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民健身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投入;全民健身;健康意识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在全国已初步掀起了一个全民健身的运动热潮,而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投入以及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改变旧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引导和体育习惯的培养?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苏州市吴中区四所学校的300名中学生。其中参加统计的有296人,男生136人,女生16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全民健身计划”及全国不同省市中学生体育活动状况的文献、书刊、报道,为本文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与四所学校初中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和近20名体育教师进行面访座谈,广泛了解各校的体育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对《纲要》的了解情况
《纲要》是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指导性文件,对《纲要》的了解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健身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看过或学习过《纲要》,更谈不上认识和理解,这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健身计划的二期工程则自2001年到2010年,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中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有2/5的学生打算完成学业后继续进行体育活动,这说明学习影响了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该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得愈来愈明显,并无性别差异,学生将学习视为重中之重,不得不将体育活动先放弃。有1/10的学生打算一起进行到高中毕业,1/5的打算进行到大学毕业,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此学校应保证不断给学生提供运动的机会和指导等环境条件,这对于推动青少年继续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3.中学生的体育投入情况
(1)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情况
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将指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行动。调查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说明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并且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这种趋势经分析主要与性别差异和学习压力的轻重有直接关系。调查还发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以课余时间自娱自乐为形式。
(2)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
体育时间的投入是学生进行健身活动的一个量化指标,就该问题本文对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
(3)中学生体育投入的物力状况
从中学生经常阅读、观看体育类书刊、节目来看,种类较多,范围也较广。书刊有:《足球报》《新体育》《当代体育》《体坛周报》《南方体育》《篮球迷》及各类报刊的体育版等;电视节目有:体育新闻、体育大世界、足球之夜、NBA、足球星期天、各类球赛及各大型运动会转播等。男生、女生对书刊、电视节目的兴趣也略有不同,男生阅读观看的人数占总数的90%,女生则占总数的70%。
4.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为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从表可以看出,仅有3.7%的学生认为在体育锻炼中无困难,91.2%的学生认为存在困难。其中52%的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20.6%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6.8%的学生认为无指导阻碍了他们的锻炼,加强体育指导、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5.1%的学生认为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阻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三、结论与建议
1.《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还有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学校对学生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应注意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2.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根据《纲要》的要求,学生体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3.中学生锻炼时间减少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4.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习任务重、时间少,缺少场地器材,身体素质差,缺少指导,体育兴趣不浓厚等。其中学习任务繁重、场地器材缺乏是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切实贯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工作,也要在现有条件下以改造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摘 要 全民健身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专家咨询、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等对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总体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工程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缓解了部分群众的健身需求,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于政府投入,社会指导员数量逐年增加但仍不足,且指导效率不高。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促进城市及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头是下辖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属欠发达省市,具有后发优势。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西北部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借鉴意义。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对地区全民健身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包头市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网、图书馆、包头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3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4位管理干部以及5个市区级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场地设施与建设资金的现状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基本模式由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组成。按照体育局的要求,包头市体育局从2005年到2014年年底利用彩票公益金共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数量如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6个,雪炭工程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3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注:数据由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资料整理,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8月底)。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与真正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各级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全民健身投入经费现状与分析。全民健身投入的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据调查走访了解,包头市全民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底,据统计政府对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830万元,包头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7.9%和52%,共计1730万元。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建设
截止2003年,包头市建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各类体育协会3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共计建成256个。据调查,锻炼地点多为民众自发组织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帮助形成的占少数。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良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据有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包头市已拥有56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65人,一级86人,二级1527人,三级3526人。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而且多为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指导员严重不足。应从人员数量、结构、服务领域方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三、结论
(一)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同时部分缓解了包头市群众对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仍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体育局和包头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计投入7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部分缓解了包头市健身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近年来,随着包头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健身需求日益强烈,与落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的矛盾日益激烈。政府应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
(四)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指导率不高。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服务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3]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4] 侯令忠.陕西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5-38.
关键词: 吉林省 公共体育服务 改革思路
引言
根据吉林省委省政府、高教强省战略规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的需求,确定我省目标:“十二五”建设体育强省。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大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履行政府职责,建立“大群体”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强大,体育日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成为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让人们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及如何满足人民的日益强烈的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成为每一个政府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体育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体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体育成为推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吉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做一审视,理论上是对以往的研究的继承、补充和发展,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参照和借鉴服务;实践上,通过吉林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可为吉林省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实现路径和服务保障,对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均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1.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在体育领域的拓展,公共体育服务是指满足公共体育需求所承担的服务功能。公共体育服务包括管理、组织、生产、供给、设施、保障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并且,公共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职能,公共体育产品、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服务等器物层面的内容,只是职能的体现。
2.体育强省目标下吉林省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模糊。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是指体育行政部门直接或间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职责和功能。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主体,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分配与使用,并负责检查与监督。但是从查阅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很多地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模糊,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2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当前,吉林省的公共体育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还是体育局和相关的基层政府组织,但是政府的财政力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完全支撑所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当前吉林省居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
2.3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运营的效率不佳。
当前吉林省的一些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拥有体育设施,因为管理制度、经营理念等因素影响,表现出较弱的体育场馆运营能力,直接影响吉林省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虽然在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进了一些专业的体育场馆经营公司和体育服务公司,通过各种方法改善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及体育服务的水平,但整体上看运营效率还是较低。
2.4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低,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偏少,上岗率低,发展规模和速度滞后,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由于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特别是街道、社区、居民会)的组织、管理、监管、宣传等工作的力度不够,受经济因素等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相当大比例的技能型高水平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参与公益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一部分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又因技能水平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导致指导效率偏低。
3.体育强省目标下吉林省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思路
3.1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功能。
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是政府体育功能改革的重点,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政府各级体育管理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服务”为思想的职责观是根本各级政府体育管理应当转变过去“官本位”的管理观念。努力为大众提供所需的、公正平等的公共体育服务,这是体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一些政策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各个体育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中,将社会体育市场化运作,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还可以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与考核等措施改善吉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提供经费保障,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吉林省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导者必须承担起供给责任,调整和优化体育经费的使用结构,加大群众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吉林省政府体育职能部门要加大重视对该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力度,根据需要逐年增加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
3.2公共设施投入应符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少年儿童。
重视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投入,为少年儿童创造成长的良好环境。吉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要以青少年为主,满足少年儿童的健身需求,体育场地的设施是满足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需求的硬件环境,必须为少年儿童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保障。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也不能忽视少年儿童的建议和愿望,合理规划建设,多设置一些适合少年儿童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如:运动场、娱乐场、儿童公园等重要场所。
3.3加强体育咨询与指导服务,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社会指导员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多实践,发挥专业特色,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任务。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性,提高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并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数量庞大的社区体育辅导站、晨晚练点等进行指导,增加在岗位上的时间,根据锻炼者的不同健身需要进行指导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体育咨询与指导。
3.4明确各类体育组织职能,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各类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建设包含培育和利用两个方面。首先在全省已建成的基层站点推行挂牌服务制度,公示站点负责人、健身指导员、健身项目和器材使用介绍等,为了广大群众提供人本化服务。其次,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的建设和管理,推行《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申报、注册管理办法》,促进健身活动站点规范、有序发展,对完成任务的市体育局给予表彰和一定个度的资金扶持。最后,在全省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行指导员队注册登记制度,建立全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在使用好、管理好指导员队伍上下工夫,省体育局要在官方网站公布各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员站点的基础数据,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逐步完善以培训、管理、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志愿服务的比例。
结语
对于解决吉林省公共体育服务出现的这些问题,通过一些政策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发挥各体育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中,将社会体育市场化运作,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重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为少年儿童创造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体育咨询与指导,明确各类体育组织职能,强化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各类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资源,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华玉,范守民,周日智,郭隆建.思路与困境:山东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审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1):1-5.
[2]肖金柱.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共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03:23-25,17.
[3]闫光.北京市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4]何敏学.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转变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6(1):39-41.
[5]孙荣.陈鸿慧.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4(8):94-95.
[6]吴继华,杨世东.试论我国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服务职能的完善[J].中央财政大学学报,2008(10):7-111.
[7]于宇.杭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问题研究[C].2013,1-53.
[8]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7-22.
摘 要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增城许多新建楼盘都把有泳池作为小区的标准娱乐设施加以建设。游泳池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之一。目前,游泳池多以合同租赁或承包的形式由个人、集体或公司经营,发展势头和经营管理状况良好。
关键词 游泳池 经营管理 调查分析
伴随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社区游泳运动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增城区地处广州,夏季炎热气温高,游泳是社区居民夏季首选的娱乐项目。作为在校大学生,响应大学生创业号召,亲身参与增城某社区的室外游泳池经营管理。对当前社区游泳经营管理实践加以理性分析,提出个人看法。
一、增城区游泳池经营现状调查分析
(一)游泳池经营形式调查分析
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拥用游泳池产权的单位为提高游泳池绩效水平,多采用投标竞争的形式向个人、集体、公司实行合同承包或租赁经营,那么竞标成功的企业、公司或个人集体获得营权。增城区游泳池多数是一年一次投标,最长合同一次签订经营权达七年,大大鼓舞了中标者的经营积极性,保证了足够的盈利,又服务于社区居民,形成多赢的局面。
(二)游泳池经营成本支出和收入调查分析
增城区游泳池成本支出主要由合同租金、水电费、消毒粉液费、员工工资、保险等几块支出。其中租金根据泳池所处的周围社区人口密度及其影响力,从4.5万元到12.5万元不等。游泳池收入主要由门票、月票、游泳培训、销售泳装、点心饮料组成。门票15元,办卡50次500元,30次380元,15次250元。游泳培训费一期10天,收费850至1980元不等。
(三)游泳池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1.生命安全风险
由于游泳本身是一项有危险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对于初学者,由于水中呼吸掌握不熟练,容易呛水,喝水,将直接危险人的生命,安全出问题不仅影响泳池声誉,更直接影响泳池经营效益。为了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必须在经营过程中时刻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增城区体育局强制要求泳池配备若干救生员,并且要求对救生员进行上岗培训工作。但是,由于增城区救生员的待遇低,每月1000-2000元,救生员流动性大,出现有证不上岗,无证顶岗的现象,按250平方米配给一名救生员配备,社区泳池救生员数量仍然存在缺口。
2.天气状况的风险
游泳池经营者常挂一句话:“游泳池靠天吃饭。”说明游泳池的经营受天气气候变化影响巨大,成为经营业绩的不确定因素。今年的6月末7月初的天气较差,多暴雨,导致开业时社区人员参与程度很低,但是随着暑假来临和天气转为正常,后期社区人员比较满意。
二、游泳池营销手段调查分析
游泳池多在入口设置广告标志牌,设有专门的池徽,用打字或手写消费价目表,人工现金收费,买票即可入池游泳。场地少见游泳相关的资料图片。点击网站搜索增城区游泳池,均无增城区游泳池门户网站。可见增城区泳池营销手段单一,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这与合同期限多为一年有关,泳池中长线投资力度不够。
(一)游泳池水质管理现状分析
游泳池管理着眼于“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为实现这一宗旨首先要做好水质保护工作,游泳池水质管理监控通过每周增城区防疫站对水质化验,并把结果向媒体,从而监督促进水质改善。国家颁布三样指标标准是尿素不超过2.5mg/l,总大肠杆菌不超过8个/l,余氯包含游离余氯0.4-0.6mg/l以上,化合性余氯1.0mg/l以上。
游泳池水质管理根据防疫站检验报告,在夜间空场时调整混凝剂、消毒剂、中和剂等投入量。每周清理一次池底,用电动水下的吸物器将池底污物吸除。另外淋浴室通往游泳走道中间应强制通过淋浴走廊及浸脚消毒池,这一点各游泳池仍需加强管理。
(二)游泳池容量调查分析
炎热夏日傍晚和晚上游泳池人员过多会导致游泳池的游泳功能丧失,影响经营者声誉。经营者应自觉遵守《增城区游泳场所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容量标准,白天不少于3平方米,晚上不少于3.5平方米,维护游泳爱好者的权益,宏观上调控泳池容量既提升了自己的服务品质,同时加强了经营的竞争力。
(三)游泳爱好者的调查分析
社区游泳池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娱乐需要是衡量游泳服务内容、管理环节方式的标准。 自从国务院1995年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日益深入人心。通过调查,60.4%的游泳爱好者为主动参与游泳,充分说明群众对游泳的意识较强,有20.9%游泳爱好者是为了小孩子来游泳,充分说明家庭重视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健康和身心发展,利用暑期帮助青少年儿童提高体质健康。只有2.9%的人通过广告来游泳,说明游泳池推销力度不够,经营者要充分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对游泳池的品牌加以推广,推大周边居民的影响力,提升经营业绩。
(四)游泳锻炼的多元效果的分析
游泳运动的不仅强身健体,还要针对不同人群强调多功能以便吸引更多周边市民参与。其中休闲效果最突出,接近80%的游泳爱好者认识到游泳运动能量消耗大,增强食欲,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游泳爱好者在水中嬉戏,加上优美音乐,可以消除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其次50%的游泳爱好者认为在泳池里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也使人心情开朗,陶冶情操。由于1%的游泳爱好者缺乏游泳常识及科学的锻炼方法,饱食后或者饮酒后游泳,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生命危险。
三、结论
(一)游泳池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由社区开发商作为配套设施投资建造。伴随社区兴建的游泳池数量日益增多,对外经营成为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重要手段。
(二)增城区游泳池多以合同租赁或承包的形式由个人、集体、公司经营,责权利清晰,经营管理实现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转轨。
(三)增城区市民游泳健身意识强,锻炼效果显著,游泳池成为全民健身重要场所。
(四)提高社区游泳的硬件水平,适当延长合同租赁期限,比如合同期以5年为宜,提高泳池的长期管理规划。
(五)鼓励非公经济投资参予游泳池日常经营管理,服务社会。
(六)游泳池经营者要不断提升管理档次,运用现代体育营销手段,引导游泳爱好者健身休闲时尚消费理念的形成巩固,推动夏日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 寇健忠.我国游泳场馆溺死问题研究进展与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10(02).
中图分类号:[G40-013.9]
1引言
群众体育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一个大问题,自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吉林省白山地区城镇的部分居民、社区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专家访谈法.
笔者走访了吉林省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并针对吉林省白山地区目前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白山地区群众体育参与者现状分析
3.1.1白山地区群众体育参与的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50岁之间的人数占总调查人口的38%,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具有充足的时间和健身的经济条件,原因二是因为这个年龄群体的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把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观意识到参加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率.另外负荷量极小,轻松的体育锻炼是这类人群的主要锻炼内容.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一部分属于退休人口,家庭无太大的负担;可以全身心投入;另一部分属于将要退休的人群,给生活添加兴趣及增加社会交往,提升自信心是其参与锻炼的主要动机.20岁以下的占调查人口总数的20.2%,这一部分人群90%以上是学生,因此占有的比例比较大.位于第三的是处在41-50这个年龄之间的,占其16%。最后是20-40岁之间的人群,分别占调查人口总数的12.5%和13.3%。这一类人群属于青壮年,主观意识认为不需要参加锻炼也同样能保证身体健康.
3.1.2该地区群众体育参与的时间情况
锻炼时间是保证体育锻炼者参与健身活动的基本条件,从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白山地区居民生活节奏比较慢,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合理,由于该地区的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受其发展的制约,受家务的一些琐事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份人群的锻炼时间不能够保证.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超过50%的群众的健身时间坚持在30分钟以上,基本达到锻炼身体所需时间的最低要求.调查将近半数的人群不能达到健身效果.主要由于白山地区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致使很大一部分人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时间没有正确的认识.
3.1.3白山地区群众体育参与的锻炼场所情况
体育锻炼场所是保证群众体育顺利开展必备条件,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健身场所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更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白山政府对群众体育设施的投入体现出不足,其中居民选择的大部分属于室外自选健身途径,当然,这种方式既经济又实用,但是实际上有些群众是达不到健身效果的;由于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导致参与锻炼的人口数量下降,另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一部分人群不具备参与室内健身的条件,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积聚在广场的人数最多,这是除了公园仅有的一个免费向群众开放的健身场所,急需政府部门关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白山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大大影响了群众体育的普及速度,目前在白山地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数量的15.29%。体育人口数量相对较低,仍然没有达到一般城市的水平。
4.1.2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时间、经济条件、场地器材、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白山地区的群众体育的体育人口数量没有得到提高。
4.1.3目前,在白山地区,经过调查,群众体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对体育健身没有正确的认识,表明体育相关部门对群众体育的宣教工作不够到位,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足,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明显不足。
4.1.4群众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模糊,离终生体育的观念差距大,从白山地区的群众体育人口分布调查数据看,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正确的体育健康观还没有形成。
5.2建议
5.2.1应该大力加强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的发展速度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对居民体质情况给与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合理地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实施倾向性政策。奠定群众体育发展的屋主基础,
5.2.2积极推广灵活实用的经济性的锻炼手段,增加体育人口数量
体育相关部门可根据白山地区的气候、地势等特点,尝试一些新的健身手段,尤其是针对女性群体,把她们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另外可开展群众性较强的健身手段,把更多地居民纳入到群众体育地范围内,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全民体质。
5.2.3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方面的投入,增加各种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的建设和免费开放,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带动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没有经济条件的人群的参与。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体育;服务体系;陕西省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作为一种能满足人们健身强体、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等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渐走入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社区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社区体育按其活动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居民以健身、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一类是由专门组织或人员对此提供的组织、指导、咨询等专业服务性活动。开展社区体育要达到目的应是前者的繁荣,而推动力量就是后者的兴盛,因此,加强社区体育服务对开展社区体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于今后发展陕西省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们把西安地区内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十个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和五个健身俱乐部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分别对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五大方面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有关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文献,为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基础。
(2)实地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调查提纲,以便得到更加祥实的数据。
(3)数理统计分析
对在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陕西省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二、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1.陕西省体育设施建设现状
陕西省处于西北部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区域。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据调查反映,目前居民小区内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主要选择在小区的空地、花园或停车位,体现了居民健身活动就近、就便的特征。在多走访的10个社区健身场所中存在以下情况:(如表1所示)经济越发达,小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居民健身的条件越好,体育设施的数量越多;小区建设档次越高,公共体育设施越齐全,如西安市高新开发区的花园小区拥有全民健身路径、健身房和游泳池等设施。
2.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
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和我国体育社团服务体系大致相同,早已各成体系,体育组织形式现有社区体育协会、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种人群体育协会、系统或行业体育协会等。在所走访的10个健身场所中,对其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居民自己锻炼的占35.6%;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30.2%;而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仅占1.6%,其他锻炼方式的占32.6%。由此可见,虽然陕西省内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体育社团组织的认识不够,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意识不强,所以造成以上情况的出现。
3.陕西省体质监测服务体系
2005年西安市体育局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成年人体质监测,由西安市体育局群体处承担了2880人国家体质监测任务。陕西省体育局十分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问题,由陕西省体育局牵头,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部分学校,基层活动站,组成了全民健身的科研网络。陕西省部分高校长期承担教育部,体育总局学生体质监测任务,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由陕西省体科所负责组建的陕西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地方检测中心几年来共完成了对陕西省10万余成年人的体质监测任务。
4.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体系
陕西省在我国属于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系统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指导指导行业的主力军,从目前所走访的体育锻炼场所,陕西省的体育指导员是远远不足够的。所调查的10个健身场所中,仅有2个健身场所无专兼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员年龄多数在31-50岁之间,且男女性别比各占一半,大多数(79.3%)负责人学历属于非体育专业,仅有14%的负责人学历属于体育专业。(见表3)
5.陕西省体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陕西省也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把信息服务体系应用与社会体育的发展当中,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政府部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通过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掌握和分析陕西省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健身情况。
2)宣传媒体: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最新的体育动态,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提供最新的消息。
3)竞技体育: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自身和对手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4)大众体育:利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向健身爱好者提供一些健身信息、指导信息、指导培训信息等。使群众更好的掌握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手段。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由于社区间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经济水平下的社区的体育设施的配备也不尽相同;
2)各种社区体育社团组织发展比较齐全,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但主动参加体育社团组织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相对较少;
3)陕西省体质监测工作总体开展相对较好,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跟上我国体质监测发展的步伐;
4)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陕西省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比例相对较小,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大,地区分布比例失调;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相对较多;
5)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发展较好,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满足人们对健身信息的需求;提供体育健身信息的形式多样,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
2.建议
1)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场地资源,加强落后社区的体育设施健身,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内的各种体育设施;
2)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社团组织领导,增强组织者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宣传的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科学指导体育健身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加强各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陕西省全民的体质监测情况进行现代化的分析和监测。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黄海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3~6.
[3]安平.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7~10.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社区 健身人群 体育锻炼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22-02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是我国组织全民健身的基本形态,社区体育的开展对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可以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的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
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说明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与平衡。
(2)族别
乌鲁木齐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本次所调查的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有汉族、维族、回族及其他民族。详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锻炼的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9.5%),维吾尔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占调查总人数的21.5%,说明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3)年龄
从表2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之间。
(4)受教育程度
从表3可看出,在所调查的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中,专科以上为5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1.8%,说明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2.2 研究对象体育锻炼情况
(1)参与体育锻炼强度
从表4可看出,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
(2)锻炼项目
从调查结果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呈多样化趋势,所从事的锻炼项目为:散步、桌球、广播操、太极拳(剑)、瑜伽、健身气功、民族舞、民族舞、交谊舞、武术、慢跑、抖空竹、乒乓球、自行车、徒步、登山、国标舞、跆拳道、羽毛球、篮球、网球、健美操、游泳。按参与人数排名前10位的项目分别为:散步、羽毛球、慢跑、篮球、健美操、跆拳道、民族舞、乒乓球、国标舞、游泳。
(3) 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持续时间是衡量健身人群体育锻炼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调查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28.2%;其次为21~30分钟,占27.4%;有21.4%的健身人群锻炼持续时间在31~59分钟。
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1~59分的人数比例最高,25~35岁之间及36~45岁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1~30分的人数比例最高,46岁后,各年龄组健身人群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延长,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最高。
经访谈了解到,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基本为学生,该群体年轻好动,运动持续时间一般在31~59分钟;25岁~45岁之间的健身人群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双重压力,运动持续时间通常在20~30分;46岁以上的健身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为退休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从事锻炼,所以锻炼时间通常在60分钟以上。
(3)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不同锻炼频度的人群分布是:“1月1次”为10.4%,“每月2~3次”为19.3.%,“每周1~2次”为 32.9%“每周3~5次”为22.9%,“大约每天1次”为14.5%。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健身人群的体育锻炼频度主要以每周1~2次或3~5次为主。
有研究表明: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与2次时,对机体变化的影响会很少。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
(4)体育锻炼的场所及锻炼方式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公园或道路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3%,其他依次为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单位、社区、收费的健身俱乐部、其他及自家庭院。有232人(占37.4%)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有155人(占25.0%)选择独自锻炼,有119人(占19.2%)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14人(占18.4%)选择与同事一起锻炼。
(5)体育锻炼的消费支出金额及项目
在所调查的621名健身人群中,有439人(占72.7%)的人有体育消费,全年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为139人(占31.7%),在101~400元之间的为146人(占33.3%),在401~700元之间的为40人(占9.1%),在701~1000元之间的为55人(占12.5%),有59人(占13.4%)的人全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7.3%,其他依次为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等。
(6)健身人群接受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在所调查的健身人群中,有228人(占36.7%)在体育锻炼方面接受过指导,其中,接受其他人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80人占12.9%),其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0.3%和2.4%。
从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者的年龄分布特点看,25~45岁的中青年人群接受指导的较多(占71.9%),其次为46~55岁的健身人群(占17.5%),56岁以上年龄组的健身人群接受指导的人数比例为8.3%,明显低于中青年人群。
(7)健身人群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看,认为自己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很不齐全的健身人群占30.3%,认为较不齐全的占28.2%,认为较齐全的只占13.4%。
经访谈了解到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器缺乏,特别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活动中心较少。用于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辖区单位出资,但数目有限。场地设施器材和经费的缺乏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3 结论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且锻炼人群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所占的比例较少。
(2)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的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3)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及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他们主要选择附近的公园或到路边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降低了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器材等实物消费为主。
(4)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社区群众体育的开展。
4 建议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
(2)社区可与附近的学校在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方面实现共享,扩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增强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3)调整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消费结构,从“实物型”消费适当向“体验型”、“观赏型”转化,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鉴赏水平[2]。
(4)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提高服务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健身项目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为健身人群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组织与消费状况的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1(5):49-5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学校体育的现状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探讨,指出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加强社区体育的指导。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文化资源上的共享。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效应
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而社区体育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经济体质改革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有效的促进社区每一公民健康的主要组成形式。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隔开来的、互不联系、各寻发展。如果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两者有效的互动起来,将能推动学校与社区体育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学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体育资源,共建一座互动、互利、互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
一、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也呈现多元化。不但表现在学生健康、体育及教育、娱乐等方面,而且在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学校体育不单是局限于竞技体育,而是向群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标发展。但在现实当中,学校体育的资源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学校教育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场地设施的使用因假日和学期的结束而停止,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占全年近一半的时间内闲置不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区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社区体育是在社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新兴事业,因此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领域。由于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经济支持、社区居民缺乏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一)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不足
当前社区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要求差距较大,及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学历、指导经历和技术等级结构偏低的问题。
(二)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认识不够
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个人余暇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社区体育的发动、组织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预,而主要应从刺激体育需求,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着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中休闲之风渐成气候,但还较少选择体育活动。
(三)缺乏经济支持,社区体育发展必需的资源匮乏
社区体育,首先是体育,而体育这种文化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动作过程具有空间占有性,因此场地条件便成为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前提,有研究者更将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视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场地设施地兴建、添置、维修、需要经费的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活动本身开展也需一定的经费。
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效应
(一)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
从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力量非常薄弱,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社会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体育指导员层次较低,业余和离退休体育指导员的比例较大。学校具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技术全面,文化知识层次高,朝气蓬勃的中青年体育教师,这是我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建场馆设施
学校体育场馆不均及其修建的局限性和使用的时段性与社区体育场馆紧缺,开放率低,开放程度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按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为主管理原则,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对于修建体育场馆受场地、资金限制的学校或社区,可以采取二者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场地,在使用和管理工作上做出合理的时间调配。
(三)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项目资源
要让两者在项目资源上达到共享,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地最有群众基础的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在篮球等常规项目以外,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可以开展毽球、跳绳、武术等项。社区的各项目竞赛又在以学校为基地的体育中心举行,对该项目的推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就能使社区特色项目与学校体育项目得到有效的结合,达到在项目上资源共享。
(四)社区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的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兴趣。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不仅促进了社区体育发展的良好形式,而且也促进了校区与社区的良好发展。通过支持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利于在较为宽阔的社会领域内宣传学校,树立学校形象,显示学校体育的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加群众的信任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1999(4):9-12.
关键词:定向运动;竞赛;现状调查;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80—01
一、前言
定向运动(orienteering)是利用地图和指北针选择道路、寻找目标的体育运动。由于前期定向活动通常在野外进行,因此也称为定向越野。[1]。2005年,社会上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首先涉足组织了河南省首次定向越野比赛“河南省老君山定向越野比赛”,定向运动作为一个体育项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起,定向运动作为一个新的项目,开始在河南省各级各类学校推广和普及。为快速推广和普及定向运动,从2006年至2011年6年间,河南省举行了一系列省级定向运动比赛。实践证明,举行比赛是对一项新的体育项目推广和普及的最好办法之一。对一项新的体育项目来说,体育赛事具有影响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对定向运动竞赛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全民健身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这对于实现全民健身计划,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2006年以来的各级各类省级定向运动比赛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题访谈法、专家座谈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
三、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参赛率统计。从统计结果得出,2006—2011年,河南省先后举办了1次河南省大学生定向越野选拔赛、1次省定向越野挑战赛(商业赛)、5届省青少年定向越野锦标赛、3届省青少年校园定向越野联赛、2届省青少年定向越野冠军赛共计12届次30场比赛。河南省的定向运动比赛参赛队员和参赛学校均有所增加。
(二)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完成比赛情况统计。由于定向运动在河南的开展历史较短,因此,在比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从5届省青少年定向越野锦标赛和3届7站省青少年校园定向越野联赛运动员完成比赛情况统计得出,运动员完成比赛的能力较低,发生打点失误率较高。校园定向越野联赛的场地全部是难度较低的校园,项目具有重复性,运动员的失误率对于锦标赛相对较低,同一年的联赛,运动员的失误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三)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场地设施情况。2006—2011年,河南省先后举办了12届次25场省级比赛,有18场比赛设在郑州市区进行,占总数的72%。这对外地参赛队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这样赛事场地安排确实欠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地学校组队参赛的热情与积极性。[2]
(四)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经费来源。通过调查得知,在河南省举办的12届次省级定向越野比赛中,除2006年大学生定向越野选拔赛和2008年定向越野挑战赛外,其余的10届次全部没有专项经费,比赛所需经费主要靠收取运动员的报名费来维持,比赛可用经费有限。
(五)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裁判员队伍与结构分析。经调查统计,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定向运动专业裁判2人,一级裁判员30余人;中级专业制图员1人,初级专业制图员30余人。从现有的裁判队伍来看,就目前河南省定向越野比赛的规模来说,河南省的裁判员队伍太小,高级别的裁判员太少,具备绘制比赛场地的制图员太少。另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现有具备资格的裁判员队伍中能参加比赛执裁裁判员太少,目前能每届次都能参加比赛执裁的裁判员还不到10人。
(六)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教练员队伍与结构分析。由于定向运动这一项目在河南开展较晚,经调查,这些教练员大多没有从事过该项目的学习,很少是专业学习定向运动出身,很多教练都是在培训当年就带队参加了比赛,由于教练本身对定向运动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因此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限的,学生在比赛中失误多也是在所难免的。
(七)河南省开展定向运动比赛的各组别运动员水平分析。作为终点主裁,本人参与了第3、4、5届锦标赛的的裁判工作,从各组别运动员完成比赛情况来看,高校组失误率相对较低,小学组相对较高,初中和高中组水平相当。第4届中高中组失误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裁判员布点误差造成前期出发的运动员漏打而造成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失误率也间接地反映出我们现有裁判员、教练员的水平,因为很多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定向运动比赛,裁判员的工作失误、教练员指导不到位,运动员失误率就会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们对定向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各学校的领导及有关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定向运动的意义,定向运动在河南还没有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
2、作为省级比赛,收取报名费、比赛场地资源的不足以及部分场地重复使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参赛学校和运动员的热情与积极性,间接影响了河南省定向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3、现阶段裁判员、制图员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业务能力还需提高,与快速发展的河南定向运动比赛规模已不相匹配。教练员队伍参差不齐,整体业务素质、业务能力较低。所造成的后果是运动员的失误率较高,竞技水平较低。
(二)建议
1、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参与定向运动的意义,加大定向运动在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定向运动,使定向运动在河南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
2、为更好地开展定向运动比赛,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拓宽承办路子,丰富竞赛方式。作为省级比赛,建议主办单位拨付比赛专项经费,组织多层次比赛活动,以便有更多的学校和运动员参与到定向运动中来。
3、主管部门、各级领导以及有关学校要在定向运动裁判员、教练员、制图员培养方面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另外,结合河南实际,要利用现有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去开发新的场地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