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生命意义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意义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意义研究

第1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关键词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大学生;中学生;佛教哲学;道家哲学;儒家思想;本土化

1.引言

随着物质繁荣,世界各国青少年却出现了精神与信仰危机,心理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弗兰克尔创立的意义治疗逐渐成为了继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该学派关注的重点是生命意义(贾林祥,2006;林安梧,2010;Frankl,1992)。研究表明,生命意义能够增加积极健康的行为(steger,FitchMartin,Donnelly,&Rickard,2015),负向预测焦虑和忧郁(彭霞,王鑫强,郭成,2011;王鑫强,2013;Shiah,Chang,Chiang,Lin,&Tam,2015;Wang&Zhang,2016),可减少压力知觉,促进适应(蒋海飞,刘海骅,苗淼,甘怡群,2015;王鑫强,游雅媛,张大均,2016),正向预测学习成绩(覃丽,王鑫强,张大均,2013)。然而,当前研究者多偏重于自我中心的生命意义研究,忽视了生命意义还包括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是生命意义中的重要研究取向,西方研究者对它有过详细的论述(Frankl,1992;Wong,2014;Yalom,1980),它与自我中心的生命意义相区别,是个体能够去除自我中心观念,超越个人存在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和信念(IJi,2002),即对超越自我生存境界的认同、信念和觉悟,在本质上属于认知和信念系统,体现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东方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有着天然的渊源(李虹,2006,2014),是生命意义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

东方的佛教哲学与道家哲学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治疗资源(程志华,2014)。佛教认为现实生活万般皆苦,对现实人生持根本否定性态度(杨玉辉,2007),以出世视角看待世界,例如其经典典籍《中论》以“空”为中心来展开,强调舍离一切、扫荡任何偏执妄见的“中道”,迈向解脱和超脱(林建德,2015)。因此,根据佛教哲学的观点,对自我执着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而忧郁情绪是痛苦累积的结果,其意义治疗学为“佛家型的般若治疗学”。道家则不同,它对人的生命持一种积极的肯定态度(杨玉辉,2007),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同一元气运动变化的不同表现(强昱,2004),例如其经典典籍《老子》重视两两关系问的动态变化、辩证及消长律,以顺应和趋吉避凶为主要目的(林建德,2015),因此,道家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得失也是辩证的,其意义治疗学为“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李虹基于佛教哲学中的“去我执”(减少或去除对自我的执着)和道家哲学的辨证“得”“失”观,以香港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编制出了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Scale,SMLS)(李虹,2006,2014)。由于该量表是作为压力应对源,与自我中心的生命意义相区别而提出(Li,2002),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研究者对SMLS量表进行因素探索,但从已有文献中也可以清晰地发现,李虹一直强调自我超越的界定及该量表题目的编制都拥有佛教和道家哲学这两个理论作为基础(李虹,2006,2014;Li,2002)。其中,佛教强调“放下”,主张“缘起性空,证得涅”;道家强调“看开”,讲究辩证的和合,“恢诡懦怪,道通为一”,两者的理论原理不一样,也不能完全相容(程志华,2014;林安梧,2010;杨玉辉,2007);同样,基于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形成的“佛家型的般若治疗学”和“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属于东方文化传统衍伸出来“意义治疗学”的两个向度,存在着重要区别(林安梧,201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SMLS量表可能存在一个基于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超越生命意义二维结构。

此外,中学生阶段属于发展的特殊时期,面临诸多的心理社会问题,是辩证逻辑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且逐渐占优势的时期,认知和信念表现出更加丰富而稳定的特征(林崇德,2009),同时该阶段也是个体生命意义发展的重要时期(覃丽,王鑫强,张大均,2013;Steger,Oishi,&Kashdan,2009;Wang,He,Yang,&Zhang,2016),超越生命意义二维结构在中学生中也可能已经形成并稳定存在。因此,本研究基于原有的两个理论基础,对李虹编制的SMLS量表结构进行再探索,并在中学生及大学群体中进行全面的信效度检验,以便为生命意义研究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取向及我国生命意义研究本土化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2.1.1中学生样本

在四川、重庆和湖北的三所完全中学中以班级为单位共抽取初高中生2200名,进行SMLS量表及所有效肆勘淼牡鞑椋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987份。其中初一479人,初二472人,高一689人,高二347人;男生1004人,女生935人,性别信息不详48人。平均年龄为14.34±1.72岁。全部中学生样本用来进行项目分析和效标效度分析。

样本1:1987名中学生中,使用SPSSl7.0随机抽取976份问卷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Cronbach's a系数分析。

样本2:除样本1外,剩余的1011份中学生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组合信度分析。

2.1.2大学生样本

样本3:在湖北和江西的两所本科院校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大学生790名,进行SMLS量表的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26份。其中大一392人,大二184人,大三150人;男生266人,女生441人,性别信息不详19人。平均年龄为19.82±1.34岁,此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样本4:在进行了SMLS量表的调查后,从江西的一所本科院校以班级为单位方便抽取样本3中的177名大学生紧接着完成所有效标量表的调查,考察效标效度。

2.2工具

2.2.1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

该量表由李虹(2006,2014)编制,包括8道题,采用1~4四级计分方式,其中1表示“很不同意”,4表示“很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越强。

2.2.2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

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编制,共有20道项目,采用0~3四级计分,其中0表示“没有或几乎没有,不足1天”,3表示“几乎一直有,5~7天”,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症状越严重(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本次测试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在大学生样本4群体中为0.89。

2.2.3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

该量表由Charles和Spielberger等人编制,共有20道项目,1-4四级评分,其中1表示“完全没有”,4表示“非常明显”,得分越高表示钐焦虑越严重(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本量表仅在中学生群体中测试,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2.4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的,含有20道项目,1-4级评分,其中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症状越严重(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本量表仅在大学生样本4群体中测试,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2.2.5主观幸福感问卷

该问卷由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修订后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组合而成,SWLS得分加上积极情感得分,再加上消极情感的反向计分之和为主观幸福感的得分。SWLS量表由Diener开发,5道项目,Likert 7点计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丁新华,王极盛,2004),本次测试SWLS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在大学生样本4群体中为0.80。PANAS由邱林等人2008年修订,包括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描述词各9个,Likea 5点计分,其中1表示“非常轻微或根本没有”,5表示“非常强烈”,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所体验到的相应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越多(邱林,郑雪,王雁飞,2008),本次测试PANAS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在大学生样本4群体中为0.91。

3.结果

3.1项目分析

采用临界比、校正题目总分相关对SMLS原量表8道题的区分度进行分析,中学生样本的临界比结果显示,8道题的临界比值在28.22至34.81之间(p

3.2结构效度

3.2.1探索性因子分析

使用样本1对SMLS原量表的8道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的主成分分析法,不限制因子数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结果显示,KMO值为0.87,Bartlett球度检验x2为2818.76,p

3.2.2验证性因子分析

使用样本2和样本3分别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做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SMLS原量表的单维结构模型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的二维结构模型的适配度指标。统计软件AMOS 17.0的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单维结构模型的x2/df大于5,RMSEA大于0.08,相对拟合指数TLI、CFI、RFI、NFI都小于0.90,这些适配度指标均低于最低拟合标准的要求(黄芳铭,2005);而二维结构模型的X2/df小于5,RMSEA小于0.08,相对拟合指数TLI、CFI、RFI、NFI都大于0.90,这些适配度指标均达标且较为优良,具体参见表2。中学生样本二维结构模型的各因子标准化负荷系数均在0.58至0.77之间,大学生样本二维结构模型的各因子标准化负荷系数在0.50至0.73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3.3效标效度

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关于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焦虑等消极指标和幸福感等积极指标的观点(王鑫强,张大均,2011),在中学生及大学生样本中全面考察SMLS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显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总分及失败意义获得、成败意义超然两因子分别与抑郁、焦虑呈现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SMLS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失败意义获得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各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大于相应指标与成败意义超然因子的相关系数,其与中学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紧密。

3.4信度检验

使用样本1计算SMLS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的Cronbach's a系数,使用样本2的标准化因子负荷系数计算SMLS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的组合信度,使用样本3计算SMLS量表在大学生样本中的Cronbach's a系数和组合信度,结果如表4所示。无论大学生样本还是中学生样本,SMLS量表及其各因子的Cronbach's a系数大于或者接近0.70,组合信度大于0.70,这些综合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4.讨论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是一个西方学者关注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主题,但目前国内受测评工具的制约,相关研究很少。本研究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对SMLS量表的结构及信效度进行了全面考察,发掘其编制的两个理论根源,成功地在原有量表中提取了“失败意义获得”和“成败意义超然”两个因子,符合原量表构建的道家哲学辨证“得”“失”观和佛教哲学“去我执”的两个理论基础(李虹,2006,2014;Li,2002),可更加精确地评估中学生及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拓展了SMLS量表的使用范围及使用价值,有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道家哲W与佛教哲学存在重要区别(程志华,2014;林安梧,2010;林建德,2015),两者在超越生命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容。本研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的结果都表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二维结构在中学生及大学生中相比单维结构更能体现SMLS量表的内在结构。生命中伴随着得失,对成败得失的态度是个体生命价值追寻的映照。失败对人来说是消极的,但是道家并不为现实生活中既有的话语系统形成的价值所限制(林安梧,2002),主张从辩证的角度看到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面对挫折的辩证思维”是道家应对思想的重要内容(李晓红,2011),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个体应善于从失败、丧失中得到积极的内容,获得意义,这种观念要求个体突破已有期望的限制,实现自我超越。本研究在SMLS量表中提取的“失败意义获得”因子指个体对失败意义的获得感,正是反映了道家哲学的辨证“得”“失”观。佛教则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世间并无实在的“我”存在,生命“内执我而外向取物”,以超越有无、苦乐、爱憎的“中道”来破除“我执”,成败得失是虚妄无实,以泯灭成败问的对立成就自我的超越,不像道家那样注重对立双方的转换关系,对失败、成功以超脱的“平常心”体验生命的意义,“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即是对此说(道原,2010)。本研究在SMLS量表中提取的“成败意义超然”因子指个体对成败的超然态度,人生无所谓成败,着重在过程中体验意义,符合佛教哲学的“去我执”理念。因此,本研究认为SMLS量表的二维结构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是我国生命意义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

效标效度检验结果进一步为SMLS量表的运用价值提供了实证依据。在中学生及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总分及两个因子均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均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李虹,2006;许思安,张积家,2007)。我们认为失败意义获得是道家“面对挫折的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李晓红(2011)的研究就曾表明高道家辩证思维者的抑郁、焦虑得分显著低于低道家辩证思维者,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低辩证焦虑者,张亚林等人(2000)使用干预实验研究也表明长久的道家认知疗法能有效地治疗焦虑症状。成败意义超然反映了佛“中道”、“无我”思想,佛教认为人对自我执着,不能以超然的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将导致“贪”、“嗔”、“慢”等烦恼,进而导致“忿”、“恼”、“昏沉”等不良心理(李尚全,2008),这些都是焦虑、抑郁的来源,并使得生活幸福感降低。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两个因子均与心理健康存在重要关联,但其相关系数属于小的效应量。其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未筛选应激条件下的被试,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主要在应激压力条件下对心理健康发挥作用,该特点也是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自我中心的生命意义的主要区别(李虹,2006)。其次,失败意义获得因子与心理健康各指标的相关系数都大于相应指标与成败意义超然因子的相关系数,可能表明在中学生及大学生阶段“立业”这一人生发展任务面前,成败意义超然这个以解脱和超脱为目的的佛教哲学,固然有助于心态健康与情绪缓解,但可能仍不及失败意义获得这个顺应和趋吉避凶为主要目标的道家哲学,从而凸显了两者在作用机制上的区别。同时,人的命运都是其所属文化的产物,具有年龄阶段特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佛教、道家以及儒家三者的哲学思想可能有其最为适合的人生阶段,即我们推测主张积极人世的儒家生命意义思想可能相比佛教和道家的生命意义思想对青少年的发展更具有现实价值,因为青少年需要为日后做好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准备,这是其无法回避的中心发展任务,已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儒家式应对思想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景怀斌,2006;彭霞,王鑫强,2011);而道家辨证“得”“失”观下的生命意义思想可能更适合正经历人生成功或坎坷的中年人:佛教“去我执”理念下的生命意义思想可能更适合需要避免怀着绝望迈向死亡的老年人。因此,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两个因子与中学生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属于小的效应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佛教哲学、道家哲学以及儒家哲学中的生命意义思想,探讨它们在不同应激条件、不同年龄阶段下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维护及治疗的价值及规律,尤其值得探究失败意义获得对处于挫折状态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治疗意义。

第2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钱 维

第3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生命对生命的呼唤:

儿子的歌声拯救了妈妈

今年39岁的涂清辉家住贵州省遵义县。1996年,她的大儿子王成云开始读学前班。这个孩子学什么都很快,老师在学校教的儿歌,讲的故事,他回家就能绘声绘色地给母亲和弟弟完整地重复一遍。看着聪明伶俐的儿子唱歌时那纯真的神情,涂清辉乐得合不拢嘴。

为了让儿子更像一个歌唱家,涂清辉还学着电视里的样子,把床让给儿子作舞台,让他站在上面表演。每次等儿子唱完,涂清辉又学着电视里的样子,拉着小儿子一起,使劲地给“台上”的大儿子鼓掌。在母亲的鼓励下,王成云学习、唱歌两不误,每学期都能捧回“三好学生”的奖状。

1998年6月,头天刚下了一场大雨。吃过中午饭,涂清辉告诉王成云,她要去附近的那片原始森林旁边采些蘑菇。当地一到夏天,常发生人被蛇咬伤的事故。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王成云很懂事,他叮嘱妈妈:“别进森林深处,小心被蛇咬!”涂清辉听后很欣慰。

下午4时,王成云放学回家,看到弟弟一个人在家饿得哇哇叫,却没看到母亲像往常一样在家忙碌着。王成云猜想妈妈肯定是采蘑菇还没有回来。“我去接妈妈!你在家别乱跑!”说完,他就直奔森林方向。

可是,他四处找个遍都没有看到妈妈。“难道妈妈真的走进去了?”王成云禁不住着急起来。这片森林实在太大、太茂密了。几番思忖,王成云还是决定试探性地进去找一找。王成云一边大声地喊着:“妈妈!”一边不时回头看看,他害怕走得太远了忘记出去的路。走走停停,十几分钟过去了,王成云还是没有看到妈妈。森林里阴森景象吓得他胆战心惊。

为了给自己壮胆,王成云轻声唱起了歌。唱着唱着,他突然想到,平时妈妈那么爱听他唱歌,现在大声唱出来,说不定妈妈能听到。这么一想,王成云就激动起来。他边走边大声地唱着:“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他一口气唱了五六支平时经常唱给妈妈听的歌。就在王成云刚唱完了那首《红星闪闪》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妈妈微弱的声音:“云娃,妈妈在这里!”

王成云兴奋极了,赶紧跑上去。可眼前的妈妈却让他吓得目瞪口呆:只见涂清辉非常疲惫地躺在一棵树下,腿上扎着一块布,小腿肚上有个地方还渗出了黑色的血迹。王成云扑到妈妈身边哭喊起来:“妈妈,你怎么了!”

原来,涂清辉看到森林外面的蘑菇已经被别人采得所剩无几了。她只好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往森林里走,没想到里面的蘑菇实在太多了……她正全神贯注地采着,突然感到小腿肚子上一痛,低头一看,一条灰色的、足有胳膊粗的蛇飞快地窜进草丛中不见了。

“我被蛇咬了!”当涂清辉明白这一点后,一股巨大的恐惧感袭来,她顿时直冒冷汗。短暂的恐惧过后,她很快反应过来自己该怎么做了。她一边撕下身上的衣服将伤口上面的部位紧紧包扎起来,防止蛇毒往上蔓延;一边又用力挤压伤口,希望将毒液挤出来。

做完这些工作后,涂清辉慢慢地往前走着。可刚走了几步就感觉到头晕,两条腿越来越沉重。凭直觉,她知道毒性开始发作了。她不敢继续走了,只好就近靠在一棵树旁躺着。她知道,身体动得越快,毒性就发作得越快。

涂清辉的脑海里交替出现死神那恐惧的面孔和两个儿子那充满期望的眼神!我还要等丈夫回来,我还要给儿子做饭啊!可渐渐地,她感觉到意识越来越模糊……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歌声像是从天边传来,使已经晕过去的涂清辉突然惊醒:“是儿子,是云娃在唱歌啊!”当辨明歌声的来源后,涂清辉的精神奇迹般地又振作起来,同时嘴里发出了微弱的呼唤……

靠着儿子用歌声传递给她的那股巨大的精神动力,涂清辉硬是从死神手中逃回到现实之中。在儿子的帮助下,涂清辉慢慢地往森林外面走去。刚走了不远,正好遇到前来寻找他们的丈夫王东全。

涂清辉在当地一位老中医的救助下终于转危为安。这位老中医告诉她,被毒蛇咬了后这么长时间,不但没有死,还能苏醒过来,这是他行医几十年,都没有遇到过的奇迹!也许是母子间的那股神秘的血缘关系和亲情力量,才使涂清辉听到儿子的歌声后能醒过来吧。

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涂清辉自那以后,对生死似乎有了全新的体验。再看到儿子王成云唱歌时,她也干脆跟着儿子学唱起来,并且还开玩笑地说:“妈妈也来学唱歌,以后用歌声找你们,你们听到我唱歌要赶紧回家啊!”

几年过去了,涂清辉母子会唱歌、讲故事的名声传了出去。有时一到晚上,有的邻居还专门跑到他们家里看这对母子的表演。

歌声对歌声的回报:

母亲要用歌唱救醒儿子

2005年5月30日,上初二的王成云放学回家时,在马路边上突然被一辆微型货车撞倒在地,生命垂危,当即被送往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抢救。经过CT检查,医生发现王成云头部受创、颅内淤血,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医生沉重地告诉涂清辉说:“现在孩子的病情就相当于植物人,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很小。”涂清辉听完这句话后,大脑“轰”地一声响,当即软瘫在地。

涂清辉知道,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儿子多交流,多说话,以此希望儿子醒来。可是,该如何交流呢?涂清辉却是一片茫然。看着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的儿子,此时此刻,这个做妈妈的,心里恨不得能和儿子换个位置,让自己来承受儿子的那份痛苦啊!

突然,涂清辉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几年前那次儿子用歌声救了她的事。“既然儿子能用歌声救我,我为何不能再试试用这个办法救儿子呢!”涂清辉在为这个想法激动之余,更是暗自庆幸自己跟着儿子学会了那么多歌。打定主意后,涂清辉又和丈夫商量,将儿子安排在一间单人病房里,这样她在给儿子唱歌讲故事时,不会影响别的病人休息。

最初对于涂清辉用歌声唱醒儿子的想法,同医院的许多病人和家属都视之为笑话。“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可是,当他们看到涂清辉真的为儿子唱歌时那流泪的脸颊,专注的神情,听着那充满了母爱的歌声时,大家都纷纷被感动,甚至被震憾了……

从涂清辉开始为儿子唱歌那天起,病房外面总会站着几个病人或者家属默默地看着这感人的场面。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儿子在妈妈的歌声中没有丝毫反应。看来奇迹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啊!那些表示理解和同情的医生及病人都在心里暗暗叹息。可是,涂清辉没有放弃。她下定决心,只要儿子还有一口气在,我就绝不停止唱歌。

为了让儿子听到自己的歌唱,涂清辉不愿错过每分每秒的时光。每天她除了吃饭,上卫生间外,其余时间全部呆在儿子身边。一首歌唱完了,她喝口水,然后又接着给儿子讲故事。为了刺激儿子,她在讲故事时,还故意模仿儿子当初给她讲时的那般神情和语气……

丈夫要挣钱给儿子治病,病房里就只有靠她来照顾。往往一天下来,涂清辉累得疲惫不堪,嗓子也像着火似的说不出地难受。可到了夜里,昏迷中的王成云时常流口水,喉咙被痰堵住,涂清辉还得随时留心听着。一个晚上,她往往要被惊醒七八次。

有一天夜里,她起来上卫生间,实在累得不行了,竟然就蹲在卫生间里睡着了。一阵晚风吹来,令她一下子惊醒过来……第二天,这位母亲又开始新的为儿子唱歌讲故事的旅程。她不知道,这个旅程还要走多久。可是,她知道自己必须走下去,因为躺在病床上的是自己的儿子!

10天,20天过去了,王成云还是没有丝毫反应。

一转眼,到了2005年6月末,距王成云变成“植物人”已经过去30多天了。涂清辉已经基本上把儿子熟悉的歌曲都唱了一遍,儿子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再重复唱,还是另想办法?

涂清辉开始想方设法将以前给儿子讲过的故事,编成歌来唱。比如《狼和小羊》的故事,涂清辉直接将内容当歌词唱起来:“有一天,狼来到河边喝水……”这个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母亲就是用这种笨办法,不断给儿子唱着他熟悉的歌,熟悉的故事。

当故事也被“唱”完了后,她又回忆起儿子刚升入初中时,学了英语回来就给她唱26个英语字母歌。可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当时虽然学会了,可时间一长,不唱就忘记了。为了再给儿子多唱一首他熟悉的歌,涂清辉又找到年轻的医生,请他们再教一次那首英语字母歌。那些医生感动之余,都尽心尽力地教她唱着:“ABCDEFG……”多日的劳累,涂清辉的记忆力已经不如以前。一次没学会,医生护士们又教她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她学会为止。事后为了加深记忆,涂清辉连上卫生间都在不断地小声哼唱着,以至于有一天撞到了墙,头上鼓起了一个包。

有一天早上,她实在想不出该给儿子再唱什么歌了,突然看到外面不知哪个单位在做广播体操。涂清辉又猛记起儿子平时喜欢给弟弟喊广播体操的口令。于是,涂清辉又在病房里自己一边喊广播体操的口令,一边做动作。此后,每天早上,只要一听到外面单位开始做广播体操,涂清辉就会和着广播里的口令,自己在儿子跟前大声地边喊边做。

奇迹对奇迹的传递:

妈妈的歌终于唤醒儿子

6月5日,是涂清辉小儿子12岁生日。可她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啊!当丈夫带着小儿子前来医院看望他们时,丈夫王东全恰巧看到妻子正在给病床上的儿子做广播体操。这个性格内向、老实的农村汉子想起自孩子出事以来,妻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心中一阵酸楚,顿时泪流满面。他再也忍不住,急步上前,一把抱住妻子失声痛哭起来,涂清辉也紧紧抱着丈夫泪水涟涟……

吃过了丈夫送来的两个馒头后,涂清辉喝了口水。对王成云说:“今天是你弟弟的生日,妈妈没钱给他买蛋糕,就给他唱那首《生日歌》吧!希望你也和妈妈一起唱啊!”接着,涂清辉就唱起了《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唱着唱着,涂清辉似乎看到儿子的眼睛动了一下,接着又动了一下。

“儿子的眼睛动了!”丈夫也看到了,顿时,涂清辉喜极而泣。自儿子出事后,她已经唱了整整35天歌,今天终于看到儿子有所反应了。虽然儿子这个变化经医生观察后,认为只是一个微弱的小小变化,可对这位母亲来说,却是无比的惊喜啊!那天,涂清辉深情地凝视着儿子说:“妈妈一直在等你醒来,不管你什么时候醒来,妈妈都会等着,你要和妈妈一样有信心啊!”

一天,涂清辉给儿子唱完了一支歌后,又开始给他讲故事。当讲完了一个关于钓鱼的故事后,涂清辉突然想起,儿子出事以前就喜欢和弟弟钓鱼,如果有一条真鱼在这里,让儿子闻到鱼味,或许会增强故事的现场感。于是她又从很紧张的治疗费中挤出钱来,托人买了一条1公斤多的鲤鱼,将鱼提到儿子面前,指着鱼对儿子说:“这条鱼是你弟弟今天钓起来的,好大哟!你要是不信,可以闻闻味道。”说完,她还将鱼凑到儿子的嘴边……

奇迹再次发生了,只见王成云的嘴竟然开始动了,不停地咂来咂去,好像在咬什么东西似的。涂清辉愣了愣,看看手中的鱼,又看看儿子,大笑起来……医生和其他病人都被这个母亲独特而又感人的救子方法感动得热泪盈眶。

7月10日,住在100多公里外的“祖祖”(涂清辉的奶奶)来看王成云,已经90多岁的老人抚摸着孩子喃喃自语:“娃啊,你快醒来吧,你的妈妈为你吃了好多苦啊!”

老人说着说着,不禁老泪纵横。站在旁边的涂清辉发现,儿子眼睛转动着看着“祖祖”,不知不觉也跟着流泪了!

目睹此情景的涂清辉高兴得跑到病房外面大叫:“天啊,我的娃儿会哭了!”闻讯赶来的王成云的主治医生、脑外科专家王玉玉在检查后告诉涂清辉,王成云的眼睛有神,会转动,会流泪,嘴巴也能主动喝下牛奶等液体食物了,只是喉管做了手术,暂时不能说话。从医学上讲,这些已经证明,病人成功地摆脱了“植物人”状态,如果后期治理得当,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第4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摘 要: 生命化课堂遵循倡导关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成全学生的学习目标追求,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境界,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通过教学更好地在生命化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掌握表达的来源和主要内容、理解表达的联想用法、揭示表达的类似信息、构建表达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语言意识 生命化 课堂教学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Water J. Donald)首次提出“生命化”:“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为了生命的教育’来实现。”[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首次把“生命化”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本文所指的生命化课堂是以生命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其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成全学生的学习目标追求,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洪堡特首先提出“语言意识”这一术语:语言按照精神发展规律,遵循人类意识规律,从而创建了民族的语言意识。英国国家语言教育委员会语言意识工作小组定义为:“语言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语言本质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和自觉的意识。评价语言意识有三个参数:认知参数如学生语言模式意识、情感参数如态度及社交参数如学生作为公民和消费者的能力等。”[2]Tomlinson Brian认为,语言意识是一种逐步内在形成的、“动态的和直觉的”心理特征。它能使学习者通过关注语言的作用,逐渐掌握如何洞察语言本质,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3]。语言意识产生于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进行分析、思考及感知语言的词汇、语法、语篇及文化,形成语感,直至形成语言思维。语言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直觉性到计划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偶发性到整合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符号识别到概念充实的发展过程。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常常因为过于注重某一形式或内容,忽略语言的整体意识。如: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过于注重语言形式与细节而忽略了对所听内容的整体把握;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过于纠结某一词语或词组的表达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畅;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过于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了篇章大意;在写作表达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过于纠结语法的用法而导致所写内容不地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在生命化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三版)》第七单元的B课文――An Open Letter to a Young Person with an Enemy为例[4],本文尝试了以下教学步骤:

1.掌握表达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该课文的第15段有一句话:What has taken your goat?首先,教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形下,突然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goat?因为上下文中根本没有提及goat,学生对于your goat必然是一片茫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结构判断,在这一句话中,take sb.’s goat应该是一个固定的表达。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该固定表达的意思。文章中,Hitler种族歧视的言行及Luz Long破纪录的出色表现,让Jesse Owens受到了双重影响。他的第一跳和第二跳都失败了。在决定性的第三跳前,Long主动找Owens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谈话。在What has taken your goat?这一句话中,Long必定是想对Owens的负面情绪进行缓解。虽然take sb.’s goat的字面意思是:带走某人的山羊,但根据Owens的情绪和Long的意图,学生可以判断:该表达必定是一种贬义,是对Owens状态的一种描述――一种情绪失控,气愤的状态。

学生通过英语词典或是百度等方式,可以查询到:take sb.’s goat等同于get sb.’s goat。据美国语言学家、新闻评论家H.L. Mencken推测,该表达源于英国赛马比赛。“山羊”在赛马比赛中居一席之地。早年,驯马师在比赛前,常把山羊和性情暴躁的要比赛的马关在一起。据说山羊和马为伴,可以起到安抚烈马的功效。不过,卑劣的赌徒为了赢得“马彩”,会对未下赌注的马匹做手脚,在比赛前夕偷偷把“安抚使者”山羊牵走,要比赛的马就会心神不宁,影响第二天的比赛。卑劣的赌徒的这种手法使人十分恼火。因此,take / get sb’s goat原指“把山羊从马的身边牵走,惹马生怒”,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make someone very annoyed或是annoy someone very much“惹人愤怒、使人生气”。

2.理解表达的联想用法

在掌握该表达来源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该表达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陶羊。在中国人眼中,“羊”是美好的化身,不仅外形漂亮、性格温顺,而且美味可口。在英美文化中,“羊”经常出现在《圣经》中,其意义可见一斑。《圣经》的发源地是北非、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的人们是以游牧业为主。“羊”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以至于提到令基督教教徒顶礼膜拜的高度。“羊”被用来指普通的基督教信徒,“羔羊”被用来指耶稣基督。但英语中的“羊”有goat和sheep的区别:在《圣经》中,sheep通常用来表示好人,goat通常用来表示坏人。英语中有一个明显的表达: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意思就是“辨e好人坏人”。这一表达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And before him shall be gathered all nations: and he sha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the other, as a shepherd divideth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英语表达中,与goat相关的表达都有一定的贬义,如a scapegoat“替罪羊”,old goat“老色鬼”,play the goat“举止轻浮”,act the goat“行为愚蠢”,等等。

3.揭示表达的类似信息

在掌握了该表达内容和理解了该表达用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与“气愤”相似的表达:a red rag to a bull,如If you criticize her, it’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she gets totally angry. get / put sb’s back up,如His attitude towards me really gets my back up! jumped down one’s throat,如The boss jumped down Tom’s throat when Tom said the customers were dismissed by him on purpose. make sb’s blood boil,如The way he treats his parents really makes their blood boil. push one’s buttons,如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what she said. She’s just trying to push your buttons. take out on sb.,如I know you’ve suffered a lot these days but there is no need to take it out on me.

教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与goat相关的单词:goatfish,goatsbeard,goateed,goat’s-wool,billy-goat,等等。

4.构建表达的实际运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该表达进行形式、内容的掌握,联想信息的理解,以及文化内涵的加深,使学生对该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意识。这种语言意识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运用得到强化。如:学生可以用该表达造句,It really got my parents’goat when they received a phone from my teacher, who told them I did not finish my homework.学生可以进行对话操练,-It seems that something is praying heavy on you. What’s the matter? -I got my teacher’s goat 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to get his goat? -I missed his class.学生可以设计与该表达相关的练习题,考查对于该表达的形式或内涵的理解。另外,学生还可以针对该表达自行设计语境或是编写故事。

语言意识的初级形式是语感,高级形式是语言思维。语感的形成、语言思维的培养都与语言习得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语言习得是语言意识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导入途径。若教师在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必然顺畅。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Donmall, B. G.; Language Awareness: NCLE Papers and Reports[M]. London: CILT,1985.

[3]Tomlinson Brian. Ten Questions about Language Awareness[J]. ELT Journal,2003(5).

第5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江苏)

报名

(一)网报时间:2013年11月20日~12月10日;

第6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关键词:护生;责任意识;调查、培养

责任意识,又称为责任心理、责任心或责任感,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认为责任意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是构成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维度;强调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主题,它具体包括责任行为、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培养三个方面。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建立在理性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对社会赋予的责任认识越是清楚和迫切,并且把责任牢记在心中,就越能够把社会赋予的责任赋予的责任转化为责任感。因此,责任认知是责任感形成的基础。目前在医学临床中,医、护患关系比较紧张,从湖北的“右腿骨折,左腿动刀”事件到南京一家医院医生因玩网游导致女婴死亡的“徐宝宝”事件,还有来自北京法院的资料显示,北京的医、护患纠纷正在逐年增多。2006年,北京市法院受理的一审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862件.2007年受理997件,2008年受理1020件[2]。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案件所反映的医、护患矛盾较为激烈,很多纠纷并不是纯技术原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责任心的问题,是一个医务工作者能不能对自己负责、对技术负责、对病人负责、对风险负责的问题。根据专业特点,对1239名护生的责任意识进行调查与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责任意识茫然,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意识。针对学生的现象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发现经过责任意识培养的学生较培养前明显提高。调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共调查1356名,收回问卷1239份,应答率为 91.4%。其中女生1214名,男生25名,平均年龄(16.21±1.01)。

1.2问卷方法 自行设计责任意识问卷,问卷4个大项目组成,33个子项目,内容包括责任心、责任行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问卷采用4级评定。(图1)

1.3培训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进行:以生活事件历练,责任归因模拟演练等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责任心、责任行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从而增强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调查图1

表1 培训前1239名护理专业学生责任意识(%),

表1 培训后1239名护理专业学生责任意识(%),

2.结果

2.1培训前1239名护生责任意识,有责任心的346名占27.9%,有责任行为216名占17.4%,有责任认知水平196占15.8%。有责任情感478名占38.6%。培训后1239名护生责任意识,有责任心1213名占97.9%,有责任行为1211名占97.7%,有责任认知水平1228占99.1%。有责任情感1234名占99.6%。(表1-2)

2.2 调查结果前后对比,1234名护生培训后责任意识明显高于培训前,有责任心提高70%,有责任行为提高80.3%,有责任认知水平提高83.3%。有责任情感提高61%。

3.讨论

3.1分析结果 问卷由4个项目组成:①责任心包含10个子项目,主要涉及“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对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②责任行为包含8个子项目,主要涉及“准确认识自身责任、对自己行为、专业、技术责任,对病人负责、风险负责”等内容。③责任认知包含7个子项目,主要涉及“能否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等内容。④责任情感包含6个子项目“能自觉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有无爱心、同情心,有无服务和奉献精神”等内容。

第7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一)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如今学校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学生文明礼仪培养已经成为了重要学校重要教育内容。目前,学校已经成为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基地。在一些前期的礼仪习惯培养中,虽然在学科中已加强了礼仪教育的渗透,但是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因而我立足学生本位开展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策略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校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对养成学生文明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养,以此辐射家庭,带动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需要学校礼仪习惯的培养。

学生家长文化学历低下,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学校地处城郊结合地,不少学生耳濡目染的是粗言秽语,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还有些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衡对学校培养文明礼仪习惯有强烈需求。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文明礼仪的策略

(一)开发学生文明礼仪读本

首先以礼仪教育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编写了《礼仪校本课程读本》,低、中、高年级各一册,每册都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知识篇、经典篇、感悟篇、体验篇,知识篇内容按低中高的序列分别为: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社会生活礼仪,让孩子在学习校园礼仪的基础上,延伸至学习家庭礼仪,集会礼仪,场所礼仪等,使之形成一定的礼仪素养;经典篇中引入了论语中的小故事,比如:《敬孝之礼》《处事之礼》《励志之礼》《君子之礼》等,让孩子在故事中明理。感悟篇中,通过生活中中外小故事,让孩子去领悟故事中多蕴含的礼仪素养。在体验篇中引入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元素,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设计入手,例如重阳节,让高年级学生自主设计了感恩系列活动,他们有的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唱歌,讲故事,幷送上自己设计的节日卡,表示慰问;有的给自己的爷爷奶奶送去温情的祝福;有的给周围的邻居奶奶做好事,义务打扫卫生......把所学的礼仪融进生活中,礼仪素养真正地内化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化为了这充满情意的行动中。整个读本知识连贯,融会贯通,系统介绍礼仪知识,具有丰富性、可读性、可视性和故事性。使学生在快乐中,从小树立文明意识,成为有德性、会学习,会合作,身心健康的小公民。

(二)有效课堂培养学生礼仪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开发了一系列的读本后,着力探索了礼仪有效课堂模式。低年级的教学我从孩子的身边礼仪作为切入点,通过孩子喜欢的喜闻乐见动画故事进行引入,注重培养孩子的校园礼仪,当学生明白浅显礼仪知识后,又以读本为载体,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礼仪小活动中去演一演,亲自去体验角色,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了礼仪知识。让礼仪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中年级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比较有哲理的故事入手,也或许拍摄一段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我精心设计切入点,适时点拨,激发学生讨论,引领学生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从而内化成行为。高年级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设计谈论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文明礼仪的支点,提出自我看法,进行辨析,学习,从而生成新的感性空间,而内化成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更加懂得学习礼仪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精髓。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文明礼仪的教育仅仅依靠礼仪课堂是不够的。我还发掘学科教育资源,结合各学科特点把握礼仪渗透契机。

三、开展多元活动,深化礼仪教育

为了深化礼仪教育的思想,深入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策略研究,我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1、开展每周一星的评选活动 这项活动促进了学生在礼仪认知、礼仪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高。

2、举行“礼仪之星”报告会 “礼仪在我心,文明伴我行”、“精彩人生,文明先行”的“礼仪之星”报告会。这两场报告会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热情,为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组织开展“感恩”主题系列活动 如: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亲情礼仪教育活动;结合教师节开展师生情礼仪教育活动。通过诗歌朗诵、小品、制作贺卡、讲故事等,向父母、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

4、创设礼仪讲坛、开展知识竞赛 通过礼仪讲坛、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把“知荣辱、重礼仪、讲文明”的风尚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5、启动“礼仪志愿者”行动 今年评选出了20名礼仪志愿者活跃在校园里,开展同伴礼仪帮教,形成全校园的礼仪之风。

6、举行感恩教育报告会 学校邀请一中的一位心理老师来我校做“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报告会,报告会还邀请家长参加,共同提高共同感受。

第8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

引言

自从进入到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空前提高。然而,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社会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关系不够,造成了虽然各个国家设置了专门机构进行环境保护,然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本文基于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与行为,调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关于生态方面的基础知识题,调查生态文明意识水平,调查生态行为实践程度等,从而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得到提高,进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编制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问卷

为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到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①生态文明设施、绿色GDP、世界环境日时间、绿色消费方式、世界水日等有关生态方面的基础知识题;②包括选择单面打印还是双面打印、就目前地球生态资源环境现状的认知、就电视、报纸、网络中针对生态环境内容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态的各种生活习惯等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调查;③调查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行为实践程度,比如当发现工厂进行污水排放,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时,是否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对于仍垃圾时,附近没有垃圾桶,会不会向远处寻找垃圾桶等;④调查学校生态环境、学校人文环境、调查学校是否存在生态环保类的社团组织等,对大学生自身生态意识与行为认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行为的满意度等。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问卷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调查问卷的调查更加有针对性,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而全面了解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于生态文明艺术与行为,全面分析当前在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现状与水平,另外,为了使得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到河南专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护理系、医学系、医学技术系、检验系、药学系、英语系等各个专业的学生,共计800名大学生。为了使得调查问卷真实可靠,调查过程中基于现场不记名的方式,并且要求大学生答卷过程中,对问题的回答实事求是,态度认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56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为94.5%。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与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基础知识掌握调查结果。根据对生态文明设施建设、绿色GDP、世界环境日时间、绿色消费方式、世界水日时间、中国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基础常识性问题的调查,能够正确回答的大学生占到85%左右,表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具有一定了解,但是,就生态环境基础知识延伸掌握情况还不够,以绿色消费方式为例,大约80%的学生明白绿色消费指的是适度节制消费,这说明关于生态常识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了解还是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很多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范畴还不能够清楚,大约50%的学生知道生态文明涵盖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大约50%的学生并不清楚人与人的和谐是否属于生态文明,人与自身和谐属于生态文明的范畴,仅仅有38%的学生制度。就造成生态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生活垃圾、废水会影响生态环境,然而仅仅有45%的学生知道人口问题也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至于加油站影响环境,仅仅有26%的学生知道。

第二,关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调查结果。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关注的前提基础是关注环境状况。基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调查的结果,有60.2%的大学生人们当前中国环境、生态环境受到了整体的破坏,认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有43%的学生。针对大学生更加关注的生态环境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身边的环境更加关注,被调查学生中有68%的学生关注大气污染,有65%的学生关注水污染,然而,关注固体废弃物的只有43%,有16%的学生关心生物多样化的减少以及土地沙漠化,无疑表明,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然而,关注的重点是与自身有直接利益关系方面,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其生态文明意识还停留在环境意识阶段,比较少的关注与自身生活并不紧密的生态环境,这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意识的关注具有日常性特征,广阔的生态意识还比较缺乏,这也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自我保护性特点,其生态意识并不高。

四.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强化。高校基于对生态文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实现直接对大学生的课堂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课程,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有关生态文明的正规的教育。一方面,基于设置生态环境类课程,使得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得到普及,使得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有全面的认识,在实践中应用生态知识;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学生提高生态文明行为技能。对生态文化建设选修课进行开设,通过对垃圾分类处理课程的开始,提高学生垃圾分类的方法,同时,由于源自于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通过不同的途径强化大学生的文明意识。首先,对学生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给以强化。学者指出生态道德实现了人们关于善恶、有爱、正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应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道德品质包括了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情感以及生态道德行为。上述几个方面相互影响,当各方面实现统一时,那么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生态环境责任感提供,同时,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其次,强化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大学生生态环境尝试与基础知识的教育。通过为学生生态常识与生态基础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认识,使得学生生态意识提高。然后,强化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教育力度。通过良好的执法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法律法规,使得学生能够避免违法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平台。为了使得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得到加深,需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和传统的文字教学相比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示,使得大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 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72,73

第9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 名校有名校的好处

   

1、师资强大

大家都知道,名校的教学环境、师资配备都是非常好的,一般名校配备的教师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不仅如此,为了在职人员能学到实践经验,院校还会安排各企业的高层领导到校讲课,使学员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经验。

 

2、就业有保障

通常我们在应聘的时候,都会先投简历,而在简历筛选环节,企业会更加看重名校毕业的学员。这是因为,985、211名校毕业的在职研究生学员更具有竞争力,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前沿,实践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会更顺利一些,薪酬自然也较高。

 

3、平台高,学术氛围浓厚

 

“平台”就是指学校的起点和见识面。这方面对于在职研究生学员的提升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甚至可以是终身的。另外,可以进入名校在职读研的在职研究生学员,都是比较优秀的,大家都非常有上进心,所以学术氛围就比较浓厚,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在职学员会不自觉的努力奋斗学习。

 

“ 名校不好考

   

报考名校是有诸多益处的,但是能够考上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的学员,和本科应届生一起竞争,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学员也可根据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和实力权衡一下院校的选择。

 

还要考虑的是一个名校地域的问题,虽然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远程教学班,但是作为学生不能亲临教学现场总归是有遗憾的,如果一定要去到院校参加课程学习,可能会耽误正常工作,而且在经济费用上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还有院校配置,学员可以参考报考院校专业的课程配置以及师资水平,不同的院校或是专业,配备的师资水平肯定不同,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更喜欢的院校。

 

 

   

 

如果学员就是以上名校为目的,而对学历证书没有要求的话,学员可以报考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相对于一月联考来说就简单多了,满足条件的学员可先进入院校参加在职研修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