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1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一、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网络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性、方向性、战略性的特征,通过广泛传播主流政治信息,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政治认知,塑造现代政治人格。

(一)传播主流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总和,每个阶级必然存在反映其阶级属性的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需要传播主流政治文化;而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接受并内化主流政治文化。虽然传播方式多样,但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必然是官方可控的大众媒介。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自然成为青少年接收社会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泛接收网络政治信息,经过自身政治实践逐渐内化并认同主流政治文化。

(二)提升个体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青少年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政治认知,才能通过政治实践转化为政治行为,最终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借助网络传播的信息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含大量政治信息,为青少年及时了解国情、世情带来了便利。青少年通过网络媒介,既能了解大量的政治现象,丰富政治知识,拓展政治视野;又能浏览、分析各种政治观点,并运用新媒体将这些政治信息进行传播和交流,深化政治认知、提升政治理性。

(三)塑造现代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3],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我国公民深受封建政治体制、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政治人格――独立性缺乏,依附于权力生存;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政治环境下,传统政治人格也缺乏开放性。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政治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前所未有,青少年广泛接收网络政治信息,获得了适应当代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培养起政治态度和情感,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现代政治人格。

二、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政治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减缓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

(一)消解主流政治价值观

主流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政治背景下形成的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政治价值观念。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播的政治信息与官方保持一致,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呈现出单向主导的特征,有助于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网络传媒迅速发展,扩大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对主流政治价值观也造成冲击。特别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被动地、无甄别地接收网络政治信息,易被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经由网络误导其政治认知和评价,最终逐步消解主流政治价值观。

(二)淡化个体政治责任感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网络具有传播主体广泛、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任何个体都可借助微博、微信、邮件、论坛等传播政治信息,在监管尚未全覆盖的情况下个体行为往往缺乏约束力。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是虚拟的个体,隐匿的个人责任感会降低,特别是对于自身约束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同时,开放性的网络使政治生活更加透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地暴露在青少年面前,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青少年产生政治认知矛盾,原有的政治认知逐渐模糊,甚至产生政治猜疑心,政治责任感也随之淡化。

(三)削弱个体政治实践力

青少年要实现政治社会化,必须经过政治实践环节。丰富的网络政治信息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社会政治生活状况,但这些信息并非青少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空间,青少年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隔离,习惯于用虚拟的“人机交往”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这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青少年的政治实践力。同时,青少年借助网络与他人进行政治交往,由于政治认知能力较低,通过浏览网络政治信息而形成的政治意识也会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降低科学性,最终将不利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三、调控网络政治信息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路径

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客观存在,科学调控网络政治信息、因势利导,是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必然选择。

(一)建设主流网络文化阵地

借助网络传播主流政治信息,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加大青少年政治教育力度,是引导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调控网络政治信息推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难度。主流网络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理应承担起建设主流网络文化阵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任务,积极宣传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传播主流政治信息,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当前,加强主流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网络思潮。调控网络政治信息,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培育起主流政治价值观,必将加快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二)加强网络阵地监管

将监管延伸到网络空间,加强网络阵地监管,发挥“硬约束”对青少年网络政治行为的监督、管理、规范、调节作用,是推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方式。网络阵地辐射范围广,有效监管需动员各方力量。各级政府应结合青少年特点制定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制度、规定等,扫除法律盲区,并加大宣传力度,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政治行为。相应地,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政治信息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守网络政治信息入口,规范网络政治信息审核。从技术层面看,应大力开发安全技术,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系统,以便进行有效地监控、过滤。对青少年这一群体而言,可建立专门机进行引导、监督,一旦传播不良政治信息时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提高抵御不良政治信息的能力,规范网络政治行为。

第2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交流主体;网络心理;网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非常淡薄,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项在上海部分中学做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新疆乌鲁木齐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电脑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政府网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

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空间,能尽情地翱翔于网络天地成为众多上网冲浪者登陆理由。我们应该发现,人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动以及网络游戏等。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确实很特别,有文字记载以来,甚至自史前时期人们所积累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里很多已不能适应,比如说在网上说:“你是王小二吗?”回答者曰:“Y”。那个“Y”是E文的同意、首肯,还是骂人的方言,我们不得而知。还有诸如像表示再见的“886”,表达爱情的“521”,在加上许多网络上新定义的情绪符号代码。因为网络语言是易歧意的,电脑上的语言是数字、符号、文字的溶合体,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领会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这些,无非是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好奇——这是人性中最难以说清它是优是劣的特征。

网络交流中的这种语义不确定性,便产生另一相关弊端,即交流主体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因为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在这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性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

但是,网络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识别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本去判断他人,因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准确的个性定位。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刚刚过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他自称20岁的一名网上情人,在现实中见面,才发现此“情人”是已过40岁的中年妇女。

网络上的交往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青少年的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正像著名心理学者黄剑在《“网络婚恋”的是与非》一文中指出:网络婚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婚恋方式,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的新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然而许多青少年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那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随之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当这些情境与现实发生重叠时,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Confusion)”的矛盾。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为“网络之镜”中的他们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大体上网络心理障碍往往分为两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丧失,出现角色混乱,人格等偏差。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几年前的超级电脑病毒CIH,曾导致了几十万架电脑即时瘫痪,给电脑用户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种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

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伴随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网络的无序性,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在增大,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我们面临了种种困难,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所要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去关注青少年在网络犯罪,去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五点去做:第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地路要走;第三、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第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学者还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ExpressE-mail等系统对客户实时或准时实地地提供心理指导、支持,进而达到增进用户心理健康、促进用户心理发展的过程。目前,在线心理咨询已在知识普及、情感疏导、职业发展、心理测量、青年成长、危机干预、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法国政府去年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国政府已成立了网络警察,并成功地破获了多宗网上案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黑客的嚣张气焰;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下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把理伦探讨后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或者说是高科技时代从严就不承诺给人类一个新的伊甸园,相反,它一再告诫人们,无数的新问题将随之而诞生,就像古希腊神话的潘多拉魔盒一样。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了困扰人类生活的一大危害,而网络伦理出纳入了人类道德规范的一大范畴里。网络是现代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人类必须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它,去维护它。只有这样,网络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同时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造者,更是人类未来的主宰者,而处理好网络伦理问题是利用网络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关键,因此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关注全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P:46

[2]奥格尔斯.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413

第3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随著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高速会路的建设,一个薪断的时代已呼喻而来一一“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捷、跨越时空子优势,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会成员带入了一个度拟的世界,形成了网络对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

第4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价值观;青少年;影响;对策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迅捷性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尤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网络为青少年展现了一个崭新而又神奇的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形成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的全球化视野,网络没有国界,不受限制,具有空前的开放性。借助于网络,信息的全球流动使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压缩,人类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也在增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正紧密地连在一起。易于接受新思想的青少年更易形成一种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全球观念,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诸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和生态问题等。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无疑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的全球化视野,形成青少年的全球化价值观。网络的多元开放性有助于青少年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使产生于不同地域、民族、背景中的各种文化打破了地域、交通、传媒等诸多限制,加深了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为青少年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扩大了眼界与交往面。正是信息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文化开放化和多样化,使文化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无疑有利于青少年以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各种思想、文化和不同价值观进行扬弃,从而树立更趋向于合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网络的双向互动性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价值主体意识网上交往没有等级之分、没有上下级区别,有的只是共同的网民身份,交往双方是平等的。青少年在网上可以独立、平等地和获取信息,可以就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见解、影响他人,且不受任何限制。网络交流由单向变成双向,各种思想自由碰撞,文化权威地位受到挑战,青少年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个体潜能得到极大发挥,价值主体意识大大增强。网络的自由平等性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主平等观念传统媒体是通过自上而下、以少对多来实现信息的传播,往往带有强制性,受众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这种传播形式及文化演变成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等级、贵贱和歧视”的世外桃源[1]。这种新型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原有的各种观念,受到青少年的普遍欢迎,使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意识富有极大的现代性。

二、网络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产生了负面影响和冲击。意识形态西化互联网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集团也趁机构建新的意识形态霸权。互联网本来没有中心,强调平等,但因为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绝对的技术优势以及扩张本能,无疑成了事实上的全球互联网中心[2]。美国等西方国家正以其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并以民主、人权为幌子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对一些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对我国来说,正处于成长阶段、价值观未定型的青少年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若整日接触的主流信息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的内容,会不自觉地被西方这种“软力量”所诱惑和吸引,其意识形态的选择必然出现西化的危险。一些青少年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已发生动摇,他们在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上显得摇摆、盲从甚至错位,价值取向出现西方化的倾向。民族认同感弱化,信息全球化促进了当代青少年与世界的融合,并在网络数字化空间里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虚幻的全球大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价值标准与价值选择也面临更多严峻考验,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造成价值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同时,网络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人际关系冷漠,网络交往让青少年感受的是自由和轻松,得到的是平等和尊重。这些恰恰是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的,因而网络交往受到青少年的普遍喜爱,他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但这种交往是间接的,隔着计算机屏幕,缺少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体验的是一种虚拟的情感、成就和满足。长期这样下去,青少年将越来越不适应现实世界,常常深陷网络虚拟世界而难以自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倾向于到网络中寻求慰藉,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现实的“人际交往”,在网络中回避直接面对矛盾,逃避现实世界,减少对周围人们的近距离沟通和接触,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导致心理空间的实际封闭[3]。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带来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责任感弱化和无政府主义抬头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交往双方变成了数字符号,角色是虚拟的,谁也不认识谁。

三、网络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对策

面对当前的复杂网络环境,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

面对意识形态西化的危险和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倾向,我们在引导青少年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突出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御异质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2、理想信念教育

网络容易诱发青少年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和工具化,陷入物欲陷阱,迷失前进方向。因此,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人不仅是物质实体,也是精神实体,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应追求精神享受;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谋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还应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自觉做到物质和精神、自我和社会的统一,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的坚定信念。

3、民主法治教育

网络世界管理和监督的缺位,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民主法治教育,提高其民主法治观念。要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只有大家共同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才能维护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否则,没有规则的“游戏”最终会摧毁整个网络。所以,青少年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杜绝网上的无政府主义行为,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做一名网络时代的优秀青少年。创新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网络时代,思想交流的双方是平等、双向、互动的,单纯地鼓动号召、生硬地强迫压制、灌输式地说服教育只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改进,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对话,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流,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任何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自己与青少年摆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同一个平台上,通过与青少年平等对话和讨论,加强沟通与交流。着重引导青少年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辨别的能力,使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通过自我实践和锻炼,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建设,维护电子空间秩序网络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必须创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规范网民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注 释】

[1] 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5):158-160.

第5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一、农村学生上网的益处

(一)使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

极具个性的网络时代使许多学生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及自主性。因为在网络时代,人们并非是被动式的资讯接收者。网络的互动性,将促使学生由以往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向自主的自主性学习发展。另外,网络的虚拟社群也会迫使学生试图建立自我认同,扮演社会角色,这有助于他们在其他社会情境中确认本身的人格。

(二)情绪及智力的开放。

网络的松散性与无疆域性,都将促使学生在网络上暴露自己,使他们在自己的网页上或BBS中或CHAT中将心中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在网络中交流思想,发泄情绪,发展智力。

(三)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使教育中心由老师向学生转移。

新的媒体学习,让学习的中心由传授者变为个人本身,更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变得无足轻重,实际上恰恰相反。老师以学习活动协助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指导型的传播者,老师让学生自行建立知识体系,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而不是问题的解答者。教师将肩负起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任,并促进学生综合内化,建立自己的学习构架。

(四)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

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五)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丰富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六)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二、农村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上网成瘾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

互联网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想法和行为。过度的网络游戏会阻碍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脑正常发育和早中期的智力开发受到遏制,同时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力。

(二)网络犯罪的低龄化。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群体。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主要有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害之类的犯罪,二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三、克服农村学生上网带来的弊端采取的措施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第6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 青年 人格培养

21世纪,互联网以其强大、交互、虚拟、共享的功能和特性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它在迅极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在漫长时间中形成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互联网更成为当代青年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面临的难点和盲点,以人格培养为切入点成为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一、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交流、互动沟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广平台,大大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乐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的青年人迅速成为网络主要公民。他们任意的浏览信息、沟通对话、游戏娱乐、发表言论。他们以“隐形人”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失去了现实社会诸多约束,在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偏离。

网络信息多样、多维度的特性使青年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并发生冲突、价值观取向日趋多元化。“网络殖民化”使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受到挑战;网络的超国界性易使青少年政治观中的国家意识淡漠,产生民族虚无主义。网络对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与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导致其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使他们缺少理性思考陷入盲目的“超前性”状态。网络的“匿形性”特点也孽生了部分青少年的无纪律感、无责任感、甚至无廉耻感。

同时,网络未经过滤、选择的内容泥沙俱下,各种思想观点良莠不齐的事实也容易使青年人在选择上失去了理性思考,跟着感觉走,渐渐的形成了只乐于感性的体验和享受,不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理解的不良习惯。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由于其说教、固化、僵化的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青年政治工作的特点。人格培养为切入点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现实突破口。

二、以人格培养为切入点的可行性分析

1.人格的内涵

“人格”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为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等许多学科所广泛使用。各个学科都从自己特定的视角来研究人格,因而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我们认为人格是人们的自我意识、理想、道德、价值主体理念的个体体现,是个人从道德上区别于他人所独有的规定性,也正是这种个人所特有的道德规定性,构成了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内在的精神结构,并由此产生出比较稳定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人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内在的驱动力。

2.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自身具有其特殊性,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青年网络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第一,意志自主性。意志独立、自主、自由是道德人格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和真正标志。康德曾经指出,道德意志是理性者不依赖于感性世界的自主自觉。当代青年由于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了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思想独立、自主、自由而几乎不受约束或影响较小,这一特点为我们进一步开展青年人格培养乃至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把握好青年的时代特点,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扬长避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自我同一性。这是指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其道德人格或其内在品格的本质方面或基本方面的一致性。青年在任何社会时代都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我们的教育必须使青年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其道德人格在本质上的不变。只有重视人格上的培养,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年思想深处的问题。

第三,主体完整性。这是指构成道德人格的各种因素成份的有机性、全面性和不可分割性。真正的道德人格要求青年在起社会性和个体性、内与外、知与行在道德人格主体性上的一致和统一。

3.人格培养在青年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由于人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特殊的教育功能,这决定了人格培养在网络时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的作用。

第一,动机整合功能。人格具有依据自己待人处事的原则立场和对生活的根本态度来统一和调适自己的各种具体行为动机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道德人格主体用道德动机把各种具体行为连接成整体,支配或同化它们,使它们统一在同一个价值尺度上。在当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青年往往在待人处事上前后矛盾,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动机的前后不一造成的,加强人格培养,注重青年的行为动机的整合功能,才能从根本上使青年在各种具体行为上保持整体的一致性,把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第二,行为动力功能。人格本身就是驱动主体进行对象化活动的动力因,这种动力因是道德人格主体在道德目标意识的支配下所追求的价值。在网络时代,一个人的行为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自己的道德人格的高低,只有培养出较高的道德人格,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个体道德的行为动力,使当代青年在自由自主的网络时代保持自己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三,价值定向功能。这是指人格具有规定主体价值行为的统一方向和目的的能力。个体行为目的定向事实上取决与个体的道德人格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在充分自由的网络时代,高尚道德人格的的养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个体正确的价值定向途径。

第四,自我调控功能。这是指道德人格本身所具有的,为了实现一定价值目标而自觉实施的对主体行为的控制。我们知道,网络时代是一个充分自由的时代,个体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调控,只有培养出较高的道德人格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体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三、网络时代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网络时代影响着青年人格的发展,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新的形势下,塑造青年健全人格教育部站和全社会都应当重视的问题,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1.网络时代加强人格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体现。健康人格是能够适应环境、全面发展的保证。在网络信息时代,提高人的素质,追求健康人格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其在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反映了人格作为个体,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状态,是社会个体通过言行不断实现的过程。网络时代的发展呼唤一种新型的健康人格。

面对网络世界的负面效应对人格的冲击,人格的自律成为必然。青年只有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对各类信息具有甄别力,才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加强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可以既可以培养青年有效获取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帮助和引导他们理智上网、高效上网,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获取、运用有益的信息,使自己成为网络的主人人,不断提高甄别能力。以最终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腐朽生活方式的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提高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

2.青年人格培养是高等教育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青年正处于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和帮助他们成长。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在人格养成上将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完成这个过渡和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由此产生的困扰和冲突。网络时代信息的多样性使这些问题突显,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青年最后果要的基地,必须加强青年的人格培养和教育,努力消除青年在人格形成中的负面影响,倡导、树立、培养、并逐渐开成正确的人格。

3.人格培养是青年成才、立业的基本保证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的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在当前新形势下,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既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青年主体地位的要求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就必须实施人格教育,这也是学生成才、立业的基本保证。

人格是人的各种素质在人身上的综合反映,包涵着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人格美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品质、情操、智力、能力、体魄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美的人格是人的最高、最完善、最健全的理想人格。在现今世界上,没有人格美的人是残缺不全的人,是畸型的人。社会愈是向前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愈高,对人格美要求亦愈高。

人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格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必须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否则,再多的教育投入,再尖端的科技教育,也无法避免培养出心理和人格变态的畸形人才,甚至会培养出祸国殃民的人类的叛逆。当代青年只有具备完美的人格,才能产生崇高的追求,才能沿着正确的成才之路不断前进,直至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祖国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

第7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网络时代 文化反哺

一、文献回溯与问题提出

1.“文化反哺”的国外研究

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是究青少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反应。

传统的社会化有明确的方向,即父母、老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施教者,青少年作为受教者,接受父母或老师关于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这是因为父母与老师是传统知识与权威的代表,一个新的社会成员若要能够在已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向这些传统权威与传统知识的代表者学习基本的言行思维的标准规范。但当社会出现剧烈的变迁,这种文化规范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就会受到冲击,从而出现“文化反哺”的现象。

人们对“文化反哺”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上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传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又有晚辈向长辈提供最新的信息与生活模式,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可以为长辈指点迷津,提出建议与意见。1968 年,贝尔发表《再释社会化研究中的影响方向》,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反哺”问题的奠基之作,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儿童与家长关系的“双向模式”。1970 年,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论,指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而且后喻文化也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基本文化传递模式。”同年,社会学家查尔斯・赖克在其著作《美国的返青》中提出“第三意识”理论,指出“年长一代应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学习进行再教育”,并充分肯定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1986 年,马赫列尔在《青年问题和青年学》中指出:“后喻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这一取向首先是基于对同喻文化影响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2.“文化反哺”的国内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将上述国外论著译介到国内,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由此开始,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1988 年,周晓虹先生发表《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文化反哺”问题的奠基之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化反哺”概念。至此国内开始了有关“文化反哺”的相关性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例如: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白显良《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研究“文化反哺”的成因。例如:刘浩《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及对策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1期);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3)研究“文化反哺”的社会意义。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7期)。

(4)研究“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例如:雷维运《从伦理角度看文化反哺对师生关系的结构与重构》(《大众文艺》2008年第6期);吴小红《从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8期)。

(5)研究“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例如:杨立《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研究“文化反哺”的引导。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7期)。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教育方面的、亲子代际方面的、以及一些概括性研究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青年文化反哺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新疆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部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的民社族会心理、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文化反哺的内容、效果有特殊之处。对上述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够完善这一邻域的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反哺”是新疆未来的多元文化的前期准备,由于医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的“文化反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部分。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网络时代中的青少年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状况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使在新疆的边远农村地区电脑与网络的使用也非常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有较高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心理上对采用新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极强的一种渴求感,传统的社会化内容与方式在当今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青少年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变化的新时代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多数成年人包括父母与老师对电脑与网络的知识与应用水平总体上远远落后于青少年。这些使得青少年在与父辈的交往关系中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父教子承、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网络时生了极大的变化。

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生为调查对象,从2013年4月开始,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收集资料,并辅以个案访谈。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

二、数据分析

互联网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使用极为普遍,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之外有了另一个交往与生活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范的制定地位,他们凭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技术与心理上的优势,与以成年人为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发生着或轻或重的冲突与不协调。

1.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化反哺”的态度问题

在问卷中,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文化反哺”的态度问题,从而设计这方面的问题,用来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由于在技术上拥有优势地位,及对“文化反哺”所拥有的看法及产生的变化。

针对问题 “当您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不太了解网络等新技术时,您是否建议他们试着学习使用”,88人中,“强烈建议”的占15%,“一般建议”的占52.1%,认为“无所谓”的占25.9%,“从不建议”的占5.6%,“其他”为1.4%。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当今网络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父母学习使用网络等新技术的建议是相当积极的,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他们对“文化反哺”的一种积极认同态度。也可以看出, 他们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领先地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父母或其他长辈在电脑网络等新技术上的不足能较为敏锐地察觉到,能够自觉地对父母等长辈进行劝导,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您从互联网上获得最新的消息或新的知识,您是否会主动告诉父母?”在所有填答的回答中“几乎不告诉他们”的只占总人数的1.9%,而回答“总是告诉他们”和“经常告诉他们”的却占4.9%和30.3%,其总数共占35.2%。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长辈获得信息渠道的单一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普遍超过成年人,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都是从传统媒体无法或很难获得的。子女将这些信息告诉父母、老师等长辈,也是“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之一。

2.“文化反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

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可反应现出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如果您的父母向您请教电脑方面的知识时,您会觉得怎样?在88人中,30%的回答“觉得自豪,乐于解答”;41.66%“觉得他们基础差,应付一下”;6.9%对此“不屑一顾”,另外2.5%有“其他”答案。通过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面对父母长辈关于电脑网络的咨询,青少年很乐于帮助。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困难的,更不用说是子女教父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了。但是,从从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父母长辈请教自己关于电脑网络的知识十分自豪,很乐意解答,父母与子女在这方面的交流是相对畅通的。这样的交流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对于他们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更加自信乐观。

3.网络时代“文化反哺”中少数民族家长的表现

为了了解长辈对电脑网络知识的态度的目的,问卷中设计:问题,“当您使用电脑、网络时,您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是否表现出兴趣?”,其中选择“很感兴趣”和“一般”回答的分别占32%和50.4%,肯定性的回答占总数的82.4%,而明确回答“父母不感兴趣”的问卷只占16.5%,两者之间具有巨大而明显的差距。

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的父母承认您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过他们吗?”回答十分一致,回答“承认”和“口头不承认,但心里承认”的人数之和占填答总数的92,其中口头承认的占66.6%。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成年人已经意识到并承认,在电脑网络方面他们的子女已经超越了他们。

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家长对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对向子女学习的行为也能认同和接受。这是成年人对青少年技术优势的认可,既体现出是对现代技术的理性认同,也体现出对于现代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三、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文化反哺”行为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看来,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中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纯地由父母或长辈等传统教育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教化与指导,出现了很多由子女向父母长辈进行逆向的教育行为,其中电脑互联网知识及技能的传递尤为突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对“文化反哺”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首先,当今社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部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民族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他们在学校学习现代互联网技术,锻炼良好的语言能力,知识较为多元化,他们已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次,青少年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母长辈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方面的不足;第三,他们对于自己在向父母长辈推广电脑网络知识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着很明确的认识。

2.“文化反哺”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家长提高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及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同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较好的作用。

从调查中可以知道,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沟通良好的“文化反哺”,可以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有助于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和乐观主动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青少年的人际交流的能力培养。

3.考察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中少数民族父母长辈的表现,可以发现,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生活在电子信息化的洪流中,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已经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也感受到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和紧迫感,所以他们能比较坦然接受技术上的落后,对子女在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表示了认同,同时希望能到帮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庭中“文化反哺”的积极作用,以期提高全社会的电脑网络知识水平。

作者简介:

蒋英 (1977―) ,女,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西域文化

第8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Network Influence on the Teenagers

Wu Na

(Jin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Jinan250101,China)

Abstract:Network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hole society quietly top-down way of life,But because the openness of the network,interaction,and the properties of déjà vu,Make a lot of students indulge in Internet chat,games,the net love cannot extricate oneself,Some cause mental block and abnormal psychology,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chool network education work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Keywords:Teenagers;Network education;Positive influence;Negative influence;Measures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正在全球范围推进,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工具,在我们欣喜地感受“校校通”工程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变的同时,却因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的不少学生沉湎于上网聊天、游戏、网恋中不能自拔,有的导致精神阻碍和心理异常,这些现象都表明学校网络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我们一块来看一下: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有哪些?(1)网络有利于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互联网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更新非常之快,为青少年查询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很强,迫切希望知道外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现在许多青少年可以不看电视报纸,但是不能不上网,互联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去适应它、开发它和发掘它,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等技术能力,而且增强了青少年人际交流和社会参与能力。(2)网络使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网络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其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安全性、间接性、广泛性特点。通过网络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性别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理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激发了彼此间的神秘感,并且也不担忧会泄露自己的稳私,因而这种交往容易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互联网在带给我们巨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影响。(1)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2)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网络为青少年实施犯罪和青少年遭受侵害提供了机会。由于不正确的宣传和青少年富有冒险性,一些青少年效仿黑客行为,甚至铤而走险实施犯罪。同时,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较差,他们常常成为某些人实施犯罪的对象,成为犯罪的牺牲品。有关青少年上当受骗、被坏人骗财骗色、被害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4)网络的非人性化容易引起青少年网民的情感冷漠。由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是在计算机既定程序的作用下进行的,计算机程序编制的非人性化原则,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精神麻木症”,失去了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上网时间失去控制,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许多青少年学生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和社会及其他人的交往,长期在网络虚拟环境里漫游旅行,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孤僻、不合群和冷漠,从而迷失了自我。

第9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 思想观念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即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的重要纽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被称为虚拟空间的世界刚刚出现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让人们都来不及认真的适应和了解,就已经深陷在网络带来的巅峰刺激和新鲜快捷中。它的出现预示着旧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一个以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开始。 网络的广泛不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人们还在网络空间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措施是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分析辨别力,使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分析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是与非。

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青少年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现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结语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网络的起源和主要特征开始,依次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现状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进一步的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便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绿丝.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3] 陈庆省.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教育体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