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约资源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

第1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 产品回收设计 发展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传统的工业设计为人类发明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人类将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一系列难题;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快节、舒适,却同时又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自然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已经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和自然自然的枯竭。面对这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设计不再是单纯解决物质享受问题,还必须前提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现如今为了我们自身以及子孙后代能够生存繁衍与发展,社会各界提出了绿色节能的口号,即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理念和方法: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循环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发展战略而使用。

本课题主要探讨工业设计中产品回收设计发展的必要性,从设计师的角度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倡导产品在设计的中产品可回收的必要性,有效防治废弃产品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各种污染及自然资源浪费,实现环境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目的。

一、我国在产品回收设计应用现状的分析

由于我们国家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状况的日益好转,生活物资的丰富,人们的购买力逐步增强。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在市场经济的压迫下,企业想生存,必须扩大销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引发了很多自然资源浪费的现象。一方面,很多企业为了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惜消耗材料(如包装设计中大量存在的过度浪费材料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为刺激消费,不切实际地扩大生产,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出现了诸多的重复生产与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的增长时期,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由于政府正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国内正处于一个提倡消费期。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的国家,而且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我国虽然于1993年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例如: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万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场,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会腐烂,但常年累月与废水、废气等一起充斥我们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尽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如图1),而改用布袋或纸袋,但是还是很多城市依然未做改变,污染还在继续。

图1 包装塑料袋产生的垃圾

我国现代科技的腾飞,带给我们的方便的同时,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如图2)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收和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

图2 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

二、加速产品回收设计的发展必要性

由于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在早年就已经提出了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产品材料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因而对产品回收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回收设计还可扩大就业门路;产品回收过程本身是清洁生产,应该对环境无害,不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回收设计中某一种产品的废弃物就是另外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以又具有物流的闭合性;同时产品回收是一个社会化综合过程。

在国外,例如:欧盟、日本等在相关的指令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在一些特定产品中必须实施回收利用标识,否则产品不得进入本国市场销售。从产品出口的角度,为了满足产品进口国相关法律的要求,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实施产品回收设计。

产品回收设计针对企业,可持续设计理念已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它不仅造福于子孙后代,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荣誉和利益,世界许多著名企业已开始纷纷研制生产“绿色产品”,具有环保、可持续概念的产品不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在即将到来的贸易全球化当中成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全民生态意识、绿色消费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它们,这就对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无公害、耙能少的产品方能问世,方能走向市场,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发展的潜力。

“可持续发展”说明人类能否长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以防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防止人类异化让人类过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所言:“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谢质彬. 产品设计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

第2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必要性;可实现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资源耗用和环境问题也日渐明显,环境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已经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趋向。国际、国内已经掀起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狂潮,这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应该在此时抓住机会积极寻求促进环境审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我国得到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1.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认识

1.1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环境审计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首先从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开始,随后扩展到欧洲和亚太地区,进入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审计制度。在我国,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所以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2003年7月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环境审计的定位才得到明确,成为一项全审计署的工作。

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兼顾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在积极吸收国际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及时总结环境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审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我国环境法规尚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讲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其二,缺乏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这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很不规范。其三,我国环境审计主体太过单一。目前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除以上三点外,我国在环境审计方面还存在动力认识不足的问题,没有认清推动环境审计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一味的通过加大政府审计机关的审查力度来促进环境审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推动环境审计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来源于企业内部,来源于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过程。我们应该把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建立的内部环境审计作为加快国内环境审计发展的入手点,通过内部环境审计的建立使企业意识到一味追求生产,不关心环境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从而达到从根本上保护环境,提高公众的生存环境的目的,适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1.2 我国存在的单一政府环境审计的不足

目前政府环境审计在我国整个环境审计领域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比例上也占环境审计的绝大部分。有些学者认为环境产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理应像其他公共产品一样由政府出面进行管理和控制:一方面政府有能力调动资金,投资于环境监督事项;另一方面,政府可借用国家的力量,使其审计更具有权威性。所以主张加大政府环境审计的投入,突出其主导作用,希望借助政府环境审计的力量全面促进国内环境审计的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但是环境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以适应公众长期的生存发展。政府环境审计虽然必不可缺,在环境审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把它当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未免有点舍本逐末。

首先,政府虽然有能力调配大量资金投资于环境审计,但政府如果事事躬亲,其投入将相当巨大,会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加之政府审计人力资源毕竟有限,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发现所有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到政府审计机构是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派出机关,其行政关系隶属于政府,它跟国有企业很难从产权主体的角度划清界限,政府审计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审计业务的执行者、审计结果的监督者,具有更多重身份介入环境审计事项,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公开和公正,特别是在现在环境审计法制还不健全,评价标准尚不完善的今天更难免不出现委托链条中的合谋。

再次,由政府出面进行环境审计,各企业会感到很被动且压力很大,从心理上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在行动上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甚至恶意抵制,使得环境审计收效甚微。

所以要使环境审计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以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必须从源头入手。污染环境的源头在企业,环境审计的最小单位主要也是企业,所以我们必须从企业出发,寻找环境审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2.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风险的急剧增加,企业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同时站在企业和公众利益的角度,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客观公正地监督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业绩并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交审计结果报告。我们知道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企业管理者“第三只眼睛和延长的手臂”,内部环境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机构同样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持、监督环境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能为环境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1.1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评估风险的需要

企业为追求高利润,其经营活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若不引起重视,不加以改善最终会导致外部不经济现象,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引讼,从而给企业或投资者带来更高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在评估企业的预期业绩时,有关环境利用方面的经济信息正变得日益重要,企业迫切需要知道企业的环境问题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企业需要为自己可能遭受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2.1.2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鉴证企业环境受托责任的需要

组织内部的受托责任实际源于外部责任。外部利益相关者(国家、投资者、公众等)出于环境方面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以各种标准衡量最高当局的责任履行情况,最高当局又将这些责任作为衡量内部审计人员责任完成的标准。因此企业内部受托环境责任的增加,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向内部环境审计发展,通过内部环境审计积极协调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地发展,帮助企业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推进经济责任与环保责任的相互融合。

2.1.3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全面衡量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一般只对发生的实物成本进行了核算,忽略了对自然资源成本的核算,从而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和污染。但其实占有这部分自然资源的带来的外部不经济现象是会给企业带资金流出的,也就是说是有一定成本的。内部环境审计能使这部分隐性的成本显现出来,从而更全面的衡量了生产成本。

2.1.4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规划的需要

企业的经营规划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是否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是否购买新设备,是否增加新的流水线,这些经营规划中的重大决策首先要考虑环境因素,这就必须进行事前审计。环境审计可以发现那些潜在的,可能发生的问题,以此及时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这样,不但企业可以免除一些来自环境问题的各种诉讼赔偿节约资金,而且还能在公众面前保持其良好的形象。因此,环境审计并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审计,它不仅是企业管理审计的基础,而且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审计。

2.2 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可实现性

根据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现状,企业内部审计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它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决定内部环境审计可能并且应该在企业内部存在

企业内部坏境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企业朝向对自己长期有利的方向发展。企业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审计,准确的衡量了生产成本,事前评价了企业风险,不仅顾及了短期效益而且使着眼于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它对企业的种种贡献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充分发现了内部环境审计的价值,认识到内部环境审计机构的有利于保持企业长期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建立成为企业自身的一种需求,愿意增设该机构。这样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那种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甚至恶意抵制外部环境审计的情况,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坏境审计到主动采取环境审计的转变。

2.2.2 社会及公众对改善环境的强烈要求使得内部环境审计可能在企业内部存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生存环境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迫切要求企业内部有这么一个内部环境审计构,它可以通过各种指标以报告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状况。社会及公众的这种实实在在的需求使得企业出于满足社会及公众需要,保持自身公众形象的目的,会在企业内部设置出具环境审查报告的机构。

2.2.3 大量复合型人才的产生使得内部环境审计可能在企业内部存在

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客观上需要大量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而且要求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和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还需要精通环境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所培养出来的正是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只要企业存在建立内部环境审计的需求,就能够方便的找到所需要的合格的从事内部环境审计的人员。也就是说环境审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经不是发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绊脚石了。所以从人才方面使得在企业内部增设内部坏境审计成为可能。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环境审计得到即快又好的发展,使各企业自觉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必须使企业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实现其自身的长远发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根本动力是来自对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正是基于对长期利益的渴望使得内部环境审计应运而生。从这一角度上看,企业的环境审计不再是应付政府检查,应对社会和公众所不得不设置的机构,而是为了了解自身状况,保持自身长远发展的主动举措。虽然设置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增加了企业成本(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费,审计过程中的各类资源成本等),但换来的却是对企业更大的利益激励如:避免了环境法律法规的惩罚;通过对现有生产流程、能源种类和来源、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估找出节约成本的机会,最终增加企业收益;使得顾客对他们良好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产生信心,提高自身在顾客中间的环境美誉度等等。这些利益激励会激励企业将内部环境审计作为自觉的、长期持续的行为。如果国内各个企业都能从这个角度认识环境审计,充分了解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实现性,那么他们必然会加快内部环境审计机构的建设。

所以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必须从提高企业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入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对其自身的重大影响,以加快内部环境审计机构的建设为起点,加之政府环境审计的宏观审查控制和民间审计的独立监督,保证环境审计在我国得以全面快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雪.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8.

[2]苏世娟.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J].决策探索,2007,(01).

[3]徐长辉,吴允.荷兰的环境审计[D].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

[4]孙岩,杨肃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

28.

[5]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作者简介:

第3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social environment is constantly optimized, city living style and concept of constant change. In the residential housing to meet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come the pursuit of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the important carri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spiritual life. Advoc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nd create more human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esidents, as a condition precedent to moder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and desig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关键词:生态住宅浅析

Keywords:modes of life and rel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house, a brief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对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迎来了良好发展局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居住生活方式及观念在不断发生改变。住宅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更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品质、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笔者从生态角度入手,对生态住宅建设进行了解析。

所谓生态住宅,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和创造健康舒适居住环境,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住宅(住区)。[1]

1.生态住宅特征

生态住宅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四点,即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舒适是指住宅要适合人体的需要,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

健康是指住宅要有益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毒、无害、无辐射、隔音降噪、无污染环境的绿色建筑材料等。

高效是指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

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舒适是生态住宅设计的基础,健康是生态住宅设计的目标,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设计的内涵,美观则是生态住宅设计的表现形式。[2]

2.生态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在住宅设计中引入生态观念 ,将生态住宅作为我国城镇住宅的发展方向 ,于己、于民、于国、于我们唯一的地球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2.1开发生态住宅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已将住宅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住宅建设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从材料生产、施工到住宅使用的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释放大量废物 。住宅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许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因此建设生态住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2开发生态住宅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生态住宅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各种生物之间 是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自然法则来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配置。住宅区内通过对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来营造住宅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区的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3.开发生态住宅存在的误区

目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限于环保推广成本和技术以及消费需求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导致有些生态住宅设计违背环保本意,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太阳能利用与楼体可利用面积的矛盾,并突出影响楼体外观形象的设计问题;

二是雨水收集、废水处理系统的使用维护与前期投入成本和管网布局的矛盾;

三是购房者对大湖面、环楼水系的青睐已经到了类似“海景房”的苛求,但限于底层车库的制约,本身又不能自然净化成了藏污纳垢的“龙须沟”;

四是消费者对南方“原始森林般”植物的期待由于背离了植物习性、忽视了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管护成本成倍增长;

五是园区灯光照明,楼体亮化照明,特别是入口区、中央景区、沿街商业照明成了光污染的重灾区,社区耗电已成为物业最大支出,导致物业收费越来越高;

六是购房者对住宅落地窗、外飘窗的强烈需求,导致开发商隐形回避规范以满足客户过度需求。加之家庭空调和热水还不能实现集中配置,业主又无节制过度耗费,导致用电量越来越高。

4.开发生态住宅需兼顾的几个原则

像解决环境问题一样,生态住宅设计者和建设者应该有科学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而建设生态住宅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取得长足地发展,要注意兼顾以下原则。[7]

1.生态住宅首先要遵循生态化原则,即节约能源和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2.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是住宅的使用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生态住宅”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室内内空气和较强的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舒适,使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生态住宅设计要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西方多为独立式小住宅,建筑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我国则以密集型多层或高层居住小区为主。对于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热水、供暖都较为可行;而对于我国高层居住小区来说,就是将住宅楼所有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再比如,从冬季供暖的效率上来讲,西方住宅多是分散式的,彼此距离远,多采用分户式的独立采暖炉;而我国,则以城市热网的效率最优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盲目照搬,而是从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地区的设计路子。

4.确保对现有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代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本文所指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供给稳定、数量丰富、一般不因利用而枯竭的非枯竭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全球性水资源、大气和气候等。

我们可以在开发“生态住宅”时充分利用自然光源,设计明厅、明卫、明厨,努力降低照明用电;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小区共用供热系统,利用自然能源并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我们可以在住宅中安装节水的抽水马桶,以此节约用水;同时采取措施就地处理污水,把污水变成中水,用于种地、浇花、洗车,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在楼房建筑时,可以广泛采用环保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如质轻、强度高、保温、隔音降噪性能好的空心砖, 从而节省大量的土地用土和烧砖燃料。

《皇帝宅经》开篇语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生态住宅的设计旨在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的居住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把生态住宅开发做大、做好、做强,我们的生活会因此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董杰 王赛玉 霍晗,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煤炭工程》,2013年 第1期。

第4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分析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它能保障农业生产,为改善民生做出一些贡献。新世纪以后,国家提倡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也必然会朝着资源节约方向走,实现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造。下面,笔者结合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对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必要性和建设要点作详细分析。

一、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是确保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近几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更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了农业水资源,为农田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但需要提及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有所落后,工程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欠缺,导致水利工程在建设期间以及建设完成后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工程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充足的功能作用,阻碍了农田水利的发展。为此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之时,我们就应该做好全面、科学的管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其管理能力,使工程效益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施工方面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面,部分工程施工随意性很大,施工人员不仅不具备长远的设计规划意识,还由于缺乏设计规划标准而导致施工技术选择错误,致使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受到限制,给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管理方面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最大问题在于管理措施不完善,少数工程因为管理理念选择不正确从而导致管理手段不合理,再加上管理体制缺乏,最终造成工程管理不科学,给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效益的发挥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二、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点

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一发展政策的影响下,节约型农田水利建设同样变成了一种必然。如何做好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成为了当前社会人士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前期准备,将节约理念引入到项目规划设计中

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全面、系统的项目设计规划,并注意将节约理念引入到设计规划中,制定一套节约型农田水利设计规划方案。具体措施有:

(1)首先要细致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开展的好坏对工程后期施工管理质量有重要影响,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工程施工、建设才能顺利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包括:一,学习并掌握好相关的农田水利施工管理政策,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将文件精神融会贯通到工程设计中;二,要严格按照政策办事,避免工作中不符合规定行为的发生,尽量保持工作开展的主动性,不要让工作陷入被动,以免造成工程使用中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三,设计规划时要考虑到农民的收益问题,要与农民进行协商,充分征求工程所在地区农民的意见,将农民的需求考虑到工程设计规划中,一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建设要求,另一方面要保证工程建设能充分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尽量在农民和国家政策间选择、规划出一个最佳方案,实现国家和农民利益的双赢。

(2)其次要精打细算,搞好项目的工程预算。在项目工程预算中,要充分考虑到各项因素,如当地的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施工价格,工人的工资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把那些华而不实的,或实施起来能造成巨大浪费的工程拿下来,用更加经济实用的工程来代替,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工程上,制定出最为经济合理的工程预算。

2、做好项目工程建设,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力求节约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受益主体是农民群众,他们需要的是最急需的、最实用的工程,想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一要坚持高效原则,做到事半功倍。充分调动工程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工程建设之前,周密做好计划安排,做到机械施工和人工使用合理搭配,用人工省钱就用人工,用机械施工省钱就用机械施工,提倡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多用机械施工,提高工作效率,能一天完成的就不要推迟到第二天,杜绝拖拖拉拉,做到人、财、物的合理安排,杜绝没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二要坚持合理安排各项工程的建设次序,考虑到农时及气候对施工的影响。在施工时,应先建农民急需的工程,如机电井工程和地下管道的安装工程等。在安排工程时,应提前规划好各项工程的施工次序,如农电工程应安排在机电井工程前施工,以便为机电井施工打好基础。各项工程应尽量安排在农闲时进行施工,尽量避免和减小对农作物的毁坏,降低由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

3、做好项目工程管护理,在项目工程管理中树立节约意识

建好项目工程是基础,管好项目工程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节约维修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管护不好项目工程就不能使其长久发挥效益,会造成资产闲置、流失、资金浪费,农民埋怨。管理好工程也是搞好能源节约、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这种思想要贯穿于项目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应让农民明白:管理好每项工程也就是在节约资源,也为他们增收节支创造了条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已成为新时期下一种主流趋势,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有效性,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分析论述了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要电点,指出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从设计规划入手,依次做好工程设计规划、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三部分工作,切实保证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吉荣亮. 浅谈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09)

第5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管理战略 绿色营销 环境污染 实现途径

一、绿色营销与绿色营销管理

绿色营销与绿色营销管理有着不同的内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争取企业利润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自然资源,有利于实现人类长远利益的活动。而绿色营销管理,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为根本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管理是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从企业管理的层面出发,要求企业对制定营销战略、市场分析以及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绿色、健康。

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一)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在消费的同时更加关注食品健康和环境保护,绿色需求和消费应运而生。绿色消费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消费者倾向消费的理性化,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时会考虑是否节能环保;二是绿色消费是有所克制的适度消费,注重消费的实用、有效、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和浪费。

(二)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需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大。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模式过分关注企业利益的获得,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而绿色营销管理模式,是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入手,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撑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同时提供给消费者绿色健康的产品,实现了企业利益和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双赢。

(三)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时,会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消耗,对物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绿色生产,不仅能够取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时,会加强宣传教育使员工对绿色营销的观念深入了解并得到认可,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大有帮助,同时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其次,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对绿色产品进行制造的过程中,势必会提升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此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同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源消耗,使企业获得利益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绿色营销管理实现途径

(一)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形成绿色营销理念

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所以转变观念是第一要务。企业务必要建设能够促进企业、消费者和环境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绿色营销的理念。传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依靠资源的消耗来换取经济利益,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建立绿色价值创造模式,提高绿色顾客让渡价值

一是选择绿色价值。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时尚。但是我国企业在绿色产品制造方面没有形成规模,而且产品结构单一、技术落后,难以满足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企业应根据需求的差异性来划分顾客和市场,对产品进行绿色价值定位。二是提供绿色价值。企业应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定价、制造、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中体现绿色化,突出产品的绿色性能、绿色价格、绿色渠道,让顾客买的放心,用的安心。三是传播绿色价值。简单说来,就是企业要做好宣传,使生产的绿色产品为市场所知。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积极参与公益环保项目、在广告中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培训员工的绿色营销常识等,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三)规划绿色营销过程,制订绿色营销组合

一是开发顾客需要的绿色产品。企业需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的整个环节中,尽量实现绿色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产品的开发,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二是制定消费者认可的绿色价格。企业可利用提升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制定消费者认可的价格,同时可以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群体。三是开辟方便顾客购买的绿色渠道。运输过程实现绿色化,企业在运输中尽量使用无污染或者污染小的包装物;绿色网点专门化,设立绿色销售专柜,利用绿色标志吸引顾客;销售渠道逆向化,对废旧物品进行充分的回收利用,做到循环使用,降低消耗。四是对顾客进行绿色环保的促销方式。企业可选择节约资源的“绿色”媒体,通过互动、沟通的方式,在塑造企业和产品形象的同时,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组建绿色管理组织,健全绿色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比如成立绿色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共同决策,集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力量,保证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绿色环保。二是建立绿色环保的采购方式。企业要严格把控原材料的采购途径,对原料供应商进行调查与评估,保证企业的绿色成产、绿色营销。三是建立绿色认证制度。绿色认证可以确保企业的产品从生产销售到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的要求。绿色认证可以对企业产品的环保性进行规范的同时,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企业应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的进步,获得国际环境体系认证,从而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四是建立绿色评价制度。绿色评价制度的制定有利于监督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绿色环保,同时还对企业的绿色营销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第6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发展趋势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21世纪,生态圈由于人类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和能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整个生态圈承受着超负荷,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敲响了警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类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建筑业,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扩大每年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土地,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建筑领域延伸的结果,既要保证建筑可居住性和舒适度,又要最大限度进行能源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绿色建筑而渐渐发展的绿色建筑经济也逐渐进入到人类的生活之中。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含义

绿色建筑经济是建立在绿色建筑之上的,绿色建筑是生态学和建筑学结合而生的产物,因此也被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建筑师保罗•索乐瑞将建筑设计的过程与生态学的知识相结合,提出建造一种既能满足人类居住需求,又能保证在建造和使用周期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因此,在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管理上,绿色建筑的难度相较于普通建筑而言都相对较高。由于绿色建筑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技术难度较大,在很多国家的普及程度都不是很高。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不算非常发达,距离部分发达国家来说有一定的距离。但随着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提高,绿色建筑的实现程度也有所提升。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面对当下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能源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人类不得不走向可持续发展这条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因此,节约资源和能源十分关键。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契合的。人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建筑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传统的建筑业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能源消耗也非常巨大。但绿色建筑经济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建筑业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问题,既能够满足人类的发展又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绿色城镇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类的发展,城镇化范围的扩大也是必然趋势,为了避免城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必须保证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对于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建筑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城镇发展的环境和载体,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才能最大可能减少城镇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能源的消耗。从建筑方面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自然也能够做到绿色发展。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诸如新能源开发、资源循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绿色城镇发展。

(三)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必要渠道

绿色建筑经济结合了生态学知识,所呈现的建筑将会完成人类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通过工程师科学专业的设计和规划,绿色建筑将会具备舒适的居住、节能、减排以及智能功能。与传统的建筑不同的是,绿色建筑将会做到最大化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让人们能够居住在一个充满生机与绿色气息的环境之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新科技进行整个建筑的能源再利用。同时这些技术也能够洁净空气,让人们的居住感受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为人们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舒适度、安全性、生态性方面都能够得到质的提高。

(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有效途径

绿色建筑经济概念的提出就是由于建筑业对于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引起了质疑,因此提出以节能环保为目的的新型建筑理念。绿色建筑基于减少能源消耗的根本目的进行设计,利用最新的能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将整个建筑建造成为一个大型的“资源再利用工厂”,结合生态学的专业知识,将建筑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界本身的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让节约自然资源和打造舒适居两者相辅相成,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传统建筑业对于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界的破坏问题。与此同时,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动一批节能产业的发展,形成节能环保的良性循环。

(五)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

随着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和推广,这种新型的人类居住方式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绿色发展的概念将会随着绿色建筑深入渗透到人类的衣食住行之中,对于自然界生态圈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节约将会成为人类的共识。通过日常的潜移默化,才能最大程度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绿色建筑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他的绿色产业也会随之发展兴起,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

随着绿色建筑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将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居住、工作、学习的主要场所。当下绿色建筑的发展受限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层面的较高难度,随着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将更大程度得到普及和优化,成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主力军。

(二)绿色建筑理念成为业内标准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绿色建筑理念的完善和发展,绿色建筑理念将取代传统的建筑理念成为整个建筑业的新标杆。目前,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明确要求下,许多企业已经保证了新建设开发的新楼盘的节能性,未来随着绿色建筑的普及,这一标准将更加严格,以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将与地区特色相结合

由于一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还不够发达,随着技术上的成熟,绿色建筑经济将取代传统建筑经济。在设计方面,绿色建筑的设计发展趋势是与地区生态特色进行结合,比如我国西部较为干旱,绿色建筑的设计将会着重抗旱绿色植被的添加。而对于沿海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可能更多地注重防潮的方面,结合海边植被的特色进行设计。

(四)绿色建筑经济将带动一批节能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管理部分都以节能为基本保证,因此,节能减排技术将会随着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快速发展,绿色产业也会由于市场的需求扩大而得到兴起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绿色建筑经济既满足了人类发展生活的需求,也完成了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任务,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绿色建筑作为新兴产业,在生态环境的维持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发面都有其发展的必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发展前景必定愈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尧,文卉卉.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4)

[2]侯建平.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

第7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减轻税负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日

引言

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税收问题,这是由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决定的,并且税收问题不是静止不变,它随着企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所谓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实现减轻或是规避税负,对企业的近期与长远发展都有极其现实性的意义。

一、施工企业税收筹划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的开展着。但是近期建筑施工企业逐步陷入发展缓慢的境地,主要是由于拖欠、压价、让利和垫资等问题造成的。施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揽到工程,垫资、压低报价现象非常普遍,从而致使施工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利润微薄。施工企业为了筹措资金,不得不采取企业间拆借资金、银行贷款、通过企业内部集资等方式,因此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在此种状况下,税收筹划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企业缓解压力,扩大利润空间。

二、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原则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遵循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在合法的条件下为企业增加利润,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相关义务。

2、稳健性原则。由于受到利润的驱使,企业希望尽可能节约税负,但是各种节税、减税预期方案都存在一定风险,并且节约税负越大,承担相应的风险也就越大,例如税制风险、市场风险等。因此,应当在税收筹划时,权衡风险和利益的大小,从而保证企业真正取得应有的利益。

3、财务最大化原则。财务利润得到最大化,也就是企业财务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税收筹划最主要的目的。企业需要考虑的是企业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不仅仅只是考虑企业节税这一个方面。

4、节约资源原则。物资节约、人力资源节约都是企业资源节约的目标。但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谋求不法利益,出现扣发职工工资、偷工减料等行为是不属于节约资源的范围。节约资源需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例如在节约物资方面:应当尽量减少间接费用的过大开支,减少资金的浪费,按照能减少的一定要减少,能免的毫不留情免掉的原则执行;在人力节约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努力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注重培养和使用综合性的人才。

三、建筑施工企业对营业税的筹划

1、筹划好建筑业营业税与服务业营业税。不同性质的合同使用的营业税率各不相同,施工企业应当给予充分考虑。例如,当施工项目施工任务短缺时,可以利用闲置设备分包给其他企业,此时合同是签订劳务分包合同还是机械租赁合同需要酌情、慎重考虑。

2、尽量避免签订甲供材料合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甲方业主供应材料设备来抵付工程款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种情况如果甲供设备不计入施工产值,那么就不需要交纳营业税。在投标报价和结算时,为了减轻企业税负,施工企业应当掌握并可以熟练应用这些规定。

3、营业税纳税时间的筹划。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是建造合同确认收入的方法,如果对其可以可靠估计,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费用和合同收入,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建筑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及时、准确计算出营业税及附加,并明确缴纳时间,避免出现提前纳税的现象,从而浪费资金的时间价值。

另外,需要对总机构的管理费用进行合理分配,达到降低整个集团公司税负的目标。在我国税法中规定为其下属公司提供服务,企业集团总部可以将有关的管理费用分摊给下属公司,因此总公司可以少分配管理费用给处于亏损状态的子公司,多分配管理费用给盈利多或是税率高的子公司,降低福利负担和经营风险,从而达到降低整体税负的目的。

四、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1、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进行筹划。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折旧年限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施工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不应采用高于税法的年限,应当采用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折旧费用计入成本得到及时实现,从而可以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不仅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缩短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同时还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外,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模式,因此针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效益等,项目经理出于效益的考虑,为了虚增当期利润,可能将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推迟,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计税基数。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将购置的固定资产及时入账,加强对项目财务管理的检查,从而可以避免施工企业放弃折旧费对应纳税所得额的抵扣效应。

2、对分期预缴、年终汇算的纳税筹划。预缴是为了保证税款均衡、及时入库的一种手段,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广泛被应用。但是根据我国税务总局规定,企业预缴中少缴的税款不做偷税处理。并且在《建造合同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具体规定,施工企业的合同收入与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在前三个季度尽量少的确认收入,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资金压力,延缓支付所得税,从而达到节约资金成本的目的。

3、利用集团优势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企业集团总部为其下属公司提供服务有关的管理费用可以分摊给下属公司。因此,企业集团总公司应当利用集团优势,合理分配总机构的管理费用。因为对于不同的合同,其利润空间有很大差异,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子公司不同利润或是税率弥补亏损的政策,将利润高的施工任务分配给处于亏损的子公司,从而达到降低整个集团公司税负的目标。

五、建筑施工企业对个人所得税的筹划

目前,目标责任成本管理是我国施工企业采用最多的管理办法,在完工后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考核,然后按照相应的奖惩办法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奖惩;对于公司总部来说,年终奖金需要通过公司年度经济效益、安全质量、施工产值、任务开发等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按照此种方法,职工收入的不均衡现象比较容易发生,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个人所得税筹划。

1、采用分摊筹划法。为了在项目经营期使职工收入尽量趋于均衡,应当对项目成本利润情况进行随时监控,并提前预支奖金。

2、异地施工项目尽量申请查账征收或尽早在所在地办理纳税。对异地建安施工企业,根据国家相关的税法政策,按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计征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地区,所收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回所在地缴税肯定要少得多。

3、合理提高职工福利。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考虑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职工教育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养老基金等统筹基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时按照国家规定的高限额降低职工名义工资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与此同时也能减少税赋,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福利负担和经营风险。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应当做一个主动的纳税人,在此过程中应当努力学习和研究我国宏观税收政策和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特点,税收筹划的空间很广阔,因此应当立足于长远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对影响企业税负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服务产品;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26

引言

党的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生态安全3大问题,本文探讨了长白山生态气象服务的必要性,对长白山生态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发展生态气象服务的必要性

1.1 长白山的生态资源

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江源头,三江流域面积61.2万km2,拥有欧亚大陆东部最为典型、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白山森林覆盖率极高,植被较好,从海拔600~2000多米均有植被覆盖。1960年建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1.5万hm2,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的原始林区,保存着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完整的野生植物区系和特有的动物区系。2005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成立后,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力度。

据长白山科学院统计,长白山地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同纬度其他地区的2倍,其中木本植物是2倍多、草本植物为3倍。目前,长白山共有植物2639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动物158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

1.2 开展生态气象服务的必要性

长白山拥有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东北亚的“生态绿肺”,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阻挡来自日本海的台风、生态干扰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保障着我国东北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是防止整个东北乃至东亚地区荒漠化向东扩展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2 生态气象服务的需求分

2.1 长白山生态保护的需求

自然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冰原等脆弱性生态系统的退化。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因气候变化、旅游开发、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原有的生态平衡已经出现被打破的现象。尤其是2000年以后,长白山气候变化明显,长白山主峰夏季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降水日数2000年以后较60年代10a平均减少了18d,近50a来,长白山西坡东岗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518℃/10a和0.082℃/10a,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目前,受气候大背景变化的影响,长白山最具代表性的5个垂直气候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山地针阔混交林气候带、山地针叶林气候带、山地岳桦林气候带、高山灌丛气候带、高山苔原气候带的分布已经发生变化,岳桦林带开始向上延伸,高山苔原带退化现象明显;出现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等;

2.2 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需求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明显增多、增强趋势。2013年8月16日,长白山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百年至洪暴雨,暴雨伴随雷电持续10h以上,长白山部分地段出现泥石流、崩塌现象,极端气象灾害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由于目前没有针对生态损失的定量评估办法,具体造成的损失只是粗略的树木损毁、泥石流流量等间接统计。据不完全统计,长白山因地理、气候环境复杂,不断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极端气象灾害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3 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长白山生态气候资源丰富多样,拥有许多珍稀物种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碳汇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长白山气象局监测手段、服务产品比较单一,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区内生态观测资料不全、不连续等问题,成为生态气象无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针对上述问题,长白山气象局积极谋划,开拓创新,合作共建,逐步完善生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3.1 采取的措施

3.1.1 谋划建设长白山生态气象监测站

长白山是5A级国家旅游景区,东北亚的生态绿肺,长白山气象局根据地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2013年,长白山气象局积极谋划,组织人员编写《长白山生态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对长白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特征量(如碳通量、水汽通量、热量通量等)的长期定位观测,积累长期观测数据资料,为长白山生态资源保护,为吉林省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对实施方案的多次修改完善,审核已经通过,气象观测站、生态监测站、气象雷达站“三站合一”,长白山气象局根据建设方案,开始认真部署建设任务,逐步实施,高质量的完成建设任务。

3.1.2 合理布局自动观测站网

根据建站时间及站点布局要求,长白山气象局撤消了山门自动站,在北景区瀑布与长白山国土资源局共建6要素自动气象站1个,在西景区梯子河、池南小学各建设6要素自动站1个,对长白山北坡无人自动气象站进行了迁移,使整个长白山区自动站布局更为合理。

3.1.3 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加强与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在自动站建设方面的共建,加大生态数据、气象数据互换、共享力度,在长白山生态资源变化方面不断拓宽合作范围,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对长白山生态的影响。

3.2 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的服务要求,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3.2.1 服务产品

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生态安全3大问题,制定不同的精细化服务产品。

3.2.2 人工增雨

森林火灾是对长白山生态破坏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合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防火于未燃,非常必要。2012年长白山气象局成立至今,成功实施增雨作业5次,增雨后有效降低森林火险,极大减少了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2.3 监测手段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库的56%,加快长白山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的进度,长期定位观测,积累长期观测数据资料。

4 小结

目前长白山的生态气象服务还处于建设阶段,在强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良好大背景下,气象部门需找准工作切入点,切实发挥出气象工作的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覃妙玲,冷伟,赵品建. 崇左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利用初探[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4).

[2]张惠莲,罗小金. 永定县旅游气象灾害分析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3(9).

第9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税收政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五十三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且还在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2%,而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近几年,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感受到资源短缺的压力,电荒、水荒、油荒接连出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日益紧张的压力,也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它要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税收在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可通过征与不征,征多征少,什么时候征收等手段,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宏观经济的需要。具体可发挥以下作用: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国家可通过实行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对鼓励发展的行业、高新技术的资源节约型企业等实行税收优惠,减轻其税负;对限制发展的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重税负,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2.促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对研究开发资源节约技术的企业和使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可实行降低税率、延期纳税、加速折旧、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3.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在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过程中,政府既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也可以采用经济手段来减少原生资源的使用,降低污染。而税收作为政府主要的经济手段,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不可偏废的措施。这些措施既可以是限制非可再生资源消费的税收政策,也可以是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税收政策。

二、现行税制在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的政策分析

1.现行税收鼓励政策不统一、不完整,导向作用不明显。现行促进节约的税收政策散见于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根据每一税种自身的特点出台了若干鼓励政策,但忽视了各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时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又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另外政策不完整,对一些应纳入征税范围的未纳入,一些应给予优惠的未给予,对于交易的节约政策、区域协调政策等也是一个空白。

2.缺少促进资源节约技术开发、推广和使用的税收政策。近几年,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税收优惠主要以所得税为主,而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为主,使优惠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区域看,现行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和外企,而对开发区外的企业几乎不存在优惠;从产业项目看,主要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等行业,对其他高科技行业的优惠相对较少。

3.缺少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税收政策。现行税制中对使用可再生资源的税收政策很少,节约资源的综合配套措施缺乏。目前在增值税中虽有对利用“三废”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免税或减税的规定,但要求原料中的“三废”须达到一定比例,而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或产品质量的要求,利废达不到规定的比例,因而就无法享受该项优惠;另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规定有税收优惠,但主要是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的优惠,而不是对利废企业,且优惠政策存在较大漏洞。现行政策中也没有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给予优惠的规定。

三、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

1.完善消费税。消费税是旨在调整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抑制超前消费的一类税收,在税制体系中属于增值税的配套税种,发挥特殊调节的作用。虽然从今年的4月1日起,国家已经调整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将一些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耗能产品、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等纳入了征税范围,但还应继续完善。一是应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将一些容易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如电池、一次性餐饮容器、塑料袋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应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率,抑制对含铅汽油的消费;三是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量的小汽车实行差别税率的基础上,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

2.调整资源税。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是一种级差资源税,即是对资源在开采条件、资源本身优势、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导致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的一个税种,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的节约功能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功能。因而,现行资源税存在征税范围小、税率低、税档之间差距小、等级划分随意性大等问题。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状况极不相称,亟待进行改革。首先要扩大征税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增加水资源、森林、草原、滩涂和地热等自然资源。当前,应尽快将水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将目前工业用水、经营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的收费该为征税,对农业灌溉用水可先按低税额征收;针对滥砍滥伐森林资源严重的现象,应尽早开征森林资源税;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销售量或自用量改为按产量计税,这可使企业开采后没有出售或尚未自用的资源也成为应税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从而引导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而节约资源,避免过度开采;三是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四是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一是除对废物利用给予优惠外,应允许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节能设备、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设备等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二是允许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基金,按企业的销售额或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三是对企业购置节能设备的,其投资额可按一定比例抵免当年新增的所得税;四是取消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如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免征增值税的规定;五是对现有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产品或行业取消原有的优惠政策。

4.完善土地税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现行的土地税制在土地占有环节开征的是耕地占用税,为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迅速减少的势头,首先将该税更名为土地占用税,并扩大征税范围,对占用林地、草地等后续土地资源的,也纳入征税范围;二是调高税率,并按距离城市远近划分若干档次,对占而不用的土地按高税率征税。在土地使用环节现行开征的是城镇土地使用税,该税也存在税负太轻的问题,应提高税负,并将其征税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

5.尽早开征燃油税。将现行公路养路费及与其相关的公路客运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航道养护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维护和建设方面的部分收费合并改征燃油税,可从根本上改变长期混乱的公路收费制度,实现“多用路多缴税,少用路少缴税”的税收公平原则,有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汽车结构的优化,可促使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燃油税已提出好久,但因可能会遭遇到宏观环境和技术层面等诸多问题,迟迟没有出台。根据目前情况,应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

综上,税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税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其他宏观经济杠杆的协同和配合,需要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协同配合,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税收的政策效应。

参考文献:

[1]谢永清:《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王应科:《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