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

第1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人对生命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明确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定的以生命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生命的产生有其特殊性,即人类个体生命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所谓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个生殖细胞(通常是和卵)的结合从而产生后代的方式”。有性生殖的好处在于它所提供的后代总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个体的重复性,永远保持着人类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人类个体生命总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无可替代”的具有唯一性的生命。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接班人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体,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而且更应该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以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采取的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升学而展开,基本上忽视了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偏离了人是教育的目的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学教育也是如此。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公共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而作为公共课教育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应该承担起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任务,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分注重政治陛和方向性,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感。正是因为这一教育内容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缺乏,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生命观教育的缺乏所导致的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忽视了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这种特殊的存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相对于其他非人类生命而言具有特殊的价值,就是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二是人类个体相对于人类其他个体而言,生命存在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所有人类的个体生命都是地球上唯一存在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和敬畏生命,因为这是个体用生命去创造所有可能性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因而导致在大学校园经常出现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无论是自杀还是杀人,都是漠视生命存在的表现,都是否定生命存在基础性价值的表现。

二是忽视了生命实现的创造性价值。认识到生命具有存在性价值只是理解了生命的最基本层面。如果仅仅把生命理解为存在性价值,则人类的生命就和其他动物的生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因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国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教育产业化使大学生群体空前膨胀,相当多的大学生丧失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整天沉溺在网络游戏、恋爱和赚钱之中,思想颓废、不思进取,不断在浪费宝贵的生命。他们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也就是说,生命更高的、更大的价值在于:以保存和珍惜生命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创造出远远大于生命本身的价值。

三是忽视了生命本身的超越性价值。人的生命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生命正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价值的,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动物的生命是既定的,它们无法完成对自身的超越;而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质具有超越性。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看不到生命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他们或是被动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简单地重复生命消费活动;或是以一种经验的方式重复生命的其他活动。没有了超越本性的生命,不仅导致个人无法超越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也使社会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是忽视生命意识对行为的指导性作用。生命意识是对生命认识的自觉,是对生命的体认和感悟。生命意识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缺乏生命意识,就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去热爱和珍惜生命,也就不会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生命观教育所导致的生命意识淡薄现象非常普遍。一是表现在有部分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成绩不好等简单的事情而选择自杀来解决问题;二是有少数大学生因为一些小事而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的同学或老师,比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的事件及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副教授被学生杀死在课堂上等,都反映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从而无法正确指导自己生命中的行为。"

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处在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时期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生命观又是大学生个体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内容。缺乏生命观或者具有不正确的生命观,会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品质的实现。另外,生命观教育还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大学生生命观缺乏的现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在大学中开展生命观内容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生命存在观教育。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个体只有首先保持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每一个存在者都满足于自身。没有一个存在者会否定自.己,会否定自己的本质性;没有一个存在者对自身来说是有限的。”人不仅有保存生命的强烈欲望,并且生命还有朝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会在生命历程中不断扩充其内涵。大学生应该把保存生命作为自己人生的基础性价值,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充实生命的存在内涵。

2.生命独特观教育。人类生命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人的生命既有相对于动物生命而言的独特性,又有相对于他人生命而言的独特性。生命独特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生命现象对非生命现象的独特性。生命现象的出现是物质世界演化的奇迹,是对非生命现象存在方式的根本性超越。二是人类生命对其他生命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动物则是无意识的个体存在物;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存在并能改造他物,而其他生命则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只能适应环境。三是人类个体相对于其他人类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大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如果大学生缺乏生命独特观,就会忽视人类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也就无法理解生命在展开和实现过程中的精彩。

3.生命品质观教育。个体生命虽有其独特性,但独特性却不是它的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每一种生命都十分脆弱,当它的生存之境突变之时;每一种生命又可以是相当强大,那是它依存于和谐的生存之间。”所以生命在存在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变异性。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不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封闭在自我的狭小天地。生命只有融人社会,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变得强大。当生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的时候,就具备了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基础的前提和基础。

4.生命超越观教育。人类生命是一种超越的存在。生命超越观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命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超越。生命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从而达到影响和改变客观世界并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二是人类生命对自身的超越。生命从来就不满足于自身存在的现状,它会通过生命本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生命存在的现实,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其超越性不断更新生命存在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人的生命观不能自发地形成,即使可以自发形成,也是不系统的和不完善的。因此,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就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生命观的最主要的途径。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呢?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体验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教育。根据国外生命及生命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命观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首先是一个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在生命观的问题上,中国人注重对外在的物质层面的追求。我们现在也还在宣传人为了抢救或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财产而牺牲生命的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当然,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财产不受侵犯是十分合法和道德的行为,问题是为此而牺牲生命的行为值不值得提倡。根据生命神圣和生命至上的原则,人的价值应该大于其他任何东西的价值,因此为物而牺牲生命的行为无疑违反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则,对此不应该加以提倡。培养生命观,首先就要大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把人而不是把物确定为社会的中心,充分意识到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认识到生命价值的两个层面:即存在价值和超越价值。存在价值是超越价值的基础,超越价值是存在价值的深化和生命最本质的内涵,人只有在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超越价值。

2.改善社会环境。一个正常的人类社会,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社会;应该是尊重人的生命,给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社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观,就是要他们都来真正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社会意识。大学生也生活在社会中,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只有在一个以重视生命为基础条件的社会里,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的生命观。

3.开展生命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应该成为大学生世界观培养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生命观的重要途径。结合国外生命观教育的实践,实施生命观的理论教育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有关生命意识观的内容;二是开设生命观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让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理论化的生命观教育;三是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进行生命观方面的理论教育。生命观教育的实践教育方面主要是要求大学生多接触和了解社会,多参与到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大学生充分体会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人在改造社会中的伟大作用和现实价值,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坚定他们珍惜生命、投身社会和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信心。

第2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意义人上的生命价值;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命价值评估;健康与安全管制效益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4-0012-05

一、引 言

现代社会,涉及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各国政府无不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公共事务的管制,以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在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当今中国,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的各种工伤、死亡发生时,如何赔偿,赔偿多少,如何全面准确阐释人的生命价值,从而科学评估政府对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事务管制政策效益,衡量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理论研究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实践中,在评估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时,由于管制经济学在研究生命价值时,往往忽略了哲学意义上人的人道价值、精神价值等,单纯强调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人的生命价值内涵,难以形成合理的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评价,导致政府财政资金在健康与安全管制领域的配置失当,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的失灵,涉及公共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仍然屡屡发生。对人的生命价值内涵的不同理解,测算出的人的生命价值也不同,从而对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也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本研究主要试图从哲学本源上探寻人的生命价值内涵并将其与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做出比较,从哲学角度吸取有价值的理念,丰富经济学意义人的生命价值意蕴,准确全面阐释人的生命价值,从而为有效评估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衡量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理论基础。

二、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文献综述

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往往与货币相联系用货币来衡量,指的是作为个体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一条人命值多少钱。在人的生命价值的实际估计方法中,生命价值指的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平均人”的生命的价值[1],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人的生命价值。因对人的生命价值认识角度不同,经济学领域对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差异较大。如西方早期的经济学家配第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花费成本[2];Engel认为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就是人的价值,它由人的成本价值与人的投资价值两部分构成[3];Farr认为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就是人的资本价值,即人的未来净收入的现值[4];Wittisten认为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花费成本与人的未来收入现值之和[5]。可以看出,西方早期的经济学家都混淆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劳动能力价值,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等同于人的价值或人的劳动力价值,实际研究的是人的价值或人的能力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经济学意义完整的人的生命价值。近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人的生命价值也有不同的理解,也试图用其他可直接衡量的指标替代人的生命价值评估,如侯伯纳用人寿保险的价格[6];明塞尔用人力资本存量[7];Grammond和Bogart用死亡和伤残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8-9]。他们将人的生命价值等同于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对人的生命定价实质就是对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定价。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人的生命价值内涵,所以也就没有准确全面阐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

国内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王亮认为,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就是,在不同的行业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其中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含义为,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合法手段为自己及其家属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和财富;第二层含义是指,一个人一生为自己和社会所创造的全部收入和财富,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经济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之和;第三个层次的概念是最宽泛的,即认为人的价值不仅包含一个人生前为自己和社会所创造的全部收入和财富,而且还应包括其身后所创造的收入和财富”[10]。陆玉梅认为,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就是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因工死亡职工少创造的个人收入+生前培训所投入的费用[11]。卓志用工作损失价值、赔偿费、部分培养费三者之和来衡量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12]。国内学者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理解,实际是将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等同于人的能力,或等同于劳动力价值或等同于人的人力资本。可以看出,这些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理解实际上是不全面的,都没有全面准确揭示人的生命价值真谛,因而对于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评估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理解人的生命价值,试问一个刚出生没有劳动能力的婴儿、残疾人、精神障碍者或丧失劳动能力老年人,他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人力资本,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难道就没有生命价值吗?对其造成伤害、伤残或意外的人身伤亡就可以免责不赔偿或减少赔偿吗?显然,这种低估人的生命价值的态度与行为是违背社会良知与人类的道德底线,有漠视人的生命之嫌,在法理上也是缺乏依据的。当前,经济学领域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普遍接受的是Schelling的观点,即认为就是社会为避免或降低某种死亡或风险时所意愿付出的成本[13]。这种观点实际上假设,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是随着生命危险概率的增加,呈现一种线性递增的关系。Schelling所说的人的生命价值,只能是在一定的风险概率条件下,个体所索要的价格,而并非真实意义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

经济学中的不同应用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有自己特定的根据,因而都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为了分析某一特定的问题而侧重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某一方面理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某一方面的理解上升到惟一的、绝对的地步,用于指导政策实践,那就是错误的。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的终级目标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评价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时,从理论上需要对人的生命价值做出完整的解析。人的生命价值除了经济价值外,还有其他层面的深刻意蕴。人的生命价值有多个维度,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并不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全部。如果用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取代人的生命价值,则是矮化、低估了人的生命价值,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的,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就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而言,单纯人的劳动能力或人力资本水平或创造的收入与财富也并不是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全部。衡量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主要就是衡量这些政策多大程度上实现并保障了人的生命价值,仅仅衡量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并不能对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人的生命是生命价值的载体,也是人的一切权利的载体,人的生命终止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从伦理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于生命不同于实物资产,不存在交易市场,也就没有生命价格。这就造成了在评价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效益时评估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难度,但至少知道有众多因素影响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政府的公共治理、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环境质量、个体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收入、遗产及所从事的行业等等都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水平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对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影响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延续为前提的。所以,人力资本水平或劳动力并不是影响或决定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的惟一因素。要全面合理评估人的生命价值,从而科学全面地评估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效益,理论上首先要从本源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意蕴并厘清其与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从哲学角度吸取有价值的理念,丰富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

三、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有多层含义,出于研究的需要,没有必要罗列出其所有的价值,基于健康与安全管制效益评价,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含义:

1.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的统一

如果按照马克恩主义价值观,从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界定人的生命价值,很自然会将人的生命价值表述为,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以人的生命作为客体为满足自己、他人与社会而被自己、他人与社会需要的有用性。这种表述揭示的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即人的生命作为手段、工具的价值。事实上,人不仅是手段,人还是目的,人应当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不管是手段还是目的,其前提必须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能够维持延续。所以,人的生命价值除了生命的效用价值外,还应包括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即人道价值[14]。所谓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也称人的生命的人格价值或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15],它指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人活着,人就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形式。对于一般的对象来说其存在与否,同其是否有价值是两回事。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对人来说未必都是有价值的。但就人而言,他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所有的价值关系都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人的生命存在是一切价值关系存在的基础与前提,所以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是不证自明的。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强调的是某一生命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有用性,产生效用价值的基础首先必须是有人的生命存在。一个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的大小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人的生命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载体,有了人的生命存在,才谈得上主体与客体,谈得上某一生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或有用性。一般而言,个人的生命活动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的生命作为客体对满足自己、他人与社会的需要程度越强,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越大。只要人的生命存在,即使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为零,但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也始终存在。也就是说,就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而言,不管其体格是否健全,身体器官是否完整,即使他没有任何能力为社会、他人与自己创造财富,只要他活着,他的生命存在,他就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生命的人道价值就一直存在[16]。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强调,人不分民族、国籍、贫富、贵贱、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社会贡献的大小等都应享有同等的尊严与权利。因此,尽管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不同,但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是等价的、平等的、没有差异的,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正是由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存在,才使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等价的。所以,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产生的基础,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相统一。

2.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是人的生命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的满足。根据主体的不同,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可以分为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完整意义上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应是人的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的统一。所谓生命的自我价值是指生命活动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满足,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是指生命存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满足,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生命的价值也就越大。就生命的自我价值而言,人的生命活动越能满足其自身的各种需要,其自我价值就越大。人的生命的自我价值,受到人的生命长短制约,但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不受个人生命长短所限制,它既包括个人生命存续期所做的贡献,也包括死后其生前的成就、贡献和对社会的影响。有些英年早逝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尽管其生命的自我价值短,但其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其生命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在价值形态上,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又具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种形式。对任何人而言,这些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价值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是不同的。一个人活着,即使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自食其力,不能为自己与社会创造任何财富,即使他活着是一种痛苦,感觉生不如死,但他活着对家人、朋友可以起到精神慰藉、寄托的作用或起到一种凝聚作用,尽管其生命效用价值中不存在物质价值与自我价值,但生命的精神价值与社会价值却依然存在。

四、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与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比较及其意义

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与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不完全等同,但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基于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评价研究的需要,可以将二者之间的众多相同与相异之处,做一些比较。

首先,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包括了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相当于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但这只是哲学意义中人的生命效用价值中的可近似计量的那部分货币价值或物质价值如自我经济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所以,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与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二者并不完全对等。

其次,在人的生命价值中,人道价值是基础,效用价值是人道价值的延伸。也就是说,从人道价值看,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或者说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无贵贱之分;但从效用价值看,人与人之间是有量的差别,即在前者基础上呈现出量的差异。

再次,对于生命价值中的人道价值,它是属性变量,而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数值变量,二者完全是不同类的两个变量。管制经济学要对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进行直接量化分析确实困难。由于难以用货币直接计量或无法定量分析,在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研究中完全将它忽略了,对人的生命价值评估,几乎是将人的生命视同“自然物”一样来对它定价。哲学意义中“人的生命无价”,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而言的。人只要活着,他就有做人的尊严与权利,就要求其体面、有尊严地活下去,要求享有人的一切自然权利。

另外,对于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中的精神价值,或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中的非经济价值,无论是在已有的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概念,还是在其评估方法中,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都没有完全反映出来,但这些非经济意义价值又确实存在,对某一特定的人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

最后,在不同领域中,强调人道价值和效用价值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或趋势来看,人道价值将不断凸现,而效用价值将不断淡化,但这只是人们的理想,它只能作为人类的一个追求,至少现在及能预见到的未来是如此。

在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多个维度中,并不是人的生命的各种价值都可以评估,只有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中的经济价值可以评估,但人的生命尊严、生命权利是无价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无法用货币衡量,在评估与对待人的生命价值时,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或忽略人的人道价值;在追求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就可奉行物质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随意践踏人的生命尊严、冷漠生命、甚至对人任意杀戮。相反,正是由于人的生命具有人道价值,才使人的生命价值具有权利至上性,人的生命权成为人权的最高体现[16],人生而平等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将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等同于人的生命的全部价值或将人的价值等同于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都是缺乏理论依据的。现实中,人们往往注重人的生命效用价值中的物质价值,却忽视人的生命的精神价值,有时过分强调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一味要求人对社会作贡献,而对人的生命的自我价值却避而不谈,这实质是纯粹将人的生命视作一种工具,这种对待人的生命的非科学态度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允许的。现代文明社会要求将人当“人”看待,重视人的生命,善待人的生命,而不是将人仅仅当作工具,更不能将人的生命当作服务于某种利益或牺牲他人的生命去维护部分人生命的工具。如何对待人的生命,现代文明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的生命伦理观,即人的生命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任何生命个体都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他人、社会或其它事物的工具;人对其生命只有自己才有决定与支配的权利。在人的生命价值的理论研究及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实践中,任何将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割裂开来,只片面强调人的生命的效用价值中的自我价值或社会价值,或只注重人的生命效用价值中的物质价值而忽视其精神价值,并不是对待人的生命价值应有的科学态度,也没有体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所以,在政府健康与管制政策效益评价研究中,要认同经济意义人的生命价值与哲学意义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尊重生命、以人的生命为本,强调生命的人道价值与精神价值,结合哲学意义人的生命价值意蕴,丰富经济学意义人的生命价值内涵,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全面阐释人的生命价值,从而科学全面合理评估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衡量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目标的实现程度。

参考文献:

[1]

程启智.人的生命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2]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 Engel,E.DerWerthdes Menschen [J].Verlagvon Leonhard Simon,Berlin:1833.

[4] Farr,W.Equitable Taxation of Property [J].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s Society,1853,(16).

[5] Wittisten,T.Mathematische Statistik undderen Anwendung Auf National-Economy and Versicherung-wissenschaft [J].Hahnsche Hofburch landlung,1867.

[6] S•侯伯纳.人寿保险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 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 Crammond,E.The Cost of War [J].The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ety,1915.

[9] Bogart,E.L.Direct and Indirect Cost of the Great World War[M].New York:Oxforld University Press,1919.

[10] 王亮.生命的经济价值解析[J].开放导报,2004,(2).

[11] 陆玉梅.人的生命经济价值的探讨[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

[12] 卓志.人寿保险经济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3] Schelling,T.C.The Life You Save May Be Your Own[A].Samuel,B.Problems in Public Expenditure Analysis[C].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8.

[14] 万慧进.论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概念质疑[J].医学与哲学,1999,(3).

[15] 崔新建.略论人的价值[J].人文杂志,1996,(3).

[16] 甘绍平.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Value of Human

Beings i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Based on Evaluation of Health and Security Regulation Efficiency

HuangWan-huaChengQi-zhi

(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China 430073)

第3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华师政法学院的梅萍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她的讲座对我们从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启迪意义。

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人称为90后,鸟巢一代,世博一代。这些青年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社会主流文化呈现出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的特点。对于教育者而言,要理解青年文化是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亚文化,青年往往在引领社会风气之先;青年文化还是最具矛盾性的文化,青年往往用叛逆、夸张的方式表现自我;青年文化也是最具强烈参与诉求的亚文化,由此导致了网络的充分利用。

教育者还要理解青年的发展是他们的本质和根本需求,用另外一种方式说,没有哪一个青年拒绝成长,不渴望成功。同时,也要理解青年在总体上还是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对青年的政治取向高于福利取向,教育取向高于权利取向。也就是说,我们队青年政治上的要求很高,但相应的福利却减少,对青年教育很多,但相应给予的权利却减少。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地群体,他们是青年知识分子,对问题的看法和探究更深入,他们的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他们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互动频繁、尖锐;他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单一,缺乏理想信念;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呈现;他们对传统政治冷漠,但个体化、社会政治参与并存;他们生存压力大,导致心理困惑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困难。上述都是青年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矛盾性,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第4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3-02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它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可取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修养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

一、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这些传统文化中有弊病或有歧义的部分时,应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通透。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在思想领域,主要以儒、释、道为内核。钱穆认为,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它们共同的影响,儒、释、道,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反映。它们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学生在对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之前,仅凭自己的印象,通常对其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有崇古倾向,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经典、精髓,二是认为相较于现今的科技文化来说,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对它持否定态度。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偏颇的,老师在进行讲解时,有必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观念,可以追根溯源,从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好坏。

例如,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解儒学时,可以追溯到它的创始人孔子,分析孔子的生平经历,儒学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学的影响,董仲舒对儒学的建议等,向学生讲解儒学的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它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关爱社会的观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来说,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后世出于某种原因(比如说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建议是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对它的过度扭曲,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对成败结果的过度重视,都致使它忽略了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文化只是近现代之前的文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心胸。时间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而传统文化是在这条长河中形成的,它必然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老师更有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东西方交流逐渐加强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价值观不同而造成文化冲撞。在这冲撞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价值观的塑造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保持足够的理性,取长补短,加速成长。顾友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它应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创新。在看到西方经济大国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的同时,要理性地分辨,有选择性地接受,承认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也要认识到他的某些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放眼国际经济与经济》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究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例如,美国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上,也占有霸主地位。其好莱坞电影、服装、化妆品等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有很多的粉丝。但是,很多人(包括学生)根本不知道它们与国产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只是盲目追随。教师在思想教育中,应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正确看待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并汲取其中的可取之处。

三、理论联系实际

光有理论还是不够的。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么那就是一堆方块字,进不了学生的头脑里。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书本内容,另一方面,让理论服务实际,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讲授课本的时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阐释理论;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入手,展开学生间的讨论。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创造生命的价值》时,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创造生命的价值,学生年龄虽小,可想的却不少,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一个小小的哲学家,很多学生都困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课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很好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就是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传统文化里,道家和释家都致力于追寻生命的意义。道家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也就是生命创造的价值。在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就算他生命很长,实际上,只是重复着没有价值的、相同的每一天,而有的人虽然生命很短,却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他的生命价值就比前者大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和学生就社会上某些享乐主义不思上进者和司马迁、张衡、李时珍、任长霞之类的人物进行对比,对什么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展开探讨。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展开了历史的画卷;张衡的地球仪作为世界地震仪之祖,超越世界科技180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历史人物虽然都早已作古,但他们的成就却影响至今。《史记》今天我们还在看,地震仪预防地震,今天我们还在用,《本草纲目》上的中医方子,也让我们受惠多多,所以,他们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么,如果我们虚度生命,不好好学习,在课堂上开小差之类的,是不是在那一刻,我们是“虽然活着,但却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认真学习,充实自己,就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通过这种与身边的实事联系起来、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第5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华夏美学哲学是全球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价值。在中学阶段,结合语文教学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引言

审美活动或行为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华夏美学哲学是人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先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美学哲学思想和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构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美学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学哲学在型塑人类精神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美学的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从现实层面来讲,良好的美学素养不仅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会对其终身生命历程产生直接影响。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及经济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中存在诸如价值观缺失、人文素质低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内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华夏传统美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讨论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最后是总结与讨论。

二、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基础人文素养的需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所在,是增进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过华夏美学哲学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先民理解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从而将个体生命放在与宇宙万物共生的高度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类右脑和左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功效,而对于右脑开发则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美学思维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正好是右脑的功能所在,经常性地持续地推进美学教育和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各类现实困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学哲学的需要

中华美学是和西方美学具有显著区别的哲学体系,其显著的整体思维、气韵为先、刚柔并济等美学哲学理论和特点,和西方美学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华夏先祖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气质和风貌,应该通过美学哲学教育传承下去。

(四)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础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全球文明发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学哲学素养和美学哲学训练,能够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动中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损失。

三、语文教学中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择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结合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知识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较为可行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华夏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适度给学生介绍如下美学哲学的内容。

(一)远古图腾

远古先民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学精神的源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在远古人们的观念中,实际上是巨大的龙蛇,这可以看做是中华先民“龙”图腾的开端。“龙”因其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形象和气质,能伸能屈、进退自如的活动方式,成为中华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意象。

第6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教育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旨在将现代社会的思想价值体系传授给新一代的学生。因而,教育不只是技能的师徒相授,更是德性理念的永恒传承。现代教育对于德育极为重视,从显性课程的研读到隐性课程的影响,都将德育发挥到极致。但是,在高中阶段,因为学生心理想的发展,其道德理念世界急需更新与构建,就人的教育周期来讲,此时,是德育的最佳时机,也是德育面临巨大挑战的危机时刻,因而,如何进行合适的德育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做为德育环节的主要教师,应对德育教育加以重视与反思。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育是指让学习者同周边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下,通过对问题或者矛盾的反思,以自觉的哲学体验去建构精神世界,实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同时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理想信念展现出来的教育方式。从哲学溯源,其基础是杜威的经验论和课程哲学,即教育生活论,同时又在波兰尼的缄默知识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中获得人的精神独立与发展的养料。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式教育根植于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二、体验式教育同德育教育的逻辑思辨

体验式教育能够让学习者在实践重视合作,学会宽容。以实际的行动去证实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理念。从逻辑上来看,体验式教育与德育存在着紧密联系。

体验式教育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程师徒相授的模式,将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的对话改变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这种方式能够使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亲近与共鸣,没有了德育标准的束缚与压抑,使得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通过德育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地进行扬弃式的批判,从而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的升华与超越。

例如,以实现生命价值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就职业与生命价值实现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规划进行展示,提问学生,这种人生是否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在一问一答中,使得学生对于无私奉献等精神有所内涵式的理解,也鼓舞了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的信心。

三、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与阶段性加大了这一时期德育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德育目标基调高,缺乏可操作性内容

我国对于德育课程的规定基调很高,即要求培养品德优秀的新世纪人才,但是实现或者达到一个怎样的具体的目标,并没有很清楚地说明,因而在德育教育中,教师理解存在混乱或偏差,甚至是对德育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2、缺乏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死板僵化,缺乏更新,同时,某些德育理念与时展不符,而在课程中未加以修改,使德育价值的实现困难重重。

3、师生间主客体的统一性未建立

德育是一种感悟式的教育,因而,强调思想上的交流与激变,但在高中德育课程中,往往是教师对德育内容的传授,缺乏同学生的交流与思维上的碰撞,不利于更正某些错误的思想,也不利于德育课程面向全体的意义实现。

四. 体验式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针对德育教育在高中领域存在的特殊性问题,从哲学思考上,以及借鉴体验式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实施状况,提出以下策略。

1、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实现德育课程的价值

在课堂上,设计表演学生乐于看到的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脑中,渗透到学生心中,这种德育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式,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例如,在高中德育中,往往??面临利益与情感的选择问题,那么这时就可以以海因兹偷药这一道德两难故事为例,通过鼓励学生以表演形式创设情境,分角色扮演海因兹,海因兹的妻子以及药店老板,通过对话形式表达观点,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参与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生活德育模式

德育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学习,不是虚无飘渺,无从依着的,而是有其生活来源的。其根源在于生活,也将最终反映于生活,因而,可以鼓励学生多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分析思考其中隐含的现实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让学生真正知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真正培养其善恶观、美丑观。

例如,在讲解生命的意义时,可以将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杀人案等社会事件引入课堂,教师进行引导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培育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第7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物教学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72-01

目前,生命教育作为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充分认识生物学科这一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学科,发挥生物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中来,为学生呈现生命的意义和特点,引导学生领悟生命内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已经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必然选择。

1 生命教育含义及特点

生命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包括对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总的来说,生命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科学教育,还要体现人文教育,只有当师生在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体会生命的意义,逐渐提升生命价值,培养生命意识,获得人生快乐的时候,生命教育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生命教育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生命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包含了德的智慧、理的智慧和情感智慧。德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对于生命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感悟;理是生命教育的延伸,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生命中存在的各种冲突、矛盾和阻碍,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教育;情感是生命教育的终极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命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命教育的感知的一个过程。第二,生命教育是生命成长的教育。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一个情境,一个过程,当学生在学习生命成长规律的时候,会对生命进行顿悟和理解,这才是生命教育。第三,生命教育是有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学生在原来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教育,会对生命经验有一个新的认知和理解的教育。

2 如何在高中生物中渗透生命教育

2.1 在教学内容中挖掘生命教育目标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不都是以生命教育为主线进行的,因为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重心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先熟悉生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并将其整合起来。例如,生物进化论的生物教学内容可以挖掘为认识生命的神奇这一生命教育内容,细胞的分子和作用可以挖掘为掌握生命的本质,学习衰老与凋亡细胞的特点可以挖掘为感知生命的珍贵,掌握人体稳态的和谐可以挖掘为体验生命的和谐,而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生物教育可以挖掘为感悟生命的价值等等。具体说来,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高中生命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例如,在学习艾滋病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不洁传播艾滋病这一知识点,从而形成健康的性道德观念,而在学习性遗传和遗传病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理解《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从而形成珍惜生命的良好态度等等。

2.2 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好模块主题

因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生命教育并不是系统连贯的,因此需要教师结合生命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规划,通过设计好的模块主题实施好生命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说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命教育主题模块化,并结合模块化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协调之后,生命教育才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五个大的模块内容,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第一个模块是让学生感知运动前后的脉搏的变化,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第二个模块是让学生用“糖卡”模拟吃饭和运动之后的身体反应,学习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具体方法是。第三个模块是让学生学习和思考脊蛙搔扒反射实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第四个模块是让学生学习兴奋剂等激素类药物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形成发展生命的观点。第五个模块是让学生搜集和思考人类在发展生命方面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2.3 在生命教育中注重体验学习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它指向个体对于生命的态度和价值,更有着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因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体悟生命,实现情感与意志的统一。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体验学习,将生命教育渗透入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生物教育中注重实践体验,并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如实验探究、社会调查、辩论活动、论文撰写、课题交流等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染色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染色体变异影响”课题,通过探索蚕豆、洋葱等在废电池液体中的的染色体结构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物质与生命健康的关系,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2.4 联系生活实例以渗透生命教育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将生命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入生命教育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子组成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日常食品,认识营养物质的类型和结构,并让学生讨论“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少出甜食,要多吃米饭”这一课题,当学生利用细胞分子组成知识来分析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的健康与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关爱生命,健康饮食的良好生活态度。此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在联系生活实例的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网上搜索等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出发,并注重体验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生命的内涵和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白晓棠.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第8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向学生生活。在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的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节的内容,旨在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如何看待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中的首要目标,是重中之重。因此,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价值。

2.知识目标

明白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和创造。

四、案例描述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第一框《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本框题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展开教学。下面仅叙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1.新课导入

多媒体显示: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提问:名言对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而导入新课内容。

2.活动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价值的。学生议论纷纷,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价值是价格高,有的说是很贵,有的说是有用。然后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价值。所谓价值,是指这个事物对人们、对社会有无用途,能否满足需要而言。任何事物,如果丧失某种实际用途,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它就没有任何价值。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当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有用或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就说它有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以此类推,对人生价值我们又怎样理解?关于人生价值,学生一般通过类推知道人生价值应该是一个人对社会有用,才有价值。通过这一讨论活动,教师提炼观点,点评归纳: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之中。

3.拓展思维

多媒体播放钱学森的材料,并思考问题:钱学森,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从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生命有价值吗?为什么?他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学生思考后一般都会明白钱学森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人生价值是通过为中国火箭和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来实现的。

4.知识拓展

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表现,一般来说,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把人的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做出了贡献,这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奉献)另一方面,是个人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索取)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深刻理解,以钱学森为例说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二个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解释,学生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既然人生价值体现在奉献和索取两个方面,那么当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才能促进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示连线题,让学生连线。

A.奉献为零 社会萎缩退化

B.奉献

C.奉献=索取 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D.奉献>索取 社会不可能存在

学生一般都能正确连线,并得出正确结论:只有当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远远大于索取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和奉献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5.抛出问题,深化探讨

请学生考虑,创造和奉献除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体会。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我帮他解决困难,他感谢我,我心里很高兴。虽然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但是能抓住要点回答问题。多媒体出示材料:(1)孔繁森说:“能为他人解决困难和痛苦,我认为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2)雷锋说:“我觉得自己累一点算不了什么,只要大家多得些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雷锋和孔繁森在奉献中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快乐和幸福。所以创造和奉献也会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在奉献中体会到快乐、幸福、充实和高尚。至此,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第9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 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

一、死亡教育内涵

1.由“死”观“生”

在我国人们普遍对“死亡”有着重重误解,加之“死亡教育”本身在提法上就比较容易引起歧义,因此,“死亡教育”获得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同的困难之大是可以预见的。要真正地理解“死亡教育”,必须避免简单直白地望文生义,而要在具备正确的死亡观的基础上去领会“死亡教育”的真义――“死亡教育”并非是告诉大学生实际操作层面上如何去“死”,这里所指的“死亡”也并非囿于“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更深切的关怀是建立在合理合意的死亡观上的“观念”上、“意识”上的死亡品质的提高,教育学生形成一种合理合意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最终的目的是生活质量、生命品质的升华,这便是死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2.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另一维度

生命教育以个体的生命为基础和目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而死亡是最广阔意义上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最终极的、成就个体生命完整性的“可能性”,也是生命教育内在的、不可回避的终极关怀。基于此,生命教育自觉地将引导青少年去认识死亡、接纳死亡、超越死亡,以达生命价值的实现的终极关怀纳入自身的体系,自觉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死亡观、生命观的重任。死亡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来说是一种“逆向”教育,换了一个切入点,从“死”讲到“生”。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虽然是“相逆”的,但是并不“相反”――知道死亡,为的是善待生命,更好地生活,二者殊途同归,角度不同而已,共同的目标便是“生”,“死亡教育”实质上正是执著于“生”的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分析

1.国外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

死亡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是伴随着20世纪死亡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兴起而起步的。进入上世纪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中开始有系统并有计划地推广。1969年,Kastenbaum在韦恩州立大学创建了有关死亡与濒死的研究中心。1974年,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的已达165所。至1985年,美国有60%的大学至少提供一堂课于死亡教育的探讨上。到了1987年,全美共有85%的药学专业和医学专业为学生提供死亡教育。

日本受美国的影响,很早就开始对教育的研究,日本的上智大学自1982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死亡教育讲座。在德国,大学已实施了死亡教育,出版了标准教科书和科普读物。其他如英、法、荷兰等西方国家,许多大学也都设有死亡教育课程,如多数西方国家都在大学中开设了“死亡哲学”课,取得了良好效果。

2.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重生乐生、乐感文化及求“圆满”的价值取向占统治地位,而“死亡”则是禁忌的、不吉利的字眼,人人避之不及。现代社会更是提供给人们应接不暇的“生的乐趣”,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技术理性代替了是非善恶的价值理性,死亡问题更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利益追逐中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被隐藏在意识的角落中。在这一社会氛围下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及发展的程度,都无法使更多的人强烈地自觉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唯恐死亡教育会引至消极、负面的影响。无论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往往是与作为“未来栋梁”的大学生谈论理想、谈未来、谈前途,而对“死亡”的话题则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了就含糊其词,或者用一些距离大学生现实生活较遥远的“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形象去“教育”大学生,这似乎更像是政治说教、道德教育。将死亡教育德育化,传达给大学生的往往是一些不适切的有关死亡的知识,无疑会在他们心中加重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更为现实的是,学校进行正规系统的死亡教育还缺乏必要的人文基础、师资训练、课程与教材体系,对于究竟如何切实有效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死亡教育,仍然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

三、高校开展死亡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乐观向上的精神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布局、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各个方面,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教育的生命关怀,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建立师生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开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论坛,在思想互动中加深其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重构大学生生命关怀的精神家园。

2.开设死亡教育的讲座或专业课

以讲座或专业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死亡的生理过程、死亡心理、中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濒死体验与临终心理、死亡尊严与临终关怀、死亡的本质、生死的内在关系以及自杀、安乐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探讨,如死亡心理学、死亡哲学、死亡伦理学和死亡社会学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庄严人生的一部分,感知时间的紧迫与生命的可贵,由“死”观“生”,主动地寻求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死亡教育课程的开设,对提升学生的死亡品质、树立“向死而生”的价值观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强死亡教育在思想道德课及心理学课程的渗透

思想道德课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两者所特有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为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配合死亡教育专门课程,开设专题,简明扼要地、正确地、适当地向学生传递死亡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把对死亡的简单认识转化为对生命价值的高扬。

大学生作为行将进入社会的新生力量,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知道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需要知道如何死才最有价值,更需要知道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死亡,这对降低日益严重的高校自杀现象,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性、完全的人格,成长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