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新的命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去探索、去实践。由李裴、邓玲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建设贵阳实践系列丛书》为我们总结了经验,提供了范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面喻。贵阳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擎火先行的探路者,其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如何使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贯穿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如何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全面系统研究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究,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通过阅读《丛书》获到启发、找到答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何贯彻落实这重要精神,着力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丛书》展现的贵阳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模式、路径和策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倒逼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二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力;三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四是构建法制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力;五是构建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六是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力。
中国梦,激励召唤着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梦正在探索中。但梦就在脚下,只要我们信心百倍地投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者系贵州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
传统法律保障模式的缺陷决定了刑法保障的必要性。依附于行政法的管理模式决定我国现行刑法不能够完全有效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正视人与自然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处罚,赋予刑法新的职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将破坏生态的一系列行为规定为犯罪。在民事上。民事处罚过轻,只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经济赔偿。这是民事制裁模式失败的主要原因。刑法制裁的严厉性、强制性无疑可以极大威慑欲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现行刑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方面的不足
刑法在生态文明建设威慑作用,打击犯罪,保护环境在现行的刑法中没有全部做到。在我国第一次指定刑法时,由于当时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低,生态破坏也没有这么严重,没有威胁到人居环境,所以环境保护的话题没有被直接提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发展不断壮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2002年《刑法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两个生态犯罪的条款,并对原有的两个环境犯罪条款进行了修改。总体来看,刑法对生态建设的保障仍然不全面,使得刑法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不全。
立法理念的落后。刑法强调对人对自然绝对支配地位是刑法的立法理念蕴藏“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但是它忽视了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人类对自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认识逐渐提高,这种思想逐步被淘汰。生态文明要求正视自然生态所应有的地位,和谐人居关系,爱护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人本主义”的指导下,可以看出刑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功能被缩小,阻碍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执法力度不够。必然性因果关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是传统刑法所主张的,但是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这种因果关系涉及非常深奥的科学知识,所以难以确定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很难真正惩罚危害环境者,我国的诉讼制度对环境诉讼并没有系统的规定,理论上对环境公益诉讼等国外先进制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样就决定刑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执行力度不够。
确立现代环境刑法的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现代环境刑事立法中,应该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存在威胁影响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
生态正义理念。它要求作为国家上层建筑重要内容的法律生态化。立法生态化是法律生态化的重要标志,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刑法生态化应当体现在以下方面:以生态本位的价值观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安全纳入刑法保护领域,规定生态犯罪。
结束语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必要性;意义;发展方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4-01
当前我国资源总量锐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应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且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我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从这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首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结合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明发展程度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当前正处于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总和。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发展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2]。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型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发展趋势一路向好。然而,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为顺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转变过去资源消耗型与环境破坏型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高效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有序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经济的有序发展[1-3]。
2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长远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的基本保障。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重大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应对,妥善解决,从根本上转变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趋势。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发展方向。为了美好的未来,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的期待,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4-6]。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向结合,就需要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领域。一是政治领域,党和国家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领导作用,制定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人民利益,营造全体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的氛围。二是经济领域,应当大力推动经济绿色专项,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公民应当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三是社会领域,应当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即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四是文化领域,应当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五是环境领域,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进步,维护发展。执法机关严格进行监督,公众积极采取行动,管理部门完善体系。
4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同时,可以通过推进绿色工业化来发展生态文明。工业化发展将推动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宣传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3]。
5 结语
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应培养公众正确的生活观念,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理念深深的扎根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同时在全社会宣扬并形成良好的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树立全民节约的正确价值观念,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建设美好中国,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一起付诸行动,共同建造生态文明社会。
6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8-122.
[2] 吴承越,李胜豪.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8-20.
[3] 黎德化.“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
[4] 段海静,阮心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J].广西轻工业,2010(3):72-73.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57
前言
当代林业进步迅速,然而有数据显示,林业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的破坏为代价,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泄问题十分紧迫,生态文明的恶化越来越严重,故生态文明建设地位与效果日渐显露。时代的持续进步,民众的环保认识也跟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慢慢被纳入国家工作的计划当中,变成了往后的重要研讨工作。
1 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全体社会发展中发展林业起到的影响相当重要,林业建设可以有效防治自然灾害等问题,如: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等,在维护湿地和森林资源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整治生态问题之外,还有构建及宣扬生态文明的职责。
1.2 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及方针
实行林业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加强植树造林的力度,普及植被的覆盖率,因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 而且恐怕存留损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表现林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洁净空气、节能减排、调整气候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只能经过加强林业建设才可以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推进人与自然的谐和发展。
1.3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体系,加强林业建设不仅可以处理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供应各种物质资源。林业的各种材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表现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普及民众的生活水准,例如平日生活中用到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的来源都是从林业生产材料得到的。
2 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提议
依照当代林业与生态文明高度紧密的关系,与当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个人觉得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应当采用以下的对策。
2.1 强化林业资源维护与管理
最近几年,在各级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不断努力下,我国的森林资源维护管理持续强化,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积蓄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慢慢提高,为开展生态林业以及民生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可是,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与工业迅速扩大,森林资源管理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慢慢显露出来。要是任由其问题持续发展必定严重影响林业 “双增”方针的实现,严重妨碍当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进度。充分认识维护发展森林资源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兴中国的重要含义,稳当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维护的关联,用力强化对森林资源维护管理工作的引导。严格按照林地维护利用规划审核建设项目林地的使用,掌控用地范畴,固守林地红线。要踏实推进地方人民政府森林提高指标年度审核评价事务,把森林资源数目增减、质量起落与维护管理当作目的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严苛审核,严苛赏罚,推进责任落实。要把维护发展森林资源当作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突出工作目标、简单强化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新的贡献。
2.2 加强林业投入帮助力度
林业生态建设是全世界公益工作,所以,开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一定提高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保证生态工程所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实在加强对林业部门的帮助力度,保证生态林业建设成功推进。
2.3 加速林业科技改进
科学技术日益渗出于经济开展与社会生活每个范畴,变成促使当代生产力进展的最生动的要素,而且归根结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能量。所以,发展当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进展,基本出路在于科技。加速林业科技改进,是建立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柱,是改变进展方法、促进林业产业进级、实现绿色提高的庞大动力,是强化林业变革、实现林业发展以及对民有利的有效办法。更进一步普及对林业科技改进重要性的意识,加强责任感和职责感,坚决推行通过科教的兴林策略。
作为**人,读《纪实》,让人热血沸腾。《纪实》突出强调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既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也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最新要求,对于全社会全面了解**、广泛宣传**、深刻认识**的地位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认为,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他多次指出,**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科学家预测,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
我们**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相比,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很容易有高度的认同感,可以说,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在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在如何正确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本行业工作有效结合方面,我们会不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误区呢?
****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也许,因为我们是**人,因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觉得自己所有的工作都理所当然是在推动和促进行生态建设,在为生态文明做贡献。说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些只是针对其他行业,对我们**是不会存在的。
真是这样吗,我们现在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永远都是与生态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吗?
我个人认为:未必如些。
想想*******普及后社会对其的各种负面评价;
想想我们越来越少的****和越来越多的***;
想想我们****行业对环保要求的诚信度;
想想我们的*****对空气和环境影响;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分析
一、现代生态问题的凸显及生态伦理的兴起
1.现代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予以了较大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我国的环境问题仍较为严峻。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草地、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草原退化率更是惊人;另外,土地沙化、耕地减少的情况也相当令人担心,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耕种面积远远低于1亩的水准;而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全国性缺水已成为普遍现象;谈到环境,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严重而导致“雾霾”时常发生,高浓度、高频率发生的“雾霾”正是我国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写照;而且,在看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资源的持续锐减,矿产资源与能源的供应紧张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这些严峻的环境形势不得不让我们看重生态文明建设,看重生态伦理建设。
2.关于生态问题产生的伦理探析: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人们通常将这些生态问题的产生归结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困扰。但在真正探讨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那就应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解释,即改变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认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
3.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与生态伦理学的构建:
在生态危机的哲学认识层面,西方一直有两大基本派别,即人类为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终极的价值准则,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给予以非人形式存在的物体以道德关怀。这两大派别的理论丰富了有关生态伦理建设的思想,将这两种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伴随生态危机的不断加深,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被确立起来。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建构正是要求对非人物体同样予以道德关怀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的重要体现。
二、关于生态伦理建设的现代价值分析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构建生态伦理建设的直接功能就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它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推动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
生态伦理建设重视对非人物体的道德关怀,那么,这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一贯的消费方式,讲究环保、绿色消费的理念将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日常消费观念当中。同时,可持续、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被实践得更好。
3.环境正义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生态伦理建设对合理分配环境责任与环境利益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实现环境正义才能更好地处理环境保护问题。而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平、正义正是广大社会群众所期望的。唯有公平,唯有正义,社会发展的轨迹才不致偏离了和谐的中心。
三、生态伦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分析
1.关于生态伦理的内涵及重要性分析:
生态伦理的内涵:生态伦理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国民良好的生态伦理素质,让每一个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构建生态伦理的重要性:其一,严峻的环境形势是我们加快生态伦理建设步伐的主要动力;因为生态伦理对改观人们的生态观念有极大作用,从而也就对改善严峻的环境形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二,国外的生态伦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尤其重要;其三,我们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加强生态伦理是呵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手段;其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完善我国的体系。
2.关于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分析:真正要开展好生态伦理的有关工作,那么,就少不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而道德哲学理论支持与哲学理论支持就是生态伦理的有力后盾。道德哲学支持让生态伦理有了思考的视角,有力的内容;哲学支持让生态伦理有了的科学手段。
四、生态伦理的内容及方法途径
1.生态伦理的内容:
生态伦理是基于伦理学的视角来开展相关工作的,它大致包括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行为规范、生态伦理原则三个宏观内容。具体来讲,生态道德观念应涵括和谐的自然观念、生态系统论的观念、环境责任利益分配、生态伦理意识的经济发展观念等;道德行为规范应涵括科学消费观念、低代价发展观等方面;生态伦理原则应涵括整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与全面性原则。总之,生态伦理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生态伦理务必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借鉴他国经验,规范生态伦理内容。
2.生态伦理的方法途径:
其一,重视课堂理论时间,把握好课堂的教学进度;看重生态伦理的效果评估,科学调整方式;其二,重视课堂思想政治,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的灌注,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伦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三,加大生态伦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规范生态伦理的管理,切实落实生态伦理;其四,主动借助现代网络传媒的力量,加大有关生态伦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增强生态伦理的社会影响力。有关生态伦理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对生态伦理方法的完善还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从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找方法。
五、结束语:
生态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少不了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伦理又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一大重要举措,上文有关生态伦理的产生原因、生态伦理理论建设基础,生态伦理内容、生态伦理的方法途径的探索还不够完美;对这些课题的完善还需要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奋斗下,加快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近在咫尺。(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进珍.论大学的生态伦理策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关键词】林业 生态文明建设 地位 作用
党的十将“美丽中国”作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其“五位-体”的总体布局中纳入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志和决心的充分体现。而林业处于生态文明的基础地位和前沿阵地,以关键的角色发挥着先导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提出了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巨大。这就需要有机地协调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发挥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密切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并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状态积极优化,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进而发挥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职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且也为林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1.1林业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载体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林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林业建设能够发挥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方面治理生态问题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地保护湿地和森林资源,还承担着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庄重使命。
1.2林业具有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地位
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实现从“求温饱”向“盼环保”和从“谋生计”向“要生态”的两个转型日益成为更多人们的诉求和期盼。生产大量生态产品是林业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生态产品为一种能够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发挥着维系生态安全和保障生态调节等方面的功能。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的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全局性影响。这就需要将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好,从而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提供给社会。
1.3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作为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作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通过林业建设可以在解决好各种生态问题的同时,将木材、药材、竹材等各种物质资源提供给社会发展。各种林业材料通过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均为来源于林业生产材料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经历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生态文明就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与相关要求恰恰符合,因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关系重大。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发展林业与新时期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符合,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1提供生态资源
在我国,森林属于宝贵的生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森林资源的支持。林业生产可通过林木培育把光能向生物能转化,在提供生产生活能源保障的同时,木材、果实、花卉等各种森林资源产品的价值也很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发展林业能为生态资源总量的增加提供帮助,使生态物种得到丰富。
2.2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形势非常严峻,水土流失、荒漠化、干旱、气候变暖、空气和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为人们敲响警钟。发展林业对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茂密的林草覆盖使水土得到保持,面对生活生产的各种碳排放,森林资源可以有效固碳,通过氧气释放对空气污染进行改善。此外,发展林业还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得到维持。
2.3传播生态文化
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多重影响,而社会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对人们思想教育的启迪和引导作用。生态文化可以通过发展林业而进行形式多样的传播,将社会生态文化氛围营造出来,从而让人们对林业在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之中,有力地促进强大生态文化力量的形成。
3以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日趋严峻,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生态产品短缺性比较普遍,这就需要对林业建设高度重视。
3.1将林业可持续发展列入重要日程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并藕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文化三要素,以此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这就需要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将林业建设纳入,由此来总体性规划林业建设。
3.2因地制宜进行育林、造林
要充分对造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以及水体,依据本地地势充分体现乡土植被的地位及作用,并且对植物组合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也加以考虑。同时,要要依据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
3.3注意林业政策的合理调整
首先,逐步进行生态保护向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的转变。一是加速发展森林生态休闲产业。通过森林生态休闲基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相应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高度重视发展非规划林地造林。要对农民在可利用之地种植当地珍贵树种给予鼓励,并且还应开放处置权,保护收益权。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应对农户进行鼓励,使其将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尽量发挥出来,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等。其次,对造林树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积极改进林种、树种单一结构的现状,并对造林树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第三,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在大力发展人工林过程中,要注重其经营方式向可持续经营转变,并且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出森林的复合功能,使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更好地保护。
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密切,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林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将林业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才可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为一项绿色环保公益事业,能够在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树丛.发挥林业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J].国土绿化,2012,(2).
探索建设有浙江特色 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努力形成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走出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之路,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客观可能。
从科学发展理论看,追求不同发展特色、不同文化特点构成的和谐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基于各地的人文背景、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等的不同,各地在发展中必须扬长避短,形成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发展特色,这种由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发展特色构成的发展均衡,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均衡,是一种我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所要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更高境界。
从生态文明的自身要求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路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重大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各地在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由于工业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组织推进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上的差异。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能追求一刀切的发展,只能在承认工业化发展差距的前提下,鼓励追求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和比较优势,弥补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推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实践有先后,认识有差异。进程有快慢。从我省多年来的实践看,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走出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浙江生态文明的率先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然资源环境等省情特点出发,努力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发展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也是再创我省新一轮发展优势的重要保障。
建设良好生态是我省 长期不懈的发展追求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逐步深化的。从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看,浙江较早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探索。较鲜明地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较有力地采取了推进生态建设的种种举措。我省长期不懈的实践追求。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是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热潮的掀起。我省工业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全省上下树立关心生态、重视生态的发展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都是一个严重的祸害”。到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9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浙江秀美山川”,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强音,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与影响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意识,已在浙江大地深深扎根。
二是较早确立了生态发展的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从发展战略决策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同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生态省建设纲要,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此前,在浙江省“八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把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浙江省“九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要求有效遏制自然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2003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战略思路的明确,有力地提升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层次,清晰了发展导向。
三是积极采取了多种举措。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与不同要求,省委省政府注重采取有效举措,推进生态建设。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省采取强硬措施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到2002年末全省限期治理了8264个污染源,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全省2.2万个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9.8%。同时。在全省全面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为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008年下半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依然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规定对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的项目,实施禁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步 形成了一些发展特色
在长期锲而不舍的推进生态建设中,浙江人民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省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水质等多项环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我省在实践中,结合浙江的省情实际,初步探索形成了若干有浙江特点的生态建设方法路径。
抓住浙江山地众多的特点,率先从绿化美化浙江突破。针对浙江国土70%是山地。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的实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要求,组织动员全省上下大规模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绿化美化浙江活动。至1994年,全省实现了消灭荒山目标。从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中,我省森林覆盖率由42.6%上升到57.4%(按国家统一口径,不计灌木林),全省有43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命名。累计创建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38个,省级生态乡镇648个,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跃居全国前列。
抓住浙江缺少资源能源的特点,率先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针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主要依赖于省外、且工业用能占了全部能源消耗75%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要坚持在节能降耗中加快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我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7.3%,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7540万吨。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11吨标准煤,远低于全国2.05吨的平均水平。同时,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自1997年以来。我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比全国同期高出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环保产业拥有单位1500多家,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位居全国第二。
抓住浙江发展空间不足的特点,率先推进集约集群发展。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可供建设用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集聚集约发展,注意引导块状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目前,在全省超过10亿元产值的312个块状产业中,已有一批通过集中整治实现了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如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经过集中调整,产品升级为附加值较高的高档产品,企业数量减少2/3,去年产值达到103亿元。占据了全国同类产品的半壁江山。又如上虞市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通过整体改造提升。去年工业产值比2005年增加了1.5倍,而COD排放强度则比2005年下降了63.6%。
抓住生态建设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努力的特点,率先推进治标与治本结合。针对我省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一些突出矛盾,采取出重手进行突击整治的同时,我省较早地抓住了生态建设的突出环节,采取多项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注重生态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2004年起,我省开展了一场历时3年的针对全省水系、11个重点区域的“811”环境污染系统整治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在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第二轮“811”行动的同时,着手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通过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浙江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以上的实践探索,为今后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构筑有浙江 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省委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是确保浙江在未来继续保持率先发展优势,确立在全国领先发展地位的关键。
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要求。在未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上,既要充分体现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建设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生态文化为支撑,努力开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努力凸显具有浙江的浓厚地域特点、丰富省情特色和鲜明文化特征。充分体现浙江人民基于本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走出来的富民强省之路的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有浙江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培育形成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要把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与追求人、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提升浙江精神的文化品位,形成推动浙江进一步发展的强大价值取向,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通过加强浸入浙江精神的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突出浙江生态经济的结构优化。加快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心任务。结合省情实际,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是建设有浙江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要针对我省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实际。加快发展旅游、金融、商贸、物流、创意、文化等“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针对我省能源资源消耗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的实际,加快发展环保、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针对我省国土绿化好、海域面积大的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服务业和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省从目前的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工业经济比重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型经济结构,努力形成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
做强浙江生态文明的区域特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我省各地已经逐步拉开了发展步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区域发展特色。在今后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各地也要依据本地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环境,进一步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全省大局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在生态文明的区域功能定位上,要研究确定不同地区的区域功能重点,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在生态产业的规划布局上,要研究制定区域产业导向政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要注重研究各地的结构特点,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文件提出,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1月20日,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52项指标中,有22项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占总评价指标的42%,在6项25条重点建设任务中,有13条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比例超过50%[1]。《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因此,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艰巨的课题。
1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2008年,马存利在《水生态文明的法理分析及其制度构建》一文中首次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左其亭[2]指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王文珂[3]对水生态文明的界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和谐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唐克旺[4]认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建华[5]则提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时应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水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张诚[6]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水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使其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并最终形成一种可自我更替、完善的良性演化过程。丁惠君[7]则对前人提出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水和谐,人类对水系统的利用、保护、管理、制度、文化以及理念的文明化,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的文明态。
2水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众多省市已经开始水生态文明的实践,至2014年全国共有10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取得了许多实践性成果[8-11],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总体来说,中国水生态文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多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水生态文明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单个水资源管理问题。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因其操作的多元化,势必会和其他部门发生关联,也没有办法直接剥离出来创建独立的部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多部门的合作和推动应该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应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的水资源问题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3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建设的关键是推进,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并以此来评估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建设潜力和态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改进和完善江西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是文章重点关注的问题。
3.1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
江西水资源有“水量多、水质好、好利用、干扰少、潜力大”等明显特点,充分利用江特水资源优势和水系相对独立完整性,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江西省的多数城市都将河流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提倡开展截污导流、岸线绿化、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工作。政府的重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河湖水污染、河湖健康、水质水量稳定清澈、生态状态完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基本考核因素。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中国各大河湖生态系统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何在遵循系统自我修复规律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人工修复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涉及水质、水量两个方面。从水质上来说,应进行截污、拦污,生态疏浚、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减少污水和污染物质直接排入水体,增加河道、湖塘自净功能,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全面达标。在河流方面,采用河流水体净化创新技术,助推河流水质升级改善,研发技术在赣江、鄱阳湖消灭一批黑臭河流并维持在Ⅲ类以上水质水平,为建设美丽江西提供重要的水质保障。在湖泊方面,创新湖泊生态修复与蓝藻水华治理工艺,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支撑鄱阳湖水质实现显著改善。从水量上来说,依照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水量条件,科学合理的调配可用的干净水源,保障河湖所需的基本用水,切忌违背水资源的地域特征,偏离河湖水生态建设的宗旨,盲目兴建所谓的水景观面子工程。针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孟伟[12]提出了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框架,值得借鉴。
3.2重视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探究
江西省水环境恶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土壤的荒漠化程度加重,洪涝频发。②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承载能力。地下水过度开采,废水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挤压和破坏,使得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④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在施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河流自净能力和原有水质恶化。江西省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大多数水域都被污染,水生态系统亦呈退化之趋势。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①以点带面的开展江西省相关水域环境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现状调查,实现水生态检测的常态化,依托各级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对重点观测点进行长期监测和科学评价。②制定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专项规划,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不断调整治理和保护的管理方式。以九江市十里河的治理为例,调水引流、截污、清淤、增加河床糙率、生物控制等措施,对十里河生态进行修复,划定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禁止或限制开发。③以技术带动管理,用先进技术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持续性。通过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核心技术或工艺的研发推广,不再受限于技术保障的缺乏而导致的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十里河水自流的治理目标。④多部门联合开展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监督检查,严惩损害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行为,减少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发展和保护的和谐共存,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来推进保护,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3.3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江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以及变化情况,才能确定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及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深受多学科交叉影响,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难度。权利的享有都会伴随着义务的产生,在流域水资源利用享有某方面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义务人在履行义务时也想有一定的权利,这也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那么一旦发生对水资源造成破坏或者环境资源减损的行为,就应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从法律上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13]。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非常遗憾的是,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江西这样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水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评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较为匮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产权理论的提出是极有必要的。产权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产权界定不清而造成的利益冲突,解决流域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分配效率、保证社会公平、解决外部性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理论。江西省作为农业发达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种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共存的稳定平衡,遵循水资源系统循环的“度”,很好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4]。这种朴素的生态学理念引领着人们寻求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点。加上这些年各种媒介都加大了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持续曝光各类水生态环境成破坏行为,告知普通民众如何以实际行动保护好生态。在一定区域和程度上培养了普通民众正确的水生态文化价值观,遏制了水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发展势头。
4结语
水生态文明已成为党的十之后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作为生态学、环境学和资源科学的复合领域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型交叉学科,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水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的发展。毕竟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直接因素。作为一项极富开拓性的工作,转变现有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策略,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发展方向,进而发现最为适合的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孙晓山.建设江西水生态文明[J].当代江西,2015,11(2):44.
[2]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54(4):1.
[3]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5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