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第1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一、巩义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巩义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经过我院师生长达一年的的调研活动,发现巩义市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大量的问题,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具体归纳如下。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巩义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巩义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目前全市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支持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支持力度不足,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二)旅游知名度不高

根据前边对巩义市旅游认知度的距离递减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阐述,巩义市整体旅游知名度不高,不能有力的吸引外地游客把巩义市作为其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完善

巩义市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有明清豫商文化、杜甫文化、北宋文化、佛教文化、戏曲文化等等,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也是有溶洞景观、红叶景观等等,但是这么多的旅游资源,到底哪些是真正具有特色的,哪些是真正能够代表巩义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的,哪些是有望能够打造成为未来巩义市级别相对较高的知名景点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方向。

(四)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急需完善

根据我们从三月份到九月份对巩义市各大景区以及酒店进行的长达七个月的问卷调查发现,巩义市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几大要素方面存在乐匚侍猓亟待完善。

二、巩义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政府摆正位置,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正确的作用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做出导向性,给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规划。巩义市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进行大方向的把控,进行引导,而真正的管理权应该交给旅游企业,由企业来做出自由选择,有助于实现旅游业规模化、规范化的迅速成长,真正实现巩义旅游业的“BTB”模式。

(二)进行区域协作,联合开发,发挥“竞合”效应

巩义市向东与郑州市、开封市相连,向西与洛阳市相接;往北与焦作市温县相连接;而南面则是登封市。巩义市夹在这几大知名旅游城市之间,其竞争力不容乐观,既没有洛阳、开封、郑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也没有温县的太极文化,更没有可以与登封的少林寺相媲美的景区。基于这样的市场现状,再结合游客的旅游心理特征,巩义市作为后起的城市,应该通过梳理自身的旅游资源,挖掘独特性,避免拿自己的弱势去PK竞争对手的优势,挖掘别人没有的资源,努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合作。巩义市可以大力推进嵩阴峰景区的滑雪旅游和竹林长寿山的温泉旅游,和周边各市形成资源互补,夹缝中求生存,从而实现“竞合”效应。

(三)加大营销力度,转变营销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巩义市应向其他城市学习,创新营销模式,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多管齐下的方式,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使我们的优势资源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让外地人了解、接受,从而形成认可。巩义市应该把旅游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造巩义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首先,巩义市要树立“旅游自信”。在营销过程中要坚信我们的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值得广大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其次,做好营销受众群体的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巩义市旅游局应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每一种旅游产品,根据其特征和顾客群体的不同,所选取的宣传地域和宣传形式也都应有所不同。

最后,进行营销方式的转变。巩义市财政可以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的宣传促销,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四)旅游企业做好产业支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住宿业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三大类旅游企业做好带头作用,是巩义市旅游业能够顺利起飞的先决条件。

1.交通先行。巩义市要朝着中原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方向迈进,就必须解决交通问题,做好交通规划。

2.住宿跟上。巩义市目前需要增加的并不单纯是星级乃至高星级酒店的数量,因为星级酒店的入住率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淡季剩余现状,一味的增加数量只会加剧这种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增加特色住宿的供给。挖掘巩义的住宿特征发现,在周边几个城市中,巩义的窑洞资源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巩义市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时不妨鼓励当地农户对自家的窑洞进行改造,旺季接待游客,增加住宿供给,淡季自己居住,减少剩余。

第2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旅游 旅游业 发展前景 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风景如画来,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旅游业的建设,各大文化景区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短短几年内旅游业便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国家。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的地方建设。积极完善旅游业相关制度,保障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出去旅游,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业经济性,我国于一九八五年进行了旅游体制改革,使旅游业转变成了经济产业,旅游业开始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并且随着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密切,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旅游市场,更进一步刺激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初期,外国来华旅游客人数已超过一千三百万以上,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足以证明我国旅游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一九九年后我国旅游业达到了第一次发展高峰,短短几年我国便迅速成为了世界旅游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二零零二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家,居亚洲首位,旅游业年均创收五千五百六十六亿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四。在旅游业空前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带动了其相关联跗属产业的发展,使得住宿、食品、交通、文娱等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发展。从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只有在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才会有稳定客源,旅游业的发达代表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这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健的发展状态。但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监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却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导致我国旅游市场中存在着一些黑旅行社,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来缓解压力,使身心得到休息。现代旅游中游客享受的是心情的放松、美食、特产、文化元素等内容。旅游业的快速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从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将来旅游业必然成为第三产业支柱产业。随着游客对旅游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更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趋势,城市游、乡村游、风景游、景观旅等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旅游资源的丰富满足了不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游客便可根据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旅游资源。有学者预测二零二零年旅游产业总值将占我国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以上。由此可见,旅游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因此,我国应加强旅游业建设。想要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我国必须加强对旅游业的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我国旅游业环境,保障旅游业规范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保护游客利益。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旅游业管理制度,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依法取缔非法或没达到标准的黑旅行社,避免游客受到这些黑旅行社的侵害。这些黑旅行社不仅污染了旅游市场环境,更阻碍了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扩张,旅游资源开发已经过度,并且开发中又加之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并且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旅游活动范围和程度,已远远超出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想要将旅游业持续发展下去,我国应该积极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生态旅游既创造了经济利润,又兼顾了生态和社会利益,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佳形态。所以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避免对生态造成破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对景区生态的污染。未来我国旅游业将向着生态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3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综合交通体系;旅游交通;合肥旅游

1引言

在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构成要素中,交通作为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之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旅游者从居住地向目的地完成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保证。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行为的发生,没有交通体系的完善就谈不上旅游业的大发展。目前,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已从“饥渴型”向“温饱型”、“享乐型”发展,旅游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体系构建的意义尤显重要。

根据保继刚和楚义芳的研究,旅游交通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游过程可分为3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地到风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1]。外部交通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大,其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由于克服外部交通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外部交通的舒适与否对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完整的交通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体现,包括航空、铁路、公路等。在不同的地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有不同的方式,在某些地方甚至还体现为水运。目前关于旅游交通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有:有关城市内部旅游交通体系的完善研究[2];区域内部交通方式对旅游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从理论上探讨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4];某种旅游交通设施对旅游者的影响[5]。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探讨某种单一交通方式对旅游业的影响,如青藏铁路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6]、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7]、京九铁路的开通对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促进作用[8-10],而整个交通体系对具体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却鲜有研究。

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加强交通建设是适应旅游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然而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现在整个交通体系的完善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目前情况下重视研究整个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因此,本文以合肥地区交通体系的建设为例,研究其对合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2合肥旅游业概况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km2;市区总面积838.52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km2,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km2。合肥地处皖中,地理位置优越,又是省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年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现为:城中汇成片,城郊连成带,远郊聚成块,而且成同心圆状分布,由老城区向郊外扩散成核心圈、城郊圈、远郊圈3个圈层[11]。具体旅游资源的分布见表1。

表1合肥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

区域类型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合计

地文景观14218

水文景观542213

气候生物景观11--2

历史遗产8133125

现代人文吸引物353--38

抽象人文吸引物2---2

旅游服务未列未列未列未列未列

合计52257488

注:①“巢湖”境域分别在合肥、肥东、肥西各计1次,故总数达88个。②表中数据是合肥市旅游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合肥市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数据。

从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品味上看,市区资源点数量多、密度大;郊区和郊县数量少、密度小;市区的资源以历史和现代人文类型为主,郊区、郊县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较为突出的是以历史名人为底蕴的名人文物和遗址、遗迹;自然旅游资源以水文景观突出,突出的是巢湖,它的面积广,离市区较近,可开展多项水上休闲活动。就其旅游资源而言,合肥有山有水,但山上旅游品质都不高;有名人古迹,但文物遗存规模都不大[12]。

3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合肥旅游业影响分析

3.1合肥的交通基础及未来交通网络的构建

在公路方面,到2005年合肥市全境内高等级公路里程达1045.6km,其中高速公路214km、国省道公路369.3km、重要县道462.3km。随着合六叶高速2007年11月28日全线通车,以及于2008年年底即将通车的合淮阜高速路的修建,合肥四周将形成以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六高速、合淮阜高速等高速公路组成的环城公路圈;同时,206国道、312国道从合肥穿过,合肥已成为重要的区域交通中心。

在铁路方面,合肥市有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厦门等地的直达快车。随着合宁高铁于2008年4月18日通车和合武高铁的相继铺建,从合肥至南京仅需45min,合肥至武汉的行程也在2h之内。沪汉蓉铁路和宁西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合肥成为全国性的铁路交通枢纽。

在空运方面,现在正在使用的合肥骆岗机场最大吞吐量为750人/h,年设计旅客吞吐量为150万人次。随着合肥的大发展,骆岗机场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求,2004年9月安徽省政府首次提出建设合肥新机场。新机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附近,定名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距离合肥市中心直线距离31.8km。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按照4E标准建设,可供世界上目前已投入商务运营的所有飞机起降,2010年将完成首期工程,设计到2020年目标年吞吐量将达到95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2.24万t,年起降10.04万架次,高峰时达3400人次/h。在水运方面,合肥港是规划中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并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合裕航线是合肥通往长江的唯一重要水运通道,这条黄金水道将成为合肥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2006年11月合裕航道整治工程全线竣工,完善了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犹如把合肥搬到了长江边。

这些重大交通项目都将在2010年前后完工(图1)。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港口将构成立体综合交通,一方面增加了合肥经济社会的吞吐能力,为合肥市建设拓展了新通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奠定了合肥作为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对合肥市的旅游业来说将会产生一次突破性的飞跃。

图1合肥交通体系图

3.2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对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进一步突显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目前,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这一方面与合肥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区位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合肥的旅游资源特点有关,但这并不影响其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虽然合肥不像黄山、青岛、苏州那样的旅游名胜城市,但是衡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标准是综合吸引力和旅游接待力,并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规模或数量。旅游名胜城市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和存在的条件,它必然是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中心城市的前者除了拥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政治文化中心、空地交通枢纽、旅游接待设施齐全等条件,因此它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集散地。合肥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扩大了它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辐射力。合肥市在旅游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品牌战略,打造旅游的拳头产品”,重点打造包公和李鸿章名人文化、淮军文化、环巢湖综合旅游带;“合巢”联手,将巢湖建成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和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旅游的舒适度,增加了合肥旅游的吸引力,这些将推动合肥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强化了合肥市旅游集散地的积聚效应,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

扩大合肥市旅游腹地: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强化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借景旅游提供了可能性。合肥的旅游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肥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传统旅游资源的不足以及规模和体量偏小,这就要求合肥在发展旅游业时另辟蹊径,借景旅游。合肥地处皖中,周边资源密集,品味也较高,北有凤阳明皇陵与中都古城、寿州古城和亳州古城,东有滁州的琅琊山,西有大别山的天堂寨景区,南有万佛湖、天柱山景区以及大巢湖景区,江南还有黄山、九华山和徽州古民居。黄山、九华山、徽州古民居是世界遗产,其中黄山还是双遗产;亳州、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琅琊山是4A级旅游景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把这些景区、景点与合肥串联起来,借景发展,形成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对外交通的改善是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会加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互动,有助于提升合肥市的旅游业,加快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大大缩短与“长三角”的时间距离,而“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最强劲的旅游输出地,合肥要想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品质,不但要发展初级的观光旅游,还要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为这些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新机场的搬迁扩容、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水道的疏浚、城市内部交通的完善等本身就是城市魅力品质的体现。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城市品质的提升促进了旅游品质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升级又彰显了城市的魅力,彼此之间相互促进。

重视潜在的影响: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无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车辆、飞机的尾气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将会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冲击。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会带来大量的游客,蜂拥的游客若集中于某些景点景区,则会对该景点景区产生较大的压力,甚至是破坏。当然,随着交通体系的完善,也会方便本地游客的出行。合肥临近的是旅游业发展相当成熟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合肥乃至安徽的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合肥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不到位,就会对本地的客源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发达的外部交通将会使合肥成为旅游集散地,如果合肥不能借助交通体系的构建发展本地大旅游,那么合肥也只能是看到“过客匆匆”,上演“只见客流,不见客留”的尴尬局面。当我们看到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合肥旅游业发展带来积极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给合肥旅游业带来的冲击。

4新形势下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4.1继续完善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

在提升外部交通的同时,合肥也要发展城市的内部交通。随着金寨路高架桥的开通、长江路的拓宽,以及城市内部其它道路的修建,合肥市内部交通的通达性大大提高,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连接更为畅通,各个景区将无形合并,壮大景区的实力。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存在着点多、面广、体量小的特点,必须通过对旅游景点景区进行整合才能做大做强。如何整合呢?通过交通联系的增强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4.2打造拳头产品,推进品牌战略

目前合肥市的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因此需要找准其优势资源,打造其拳头产品,打响品牌战略。合肥作为“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可大打历史文化牌,特别是包公文化牌。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合肥现存的包公文化景观设计的战略层面较低,仅局限于园林和文物领域,未能发掘出包公文化内涵中真正动人心魄的文化力量。目前游客对合肥的包公文化旅游产品游客之所以不感兴趣,主要是内容展示少,形象太苍白,不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因此应深挖包公文化内涵,打造出属于合肥自己的旅游品牌。

4.3合纵连横借景旅游战略

合肥本地旅游资源的品质对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发掘本地旅游资源为主的同时,需借助与合肥相接壤的六安、巢湖、滁州、淮南等地的旅游资源《,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皖中5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13]。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品味高,一旦与合肥联合发展之后将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4.4高端旅游市场的开拓战略

合肥背靠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合肥发展商务旅游提供了基础。商务旅游者是一个高消费群体,是旅游市场的高端市场。高端旅游市场的开拓取决于城市整体的经济活力及由此而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另一方面,商务旅游又可大大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合肥缺乏“名山大川”类的传统旅游资源,发展高端旅游市场是合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举措。东莞市是一个传统旅游资源相对不足的城市,但他们依靠地区产业发展的商务旅游振兴了旅游业,合肥可借鉴东莞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4.5大力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战略

一提起深圳就想起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一说起潍坊就想起风筝,但说起合肥就不能使游客立刻联想其特色,可见合肥目前的城市形象定位并不明确。2001年,合肥市旅游局委托中科院地理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的《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把合肥市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教、文化旅游名城”,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为“包公桑梓地,黄山北大门”、“包公故里,江淮科教城”[14];2005年又委托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编制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该规划将合肥形象定位为“包公故里,滨湖名城”;对本市,定位为“美丽合肥,休闲都市”;对本省,定位为“包公故里,魅力都市”。整体形象宣传口号为“包公桑梓地,滨湖生态城,黄山北大门”;省内宣传口号为“安徽人游省城”;市内宣传口号为“合肥人游合肥”[15]。可见,合肥的城市形象定位既不明确又不断变化。因此,合肥需要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并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让旅游者了解合肥,记住合肥。

5结束语

合肥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正在构建之中。随着这些重大工程到2010年相继完工,有关的影响将逐步得到印证,相关的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出来。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合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地区旅游业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未来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89.

[2]NkdolaosDritsakis.Co-integrationAnalysisofGermanandBritishTourismDemandforGreece[J].TourismManagement,2004,25(1)∶111-119.

[3]MarcialPincus.SustainableTourismPlanningandTransportationinTexas[M].SWUTC/99/167107-1,1999.8.

[4]来逢波.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6,7(11)∶85-86.

[5]周蓓,孙华程.九黄机场对九寨沟国内旅游者结构与行为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3)∶286-290.

[6]朱弘,谢涤湘,刘迎华.青藏铁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地理,2005,11(6)∶910-914.

[7]张红贤.旅游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J].区域经济,2006,(454)∶273-274.

[8]黄志刚.京九铁路对江西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7,1(1)∶37-40.

[9]叶岱夫.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地区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热带地理,2000,3(1)∶48-52.

[10]邓世文.京九铁路与井冈山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9,4(2)∶116-119.

[11]张浪.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7(4)∶41-43.

[12]章尚正.论合肥市的大旅游发展战略[J].合肥学院学报,2004,6(2)∶45-50.

[13]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Z].2006∶9.

第4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济宁地区;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济宁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830万,下辖曲阜、兖州、任城、梁山、微山等12县市(区)。济宁既是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又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达7000余年的济宁文明史,既见证了济宁地区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又为800万济宁人民遗留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济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一、济宁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

目前济宁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依据区域城市布局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文西武、南湖北水、中古运河”的分布格局。

东部以孔子诞生地曲阜和孟子诞生地邹城为主,发展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孔孟文化旅游,代表景点有曲阜“孔庙”“孔府”与“孔林”及邹城“三孟”。

西部以嘉祥为依托,以素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称的武氏祠为载体,努力充实丰富汉碑文化及石雕艺术,着力打造“中国石雕之都”。

南部以“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微山湖为依托,积极开发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打造微山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及北湖度假旅游区。

北部以水浒英雄的故乡梁山为依托,并积极联系区外(济宁地区)的郓城、东平、阳谷等县,充分发掘水浒文化资源,共同开发水浒文化旅游区。

中部则依托有“运河之都”之称的济宁市中区及任城区,重点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区,丰富运河文化内涵,发展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

除以上极具代表性的主要旅游名胜区外,济宁地区还有邹城峄山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济宁梁祝墓、任城王墓、微山南阳古镇、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等享誉海内外的旅游景点。

二、当前济宁地区旅游业发展瓶的瓶颈

虽然济宁地区旅游业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布局合理,却因区域整合能力较弱、行政分割管辖、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能力较差、传统儒家文化拖累等多种因素制约,旅游经济始终无法协调有效发展,难以做大做强,也未能发挥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导致济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制约济宁地区旅游业发展瓶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行政分割管辖

济宁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分布于下辖的曲阜、微山、邹城等各县市,各旅游景区分属于所在地方政府管辖。而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一,发展定位不同,发展规划各异,同时各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沟通联系,严重削弱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协调整合能力,限制了地区品牌的塑造,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孔孟文化旅游区的曲阜、邹城两市为例:因自身自然资源匮乏,曲阜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倾力发展“三孔旅游文化”,打造中国儒学文化之都,重点发展旅游经济,而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邹城,却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意图建设能源产业基地与循环产业示范基地,而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两地的城市发展规划,虽并无冲突,但也缺乏统一协调规划,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两地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2、信息化的缺失是导致旅游业发展失衡的诱因

目前,济宁地区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所属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县市政府、各旅游风景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同时信息传播体制僵化,而且这种信息传播也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2],无法形成各县政府决策者、各旅游区负责人的交流反馈机制,不利于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科学决策,同时信息有效性较差,宣传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较弱,各地方政府及景区缺乏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系统采集机制,旅游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较弱。同时缺乏对景区宣传的重视,旅游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资讯,旅游信息更新缓慢,信息不完整,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较低,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3、结构性调整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失误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结构性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济宁地区结构性调整的滞后性是阻碍济宁地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济宁地区的整体城市定位,经历了由资源城市――旅游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频繁多变的城市定位规划,不仅严重拖累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济宁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和具体配套措施。济宁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是常规性调整,没有制定长远战略性和可预见性的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也缺乏统一发展方针的指导,旅游经济在区域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济宁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弱势。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档娱乐性建设滞后

目前济宁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交通网络,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比如济宁曲阜机场航班起落架次及国内航线稀少,机场通往济宁市区及曲阜市的主干道毁损严重,给广大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此外因济宁各旅游景点多分布于各县市,但通往微山、梁山等县市的交通条件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这些景点的旅客人数,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济宁地区的高档次酒店及娱乐服务设施稀少,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游客的要求。因曲阜“三孔”等旅游景点具有全球知名度,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高收入人群前来祭孔拜祖、旅游观光,但因缺乏高档次酒店及相应娱乐服务设施,造成大批高消费游客游览观光完毕后直接转道济南等地留宿消费,对济宁旅游业来说不啻一种收入损失。

5、儒家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济宁地区做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气息厚重,心态趋于保守。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历史负担。以儒家文化为载体的济宁人文传统主要表现在循规蹈矩不善变、仁义至上不言利、吃苦耐劳少机敏[3],并且普遍缺乏一种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条件下,能吃苦善耐劳的济宁人民缺乏一种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魄力。从这种程度上讲,传统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济宁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加快济宁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1、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科学、长远规划与城市定位

首先要根据济宁地区的实际发展前景与发展状况及中央政府、省政府的发展规划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连贯的、有前瞻性的长远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同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旅游业的发展置于地区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地位。此外要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加强下辖各县市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定统一的旅游业发展合作规划,塑造统一的地区旅游品牌形象。

2、加快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档娱乐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济宁曲阜机场的扩容改造步伐,增加机场航班及航线,整修机场通往济宁市区及曲阜市的快速干道,同时加快京沪高速铁路曲阜站周边交通布局建设,修建连接车站及各县市城区的主干道,此外要改善目前各城区通往各旅游景点的交通状况,形成合理完善的交通布局网络。其次要适度增加济宁及曲阜城区的高档次酒店数量,改扩建一批符合国际潮流的高档次酒店及娱乐消费场所。同时加快济宁游乐园与百花公园的整合,完善北湖度假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各旅游区的服务水平。

3、加大对旅游宣传的重视程度,整合各县市的宣传资源,打造共同的地区旅游品牌

济宁市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宣传的重视程度,改变目前各县市在宣传工作上的“单兵作战”态势,统合地区的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与强度,争取覆盖网络、电视、媒体等所有宣传领域,将“曲阜三孔”、“水泊梁山”、“运河之都”等旅游品牌统一融入“济宁旅游”这一共同的地区品牌之中。

4、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及传统认识,加强对旅游经济的重视程度

济宁地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把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推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步骤,积极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克服传统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改变那种小富即安的保守心态,树立一种正确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形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济宁―百度百科[EB\OL].baike.省略/view/18385.htm?fr=ala0_1_1.

第5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旅游;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22-1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愈加多样化,从而使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土著居民居住区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民族旅游是一条投入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率高的扶贫之路。各民族地区亦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发展。民族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具体来看,内蒙古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11%:云南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丽江、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到50%以上。目前,民族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民族旅游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带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下面具体分析旅游业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其消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稳定繁荣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产业问题,更是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活动交流的重要形式。我国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众多民族自治州(县)等。地域辽阔而且大多处于边疆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间居民的相互交流、沟通,进而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融合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民族落后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并促进市场化商业意识的觉醒。富民强边不仅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而且能够反作用于民族旅游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进程。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欠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交通不便更成为阻碍民族地区发展的桎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级和发展速度,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先后安排无偿中央国债资金13亿元.用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85个项目分布在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占资金总量的70%。在国家西部旅游投资专项贷款的支持和带动下,旅游专用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公路里程达到15万公里改建、扩建和新建机场20多个,并开创性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极大地便利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民族地区的航空网络、铁路和公路网络、水路系统都得到空前改善,基本形成了能够满足现代旅游需求、完善旅游接待体系的立体旅游交通综合体系,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也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加强了居民之间合作互助意识,并且促进了接待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加快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建设进程。

(二)消极影响

1.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虽然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益。但由于对科学规划的认识不够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导致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具体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改建、扩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原有生态环境,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旅游景观景区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如有“滇中明珠”之称的抚仙湖景区,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张乱贴,使湖滨优美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大量游客涌入给当地带来各种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

2.旅游开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阻碍。近年来,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进程快速,本土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不容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为开发旅游业,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比如,构成黔东南主要人口之一的侗族是一个拥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在旅游发展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甚至为了适应外来游客的语言沟通需要,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说当地语言,也已逐渐遗忘了本民族的习俗而被“汉化”。他们在充满商业气息的氛围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文化发展逐渐走向单一,逐渐丧失了被视为人类进步象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令人担忧。

第6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满洲故地 生态文明 和谐旅游 旅游资源整合

一、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洲故地”的旅游业发展情况简述

1. 新宾基本情况介绍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国土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全县共辖16个乡镇,320个行政村。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宾县成立新宾满族自治县,也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满族自治县。新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基业,因此新宾成为满族的故乡,满清王朝的发祥地。目前该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被誉为“满洲故地”。

2.新宾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发展优势阐述

新宾地处东北植物系和华北植物系交汇处,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是辽宁省的绿色屏障和立体资源宝库。境内土壤、水和空气全部符合绿色产品生产要求,中国林蛙、野山参、陆地香菇、鹿茸被誉为“东北四宝”。人文资源独特,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城等县级以上文物239处。又有国家级猴石森林公园、“辽宁屋脊”钢山等自然景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宾近年来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并实施了“农业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战略,做出《关于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三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的龙头和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倍增计划和旅游强县目标。

二、查找旅游业发展不足、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可行性论述

1.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论证

从大局来讲,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族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遍布全国,许多地区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当地有着较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这既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也对我们追求各民族平等、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宪法要求“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新宾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远景依据。

就旅游业发展自身而言,《2007―2008年旅游业市场分析报告》中提到了“从投资环境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旅游业必将成为新时期的优势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一支名葩,旅游经济发展尤其要关注民生,着重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旅游需求、就业需求以及发展需求。

对政府(government)、企业(company)、民众(people)这些微观群体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对于普通的游客和经营者而言,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富有特色的民族旅游业,饱了游客眼福、口福,富了经营者的钱包、腰包,这是“双赢”的好事情。对于地方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就为地区品牌建设和经济建设做了无声的宣传,就可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发展地区生态文明和搞好“四位一体”建设、形成特色链条经济做好铺垫。

2.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可行性分析(WOT)

PEST分析。从政治(policy)角度看,新宾发展民族特色旅游顺应民心、反映民意,尤其在巩固国家政权、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economic)方面,新宾以旅游为主业配套建设了中国北方根艺市场、东北香菇市场等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建成了兴京宾馆、启运宾馆等星级宾馆,兴京、交通、腾飞、紫薇、方圆5家旅行社,旅游行业规模基本形成,这样以旅游业驱动餐饮、娱乐、休闲等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建设特色产业链条经济,这样具有示范效应;从社会(society)角度,安居乐业、乐得其所的调研心得让我们感佩许久;实际技术(technology)上,政府的探索、民间的支持、商业的诱导、学界的成果、个人的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宾“生态文明”、“和谐旅游”建设的累累硕果。

SWOT分析。从优势(superiority)角度看,新宾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是“满洲故地”,他处难以匹敌;从劣势(weaken)上看,新宾围绕“满洲故地”建设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将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从机遇(opportunity)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休闲经济、假日经济方兴未艾,正是大有前途的辉煌时机;从威胁(threaten)角度看,景点重复建设、缺乏品牌保护、特色未见浓郁,都会使我们的新宾旅游业发展面临危机,过度依赖旅游业,甚至会威胁地区经济腾飞。

三、发展好“满洲故地”文化、推进新宾生态文明和和谐旅游建设的若干构想

通过对旅游业相关群体的走访,我们认为,造成新宾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当地旅游新建景区满族文化气息淡薄,旅游项目民族特色不突出,缺乏品牌意识、名牌意识;过分依赖原有的基础设施,游客游览项目基本局限在对建筑物的参观上;知名度低,美誉度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生态旅游概念不明显;与外界交流较少,不能形成特色对比和良性互动,等等。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以新宾民族地区特色为优势,加大对该地区旅游行业和产业的公共关系宣传。抓住地区独有的文化背景,打出旅游品牌、旅游名牌、文化品牌,注重本地区的文化品牌保护。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广泛宣传倡导“满族文化”为主的和谐文化,构建浓厚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文化氛围,试点“满族文化品牌”整合和保护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的民族友好城市。

2.在旅游区适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建立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体系。要在推进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旅游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与发展旅游相和谐。

3.加强当地治安、交通、文博、科考等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工程建设。营造好健康优越的旅游文化氛围,学习和借鉴北京、大连等先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经验,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全县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轨道。

新宾满族自治县应当充分利用好“满洲故地”的独特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搞好地区旅游资源整合,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和和谐旅游建设,走出符合自身特点、顺应生态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色科学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永续发展。

第7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二者在目标、主体及扶持政策上存在许多交互点和相同点。

(一)目标和任务一致性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旅游业是在利用本地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两者都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区域的发展差距,保障社会就业的充分性。

(二)主体一致性

第一,二者所涉及到的主体基本一致,都包括调控主体、参与主体、中介组织和监督机构等。第二,各个相应主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基本一致。政府起到扶持和调控的作用;农户和社区居民主要发挥参与服务的功能;监督机构和旅游协会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企业组织连接了对象和市场。第三,二者主体参与的前提和意愿均是因为和谐社会建设及旅游业发展能带来各方面的效益。中新网贵州频道2013年4月15日报道,贵州省旅游业在过去五年全省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平均增幅分别为29.4%、27.9%,大力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据省假日旅游办汇总各地统计数据显示,仅清明小长假实现旅游总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29.2%。①在贵州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旅游收入对贵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政策的相互衔接

《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32号中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要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贵州省旅游条例》指出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很多政策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两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二、贵州省和谐社会建设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与其文化融合程度不够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且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没有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变成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优势。目前看来,贵州省并没有深度挖掘贵州的酒-茶文化、遵义的红色文化、黔东南的民族特色,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与贵州省文化必须相互统一,不能相互脱离,各行其是。

(二)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待优化

近年来,尽管贵州省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着经营体制不畅、权限不清、利益冲突等矛盾,形成了景区多头管理,[1]政企不分、缺乏市场化的管理机制,造成旅游资源的不公平竞争,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下。并且由于旅游产品是公共性产品,各行各业纷纷涉足,造成旅游市场供过于求的不良局面。

(三)旅游业结构单一,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业一个明显特征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主体(游客)的选择性,随着全国乃至世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供给明显大于旅游需求,导致旅游者的选择性(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的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分散的景点信息。[2]第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单一型的观光旅游产品阻碍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而贵州省大多数景区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观光旅游层面上,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缺少长久吸引顾客深度参与的互动体验旅游产品。第二,贵州省属于西部地区,相对不发达,许多管理部门水平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服务大众意识,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服务管理监督机构。旅游市场混乱,游客的安全和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些都破坏了和谐社会建设中贵州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降低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品位,影响了人与人和谐相处关系的形成。

(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贵州省旅游产业地位仍需提高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仍然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1.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旅游业是一门集历史、地理、人文、语言、艺术和环境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3]贵州省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据分析,目前贵州省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2.缺乏资金的投入,旅游业宣传力度不够。第一,随着改革开放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总体来说贵州省仍然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财力资金有限,而旅游业本身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政府投资方面能力有限,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投入该省旅游产业的水平急需提高。第二,随着贵州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旅游业出现了快速良好发展,但是贵州省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中小景区众多,龙头景区较少,缺乏有效的整合,品牌效应差。具体来说,“黄果树”瀑布驰名中外,却只有这一种产品冠名;人人皆知洛阳牡丹甲天下,却不知贵州省毕节市是杜鹃王国。从此角度来看,贵州省2014年第8期下旬刊(总第562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8,2014(CumulativetyNO.562)旅游业利用品牌效应的力度亟待提高。

(五)旅游产业交通设施不便利

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战略的需要,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强。贵州省运输通道建设明显滞后,不适应资源开发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不上去,旅游更无从何谈起。(六)旅游业发展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结构改变、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调、文化冲突加剧、传统文化湮灭等问题:随着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工改造,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游客丢弃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的游客不文明行为;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旅游业发展对当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如黄果树瀑布下游7km处的天星辰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玻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似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之美。[4]

三、促进贵州省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旅游业与旅游文化的紧密结合

强化文化理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第一,以喀斯特地质山水风光为基础,经典的遵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为载体,多样化的黔东南民族风情为着力点,铜仁的佛教文化为支撑,带动酒文化、乌蒙文化、屯堡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掘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的精神意蕴、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第二,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为重点抓手,整合演艺资源,发掘特色演艺;如利用“好花红”这首出名的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荔波茂兰的绝美、都匀毛尖的香气、平塘掌布的神奇、水族文化的惟一,打造黔南“好花红”的丰富文化内涵。[5]第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行业优势,积极申办博览会、交易会、花卉展等,并以此为平台凸显贵州省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贵州对外开放,促进贵州省与各省的交流合作,从而更好地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二)遵循旅游产业规律,健全区域旅游创新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旅游产业的形成规律与演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区域旅游创新机制,推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创新进程,对于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十分重要。第一,贵州省应坚持“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专业的旅游产业发展组织。第二,进一步梳理旅游行政管理中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政府对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第三,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如贵州与海南旅游创新合作,定期组织旅游集团研究旅游产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规划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实现服务手段信息化,[6]服务品质人性化。第一,丰富营销手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宣传叠加效应。第二,借助媒体加强影视制作,依托贵州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吸引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影视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和品牌节目。央视曾热播的《奢香夫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毕节,贵州省应以此为契机,拍摄更多类似于此的剧作。第三,统筹建设数字旅游查询系统和网上预订系统,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异地游客,满足游客个性化服务需求。第四,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机构、安全保护机构和医疗机构,配备安全保护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优质服务,切实维护景区秩序,保障游客旅游安全。

(四)注重旅游人才培养,设立旅游发展科研基地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和谐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应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第一,院校培训和定岗培训相结合,邀请高校、专业机构资深专家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质量、营销、安全、导游、接待礼仪等业务知识培训,举办乡村旅游从业服务、旅游安全质量监督等各类培训等。第二,积极引进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旅游职工队伍。第三,以贵州大学等高校为骨干,发展旅游科研,以创新的思维探索多样化多模式旅游产业。

(五)进一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加快发展旅游交通建设,根据贵州省现有交通规划体系及“十二五”规划“六横七纵八联线”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和“一干十六支”航空网络规划,②强化交通旅游功能,构建以公路、航空、铁路为骨架,以水运为重要补充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第二,对通乡油路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的公路项目尽快实施,消除断头路,增强景点的可进入性。第三,提升交通营运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交通配套辅助设施的建设,以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

(六)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

第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强社会各界各组织的资金融合,大胆引进台资港资,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运动基地建设、度假酒店投资等项目。第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及产业链的研究,搞好产业项目的储备。第三,鼓励与扶植旅游商品设计与生产、旅游用品设计与制造等新型产业。第四,不断创新、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品位,加快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加大力度开发建设毕节地区的金沙安底温泉、毕子海子街温泉、阿西里西等一批休闲旅游产品,让更多的人体验贵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气候之美、饮食之美、服务之美。

(七)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实现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

第8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旅游业是低污染、低能耗、拉动型产业,我市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强市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为手段,不断加大培育开发力度,旅游功能日臻完善,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城市”等称号,旅游品牌形象不断被放大,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加速提升、统筹发展融合突破的关键时期,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具有巨大包容性、延伸性,是极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是涉及长远的生态提升工程,有利于生态文明,促进环境保护;旅游业是事关当前的产业优化工程,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业是统揽全局的民生改善工程,有利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去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我市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旅游必有可为,大有可为。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集中精力,协调一致,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市场建设为主线,坚持丰厚文化、绿色生态、区位优势相融合,坚持形象提升与内涵丰富、提质与扩量相统一,坚持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分层开发相协调,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开发建设与持续发展、政策激励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互动,围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这一总体定位,全力打响泉水游、文化游、生态游三大品牌,将建设成全省著名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业“现象”。

(二)战略布局。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一轴两带三区”。“一轴”,即泉水文化核心轴,主要区域为南至经十东路,北至济青路的狭长走廊。重点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泉水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加快文化旅游大项目建设,完善现代城市旅游功能,实现泉水体量与质量大跨越,展示我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泉水奇观,建设集观光、休闲、美食、商贸、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两带”,即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两大发展带,主要区域为南部山区度假型综合旅游区和山水资源丰富的生态型乡村景区(点),发挥资源特色和产品优势,着眼服务城市休闲需求,提升会务、娱乐功能,丰富旅游配套设施,打造近郊游高地。

“三区”,即都市农业旅游区、现代工业旅游区和体验旅游区三大块。主要区域为南部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城区近郊农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三涧溪村、龙山黑陶基地,重点做好各行业、产业间的融合互动,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参与性、科技性,吸引都市人群,打造旅游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目标。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8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3亿元,进入全省先进发展水平。到年,接待国内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达到1.5万人,间接就业达到3万人,跨入全省旅游发达地区行列。

三、主要任务

(一)高标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旅游高端发展计划,聘请省内外知名旅游规划和策划专家,组成旅游专家顾问团,在人才兴旅上实现新突破。结合文化经济强省发展目标、省会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机遇,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坚持保护开发并重,坚持国际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坚持远景蓝图与当前任务相结合,深化“旅游强市”战略,实现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科学整合旅游产业要素。着力挖掘我市特色美食、工艺品、农副产品优势,重点发展泉酒、大葱、龙山黑陶、香米、粗布、小杂粮等国家、省级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加快建设提升美食街和旅游商品超市,形成聚集效应,丰富旅游链条;着力提高旅游文化内涵,继承创新地域特色文化娱乐项目,策划高水平文艺演出,鼓励文艺演出进景区、进饭店、进餐馆;着力构建旅游大交通格局,发挥毗邻省会区位优势和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优势,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功能。搞好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城市客运服务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用2年时间,实现所有景区通客车;着力加快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衔接,发展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高标准农家乐,促进都市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依托农村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三)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支持旅游企业提高景区规划水平,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要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区域内外资金开发经营旅游项目。包装推介全市旅游业重大招商项目,建立与重要投资商和专业投资促进机构互动合作机制,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引进建设投资过亿元的大型主题乐园、综合性度假区和房产旅游项目。加快现有景区改造升级,重点抓好百脉泉景区改造、锦屏山旅游度假区二次开发、圣井危山旅游区完善开放、朱家峪旅游区保护性开发和植物园天怡养生度假园等一批在建改建项目建设,增强旅游吸引力,丰富大旅游框架。

(四)完善现代旅游功能。提高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完善霓虹灯街、购物街、美食街,合理布局旅游公厕,提高绿化造景水平,并在重要公共聚集场所、交通枢纽、城市广场设立城市形象标志;提高旅游经营场所旅游功能,完善邮政、通讯、金融、咨询及订餐订票服务;升级旅游网站,提高网站互动功能,全面展示城市旅游形象,提供全方位旅游咨询投诉服务;在交通主干道和各游览场所增设旅游导向牌、标识牌、游览示意图,提供导览服务。

(五)提高旅游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旅游企事业单位市场化步伐,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发展意识,实现旅游经营效益最大化;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鼓励对中小旅游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发展综合性旅游巨头,提高市场冲击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龙头景区向大体量、多业态、高端化发展。力争3年内4A级景区数量达到4家,并积极争创5A级景区,提高旅游核心吸引力;促进旅行社做大做强,引进国内知名旅行社,形成竞争机制,力争在3~5年内,3A级旅行社达到4家,并实现全省五十强、市十强的突破;制定旅游饭店发展计划,加强旅游星级饭店餐馆管理,推行行业标准化建设,支持达到标准的进入星级行列,用2年时间,使星级饭店数量达到1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达到6家;提高旅游企业文化内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有上进心的旅游企业家和有责任心的旅游企业,使每个旅游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企业文化和形象标签。

(六)强化旅游宣传促销。着眼大品牌、大市场,开展大宣传、大促销,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全力建设区域旅游目的地。制定年度宣传促销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宣传促销,增强市场投放时效性;加大旅游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内)旅游交易会和区域旅游交易会,每年保证至少两次组团参加大型旅游交易会,展示旅游形象;将城市形象推广和旅游形象推广结合起来,完善宣传手段,扩大覆盖面,依托省级以上广播电视、报刊和知名网站,有计划地宣传旅游整体形象,市级主要新闻媒体要把旅游作为重要宣传内容之一,开设旅游专版或专栏,免费公益性旅游广告,增大宣传报道量;充分发挥旅行社桥梁纽带作用,瞄准城市群等客源市场开展大规模抱团促销,采取奖励政策,激励本地旅行社开展地接业务,邀请省内外旅行社来我市考察旅游产品,吸引外地旅行社输送游客,用3年时间使旅游市场半径扩大至300公里,1~2家景区(酒店)成为常规旅游消费节点,进入全省主流旅游线路;积极开发周边旅游市场,在交通主干线、车站、城市出入口等公共场所,大密度设置旅游大型公益广告,营造氛围,刺激出游意愿,形成固定旅游客源群;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休闲商务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和附加值,将节庆、采摘、文体等活动融入旅游经营链条,面向不同游客开发风格迥异的特色旅游产品,提供差异化旅游产品服务,推出“泉水印象”、“文化长廊”、“李清照故里行”、“东进看美景”等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不同组合的景区联票,为旅行商经营提供更大的市场平台;探索旅游一卡通整合和发行模式,体现便民原则,降低出游成本,激活本地旅游市场,促进旅游资源的有序利用,提高旅游企业经营效益。

(七)切实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加大人性化服务,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提高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工作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重视旅游培训,依托旅游职业学院开展旅游专业素质培训,夯实旅游服务基础;开展旅游细微服务和文明旅游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旅游,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旅游服务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旅游投入。确保旅游规划和宣传促销投入,每年列支专项宣传促销经费,并实现每年递增;景区创建为3A、4A、5A级的,市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创建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市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旅行社创建为3A级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3万元;饭店通过改造升级被评定为三星、四星、五星级的,市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3万元、5万元、10万元。被评定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餐馆的,分别奖励2万元、3万元、5万元;对景区门票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该企业5万元,并奖励负责人1万元,对景区门票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该企业10万元,并奖励负责人2万元;对地方税收贡献超过100万元的旅游企业,视情况给予奖励;对向我市每年输送游客5000人以上的外地旅行社,年终一次性奖励1万元,超过10000人,年终一次性奖励3万元;投资建设旅游景区会议会展设施的,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并视投资额给予奖励;引进国内外和区域性会议会展活动,视引进规模给予奖励。

(二)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旅游乡镇要成立专门的旅游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旅游项目的调度、旅游数据统计、旅游项目招商和制定实施本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其他乡镇和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旅游工作,部门和乡镇要形成合力,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积极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第9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一、对意大利旅游业优势的分析

在意大利,旅游业历史悠久,高度发达,它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几十年来,意大利一直是世界旅游大国。意大利发展旅游业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是意大利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意大利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西方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古迹有60%—70%集中在被欧洲文人誉为“欧洲天堂和花园”的意大利,共有39处文化古迹、考古遗址、自然景观等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得益于复杂的地理环境,意大利山地多、冰山多、火山多、河流多、岛屿多、湖泊多。最著名的山是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其他的,像波河、科莫湖等都是众人熟知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意大利气候温和、阳光充足,使得该国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二)便利周到的交通服务和良好的旅游设施是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意大利旅游交通相当发达便利。意大利国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其公路系统是欧洲最发达最高效的公路系统之一,也是意大利交通系统中最令人满意的运输类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高速公路的服务非常好,高速公路边有加油站、咖啡馆、餐馆、旅馆、停车场等众多服务设施,非常便利。

(三)意大利旅游业的另一大特色是不同经济条件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支付能力的住宿处。

在各类旅馆中,包括三星级及以下的旅馆,无论是旅馆数量、客房数量还是床位数量,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由五星级至一星级,从上到下看,旅馆业的结构就像是一个金字塔,这种结构与游客的支付能力结构一致,有利于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丰富的旅游商品和娱乐活动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旅游消费是旅游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去意大利旅游,购买纪念品和品尝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从高档商品到普通商品,应有尽有。各种大型百货超市、购物中心和旧货市场,成为游客们的购物天堂。

丰富的娱乐活动能在让游客疲惫的身心得到尽情放松。各种娱乐场所到处都是,营业时间直到深夜。一系列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政府重视和相应的政策是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意大利是一个传统的旅游国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意大利国家和政府一直拨专款发展旅游事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旅游业进行广泛有效的干预,使旅游业成了意大利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行业。

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人口大国,国民的消费潜力巨大,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不错。尽管中国旅游业正显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分析意大利旅游业的情况,从中借鉴宝贵经验,对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与意大利相比,中国旅游资源同样丰富。

与意大利旅游业相比,中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国土辽阔,山川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富的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二)与意大利旅游业相比,中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存在两个问题。

1.旅游设施相对落后,资金投入少,服务不够完善。

2.各项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差。

(三)与意大利旅游业相比,中国旅游业缺少正确的政策调控。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对发展旅游业非常重要。由于旅游业投入少,利润高,创汇多,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如旅行社不准外资介入,始终处于半封闭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缺少组织网络,实力单薄,国际影响力弱,吸引客源的能力差。

(四)发展我国旅游服务业的相应对策。

1.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发展旅行社业务。旅游业要高度发展,关键在于“客源”,它是发展整个旅游业的重要力量,只有客源充沛,旅游业才能获得发展,其他相关的各行各业才能跟上发展的节奏。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改变经营机制,实行政府和企业管理体制的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适度保护,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刺激游客消费并实现扩大出口。国家应在资金、能源、原辅材料、税收和外汇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保证商品品质,树立品牌价值,激发企业生产经营旅游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旅游宣传,招揽旅游客源。在宣传方式上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各种图文并茂的印刷宣传品等。

5.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旅游业如今已经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的产业部门。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专门建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对导游等相关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和培训。

三、结语

相比意大利发达的旅游业,我国旅游业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旅游价格比较低廉,民族众多,旅游内容丰富,独具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逐渐变得富裕,潜在的国内旅游消费群体十分庞大。虽然国际知名度不高,但是只要搞好旅游宣传,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国际潜在的旅游消费者也是十分可观的。目前,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和政策引导正在逐步转型,大量的资金和正确的政策将会卓有成效地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总体来说,中国旅游业前景大好。

参考文献:

[1]Becheri,E.,Gambassi.,R.,Billi.,et al.Il turismo italiano negli appartamenti.Primo rapporto,Mercury s.r.l.,Firenze,2005.

[2]Lucilla Rami Ceci,Turismo e sostenibilità.Risorse locali e promozione turistica come valore,Armando Editore,Armando Armando s.r.l,2005.

[3]黄昌瑞.意大利旅游业经久不衰.经济世界,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