能有效的调动起课堂教学气氛,对后续生物教学的开展十分有效。

由此可见,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体悟生物基本概念,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气氛生动化,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学习思考,并在思考学习的同时,激发各项潜在能力,这对于以后生物素养的深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益于学生们其他学科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们开拓更加绵延的生物学习之路。希望笔者的以上见解能给各位教师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李良.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 学科教研教苑,2003(06).

第7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总体编写思路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本着便于教和学的原则进行设计。概括地说,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落实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1)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为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

(2)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高中生物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学生来说,知识性内容与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鉴于此,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例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3)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

基础不等同于经典。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应当具有时代特色,基础性应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在体现共同基础的必修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体现先进性。例如,酶的概念不局限于蛋白质的范畴,中心法则不局限于克里克提出的经典法则,将免疫也视作一种调节方式,等等。此外,还以“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介绍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如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选修教材中,内容紧扣时代脉搏,集中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同时也注意到把握基础性,避免过深过难。例如,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侧重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的介绍,技术操作多用“生物技术资料卡”形式介绍,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此,教材从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做了灵活变通的处理。例如,关于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尽管已发现水通道,教材正文仍沿用目前细胞生物学专著中将其归为自由扩散的说法,而将通道蛋白的内容放在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前沿”中介绍;关于细胞的衰老和癌变的原因,则采用在正文中排小号楷体字的办法,供感兴趣的学生选读。此外,教材不可能也无必要在反映新进展上面面俱到,为此,在正文和作业中常常提示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4)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使知识内容层次分明

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资料卡”、“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出现,有的内容明确标注“选学”。《生物技术实践》中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资料也以楷体字排印。

(5)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体现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旁栏设有“学科交叉”栏目;为体现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栏目。在必修模块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大多安排画概念图的习题。

2.突出生物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关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过程”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学生亲自参加的探究过程。“方法”侧重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学科内的方法,如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志重捕法等。

(1)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

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下图。

这些科学方法的内容贯穿在各个模块中,同时,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观察和实证的方法,《遗传与进化》模块侧重假说演绎的方法,《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系统分析的方法。

鉴于思维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教材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①注重训练抽象思维和发展形象思维相结合;②注重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③注重引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④重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的介绍和运用。

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教材主要通过研究过程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逐步领悟。此外,在必修模块中还辟有专门的栏目予以提炼和概括,其中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内容见下表。

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

模型方法

提出假说

控制变量

对比实验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预实验

调查法(样方法等)

数学模型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①教材中科学方法内容是建立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础上的,初中阶段已经讲述的方法不再作为重点介绍,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搜集资料的方法等;②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奥,教材通过研究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内容来渗透其大致思路,而未作正式表述。

(2)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

①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见下表)。

类型特点能力目标侧重点

实验说明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探究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

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模型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资料分析提供让学生分析的资料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资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搜集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思考与讨论,讨论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技能训练就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训练过程技能

调查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培养调查能力

②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从中获得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启示。

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思考与探究、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突出这方面的教育:

①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②在必修模块中设置“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③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栏目。如《生物技术实践》中的“课题背景”,《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的“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及“现实中的问题”,《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实践活动”、“进展追踪”、“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等。例如,设置“论坛”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④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通过介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实例、安排学生探究活动和讲述有关知识等多种途径,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

4.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

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发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①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②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③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分子与细胞》模块,还设有“与生活的联系”栏目。

④作业系统中注意习题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

5.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②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③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④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⑤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惟一。

6.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

①作业系统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必修模块每章后都有“自我检测”题,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②作业系统的内容既包括章节后的作业题,也包括某些探究活动中的讨论题;既有随堂练习和技能训练,又有阶段性的自我检测;既有书面作业,又有课外实践、撰写综述报告等实作评价的内容。

第8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构建;课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在高中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政策。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也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这也说明了一点,对于生物课程的教学理解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高中时期生物课程实体教学中,根据课本教学目标来说,都相对抽象,涉及的生物类型等也十分复杂,但是实体的教学互动实验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也给生物实体教学带来了一些疑惑,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也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中阶段生物教学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效率较低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因为高中生物课程本身涉及的内容较初中时期,已经变得更广了,内容上更加丰富,知识也更偏向于微小生物周期等的研究,并且知识点相应也增加了很多。如果单纯按照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依次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生物课程的特征来说,内容交叉相关的也很多,另外生物课程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

(二)重视课程进度,忽视教学本质

对于现阶段而言,教育行业在我国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对于高中教育阶段更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对生物教学课程的安排相对来说相对紧凑,往往按照教学重点顺序进行授课,从而忽略了生物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除了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还应加强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体课堂中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后期生物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本质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发展进程,更是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生物的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生物课程中知识点的内涵,从而继续后期的学习。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的引入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

生物概念教学法指的是在生物教学中以生物课本的基本概念知识为基础来进行生物知识的扩展学习。生物概念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体现的是对自然界以至整个生物界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或者生命体的集合。生物概念的出现也体现了生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伟大成果。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引入背景

根据2011年修改后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要凸显科学本质,需加强并重视概念知识的学习,在课标内容标准中筛选并呈现了50个重要概念。这也体现了生物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深入学习也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生物概念教学的引入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必然发展要求。

三、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的教学关键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则需加强概念教学。但是在生物的教育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相似名词概念的区分高中生物中相似名词的内容和知识点很多。例如“,囊胚”与“胚囊”的区分,从概念上来区分,囊胚是指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增多,而形成空腔的球状胚,则为囊胚;而胚囊是由植物的胚珠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需通过实质概念进行区分,否则会造成知识的混杂。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所以概念间的关系是有关联也有差异的。2.教师的适宜讲解在实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应多思、多辩才能取得相应教学目标。在生物课程中也是如此,将概念教学的引入时,教师作为引路人,应先让学生初步理解,然后教师为辅进行教学沟通,要避免教师全盘讲解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并强调基础概念的重要性,以便促进后期生物教学。

(二)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引入的意义

生物概念是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后总结出来的科学性的结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概念教学,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牢固的掌握知识,才能够了解到概念的本质,概念需要学生在思维的不断升华中去慢慢理解。因此,高中阶段生物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堂教学;第二种是多媒体课堂;第三种是实验教学。不同方式的教学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生物基础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迅速掌握知识点。另外,概念教学法的应用比较广泛,没有特殊限制。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简化了教师的教课程序,也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生先理解知识点再进行后期发挥。并且随着生物课程的知识点的层层联系也能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生物知识点通过概念知识进行发挥,拓宽了学生思维。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的学习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概念教学在生物中的应用,大大地为学生的后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变通的,再强大有力的理论和见解的提出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来支撑的,而基本概念就是最直接且具有说服力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特征的集合或者重新命名,是后期的各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也体现了概念的重要性。对于高中教育阶段生物的学习也是如此,需要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下开展学习,而简化后期的相关知识的混乱,达到促进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蓝梅花.情景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生物概念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2(4).

第9篇: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考;生物;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57-01

一、概念原理分析题

概念原理分析型试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要求考生能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物质运输原理、渗透吸水和失水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细胞分裂过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DNA的复制与转录的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遗传的基本规律、生命活动的调节原理、生物变异的原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这些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

二、坐标曲线题

生物坐标曲线分析题比较抽象,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较强,是高考中的必考题型之一。生物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很多,无论曲线怎么复杂,其关键是数和形。解题方法:

(1)识图:识图的关键是识标、明点、析线。既要注意曲线的起点、趋势、顶点、转折点、交叉点、终点,又要注意曲线数据变化。

(2)析图: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联想与曲线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并寻求曲线中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以此揭示何题的实质和规律。

(3)用图: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图象题,学生通过剖析图象,从而运用图中曲线的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表达。

三、图解图示题

生物图解图示也是一种语言,它是用特殊的符号、色彩和图形来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是生物知识的重要表达方式。解答方法如下:

(1)审题意:运用剖析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的每一个过程,对于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①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②当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时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3)定答案:针对问题规范答题,要准确、严密、完整。

四、表格分析题

表格是信息呈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以表格形式把生物学现象、事实、规律、原理及其他资料呈现出来,既能全而考查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能力,同时也能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释方法:

(1)审题。首先,要明白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其次,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

(2)找答案。把表格转变成文字,经联想找出考查的知识点;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和数据变动的原因。

(3)定答案。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把表格转换成文字。表达要准确,尽量用教材中的生物学术语表示。

五、信息给予题

信息给予型试题,一般是通过几组文字、图表资料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去分析资料,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并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此类试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且新知识往往作为信息的载体,真正要考查的内容还是在考试规定的范围之中。

六、基本计算题型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量化,涉及的定量计算题主要是依据生物学原理,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解题时,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依据的原理;其次要理顺数理关系;最后要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和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基础实验题

(一)教材实验再现。从实验检测的内容来看,教材实验是实验题命题的基点.能否正确解答此类试题,主要依靠对教材实验的识记及应用情况。在复习时,一要注意概括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实验中常用的器材和药品的使用;实验材料的选择;染料及染色剂;最常见的经典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等。二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实验拓展。实验拓展型试题(即实验设计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能力,此类题型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最常见题型有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1)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取材、分组、编号:①取材要符合实验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并容易获得。②取样分组要体观随机性、均衡性或者合理的梯度性。③编号科学。既要避免重复和混淆,又能体现组与组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步,变量处理,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注意单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第三步,培养、观察、记录:实验的因变量可能有多种具体的指标,因此观察和记录因变量时应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要求能较好地反映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易于观察和测定。

(2)实验结果及结论。对探究性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时,应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根据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基本模式:“如果……则……”。验证性实验可通过对现象、结果的分析,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结论一般就是实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