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环保模式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83―02
1引言
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提高,但是与城市化的高进程背道而驰的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象愈演愈烈,城市建设陷入环境污染的困境之中,成为城市之殇。如何破解城市建设困局,缓解城市之殇,是我们城市建设一直致力于探索的一个伟大项目。通过不断探索与论证,城市自行车系统建设逐渐展现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公共自行车,顾名思义是区别于我们个人所有的自行车的,它以廉价租赁的形式来确保其公共性。因此,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以人流和车流密集的商圈、交通要道、娱乐聚集地、住宅区为着眼点,通过技术手段租赁和管理自行车,使其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一个体系。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最早出现在欧美,属于末端交通,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而应用产生的。末端交通是发达的地铁和公交车体系的弱项,是它们所不能解决的,而能很好解决此问题只有城市公共自行车,很多国外大都市如柏林、纽约、东京都有这样的共识,因此很多国家政府以及交通部门都非常认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旅游景区巧妙的与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两者相得益彰,由点带面使得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杭州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大城市也都分别借助城市的盛大活动很好推行发展了城市自行车系统,例如北京借助奥运会、上海借助世博会,在分担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健全了城市交通系统,也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加之亲历太原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带来的便利后,不得不说,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时代已经到来。
2外国及中国已实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城市的经验借鉴
作为非机动载人设备,自行车是最普及的代步交通工具,它具有廉价、便捷、健身、环保、节能等许多特点。在倡导环保交通工具的今天,自行车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绿色交通也不可或缺。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1外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经验
在丹麦自行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现代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行车道在哥本哈根被分为专行道和与机动车混行道,专行道不收红绿灯和机动车的干扰,独立成道。而与机动车的混行道也从高度上把不同的道路分开,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各自有序,因此哥本哈根的自行车系统也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积极学习的标尺。
荷兰有非常健全的自行车路线网,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非常重视,甚至在有的区域只设自行车路线而没有机动车道。在公交车站以及火车站专设有专门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而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公共自行车承担了40%的交通任务。
法国的自行车分布也非常广泛,尤其在巴黎市区有专门的自行车通道,除此之外也有着非常方便的自行车租赁点,租车方式也非常方便,且24小时开放,半小时以内骑车免费。非常方便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为巴黎游客提供很大的方便。
2.2国内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经验的借鉴
2008年5月,杭州最早将自行车归为公共交通范畴,在我国最早实行租赁公共自行车,这为我国的自行车系统建立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4月28日武汉首个公共免费自行车站点在洪山区珞狮路启用,5月1日,在全市铺开。2010年6月22日广州启动公共自行车,首批18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正式投入运营。相继上海、北京、沈阳、太原等大中城市也在公交站设置公共自行车。
中国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实施对以后将要运行实施此系统的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模式和管理经验的借鉴,现总结三种方案供以后城市借鉴:首先是政府投资,管理市场化的杭州模式。政府全资设立运营管理的公司,相关建设则采用招标,以及市场化管理。其次是规避风险的武汉,由两个公司一起开发项目,自负盈亏,监管由政府负责,这样可以很好地规避风险,利于公共项目的开发。最后是采用分离模式,由运营公司和市财政共同出资,项目通过招标把建设和管理分别给两家不同的公司。
3实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原因
毋庸置疑,发展是当今社会一个必然的进程,伴随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公共交通领域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的发展向前,然后相对滞后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迫在眉睫有什么原因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说明。
3.1绿色低碳,快乐环保
机动车尾气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气温升高、海平面上涨、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应该已经切身的感觉到环境带来的危害,绿色低碳必然成为以后时代的主旋律。让公交自行车成为成都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人们倡导低碳生活,实现低碳出行的重要途径。自行车经典回归应是保护环境的强烈要求,绿色出行应是低碳交通、环保生活的优雅进化,是人类重归绿色生活的象征。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必将会是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符合人们低碳、无污染的现代生活理念,也符合政府绿色环保的执政理念。
3.2经济灵活,缓解交通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让出行方便、灵活,很好的缓解了交通,并且可以零成本使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实施,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此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还是原生态的循环经济,既环保又效益。公共自行车租赁自助服务项目是回归自然的原生态的开发项目,它没有能源的消耗,没有经济的消费这就节约了成本。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减少了财政支出,它不仅是个人的交通费支出减少还带动了很多人的就业,另外也减少了汽车对道路的损耗和交通事故,节省了政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这种既经济又能缓解交通又有利生活消费的一举多得的交通方式应该大力的推广。
4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议
高涨的油价、拥堵的交通无疑极力的促进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快速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才能健全其管理体制,如何能使公共自行车骑得更远,以下有几点建议。
4.1改善环境,奠定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产量和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而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公交车发展相对成熟的现阶段,地铁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远远落后与此,这与我国的公共自行车环境有莫大的关联。很多城市规划的非机动车道常常被机动车无情的占有,或者非机动车道规划过于窄缺,无法满足正常的需求,在此应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规划合理的自行车专有车道,为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行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要严厉打击偷盗自行车犯罪活动,将其纳入治安常态管理。自行车交通环境的改善,势必奠定了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基础。
4.2纳入公交体系,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保障
据统计,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自行车出行量占城市总出行量的比例约为36%,大大超过公交客运量;然而如此大贡献的公共自行车却未和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人们有这样的共识,以公交优先来缓解交通拥堵,在认识到城市公共自行车重要性后,必须要将城市公共自行车纳入到城市交通才能很好发展公共自行车。首先要给予城市公共自行车足够的重视,把其放在与地铁和公交车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政府补贴,加大站点的设置,很好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感觉到真正的惠民。
4.3创新运作模式,推动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进程
对于公共自行车运作模式的创新,有必要再重新回顾下前面“国内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经验的借鉴”中的三种模式,杭州模式、武汉模式和采用建管分离模式。由于城市公共自行车更多要考虑其公共性,所以不能完全市场化,而如果完全由政府运营管理,会造成权利寻租,公共资源的浪费以及社会的不公平。而权衡三种模式的利弊再结合国外的经验,得出由政府控制公司市场化运营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政府财政和补贴的大力支持,加之政府监管下的市场运营,不同公司通过竞争才能建设更多的网点,提供给市民更好的服务,才能推动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进程,真正发挥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于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晋.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许婷婷,陈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土地规划预留及开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12).
[3]王志高,孔,谢建华等.欧洲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案例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9,(04).
[4]邓兴栋,徐建闽.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定位和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12(3).
也许会有同学说:“交通安全有什么,只要在过马路和骑车时注意车辆、行人和红绿灯不就行了吗?”这样的说法过于片面。也许就是因为疏忽了某一个细微的缝隙,就会带来终生的遗憾。我们常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许多有关报道,正是因为忽视交通安全,才酿成了这一个个悲剧。前不久,在我省就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这一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据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38起,是199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造成558人死亡,比2005年下降30.9%。2006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违规导致死亡人数明显下降。共造成76350人死亡,下降16.2%。其中,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导致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3%、25.6%和21%。此外,小型客车、重型货车事故导致死亡人数也分别有所下降。
虽然情况已有所改善,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每年的3月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月。也许有同学觉得烦,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根本没什么用。那么,为什么每年的交通事故中,还有那么多的中小学生死伤呢?之所以一遍又一遍重申安全问题,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必须加倍珍惜它、爱护他。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违反过交通规则,但没什么事啊!”那是侥幸心理,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人们一般会以上班时间紧或不了解交通规则为理由违反交通。这样虽然情有可原,但付出的代价也大了些,简直是拿生命作赌注啊!看来,要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就要在群众中积极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要让每位公民知法、懂法、用法,成为交通法的受益者。
“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每个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一个共同心愿。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在交通日益繁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遵守交通规则更是刻不容缓,这样才为我们前进的路上了护栏。遵守交通法规,人人有责。人人遵守交通规则,社会安定。
小学时代是人生最灿烂的季节,珍视生命,才能保证好的时光是需要生命去享受的,拥有健康的生命是拥有一切的前提。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在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时,也不要忘了,愿我们共同的努力,可以使交通更通畅,生活更安全。
关键词:小城市;交通拥堵;优化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方法解决,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时间和政策机制等资源的统一协调,且不同城市情况各异,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由于城市交通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对其开展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做好小城市交通拥堵优化设计十分重要。
1、小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1.1城市规划滞后观
城市规划滞后观认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道路规划滞后,道路网络配置不合理,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不合理,在大的交叉口存在吸纳大量人流车流的建筑物,还有路网存在大量的畸形路口等,从根本上就对交通拥堵产生深刻影响。
1.2行政限制观
行政限制观认为城市涌入车辆过多,城市道路压力过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来看,摇号出行只是在少数大城市开始实行,其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证实,并且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缓解交通拥堵在我国还未实施,仍处于政策拟定阶段,在小城市还五限购的说法,车辆的增长非常显著,车辆与道路增长不匹配长期存在。
1.3公交体系落后观
从载客量方面讲,公共交通工具确实比私家车更有优势。但是,公共交通工具的添置不仅会增加政府财政压力,还有可能在非交通高峰期间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此外,公交车与私家车可能存在更加激烈的道路资源竞争,从而带来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因此单方发展公交系统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是有争议的。
1.4资源过分集中观
资源过分集中观认为优良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从而更加依赖交通工具,是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同时城市里面大的商业中心集中在某些路段,必然造成城市交通过度集中,大的商业中心更拥堵的情况。对此,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论证,且实施应具连续性,同时城市甚至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不可少。随着人们对生活多样化的追求,过分限制人口流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合理设计、有效分散、协调发挥城市优良资源,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短期内难以成型。
2、小城市交通拥堵优化设计对策
2.1道路网与车辆的适度增长
针对路网与车辆的增长不平衡情况,要加宽与改造平行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从而减少拥堵。对于畸形以及不规则的交叉路口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造,进一步规范路面的宽度以及路口的功能,减少堵车现象。对功能性不够完善的道路要采取进一步措施进行改建,尽量缓解车辆急剧增加所带来的交通压力,从而避免道路功能缺乏所引发的瓶颈效应。在加强对断头路以及小街小巷道路的修建力度以外,还要多考虑主干路与次干路的立体交通建设,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小路面与车辆增长的不平衡状况。
2.2加强停车规划设计与管理
在加强停车规划与管理方面,小城市可以考虑制定有关停车场的法律法规。针对超市、写字楼以及住宅区等一些公共设施区域建立停车场设施。要鼓励企业以及社会事业单位对市中心的停车场的投资与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来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用以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另外,要逐步加强对停车管理的力度,不允许随便停车,通过建立出租车调度系统与停车等候系统来最大程度上减少空驶的状况。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合法的停车区域以及禁止的停车区域,从而实现停车空间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管理。最终达到停车空间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管理的目标。
2.3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
小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市区内交通流量比较大的路段及其周围设置可视监控系统,这样能够实时得到最新的道路交通情况,从而对道路能够进行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在这些交通流量比较大的线路周围安装大量不同型号的可变化信号牌,实现对驾驶者的实时指挥功能,相关管理信息的由监控中心进行统一完成从,大大提升了系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驾驶者在了解到相关道路信息以后,能够及早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驾驶者的盲目与反应滞后所引起的交通拥堵,同时提供更为完善的道路应急措施,避免道路上拥挤现象的发生。
2.4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要尽快着手对标志、标线、信号灯以及护栏、中心隔离带等交通管理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汇总,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在建成区主次干道合理设置流量监测、交通诱导、电子监控、隔离护栏(合理开口)、震荡标线和禁止左转等设施,次干道以上道路相交路口进行合理渠化、安装信号灯等。合理配置信号相位和绿信比,增加灯控路口数量,增加城郊结合部道路信号灯、隔离栏杆、减速带、减速道钉、震荡标线、路口警示灯等安全设施数量。
2.5改进路网结构,创造便民交通
重点解决断头路、瓶颈路,加大对次干路、支路、小街小巷改造力度,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完善优化过街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对夜间超速、闯红灯、酒驾等容易引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点交通事故发生规律的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要严把驾驶员培训关、考核关,降低新驾驶人事故率。全面推行交通事故简易程序快速处理的制度,加大整治各种交通违法力度,提高行车速度,提高遵法率。
2.6制定公交优先政策
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制定一系列公交优先政策,比如,政府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补贴,适当减少公共交通费用、实现公交运行效率与速度的提升等,从而引导群众通过公交的方式出行,尽量减少对私家车的使用,让交通堵塞的现状得到有效缓解。另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主要是鼓励优先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高容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
2.7引导公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它主要倡导了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通过对群众的引导,让群众在出行时能够选择低碳的交通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抑制二氧化碳量的排放,从而全面推进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运输模式。因此,要尽量对现有的出行模式进行改变,倡导公民利用公共交通与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出行。对于路程不远的,要尽量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让每个人通过努力,把在自己出行过程中造成的能耗和污染降低到最小。总的来说,健康和环保是低碳出行的主要目的。
2.8全面禁止高速电动车
在城市里面电动车的发展比较迅速,对电动车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电动车行车比较混乱是不争的现实。在小城市大量的电动车的存在基本上对整个城市的影响是明显的,在交叉口电动车、小汽车争道时有发生,交通事故多发,从而对路面交通影响比较大,既不安全又影响交通,从多方面考虑,长远来看禁止电动车的发展是对的,一旦电动车成气候的存在,往后很难有理由禁止。
3、结语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城市交通存在的现状以及给人们带来的不便,重视对现代城市交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进入智能化交通规划之中,让我国城市交通朝着安全、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远郊办学就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新的情况,原有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现有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一些高校在郊区设立分校,或者整体搬迁至远郊。总体上讲,这种远郊办学模式给高校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资源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但是,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这种模式下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也对就业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学校整体的良好发展,在就业工作上必须正确认识,积极应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远郊办学环境下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1.交通问题。远郊办学在地理环境上的不便是客观的,而用人单位、办事机构、就业市场等一般位于市区,这对毕业生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就业成本的大幅增加,这里的成本既包括时间上的消耗,也包括费用上的支出。从市区到远郊,交通成本往往呈数倍甚至十余倍的差别。对于较早落实就业的学生来讲,为了缓解交通成本问题,往往会选择在市区租房,但这种方式往往只能节约交通时间,而在费用上并不能缓解,因此给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远郊办学也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走访、联系用人单位等带来了一些困难。
2.信息接收问题。毕业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但并非所有的就业信息都能全部公布在网上,有些企业更倾向于现场招聘。加之有些就业信息没有及时在网上更新或者有些毕业生受经济影响没能随时上网了解信息,错过就业机会也就难免了。另外,时下也有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招聘的形式骗取钱财和个人信息,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更愿意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参加招聘。在这些情况下,获取的相关就业信息也就必然会减少,对毕业生的就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
3.招聘会组织难度加大。用人单位对于招聘成本往往有考量,到远郊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的成本明显增加,无形之中减少了招聘单位到远郊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概率。校园招聘会作为直接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专场,毕业生也可以不用出校门就面对如此众多的就业机会,应该说,每年的校园招聘会都能解决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双赢的上策。一旦这种机会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相对来说也就减少了。
4.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临以上诸多挑战,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远郊办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往往错过一些就业机会,外地生源学生更是如此。此外,来自郊区的毕业生在就业的面试中较市区的毕业生易产生自卑心理或羞怯心理。部分招聘单位对名校毕业生的青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非名校毕业生的自信心,远郊非名校的毕业生在招聘会上遭遇的打击就更大了。
二、远郊办学环境下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的路径
1.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设计与规划,鼓励学生加强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使其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及时而全面的把握,从而能有一个更平稳的心态。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咨询,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等。
2.学校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在资金、人力等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在校园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联络等方面显现实效。
3.整合资源,努力进行后勤保障。其一,远郊办学高校可利用市区的分校等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住宿资源,尽量解决一部分学生的交通问题。其二,加强与市区兄弟院校和其他单位的合作,通过这些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临时住宿。其三,高校在经费上支持,集中在市区租赁一定数量的房屋提供住宿。其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使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住宿上投入更大的力度。
4.建立充分、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网络系统,及时、全面的收集、筛选、就业信息。学校还应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将毕业生的简历上传,供学校推荐和用人单位浏览。各二级学院要建立自己的就业网络,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和推荐。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3G、移动互联网等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上形成就业信息网、短信系统、手机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微博等多位一体的信息系统,兼具就业信息、就业推荐、就业咨询等多个功能,保障就业服务网络的畅通。
5.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实习实训基地
要采取措施,主动将更多的用人单位请进来,可选取一批与自己专业培养相关的合作单位,形成一种稳定的产学研制度。不断深化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形式把学生推荐到用人单位中去。
6.重点帮扶,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就业。对于远郊办学的高校来说,更应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创业,引导、鼓励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针对容易产生的心态问题和两极分化问题,应积极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由专人负责的就业心理门诊咨询,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挫折,增强自信心,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远郊办学的模式给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也产生了很多正面影响。虽然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就一定能逐渐克服各种困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丰富和深化就业工作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十字路口等候区 看视让车辆预备通过,增加了一个灯次等车辆通过量。但实际情况是在十字路口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路面复杂程度,加大了通过难度,在高峰时段容易造成人为堵塞。
2.潮汐车道和可变更车道以及单行线的设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对道路这种时候资源起到了充分的运用,但实际情况是在假设驾驶员充分了解此道路的变化时间和变化规律的情况下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与城市办公区和居住区规划配置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但对于交通管理者来说,道路资源的配置首先要遵从的是简单有效,哪怕是让一个对此地陌生的人,本着基本交通常识就可以遵章驾驶,而不是人为的创造违章条件。
3.尾号限行 这个办法如同激素药物一样立竿见影,但殊不知背后的隐患其实是让一个城市的车辆成爆炸性的增长,并且直接导致停车难的加剧。在城市不断扩大的今天,房价的高起导致人们不得不居住到公共交通配到都不是很完善的新开发区域。用私家车这种交通工具来弥补高房价 路途长 公共交通不完善的不便。但现行措施在公共交通没有延伸到或者运力及便利达不到要求时势必对出行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相对购换房的成本来说,二次购车的成本要低的多,也可行的多。所以这一举措的实施将带来不可挽回性的结果就是从长期来看,路更堵,车更难停,社会资源闲置浪费的更厉害。
4.公交专用道 与社会车辆分到行驶看视使公共交通得到了保障,也落实了公共交通优先的民心工程。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是一种道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从实际运行结果来看,对道路的利用并不理想,而且容易导致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在一些原路段就不剧本划分公交专用道的区域划出公交专用道,反而倒是拥堵情况的加剧。再次就是社会车辆不能使用公交专用道,而公车辆可以占用社会车道,以及由于公交车体积庞大,转弯以及跨线并道等情况,对道路资源的使用极其浪费。
基于上述措施的不足之处和管理简单使用方便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单向大循环的构想。市内交通取消左转弯,取消分道信号灯,使用标准信号灯即可,在红灯时可以右转,在绿灯亮起时可直行和右转。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信号灯的等候时间。至于左转弯,可由三个右转弯来代替完成。虽然路程增加,但此法能提高道路的驶过率以及信号灯等候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节约时间和燃油消耗来说都是非常可行的。而且此法简单方便,便于驾驶者和管理者实施,不会导致因为繁琐的设置,导致驾驶者被管理者人为违章。哪怕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城市的人也只要记住不能左转弯这一条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开车了。这点对于外地车辆来说,只要在入城口加以提醒就完全可以记住并且做到。比起让本地车辆都不是很清楚的随时在变的交通管制措施来说,这样的措施更简单,更具人性化,更便于驾驶者操作,更便于交通组织者管理。
关键词:交通 基础设施 人性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21-02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表现在 美观的同时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消费者,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里需求。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建筑和展品进行优化,使观众参观起来非常方便、舒适。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在设计之初,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产品的功用问题,千方百计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战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发现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和冷漠、奢侈和浪费,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要进行人性化设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式成为当代最响亮的口号。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入交通工程学中,旨在更好地营造舒适而美好的城市交通环境。
1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
交通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要在体现其通达性的同时,改善其运行环境,实现其为人服务的本质。但是,现行交通系统中,各种不合理的因素依然存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现有的交通设施不满足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正处在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道路城市化改造等建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现有的交通设施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需要。近几年中国的GDP每年增长都保持在8%以上,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按当时需求设计建造的交通设施在投入运营几年后就可能达到极限。
1.2 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伴随着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的设计受路边建筑物、自然环境、原有道路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道路设计上存在许多问题:道路线形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安全需要;道路线形不能与环境景观相互协调;道路路口多,路段短,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了加大道路的通行能力,多段道路实行单向行驶,对驾驶员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此做出判断,即使有交通标志的引导,对于不熟悉道路环境的驾驶员来说,走错路的可能性也很大。
1.3 交通标志设置的不合理
许多交通标志位置设置也不合理:禁令标志没有预先提醒,交通参与者到达禁令路口才发现禁令标志的存在;禁令标志与其他标志混杂在一起,使驾驶员无法及时从这些标志中分离出禁令标志的存在;某些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无法正确理解;有些道路交通标志设置角度不够,影响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认;有些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高度和横向宽度不够,导致了两旁的行道树树枝伸入道路的净空,遮挡了交通标志。
1.4 红绿信号灯设置不合理
红绿灯配时不合理,有些路口一个方向车流很少,但配时很多,另外方向车流量很大但配时却少;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在国外很多路口不设红绿灯,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设置,过多的红绿灯设置不仅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还会使人失去耐心,从而导致违反交通法规现象,增加事故发生频率。红绿灯的设计不合理,在很多路口经常看到左转信号灯和直行信号灯一起亮绿灯,右转信号灯和人行道直行信号灯一起亮绿灯。
2 国外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英国伦敦坐在双层公共汽车上层,能饱览伦敦市区的风景。汽车的底盘很低和站台一样高,从站台上车乘客不用抬脚直接跨入,方便了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在车上还开辟出了轮椅、婴儿手推车等专用空间,为乘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法国巴黎的地铁方便快捷,四通八达,每一处名胜附近都有地铁出入口,都树立着巨大的标识牌,并用多种文字详细标明了站名和附近街区的地图。虽然线路复杂,但一个初到巴黎的外国人可以凭着一张地铁地图游遍巴黎。
德国城际高速铁路将德国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为国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德国的火车是在列车启动后检票,不用排队候车。德国的铁路公司在火车上准备了大量的报刊书籍供乘客阅览,包括《法兰克福汇报》、《图片报》、《明镜周刊》、《焦点》等。乘客在车上没看完的书还可以带走,只需日后交还给铁路公司联网的站点。
新加坡交叉路口的设计也非常合理,临近路口处,道路一般会突然增宽,左拐车辆大多可使用专用的转弯车道,基本不影响直行车辆通行,有效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斑马线附近有行人可操纵的指示灯,急需通过马路,可按钮,红绿灯可变,让行人通过。
美国的红绿灯、禁止转弯、单行道、转弯车道指示及路名等通常都挂在同一处,抬头看一眼就能将各种信息“一网打尽”,避免了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警察局还把一些交通违章的处罚标准也醒目标示出来,直接提醒司机违章的后果。纽约市中心的一些路口,在红绿灯旁多竖了一块牌子,写明如堵塞这一路口,除了罚款,还要被记2点。为了使占色盲大多数的红绿色盲的人能够开车,红绿色盲无障碍驾车的交通信号配色已经实施。
日本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顺序科学合理,设计交通量当遇到现有交叉路口改良的情况,需要进行交通量调查,测量单位是“台/15分钟”。在东京的某些热闹车站前,绿灯亮起的同时会专门播放一首类似进行曲的乐曲,以催促行人迅速通过马路。
3 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最近几年,我们国内各大城市的交通体系得到大大改善,逐渐与国际接轨,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
在香港,按一下人行道指示灯,片刻该指示灯绿灯亮起,行车道指示灯的红灯亮起,即可通过。为便于盲人通行,红灯时,会连起来发出叮-叮-叮的断续铃声,告诉盲人现在时红灯要停止前行;绿灯时,会连续发出叮叮叮的声音,表示可以通过。
在上海的每个重要十字路口都配置4名交通协管员,每人负责一个拐角的两边,配合指示灯制止过路行人穿行或放行。每个十字路口(包括丁字路口)都有路名指示,有红绿灯、横道线;在主要的十字路口,有交通协警维持秩序;高架桥下有自行车专用道,专用红绿灯。
杭州在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搭建了一批遮阳篷,而“主辅红绿灯”“移动式临时红绿灯”“可变车道牌”等一系列精细化的交通管理新举措,则使道路管理更加符合人性化。据了解,此举自实施以来,交通效率提高了5%~10%,行人的伤亡率下降60%以上。杭州延安路与平海路十字路口,诞生了国内首条对角人行横道线。
南京的每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都有明确的时间指示灯,告诉你这个绿灯是几秒,红灯是几秒,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方便。
在宁波主要干道,十字路口右侧非机动车道道口,都安装了凉棚。这些显然不是形象工程的新景观,只是为了让等候的骑车人能够遮阳避雨。
4 中国交通设计人性化的出路探讨
4.1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
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相分离,可以快速运送大运量的乘客,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必选。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虽有诸多优点,但因其造价高、投资大、工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难度很大。国内目前己开始地铁运营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南京,从目前各城市地铁运营情况看尚无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有可能赢利。北京每年的年运营收入只抵补直接运营费用的30%,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及建设费用须依赖于政府补助。因此如果我国大城市进一步发展轨道交通须要面临解决投资巨大、运营亏损难以弥补投资以及财政的承受能力等矛盾问题。
4.2 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
从库里蒂巴发展起来的巴士快速交通(BRT)系统正在开创城市公共交通大容量、低成本的新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公共交通业的发展方向。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能源机构以及公共交通国际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与机构都把BRT作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革命性方案,积极地向世界各大城市推荐。但是,在BRT的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道路空间不足,尤其表现在交叉口。虽然获得道路专用路权和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权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社会实践,但对于那些财力有限,而创造力丰富的普通城市而言,BRT系统非常具有吸引力,被业界人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选择方案。2008年元旦正式开通的常州BRT系统,有专门的行车通道和停靠站,具有与轨道交通相近的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性,而且建设周期短,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故是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效率和解决交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4.3 交通拥挤收费政策
拥挤收费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在城市交通严重拥挤的情况下,通过对使用者收费来引导和调节交通需求,在时空上改变交通流量的分布,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有经济学家相信对拥挤路段的使用者收费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个最直接、经济上最有效的办法,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2月17日伦敦对固定时段内、划定收费范围内的市中心区出入车辆征收交通拥堵费。此项措施导致市中心区交通量减少,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空气质量改善,收取的费用还能用来改善交通体系。
4.4 力求各交通形式的无缝隙转乘
顺畅的各交通形式之间的联运和转乘是以人为本提高交通效率,鼓励地铁、公交、自行车、出租车的使用,是减少交通拥堵的重要办法。人行道、自行车道与公共交通网互通、互联,将住宅与出行目的地相连。公交、铁路站点设有自行车停放处可便利出行,大大缩短通勤时间,提高交通效率,有益于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
4.5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共同所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大规模地进行道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研究试验。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GPS、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开发ATIS、ETC、CVO的车辆安全系统作为ITS的主要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是一种趋势,值得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借鉴。
4.6 交通需求管理(TDM)
20世纪70年代在治理交通的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增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汽车交通的增长,不能达到缓解交通问题的目的。于是有学者对道路交通的供求状况作了专题调查,得出结论:新建道路吸引的交通量可远超过其本身的容量。因而人们开始思考出路,逐步形成了 “交通需求管理”的观念与方法。这是交通规划与交通治理观念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从历来由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容量来满通需求增长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对交通需求进行管理以适应道路交通设施容量的全新观念。“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不滥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引导人们改变出行方式,通过发展轨道交通、开辟“大容量车辆车道”、公交优先系统等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并配以拥挤收费政策、停车管理、交通管理等措施引导人们把小汽车出行改为小汽车换乘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改变人们滥用道路资源的陋习,以减少道路上的小汽车交通量,同时也降低了小汽车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交通需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施错时出勤等对策,在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通过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实施各种综合对策,促进小轿车的有效利用的对策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TDM对我国大城市改变以往以增加供给为主的交通发展思路,对交通进行需求引导战略将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5 结语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球化,我国能及时了解国外交通系统更多先进的设计理念。以此为阶,我相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将会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红霞,张生瑞.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问题[C]//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2005.
关键词:城市道路;高架桥;设计分析
我国有些城市高架桥是其交通道路的主体,而有些城市也正在全面展开高架桥的建设工作,以此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高架桥能够对大流量的车辆进行有效的分流,此外,城市用地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地面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再修建地面交通,有些不现实,因此建设高架桥意义重大,能够减少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更能够提升道路的服务水平。
1 城市道路高架桥建设设计的必要性
高架桥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标志。现代城市交通正在向着综合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而高架桥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城市道路高架桥建设设计的必要性,除了此点外,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有效的缓解交通,现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异常严重,地面道路已经无法满足其城市发展需求,因此现代城市都将交通发展重点放在高架桥上,高架桥的重要的特点在于疏散车流,减少道路拥堵时间,进而为城市居民上、下班的用时;其次,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用地与城市人口之间产生的激烈矛盾。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而城市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数的增加,虽然这为城市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城市土地资源却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而呈现出紧缺的趋势,而城市交通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这无疑加重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是高架桥的建设设计却可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高架桥所占用的城市土地比较少,同时也能够起到疏散交通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中重点建设高架桥很有必要;再次,高架桥的建设更利于规划交通,以使城市交通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因为高架桥一般都会横穿整个街道,甚至是整个城市,城市道路规划部门完全可以以此为几点,向外扩散交通直线,以使地面交通以及地下交通能够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的城市交通体系,更可以减少信号灯的设置,对于中远距离的交通流发挥着更快速的功能;最后,更利于城市交通管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不够科学合理,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及改进,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拥堵高峰期,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匝道的设计不是合理,使得发生“上桥的上不去,下桥的下不来”的现象。所以更深入,更完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道路高架桥的建设设计对策
2.1 做好规划工作
城市道路高架桥建设设计既需要考虑城市目前的交通情况,还需要考虑城市财政情况,同时还需要我国目前的高架桥设计水平,但是设计的前提,应该是城市道路交通部门已经做好了预先的规划,在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才不会偏离设计的初衷。高架桥建设规划方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依据目前的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而能够预测到未来的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从而为高架桥的长期使用打下基础。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高架桥不得不改造,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改造成本,有些高架桥甚至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这需要是因为在最初设计时,相关人员没有对未来进行预测。
2.2 城市高架桥方案设计
城市高架桥的设计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的,城市高架桥建设条件是不同的,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需要与地面道路的形式相结合城市高架桥设计井没有统一的模式,方案的选择也没有任何规则。
因此,下面仅谈一下设计原则:首先,设计应方案设计前要详细了解道路的现状和平交口位置以及总体规划,要充分的考虑到地形地质、地下管线以及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素,在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第二,通过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之后,设计人员还要做到统筹兼顾、保证交通线路的顺畅、方便,满通功能需求;第三,设计人员需要保证采用先进的桥梁技术,施工时要尽量避兔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做好桥下空间的设计,做到桥墩设计要合理,桥梁跨度要合适;最后,城市高架桥方案设计要尽量做到节约资金、减少投资,同时也要尽量少占土地,满足实际交通需求。
2.3 桥梁跨径与桥梁结构型式选择
常规情况下,较为经济合理的高架桥跨径应该在25-30m左右高架桥梁的梁高随跨径增大而增加,为了保证下穿车道的净空要求,势必要增加桥面的设计标高,这样就直接增加了高架桥的投资、扩大了立交的占地面积,而且立交造型较差。跨径过小的话,则会导致高架桥墩过多,使得高架桥景观显得极为不美观,而且还不利于高架桥的交通组织桥梁结构型式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耐久的前提下,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先进性,且易于施工,施工期间能够合理组织地面交通桥型设计应同时兼顾简洁、美观的外部造型目前,桥梁结构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该桥型技术成熟,跨越能力大,经济合理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通常采用满堂支架施工,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期间对交通的影响较大。对于跨越大平交口,在跨径35m-60m之间可以采用钢箱梁桥,但造价相对混凝土箱梁较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城市道路高架桥的建设设计进行简答的介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让城市居民认识到城市高架桥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让城市交通部门为城市道路规划提供参考,但是作为工程师,需要预先了解城市交通现有的情况,做好规划工作,还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这些都是高架桥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是确保建设设计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盛集.新时期城市立交桥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2).
一、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生活设施受到损坏,处理不及时,村民求解心切与施工方发生矛盾纠纷。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各施工单位在新修施工便道,拉接电线,搭建工棚等损毁村民林木、庄稼,农田水渠、饮水水源,、机耕道、人畜通道设置虽然进行修复和补偿,但达不到农户的要求;涵洞进出口排水系统不完善,从而压占、损坏农田;施工爆破作业中,房屋等建筑设施是否受损、受损程度等认定结果意见不统一。
(2)乡村公路损坏严重,车辆受阻,村民出行困难而与高速公路建设者引发矛盾纠纷。我县境内新修的通乡油路被运输高速公路材料的货车过度碾压,载重量一般在20至60吨之间,造成道路损坏情况较重,路面开裂,坑坑洼洼,给过往车辆和行人出行带来不便。部分道路被截断,阻车现象经常发生,造成村民通行非常不便,特别是遇到下雨天,路面满是泥浆和积水,且非常打滑,春播秋收时节,拖拉机、小型贺车等农用机械不能正常通行,影响农作物生产。再者多个路段的涵洞、桥梁被施工单位载重货车过度碾压裂断,已成危桥,如:水口——龙额叉路口路段的两座桥渠三个涵洞均已断裂,过往行人车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农户不理解,而与施工单位引发矛盾纠纷。因高速公路征迁与其他项目征地折迁在经济补偿标准上有所不同,不同拆迁时段的经济补偿和涉及的征迁户所在的乡镇在具体补偿政策上也视实际情况略有差异,有的征迁户以此进行攀比,要求给予较高的经济补偿。补偿款延迟发放。因高速公路指挥部资金筹措没有及时到位、上级主管部门资金下拨延缓及缺乏与被征迁户的沟通等因素,部分村民在签订拆迁协议后较长一段时间仍未领到补偿款,造成部分群众的抵触和不满情绪。未签协议先行施工。个别农户因经济补偿或房屋安置等问题,提出一些过高要求,往往多次协商无果,施工方为不影响高速公路建设的整体进度,在未签订相关协议的情况下,先行施工,造成矛盾激化,对立情绪加剧。
(4)个别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地头蛇”思想严重,明拿暗盗高速物资与施工单位引发纠纷。高速公路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与当地村民搞好关系,在一些施工地段雇用了当地民工,个别民工因法制观念淡薄,私欲彭涨,明拿暗盗高速公路钢筋,机械设备等物资,当被施工单位看守人员发现后,揭力绞善,又不准看守人员报案,同时拉拢亲朋好友威胁恐吓或殴打看守人员,有些村民壮着自己是本地人,向高速公路建设者提出强运沙石料以及做,“霸王”工的无理要求,用工单位根据用工条件,无法满足当地部分村民愿望,由此引发矛盾纠纷。
(5)污染周边环境,村民怨声较大。在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建设中,有的施工单位忽视了对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灰尘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干燥天气,车辆在运输材料途中及在堆场拌料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灰尘,影响行人和行车司机的视线,同时附近农户家无法开窗、无法晾晒衣服,正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河道污染,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将部分桥梁钻孔灌注桩泥浆直接排入附近小河内,导致河道淤塞,河床升高河水受阻,流水变死水,又脏又臭,如遇山洪,小河周边大量的农田被淹没,农作物损毁,村民怨声较大;噪声污染,施工方为赶工程进度,有时会通宵作业,有的甚至连续通宵达数十天,施工车辆往返、路面填筑材料塘渣、搅拌机等机器作业产生的声响,影响附近村民正常生活和晚上休息。
(6)施工单位个别民工道德观念淡化,违反当地民风习俗,村民反感,引发矛盾纠纷。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施工单位为强化工程进度,从全国各地招用了大量的民工到各工区务工,个别民工一般文化水平差,道德水准低,法制观念淡薄,例如:个别民工到集市买菜时说脏话侮辱菜农,进村入寨,偷放村民饲养的鸡、鱼;年轻民工进寨玩耍时,在村寨周围乱拉屎拉尿,做一些公然违反民风习俗的行为,激起村民愤恨。
(7)违法使用民工,引起涉法涉诉,影响社会稳定。施工单位为加快工程进度,临时从全国各地招用的民工即没有与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又没有经过劳动部门进行专业培训取得资质,技术水平低,施工进度慢,工程质量差,工程监理不合格,得不到足额的劳动报酬而引起涉法涉诉;有的民工因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安全知识,操作失误,造成人身伤害,施工单位又没有合理赔偿而引起涉法涉诉。
二、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单位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认识不够,处理不及时。个别施工建设者认为,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重点工程,任何人都不敢干涉工程建设,损害村民的一些利益是小事,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由当地政府负责处理,因此施工单位只顾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忽视对损害村民利益的处理,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致使小大事,小纠纷引发。
(2)当地政府事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协调不到位。高速公路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了才临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因抽调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对在高速公路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哪庠抓哪”的简单工作方法,导致信息反映迟缓,工作被动,处理不及时。
(3)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对高速公路建设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不到位,与群众沟通、交流不够。农户对政策不了解,认识不深刻,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一旦遇到释放点,便会产生非正常行为,导致公路建设工作难度增大。
(4)有些施工单位对民工管理松散,没有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对民工没有进行上岗培训,施工不文明,极易引发涉农矛盾。
三、保障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几点建议
(1)妥善处理矛盾,文明规范施工。各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文明施工、规范施工,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对沿线村民带来的生产生活影响,各级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要加强教育督促和协调,对群众反映的由于施工过程中引发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做好接待受理,耐心作出相关解释,加强沟通反馈,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对需要进行作进一步调查的投诉反映件,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妥善处理。特别是对一些反映较为强烈的住房质量受损等投诉问题,县,乡(镇)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所在地的基层组织与施工单位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踏勘和调查,及时处理。
(2)缓解交通压力,加快施工进度。交通建设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施工单位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以“周期短、见效快”为原则,配足配好施工人员,抓紧施工进度。有关职能部门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便道的日常清理和整修,并会同有关乡镇、落实涉及村寨的改路工程等相关工作,确保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待高速公路各标段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后,对受损道路抓紧落实维修方案,并尽快予以实施。对于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有关部门除了在各施工路段竖立警示标志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如施工过程中涉及一些主干道路的,在人流、车流高峰时段,临时可适当抽调交警或当地派出干警现场执勤,以维护交通秩序,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发展理念。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要进一步树立“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并对产生的水土流失采取比较合理的水土保护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减少高填深挖。在桥梁施工中,施工单位要注意对钻渣集中堆放和及时清除;钻孔桩施工中,对泥浆进行封闭,加大循环利用力度,避免或减少对农田和水质造成的污染。施工单位要科学安排运输计划及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运输,车辆在穿越街道时要减速慢行,减少高噪声和鸣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施工时借用的农田及临时性堆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方要及时清理干净,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也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督促,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及余留物造成的矛盾。
(4)妥善处理征迁矛盾,推进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和涉及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征迁工作的领导,安排责任心强、政策业务精的同志从事此项工作,具体负责征迁工作的人员要注意做好征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提高征迁工作透明度,让被征迁户全面了解征迁补偿政策、方案及房屋安置方式,避免和减少因征迁政策不了解、不清楚而引发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征迁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各乡镇、村之间要加强联系、衔接,避免存在较大的差异。要及时妥善处理征迁过程中群众反映的一些具体问题,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以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资金的监督力度,加强征迁资金的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的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努力减少拨款环节,缩短拨款时间,按程序及早兑现给广大被征迁户,确保对征迁户的补偿及时、足额、到位。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问题;对策
城市道路就是一个城市的血管,它有效的运输才能保证城市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随之带来的是车辆数目的增加,从而给城市的交通运输带来了许多困扰和问题。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与实际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施工现场人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协商,保证道路设计的有效性、便捷性、畅通性。城市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化,落后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设计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以及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在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基础上,还要考虑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等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并解决问题,为建设绿色环保的交通运输提供优质的保障。
1市政道路设计的现存问题
1.1路网结构与整体格局不合理。路网的结构设计以及道路整体的布局在市政道路的设计过程中是宏观把握道路设计的途径。然而一部分城市在路网设计以及整体格局设计上并不够合理,影响了道路设计的整体性。例如,市政道路的主干路线之间缺乏过渡性路网设计,导致城市车辆在早高峰与晚高峰期间多数滞留在主干路线当中,在整体道路分布上,无法实现分流,没有充分发挥部分道路的实际作用,影响城市人民的正常生活。此外,在市政道路的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依旧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重点多数在道路工程上面,对于交通工程设计重视度较低,导致市政道路设计不够符合城市实情,不能满足市民的便利出行。
1.2市政道路相关的附属设计的施工图不合理。市政道路的系统设置与设计涵盖里面结构的设计、路况横断面的升级、整体道路体系设计以及相关道路的附属设计。附属设计即为整体市政道路设计的配套设施例如管线工程、排水工程等。施工人员以及设计师更倾向注重道路设计的主干情况和主要部分对于一些附属设计的施工情况和施工图不够重视并且没有按实际规划加以落实,例如,坡度不达标、没有按照标准限高等问题。附属设计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是对于市政道路的设计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在前期的设计考量还是在后期的施工监管,都需要加以重视,不断完善。
1.3盲道设计不合理。城市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既要有经济的进步、商业的发展、贸易的流通,更需要有人文化的发展。对于盲道的设计,是要满足盲人的日常出行,然而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上存在一下问题:首先,盲人依靠盲道与圆点提示音来判别方向,然而在市政盲道建设当中许多圆点提示音的方向不明确,对于学校、医院等标志性场所的提示也不够突出,给盲人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其次,在一些路口、居民小区等叉口比较宽,盲人在出行时因为盲道的突然中断而影响前行。部分盲道的设计并没有形成连续合理的网络布局,不够连贯畅通,也不利于盲人的出行。最后,在市政道路的盲道设计当中,缺乏人性化合理的协调和后期的实地考量,在盲道上时有出现电线杆、井盖等障碍物。对盲人的安全带来隐患。盲道设计凸显城市人文化氛围与人性化设计,城市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场所,所以在设计盲道时更要充分换位思考,让盲人感受到重视与呵护,保证道路的畅通,也推动城市文化的进步。
1.4人行道设计不够合理。人行道也是居民日常出行与生活的重要区域,人行道的设计既要考虑路面的宽度,也要考虑路面的坡度。人行道的设计更要针对其使用功能展开,结合绿化面积、基础设施、地下线路等问题,从而设计出最为合适的人行道宽度。在部分地区的城市人行道设计当中,人行道过于狭窄,且坡度与宽度并没有结合整体道路情况与城市布局进行设计,给人们便捷出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市政道路设计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城市道路的排水功能。市政道路的设计当中还需考虑排水问题以及雨水对于道路的冲刷等问题的处理,雨水对路面的冲刷会对路面产生一定的破坏,雨水过多渗透到路基当中也会增大路基的承载力。所以在市政道路的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排水功能,提前预见各类因雨水、积水问题给道路带来的困扰。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每段路程的水文情况、植被情况、建筑材料,从而确保排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特别是对于坡段路程、城市中心主干道路的排水问题更要在设计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合理协调。
2.2合理设计盲道。合理化加强盲道设计,凸显北向砖的作用,协助盲人时刻把握方向位置,清晰辨别所在位置,由此来建立盲人的方向感;在重要的交叉口设置导盲路牌,设置盲文标识,帮助盲人在各大路口区分道路方向,起到指引作用;为盲人设置方位定位砖,通过徐高法、箭头指向法,提示盲人前方场所,例如,对于学校、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通过地砖的标识,帮助盲人分辨。
2.3建立规范化整体布局,提高快速路的的建设。城市快速路的建设是未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主要途径,快速路也是市政道路中规格与级别较高的道路,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达到缩短路程时间的目的。为此,市政道路设计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就要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划,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城市需求的快速路,即能够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建设起着多面的功能与作用。在城市的整体规范与布局当中,设计人员既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理位置、发展动态、实际需求、生态环境,也要从微观的实际操作中考虑施工技术、相关设备、人员分配、可预见的困难与问题。在不断的摸索与实地的考察当中寻求最佳的城市道路整体规划方案,从而保证车辆的高效运行、干路与分流路的合理转化,最大限度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性。
2.4规范路边停车现象。城市车辆的增加不仅带来了车流量对市政道路的压力,城市的道路设计也面临着停车难的问题。如果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没有考虑必要的停车位,那么城市也会因为随意停车陷入道路瘫痪的僵局当中,因此设计师也要在一些路段当中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即满足人们的车辆留存也保证道路的畅通运行。城市道路作为城市运转的重要枢纽与关键部分,为城市的运输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未来规划、市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城市道路的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实际考察,制定合理的道路设计与规划方案,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打造实用性、效率性、便捷性、舒适性的市政道路。遵照以人为本、注重科学、结合实际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出行空间,为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小群,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探讨和分析[J].科技信息,2011(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