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生命意义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意义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意义的看法

第1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1 生命意义

生命意义是幸福感的一个积极的预测因素,它作为一种积极生活的状态,是指个体对生命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唐晓鸣,2008)。生命意义具有许多积极的功能。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可以缓冲压力对生理的影响;生命意义与高自尊、控制感、外向性、有效的应对方式、生活满意感等都呈正相关。当个体存在压力与疾病的情况下,生命意义也是生理、心理健康的一个稳定的可靠的预测指标(盛正群,2007)。而生命意义的缺乏则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弗兰克尔(2001)认为当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如果遭受挫折的话,人就会产生“存在空虚病”,严重者会导致“心灵性神经官能症”。另外一些相关研究认为意义缺乏会导致物质滥用、自杀、缺乏希望、自我怀疑以及焦虑。

2 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

生命意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国外一些相研究认为,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焦虑、抑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命意义存在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人的痛苦,甚至促进他们的康复。生命意义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和生理机能。如Wong(1998)认为,生命意义赋予生活一种目的感、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能让人们超越消极的体验,并能提高健康、积极的生活。Jaarsma等(2007)对癌症病人的生命意义的研究发现,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Kashdan等(2007)在好奇心与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关系中认为好奇是获得和保持幸福感及生命意义的机制。较高的好奇心特质和特定时间的好奇状态,能够预测更多的存在的意义。

在国内,不少研究者也意识到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并做了一定的研究。盛正群(2007)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意义感较高,只有7. 42%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较低或者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赖雪芬(2001)等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的研究却发现,调查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另外,周娟(2008)在调查生命意义与自我和谐研究中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这两个变量对生命意义有预测作用。耿永红等(2008)的研究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意义感、消极应对、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和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意义感和消极应对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各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却缺乏生命整体的意义和生存相关的知识。根据一份针对上千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中感到“较空虚”的占到12%,感到特别空虚的也有5%(马莹,2010)。大学生让自己忙于学习、社团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但莫名的空虚、惆怅和孤独感仍时有出现。他们在应对人际冲突、社会现实所带来的挫折与挑战时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虽然忙忙碌碌,却不知目标的意义何在、追求的价值何在。

3 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Frankl提出了实现生命意义的三个基本途径: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根据Frankl提出的实现生命意义的基本途径,结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培育大学生生命意义的途径。

3.1 保持创造价值的恒心

就Frankl对人生意义的看法而言,帮助别人、使人快乐、或者使周围的人感到快乐的微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价值。创造价值就是个体生命能给予世界的诸般大小不等的真、善、美。工作是发现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不够的,人必须把握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悟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赋予工作以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新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把握学习的意义和动机,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的目标特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计划化为行动,并且能坚持下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举措,在生涯规划过程中,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涯规划去努力、去实行的话,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

3.2 增加爱的体验

弗兰克尔把爱从一种感情行为转化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实现经验性价值,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认为,爱是进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人的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使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爱可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教育除了知积的积累,更注重的是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大学生活中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培养学生广阔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培养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

3.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弗兰克尔认为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当人们面对苦难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苦难。人的存在表面上有消极的方面,哪怕是痛苦、罪过和死亡,若以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对待它,可转变成积极的东西,转变成某种成就。弗兰克尔认为许多症状都是由不良的态度导致的,通过改变态度可以使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大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难免会遭遇不同的挫折,这些人生的苦难不可避免,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苦难。培养大学生乐观、希望、爱、负责任、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等积极人格特征,能够让人自身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创造幸福,拥有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3.4 加强适应性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就是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挫折跟困境的能力。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超越空虚、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有益的社、团、文体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提高对学校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克服认知偏差,提高适应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学会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学习采取如自我宣泄、请人辅导、代偿迁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减轻心理负担;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除了学习以外,还应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音乐、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充实起来。

3.5 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谢曼盈(2003)的研究显示:生命态度倾向正向的人,生活态度满意度高、在生活适应上有较好的表现,对自己生命评价也较高,在生活态度上也较为积极,较易于和人建立长期的关系。学生若能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过程,就会对生命更为看重,也有信心找到生命的真义,因而更能肯定自我价值与存在感,顺利度过青春风暴期,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生命教育的过程可以结合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另外,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包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还必须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大学各门课程中,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尽量帮助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快乐与幸福成功的人生。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专职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的领航员。

4 生命意义研究展望

第2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达成三维目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使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命对话式的课堂。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师范读。激活学生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心灵,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间的生命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一个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师生融于一体,不分彼此。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存在呼唤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可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教学《雪儿》的观摩课上,执教者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能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等老师一读完,他们马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的还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位老师已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成功地点燃了,整个课堂上,师生激情万分。

三、更新学法。促进生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自主地、试探性地解决字词、作品、文化常识等相关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质疑。让学生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和知识的关键处质疑,然后思考、讨论、探究。再次,让学生以追溯法、辩驳法、补充法、求异法、创新法等方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勤于动笔。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文体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第3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59-05

收稿日期:2012-12-17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1SK3110)。

作者简介:刘颖洁(1982-),女,湖南长沙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生命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日益加剧,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面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观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发生了极其微妙但又十分深刻的变化,内在表现为困惑、迷茫、焦虑、不安或恐慌等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消沉、冷漠、空虚亦或是伤害自我、伤害他人等轻视生命的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轻视、漠视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是与现时代的社会特点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代大学对生命意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部分大学在生命意义教育的研究探索上仍是空白,没有及时地、经常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生命意义教育,由此才导致了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出现生命意识缺失、找不到人生坐标的情境,“困惑于生命的失落与无常,惶惶然不知如何安顿身心”[1]。

在国外,生命意义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在很多西方国家兴起了,大都通过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等三大途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和尊重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命意义教育起步比较晚,而且开展得不系统、欠深入和细致。令人欣慰的是,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的理念,当下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很多有识之士也多方呼吁把生命意义教育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效推广和加强生命意义教育并加大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比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生命意义: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懂得生命的真谛,都能珍惜生命,都能参透生命的意义。

在西方的生命哲学中,人格的完整、独立与自由是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不断进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尼采曾说过,人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而活,那他就可以面对任何生活。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则认为,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努力探究生命意义的原始驱动力,因此人的本性是追求生命意义的。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生命观认为,唯有人的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现实生活中人的本真生命的关注和呵护。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本身就是美好的,宝贵的;活着,好好地活着并感受之,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存在,就是人的最高幸福”[2]。

纵观中国古代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以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最为典型也最具代表性。他们从不同层面强调了生命意义在于道德、精神、灵魂的陶冶与升华。比如,儒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乐天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就是说,只有“知命”,人的生命才可以挺立起来,人的生命才会充实,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才有价值,才能获得永恒。而道家则认为生命比名誉、利益、权力等更真实、更可贵和有价值,他们提倡“知足”,人不能因实现生活中的虚名而牺牲了自然本真的生命。佛家的生命思想则是让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以平常心去超越现实的矛盾,寻找生命的本真,实现心灵的自由。

由此可见,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它既可以是抽象的生命意义,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生使命或天职,它既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活着,更要求我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作为大学生来讲,在思考与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首先要看到的是,生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它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亦是一种社会存在,同时,更是一种价值存在。它要求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迸发激情,追求理想,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这就是人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生命价值是人生所有价值的基础,也是体现人的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如何去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愈发多元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思维活跃但心智却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们在面临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大都陷入了短期或长期的彷徨、困惑与迷茫之中,找不到人生坐标,不仅谈不上实现其社会价值,连如何去实现自我价值都无法正确定位。因此,在推行生命意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确认知和充分实现生命意义的前提和保证。

二、心理健康:认知生命意义的前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学业、毕业、就业是摆在所有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面对所有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冲击和压力,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心理问题比较易发也比较多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意义教育对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育从业者应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生命意义,使年轻的大学生能勇敢面对问题、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大胆追求和主动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

第一,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随着市场化元素侵入大学校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变得庸俗浮躁,学习没动力,生活无趣味,表现为沉迷网络、考试作弊、大肆消费、无所事事等。教育者要科学引导大学生作好人生规划,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把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帮助其把握人生方向,找准人生定位。因为,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人能否正确认知生命意义的基础。

第二,要引导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与人生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工作、学习、生活的看法及行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乐观向上是新时代人应有的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只有培养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人们才能不被矛盾所困扰,不为挫折而忧虑,才能热爱学习、积极作为,才能实现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健全的自我意识也是衡量健康心理的维度之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使得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才能扬长避短、自我完善,才能不断去追求新的目标,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幸福感和存在意义。

第四,要纠正大学生的非理性观念。比如,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冲击下,持“考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平时学不学无所谓,考试之前加个班就行”、“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为就业弄块敲门砖”等观念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再比如,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愈发多元,大学生的功利心空前增涨,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存在拜金主义倾向,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等。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分析自己的心理需求入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要求与自我成长进步及心理需求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物质利益的诱惑,自觉摒弃一些非理性的观念,积极树立理性的有意义的理想和追求。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即道德灌输与道德践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也有的学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大学生达到“五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等等。百家之言的出发点可能不同,但落脚点应该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塑造优秀的品质,养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顺利完成学业,为未来生命之旅提供坚强的心理支撑。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要对每个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层次性、非同一性的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众口难调之难,教育者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难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此,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主动培养健康心理。比如,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且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宠辱不惊;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乐于奉献、以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荣的良好作风,使个人价值从为他人的服务中得到体现和肯定。

三、生命意义教育:实现生命价值的航标

生命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生命的成长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的成长,同时也包括精神生命的成长。精神生命成长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方向和动力,也是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生命意义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其内容不仅涉及到生老病死、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而且还包括生命与健康、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安全的关系问题。推广生命意义教育是一种觉醒、一种进步,是从单一注重知识到更加注重生命的必然选择。积极有效的生命意义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主动从生命视角来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终极价值,促使他们最终能够自觉地热爱生命,自发地实践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一,要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近年来,大学生不珍惜生命、践踏生命的自杀或他杀案件有多发趋势。从主观上说,这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心智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造成的;从客观上讲,这些问题的发生又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比如说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大、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等。但作为“培养全面的人”的大学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校园是他们以专门形式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能否进一步健全的主要场所。而现实是,学校只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养成教育;只重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成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被放到突出的位置,生命意义教育更是“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在“教”与“学”的光影交错中,教学成了一个纯而又纯的教和学,教师只是“扬声器”、“传话筒”,大学生也只是“录音机”、“知识的容器”和“教育者的代言人”,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倾向。往往等到相关问题暴露出来,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教育者才扼腕感叹,才呼吁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意义教育。因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正确引导并深化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启发学生的自我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使其能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能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业课来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将其纳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将课堂教学、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珍视生命存在,使其能够积极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

第二,要让大学生们回归生活本真,体验真实生活。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我国各个领域无处不在,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为了那“美好的明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原本应拥有的青春、活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早已消逝不在,只留下了那一个个在书山题海中作战的佝偻身影。愈来愈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我国教育的这一特点,开始提倡教育要回归生活,因为只有生活世界才是万事万物的发祥地。郭元祥教授在其《生活与教育》中写到:“生活是人在自然与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3]。因此,教育只有回归到他(受教育者)所在之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每个人都成为“人”,才对他的生存和发展有价值和意义。而生命意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学生注重对本真生活的全身心体验,因为只有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人才能有丰富的生命情感,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位著名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与认识因素相比,情感体验主宰着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自由;而体验使人的情感世界日趋丰富,走向成熟。因为体验不仅是‘忍受痛苦的能力’,而且也是‘心理上战胜情境的能力’”[4]。所以,我们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意义教育,不仅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问题为基本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生活情感,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使生命得以健康成长,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

第三,要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出生命的创造力。人是否能积极、主动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关键是生命的主体,即个体是否能得到尊重。只有当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命的自身力量、内在活力,生命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才有可能得以发挥。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以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育方式等为特征,缺乏个性化培养,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关注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要从尊重生命主体开始,相信人的生命都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相信人的生命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更注重的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创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5]。“创造的本质内涵是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而这种内在的创造力开始只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力量,这种潜能只是人的发展的一种能动因素,这种能动因素要获得现实的生命力量,必须依靠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教育,就要从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创造潜力出发,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开发人的创造性,激发生命的潜在冲动,为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创设教育环境和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情境,使人内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实现生命的优化与超越。

第四,要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总是在满足自然生命需求的基础上,进而不断追求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的。精神生命是人的意识行为,是以抽象的形式赋予生命理性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是社会生命的体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思想、情感、性格、习惯、理想和追求。所以,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忽视人的生命及其生活的社会性,看不到社会存在、社会生命对人的自然和精神生命的决定性作用,就很难理解人的“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规定性[8]。可见,存在于社会中的人,社会生命成长是受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影响的,人也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9]。

总之,生命意义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生命的和谐、充实与完满。因此,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突出生命意义教育,从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建立在正确的生命观的基础之上,使其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并不断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信念,最终使自身成长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遭遇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38.

[2]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31.

[3] 郭元祥.生命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4] 刘惊铎.道德体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3.

[5] 张天宝.试论主体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08):14.

[6] 吴安春.德性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7.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8]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75.

[9]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5.

On Life Meaning Education

LIU Ying-jie

第4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摘要】生命教育可以说是每个教学者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更加忽略了教育里的生命观,尤其是农村学生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塑造与形成的关键时期。文章对农村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培养生命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缺陷;培养

把与生命观有关的内容融入教材,通过课堂展示给学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生命与学习同在,体会到生命的美好。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生命教育与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教育旨在引导与整合人类内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的引导与感悟之后明白生命的意义,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轻言放弃,使学生认识到精神匮乏,意志不坚,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放弃,甚至选择结束生命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因此,生命意识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可贵,生命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在苦难中磨炼生命,感悟生命的美好。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在既定价值取向的引导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对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加以唤醒。

意识如果作为名词来讲,指的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作为动词来讲,有“觉察”的意味,常与“到”字连用,如“天还冷,看见树枝生出绿叶才意识到已经是春天了”。意识是一种知觉,是对客体的自我认同;意识是一种态度,对客体的看法会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在行为中一直有种支撑的情感。当意识到什么时就有可能会做出相应的行为或者在行为上照顾已意识到的事物。

所谓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指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形成珍惜、关爱生命的自觉意识,并且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做出与之相符合的自觉行为。生命意识教育包括认识生命意识,通过自我吸收与认同保存生命意识,以及进一步深化生命意识这三个层次。

二、农村中学阶段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教育内容单一

时代在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欲望也随之增长。许多农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平时缺乏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使孩子们在某些事情上无法分辨善恶,也难以抵制住诱惑。农村孩子单纯,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去做一些损害他人、违法乱纪的事情,最终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教师和家长都很关心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但有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由于他受教育程度本就不高,无法给孩子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另一方面就是许多家长根本没有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而许多农村学校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只是迫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才会加入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而开展的生命意识教育形式上的东西相对较多,比如卫生教育、人生观教育、责任与义务教育等。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太过刻板与单一,虽然这些也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但不应该完全占据生命教育课堂,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性知识、爱情观、死亡教育、生存能力训练等方面的教育。尽管有些学校开设了生存训练方面的教育,但都是理论多而实践演练少。

(二)农村家长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匮乏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农村家长都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了。即使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意识的辅导,但容易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作正确回答,或是在自己也不是很了解,在孩子刨根问底的情况下要么隐晦地曲解要么刻意回避。例如,父母怕小孩过早地接触到“性”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某些疑问则是胡乱解释。比如“我们是怎么来的”,有的父母则会说是捡来的。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可以回忆起小时候父母说的“你们都是垃圾桶里捡来的”这句话吧。尽管荒谬,但是小孩子都会当真。可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就开始怀疑父母所说的,明白这其实是骗小孩的。但是父母仍然不会给孩子解释,原因就是不想让孩子过多地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其实父母应该对孩子“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然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好奇且喜欢探索的精神,肯定会去一探究竟,如果被外界不良因素所诱惑,就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不尊重生命,造成不良后果。

(三)死亡观教育欠缺

生命是消逝的过程,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可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很好地面对死亡,更别谈教育孩子了。教师和家长忌讳谈“死亡”,认为孩子还年轻,不该太早接触死亡,以至于当有的孩子问起这个问题时,他们就会避而不谈,或者给出隐晦的解释,比如利用虚构的故事来展示。孩子从小接受的死亡教育就比较缺乏而且错误,如“人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这会让孩子认为生命很简单,原来死亡也很容易,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至于在压力过重或遭受挫折的时候常常做出极端的选择。

三、有效措施

(一)重视生命意识教育

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工具化。面临中考和高考压力的中学生,不再有星期天,不再有思考的空间,不再有欢乐,只有做不完的作业和隔三岔五的考试。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生命问题。中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正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对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有着朦胧的感觉,对现实太理想化,易冲动。因此,从现实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要对中学生真正实施生命意识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二)明确生命意识教育的目标

要让学生认识生命,要对学生讲解有关生命的起源,让其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现象,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因为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要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求学和升学的过程中,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快乐也会有苦难,学会在不如意中进步,提升自己,这样生命才能变得更好。中学生要经常与教师、家长、朋友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交流,不要因为某些琐事而产生太多的压力和负担,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实践

要注重实践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应通过组织郊游、拓展训练、露营等野外生存训练,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引导W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组织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强化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体验活着的美好,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四)加强挫折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不能承受挫折之痛,稍微遇到挫折就不高兴,就走极端,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动不动就拿生命开玩笑,以死来威胁。如“你去死”“我去死”“死了算了”“还不如死了算了”等已成了学生的口头禅。现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老一辈既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又格外宠溺他们,就使得孩子养成了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的习惯,成了蛮横公主、霸王王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加之中学生生活体验少,判断力弱,不能区分生活和生命的不同,“感觉不好就去死”。因此,农村中学要加强挫折教育,使中学生学会承受挫折,明了挫折其实是人生成长之基础和动力。

失败乃成功之母,生活中遇到挫折其实是很正常的。中学生要学会把这些困难当作人生的历练。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对生活的体验才更深,才能将其转化为宝贵财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够走得更加顺畅与坚定。

(五)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认识到生命的特征和意义,把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各自学科教学的特点,在课内课外对学生适时适地地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学校要建立专业的教师辅导队伍,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与疏导,教会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主动放弃生命。对全体教职工举行有关生命意识的培训,理论上学习,实践上落实,让每位教职工都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生命意识教育的合力。

四、结束语

生命是珍贵而伟大的,是独一无二的。要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就要教育学生接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要教育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还要教育学生懂得,除了自己的痛苦,别人的痛苦也是痛苦,别人的生命也是十分珍贵的,要尊重他人自身的生命,还要欣赏其他形态的生命。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让教育充满个性,充满人情。一个真诚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学生喜欢的班主任也应该是一位充满人情味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崔蝎朝,韦丽兰.田阳县坡洪镇组织农村客运驾驶员和中学生开展安全宣誓[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5(06):21.

第5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喜剧的特征是笑,喜剧艺术的特征是滑稽、幽默、诙谐、讽刺,这是文学艺术界历来对喜剧的一般看法。但是,纵观喜剧艺术的发展,喜剧的笑中却始终蕴涵着悲剧的成份。越是细心体会喜剧的笑,就越发感觉到喜剧中蕴涵着人类的悲剧精神,同样,悲剧的生命意识也蕴藏在喜剧艺术中。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喜剧则起源于葡萄丰收时节酒神庆典仪式的活动,二者都与酒神结下不解之缘。在俄林波斯神话里,酒神是一个遭受残酷迫害却仍然狂欢作乐的神,他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且引起人类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醉生梦死恰好和人类天真好奇、顽强生存却又不能左右命运的境遇相和谐。现在人们已无法追溯酒神最古老的身影,但直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酒神的祭祀庆典依然盛行。活动中,酒神的生命刚好完成一个死而复活的循环,古希腊人正是在这循环中反复体验着酒神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美丽,体验着酒神醉生梦死的欢乐与疯狂。

 

正如尼采所说:“这一民族如此敏感,欲望如此热烈,本质如此特别地能受苦。这种民族如果不在诸神当中发现他们自己的生存是被更高的光辉所笼罩,他们将有什么别的办法生存得下去呢?产生艺术的这同一冲动,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而引诱人类得以延续生存,这种冲动也促成俄林波斯世界的产生。”所以,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源于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希腊人创造神话、史诗,同时也创造悲剧和喜剧。

 

生命的存在始终面对毁灭,毁灭威胁着生存,同时又创造新生,于是,有了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正是在这种生存还是毁灭,悲喜交加的体验中,为了减轻生存的痛苦,鼓荡起生存的勇气,坚定地寻求生命的意义,人类才创造了悲剧和喜剧。悲剧使人寻找并赞美人生的伟大与崇高;喜剧则使人迎接生存的欢乐与迷醉,探索生命意义及其存在的方式,二者的差异仅仅是艺术的形态,二者的精神则是高度同一,即:直面惨淡人生,将生命之真诚奉献给生命。悲剧把人的目光引向抗争、流血、死亡,将悲壮的牺牲献祭给永远处于前赴后继的人们面前,让人们勇敢地迎接死神的挑战,以无所畏惧的牺牲去求得生存与发展。

 

喜剧则把人的目光引向生命道路的迷津,将生命存在方式展示给人们,使人们抛弃罪恶,回避虚无,求得人类的进步,在死亡中庆贺复活,就像阿里斯托芬所说,“死人所受的惩罚是罚我再活一辈子。”尽管在艺术世界里,悲剧摹仿的对象与喜剧摹仿的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悲剧与喜剧的主体精神却是同一的,因为二者都显现主体趋向完美,趋向幸福的内在需要。

 

喜剧也是高尚、严肃的艺术,它需要的诗人绝不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轻浮的诗人,而是高贵、正直、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类的优秀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诗人献身于喜剧艺坛,导演了一幕幕著名的喜剧,并且,用他们的生命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喜剧之父不仅率直地宣布“使人类堕落的诗人应当处死。”而且,因为抨击非正义的行为还受到统治者严厉地制裁。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戳痛了社会的脓疮,便遭遇终身流放埃及的判决。“神的喜剧“的诗人但丁,终身为意大利民族复兴奋斗,最终在异乡拉文纳悲惨死去。以讽刺教会、呼唤人性复归为宗旨的诗人卜伽丘,活着时遭受教会的迫害,死后还被挖坟暴尸。

 

悲剧面对残暴与灾难,超越死亡,充分展示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喜剧面对丑恶,超越生活,充分显示人类对于卑鄙、丑陋、渺小的批判精神,二者都是在为人类的生存寻找一条从有限到无限、从自然到自由、从现实到理想的精神之路。但是,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悲剧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宣泄完成艺术的显现,喜剧则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完成艺术的显现。人的生命根植在自然与社会中,就必须接受自然法则和社会契约。在悲剧和喜剧的艺术世界里,由于艺术与人生存在着距离,人们便可以在艺术的创造、接受中获得尽情地宣泄和满足。面对喜剧舞台,人们可以愉悦地笑,尽情地笑,无声地笑……喜剧的笑不同于现实的笑,它与现实的丑陋、低俗、恶意等引发的笑完全相反,它是人的精神超越现实之后的欢欣,是人们追求自由与光明,抛弃丑恶与黑暗的表达,也是人的生命缺憾得到补偿后的满足和快慰。

 

喜剧的笑还是一种混合着与痛感、高尚与宽容、蕴含着悲剧意味的笑。尼采谈论悲剧时说:“从酒神的笑声里产生了俄林波斯诸神,从它的眼泪里产生了人。”事实的确如此,《伊利亚特》是描绘希腊人的伟大悲剧,可是悲剧的后面却是一群极富喜剧性的导演人间悲剧的诸神。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鹁鸪国”里,自由的鸟儿、顽皮的猴子使得人们为自由、幸福远离人间而悲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疯狂痴癫,令人笑得发痴,可是,他的内心却流露着倍受摧残,理想化为泡影的悲哀。莎士比亚嘲笑夏洛克的自私、残忍和冷酷,又流露出对这个犹太人倍受歧视的同情。莫里哀笔下达尔杜弗极富喜剧性的表演里,人们可以看到,诚实蒙上了双眼,愤怒扭曲成莽撞,美丽遭受亵渎,真理忍受愚蠢的漫骂与鞭挞。

 

喜剧的笑通常是形式因素引起的,但是,这些形式引起的笑并不都是喜剧的笑,只有笑声里蕴含着人类生命的喜悦和普遍的美感时,它才是喜剧的笑。如果把事物的可笑性和艺术的喜剧性混为一谈,仅仅是利用形式因素把人们从现实生活拽出来,让大家忘情地笑,无生命意义地笑,笑完了再扔回去,这无疑是在玩弄人的生命,让人永久置身于浑浑噩噩之中,使其无力自拔。当然,人的生命需要笑,但笑的欢快离开了与人的生命存在不可分离的现实、离开了生命特有的意义,便会变得一派虚无。也就说,文学的喜剧性不仅来自人与现实世界个别的偶然的碰撞,而且来自人的生命意识与现实性必然的碰撞,这种艺术力量不仅属于主体的感性世界,而且属于主体理性的、非理性的、无理性的世界,它应该具有感性世界之上更广泛、更深刻的生命存在意义的蕴涵,因此,人类的悲剧意识往往在喜剧形式中得以显现。

 

20世纪以来,人类越发处在悲喜交加的困惑中,更需要喜剧的劝慰和激励。但是,当代人的喜剧并不是无限拓展的寻找快乐和刺激的机体运动,它不能在独立担负起自身命运时突然坠入虚无,毁灭自己。也就是说,当代喜剧依然担负着自身的艺术使命,仍旧要呈现有限生存对于无限境界的追求,呈现人类以超然态度迎接现实的挑战精神。

第6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66-03

一、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一)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11月北京某大学一女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2005年2月北京某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自杀身亡;2006年2月份,广东某大学一周内竟有三人跳楼身亡;2007年5月8日至16日,短短9天内,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大学生坠楼自杀身亡;,2008年2月24日至27日,北京三所高校有三名学生自杀。但事件还远不止这些。

大学生自杀事件已引起了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发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弱、心理素质差。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一直都由家长替他们排除困难,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锻炼,因而心理素质不强,抗挫折能力差。同时有些因素也不是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可以掌控的,比如就业难、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变故等。再加上有些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当仅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他们宁愿选择放弃生命来逃避。

二是生命教育的普遍缺失。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对生命教育则不够重视,这种状况导致大学生的生存信念薄弱,没有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活着的意义。所谓生存信念,表征着人在其生存过程中依靠知、情、意去坚定地追求生命的理想、价值与意义。早在20世纪中期,奥地利的心理学博士维克多・弗兰克就提出,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挫折和存在危机,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和生命教育,使孩子们缺少感恩意识,生命意识在逐渐淡化。当前的社会环境也缺乏产生生命意识的土壤。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太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太在意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他们往往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这不仅漠视和践踏了自己的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不幸。

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学者专家各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国内的主流看法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人们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人们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1.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身心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做到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大学生对自己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与时俱进;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以诚实、公平、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勇于面对。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向成年转变、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发展不仅为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心理的发展,使大学生“成人感”增强,强烈要求自主独立。但是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一旦遇到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准确把握自己。加之家庭贫困、人际交往、学习、情感、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2.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教育提出,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品格,与时俱进、积极向上、敢人为先和开放、宽容等时代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密切,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个人形象。这表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除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外,非专业性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掌握高度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良好的素养。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国家、集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生才会有意义,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他们除了要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之外,还要承受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的困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如影随形的焦虑,一些脆弱的生命个体不能承受焦虑之

重,往往走向生命的极端,对社会、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措施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一)从宏观角度上,应从不同层面以不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高校可以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两课教学当中。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高校也可以在两课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生命中的现实矛盾。通过启发,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感悟生命的价值。

2.加强家庭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孩子的生命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家长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同时家长也需要掌握和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保证和孩子有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能积极地进行干预,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不至于茫然失措,甚至采取极端手段。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应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防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产品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从具体内容上,应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活的权利,但是活着并不等于生命有意义。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其家庭、社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因此,人之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制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更是把人的本质看作超生命的生命,强调意义对人的本体价值。他说,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对他人、家庭及社会的责任。责任感的淡薄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导致抵御挫折与困难能力的下降,在失败与压力面前,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与幻灭感,在这种情绪的左右之下,失范行为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强以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为核心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

2.死亡教育。死亡教育主要在于让学生认识死亡是什么,正确认识死亡的本质和性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误解、焦虑和恐惧,使学生有能力处理死亡带来的种种问题;学习如何有意义地生存,充实地生活,以及有尊严的死亡,从而塑造健康美丽的人生。

第7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显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莫名关系为我们认识她二十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穷的滋养。由此,重新认识和探究蔡锦的艺术便给我们提示了许多的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2012年7月,蔡锦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的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国内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蔡锦艺术的认识,为我们重新解读和认识蔡锦的艺术扩大了广阔的思维半径。

—徐亮

高名潞: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这个会,蔡锦创作20多年了,但是90年代初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不在,其实她的作品很早就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多批评家写了很好的文章评论蔡锦的作品,包括我们在座的一些批评家,每个人的角度其实都不一样,有的从全面角度把蔡锦创作阶段进行梳理,并且提出特点改变走过的路程,有的从某一个角度,比如说我发现不少人谈到她的作品的颜色,这种颜色所带来的一些启发象征意义,甚至涉及到社会的意义等等。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女性的角度,心理角度等等,但是这些角度从来没有交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今天是很难得的机会。画册第一次把蔡锦多年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也希望能够谈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女性形象,涉及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问题。

最后感谢陶咏白先生,是陶先生亲自安排召集大家来。

陶咏白:其实我过去对蔡锦不甚了解,看了她这次的展览后才真正有所了解。这个展览,记录了她这20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印迹。展览非常好,它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蔡锦的艺术。但是这展览已是最后两天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很可惜。因为蔡锦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艺术中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具有女性主义艺术的经典性,是一个女性主义艺术发展中的范例。我是搞史的,为此我很着急,不能就这么闷闷的草草收场。前天来看展览的还有刘骁纯,我们觉得应该有个座谈会,请一些关注女性艺术发展的人士来谈谈。由此,帮蔡锦促成了今天的这个座谈会。

首先我得承认对蔡锦艺术的认识有个过程。我要检讨,我对蔡锦的画,有偏见 。因为98年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人蕉”油画,我就很不喜欢,觉得画中美人蕉象肠子似的,有种血腥味,看了不舒服。有男评论家说,其中还隐含着性的潜意识,我就更反感,更有种抗拒心理。当时,我虽承认她的油画语言是独特的,是具有女性主义内质的,但无法喜欢。而看了她的这次个展,改变了我的看法,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她年轻时的油画语言的探索,很让我为她叫好。她那时就有一种艺术探索的“自觉”,在人物速写、线描,尤其是油画语言上就很有自江心己踏的潮|想布法面表油画现|出25了0×艺40术0cm上|的20个12性特色,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就能这么果断、泼辣一意孤行地敢于去突破常规绘画的模式,进行新的构想作出新的创造,很了不起。可见她是个有头脑、有想法,内心很丰富的人。她是位值得我尊重和研究的画家。过去因我的偏见而忽略了对她的关注。这是我的错。下面谈三点看法:

一、作品中的生命意象:她的艺术,可以说是种“生命的意象”,按栗宪庭说法是“情结意象”。说是她因儿时对故乡安徽水乡,处处留有的潮湿的水迹等等的记忆伸发出了她的画,“美人蕉”是她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出口。我说的“生命意象”是对于生命的生老病死、枯荣兴衰的种种感慨、感叹。她说过,那“枯萎的形和色,根、茎、叶还残存着呼吸,一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这种多愁善感的对生命的感悟,很是让人动情。她是从“生命”开始“开悟”。从这个点出发。抓住这个主题开发出了形形的画面。目前,关于“意象”绘画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追求“写”的技法追求上,就是不重形似,用写意去写神。而蔡锦的画很具象,细抠细画,结构严谨,具体细节毫发逼真。她是从逼真的“形”的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分解组合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意念,一种对生命的感叹。

第8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一)构造思维平台、激发活性想象。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

在教学《欢庆》第一课时时,我比较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当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孩子的心灵受到完美的刺激;在教学活动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让孩子思考“欢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当活动进行到“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这时不妨让学生想象,你会想到什么,你想干什么……?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完美的激发,热情高涨,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文学,欣赏音乐,学习绘画等艺术训练全面熏陶孩子,并及时准确地捕捉孩子的想象力火花,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引导孩子提升和发展他的想象力。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我们绝不应该扼杀孩子的稚嫩想法。家长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咄咄逼人的指责。一个眼神,一个淡淡的评语,甚至是一个善意的嘲笑,都能让孩子的想象力窒息。(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你对文本理解有多深,你获取的就会有多少。这便要求我们应该放松心态,慢慢去仔细欣赏文本。欢庆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解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案例中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虽然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但也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狭窄割裂、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第9篇: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14-02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each life education in biology, and use flexible methods to teach life education. Then cultivat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make students respect and cherish life.

【Key words】Biology teaching Life education

近年来,社会压力增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不断出现自杀和他杀的现象。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现在,我国学校还没有开展具体的生命教育课程,笔者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旨在从生物学角度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在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孕育、发展等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生物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孕育、成长和繁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1.重视课堂上教学,结合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起点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介绍“生物的起源”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生命孕育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生命产生的艰难,只要出现一点问题,生命体都不可能孕育成功,因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特别是在“人的生殖”的学习时,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通过近10个月的培育后才产生的,在这10个月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是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疼痛才把我们产下,并且在生产中,母亲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在介绍到有关蛋白质、DNA、遗传病等有关知识时,让学生明白生命体的个体差异性,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不可以蔑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教师可以穿插讲解一些小知识,以增强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体的意识,如介绍艾滋病、肝炎等遗传病的起因和传播途径,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明白关心弱势群体的价值,理解平等对待生命的意义,学会关爱他人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三步是让学生学会与其它生命体和谐共处,活用生物学中的生物实验,帮助学生学会与其它生命体和谐共处。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生物实验中,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体之间的双向关系,同时,学会宽容同学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辱骂同学。以此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体谅别人,这样遇事时才不会轻易对别人造成伤害,才会尊重他人生命。

2.开展多样的课外教育,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在进行课堂教育,传授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应该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以启迪学生求善之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介绍“生物和环境”时,可以带领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了解生物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生物生命的情感。在讲授书本知识的时候,不要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在介绍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配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敬老院等地方,让他们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的尊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自己记录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生命成长的艰难,通过亲身观察和记录,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的重要。在教授遗传病知识和关注健康知识时,开展专题讨论,带领学生参观戒毒所、监狱,邀请服刑人员做报告,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远离,珍爱生命。一次有意无意的伤害对社会、家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3.死亡教育

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就开设了死亡教育的课程,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点,近年来,自杀和他杀率不断上升,大多因为学生不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而对于家长和教师,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也不愿正面和孩子交谈,总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对死亡的看法,这无疑让孩子进入一个误区,觉得死亡是一件轻松的事。在介绍大自然正常生存规律,人的生老病死时,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死亡,让他们明白,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现象,导致生命的消失,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有目的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与其它生命体和谐相处的能力;而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在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也应该不同,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同时,生命教育也不能仅仅限于书本理论,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要通过实践,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关注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体会保护生命的意义。

其次,作为生命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温暖学生,用生命激活生命;教师还应该提高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不但能够把书本知识活灵活现的教授给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内容中加入一些课外小知识,特别是一些可以帮助学生保护生命的急救知识,同时,生物教师还应该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变化情况,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理变化。

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健康发展的艰难,从而懂得享受生命,尊重生命。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丰富生命教育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整个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冯 维.对生命教育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