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关键词]测绘 先行作用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73-01
测绘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事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行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测绘工作要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出适农、惠农的测绘产品,积极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工作。这样,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首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的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测绘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目标和任务,对测绘工作提出了广泛需求。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测绘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能够拓宽测绘服务渠道,拓展测绘应用领域,不断加强公益性测绘事业,不断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长期任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把握工作重点,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工作措施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认真实施县域基础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快县域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工作,主动为县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组织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努力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积极为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提供测绘服务。二是积极为涉农重大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针对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荒漠化等涉农问题,会同林业等部门开展地理空间信息动态变化的分析;配合国土、气象部门开展灾害天气预报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积极为乡村饮水、道路、能源、电力、农田水利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提供测绘保障服务。三是积极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供测绘保障服务。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高新技术,为农业结构调整、精准农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旅游开发等农村生产力发展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四是积极为推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积极推动以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及技术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的作用,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五是积极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发适农测绘产品,编制出版物美价廉的地图读物,开展送图下乡活动,为乡村教育发展、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服务。
最后,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机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测绘保障服务,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列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做好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测绘的需求;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及时了解农村发展和农民对测绘的需求。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资金投入。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针对农村地区测绘工作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而现有测绘成果又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方法,创新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加强地理信息与其他涉农信息的整合分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依靠发展保障农民利益,通过改革促进民主管理,让测绘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致富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山东省基础策划现状及形势分析.山东国土资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2份;以福州市鼓楼、晋安、台江、仓山、马尾五城区的城市妇女为调查对象。被访者年龄跨度:30岁以下占14.1%,30-40岁占44.3%,40-50占33.7%,50岁以上占7.9%;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1%,高中、中专占47.9%,大专占27.6%,本科占17.7%;硕士及以上占0.7%;职业分布:家庭主妇占8.2%,工厂企业占10.7%,事业单位占36.6%,公务员占16%,个体私营占7.8%,其他职业占20.7%。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1、城市妇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较高的认知度:77.7%的被访者知道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举措,并非常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17.7%城区妇女听说过新农村建设,但对此不了解,仅有5%城区妇女表示完全不知道;54.4%城市女性认为新农村建设会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产生积极影响,集中表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农村建设事关国家经济和民生大事。(1)农村发展,增加农副产品,丰富城市物质供应,提高城市生活水平。(2)农村发展,农村人离土不离乡,转业不转行,有利于减轻城市就业、生活方面的压力。(3)农村富裕,将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减缓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但仍然有21.2%的被访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己无关,14.4%的城市妇女对政府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表示了无所谓的态度。
2、城市妇女在农民需求和怎样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较为统一:认为农民和新农村建设中最缺乏最需要的是“有效政策扶持和科学技术”,占被访者的62%;,其次是“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占20.1%;第三“资金扶持”,占17.8%。另有少数妇女提出新农村建设最缺乏的是尽心尽责为民服务的县、镇、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素质的培养;新农村建设中党和政府应最优先解决的问题: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排到第一,占被访者74.3%,其次为加强培训、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提升农林牧副渔的科技含量,占22%。另有少数妇女提出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也是当前政府的工作重点。
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1、平时与农村姐妹的交流沟通情况。44%的被访者经常接触农村妇女姐妹,其中85.2%的人经常帮助农村姐妹,其中又以信息咨询帮助居多占42.7%,提供致富项目及技术援助占26.1%,资金扶助占24.3%,其他方式占10.3%。援助主要以参加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单位统一活动及社区组织活动三种方式进行。
2、对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女性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92.1%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为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为农村妇女服务。被访者认为城市女性帮助农村妇女切实可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一个城市女性群体结对扶持一名贫困妇女,占被访者45.7%;(2)开展大规模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送温暖活动,占18.7%;(3)提供用工信息、帮助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参加“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资助农村失学儿童上学,占18.4%。
四、对妇联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建议及意见
由妇联组织的发动城市女性牵手农村姐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对帮扶系列活动在被访者中有较高知晓率,约占85.8.1%,其中50.1%的被访者参与了妇联的活动。并对妇联组织怎样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1)妇联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占被访者57.7%);(2)妇联应加大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占20.2%);(3)妇联应推进农村妇女的民主政治权力,推动农村妇女村级管理,实现基层民主的男女平等(占17.8%)。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激发和集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近年来,妇联组织牢牢抓住建设新农村这个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加强了对工作对象的统筹协调,推进了“两牵手,一扶持”、“巾帼文明岗”创建进村镇等活动,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工作格局。根据福州市城区妇女问卷调查提供的信息,对城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们有如下结论,并对妇联做好城市妇女支持农村姐妹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结论1:城市妇女关心国家发展、关注政治、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有所加强。结论2: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城市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结论3:城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普遍较高,愿意为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为农村妇女服务。结论4:信息、技术援助是城市妇女愿意长期参与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姐妹的首选方式。结论5:城市妇女对妇联组织的发动城市女性牵手农村姐妹结对帮扶系列活动持肯定态度。结论6:城市妇女认为妇联组织最主要的职能是加强城乡妇女的教育培训,提高女性整体素质。结论7:对妇联组织是否有能力全面动员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女性持怀疑态度。
几点建议:
1、培养城市女性的参与意识。调查显示,尽管城市妇女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有所加强,但仍然有近35%的被访者不知道、不了解、无所谓新农村建设或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己无关。因此培养她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城市女性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妇联开展城市妇女支持农村姐妹活动的先行工作,任重而道远。调查显示,这部分的被访妇女中多数文化程度比较低,集中在高中中专以下文化,职业也以家庭主妇和工厂企业和个体私营的女性居多(见表一)。建议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把宣传重点放在工厂企业和社区,鉴于宣传对象的特定性,可以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城市妇女的国情形势,时事政策和公民道德教育,切实用时代精神凝聚和感召妇女,帮助她们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和谐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观念。调查显示,女性文化程度越高,妇女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越强,城市女性将个体融入大局思考的能力越强。妇女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更加主动的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议加强教育培训妇女提高整体素质。妇联组织要继续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毫不放松的抓下去,实施好女性素质工程,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注重发挥城市女性群体、优秀女性的作用。调查显示城市女性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表现出为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的强烈愿望和为农村妇女服务高涨热情,她们希望妇联组织能在城市与农村妇女之间搭建平台,更好的传递城市姐妹的情谊和爱心。调查中,被访者强调了女性群体的作用,认为城市女性帮助农村妇女最切实可行的方式是一个城市女性群体结对扶持一名贫困妇女。建议妇联组织设计适合活动载体,为“有情人”牵线搭桥,通过她们引导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村妇女。福州市妇联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1)推出了服务新农村“岗村联动”活动。06年市妇联适时推出“岗村联动”活动,要求各巾帼文明岗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立足办实,为结对村妇女提供资金、信息、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建设新农村献策出力。07年继续深化加强,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推动100家“巾帼文明岗”与100个基层农村结对帮扶,同时把这项活动拓展到女企业家、机关妇委会,力争做到“五个一”:举办一场城乡妇女互动活动;组织一次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帮助一批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妇女贫困户;开展一次巾帼志愿者宣传行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文明岗福州电业局95598发挥广泛联系企业优势,帮助结对村叶洋村打开该村主要农产品生姜的销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女企业家孙惠玉的通利公司主动与罗源碧里村结成帮扶对子,三年内投资180万帮助该村高科技养羊,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市直机关妇委会积极发动国土局、统计局、老干局等单位妇委会与永泰县5个贫困村结对共建,资助5位困难女童,扶持5位困难母亲,充分发挥了机关走前头作用。(2)成立福州市新农村建设女性大讲堂专家讲师团,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农业专家的知识和信息优势,为农村妇女服务。专家们接受咨询,现场指导累计服务近千次,在农村妇女中有较大影响。闽清官庄村百亩西红柿基地曾发生怪病,当地农妇束手无策,所在地科技指导小组收到求助信息后,立刻联系专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农妇得到了实惠。(3)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女法官、女律师等优秀女性群体作用,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大讲堂”等活动,宣传、维护农村女性权益,以五所国家级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为试点,利用城市师资开设心理辅导,对我市流动人口子女状况进行立项跟踪调研,呼吁全社会关注关心留守儿童。
3、充分尊重城市妇女的选择意愿。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援助是城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长期援助的首选方式,城市女性普遍不认同个人或群体对农村的资金扶助(认为这是政府行为),对援助资金的完全落实和正确使用充满疑问;在支援放方式上,城市妇女更愿意亲历亲为参加活动。妇联组织要根据城市妇女的意愿,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增加援助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立专人跟踪反馈制度,真正做到让捐助者放心,农村妇女受益。同时不少受访者认为外援有限,应着眼于内部,否则城市妇女“易疲劳易反感”。建议妇联组织既要强化城市妇女的带动作用又不能一味挖掘外部资源,应把城乡妇女统筹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挥农村妇女自身潜力上,团结她们,依靠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 造血生产发展
1 当前村庄建设规划面临的问题及症结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的过程中,尽管规划编制者和组织实施者都是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却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就广东省来说,笔者特别注意到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规划建设方式和方法出现一些照搬城市模式的偏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建设资金缺乏。
其实对于沿海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乡村来讲,采用一些迁村并点或者是重点整治市政设施村容村貌的规划建设方式,无疑是有益于该村发展的,而这些村拥有的共同特点是基本已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发展阶段或是早已具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内在条件,如在迁村并点之后村集体土地可马上流人市场用于出租或直接转化为货币资本;但对于那些现状经济水平已较为落后的偏远乡村来讲,将村容整洁作为村庄规划的重点无疑是舍本逐末、无源之水。
然而在实际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尚有许多规划不能很好的切合当地现状,却将规划的重点放在贯彻相关规划指导意见上,主要围绕村庄的“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等五改”工作铺开。这些规划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讲,能勾画出一幅未来村庄的美好蓝图,但这些蓝图的构建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实施起来就有很大困难。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更多的政府拨款来直接补贴给村民呢?显然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地方政府既拿不出那么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所有村庄,而且这种补贴也只能短期内改善村容村貌和提高村民生活,在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城市的情况下始终不能长久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那么,村庄建设规划的出路在哪?怎样才能使村庄彻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笔者认为,只有实现对村庄从“输血”到”造血”模式的转变,才能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真正进入持续发展的正循环轨迹。
2 历史发展对村庄“造血”功能重要性的佐证
珠三角许多地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也证明了“造血”功能对村庄发展的重大作用。以东莞的寮步镇为例,历史回退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该镇的许多村跟现今中国大多数落后村庄的状况无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各村可通过出租集体土地获得货币资本,这些资金可用于村民收入和发展村公共事业,后来,许多村如横坑村、岭厦村、新旧围村等又用村集体资金自建了厂房,进一步扩大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原先的村民则通过加入集体经济管理、进厂务工或是经营副业来提高家庭收入。这些村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前,其村的住房、道路、市政设施及村内绿化环境等就已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村庄建成区的连片发展,各村内几乎再看不到传统的农村景观,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与城市无异,自动而自然的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在这些村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依赖上级政府的拨款,而是通过村自身资源的转化能力,通过其土地和厂房的出租不断获得村建设发展的资金,即通过其自身的“造血”能力,虽说这些村的发展有一定的时代机遇性,但同时其也证明了“造血”功能的重要。
3 今后村庄建设规划的出路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着手:
(1)基于城乡差别化思想观念的新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这里所说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仅仅指小学、中学等国家职能体系教育,而是指针对所有村民的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只有具备进步的思想和良好的劳动技能,村民才会主动去谋求发展,才有足够的能力去致富、去建设好村庄。而该项建设也无需投入大笔资金,可以利用村委会或村办公楼增设一处阅览室或劳动知识普及点,请专人长年或定期为村民提供知识培训,以提高村民发展经济的能力。
(2)基于城乡市场需求的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变农村传统的单一经济结构。基本做法是以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围绕城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城乡经济有机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发展服务城镇生产、生活的产业类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村经济。具体来讲,可以发展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城镇相关产业的下游产业,如为城镇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而进行的种植,为城镇家a产业提供木材和动物毛皮初级加工;还有可以利用本村的特色资源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或开山取石生产初级建材。
(3)基于城乡信息共享的新农村信息网络配置
在市场焦息不对称和被动的话语权面前,农村经常性地出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投入无产出的局面,这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困境之一。就笔者所在的梅州市来说,很多乡村都具备种植柚类经济作物的先天优势,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能将这份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在各村规划建设中增设一处对外的市场营销点(作为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项),负责外部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村庄产品的对外销售。
(4)基于城乡空间联系的新农村对外交通建设,
城乡空间共融的本质在于城乡之间的联系,要建立通畅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连接,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预期目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除对村庄内部联系道路进行整治、拓宽外,还需结合上层次规划对城乡联系通道建设提出建议。
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村庄规划的重点和资金的投入方式较以前的规划就有所不同。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业基础设施;海东个案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108-04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举措,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彰显。从概念的涵盖关系上说,农业基础设施只是基础设施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产业命题最终还是归结于基础设施的产业性质。最初对基础设施给予足够注意的当推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1943年),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SocialProfitability)提高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陈文科,林后春,2000;张朝华,200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林毅夫,2000;陈文科,林后春,2000;樊胜根,2002;彭代彦,200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陈文科,林后春,2000;陈杰,200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研究(马晓河,2011);(5)从农村公共品的角度、农村基础设施角度来研究农户的需求的。孔祥智、涂圣伟(2006)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通过入户调查对影响农户需求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共同影响,但不同特征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白南生等(2007)基于安徽凤阳5536户农村居民的调查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设施具有极其强烈的需求,且需求意愿呈现出“生产型”设施优于“生活型”设施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大量研究虽然给予多种视角,但基于农户需求角度的重要研究尚不多见。关于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更是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阻碍了青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青海如何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海东个案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现辖6个县,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乐都县。乡镇104个,其中乡52个,镇31个,民族乡21个(藏族乡14个,回族乡6个,土族乡1个),行政村1612个。农业、工业是海东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调查范围涵盖海东地区的平安、民和、化隆、循化、乐都和互助等六县。调查对象为该地区的普通农民,在本次问卷调查中“18%-25%岁”的占17.3%,“26-35岁”的占20.8%,“36-45岁”的占29.7%,“46-55岁”的占22.3%,“56岁以上”的占9.9%。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问卷率为98.5%。
(二)本次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34个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关的问题。经过统计处理与分析归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1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当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否了解?”问题时,表示“很清楚”的占1.1%,“了解一点”的占33.7%,“听说过而已”的占50.5%,“没听过”占14.7%。“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1号文件从2006年实施已有6年,但所调查的农民绝大部分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不甚了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农民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对农民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实质不能及时把握和领会;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熟悉国家政策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县级图书馆 功能与服务 发展方向
县级图书馆是设在县级城市的重要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但在服务方面还存在局限性,虽然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尝试建立图书流动站、科技信息服务上门等形式为农村提供服务,但由于图书馆本身资金紧张,文献资源匮乏,服务理念陈旧,所取得的成效甚微。县级图书馆只有不断挖掘潜力,改变服务方式和发展理念,在争取社会资源投入的同时拓宽服务功能,才能真正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县级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功能
县级图书馆大多数分布在县城区域,由于县城区域内的网络系统比较先进,查找各种信息质料相对于农村来说比较便利。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最广泛的读者群还应该在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含量,图书馆的职能凸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2、具有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3、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的和谐和安宁,为农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4、提高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活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
二、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思考
1、找准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的坐标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有特殊地位。作为县级图书馆,必须结合农村人口众多的国情,转变脑筋,更新观念,把服务重点转移到农村,服务于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找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坐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希望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文化底子薄,基础差,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应当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进行,着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发出的信号反应灵敏,熟练掌握多种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真正让农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3、找准促进县级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坐标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发展问题,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是始终困扰着县级图书馆的课题。几十年的发展使县级图书馆的藏量上升,特别是城市读者很少使用的农村读物和农业科技资料有了相当的积累,这些资源长期处于休眠和沉淀状态。如果充分利用农村点多、面广的特点,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辐射范围数倍放大,传输这些农村读物、农业科技和其他图书资料,闲置资源将被激活,并且能有效地满足农村对文献信息的旺盛需求,极大地满足农民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三、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方向
1、依托文献资源优势,积极为农村提供致富信息
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不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有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服务农民。馆员可收集、整理、开发有关科技新技术、致富信息等资料,编辑专刊、制作光盘等多种载体的信息,为农民解决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服务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各级党政领导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等数据库,做好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三是服务科技人员和乡镇企业。要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析、资料提供等跟踪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情报信息服务。
2、依托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县级城市中的欠发达地区多,图书馆要突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这个重点,因地制宜地实施文化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自强、崇尚科学、知法守法意识。在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营造农村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求知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3、依托服务网络优势,增强图书馆辐射作用
针对一些县级图书馆只藏不用,造成资源闲置和农村图书资源紧缺的问题,县级图书馆应依托分布全市的文化馆站,对县级馆内的设备、人员、活动和经费作统一调整,将信息服务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根据农村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镇、村图书室选配图书,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输送给镇村、图书室,组织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图书定期轮换,使图书在农村有效地运转起来,提高图书利用率。要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整合镇、村图书馆,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实现与国家农业文献信息体系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最新、最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4、依托教育培训优势,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图书馆要突出抓好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教育培训。要优化读书环境,合理调整配置书报知识结构,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将农民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培养其读书兴趣,积极开展馆内借阅活动。要加强对镇、村图书站的业务辅导,坚持开展正常的图书借阅活动,方便当地农民就近获取所需知识和技术。对书报资料短缺、难以维持开展借阅活动的,可以送书下乡,开展巡回借阅活动,与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理论培训以录像传播为主,专业内容以面授辅导、现场实习为主,实用新技术采用专题讲座为主,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结合读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致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迫切需求,讲授实用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5、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优势,积极传播先进文化信息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导的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信息能源广,内容新,传播快,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协调并制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抓好设备的配套、资金的筹措、分布点的设置、设备和资源的购置及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落实,利用活动、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共享文化成果的行列中来,形成市、乡、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扎扎实实开展共享工程活动,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一品”乃至“一村一品”,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一)规划要以政府为主导。村庄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农民个体所能承担的重任,基于我县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亦非普遍村集体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属的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规划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武装农民头脑。
(二)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村发展步伐不一,地域特点和经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工作。坚持有选择、分类型、分层面扎实推进规划工作,忌搞“村村一张脸”,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规划要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我县农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数甚至达数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数是土木结构,可以说普遍呈现出“面积不小,质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农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制度又极为严格。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保护土地两者矛盾日益显现,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说是调和这对矛盾的一大法宝。通过宅基地整理,引导村庄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退宅还耕”、“盘活土地资源”的目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垃圾成堆堆,污水随地流,灰尘满天飞,苍蝇排长队,蚊子开大会”这是对许多农村恶劣环境的形象描述,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相去甚远,造成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恶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设施;第二,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缔造优美整洁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急待“对症下药”。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路径选择;建议
Abstract: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compared,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my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own views, hope to be able to better promote 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level.
Keywords: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ath selection; suggestion
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与城市之中社区建设相比较,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指导理论正处于探索之中,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在取得较好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笔者通过自己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之中实践与学习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对于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梳理与研究。例如,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内涵、定位、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从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以及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结合的自己所学的规划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践,立足于对新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对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梳理,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新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社区一词,追根溯源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加,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定义”的探讨。对于社区一词,不同的专家与学者从自身的经验、研究视角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社区”概念。总结与归纳后,笔者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社区”内涵相差甚远。社区作为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整体范围往往是城市,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所谓“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焦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的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但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隔绝性与封闭性较强的社区,其与外界社会发展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社区具有着诸多特征:例如,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而言,新农村社区的谋生手段主要依托于现代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的规模来看,都比传统农村社区要大的多。集中性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发展逐渐趋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日俱减。笔者结合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新农村社区的相关成果认为“新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规模人口为基础、以一定产业为支撑、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
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其在规划与传统的农村社区规划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选择中,要能够立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不断的治理与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规划的整体水平适合新农村社区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依据科学的理论,辅之高效的实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主导思想要与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来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新农村社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问题。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即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之中,新农村规划更多的是对居住空间的梳理以及物质环境的改善,这就造成了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由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的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直接导致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之中造成“规划失误”。众所周知,规划水平的高低甚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是影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社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班这个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成果显着。广大同学通过深入企业、媒体,深入农村,进行现场服务、问卷调查,参与劳动等多种方式完成了社会实践。内容主要有: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支教扫盲,志愿服务,支持环保,参与活动等。
一、关注教育制度改革
初入大学的我们时刻关心教育制度改革,很多同学在假期高度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吕**同学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写到:“教育制度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许多家长不理解,实行不易,但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到的改革的必然性……”。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
由于我班大部分同学为农村户口,很多同学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切实关心新农村建设等问题。部分城市同学也能在过年期间深入到农村基层,切实关心农民问题。例如:李**同学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采访,发现土地转产承包制的诸多优点并进行了大力宣传;侯**同学利用假期到农村体验生活,并对感言农民生活不容易,从心里尊敬农民。
三、参与多种活动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