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自杀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仅以2011年为例,国内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就报道了40余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2011年1月5日晚5时30分许,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公寓5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4楼跳下身亡;2011年1月1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触目惊心的事件使人感到震惊、痛心之余,不得不引起深刻的思考,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这种轻视自我生命的做法,暴露出了多年来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缺失。在高校,尽快构建起和谐有效的预防大学生自杀事故的生命教育体系刻不容缓,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生命教育领域开展现状和重要性

大学生美好生命的陨落,不能说是教育之罪,却一定有教育之失,除了事件本人自身的原因以外,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反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偏差。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是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最终使得个体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伟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以来,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远还没有完成,与之相适应的西方以实用为标准的功利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持续涌入,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把握、运用等实用功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精神领域引领的需求的偏差。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过分强调为经济基础服务,则使教育丧失它应有的独立性,偏离自己的本位。“当今之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教育活动中心似乎只是实证化和功利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仿佛是过度技术化和模式化的生产流程,而不是对人的全面而充分的培养。”我们看到,学生从幼年时期就被引导,成功是奠基在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上而不是精神收获上,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物质上成功,而不教导他们如何才能获得做人的成功,不教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人生的真正需求、关注自己对生命的疑惑和如何化解,关注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以健康的心态应对成长中的一道道难题。这样偏重实物而忽视精神的做法其实就是生命教育领域的确实表现。

据调查,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在当今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特别是不良意识形态如潮水般涌来,并以极大的冲击力甚至破坏力冲击着青少年薄弱的精神世界的情形下,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者意识到,青少年在精神领域里获取正确教诲引导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再被忽视,“生命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事业”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生命教育这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重心也应当被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指向了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了教育的最高追求。

二、高校应构建和谐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杀,表面上在于无法解决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矛盾,不能超越自己,不敢直面现实,而更深刻的根源在于:无法洞悉和掌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引导大学生从理想走向现实、并在现实中经受磨炼,提高对生命的认识,直面生存,勇敢生活,使之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为宗旨。

1.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悉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个体对生命、生命意义的探索往往存在一定盲区和曲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具体的对象施与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毁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感悲壮感。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启发、传授来引导青少年明晰生命的这种意义。

2.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引导其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引导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人文意蕴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的目标。

3.高校应成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协会。应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命教育研究社团,组织学生研究生命及生命现象,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如在大学生中组织公开讨论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等问题;组织对地震、海啸、洪涝灾害进行考察,使之感悟人类的生死,由此体悟生命的可贵;在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日子,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良性教育。

4.高校应建立独立的生命教育机构,除开展系列化的生命教育活动外,还应下辖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来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与预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不良心理倾向的救治。如从新生一入学就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生理特征。平时注意对学生的言论进行筛查,对有抑郁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监管。在毕业求职等自杀高峰时段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做好重点防范工作。除此之外,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高校应形成发散式、围网式的工作形态,在教职员工中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意识,从领导到每一位教职员工,从分管学生工作的专职书记和辅导员到授课教师,都应主动肩负起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任。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相关人员也应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进修,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周密的发散式、围网式、层层布局、细致周到的工作局面,从而有效杜绝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2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3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04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第4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由于这样其影响,尽管身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物质身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宽裕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就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在这种“以分定教”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必然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生命教育被日益边缘化。这还何谈培养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可见,应试教育也是干扰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而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他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志和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再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其人格无法获得完整发展,以致小学生有生命认识却无生命意志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调刻板

目前,的确有不少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了,但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途径比较单一,甚至僵化、刻板。例如,当前小学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上途径均将生命教育的实施局限于校内,很少请外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往往会邀请各类人士如银行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教授等走进小学,给小学生讲各种有关生命的见闻和真实体验,并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或模拟或实际感知、体验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生命素质。二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多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这显然无法促进小学生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不易激起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内化,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因此,生命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只能分辨行为、思想等的正确与否,而当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意志不坚定。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盲目、迷信。我们应该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坦然面对,客观而科学地理解“生存”与“死亡”,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及其带给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科学理性的生命教育。当然,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死亡的避讳等不良习惯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转变人的生死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就学校而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先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即,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是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教育,更是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为减少、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体现生命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等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将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注重为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生命教育。

1.应丰富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分定教的现状,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诸如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考试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还可以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教育理念要体现生命关怀,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生命自由,关注他们的潜力发展,把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而改变、废除权威性、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应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管理。

3.围绕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例如,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调动小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利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种植、养殖基地,让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墙壁、板报等媒介,彰显生命教育理念,制作并张贴科学家、劳动模范等杰出人物的格言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

(三)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有学者认为,小学的课程是以综合课程为主,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否则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与其他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我们认为,虽然很多课程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自然科学课侧重于生命的生长发育方面的内容,语文则是侧重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发。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更侧重于生命的过程和实际,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意志等,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

1.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事实上,生命教育作为大陆地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内容,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地实施生命教育。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进入课程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人力、财力支持,积极号召专家对生命教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之适应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较为简单易行的一种形式,应当贯穿始终。生命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所能包括。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同样渗透着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自觉树立生命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挖掘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认真渗透生命教育。

3.将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可以在课外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和角色扮演,并配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学生课外阅读与学习。学习国外的生命教育先进经验,例如,英国老师的做法:以角色替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境,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困境和生活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保护自己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种仿真方法,能够让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尽可能地体验生命,一定程度地弥补我国小学生实践时间和经验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还应为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生命教育教材,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或有能力的教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制作生命教育的小短片等,辅助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编写有困难的学校也可以从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相关作品作为或补充生命教育教材。

第5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高校;生命教育;生命价值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显然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应予生命以独特的关照。然而,由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现代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功利主义的倾向,这种教育漠视生命,缺乏生命关怀[1]。近年来,随着中学大学校园中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现象的不断涌现,教育界已经开始关注生命教育,逐渐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讨论[2-4]。但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对于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还很少,而针对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就更少了。在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媒体报道的特大灾难带给人们的震撼, 让更多人意识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杰 唐纳 华特士首先提出,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在个体生命、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5]。随后,其他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促进了生命教育内涵的发展。综合各家所述,生命教育即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对个体生命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知识传授,生命意识培养、生命精神涵育、生存能力锻炼的教育[1]。

2、 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开展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健康的生命为基础,才能促进各方面的完善和提升,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真正的接班人。

2.2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我国这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虽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加之学业期望、感情困扰、经济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产生迷茫、无助感及受挫感,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如果对其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化辅导及生命关怀,大学生迷茫、无助、受挫感没能及时疏导,很有可能产生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现象。

2.3 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即认为掌握知识技能最终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是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扭曲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缺乏对学生生命意义探索的积极引导。从根本上看,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真正的“人”,高校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珍惜生命,而且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等。

3、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3.1 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树立生命教育的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学校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情感的错误价值取向,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总之,学校应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师观、生命教育的教学观、生命教育的课程观、生命教育的学习观,在尊重和理解生命的基础上,重视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关注学生的生存与生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确立生命教育的人文理念,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提升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3.2 加强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提高生命教育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和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的亲切,并在潜意识中懂得珍惜生命的价值。

3.3 健全生命教育体制。

3.3.1 生命教育机制化。完善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防机制。以舍长负责制为基点,以班级为单位,以院系预防为核心,以校级统筹管理为支撑,有效预防、控制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成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组织保障,如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并定期研讨、培训,实施机构独立、经费专项制,以便开展研究活动。

3.3.2 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结合各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可包括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等,使其透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适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解决在萌芽中。生命教育理念下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外,还要培养生命意识,激发教师的关爱情怀,以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4、结语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益枯竭、贫困与疾病等都威胁着生命的存在。21世纪是生命意识凸显的世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的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农林院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必然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必然能够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最终必然能够使大学生的个体生命走向真、善、美的和谐,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教师素质 师德 生命力 生命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不同时代,教育的背景不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到了新世纪,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社会背景变化,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素质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职能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师德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背景下,受国际化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人民群众价值多元化,教师队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教师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同时越来越多的“80后”进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呈现出新的特点。《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在当今的教师队伍里,有一些人表现出严重的拜金主义:家长送礼就多关心一点,多照顾一点,家长没有表示就置之不理。而且有些教师不顾本职工作,只顾发展第二职业,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还有的教师特别是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不能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混淆了作为教师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区别,盲目追求所谓潮流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当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重申优秀的教师道德,树立优秀的师德模范,塑造教师优秀的的道德修养。当然对教师道德要求也要适应时展,把握时代脉搏,正确理解教师道德的时代意义,注意把握好教师道德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永新的生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李政涛教授指出:教育者需要拥有生命自觉。生命自觉力图使自我的生命成为一种永新的生命。[1]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在新的背景下,知识呈现出不断更新的态势。教师要将陈旧的知识及时更新,将新的知识及时地引入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曾经的学历和知识背景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学习能力。同时我们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也需要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的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理解、不接受,导致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受到阻碍。教师要具有正确认识教育发展背景,理解教育时代性的能力;具有解读教育改革目标的能力;具有将课程改革目标贯彻执行到教学中的能力;具有学习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研究学生,分析不同背景下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

《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但有许多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自身能力不足,在教学中教死书死教书,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不足。因此,要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教师就要注意发展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有较强的能力。当然,教师也是教育的产物,许多教师能力不足是过去教育培养带来的问题。但是“一个永新的生命,就是一个无休止地向前努力的生命”。[2]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当今教育发展的背景,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一般能力,重新思考自己的素质构成,更好地塑造自己,以适应教育的发展。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对教师聘任进行了改革,但是这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有一劳永逸的特点,且教师的发展空间过于狭窄,薪酬区别不大,造成目前许多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向。同时,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形式不规范、培训考核不严格、培训离教育教学实践太远的问题,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热情不高、功利性太强、仅仅满足于低水平的识记等问题。同时教师本人对教师行业信仰的坚定与否也决定了他是否追求永新的生命力。朱永新教师指出,对待做教师,有三种境界:一是把做教师作为职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养家糊口的谋生之所。既然是谋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二是把做教师作为事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们渴望来自他人尤其是学生的肯定,工作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关系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成就感。三是把做教师作为志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对于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信念,会驱使他们通过学生的卓越发展,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扩充。[3]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信仰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理想追求的境界,也是影响教师具有永新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能力

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各种伤害学生的事件及学生自杀事件,都提醒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生命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进行生命的自我体验和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意义,并且把这种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关怀、民胞物与的胸怀及宽广的人类情怀。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他人健康地交往,勇敢地面对挫折,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和所有生命的权利,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正确实施自己的行为。[4]王燕红老师在《小学生命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分析――以淄博市》一文中指出,目前小学生命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师普遍重视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概念模糊;师范教育缺乏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导致目前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低下的原因之一,生命教育信息来源不专业是影响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方面:对生命教育的思想认识有余,实际行动不足;生命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师生命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培养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形成开发生命教育内容,开拓生命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的能力。在师范教育中,要有组织地向师范生介绍生命教育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生命化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带领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内容的开发,进行生命教育教学设计和实践,使他们初步具有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教育素养,为将来生命教育的推动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优良的师资。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生命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5]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同时,还提出,美育的超越在于实现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要实现美育的超越,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前者表示对美与丑及美的质量层次的判定;后者表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6]当今社会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物质欲望疯长,在金钱和人生意趣、理想境界追求之间,很多人会选择金钱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放弃对美的追求。而学校中的受教育者也受其影响颇深,很多学生在学校里用钱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认为读书无用,精神世界荒漠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帮助学生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具有帮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追求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

[2]史作柽.九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1.

[3]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2007,(7-8):23-25.

[4]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J].2012,(4).

第7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女性的教育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社会发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素质的高低,从最终意义上讲,将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今天和明天,它总是一如既往地对一个国家一半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未来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起着决定作用。“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

中等职业学校女学生年龄处于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身心的发展的特点既有普通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共性,也有青春期少女、职业高中女生的特性。这个阶段正是她们人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她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她们将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开始进入成人和职业界的道路。因此重视中职女生的生命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寻找生命教育与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可以在相关学科科目中渗透生命教育以及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开展多种相关学科的综合活动课,但由于受学科教学内容、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完成生命教育的全部内容。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发展创造性、多样性、渗透性等特点,是根据中职女生特点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课外活动强化中职女生生命教育?中职女生生命教育课外活动如何实施?笔者试从生命知识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两个方面对中职女生生命教育课外活动进行了实践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中职女生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的内容

中职女生生命教育可从生命知识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两方面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生命知识教育。包括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教育和安全与健康教育等系列活动内容。

(1)青春期性教育:通过参观学习、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了解女性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青春期女性的身心特点,了解生育过程和避孕的方法,预防性疾病,学会正确应对犯,认识到人工流产或非正规医疗机构终止妊娠对身心的危害;认识和遵守异往的道德规范,学会妥善处理和认识两性关系中的情感问题和价值问题;通过认识生命来探索生命的本质,懂得自己的独特性,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以感受作为女性的自豪,找到自我,找到自信,懂得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教育:通过观看电影、参观少管所、戒毒所,到老人院、儿福院开展活动、与退休教师座谈结对子等形式探寻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勇于直面人生的挑战与挫折,让生命焕发光彩;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远离“黄”、“赌”、“毒”。

(3)安全与健康教育:安全与防范、饮食与卫生、健康与锻炼。具体活动包括:

①女性青春期知识系列讲座:包括女性生理知识、心理特点,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早恋、性防卫与性犯罪、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了解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懂得要保护自己,防止性骚扰和性犯罪。

②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以及墙报宣传:包括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特性、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如何预防艾滋病等。

③进行逃生演练、消防灭火、急救包扎模拟练习,学习自救互救方法。

④进行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包括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健康的饮食、疾病防控等内容,懂得健康是生命的第一保证。

⑤参观禁毒展览:了解的危害、禁毒的重要意义、懂得要远离,珍爱生命。

⑥进行“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主题班会,使学生对生命的“来之不易”有深刻的认识,对母亲孕育胎儿过程中所要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增加对父母的情感,并更加关注生命、珍惜生命。

⑦开展感恩书信活动:利用母亲节、父亲节之际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⑧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懂得预防不良行为。

2.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包括悦纳自己、展示生命的活力、体验生命的力量等系列活动。

(1)悦纳自己:学生当中有的非常自负,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但背后却遭人非议,因此常感到委屈,牢骚满腹;而有的从小自卑,处处觉得自己不行,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进取心。通过开展“纳悦自己”系列活动,使女生重新审视自己,找到自我,感受作为女性的自豪;学会调节不良心理,乐观向上,自尊自信,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在亲情、友情中找到欢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2)展示生命的活力:研究发现参加运动的青春期女孩比不参加运动的青春期女孩拥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社交技能和更好的成绩。通过课外文体活动,使女生在文体活动中得到社会需要的满足,包括:获得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友谊、增加安全感、自我实现等;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体验生命的力量:通过主题活动、校外联谊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关心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体会良好的互动,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感受及尝试创造我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具体的课外活动有:

(1)“战胜紧张,笑面人生”主题班会:学习深呼吸法、自我暗示法进行情绪调节,懂得保持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学习工作。

(2)学习动机辅导讲座:认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正确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减缓学习焦虑。

(3)把握青春,珍爱友谊: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4)师姐经验交流会:通过与在校以及毕业工作后做出一定成绩的师姐座谈谈心,交流学习、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学习体会兼顾工作、生活、休闲与学习的全方位人生。

(5)从“心”开始心理咨询活动:包括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习找到情感宣泄的方式,尽快适应新环境。

(6)“放飞青春的歌”歌咏比赛:通过给自己喜爱的歌曲填词并进行演绎,展现自己青春活力。

(7)积极参加校运会:各种项目的比赛、当好拉拉队、组织好后勤服务工作。

(8)“非常青春非常自信”健美操比赛。

(9)团队训练:进行团队合作,感受被人需要的体验,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0)故事讲述:通过学习收集杰出女性先进事迹,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懂得作为女性要自尊自爱要自强不息,懂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重要性,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11)志愿者服务:到特殊学校进行帮扶活动、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到康复中心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儿童康复训练。

(12)与特殊学校学生进行联谊活动:游戏、舞蹈节目表演、参观校园、交谈。

二、中职女生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

1.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活动的组织实施主要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年级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由级长根据活动内容组织,班会主题活动由各个班主任实施,学生文体、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与年级、班级协调开展。

2.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生命教育课外活动实践,应注意结合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以及女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出现的问题进行;注意年级、班级整体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交叉进行;注意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力量进行。

3.精心组织活动过程。活动的内容要多种多样,组织活动的方式灵活多变,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的思想向启发引导式的思想转变,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因为只有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感到在活动中是自主的,才能激发其个人的生命情感,表现出参与体验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组织活动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起一个自主、创造、实践的舞台,促使学生成为这个舞台的真正主角。

4.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课外活动实施经验交流:以开展生命教育课外活动遇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主线,通过合作教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发现,就某一次的活动效果而言,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水平能力差异与活动结果的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本身要具有生命教育素质,包括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能力,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将生命驾御融入各种课外活动中,焕发学生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应是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双方生命个体的成长,包括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积极的情绪以及对成长的渴求,在教育过程中焕发教师自我的个性光彩。

三、中职女生生命教育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中职女生生命教育具有延续性,应以三年一贯设计总目标,然后在各年级进行分阶段地进行,这样则更深入和系统。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置的活动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在确定生命教育内容之前需要充分调研学生的生命教育实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最终为学生所接受,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否则对他们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有影响。

2.在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整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挖掘学科教学的知识点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找到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活动的开展要有连续性。生命教育具有很强的体验性, 只有连续性地层层推进活动的开展,学生主体才能真正融入活动、情景之中,才能产生一定的生命经验、情感、意义。

第8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 背景 内涵 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最初是由富鲁马克(A.M.Furumark)和麦克墨伦(I.McMullen)等人于1973年7日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采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日益增多,但是对其概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是这样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进行的,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立性和差

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活动。

一、在中学生物学科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缘由

(一)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教育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高科技、电子化、物质极为丰富的21世纪时,人类却迷茫了、困惑了,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小学生们,他们为了能融入生存竞争日益残酷的未来社会,只能放弃一切,努力学习。他们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而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和敏感的孩子,则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生命,近几年大量的轻生报道见诸报端。不难理解,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使得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我曾在所在学校对296名初中生进行了生命意识问卷调查,也访谈了几个学生,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在同孩子们探讨有关生命的各种问题时,孩子们的渴望、兴奋、欣喜、好奇之情让我激动和叹息,他们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二)中学生物课程是融科学知识传授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一门重要学科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科学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重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中学生物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位置。细细研究中学生物教材,其每一章节都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揣摩,就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很好地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生命知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生物的生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对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正确的生命观又会成为学好科学知识的动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再逐步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粉,果实将不能正常发育也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基础;又如,人的生命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这些通过女性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受精卵再在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生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是无比宝贵的。教师通过生物生殖的教育,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也让学生知道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能正确地面对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

2.生物的衰亡――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频频发生在校园的学生自杀事件和其它各种自毁行为都暴露出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力极其脆弱,不能珍视生命,也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义。为此,我们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从生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死,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比如,秋天的落叶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的生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两个新的生命,原来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它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应是这一客观规律的写照。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死亡,正确面对死亡,从而积极地看待生命,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努力去创造和完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到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比如,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植株矮小,叶片小甚至为针形,这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生活在草丛中的青蛙体表是草绿色的,而沙土地里的青蛙则呈现黄褐色,等等。正是由于生物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

千姿百态的生命。由此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生命的和谐与健康,关注自然界的和谐,爱护大自然。

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注对青年一代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它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的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它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伦理精神方面――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超越,等等,以期实现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开设生命道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内容的设计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鉴港台实践经验,中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德育观念。

首先,学校领导要做生命教育的发动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学校领导者、决策者的校长要在生命教育中起关键的作用,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配合,并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没有校长的发动与积极参与,很难相信一个学校能真正进行生命教育。其次,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生物教师都应踊跃参加,千万不能互相推诿,每个教师应努力充实自己,启发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应对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命教育的综合网络。

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职能,创建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社会应为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纳入社区,营造对青少年甚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受到最好的或最坏的道德熏陶,所以学校可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导儿童,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并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最终使每一个儿童都成长为生命的所有者与爱护者。

另外,我们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体悟人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史习燕.少年暴力和爱育的缺失.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3号第六版.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6.

[3][法]居友.余涌译.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刘宣文,琚晓燕.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8月.

[5]柯政.生命教育与人格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9月.

第9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伤害他人等各种事件不断从校园里爆出,见之于报端,呈现在世人眼前。为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该担负起关怀学生生命的重任。真正做到以学生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所有教育的最终落实和人性塑造也都应该回归到生命这一根本上。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 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 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1ife education)这一思想,并在加利福尼亚创办“阿南达村”以及阿南达学校,首次在学校里倡导和推行了生命教育的思想。而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明确化的,则是1979 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eenter,LEC)。

20 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一词在我国大陆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要关注和重视生命教育,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生命教育要想更好地开展,必须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但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人们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不同的研究者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生命教育不仅包括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同时也包括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与他人、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尊重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活出人生的精彩。

2.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够。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往往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成绩,学校、家庭、社会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于学业、就业、恋爱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怨天尤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甚至出现漠视自身生命,轻视他人生命的情况。大学生中存在的生命意识淡薄、漠视生命以及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现象,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高度的重视。

(2)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师资薄弱。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尚缺乏专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机构、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有关工作经验而被“逼上梁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做法对缓解大学生的生命困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教师生命教育知识不系统,此举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长期存在的生命价值观缺失和扭曲的问题。

(3)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缺乏沟通。生命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力量的缺失都会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3. 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应转变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生命教育工作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学校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尊重和关爱学生,强化学生生命意识。其次,教师、家庭、社会也应足够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性的指导;家长应利用各种日常生活实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对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

再次,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从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加强生命教育的研究力度。并对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了解生命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确保生命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为主,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为辅。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加入进来,而不是通过选修这种方式,因为选修毕竟有人数限制。

(3)壮大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坚强后盾。纪洁芳教授说:“当前中国生命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高级师资的培训”,为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要给与制度上的扶持和保障,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理论水平。

(4)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仅仅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发挥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应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不仅要做珍爱生命的表率,而且要有意识引导孩子了解、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进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社会则能让学生把在学校和家庭中学到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因此社会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使生命教育更具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5)挖掘隐性资源,发挥其陶冶作用。所谓隐性资源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挖掘相应的隐性资源,其中校园文化就是最好的隐性教育资源。高校应该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把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用内涵丰富的古诗句和富有指导性的文明警句等来创设学校生命教育的环境。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读有关生命教育的优秀图书,使他们亲近那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学会坚强,学会发现生活的真谛,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6)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体验活动,故生命教育离不开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目的。

总之,大学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是对有鲜活生命力的人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萌生对生命的渴望, 感受生命的美好, 进而去创造和体验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