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农业种植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当前随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推进和教师聘用体制的改革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农村绝大部分中学教师承受的压力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一部分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农村一线的中学教师,在同身边很多教师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大都反映教师这个职业太没意思了,有的教师则希望早些退休,有的想跳离这个职业等等,而且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己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1]在这种状况下,及时了解教师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加以分析,尽可能寻找出帮助解决的对策,为提高教师们的职业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更好地解决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倦怠”一词目前已成为教育界一个比较常用的词语,其中“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怎样?包括哪些基本成分?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和了解。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情感枯竭上表现相对严重。情感枯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先兆,教师由于工作的压力过度而容易导致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最典型的表现。
(二)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才智枯竭现象不容忽视。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低成就感现象突出。
(三)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教师人格问题屡禁不止。
(四)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方面,去人性化倾向明显。
二、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既有教师职业的普遍性,也有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个性因素,二者不仅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再往大一点说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
社会地位认可度较低;社会期望值要求过高;社会物质待遇较差。
(二)职业方面
教师职业本身工作要求高、强度大;职业工作创造性低、成就感差;职业工作全能性强、压力大。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在教师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支持被证明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个人方面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交流合作能力较差、对自己的缺点缺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及攻击性强、喜怒无常、焦虑紧张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较高。此外,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女教师比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要高。
三、有效解决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现象在农村的表现更为严重。鉴于此,我们应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
(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2)国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二)完善职业体制,回归教育本质
(1)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培养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要充分发挥样本培训的作用,加强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培养,增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参与这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学习、不断进修与提高来适应社会的剧变、教育的革新以及终身学习的要求[2]。要特别加强对教龄为2年及15年左右职业倦怠警戒期教师的专项培养,增强新教师的认同感,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化[3]。多提供机会让教师参与优秀课评选、优秀青年教师评比等,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和技能。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工作产生新的追求。
(三)学校应该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建立良性职业支援机制
(1)学校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
(2)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组织团队氛围。
(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明确责任,献身教育
(1)加强教师职业信念和理想教育。
(2)积极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3)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
(4)学校要特别关注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中学女教师偏多,她们更容易受生理、心理、家庭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倦怠感。因此,要加强同女教师的交流,特别观察他们的言行、教学状况,及时了解她们的家庭困难,教学困惑、身体状况等,帮助她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学校要以女工会的角度,多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定期组织教师体检,放松她们的精神,解决工作所带来的疲惫。
总之,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需要教师个体不断进修和提高来适应社会的剧变、教育的革新以及终身学习的迫切要求,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应该积极地采取对应措施,才能使农村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困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Huarng A S, Hayden M.B,Crawford D,et al:Burnout Syndrome Among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s.nformationy System Management, 2001, 8.
[2]田秋花: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西北师人学报》,1999年第4期.
一、如何更好的推动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
1、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全面动态的掌握
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全面动态的掌握,这是实施植保技术的前提,只有准确的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病时间,才能够有效、正确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病虫监测点的建立和运行,可以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对每种病虫害的检测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最后,综合汇总每种病虫害的详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和总结,掌握全面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和发病时间,能够准确的进行警报预测,从而可以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2、全面提高植保技术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植保技术的应用,这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广泛告知农民朋友们植保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全面的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基本信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综合利用会议召开、电视讲座、发放传单以及短信的形式,及时的相关病虫害的发展动态以及信息,提高植保技术的技术性指导,真正的帮助农民群众进行得当的防治,提高其对植保技术的积极性,有效的控制、治疗各种病虫害。
3、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的建立,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
要想真正的推广使用植保技术,单纯的依靠病虫害监测点和大力宣传这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化植保技术防治队伍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农民群众成立自己的植保队伍,通过对这只队伍的全面培训和技术指导,让他们深入到田间、农田去更广泛的指导植保技术的应用。
4、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
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减少农产品中的毒物残留。为了更好的展开农药减量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广泛的推广使用新型的高效、低毒类的农药,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的开展多方面的防治工作,比如说,加大农业防治措施的开展,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在进行绿色植保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综合的利用多种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发挥植保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5、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
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一方面,对于综合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重点对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进行宣传。一方面,需要积极的使用和推广植保机械,全面的提升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施药水平。另外,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全面推动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二、关于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植保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来说,植保技术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究其原因,地方性政府的态度与支持力度不够,不重视植保技术的推广,经费的有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开展植保中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不能够深入、及时的进行工作的开展,致使现在农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
2、植保队伍整体水平比较低,不能够全面的进行宣传
对于植保技术来说,其宣传的都是新型的理念和技术,而现阶段的植保队伍的人员组成中,年龄普遍较大,因此,其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程度比较缓慢,自身所具备的技术和知识比较老化,又缺乏正规、全面、专业的培训体系,因此,对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植保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必须全面提升专业队伍的建设。
3、检测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和资金的落实,致使很多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处在初级的阶段,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缺乏标准化的病虫害观测场和完善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仅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缺少科学性和时效性。在这样的监测手段下,无法得出准确、全面的资料信息,不能够真正的促进植保技术的推广。
贵州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气象预报为农户提供的信息比较单调气象预报在大多情况下只提供天气预报,而对于某些种养大户这是远远不够,他们要求根据农事关键期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例如,蔬菜种植大户在春季特别关注大风天气,所需要的气象服务在专业性、敏锐性上要求比较高。就目前而言,贵州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比较少,而且较单调。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较少农民主要依据气象信息来安排农业生产,对气象预报节目的关注度比较高,但是对气象信息的获取渠道却非常少,贵州一些地区有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电话自动答询设备等,但这只是在很少的地区有,而且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多数建在室内,受益的人群较少,很多其他地方的气象信息渠道比较少。农民对气象知识了解较少在2010年的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农业生产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上还比较传统,不懂得运用现代的科学种田知识,而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按以往情况到3月份就可以种植马铃薯了,但是去年的3月份气温持续偏低,是不能够播种的,而部分农民依据时节觉得应该种植了,就盲目地下种,结果造成烂种,地里普遍没苗,农民受到很大的损失。
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的不同气象服务及时通过有效途径发送气象服务,如短信,来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免遭灾害影响,气象服务在农业大户中影响比较大。在农村,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的农户在使用气象服务时,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各级气象部门要与这些农业大户进行沟通交流,在农事关键时期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气象服务。气象服务渠道多元化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非常大,这就使得农民迫切需要更多的渠道来获取气象信息。目前,贵州正在努力开展更多关于气象为农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将会使得公共气象服务为更多的农户服务,使气象信息进入每一村甚至每一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在大多数乡镇及农村设置乡村大喇叭,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范围,进而让农民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气象服务信息。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人为本、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等,并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缜密的气象预警预灾的有效机制,这一机制需要政府来主导,各个部门联合行动以及社会的参与,进而在政府的主导下,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然而,在关于气象预警预报的实际工作中,个别相关部门政府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主导功能,而且对气象服务,包括各个气象站的建设及气象信息的等的费用都没有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加大政府对气象服务的重视,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本文作者:李莲康李连荣娄方群工作单位:贵州省道真县气象局
为进一步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我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强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抽调专门人员,结合本地农药管理和种植业产品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农市发[*]22号)的总体要求和《农业部种植业系统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见附件)的具体安排,制定本地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明确本地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专项整治行动的具体内容、工作月历及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加强工作检查和督导,确保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
二、加大农药监管力度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属的农药管理机构要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集中开展一次农药质量与标签监督检查(检查方案见附件2)。重点检查是否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按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涉及跨省大案要案,要及时上报我部;对于查处过程中收缴的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药,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沟通,按照有关危险化学品处置要求,做到100%销毁。
三、强化无公害基地监管
一要开展产地环境整治。各地要对种植业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进行检查,产地环境(大气、农用水质、土壤)必须符合国家或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基地必须建立在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没有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废弃物、医疗污水和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的区域。农用灌溉水源受污染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农药残留量高且短期内不能转换的地块要坚决退出生产。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落实无公害关键技术。各地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综合生产技术的培训推广,严格执行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要进一步完善田间档案记录制度,摸索产地编码和产品编码方法,以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以包装上市的农产品为控制对象,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方案见附件4)。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出口示范基地可以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操作细则来组织生产,积极开展GAP体系认证试点。三要加大农残监测力度。各省(市、区)要以10万亩以上蔬菜大县、5万亩以上的水果、茶叶大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近期组织全面抽检,抽检率要达到100%。蔬菜以叶菜类为主在9月、11月各抽检一次;茶叶重点对9月或10月份的秋茶进行抽检;水果以苹果、柑橘和梨为重点在10月或11月进行抽检。
关键词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约因素;福建省。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渐增加,从2000 年到 2010 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47%和 8.72%(表 1)。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其参加农业保险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从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保险投保率并未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调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农业保险投保情况,结果表明:2007 年浦城县参加水稻种植险的面积为3 万 hm2,但是实际仅有 826.35 hm2将保险足额支付,约占投保土地面积的2.75%,在足额支付的农户中 ,由各乡镇财政垫付保险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农户对参加水稻保险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
一是农业保险面对的群体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够全面理解参加保险的重要性。对投保后能够获得的收益认识不足,个人主动参加保险的人数很少。二是农民认为参加农业保险的投入大。福建省地少人多,人均仅占有 366.7 m2耕地,农业生产以家庭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主。生产中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较少,农户的自救能力较强。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够受到政府、亲友的帮助,及时恢复生产。因此,部分农户对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甚至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是浪费钱,增加自身经济负担。三是由于农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大,导致农民对现在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当前社会,农业保险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基本内容、赔付条件和方法、理赔过程不了解。2008年,福建农林大学人员就农村保险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福建7 个地市农户 ,调查发现 :不知道保险品种中有农业保险的比例为24.56%,甚至有 18.6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保险服务;就群众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认识程度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为三明市梅列区,调查结果显示:听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为 6%,没有听说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占94%。四是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投入较少,对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利。在农业政策性保险投保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逐年加大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农民个人只需要缴纳较少的费用。如农户参加水稻种植保险,需要缴纳的费用为150 元/hm2,而农民实际仅仅只需要缴纳20%的保费(30 元/hm2);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住房和森林火灾保险,其保险费用则由财政全额支付。政府对农民参加保险进行补贴后,能够使农民更愿意参加保险,也能够使农民参加保险的范围扩大,让更多农民受益。但是由于农民本身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其对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民对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保意愿较低,不利于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农业保险参保人数较少,覆盖面积较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对农民的补偿较少。2002—2009 年,福建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在财产保险保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大于1%的年份只有 2009 年 ,其他年份农险保费收入在财险保费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都低于1%(表 2)。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展前,农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均不超过0.2%。2006 年以后农业保险的增长速度较快 ,但截至2009 年,4 年农险保费收入在财险保费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0.96%。农业生产中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仅 2006 年就达到 282.34 亿元,占当年 GDP 的3.76%,而当年农业保险赔款支出仅为343 万元 ,保险理赔和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之间差距较大。
2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2.1 保险品种少,覆盖面小。
目前,福建省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较小,农户仅仅只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投保,如能繁母猪、森林火灾、农村住房、水稻种植、渔工责任和渔船保险 6 个方面,没有包括水果、花卉、食用菌、茶叶、水产、药材、笋竹等主导产业和主要品种,农业保险责任范围限定较小。就森林而言,农户投保后,只能得到由森林火灾造成损失的赔偿,而如果农户是由于雨雪冰冻而遭受损失,则不能投保获得赔偿。农户种植水稻时,为避免风险,投保农业保险,只有在发生寒害、洪涝、暴风、冰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其损失才能够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实际生产中,比较常见的旱灾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却不在保险理赔的范围内。福建省是渔业大省,但是相关的保险则限定参保的必须是44 100 W 以上“三证齐全”的渔船,保险范围没有覆盖渔业辅助船。
2.2 赔偿金额较低。
目前,在生产水稻的过程中,农户投入基本物资约为3 900 元/hm2,水稻种植保险规定保额为 4 500 元/hm2,考虑保险的免赔率为15%,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绝收,保险公司对农田的理赔金额最多为3 825 元/hm2。保险理赔后 ,农户获得的补偿较投入成本低。参加保险并没有给农户带来收益 。理赔标准规定比较严格,只有在发生较大的灾害时才能进行赔偿,农户遭受较小的自然灾害时基本得不到赔偿。当前农业投入较大、农业保险赔付标准较高的现状,不利于调动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阻碍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1-2]。
2.3 地方财力有限,政策性补贴未能及时到位。
地方财政支持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农户要参加保险,不需要全部支付保费,部分保费由地方政府部门买单 。一般情况下 ,政府代农户缴纳种植业保费的45%,养殖户参加农业保险,政府负担30%的保费;保险超赔资金(扣除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历年结余)由市、县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按协议规定承担。国家财政也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其补贴范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能繁母猪养殖,农户一旦参加这 2 种类型的保险,可获得国家 35%、50%的保费补贴 。虽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业进行了补贴,但具体的补贴标准和方式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不能及时缴纳保险费用,地方财政为农户补贴的保费需要保险公司买单。在南平市,农户参加农房保险,保费由市、县承担 50%,农户自己承担 50%。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南平市市级财政除负担延平区保费的 40%(区财政负担剩余的 60%)外 ,没有能力负担其他各县参加农房保险的农户的保费。其他各县参加农房保险农户保费的一半则由县级财政自行解决。对于南平市各县来讲,财政支出增加,一些贫困县甚至无力负担。
2.4 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乏。
农业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农业保险不但涉及农业生产知识,而且包括保险技术相关知识。一个合格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金融保险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当地农业发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目前,福建省农业保险系统从业人员大多缺乏农业基础知识,对农业了解较少,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保险在各乡镇地区也没有设置服务网点。由于缺少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导致农业保险服务水平较低,保险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不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3-4]。
3 农业保险立法滞后,政策性保险法律保障力度不够。
中国农业保险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保障力度不大、承保范围较小的缺点。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专门法律规范农业保险行业。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农业保险在实际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不利于推进农业保险的规范化进程推进。我国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有关于农业保险的个别表述,但是有关农业保险的立法不完备,不利于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用来规范商业保险行为,其中的规定不适用于农业保险。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不能够作为农业保险的行业法律来规范农业保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关于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概括 ,不能指导实际生产中农业保险工作进行。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导致农业保险工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业保险政策不明,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及市场在农业保险中的定位不清晰,农业保险利益各方权利、义务不清,出现矛盾时协调难度大等,农业保险立法迫在眉睫。
就福建省而言,随着农业保险的逐步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和管理。例如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能够承保的范围比较小,组织机构的数量较少,设置不符合福建省的实际状况,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定位不清晰,农业保险的主体资格不够明确,保险公司和参保农户的权利义务不详细。福建省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农业政策性保险进行管理和监督,导致保险工作开展不顺利,缺乏吸引力,推进力度不大。此外,当农户发生重大灾害时,赔付工作主要由保险公司承担。而一般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当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时,保险公司没有能力进行赔付,不但农户得不到合理补偿,还会导致保险公司破产,无法保障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刘仕。准确查勘解决当前农业保险发展的探讨[J].农技服务 ,2011,28(7):1100.
[2] 王娜,谢雨蒙,李柱石,等。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现状及进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42-15043,15050.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
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关键词: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对策建议;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08-03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与浙江省安吉、临安交界;南与绩溪县接壤;西与泾县、旌德县毗邻;北与广德、宣城相连,连接皖浙2省7县市,是典型的山区县级小市,市域面积2 487km2,总人口38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市山地5.43万hm2,丘陵15.54万hm2,平畈3.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66万hm2,水田1.43万hm2,旱地0.23万hm2。主要生产优质粮油、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等。年产优质粮油9.6万t;茶~2 350t,产值3.1亿元,其中名优茶900t,产值2.8亿元;中药材2 600t,产值1.5亿元,其中,宁前胡1 200余t,产值1.2亿元;水果4 670t,产值0.5亿元;蔬菜12万t,“菜篮子”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种植业总产值16.8亿元。
1 种植业技术队伍建设现状
1.1 机构情况 全市共有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26个,全部为全额拨款单位。其中:县级(种植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菜篮子工作办公室)3个,为独立法人单位;区域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含农技、畜牧、农机等)4个,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农委二级机构,农技人员的经费、工资由宁国市农委发放;乡级(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是含种植业的综合站)19个,为非独立法人单位,人、财、物均由乡镇管理。
1.2 人员组成情况 全市种植业技术推广26个机构总编制数114人(县级51人,区域站26人,乡级37人),实有76人(县级37人,区域站9人,乡级30人),缺编24人。其中:县级3个单位缺编6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7人,实有37人。基层区域和乡镇站缺编18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5人,实有39人。
1.2.1 实有人员年龄结构 实有76人中,50岁及以上27人,占35.53%;36~49岁42人,占55.26%;35岁及以下7人,占9.21%。其中:县级实有37人中,50岁及以上16人,占43.24%;36~49岁15人,占40.54%;35岁及以下6人,占16.22%。基层区域和乡镇站实有39人中,50岁及以上11人,占28.21%;36~49岁27人,占69.23%;35岁及以下1人,占2.56%。
1.2.2 实有人员学历情况 实有76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36人,占47.37%;大专学历31人,占40.79%;中专学历15人,占19.74%;中专以下学历1人,仅占1.32%。其中:县级实有37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6人,占70.27%;大专学历7人,占18.92%;中专学历3人,占8.11%;中专以下学历1人,仅占2.70%。基层区域和乡镇站实有39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2人,占30.77%;大专学历14人,占35.90%;中专学历13人,占33.33%。
1.3 实有人员职称评聘情况 实有76人,截至2016年12月已取得高级职称30人,待聘11人,迟聘7人;中级职称31人,待聘4人,迟聘7人;初级职称11人;高级工1人;无职称3人。其中:县级实有37人中,高级职称21人,待聘7人,迟聘7人;中级职称12人,待聘3人,迟聘6人;初级职称3人;高级工1人。基层区域和乡镇站实有39人中,高级职称9人,4人待聘;中级职称19人,1人待聘,1人迟聘;初级职称8人;3人无职称。
1.4 技术人员外借、兼职情况 全市种植业技术人员在缺编24人的情况下,编制内借用2人(编内互借),编制外借用12人,占实有人数的15.79%。其中:县级3个单位外借7人,占实有人数的18.92%;区域站外借5人,占实有人数的55.56%。乡镇站在缺编7人的情况下,仅有的30人,其中有5人为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27人兼职乡镇政务工作,比例高达90%。
1.5 工资待遇情况 种植业技术人员年人均收入4.54万元。其中:工资收入4.28万元,其他收入0.26万元。政策性“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全部到位,公积金扣缴比例为12%,公积金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配套供给。县级3个机构、4个区域站及19个乡镇站农技人员“一衔接”基本落实到位。
2 种植业技术队伍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基层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凸现出有机构缺编缺人、身兼多职、整体年龄老化、服务现代农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职称工资难以兑现导致活力不足等,与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1 有机构缺编、缺人及人员外借情况严重 因编制由县编办统一调控,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有编无人现象严重,而且得不到及时补充。乡镇机构改革和撤并乡镇,农技人员减少,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基层乡镇和区域站23个机构总编制63人(乡镇站37人、区域站26人),缺编18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5人,实有人数39人(乡镇站30人、区域站9人),缺编、缺人分别达28.57%、38.10%;县级3个机构总编制51人,缺编6人,编制内借用1人,编制外借用7人,实有人数37人,缺编、缺人分别达9.52%、27.45%。
2.2 乡镇站农技人员身兼多职问题突出 乡镇(街道)政府过多抽调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了解,我市乡镇(街道)种植业技术人员被抽调常年从事乡镇政府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占30%以上。乡镇种植业技术人员“行政化”现象严重,有60%的技术人员1a当中有2/3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种植业无关的乡镇中心工作,乡镇站实有30人中仅有3人没在乡镇兼职,兼职率高达90%。由于乡镇种植业技术人员职能的错位,从表面上看,各个乡镇(街道)都有农技队伍,实质上真正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力量却十分薄弱。
2.3 种植业技术人员整体年龄老化严重 全市种植业农技推广队伍实有76人中,50岁及以上27人,占35.53%;36~49岁42人,占55.26%;35岁及以下7人,占9.21%。推广队伍人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乡镇农技员更严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让人忧虑。乡镇农技员将陆续退休,而新的农技员并没有补充进来,乡镇将不得不面对减员所带来的困难,人手不足、技术推广难以进一步实施成为现实忧虑。更重要的是,老农技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热心农技推广工作,尤其对农村环境极为熟悉,可以应对各种突况。一旦他们退休,即便能够引进新的年轻农技员,也不能再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让年轻的农技员及时熟悉工作环境,尽快地融入农技推广工作。
2.4 技术人员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不强 全市实有76人中,90.79%技术人员为200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2000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仅9.21%。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的28人,仅占36.84%;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3.16%。约有20%左右的农技人员第一专业为非农专业,缺少中药材、果树等专业技术人才。另外,近年来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不多,且培训内容和目标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年龄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业务技能不全面,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节奏,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很难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技推广重任。
2.5 职称岗位少、聘用难,岗位工资难以兑现,导致活力不足 实有人员76人中,至2016年底高级职称30人,待聘11人,迟聘7人;中级职称31人,待聘4人,迟聘7人;初级职称11人;高级工1人;无职称3人。种植业技术人员职称岗位设置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明显偏低,受岗位职数限制,取得高级职称资格11人、中级职称资格4人不能聘用,且有高级职称资格7人、中级职称资格7人迟聘1-3a不等,职称晋升难、晋级难,职称工资兑现更难,待遇低直接影响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工作积极性。
3 对策建议
3.1 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实种植业技术队伍建设 要加大农业专业人才招聘力度,建立人才引进常态机制,每年招聘3~5人。一方面解决技术人员缺编、缺人问题,另一方面避免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增添技术队伍新鲜血液。同时,政府人事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对接联系,通过激励措施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紧缺的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专业毕业生;并建立基层技术人员补贴制度,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高校业生到基层一线从事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弥补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3.2 多方协调,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 农业是基础产业,社会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民奔小康;尽管宁国市属皖南山区县级小市,耕地面积不大,但是种植业产值占到了一定比重。因此,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种植业主导产业特点,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建设和壮大各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队伍,避免或减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外借;同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协调联系,建立乡镇技术人员业务工作考核机制。乡镇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在技术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再安排其他非专业工作,充分发挥好技术人才的作用,
3.3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实现知识更新 一要采取分类培训。针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和技术人员知识的短板,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多种方式,使农技人员了解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针对乡镇农技人员系统知识不全面的现状,开展专业知识集中培训。二要确保培训时间。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时间每年应不少于12d。同时,也必须注重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现状;原因;应对措施;浙江余姚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323-03
种植业污染是典型的隐性污染,单次污染强度浅、不易察觉,但需治理面广,与农业生产相辅性强。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以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余姚市自2007年11月开始,历时一年半,对全市辖区21个乡镇的种植业污染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取证,得出了不同区域(种植模式)的污染状况、污染物流向及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并提出了初步应对措施。
1 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1种植业历史与现状概况
余姚市是浙江省重要的产粮大县(市),历史上粮食年复种面积曾达5.33万公顷,总产超32万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高效种植模式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使种植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作物棉花、油菜种植面积日趋萎缩,春粮一度淡出了余姚市的主要冬季作物,早晚两熟制水稻生产模式也遭单季稻模式的强力冲击。与此同时,高效蔬菜(包括设施蔬菜)、林特果业面积得到了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1万公顷,单产6 390kg/hm2,总产17.9万吨。其他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有:蔬菜1.97万公顷,花卉苗木0.38万公顷,果园0.69万公顷,茶叶0.39万公顷。全市目前已形成了滨海加工型蔬菜、山区林特、沿姚江水稻和近郊花色蔬菜为区域特色的布局。随着城乡一体化三产联动不断加快,余姚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
1.2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2.1污染的形式与种类。种植业污染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化肥、农药和地膜。种植业产出的秸秆,若不合理利用,处置不当,未作无害化处理而随意丢弃,也会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富集,农药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机、无机物也容易沉积或扩散。这些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周围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造成直接污染,还往往会随着大气、水的运动和食物链进行长距离迁移,从一种环境介质扩散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影响到远离农药化肥使用地的环境与动物;有些农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施用后会以多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他环境要素中,对土壤、农作物、地下水等环境介质造成持久的污染;还有一些农药脂溶性极强,这些农药往往会通过在生物体脂肪内的积累和浓集,积少成多,变低毒为高毒,对生物体及其后代构成严重威胁;农药的残留和富集也会使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种群减少而害虫抗药性增强,加大了虫害治理难度;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对种植业活动本身所依赖的农田地力造成损害,致使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等。
1.2.2对环境的污染状况。种植业中化肥、农药、地膜的污染强度由它们的使用量、使用频率和本身特性所决定。表1和图1反映了2001~2007年度间余姚市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农药使用量变化情况。在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的同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却逐年增加。农药的使用量还与当年病虫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基于对2001~2007年余姚市统计年报和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余姚全市平均用肥量(折纯,下同)781.5kg/hm2,其中纯氮439.5kg/hm2,五氧化二磷166.5kg/hm2,氧化钾175.5 kg/hm2。氮磷钾比值为1∶0.379∶0.399,与农业发达国家氮磷钾1∶0.46∶0.36这一合理比值比较接近,只是磷稍显不足。但从总量上看,余姚市7年间平均每公顷化肥投入量已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250kg/hm2这一安全上限的3.17倍。大量的化肥流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
据宁波市有关部门对余姚江水体污染状况的测定分析,余姚市境内每年流入姚江的纯氮达2 688t,五氧化二磷305t。不同区域(种植模式)之间的使用情况也极不平衡。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滨海乡镇旱作地肥料用量最高,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依次为683.5kg/hm2、286.5kg/hm2和276.0kg/hm2,分别高出全市平均值的55.3%、72.1%和57.3%。而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等姚江两岸水稻种植区,氮肥平均用量337.5kg/hm2,磷肥123kg/hm2,钾肥151.5kg/hm2,都不及全市的平均值(见图2)。
2008年共抽样调查544hm2耕地(含园地)不同种植模式上的农药使用情况,分别对有效成分为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其他有机磷类、其他有机氯类、其他氨基甲酸酯类等共14类(种)进行了汇总分析,其中平均用量为:毒死蜱502.5g/hm2,吡虫啉45.2g/hm2,氟虫腈155.3g/hm2,丁草胺21.8g/hm2,乙草胺7.7g/hm2。全市使用农药总量接近1 600t。图3是余姚市与部分亚洲邻国单位面积上的农药使用量对比模拟图(设泰国为1)。余姚市单位面积上的农药使用量在国内、省内都居较高水平,农药使用量达23.13kg/hm2。
地膜主要用于早稻育秧和以旱作为主的设施栽培,全市年总用量约75t。其中早稻育秧应用地膜35.5t。近几年来,因推广直播和机插,免去或简化了育秧环节,使用量减少,且能基本实行回收,不存残留。残留主要集中在棉花苗期育秧护苗,瓜类、豆类等作物早春全程覆膜增温避草应用上,以滨海棉蔬区和市郊设施蔬菜基地为多,使用总量40t,残留总量约14.1t,占全部地膜使用量的18.8%。图4反映了余姚市2001~2007年间地膜用量逐年稳步增长的走势。
2引起种植业污染的原因分析
2.1种植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种植业污染防治、环保监督、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等缺乏法规依据,造成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2.2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应有素质
“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化肥的施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农药则起着保产护产、免遭病虫草鼠为害的作用。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有资料表明,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为施用量的40%~50%,钾为30%~40%,磷为10%~20%。而农药的利用率则更低,只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目标作物体上,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农田生态系统因为化肥农药的不断增加积累而严重失衡,过剩化肥农药下渗、外排至沟渠江河,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使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加剧。
2.3假冒伪劣农资泛滥,缺乏投入品流通之外的监管机制
余姚市种植业执法中队已成立多年,并且经常会同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绿箭”行动,遏制了许多假冒伪劣农资的流通。但一些不法商贩为避免查处,想方设法减少流通环节,采用“直销”进农家、到田头及各种“优惠”等手段,拓展他们的假冒伪劣农资市场。这些假冒伪劣农资含量不符规范、成分不清,还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经常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难以估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对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和技术的科研攻关
农业标准化运作、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对环境友好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2.5政府的某些惠农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污染的加剧
为保障供给总量和实施惠农政策,政府在良种、肥料等农资投入上实行多种补贴,这不仅会激励农户增加投入,扩大生产;同时,无意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环境,助长污染的加剧。
3应对种植业污染的措施
3.1抓紧开展种植业环保立法工作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抓紧开展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及农业生产投入、排放限制标准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现有相关法规条例的完善工作;逐步建立强化农业环境、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体系和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农田准投及安全追溯制度,使之能真正做到有人执法、有法可依、执法不难和违法必究。
3.2注重培训教育,努力提升农业经营者环境安全意识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公共媒体对种植业环境问题的舆论宣传与监督作用,加强对农村广大人群特别是农民的培训教育。把种植业污染的危害和原因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宣传报道,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切实提升农业经营者思想意识,并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
3.3强化农技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研究
3.3.1传统灌排条件下氮磷肥的淋溶规律摸索。研究不同灌溉制度与同一施肥水平、同一用水管理条件下,以及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水平、不同排水条件下的氮磷转化、迁移规律,拓展研究污染控制技术、污染区域修复技术等。
3.3.2合理水肥管理技术研究。提高氮肥利用率,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通过节水减少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重点研究不同条件下水、氮合理管理的技术措施,减少氮肥淋溶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田间管理制度。
3.3.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余姚市2008年已列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县(市),在水稻、榨菜等大宗作物上的测土配方工作已经启动,应抓紧研究建立不同作物、不同施肥方式、不同施肥时期的施肥量最小化和肥效最大化模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推广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缓释肥等新型绿色肥料。
3.3.4主要农药在主要作物、土壤、水体中的积累、降解与持久性研究。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精准施药技术;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和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
3.3.5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积极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燃料、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切实提高回收率。
3.4加强农资监管体系建设,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投入
这一点可与种植业立(执)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仅要查处假冒伪劣农资的流通,也要对假冒伪劣农资的使用者进行说教处罚,彻底消除假冒伪劣农资的生存空间。
3.5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绿色扶持政策,促进绿色生态型生产
按照甘价监综函[2009]05号《关于开展当前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抽组人员,以5名向国家推荐的农村价格信息员为主,分别深入南湖镇贾门村、柳梁乡吊咀村、朱店镇三合村、良邑乡李咀村、盘安乡湾李村,向30户农民通过组织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关于农民农业生产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
1、粮食种植情况。调查户中,60%的农户春播面积与去年持平,30%的农户面积增加,10%的农户播种面积有所减少。2009年1月我们通过对全县农产品调查户种植面积调查,主要常规调查品种中,冬小麦种植面积预计与去年相比降低8.3%,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持平,油菜子增长60.4%,胡麻增长37.5%,洋芋播种面积增长7.3%。从种植总量上看,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年和08年比重分别为51.8%和57%,09年预计为52.3%。而油料作物、玉米、洋芋、果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农户种植意向。60%的农户更倾向种植经济作物,40%农户倾向粮食作物。影响农民种植意向主要有个因素。一是价格因素。*年11月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粮油价格的波动,主要农作物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尤其去年以来,经济作物的胡麻和油菜均价上涨达40%和43%,小麦价格上涨16%,洋芋收购价格上涨35%。农民生活主要副食品的胡油、菜籽油价格也一路上涨,主要农作物的价格的波动直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二是比较收益因素。我们统计,去年以来,我县调查玉米平均产量416公斤/亩,总产值637.7元/亩,成本利润率36.8%。而小麦产量平均仅188公斤/亩,总产值366.4元/亩,成本利润率26.7%。玉米种植收益优于小麦。胡麻种植由于气候因素,产量几年来难以增加,但由于今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因素,农民种植不降反增,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虽然我县群众不喜食用,但因菜油价格上涨,这几年种植产量稳定,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洋芋也因这两年秋季雨水合节,产量增加,收购价格上扬,越来越成为群众变现的主要来源。随着乡村道路改善和农村市场建设日益完善,玉米、洋芋等农副产品变现容易,农民现金收益增加。
3、目前市场尿素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经我们监测,今年春播以来,尿素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9.3%左右。
4、种子价格。由于春播主要种子品种中的优质玉米种子价格保持稳定,所以种子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5、农业水费没有变化。
6、农村外出务工返乡情况。73%的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23%的被调查者认为少。认为变化大的占4%。由于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输出人数在10万人左右,但由于劳动力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属于苦力型,主要流向宁夏银川、内蒙、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
二、关于农村消费情况
1、关于家庭收入来源。认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的各占23%,养殖业和农村工副业各占26.6%。调查显示劳务输出和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家庭收入。认为与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减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于受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家庭收入并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由于近期生猪价格下滑,养殖户对收入没有信心。
3、对家电下乡政策知道的情况:占26%的人认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由于我县家电下乡政策从今年1月份启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群众熟知程度不高。对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别达到26.7%和53.3%,暴露出农民对知晓国家政策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欢的家电下乡品种:电视机占60%,洗衣机占37%,计算机占3%。电视机、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电器仍是下乡家电的热选品种,而电脑、电冰箱等却甚少有人问津,反映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层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开支:依次为孩子上高中大学支出占27%、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占25%、购买家电等日常用品支出17%、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医看病和婚丧嫁娶及人情往来支出各占5%。表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农村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基建费用高。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大力改善,但与城镇相比整体水平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设施少、文化娱乐设施少、有线电视不能普及等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5?12”大地震后,机红砖、机瓦、钢材、沙石等价格一路上涨,人工费也同时上涨,加重农民修建负担。
2、农资价格上涨,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上涨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的主要原因,每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及时”跟进,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市场放开经营后,供应渠道混乱,监管难度加大,农资商品品名、规格、含量等标准混乱,尤其是我县的磷肥品种,让农户在购买时无所适从。假冒伪劣农药、化肥仍然侵害着农民的利益。
3、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推广有限。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农村面大量广,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难度大。尤其我县10万劳务大军的劳动技能培训,大范围培训有一定困难。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由于改制因素,供销、商业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小五金、小家电、日常用品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镇而言趋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上的丰欠年和养殖业的价格大起大落,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使农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了捂紧“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促进农民消费,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对农民种植意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二要积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建立规范的农资质量监督体系和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首先要严把源头准入关,对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其次要严把市场监管关,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对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质量监管;再次要采取一定的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任意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避免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发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同时要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农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根据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预报预警制度,病虫害预报预警要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把科普知识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每一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