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次工业革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变革与转型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分析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变革转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能够正确分析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向近代化的发展。
3、理解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的实质及其异同,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运用全球史现正确分析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变革和转型的世界背景。
2、能够运用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理解和分析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变革是否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3、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变革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向近代化的发展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史观理解和分析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变革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840,一场,成为中国历史的拐点,1860年,清政府主导了一场,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1895,,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探索。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就是从到1919,这一段时间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近代化的探索。
(出示幻灯片:以数轴方式呈现中西方历史的对比)
2、突出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培养学生历史叙述的能力
(老师出示幻灯片:单元知识脉络)
老师按时间顺序列出了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请同学们任意确立一个主题,对时间轴中的事件进行重新整合,并进行适当的阐释。相邻的同学可以一起探讨。
副板书:主题 史实(至少两个) 阐释
(老师出示幻灯片:单元线索与阶段特征)
3、重难点突破:(以题示范,精讲)
考向研判: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地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例题: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会有新的结论,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老师解读)从多元史观的角度看近代列强的性质和影响,是一个全新的考查方向。列强原来受革命史观的影响更大,但是随着当今中西文明的交融加深,更加强调从文明史观,全球史现和社会史观等角度来分析认识列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平时复习中应多加关注。
(出示幻灯片:运用多元史辩证地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先请同学说一说,老师再作归纳:
1、革命史观
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中国的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的方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的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
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社会史观
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5、巩固练习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具体地说,18世纪末在英国发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核心是“制造业数字化”。
所谓制造业数字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字化的典型代表。3D打印机是一种智能制造机械,它利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逐层增加材料,最后生成产品,如零件、汽车或一幢房子。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这个划分的视角,是以科技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变化为标志的。
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两条:一是认为石油人均产量已达到了峰值,全球石油产量峰值将会来临,原油价格飞涨不可避免,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现尾声;二是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熵账单即将到期,近200年来石化原料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空散去,导致地球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会对未来生命造成毁灭性打击。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难以为继,因此,新的工业革命势必日渐兴起,使人类走向后碳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除了以上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创客:新工业革命》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强调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及最新的制造业技术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一些聪明人通过网络互动,再加上一个新概念,就能改变世界。未来属于基于虚拟法则的互联网公司,也属于扎根于实体世界的企业。
“创客”之所以能被认为将掀起一次“新工业革命”,主要缘于以下两大要素。首先,当代创客因得到了一系列新颖机器设备的支持而变得异常强大。比如他们可以通过3D打印机造出真切可用的实物,也可以依靠激光切割机、数控刨槽机、数控铣床等将一些既定物体(比如金属块)切割、雕镂成无比精致的形状。其次,以创客社区为依托建成的各类DIY群体或商业组织在“硬件开源”思想的指导下无偿向公众提供着设计灵感,从而将个体爱好者的星星之火汇成了燎原之势。
上述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际都提出一个共同论点:经济困难时期,往往也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开辟出新的领域。从这些不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大致认可的一般性结论: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出现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盟世界重提“再工业化”问题。一个声音逐渐响亮---“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与此同时,大自然不断发出警示:人类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沿袭历史上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人类需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根本出路是,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支点,推进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2011年9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端于美国,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战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由西方提出。最近,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专题讨论,在法兰克福举办的欧洲模具展上3D打印机现场打出锤子,以及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了一个热词。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
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日渐枯竭,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能继续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从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
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很有可能化解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甚至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如何改变我们
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出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经济模式所形成的灾难与陷阱。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均以化石能源为动力,其结果带来地球人所知的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资源,其枯绝已渐渐临近,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工业模式与社会生态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化石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扭转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难逃灭顶之灾。
而正在兴起的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就是利用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将从根本上摆脱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道路,从而使人类社会走上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以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为支撑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是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世界制造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占到70%以上,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其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
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成本低廉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低安全标准和低环保标准。未来制造业数字化与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充分利用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实力与先进的创新体制将会在世界制造业中重新占据优势。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了拔地而起的工厂和大片的工业区,以及集中化的生产方式。而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技术,生产将会是分散式的,每栋建筑都可以利用自己产生的能源进行生产,而生产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这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传统生产方式具有颠覆意义,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上的,并带来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走出目前经济衰退的必由之路。
自从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到现在已四年多了,尽管各国都纷纷采取了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种种迹象说明,目前全球经济衰退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明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走出自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经济危机的必由之路。正如里夫金所说:“为了摆脱危机,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会试图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最后一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最后一次工业革命。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过渡,为协作的时代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就进入协作的时代。
工业革命曾经创造了大量雇佣劳工的工作机会。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IT、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使机器代替人力,很多工厂没有工人在里面工作,全靠软件运转。由于工厂自动化,很多人可能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在发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带来最后一次雇佣劳工大潮,在接下来40年里为两代人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仔细看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新能源、新建筑、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交通物流),都意味着大量的工作机会,既包括高智力工作,也包括熟练和非熟练的工作。对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雇佣劳工大潮就很有意义,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基础设施一旦建成,此后会出现乘数效应,创造更多人们希望从事的工作和创业机会。由于新的设施是智能化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时我们就要对雇佣劳工作反思了。接下来会更多地转向技术,用一个个小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作间取代工厂车间里的大规模劳动。服务业也是同样,我们再也不会看到劳动密集,语音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未来会更好地发展和应用。
总之,人类就把简单的工作交给机器和技术,自己去从事更高级的职业(而不是生产性的机器),用社会能力去建设充满人文色彩的社会。
谭建荣:其实,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不是个新话题。早在40年前,一个名为托夫勒的美国人就写了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在这本书中,他预计信息技术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点。但很遗憾,讲了40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没来到。最近,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词再次被炒热。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出现了引发新技术革命的前沿科技:大数据场、智能化生产和移动网络技术,这三大技术将引发新的科技革命,从而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一元技术驱动的,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第二次是以电动机的发明为代表,这两次工业革命都落在能源动力上;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多元技术推动的。大数据和移动网络的结合,最典型的例子是阿里巴巴,仅“11・11”(光棍节)一天的产值就达350亿,数字非常惊人。它不但颠覆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买卖模式,也触动了整个产业链成长方式的转变。而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则颠覆了传统的制造业,3D打印不仅仅是指制造技术从减材制造向增材制造的转变,它的意义在于更强调定制设计、定制生产。
《信息化建设》:面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国家也在不断地提及“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我们具体该做些什么?
谭建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很多产品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如汽车、手机、彩电、发电设备……但是,很多领域却很少或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离真正创新型的国家还有很长路要走。
从制造业来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产业效率和效益较低,单位产值能耗居高不下,创新能力薄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产品附加值低。
因此,在新的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不能不思考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思考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作为,思考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思考如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朝着“四个化”――数字化、智能化、拟人化和绿色化转变,实现智能制造。什么是智能制造?我经过研究,认为智能制造有三个标准:一是要有知识库,判断什么是智能的;二是要能动态传感,能够实时收集和更新数据;三是能够自主决策。
《信息化建设》:谭院士,这四个化和三条标准都似乎跟信息技术有关?
谭建荣:你理解得没错。从长远来看,制造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从智能化到脑控化。机械化是人畜替代,自动化是按部就班,智慧化是随机应变,脑控化是心想事成。而心想事成是制造科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智慧化的典型代表是最近美国人发明的波斯顿大狗(四足机器人),这一发明,震惊了世界。它能背负几十公斤的装备,自主决策、随机应变,逢水过水、逢山开山。今年巴西世界杯的开球由装有假肢的残疾人踢出,则是脑控装备的典范,是信息技术与制造科学的完美结合。
《信息化建设》:制造业的主体是企业。谭院士,作为企业,他们该如何创新?
谭建荣: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拥有知名创新型企业比较多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有GE、Intel等,日本有丰田、三菱等,德国有西门子等,韩国有三星、LG等企业。我个人认为,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有一批创新型企业,而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对这些创新型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策略主要在7个方面:一是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强化品牌创新;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建设一支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七是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演变过程,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技术上的突破为基础的,由于各个时期的主导技术是不同的,因而技术创新的形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也是不同的。
熊彼特研究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带来发展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活动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发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是在经济中引入某种新东西,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即使没有技术上的发明,也仍然可以进行创新,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从历史上看,创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发起国是英国,创新在社会系统深化过程中起着根本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为了论证价格是社会经济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新古典经济学是给定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传统经济学把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变革看作是经济进程中偶然发生的干扰因素,注意到了它们的影响但忽视了它们的出现。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做出初步理论解释的是熊彼特(Schumpeter,1921,1942)。熊彼特力图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把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看作是经济生活内部的创新活动,探讨了不断实现这种创新的发展机制。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
基于历史视角的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随着1733年飞梭的问世和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业革命揭开了序幕。1785年,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同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炭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18世纪30年明了用焦煤冶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木炭为燃料进行冶炼的落后工艺。6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炼法。炼铁技术的革新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煤炭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如1700年英国年产煤炭260万吨,用了蒸汽机后1835年年产煤炭达到3000万吨,在100多年间增长了10多倍。采煤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而这种能源又为冶金业提供了新的燃料,英国的冶金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技术创新推动着另一个技术创新,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促进着另一个工业部门发展的局面。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已能成批生产,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诞生了。
工业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巨大高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提高,社会产品获得巨大增长。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所有这些巨大成就都源于工业技术创新,并由此带来的工业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继建立,如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煤炭业、冶金业、近代造船业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其时代技术创新的典型特征是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并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制度随之确立,并在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工厂从产权的角度看,属于业主制性质,即资本所有者投资而成为工厂管理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为了分散风险,于是出现了合伙企业。在工厂里,作为企业主的资本家受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驱使,对工厂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内部动力。同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开始自发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资源和产品的稀缺性、市场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的信号直接作用于工厂,为了取得更高的市场效率,从而形成了生产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19世纪后半期,德国人奥托发明的内燃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伴随着电磁学理论的进展,工程技术专家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方面的研究。1834年,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电动机进入了实用化阶段。1882年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交流输电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一时期,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20世纪20年代,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1967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由此,在能源领域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
作为第二次技术创新中的最大受益国,美国经济开始了快速增长。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1870年到1913年间,工业生产增加了8.1倍。德国在第二次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也获得了跳跃性增长。1870年到1913年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9%,工业生产增加了4.55倍,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重工业产业兴起,使这些重工业部门日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使得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这次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集中化的大资本,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而形成了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和生产的局面。市场机制对垄断资本的运行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国家基本不干预经济的运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有能力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技术创新,而且企业都希望通过创新来获得超额的利润。为了提高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和积聚更多的资本,股份制公司出现并成为了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战场。创新体制逐步从独立发明走向了研发的企业内部化。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二战结束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空前扩大。1913年到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长了52%,年平均增长不到1.7%;而1946到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4倍,年平均增长6%左右(高惠珠,1999)。
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带动组织管理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改变。例如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世纪技术进步的历程表明,主要的新技术机会越来越依赖科学知识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
"有怎样的视野,就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于未来的向往",这是我看《资源革命》最深的体会。
从1750年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生产方式,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主导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即铁路、飞机、电力革命,以石油、天然气等为主要能源,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实现了工业制造的自动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是主导国。中国一直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边缘化者",因而大大落伍于西方国家,即使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也只是跟随者或追赶者。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最大的机遇就是绿色能源革命,从而根本改变自1750年以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同时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进而下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资源,目前正处在这场工业革命和绿色创新的孕育期和准备期,中国应当成为此次革命的领导者、创新者和推动者。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爬坡的"中国号"列车,需要找到新的"火车头".而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未来。为此,中国正在快速推动资源生产力的改善,其中包括增加天然气的生产和全球资源的获取,已在全球太阳能和风能的安装和制造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新技术革命,未来将会在科技创新下为我们呈现一幅曾经只能在梦中的世界。
我觉得全书当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八节,而且是最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好好研究的内容。未来的工业制造,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更为创新的要求。每次的工业革命,都带来了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实践,而新的组织架构必须由新的人才类型来填充。那么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企业最爱的复合型人才从哪里来?如何寻觅新人才?书中给出了解决的思路,值得借鉴。首先是从周边行业发现人才;其次,除了在新的行业寻觅人才外,还必须到新的国家去寻找;再次,仅仅去寻找新型人才还不够,公司还必须能够将人才抢过来;最后,为了获得胜利,公司不仅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的权力职责,还要乐于前往人才所在地。对于教育来讲,要培养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相比旧模式而言更加注重技术培养,商业和教育之间必须建立起更强的一致性,企业从员工入职的第一天起就对其进行培养,并应在内部开展更多的内部培训,培训内容必须是实践加模拟等等。
在世界经济处于“黑暗”的前夕,由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撰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未来之路。该书用丰富的例证、确切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走向穷途末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此书自2012年6月份面世以来,在短短几个月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
无独有偶,在刚刚闭幕的天津2012夏季论坛上,美国塔夫斯大学高级副院长查克拉沃蒂提出“世界迫切需要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命题,并阐述道:“在未来10年到15年,世界会经历一场巨大的革命,这次革命要比以前工业革命的影响力强一百倍。”他的这一提法与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谋而合。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夫金将之简单地解释为:“互联网+能源”。他进一步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包括五个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以建筑为单位的小型电站;3、扩展到所有基础设施上的能源生产和储存;4、充电式交通系统从互动式电网中获取电能;5、能源互联网。“只有当通信革命和能源革命结合,才会带来经济样式的巨变。”
据观察,“第三次工业革命”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一个遥远的宏图。书中描述的产业支柱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显现,刚出头的产业形态或许只是未来大产业链中的细小环节,但毕竟它已“破土而出”。
美国的先行
近期,美国重提的“再工业化”战略已引起世界的关注。据专家分析,此时美国所提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对以往传统工业化的扬弃,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加大对高科技的研发经费。据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3%左右。2012年财政年度美国再次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目前,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未来20至25年内,会有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人通过生产能源和连接互联网传播能源,这将改变整个经济图景。其别需要提到的是3D印刷技术。3D打印机通过一些软件,可以打印出与实物一样的模型甚至是实物本身:可以骑的自行车、可穿的衣服、能飞的飞机,并展现出其每一个部分和层级,非常神奇。”这是里夫金对未来产业的一个概述。
他提到的“神奇3D印刷技术”已由美国科学家发明,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开始使用。在最近的欧洲模具展上,美国“3D系统”公司用打印机为《经济学家》记者打印了一把锤子,做工精细的锤柄上有木纹效果,锤头为金属质地。在这里,3D打印已将中间所有生产环节省略掉——不需要设计及所用零件。
这一过程被称为“添加式制造”。所谓3D打印机就是可以“打印”出真实3D物体的一种设备,功能上与激光成型技术一样,采用分层加工、迭加成形,即通过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与传统的去除材料加工技术完全不同。称之为“打印机”是参照了其技术原理,因为分层加工的过程与喷墨打印十分相似。
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胶水液滴本身很小,且不易扩散。然后是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而没有胶水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将会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只要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而剩余粉末还可循环利用。
这一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制造业,现在3D打印机在电影动漫、气象、教育、外科医疗等领域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在教育领域,3D打印机能够将抽象概念带入现实世界,将学生的构思转变为他们可以捧在手中的真实立体彩色模型,令教学更为生动;在建筑领域,3D打印机能够为曲面异形建筑的重要精密构件快速制作精确模型,实现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无法达到的工艺水平;在工业生产领域,3D打印机可以为金属铸件直接打印模型、模型插件和图案;在地理空间领域,3D打印机可以轻松将GIS数据转化为三维地形及城市景观模型或沙盘;而在娱乐艺术领域,3D打印机还可根据电子游戏、三维动画以及其他创作产生的三维数据轻松制作自定义头像和雕像。总之,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囊括制造业的所有向下游,还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人们的衣着和所需要的食物。
在美国,一位纽约大学辍学学生创办了一家非常成功的网络家具销售网站Etsy,已经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的买家和卖家,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模式。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比尔?盖茨。
里夫金对此描述道:“如果你是中国一个小城市的一家小型生产公司,只要装备了上述5个支柱的基础设施,再加上3D打印机,就可以以非常之低的成本实现生产和销售——自己生产能源,能源消耗几乎不存在;通过互联网接受订单,销售成本也几乎为零;物流成本也很低,因为运输工具都可以在所在地随时充电。”
如今,3D打印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已有越来越的企业或个人订购使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制造业方式,它解决了当前能源紧张、空气及河流的污染、甚至是土地问题。刚刚诞生的3D打印。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一旦形成其所带动的新的产业财富将无法想像。
德国的跟进
作为预见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专家,不久前,杰里米?里夫金受到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邀请,默克尔问里夫金:“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里夫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恐怕不仅是德国最关心的,更是目前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的方向和答案。
里夫金指出,目前这段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时期,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未来谁是领先者。当下,人类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这两大难题都要求人类用从资源上进行变革。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是分散的、合作式的,强调相互支持。散居在全球的每一个地区的人们都可以享用“通信革命与新能源汇合后,形成分散式、合作式的能源,所谓‘分散式能源’。”
这种模式同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的区别在于,传统能源的获得成本很高,必须借助规模化、从上到下和垂直化的架构;而分散式能源则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每天的日照、风吹、粮食、海水甚至生活垃圾都可以转化为能源,大多数人都可以接触到“分散式能源”。
具体到欧洲,“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能解决能源问题,还可以创造大量新型的工作机会。目前,欧洲拥有超过1.9亿座建筑,欧洲的目标是使大部分建筑变成可以生产能源的微型发电厂。这样一来,每栋建筑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电力。届时,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公司,这些公司提供将建筑改造成个人电站的服务。“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我们的预测是,10年以后,将有数千万幢建筑可以自己产生能源。25年之内,在欧洲、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这项技术将几乎完全免费。”里夫金解释道。
德国是目前处于最领先地位的国家。他们已经实现了20%的供电来源于绿色能源,正向2020年达到25%的目标努力。在过去五六年间,德国已将100万幢建筑改装成完全或者部分的小型绿色发电厂。
据德国联邦能源和水资源协会于7月底的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该国总发电量的25.1%。特别是光伏发电发电量增加明显,同比增长47%,增至2011年的1.5倍。“目前德国已经对100万栋建筑进行改造,创造出37万个新就业机会。”里夫金透漏到。
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人类将改变一直以来习惯于依赖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的局面,取而代之的将是“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中国的机会
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汤敏指出,在前两次的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赶上,被甩在了发达国家的后面。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开的后果。
回溯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有一批新兴国家崛起,像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曾利用这次契机“弯道超车”超过了英国。19世纪8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最先从美国开始,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到30%以上。紧接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又在1900年-1910年间深入德国的各个部门,改变了德国工业的面貌,使之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英国而居于世界第二位。日本也紧随其后,经济得到了空前地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作用,美国、德国都超过了英国,世界格局也由此改变。
中国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之中,抓住机会、融合世界技术对于中国是当务之急。“英国人的时代有煤和电,美国人的时代有石油和汽车。我认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在领先,中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突破也许会从欧盟(德国)和亚洲(中国、日本)某种形式的合作开始。欧洲和亚洲曾属于同一块大陆。亚洲向欧洲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中国等亚洲市场则经济增长强劲,可以建立起非常有趣的合作关系。我觉得欧洲会是领先者和合作伙伴,但中心会在亚洲,中、日、韩都会包括进来。对中国来说,因为基础设施是从头新建,所以速度会更快,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可能性很大。非洲和南美洲、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很快跟上。无数的人家会装上太阳能板,成为小型的发电建筑,再连接成小型的电网,最后连成更大的全国性和洲际能源网络,这在未来25至30年间就会发生。”里夫金讲道。
中国的清洁能源发电资源丰富。据数据显示,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全球最大。二是,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此外,中国地热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农村里的生物质能,以及小水电的能源潜力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作者现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
市面上正流行一本书,书名叫《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写给企业经理和关心未来社会大趋势的公众看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著名未来学家,之前写过几本畅销书,他在这部书中把19世纪的工业化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把20世纪的经济繁荣称作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本世纪正在发生的起因于新能源和互联网的变革描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虽然本人并不完全赞同书中的一些观点,例如对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界定和时间划分(谁都知道,工业革命诞生于18世纪的蒸汽机时代),还有作者对欧洲的前景过分看好,认为欧洲最终能够胜出美国等,但这部书确实点出了关键的主题——即将出现的新工业革命,这是最主要的。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企业,而且改变整个商业模式以及社会形态。
我对新的工业革命的理解是:人们已经厌倦了无限放大虚拟经济的金钱游戏,重新呼唤工业领域出现一场真正的变革,用更灵巧和更节省的方式生产出更美好的产品,以填补虚拟经济破灭而出现的财富真空,以挽救危机中的经济。
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们似乎对工业不再感兴趣了,好像这个产业已经是时代落伍的代名词,政府也好,企业也好,把大量的注意力和资源放在脱离物质产品的各种花样上,一时间虚拟经济空前繁荣。可是,人类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和依赖,任何非物质财富的生产都要建立在物质财富生产的基础之上。当几年前金融游戏以及再早几年的游戏破灭后,首先是美国发起了回归实体经济尤其是振兴制造业的新的经济模式变革。长期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上构筑优势的德国,更是被看好为欧洲危机后经济重振的样板。
回归实体经济不是简单地重返制造业,更不是重新竖起很多冒烟的烟囱,而是赋予很多新的技术于其中,包括采用全新的生产模式。美国的苹果智能化手机可以看作是新的工业革命的一个缩影,既是通讯产品,又是娱乐时尚消费品;既有新技术在其中,还有全新的生产模式。有意思的是,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是代表实体经济的“苹果”,而不是代表虚拟经济的“脸谱”。完全可以展望,今后一二十年,人们经常接触的许多消费品和物质产品,都有可能以全新的方式生产出来,质量更高,更为美观,也更为环保,这就是新工业革命的意义。
面对新工业革命,中国的企业可以说是迎来最大的机遇,因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也可以说是遭遇最大的挑战,因为当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振兴工业的时候,如果自身不加快变革,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所借助的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好在同处新工业革命时代前夕,面对全新技术,中国与外国的起跑线没有过远的距离,中国的企业如果能够把握大趋势,适应新的环境,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新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
近来,金砖国家经济增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正在经受新一轮内外压力的考验,它们的未来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金砖国家的未来,真的就仅仅维系于美元计价的经济总量的浮沉吗·
速度和效率是世界经济发展始终关注的重点,无论是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和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金砖国家的发展,是速度和效率的新体现,新一轮工业革命为后发国家赶超又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数据显示,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分别用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分别花了65年、33年。金砖国家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有望在新工业革命中创造佳绩。对于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很难简单地去划分好的GDP、坏的GDP,但是我们从巴西民众反对亚马逊流域过度砍伐、印度民众抗议过快的商业改革,可以看出金砖国家的民众开始在GDP发展之外,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中国政府已率先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中国积极主动的经济调整将为未来发展积蓄新的动力。
西方学者以金砖国家与美欧国家的差距,来推算金砖国家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并力图劝说金砖国家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这只能暴露西方学者思维的短视和贫乏。美欧发展路径是空前绝后的,野蛮的殖民和血腥的圈地已经被有意地模糊化了。美欧的现状也说明其发展模式难以持久。欧洲的过度福利社会模式已经走到末路。欧元红利已经提前被南欧国家透支,目前欧洲救助基金正在透支欧洲财政一体化的利好,总有无路可退的一天。由于当前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欧洲政治整合几无进展,欧洲“九龙治水”式危机应对模式,只能导致从一场危机走向另一场危机。美国过度消费支撑的经济也难以为继。消费需要就业和金融便利支撑,这两方面美国都面临长期的困境。美联储企图通过无限制发行美元的方式来改善就业市场,这种貌似绝望的经济救济举措也能够被国际金融市场平静地接受,的确说明国际社会对美国政府和美元信誉的期望值早已大幅下降。金砖国家不能再走美欧的老路,必须有勇气走出一条新路。
金砖国家的发展代表了国际组织机制的一种新的探索,还代表了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锲而不舍的调整。金砖国家的未来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经济组织形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大范围内调动和发挥民众的潜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互动是金砖国家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其中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金砖国家企业应对国际跨国巨头的挑战。如果没有这些按照国际规则、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金砖国家将有更多的产业领域被美欧所把持。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都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创新的主体是个人和企业。下一步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是金砖国家企业组织机制创新的重要课题。同时金砖国家也要防止把低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当做经济发展的支柱。过度发展房地产不禁令人想起一种经济树种——桉树。此种树速生,可用于造纸等,但短期内需要大量水分和养料,会造成林地衰竭,桉树周围甚至连杂草都难以生存。
由于相对实力的下降,美欧当前都呈现战略收缩的迹象,推行再工业化、征收碳税等去全球化举措。金砖国家的生命力在于其发展方向、议题设置都紧紧围绕发展中国家,推进第二次全球化就成为金砖国家的一个重要契机。国际金融危机后,金砖国家紧密合作,在二十国集团、国际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领域取得重要的发展,为二次全球化打好基础。美欧等主导的一次全球化由于包容性不强、约束性不足,导致互惠性不均。而金砖国家通过G20扩大代表性和包容性,通过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增加对美欧的约束性,从而有利于二次全球化带给更多国家均衡增长的机会和收益。美欧国家企图通过去全球化遏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势头,而“先富起来”的金砖国家继续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铺路搭桥,将会增加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道义感召力。金砖国家支持每个国家都有分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权利,而金砖国家的壮大有助于文明和财富在全球的更均衡分布。一次全球化导致失衡与分裂的世界,而二次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合作推进符合共同利益的二次全球化,有助于引导金砖国家超越短期的利益矛盾。金砖国家有别于传统的国际机制,须打破以往国际经济治理中利益交换的思路限制,先要把共同利益做大。共同利益做大的过程,是短期利益摩擦所占权重下降的过程,是金砖国家增加战略互信的过程,也是多样性统一的过程。
之所以要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很有可能在制造业中再度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制造业将完全失去优势。
作者提出,蒸汽机、珍妮纺织机、福特流水线等均属第一次工业革命;制造业的重心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移,中国代替美国、日本,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的制造中心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当前,以3D打印机、机器人、新材料和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制造”则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3D打印时,软件通过CAD生成一系列数字切片,3D打印机将连续的薄型层面堆叠起来,直到一个固态物体成型。3D打印机使用的“墨水”是金属、塑料等实实在在的原材料。因为没有金属切削,3D打印可以传统加工省90%的原材料。2011年11月欧洲展会上,美国公司3D系统用3D打印机当场演示“印制”了一把锤子。英国一家公司用3D打印机生产的赛车变速箱重量减轻了30%,美军F-18型战斗机的通风管也是“3D打印”的产品。
机器人本质上是电脑,遵守每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价格降低一半的摩尔定律。早在2006 年,《福布斯》杂志就预言,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而性能趋于成熟、稳定和易用,就会出现制造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浪潮。作者指出,新一代机器人就如同现在的个人电脑,价格便宜、安装简便,它们会抓取、装运、暂存、拾取零部件,能和人们一道工作,非常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作者认为,未来的工厂不需要工人做枯燥的、重复性的工作,只需要设计师、工程师、IT专家、物流专家、营销人员等专业人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线模糊,劳斯莱斯公司将不再卖喷气式发动机,而是根据每台发动机的使用时间收费。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制造不再与工厂、工人密不可分。这种变化将直接导致新兴市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趋于消失,发达国家会反过来让新兴市场制造业空心化。作者指出,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加工制造的需求正在降低。近 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制造从中国迁回美国。外商在中国对制造业的投资呈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作者强调,“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未来学家的预言,它已经实实在在地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