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力量源泉,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形成。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对物理有好奇心,从实用角度想学到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他们常从物理的广泛应用和物理学家们取得成就的动人事迹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一种将来在科学上有所贡献的愿望。
这些心理倾向,有利于理想的树立。因此,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这些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满足。如教学“压强”时,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图钉的一头为什么做成尖锥形?”并指出,“如果我们学好了压强,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学生顿感到惊讶,想不到小小的图钉还有科学道理,随即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学习压强知识,应介绍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强化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其次,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古今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特别是选编一些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物理,在心理上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更高要求,逐步树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而学好物理的远大理想,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很强,肯于独立钻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尤其是初三年级学生,他们能看懂的内容,不喜欢别人再讲,自己会做的题不想问别人。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物理学史,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从科学家们的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于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很重要的因素。如在回答问题或板演时,由于过去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故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在积极地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丢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规范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工作,我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涉及生物学评价的产品注册的企业,可提供生物学评价报告(含支持性文件)代替产品注册检验报告中的生物学试验部分,或进行全项生物学试验。
二、国外企业提供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中含有生物学试验报告的,企业应提供生物学试验室所在国的GLP证明。
附件: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16886-ISO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16886-ISO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16886.1-ISO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16886-ISO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
(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四、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一)在下列情况下,制造者应当考虑进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1.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2.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3.贮存期内最终产品发生变化时;
4.产品用途改变时;
5.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时。
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重新评价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可不要求重新开展和补充开展生物学评价。当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GB/T16886-ISO10993的系列标准重新修订后,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不要求补充生物学评价。
(二)重新评价时应当尽量利用临床评价信息、临床研究信息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信息来进行。
重新评价应当在以往评价所形成文件的基础上开展,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重新评价应当按照第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视具体情况,重新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评价内容应当形成文件。
五、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审查
(一)审查人员
审查者应当接受过GB/T16886标准的培训。
(二)审查依据
GB/T16886-ISO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三)审查要求
1.应当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所述的用途和产品的生物学危害的风险大小确定生物安全性审查严格度,必要时应当听取专家组的意见。
2.审查对象主要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
3.作为生物学审查的输出,对所出具的每项审查结论,应当尽可能引证GB/T16886.1-ISO10993.1中的相应条款。
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详见附件2。
附件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程序应当按GB/T16886.1-ISO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各医疗器械在按流程图进行生物学评价时,实际产品在流程图中所走的路线是不一致的,应当对所走的路线予以详细说明。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三、材料表征
(一)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审查者了解医疗器械材料的成分信息,是审查决策的前提。制造者有义务对医疗器械所选材料的配方和/或来源给予详细的说明。至少从以下一个方面获取材料的信息:
1.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从材料的供应方获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从医疗器械的加工方获取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5.化学分析;
6.有关标准。
注:采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可、并有标准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认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证。
(二)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与上市产品进行等同性比较的目的,是期望证明该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相同的生物安全性,从而为确定该产品的生物学评价和/或试验是否可以减化或免除。
产品的等同性比较主要分为两方面的比较。首先是比较材料和产品的用途是否等同,由于医疗器械的材料与用途对其生物安全性起决定性作用,如果能够证明注册产品材料和用途与上市产品具有等同性,就表明注册产品具有最基本的生物安全保证。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注册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完全的等同性,还应当证明两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灭菌过程、包装等)是否相同,因为生产过程也可能会引入新的有害物质(灭菌剂、加工助剂、脱模剂等残留物)。
与同类产品、材料、生产过程进行等同性比较,不是单指比较两个材料是否完全等同,而应当从毒理学等同性进行比较。与同类产品材料比较的原则是,所选用的材料和生产过程引入物质的毒理学或生物安全性不低于同类临床可接受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注册医疗器械和/或材料与已上市医疗器械和/或材料是否具有等同性,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ISO10993-18给出的以下示例都能表明生物学等同性:
1.拟用材料的成分和可溶出物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等同;
2.拟用材料与现行标准规定材料的一致性及拟用材料符合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用途、接触时间和程度;
3.拟用材料具有比其拟用接触方式更高接触程度的临床应用史;
4.拟用材料的可溶出物限量不超过GB/T16886.17-ISO10993.17规定的允许极限;
5.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比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更具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6.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与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具有相同的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7.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成分种类和数量不变,唯一区别是前者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或残留物已经去除或比后者有所减少;
8.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相对量没有增加,唯一区别是前者使用了比后者更能降低可溶出物水平的加工条件。
注:与自家生产的上市产品进行比较,往往比与他家生产上市产品进行比较更现实、更具可操作性。
四、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评价可包括有关经验研究和实际试验。如果设计中医疗器械的材料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可论证的使用史,采用这样的评价,其结果可能不必再进行试验。
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对任何一种医疗器械而言,GB/T16886.1-ISO10993.1表1和表2中推荐的试验并非都是必须的或可行的,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考虑应做的试验,表中未提到的其他试验也可能是必须做的。
应当对所考虑的试验、选择和/或放弃试验的理由进行记录并形成文件。资料性数据和材料的历史试验数据都可以作为放弃的理由,但要附这些数据。
五、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与评审
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的资料检索是提高评价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资料检索和文献评价的基础上,由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的生物学专家开展的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的效率为最高。因此,相关生物学文件检索的数量的多与少,是体现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结论可靠性和程序正确性的重要方面。
(二)已经开展过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和新开展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如果有)
生物学试验应当由有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机构按GB/T16886-ISO10993系列标准规定进行并出具报告。
六、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一)按标准进行的检验数据
用化学分析数据(定量与定性)和物理表征数据(如密度、硬度、拉伸强度等)等表征材料具有一致性的型式检验和日常检验数据。
(二)相关临床使用信息和/或临床研究结论
目前的生物学试验都依赖于动物模型,材料在动物体内出现的组织反应,在人体内不一定出现同样的反应。即使是已证实是最好的材料,由于人体间的差异,也会在某些人身上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医疗器械通过了生物学评价后,还要进一步通过临床,验证其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因此,在医疗器械已经有临床评价数据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临床数据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是提高评价质量的重要方式。对已经有临床研究数据的医疗器械,对其进行生物学再评价时,应当充分利用已获取的临床信息进行评价,而不再要求用动物进行评价。
医疗器械/材料的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于(如果有):
1.国内外相关该医疗器械/材料的临床研究报道;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1.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本文由收集整理)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2.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2.1 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2.1.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1.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2.1.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2 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2.2.1 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2.2 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
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2.3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3.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3.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知识
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与人的吃、穿、住、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教师要经常收集一些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记忆到应学的知识。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物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这些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是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讲解上。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让自己对大自然更加的了解,从而也更懂得保护大自然。教师还要善于挑选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经历、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还有如讲到细菌与真菌引起人与动植物患病的内容时,可以举出一些在学生中经常患的皮肤病为实例,也可以找些植物患病的标本让学生看看,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深入浅出地把复杂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打消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心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这种变繁为简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解决很多问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
对学生而言,生活化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知识的理解过程,也是一个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过程,所以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知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首先,教师应该建立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意愿、有机会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并了解对方的生活世界,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敞开心扉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对话,才有可能达到对生活的真正有效的理解,这对学生的生活导向有正面的意义。其次,教师应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既符合初中学生好玩的天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的充满着魅力,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及成长的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和质量。
三、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口腔生物学;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口腔生物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口腔医学教育从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基础。口腔生物学主要包括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和口腔免疫学等,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研究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口腔疾病的发生的病因[1]。近年来,随着分子细胞生物的飞速发展,口腔生物学的研究日新月异,知识更替加快,课堂需要讲授的内容增加,但授课时数并没有增加,反而因教学模式改革而减少[2]。这就给口腔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的任务量增大,单位课时内讲授的知识点增多,一些授课重点和难点无法详细阐述,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出现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而且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授课教师的讲授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无法主动地参与其中,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不佳[3]。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并应用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内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5]。但PBL是否适用于口腔生物学的教学,其应用效果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亦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117名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并明确PBL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每期口腔医学专业只有一个大班,故选取2011级学生作为对照的LBL组,而2012级学生作为PBL组。LBL组学生共58名;PBL组学生共59人,两组学生入学及前一学期成绩相仿。
1.2方法
根据口腔生物学的教学大纲选择授课内容,两组学生均由相同资历的教师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内容。LBL组学生接受传统的LBL教学模式:授课教师根据教案的授课计划,以语言陈述为主,结合多媒体,系统全面且重点突出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PBL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前,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文献书籍,预习相关知识,并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将每6个学生分为一小组,每小组配备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组员之间相互纠正、相互补充,进一步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度地纠正及引导。最后,教师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结合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归纳。
1.3观察指标
在全部课程完成后,采用相同的试题对两组学生的所学的口腔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试卷总成绩为100分,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资料用(x-±s)表示,并采用采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显示,与LBL组学生相比,PBL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显著提高,平均成绩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结果证明,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
3讨论
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社会医疗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推动着现代医学教育不断探索,寻求变革[6]。国家卫计委联合教育部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的指示。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开展较多教学模式主要有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等[7-8]。其中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以授课重点或经典案例为核心,提出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主动地完成医学知识的学习。与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PBL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LBL和PBL两种教学模式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表明,与传统的LBL相比,接受PBL教学模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好,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高,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强。通过PBL教学模式与传统LBL教学模式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对比,我们发现PBL教学模式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养成更好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君瑜,张芳,杨芳,等.提高大学本科阶段口腔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98-230.
[2]郑庆委,管俊昌,徐锦程,等.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0):901-903.
[3]李倩,寇育荣,潘亚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模式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52-53.
[4]王喆,杨新春.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7):91-93.
[5]邢珍珍,吴锡平.浅谈PBL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5):98-99.
[6]王爱梅,王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2):19-22.
[7]任川,何榕,刘书旺,等.CBL教学法在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25-126.
关键词:科教节目;高中生物;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2013年1月,一段由高中生物教研组老师自创的教学神曲“减数分裂”的视频被课堂学生在互联网上,并吸引了众多学生粉丝,其专业化的生物台词如:“后期染色单体消失不见,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向两边,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不变……”加上自创PPT教学解说和生物教师尉俊仁老师现场演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生化反应,不仅引起网友的迅速“围观”,更被封为“新神曲”,尉老师也成为高中生眼中新生代偶像派教师的典范。
纵观近些年来的高考变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高中教学模式,生物教学从一成不变的“填鸭、灌输式”逐步向“探究合作、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思路转变,高中老一辈教师相继退出讲坛,新生代的教师群体多来自于改革开放后现代化时期,所崇尚的自由教学、寓教于乐的思想观念逐步取代了传统枯燥无趣的应试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开展的大好时期在中学课堂上初露端倪。
二、科教节目对生物教学的启发
BBC《细胞》讲: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产生新的细胞类型;《动物世界》讲: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类型,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原始动物世界里,永远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论》原理。教节目中的生物学知识展示,既是经过悉心辨识和甄别的,又是代表学科前沿和权威的,对学生的教学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利用好科教节目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要关注好三点:一是节目内容与新课标教材大纲相适应。科教节目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内容,但由于节目制作的需要使其侧重于表达生物视听方面的美学效果,选择与教材相适应的节目视频进行播放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二是观看节目不是教学目的。科教节目有其独特的视觉美学价值,但在课堂上却只能作为教学工具使用,而不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全部。三是节目内容需要总结提炼。节目带来的不能只停留在视听冲击上,更重要的是节目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所表达的生物学重难点知识。
科教节目类别繁多,但无一例外地散发着科技传播的教育学内涵,利用好科教节目的教学效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契合新课标大纲预期的教学要求,具有重要的现代化意义。
关键词: 生物学实验 生态伦理 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任务,正确认识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认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对培养新一代生物学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伦理观的变化
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全面而明确地提出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则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支撑,而且在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部分安排了以下一些采集、观察或解剖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叶芽的结构;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观察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组织学生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观察蚯蚓的形态、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观察蛙类的外部形态;观察家鸽或其他鸟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主要结构;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观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动物内部的主要结构;观察血涂片;用显微镜观察蛙蹼(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观察剖开的哺乳动物的肾脏。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在课程目标部分都共同提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目标”删除了上述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植物的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这是我国生物学教学史上首次对实验动物提出保护要求,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生物课程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通常,生物学实验都要使用生物作实验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而且要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整个《生物课程标准》就没有要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以及解剖动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上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体现的不仅是教学内容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变化,更体现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原则。
二、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加强和完善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师范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和动物生理学等实验教学中,大量解剖植物和动物,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生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生物实验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不仅面临生物资源保护、实验材料短缺的问题,更与全世界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植物学实验
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部分。植物形态解剖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有各种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倡导节约实验材料的原则,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尽可能采集周围环境中一些易于生长、数量较大,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小的植物器官。如在滇中地区,苦樱桃(Prunus majestica Koehne.)的花在12月就开放,可用苦樱的花代替桃花。同时,可以在生物园地或实验室提前栽培一些需要的实验材料,以备需要时采用,这样既美化了园地或实验室,又提供了实验材料。植物分类的实验教学,涉及到不同类群植物的采集解剖、鉴定等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减少实验材料的采集,提高实验材料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或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教师要反复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资源的教育,不采集国家保护植物,减少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数量,提高制作标本的合格率,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采集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和破坏。植物标本的采集以不影响该植物的生长为原则,小型植物不能大量采挖。
2.动物学实验
动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无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实验,面临的是很多实验动物(材料)不足的问题,如蚯蚓、河蚌、蝗虫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除节约实验材料外,也可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如用人工养殖的动物代替野外自然生长的动物。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实验,涉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动物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两栖类、爬行类实验动物越来越少。改革动物学实验内容,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般不再提倡采集动物,制作动物标本。
3.动物(人体)生理学实验
动物(人体)生理学实验,使用到的实验动物较多,如:鱼、蟾蜍、蛙、鸡、鸽、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猫和狗等,而且使用的数量较大。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正受到来自动物权利运动的挑战,如何吸收动物权利运动中的理性成分,改进和规范这类实验,使不必要的实验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在动物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使用动物做实验时,所设计的实验程序必须是有利于获取新知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②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原则。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英国动物学家拉塞尔・罗素(William 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伯奇(Rex Burch)于1959年在《人道试验技术的原则》一书中提出的“3R”原则,被公认为指导动物实验的基本准则。所谓3R,就是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的原则。“减少”就是要求在实验中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使用的数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准确性;“优化(精细)”就是确保动物在麻醉、镇痛和镇静剂或其它适当的手段作用下进行实验,不使其遭受不必要的伤害或痛苦;“替代”就是不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而是以组织细胞培养、各种活体外试验或计算机模型,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加以代替。目前,实验动物的替代也包括用相对较低等的动物替代相对较高等的动物,以非动物实验方法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经过动物保护主义者和科学研究人员数十年的宣传、接受和实施,3R原则已经成为在生物和医学研究中使用实验动物的职业道德准则。
③看到动物剧痛不能缓解时,应迅速采取人道主义的、可接受的方法使它安乐死(easy death)。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方法,另一类是化学方法。如对脊椎动物实施安乐死时,鱼类常用麻醉或切断靠近头部脊髓的方法;两栖类中的蛙,常用探针刺入枕骨大孔,然后将进入头颅的探针通过横向和纵向搅动,快速破坏蛙脑,以达到处死目的;爬行类动物安乐死常用砸碎颅骨、断头、颈椎脱臼法。哺乳动物安乐死往往用颈椎脱臼法、麻醉法。实验完成后,实验中的死亡动物、动物组织、排泄物、垫料、吃剩的饲料要用防漏塑料袋盛装,并密封深埋或在专用焚化炉内火化。
④动物实验期间为动物提供数量充足又能满足其营养平衡的饲料和新鲜饮水,禁食和禁水的实验只能短期进行,不应损害动物的健康。
⑤低等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昆虫等,都能提供许多基础的生物学信息,应在尽可能少用高等动物使用的前提下,多采用低等生物。
⑥动物实验中应尽量避免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微生物、电离辐射、毒性化学制品、成瘾性、各种醇类、致痛剂等。实验中不使用电休克及导致衰竭的操作或其它引起痛苦的刺激。
⑦不使用国家保护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生物学教学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注重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温计萍.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02):111.
[7]余谋昌.生态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情感价值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 策略
生物学是解读生命奥秘的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作为学习与研究生物学的课堂,理应充满对生命奥秘探求的气息。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时,发现大多数生物学的教学只是一种讲述――“学习”了花的结构,面对鲜活的花朵却一片茫然;一种让学生被动的记忆――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热情,很少涉及情感价值的层面。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传授以人类的研究成果、生活经验,还要动之以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未来的社会要求教育应包括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2]。2003年《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大多数教师感觉有困难――因为这个目标太过抽象,不容易把握:或情感教育在生物课上“喧宾夺主”,或脱离教材的具体内容,牵强附会,空发议论,使一堂生物课变成生硬的“政治课”。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实现这一目标呢?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六种策略:
一、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
既然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深圳的女士买了一种干细胞美容产品美容,结果,该女士不但没美容,反倒“毁容”。在产品的广告中,厂商提出这样一种解释:“干细胞――就是很能干的细胞”。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干细胞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所以它的功能也是值得怀疑的。但这位女士没有这样的常识,不明白厂家是卖“干细胞”的概念。所以,在《细胞分化》一节的教学中,当学习完相关的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抛出这个案例,让他们思考、讨论,他们通过讨论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不能只看表明的东西,应该深入了解,实事求是。现实中类似的案例非常多,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能将生物教学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情感价值目标很容易就能实现。
二、实验
我们常抛开实验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个实验。但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陷入一个误区:大部分实验是教师做准备工作,学生在教师的要求范围内,不加思考地机械地操作。这样的实验收效甚微,甚至有反作用――学生认为实验只是走过场,所以实验时就粗心大意,完全体味不到科学的严谨。那么如何高效地利用实验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者让他们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例如: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一实验,在预实验时,笔者提出问题:“如何确定低温是否会引起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学生回答:“看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数目是否加倍。”接着我又问:“如何确定这个‘细胞分裂的中期’?”学生们经过思考,认为要注意低温处理的时间,即实验记录时应注意低温处理的时间梯度,由此学生懂得记录的科学性。实验时,我们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是由教师做准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的指导操作、记录;另一小部分学生(操作技能不错,对生物学有很强的兴趣)实验前自己准备实验,按照实验手册上的要求操作、记录。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前者中大部分都能观察到预期的结果,看似成功;而后者中则较少观察到,反而暴露出其他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看似失败。但从情感价值的目标来看,前者感受到实验就是在走过场,无法体味科学的严谨及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后者则能够比较真切地感觉到科学中的严谨设计,科学的记录、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体味到研究的乐趣。
三、研究前沿
上个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研究最为活跃的是物理学,结果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的研究最为活跃,所以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生物学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临了,你做好准备了吗?”引起学生学习生物学,或者关心生物的兴趣。生物学中研究热点很多,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抛出很多类似的问题,例如:在讲解“艾滋病”时,根据艾滋病病毒繁殖必须依赖逆转录酶,而这种酶在人的体细胞中不存在的特点,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防治艾滋病的专家,你将何处着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刺激他们搜寻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四、生物科学史
新教材在编排上有很多涉及科学史的内容,大体上遵循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过程来描述,即问题驱动模式。让学生阅读,教师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遵循了“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过程。此外还可以深入挖掘,开展深层次的情感价值教育,例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一个生物学家J.D.Watson和一个物理学家F.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可以让学生懂得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同时知道学科综合的重要性,还可以提一下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的工作,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性,等等。
五、世界日
现在的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等,所以为了引起世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联合国规定了很多世界日,例如:世界环境日(6月5号)、世界水日(3月22号)、世界艾滋病日(12月1号)、“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5月31日)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引起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资源状况、环境状况的关注,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
六、持之以恒
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节课或者一个学期就能够达到的,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总之,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手段非常丰富,在此且抛砖引玉。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积极渗透,就完全可以“情―理”交融,使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情感教育交相辉映,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