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

第1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活动 兴趣 效率

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

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生物教学、生物知识的电影、电视以及生物知识的短片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而获得的感想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常规知识问答等。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搜集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在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就大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学校,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的实效性。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落实知识点。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听课明显认真了许多。接下来,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问题: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开教学。讲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时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联系实际深化教学

高中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较强的实时性,学习生物课,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外,还应该学会时刻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树立自己一定的评判标准和原则。而对高中生而言,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方案,并将这些活动方案适当的联系相关生物知识,开设部分专题活动,强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相关知识,帮助其端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的完善等,人的寿命在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探讨这问题。首先:让我们一块来看短片,片名:“人的一生”然后回答学案上的问题。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哪些生命历程出生——生长 ——成熟 ——繁殖——??????? ——??????? 的生命历程。播放《人的一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出生,衰老,死亡都是非常重要,活细胞也一样。衰老和死亡是细胞不可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完成问题:我们学过的单细胞生物有: ???????????????????????(举一例,单细胞生物的衰老????????????? (= 或 ≠)细胞的衰老。人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有哪些?人体是由许许多多的????????? ——不同的?????????? ——不同的器官—》不同的????????? ——人。人的细胞时刻都在????????????? ;所以,老年人的体内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的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得出结论: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多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细胞时刻都在更新。

总的来说,高中生物活动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当然这除了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外,还需要教师善于把教材相关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微生物种类;结构特点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微生物都是比较常规的种类。高中生物的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明确目标,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更新。教材中将微生物分为三大块来分别讲解,包括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病毒。本文主要对这三大类微生物的子类别和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指的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看见或看清的单细胞、多细胞的一类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

2.与身体健康和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微生物种类

(1)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常见菌种: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寄宿于大肠内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是动物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类,除了部分引发腹泻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种类。大肠杆菌既有异养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通常是无荚膜的;一类是会引起肺炎、中耳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通常是有荚膜的。

(2)与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菌种: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类,属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维生素D,种类众多,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产、面食烹饪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种。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pH4.5~pH5.0之间。乳酸菌则是泡菜、酸奶等生产过程中必要的青贮饲料,同时也跟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00多种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体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肠道,有助于身体健康。

草履虫。以细菌为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杆状需氧型细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内形成类菌体,用以固氮。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因为蓝藻本身含有叶绿素和蓝藻素,是最原始的藻类,属于自养型生物,繁殖很快,蓝藻暴发会引起水质恶变,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尤其是蓝藻的部分菌型会产生霉素,从而导致鱼类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诱发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结构特点

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一类微小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细胞没有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拟核,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类别有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引发“绿潮”。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种之一。

(2)细菌。细菌指的是一类形状细(直径一般在0.5~5μm之间)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大自然物质循环。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菌的分类也不同。按其对氧气的需求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也有兼氧性细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乳酸菌主要以厌氧为主,而根瘤菌、硝化细菌等则是需氧型的,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如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细菌则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分类,可将其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细菌则是自养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细菌,能将土壤中的铵盐及氨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必需的氮素营养。

按照细菌的形状分类,可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3)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种,但不属于细菌,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放线菌是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微生物。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保证会萌发,长出牙管,形成营养菌丝,并分化出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放线菌具有产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种类的近70%。

(4)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指的是没有细胞壁的一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能形成细长分枝细丝,呈现丝状、环状、星状等多种不同形态。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也是革兰阴性菌,自身无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需要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同时具有细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种细胞器。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消费者。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其中衣藻属于自养需氧型,草履虫和变形虫是异养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状多为丝状,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样、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霉菌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易于培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兼性厌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或只有蛋白质颗粒构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与细菌间的最大区别是病毒形态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据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物病毒中,我们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疯牛病病毒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的把握,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种类的区别,是学好微生物这一部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邢 妍,魏朝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简介及分类[J].新课程(教研版),2013(3):175―176.

第3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关键词:DIY; 拓展;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08-001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直接注入知识,而是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60多个DIY专栏,DIY(do it yourself)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是生物教学的重要部分。DIY的内容多是鼓励学生主动动手、参与、探究,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就有不同的处理,下面对其进行归类阐述:

一、内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材中的DIY专栏设计了一些小制作,小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规律和原理,并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如:七(下)的教材,在动、植物的细胞结构后面,安排了一个典型的小制作DIY——“制作细胞模型”。怎样才能将细胞的各结构很好的展示出来?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细胞结构的理论知识作依据,熟知各结构的特点及功能,并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制作细胞模型。学生们使用毛线、纸板、乒乓球、废旧饮料瓶等材料,制作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细胞的细微结构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七(上) 的“自制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八(下)的“模拟人体的性别决定”等DIY内容均属于这类活动。实践证明,通过小制作和活动将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这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比课堂上的还要好。

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只关注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考试考出好分数,那么生物教学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会做题、考试,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设计的DIY专栏的内容能起到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八(上)“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后安排了实用的DIY——“学习测量血压”。学生在课堂上知道健康的人有正常的血压范围,但纯粹的记忆数据很容易遗忘。学会测量血压的方法以后,无论是使用水银血压计,还是电子血压计,都能为家人测量血压,随时关注家人的血压健康状况。这既有利于掌握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感觉自己长大了,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还有七(上)“能量的释放与利用”后安排了DIY——“查阅资料,了解水果蔬菜的保鲜、储藏方式”等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课上学生们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各种保鲜、储藏方式,为真空包装、低温储藏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找到了理论依据,还对家长普及了生物学知识,甚至有的学生还自己设计了对比实验,寻找储藏食物的最佳方法,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三、设计方案,加强科学观察

还有一些DIY专栏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科学探究的能力。此类探究性DIY,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课堂上科学探究问题的延伸与拓展。

例如:七(下)“探究蚯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学习了蚯蚓适应土壤环境的特点的基础上,课后继续探究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及加深。这个探究活动需要学生从提问、假设开始,完整的设计整个探究过程并实施,然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怎样饲养蚯蚓?”“从哪些方面观察蚯蚓?”等疑问。在摸索中不断改进,从观察蚯蚓的生活、食性、粪便的形状等入手,做科学的记录,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结论,真正体会到蚯蚓改良土壤的作用。像这样利用本校的生物实验基地、安排兴趣小组观察,对蚯蚓的生活习性认真观察记录积累起来的材料对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四、搜集资料,尝试信息整合

一些DIY专栏以调查、观察、撰写报告与同学交流等为主要内容,学生能通过亲自操作提高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七(下)教材,“单细胞生物体”后安排的“查找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水中的藻类植物”后安排了“查阅有关水生植物资源,整理成论文或自制小报班内交流”。课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搜集资料,完成活动内容,老师找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些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这类调查、网络搜集信息的作业,学生的兴趣比较浓,收集整理的信息形式多样,除了普通的文档,还包括音频、视频、表格、FLASH动画等,这样的结果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比单纯在课堂上听讲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学会整理、筛选这些信息,寻找关键点的过程,是对各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提高。

五、爱护环境,珍爱生命

一些DIY专栏,还默默渗透着生命、健康、情感教育。这类DIY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逐渐体会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课堂上老师直接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八(上)“人的生殖”一节后的“采访母亲”。让学生采访了解母亲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痛苦、快乐,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的母亲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是一次亲子沟通的好机会,是一次很好的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活动。一些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流下了眼泪,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一下子长大、懂事了很多。另外八(下)教材中的“找出家中的环保型材料物品”;“坚持跑步锻炼”七(下)教材中的“参加爱鸟活动”等DIY专栏,都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环保、生命健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DIY将爱科学,爱环境,珍爱生命,热爱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生物课教学延伸到课外,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合作探究的机会,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我们要和学生一起依托课堂,走出教室,真正利用好DIY内容,让学生亲自做,从做中学,将生物课堂得到最大化的拓展。

第4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到改变传统方法,提高改错效率,也能适应如今的生物高考局势。

对错题的整理,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这样改变,我按考题考查目标不同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方式。

一、基础型的试题

例1.与水绵相比,蓝藻细胞( )

A.只含有一种核

B.mRNA完成合成前可与核糖体结合

C.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D.没有细胞壁,属于单细胞生物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正确选项为B,但很多学生选A和C这就是对核酸分布的记忆不清和光和色素分布的定向思维。

例2.与主动运输相比,协助扩散的特点是( )

A.运输物质没有选择性

B.运输物质的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C.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只能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正确选项为D,但很多学生选B。这是对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的片面了解,其实影响协助扩散速率的除了浓度差之外还有载体。

对此类题,把其中选项抽提出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如下:变式:(1)原核细胞中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2)真核细胞mRNA完成合成前可与核糖体结合;(3)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4)协助扩散运输物质的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5)主动运输不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二、图表型的试题

例3.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点细胞中的所有DNA数正好是L点细胞中的2倍

B.二倍体生物细胞中OP段含4个染色体组

C.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图中BC段、FG段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减数分裂、染色体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知识,综合性强,又结合图表题,是高考高频考点,也是难点。对这样经典图像的分析不能轻视。

对经典图像扩展分析,图形不变,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如下:变式:上图甲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后回答:

(1)M点与L点细胞中的核DNA数之比为 。

(2)人的细胞中OP段含 个染色体组,在 段可能存在四分体。

……

三、能力应用型试题

例4.下图是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诱导a-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有关结构,①②表示有关过程。据图回答:

(1)催化①过程的酶是 。与②过程相比,①过程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

(2)甲、乙、丙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图示甲的功能是 。

(3)大麦种子萌发时,赤霉素诱导合成a-淀粉酶,其意义是

试题分析:该题型考查了基因表达相关内容,图表不难识,主要是相关知识点记忆不牢,有些解题能力欠佳。

知识能力题以知识点默写形式出现如下:变式:DNA复制时参与的酶有 ,转录是参与的酶有 ,作用于氢键的酶有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 ,核糖体的功能是 。

第5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近年随着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放、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移植的迅速开展,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PCP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伊氏肺孢子菌(PJ)为真核单细胞生物,主要有包囊和滋养体2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um,内含2、4或8个囊内小体,姬姆萨(Giemsa)染色囊壁不着色,胞浆呈浅蓝色,核为蓝紫色。六胺银(GMS)染色囊内容物不着色,囊壁为深褐色,多呈塌陷形空壳或乒乓球样外观,囊壁上具有特征性的圆括号状结构,是囊壁局限性增厚形成的,以此和其他真菌相鉴别。

PJ环境宿主和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通过呼吸道感染或体内潜伏状态的PJ激活。

本病常见于早产儿、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和HIV/AIDS等免疫缺陷宿主。在美国,HIV/AIDS患者PCP发生率高达60%,是其最常见的机会感染和死因。国内报道的PCP多发生在非HIV/AIDS免疫抑制宿主,此二者并发PCP的特点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HIV/AIDS患者PCP起病隐匿,常持续数周到数月,表现为干咳、低热、食欲不振、嗜睡、呼吸急促及发绀。胸痛不常见,急性发作呼吸困难并伴有胸痛时,提示可能合并气胸,典型患者体检可见呼吸频率加快,心动过速,肺部听诊无异常。体征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此为该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非HIV/AIDS患者PCP起病急,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可有胸痛,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常在数日内死亡。病人体温正常或低热,少数在38.5~39℃,体格检查肺部阳性体征少,或可闻及少量散在的干湿音。与HIV/AIDS患者相比,起病更加急骤;进展迅速,常常需要机械通气,死亡率极高。

影像学特点

PCP的X线及CT表现均为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呈斑点状、片状或网状,其特点是病变主要分布在肺门周围,而边缘肺野及肺尖清晰,但病灶可由肺门区向肺野周围发展,有明显的融合趋势(类肺水肿征)。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病原体沿支气管气道离心性扩散所致。

弥漫性渗出病灶呈肺腺泡状分布,类似于间质性病变,早期HRCT表现为弥漫性毛玻璃影,而x线胸片可为阴性,是少数“胸片阴性的肺炎”之一,但病变发展极快,大约3~~4天后病变迅速融合,出现典型的肺泡渗出性病变或肺实变。

过去一直认为、PCP是间质性肺炎,但实际上急性PCP主要是肺泡和含气腔隙的渗出、实变伴有少量的浆细胞浸润,少部分病例可合并大叶实变、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肺不张和肺囊肿。大叶实变可和双肺弥漫性病变同时存在,亦可表现为多叶实变,后者少见。

临床诊断

笔者总结PCP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以下5条:①免疫功能受损宿主(如AIDS、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白细胞减少,尤其是外周血CD+4细胞<200/mm3等);②发热和(或)呼吸困难;⑧双肺弥漫性病变(类肺水肿征);④低氧血症,严重者出现I型呼吸衰竭;⑤正规抗细菌和真菌治疗无效而磺胺药有效。满足以上5条可临床诊断PCP,满足3~4条为I临床疑似病例。

第6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材 知识衔接

目前关于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比较多,但这些研究过于宏观、理论性较强。本文就高中壬教版生物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1初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知识内容比较

1.1初高中细胞学知识内容比较

图 1初高中细胞学教学目标比较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细胞学部分共提到30个教学目标[1],高中提到64个教学目标[2]。从教学目标要求水平数量看(见图1),高中了解、理解、操作水平比初中增加了很多知识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数量比较,细胞学内容初高中都重视在知识维度,高中学生独立实验操作教学要求比初中有很大提高,并重视了学生体验知识的活动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细胞部分增加的新知识点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核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实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等18个内容。

比较初高中生物教材关于细胞学知识内容,归纳得出以下衔接点:

(1)初中“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与高中“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初中“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与高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初中“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与高中“观察细胞”。

(4)初中“细胞中有哪些物质”与高中生物中“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5)初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与高中“细胞膜的功能”。

(6)初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与高中“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7)初中“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DNA”与高中“细胞核的功能”

(8)初中“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与高中“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9)初中“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与高中“细胞分化及其意义、细胞的全能性”。

1.2初高中遗传与进化知识内容比较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遗传与进化部分提到40个教学目标,高中提到58个教学目标,从数量看初高中相差不是很大(见图2);高中教学目标在理解、操作、反应水平有很大增加,可见遗传与进化知识内容比初中难度增加;高中更重视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 2初高中遗传与进化教学目标比较

遗传与进化部分增加的具体知识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DNA分子复制的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克里克的实验验证、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24个内容。

比较初高中生物教材关于遗传与进化知识内容,归纳得出以下衔接点:

(1)初中“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DNA”与高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初中“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与高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初中“生物的性状、基因控制性状”与高中“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4)初中“基因经或卵细胞的传递”与高中“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

(5)初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与高中“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6)初中“禁止近亲结婚”与高中“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7)初中“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与高中“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8)初中“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与高中“基因突变的实例、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9)初中“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与高中“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10)初中“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原因”与高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3初高中稳态与环境知识内容比较

初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稳态与环境部分都提到53个教学目标,从数量看初高中没有发生变化。但从各个教学目标水平数量看(见图3),高中教学目标在理解、领悟水平有所增加,而在实验技能方面,初高中差别不大,情感价值观方面在领悟水平有所高的要求。可见稳态与环境部分知识内容与初中难度相似,但高中较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第7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一天,他穿过一片浓密的灌木丛,在空旷的草地上看见一只奇怪的白色“小蛋”。起初,他以为那是鸟蛋或蜥蜴产的卵,用手一摸,发现它软绵绵的,还有点弹性。克鲁普感到很奇怪,正想拿起来看个究竟,突然发现这个“蛋”不断膨胀,而且“蛋壳”上很快出现了细微的裂缝,接着又绽裂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个橙黄色的小伞。细看之下,克鲁普发现它竟然是一只蘑菇。

这只蘑菇的生长速度着实惊人,仅仅两个小时,就长了50厘米。被深深震惊了的克鲁普完全忘记了时间。黄昏时分,快速生长的蘑菇又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它那黄澄澄的伞盖下,突然抖落出一道雪白透明的网格“薄纱”,一直拖到地面,好像欧洲贵妇穿的长裙。紧接着,这只美丽而又奇异的蘑菇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此时,森林中已是夜幕低垂,一道绿光从伞盖下射出,映照着网格“薄纱”,光彩夺目。臭味和光亮吸引来无数小虫,绕着它飞舞。克鲁普回国后询问植物学家才知道,这种奇异的蘑菇属于竹荪类真菌植物,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关于真菌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是植物,还是动物

我们每天都在和真菌打交道,如做面包或馒头用的酵母菌、酿酒用的“酒曲”、用来提取青霉素的青霉菌、剩菜剩饭的长毛霉变以及我们吃的木耳、香菇、平菇等各种蘑菇,它们都是真菌。那么,真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大家或许在一些比较旧的教材或科普读物中看到,真菌属于植物;但现在一些较新的教材或科普读物则把它们与植物分开了,认为真菌不属于植物。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从200多年前说起。一般认为,最早把真菌归入到植物中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他在1735年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自然系统》中,把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划分成两个界,即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的生物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光合自养),不能运动,细胞具有细胞壁。动物则不含叶绿素,自己不能制造食物,依靠摄食或捕获现成的有机物或其他生物为食。动物绝大多数都能运动,细胞没有细胞壁等。真菌和上述所讲的植物和动物均有所不同,如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都具有细胞壁,而且绝大多数不能运动。相对而言,真菌和植物更接近一些,所以林奈把真菌列入植物界。同时,由于真菌不产生种子,仅以孢子进行繁殖,因此,过去人们也把真菌和另外一些不产生种子、以孢子进行繁殖的藻类、苔藓及蕨类植物一起总称为孢子植物。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根据林奈的两界系统把真菌视为植物的,在植物学教材和自然教科书以及一些科普读物中,也都是把真菌作为植物来界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真菌的认识,亦是如此。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于把真菌列入植物界提出了很多质疑,并对真菌的地位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他在1959年和1969年先后提出将生物分成四界和五界的意见,其中包括把真菌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真菌界。他的最主要依据就是,真菌的营养方式与植物和动物完全不同,主要是腐生或寄生。以魏泰克为代表的意见得到了国内外广大生物学家的赞同,肯定了把真菌从植物界中分出、单独成立真菌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现在国内外一些较新的教材中,均把真菌从植物界分出,单独按照真菌界进行论述。

真菌什么样

真菌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概括地说,真菌是一大群不含叶绿素,具有细胞壁,营养吸收方式为异养的真核生物。它们在形态结构、繁殖、营养方式上的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真菌的有机体绝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细胞为非常纤细的丝状结构,如大家在夏天最常见到的引起食物霉变的根霉菌,它们在食物上首先长出大量疏松的白色“绵毛”,这就是它的有机体。由于菌丝很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些白色的“绵毛”不久之后就变黑了。这是因为,它们很快产生了大量的黑褐色孢子,白色疏松的菌丝体随之老化崩解。再如我们吃的侧耳、木耳和香菇等蘑菇,它们的有机体在营养生长旺盛时期也长出大量的白色疏松菌丝,但随后它们的菌丝体发生分化,并形成伞状、耳状或其他不同形状的子实体,在子实体上又产生大量的孢子进行繁殖。如果我们取其子实体任何部位的一点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可以看见,它们也是由很多菌丝组成的。真菌的菌丝都具有细胞壁,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大多数为几丁质,菌丝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即具有繁殖功能。

其次,真菌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繁殖能力很强,但它们都不产生种子,而是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衍后代。不同的真菌所产生的孢子在类型、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为真菌的孢子都很小,也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此外,真菌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同样可以进行分裂、生长和繁殖。

真菌在繁殖时所产生的孢 子数量令人吃惊,如1个紫芝每天可以产生2.5亿个孢子,磷多孔菌大约产生36亿个孢子,而扁平层孔菌可产生300亿个孢子。直径达0.5米的大马勃所产生的孢子数量更为惊人。一位从南美洲考察回来的人曾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与马勃遭遇的情景:“这一天,我在森林中独自行走,前面有个被枯枝落叶遮没的树坑,没留神,我一脚踩上,摔了个嘴啃泥。当我从坑中拔出脚来,正暗自庆幸没有受伤时,右脚下却发出了‘叭’的一声,一个东西被踩破了。顿时,我的眼前黑烟弥漫,一片漆黑,鼻子受到了黑烟的强烈刺激,感到一阵阵酸溜溜的,大量的眼泪从眼眶中涌出,还连连打着喷嚏……过了好一阵子,身边的黑烟终于散去。这时,我才看到脚下有一个类似南瓜的白色大菌,破裂处还有少量的黑烟袅袅散出。原来,这就是号称‘植物催泪弹’的马勃。”

马勃散出的黑烟就是它数以亿计的孢子。这些四散纷飞的孢子,飘落到地面上后,就能长出小马勃。由于马勃的“黑烟”对人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曾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抵抗敌人。欧洲殖民者就吃过它不少苦头,他们为了掠夺南美洲的橡胶资源,曾派大量军队侵入南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了抵抗殖民者,经常把敌人引到马勃丛生的密林中去,自己则隐藏起来,等敌人踏上马勃,被“黑烟”熏得狼狈不堪时,再跳出来反击。

最后,真菌获取营养的方式为异养类型,即它们自身不能制造食物,而是依靠分解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腐生)或从活的动物、植物及人体来获取营养(寄生),还有部分种类与其他生物共生。所谓腐生,就是靠分解死亡的动植物残骸及各种有机物获取营养的方式。这些真菌生活在土壤、枯枝落叶、草堆、水果及各种食物上,它们对于一些小分子的糖类或氨基酸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对于一些大分子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木质素、脂肪、淀粉、蛋白质等,真菌是靠分泌大量的胞外酶,把它们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之成为溶液状态,然后再以高的渗透压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寄生,则是指真菌寄生在活的动物、植物及人体上,直接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此外,还有一些真菌与其他生物(植物、藻类及动物)共生,它们相互依靠,一方面为共生的生物提供好处,另一方面也从与其共生的生物那里获取营养。

上述特征都表明,真菌和植物及动物的差异很大,它们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动物,而是一类独立的生物类群。

真菌不是细菌

那么,真菌和细菌是不是同一类生物呢?客观来说,真菌和细菌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很大不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营养方式都是异养,即腐生或寄生。

但真菌和细菌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真菌则大多为几丁质;真菌的营养方式全部为异养(腐生或寄生),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一样营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腐生细菌依靠分解各种有机物来获取营养,寄生细菌则直接从活的植物、动物或人体等各种寄主吸取营养。

细菌和真菌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有些细菌为自养类型,包括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两类。光合自养类型的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如光合细菌。但它们和植物的光合过程也不完全相同,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化能自养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如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成硫,再将硫氧化成硫酸而获取能量。

真菌和细菌的最大区别在于,细菌的细胞中只具有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我们称为原核。细胞中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而真菌的细胞中具有真核,即有核膜和核仁。细胞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此外,细菌和真菌的有机体在结构上也差异甚大,细菌的菌体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等几大类,而且都非常小,真菌除很少种类为单细胞类型外,绝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的,有机体也比细菌大得多,高等真菌的有机体还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分化,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真菌和细菌不同,真菌中不包括细菌。此外,真菌也不包括放线菌,虽然放线菌的菌体为丝状体;但它们和细菌一样属于原核生物。

真菌从何而来

关于真菌的起源还存在诸多谜团。首先,真菌究竟是在哪个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目前还很难确定;其次,对于真菌起源于哪类生物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研究推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年代大约在距今37亿年前到距今35亿年前,原核生物(蓝藻、细菌类)出现于距今35亿到距今32亿年前,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演化而来的。据推测,真核生物大约是在距今15亿年前到距今14亿年前产生的。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最原始的真菌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不可能早于这个时期。

第8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药用植物;,,病害;,,虫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药用植物; 病害; 虫害; 防治措施

随着中药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种植技术已成为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严重影响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应引起高度重视。常见的药用植物病虫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

1 侵害性病害

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1 真菌病害因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真菌是靠吸收营养为生,以孢子繁殖的低等生物。其种类多,分布广,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侵染植株发病。真菌病害在侵害中占大多数,侵染源为带菌的种子、土壤、昆虫等。植株受害后可引起明显的病征,如出现霉层、粉状物、锈状物等,这是鉴别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据,如黄芪的白粉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和荚果,在叶片逐渐变成褐色,最后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1.2 细菌病害由病原细菌侵染引起,这类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繁殖,其种类比病原真菌种类少。主要是通过水、昆虫、土壤或病株使细菌进入植物自然生长的孔口或受伤后留下的伤口而引起感染,使植物发病,受害植株常发生腐烂、坏死、畸形等。如软腐病使浙贝母的鳞茎变成豆腐渣样或呈粉滑状。

1.3 病毒病害 由植物病毒侵染引起,病毒形态微小,无细胞结构,专性寄生,通过自我复制进行繁殖。主要通过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嫁接等途径传播。冬季在块茎、种子或冬眠的昆虫体内越冬。植株侵染病害后出现叶片变色、坏死、卷叶、皱缩等畸形,如地黄的黄斑病,病叶先出现圆形的黄白色病斑,随后不断扩大,变成多角形病斑,受害叶片呈皱缩状,叶面凹凸不平,叶脉隆起。

1.4 线虫病害 由植物病原线虫侵染引起,线虫是一种寄生蠕虫,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体内,使植物被侵染部位出现膨大畸形,呈不规则瘤状,好发生于植物的根部,如黄芪根部受害后,使根部形成葫芦状瘤,并使须根上长出念珠状根瘤,影响植株的营养吸收,造成植株发育不良。

2 生理性病害

此类病害与病原微生物无关,但常是侵害性病害的诱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不同的生长环境如气温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水分的多少,土壤的养分等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多造成植株营养不良,抗病力下降,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诱发侵害性病害的发生,造成双重病害。如白术喜旱怕涝,因此在整地时应注意地面的排水性,在雨季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内涝造成白术的伤水死亡。

3 虫害造成药用

植物虫害的害虫种类很多,根据其生活特性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它们生活在植物根部或近土表层靠近主茎的部位,主要咬食植物的地下部分,破坏植株的根系吸收系统,使植株缺乏养分、水分,造成植株死亡,也可使被咬食的伤口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侵害性病害。

3.2 刺吸式口器害虫 主要有蚜虫、介壳虫、椿象和螨类,其特点是利用上下鄂口针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吮汁液,造成植株卷曲、皱缩或产生畸形,也可成为植物病毒传播的媒介引起病毒病害。

3.3 咀嚼式口器害虫 分为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两大类,主要有蛀螟、天牛等,其特点是直接啃食植物的花、叶、果实、茎等部位,给植株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此外,鼠类食性较杂,损害植株部位较多,危害很大,也应注意防治。

4 防治措施

对于生理性病害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掌握其生长规律,科学种植,规范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冷、热、风、光、盐、碱和其他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达到防治目的。防治侵害性病虫害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既保证药用植物的茁壮生长,提高其本身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又要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各种防治措施,达到减灾高产优产的防治目的,主要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4.1 种植技术防治 可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播种期,加强栽培管理,适期修剪整形,水旱作物轮作和不同作物轮作等科学的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

4.2 生物防治 主要有以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来防治病虫害的以虫治虫法和以鸟治虫法,如利用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可利用使害虫致病的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白僵菌。还可用抗生素防治,如用链霉素治疗细菌性软腐病。

4.3 物理防治 主要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可捕杀害虫,如用黑光灯诱杀蛾类害虫。其他还有用辐射的方法使害虫不孕也能起到较好的杀虫效果。

4.4 化学防治 是以化学药剂预防或直接杀灭病虫。要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应针对不同的虫害选用合适的农药品种,适时适量应用,如选用胃毒剂杀灭咀嚼口器式害虫。在介壳类害虫的孵化盛期应用农药,杀灭效果最好。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国家对中药生产中农药的使用有严格要求,因此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国家对中药材生产标准的统一规定,根据此规定应禁止使用属于禁用范围的54种农药,如六六六、氧化乐果等,并且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配制农药使用浓度,还应遵守使用次数和使用间隔期的规定,以提高药材产量,保证药材的质量。

第9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

【Abstract】“Biology”not only in the teaching, the utilization direct-viewing teaching method may help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course content, moreover also may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Therefore, each living thing teachers all should act according to oneself in the teaching actual situation, the choice utilization appropriate object teaching method, in order to enable the direct-viewing teaching method the fuller more reasonable instruction teaching.

【Key words】Physical intuition;Die like intuitive

在新课程《生物学》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每位生物教师都应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以便使直观教学法能更充分更合理的指导教学。

一、实物直观

利用活体进行教学的形式叫实物直观。利用活体教学能真实的反应出生物的结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不妨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一朵月季花。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仔细观察,然后再归纳出花的各部分结构。

再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时,可提前准备一些草履虫培养液。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情况,然后再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物直观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比较生动具体的表象,从而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二、模像直观

利用制作的教具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叫模像直观。它主要包括:挂图(或模型)和电化教学两个方面。

(一)挂图(或模型)。

挂图(或模型)是生物教学中最为常见的直观教学形式。它最大的优点:能将实物“放大或缩小”,最终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生物知识。

例如:它可以把细胞放大,还可以把巨大的生态系统缩小。最终使学生既能掌握微观的生物知识,又能掌握宏观的生物知识。

此外,挂图或模型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它能将复杂的生物结构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少走弯路”,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但正因为挂图或模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又使它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它毕竟不是真实的生物体。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化”、“简化”的生物模式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已不再具有真实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与实物的结合。

(二)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电器设备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它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录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1.录像教学:现在录像教学已在每个学校得到推广应用。运用录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录像教学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一些常规课堂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并且可以重复使用。

例如:在学习“蚂蚁的通讯”时,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实验研究“蚂蚁的通讯”。因此可先播放与此有关的录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为他们在课下亲自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运用录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讲授与播放录像相结合。若“只看不讲”,对学生来说,只能形成短暂的表象,只有及时地用语言来巩固,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安装有这种设备。该设备集展台、电脑、投影等设备为一身,兼有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所有设备。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运用录像进行教学也许比较时尚,但现在看起来,已经落伍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运用这套系统进行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小的方面说,它能使教师在教学时,完全不必为“粉笔沫”烦恼,也不必为嗓子的沙哑所担忧。教师可在备课时制作一个电子课件,将板书输入微机。上课时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可佩戴无线麦克风,只要用平时说话的声音,就足以让所有的学生听清楚。整个课堂不像老师在给学生讲课,倒像是师生间的亲切对话。此外屏幕上不断变化的画面及优美的伴音,更能使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增长。

从大的方面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完成传统教学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与“尿的形成”这些内容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概述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尿的形成过程。要用传统的讲授法或挂图来描述这样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十分困难的。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师可将这部分内容制成动画课件。当讲的时候,可让学生反复观看这个动画,而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补充几句就够了。从学生反应来看,其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实践证明:运用这套设备进行教学,只要教室足够大,至少可容纳100多个学生同时听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用一节课的时间至少可完成两倍的教学任务。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应用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操作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能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熟练应用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几种板书形式综合应用,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们在运用直观教学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用直观手段,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同时避免直观的庸俗化。

(3)注意直观教具与教师语言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