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内外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迅速的发展,环保成为建筑行业重点关注和解决一项问题,并且在建筑技术不断改革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工程逐渐成为发展中的主流。同时,绿色建筑工程不仅仅避免大量能源的消耗,也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凸显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该方面有着一个详细的认知,并且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相应的评价,结合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提出在发展中需要改进的一些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绿色建筑工程概述以及优势分析

1.1概述分析

绿色建筑工程主要是利用可以再生的施工材料,充分利用现有的能源,尽最大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在采光和通风方面,尽量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模式,将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处于和谐、统一的发展状态。同时,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中,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详细的明确,在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和使用期限得到保证的时候,通过利用相应的绿色施工技术,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等目,避免对环境的影响,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2优势分析

绿色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具体的内容如下:(1)绿色建筑工程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这主要体现在施工材料选料、生产、运输等方面,并且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也有着严格的把关,进而提升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绿色建筑工程对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等方面,都加大了应用的力度,以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另外,绿色建筑工程提升工程使用寿命仅仅是一个方面,还具有良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前瞻性,为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2)绿色建筑工程主要是对施工技术、工程设计、思维方式、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将现代建筑工程的高能耗模式转向低能耗模式。同时,绿色建筑工程利用相应的节能技术,加强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对新能源进行合理性的开发。但是,在新能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清洁型能源的开发,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等方面,避免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这样可以起到能源环保的效果,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绿色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通过施工材料的二次回收和利用,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避免废料和污染物的产生,并且也有效的实现了能源循环在利用的工程生产模式。(3)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综合性的考虑,这主要是降低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绿色建筑工程对人、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融合,通过不同的协调,以此实现共存的发展模式,所以不管是对社会效益的提升,还是对经济效益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建筑工程的评价体系

2.1绿色建筑工程评价对象

在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的评价对象进行明确,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准确性,绿色建筑工程的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新建筑工程、现有的建筑工程、以及改建的建筑工程等方面。

2.2评价内容的主要内容

(1)场地。场地是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周围环境的平衡性、交通环境以及规划的状态等方面。同时,在场地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建筑工程对植物的影响,作为重点评价的对象,这样主要是避免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能源和资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CO2的释放量、石油和煤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以及水、土地等方面的消耗,只要对该方面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后期节能降耗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支持。(3)资源回收。主要包括水资源回收、施工材料回收等方面,其中水资源回收主要包括有:节水措施、雨水回收、污水处理等方面。(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一个非常中重要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方面。(5)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工程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所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室内采光、通风、温度控制等方面。

2.3绿色建筑工程评价过程

绿色建筑工程评价是分析该项工程建设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是否存在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明确,根据其评价过程,来判断绿色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那么具体的评价流程如下:(1)一般情况下,主要由相对专业的工程评价机构,对绿色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施工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且对其中所含有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获取,在利用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的筛选和统计,从而形成绿色建筑工程评价分析报告。另外,将绿色建筑工程评价报告作为基础,通过实验模拟、实测、计算、调查分析等方面,构建绿色建筑工程模型,从而判断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可行性。(2)根据绿色建筑工程评价标准,对各个评价内容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效果,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3)根据综合评分的等级,以此判断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等级,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保证绿色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致的状态。

3国内外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战略分析

3.1国内外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现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建筑工程挑战”中,主要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综合性的建筑工程设计模式,并且在建筑工程使用寿命满足的基础之上,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例如: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一些城市建筑工程居住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尤其在瑞典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施“百万套住宅计划”,对建筑工程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相应的协调,并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已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方面还是相对较为缓慢的,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已经有15%的建筑工程达到了绿色建筑工程环保、节能的标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绿色建筑工程已经达到了25%~30%,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由此看来,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还有有待提升,只要节能降耗,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工程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我国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1)以环境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然而绿色建筑工程主要就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主要是避免大量能源的消耗,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太阳能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的再生能源,并且具有良好的清洁性,不仅可有效的解决传统建筑工程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并且对建筑工程周围环境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太阳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有效的利用,像是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另外,除了太阳能以外,风能和地热能都是值得利用的再生清洁型能源,并且对建筑工程室内空气系统的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于风能和谁能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也要不断的增加,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保证了建筑工程周围环境的质量。(2)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绿色施工材料。在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施工材料的节能性和环保性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加强节能、环保性能相对较高的施工材料利用力度,充分展现绿色建筑工程存在价值。另外,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对绿色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量,也是非常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一定要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规范、标准的等方面,选择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和用量。并且,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中所产生的施工废料,一定要利用相应的技术方式进行处理,例如:生物降解、回收利用等方式,这主要是避免施工材料浪费,保证施工成本的充足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概述和优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和国内外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力度,避免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波.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3(6):53-55.

[2]薛明,胡望社,杜磊磊.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25(3):24-27.

[3]谭引颖.探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5,(4):51.

[4]王利珍,谭洪卫.上海市绿色建筑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上海节能,2015,(9):23-28.

第2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我国北方地区太阳能采暖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我国西北地区取暖现状及太阳能采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宅舒适性的要求也在加强,住宅室内温热环境是影响住宅舒适性的关键因素。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决定室内热环境的最主要因素无疑是冬季的采暖问题。

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多数城市仍以燃煤作为主要采暖用能源。当前我国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而雾霾的形成和煤炭的燃烧有直接关系。

我国目前仍处在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增多,若依旧采用传统的采暖方式,势必会增大对能源的消耗,对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加重我国目前已然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的双重压力。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的节能降耗对我国的整体能源减负有着显著提高,在我国西北农村寒冷地区冬季采暖也通常以煤炭作为燃料,煤炭并不是可再生能源。随着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农民采暖成本并且严重污染着环境。如何能在不牺牲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进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得以实现建筑与能源、环境的有机融合,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西北地区受自然环境纬度影响,日照量偏低,采暖周期长,迫切需要新型节能环保资源替代传统燃料。在西北地区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采暖能源,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采暖中存在的问题。

二,太阳能能源及太阳能采暖系统简介

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是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最有效的途径。减少和替代采暖用煤最有效的途径是推广使用太阳能采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优势。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在我国大部分采暖区的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为我国进行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与发展前景。

我国需要采暖的寒冷和严寒区域大部分基本太阳能资源和丰富和较丰富,只有东北等部分采暖区域太阳能资源略差,从资源条件来看在我国西北广大采暖地区利用太阳能作为采暖用能的替代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太阳能采暖系统是一种满足住户采暖和热水供热需求的新型太阳能热水系统, 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延伸。

太阳能采暖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U型管太阳能集热器、热管太阳能集热器)、水箱、连接管道、控制系统等辅材构成。是指将分散的太阳能通过集热器,把太阳能转换成热水,将热水储存在水箱内,然后通过热水输送到发热末端(例如:地板辐射采暖、散热器采暖),提供建筑供热的需求。

太阳能采暖系统主要由热能提供(即太阳能集热器和辅助能源)、储热和换热设备和热能利用(提供生活热水和采暖)三部分组成。

与太阳能热水器相比,太阳能采暖系统采暖负荷在不同月份变化很大,热水负荷四季差别较小;热水系统进水温度较低,供水温度较高,而采暖系统供回水温差较小;太阳能与采暖负荷存在明显矛盾:太阳能辐照强度高的月份( 3~10月) 不需要采暖,太阳辐照强度高的白天采暖负荷较夜低。

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在采暖系统设计中不能简单把热水系统放大,而必须考虑辅助能源、太阳能保证率、系统的防冻问题、系统的过热问题以及换热系统的设计,其中尤其需注意系统的过热问题和换热水箱的设计。

三,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利用要点

(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太阳能。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不同,不同地区每平方米获得太阳辐射的功率不同,所以不同地区需要取暖能量的多少差别很大。要想利用太阳能取暖或者要开发太阳能取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当地冬季的最低气温是多少?

2、 当地在1月1日---2月1日期间最多连续阴天几天?

3、 当地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级别是几级?

4、 在寒冷的季节房屋的散热功率是多大?

5、 你所采用的太阳能接收器每平方米的接收功率是多大。

6、 你准备设计的最低室温是多少?

按照以上六个方面,在设计太阳能取暖房时,必须满足太阳能接收器每天接收的总能量大于房屋每天散出的总能量,才能达到较理想的取暖效果。

(二)太阳能采暖系统技术方案

1. 太阳能集热器选型

系统选型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太阳能集热器类型;b.系统工作方式,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闭式系统或开式系统;c.换热方式,直接系统或间接系统;d备份热源,电加热器、燃气锅炉、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热泵等;e.管材和水箱材质。

2. 太阳能采暖系统辅材的选择

(1)管路

太阳能采暖系统采用的管材和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要求,管道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定的允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太阳能集热系统管道可采用钢管、薄壁不锈钢、塑钢热水管、塑料与金属复合管等。以乙二醇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系统不宜采用镀锌钢管。热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并符合卫生要求的管道,一般可采用薄壁铜管、薄壁不锈钢、塑料热水管、塑料与金属复合管等。设计时,应在系统管路必要位置设置排气装置、泄水装置、温度计、压力表、安全阀、膨胀水箱等辅助设备。闭式系统应设置膨胀罐或泄压阀。

(2)管路保温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系统连接管道、水箱、供水管道均应保温。常用的保温材料有岩棉、玻璃棉、聚氨酯发泡、橡塑泡棉等材料。 管道保温材料选用是有以下要求:保温材料制品的允许使用温度应高于太阳能系统工作的介质最高温度。保温材料不宜采用有机物,以免生虫。腐烂、生菌、引鼠。宜采用吸湿性小、存水性弱、对管壁无腐蚀作用的材料;室外管道保温层外应加保护层防水。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和难燃材料。应符合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电加热器的保温必须采用非燃材料。

(3)辅助采暖系统的选用

太阳能应用在西北地区有一定的季节性限制,只能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上使用,并只是提供生活热水,在冬季做采暖使用,太阳能辐照强度随着时间、季节和天气是显著变化的,大部分的太阳能采暖系统需配备辅助采暖系统,当阴天、夜晚等太阳能满足不了采暖需求时,由辅助能源系统提供全部或部分热能。

第一辅助热源部分可取自农村的烟囱与火炕的结合部位排放出的热量。根据实际条件辅助热源无成本运行提高利用率等因素,结合西北气候特点及民俗习惯,在寒冷的冬季,北方人喜欢睡火炕,四季依赖资源丰富的作物秸秆,作为无成本燃料,用来做饭,同时用来加热火炕。从其烟囱向户外排放大量的热能,合理开发再次利用,利用真空超导技术实现辅助加热实现无成本运行。

第二辅助热源可采取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加以辅助采暖,其取暖采用散热器,可用节水节能的超导暖气等,并可利用剩余的电量用来做居室的照明及生活用电等,主热源采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提供一次投入可实现寒冷冬季的热水采暖及春、夏、秋等季节的生活热水及洗浴用水的供给。

第三辅助采暖系统可采用能源系统如燃煤锅炉、燃油或气锅炉、电锅炉以及生物质锅炉等来辅助采暖。

3.太阳能采暖系统防冻问题的解决

太阳采暖系统是一个四季运行的系统, 系统须考虑冬季的防冻问题。太阳能集热系统防冻设计是严寒寒冷地区太阳能液态工质集热器系统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主要包括系统工艺设计和控制策略设计。

太阳能集热系统常见的防冻设计主要有集热系统防冻液防冻、集热系统排空防冻、集热系统排回防冻、电伴热带防冻和蓄热水箱水反冲循环防冻等几种。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优劣势。

集热系统防冻液防冻通过在集热系统中充注防冻液防冻,适用于金属流道集热器间接系统,尤其在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应用较多,国外较常见。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防冻可靠,防冻温度可调。

集热系统排空防冻方法在循环泵停止运行后,集热系统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落回贮热水箱,屋面集热系统不存水,从而防止冻结发生。该方法多用于平板集热器直接系统,国内应用较普遍。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简单,易操作,投资小。

集热系统排回防冻方法在循环泵停止运行后,通过重力差将储液罐中的空气顶入集热系统,使屋面上系统中充满空气以达到防冻效果。该方法主要用于金属流道集热器承压的闭式小型系统,尤其在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应用较多。

电伴热带防冻方法通过在集热系统管路上敷设电伴热带,当管路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电伴热带启动利用电加热管路,防止管路冻结。该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国内应用较多。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简单易行。

蓄热水箱水反冲循环防冻方法通过在集热系统典型位置设置温度测点,当该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开启循环泵,将贮热水箱中高温水引出冲刷系统以实现防冻。该方法适用性较好,可用于多种集热系统,国内应用较多。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简单易行,无需增加其他设备。

4.系统的过热问题。

采暖系统集热器面积较大, 非采暖季节会出现太阳能得热量远大于供应热水所需要热量, 因此会出现过热问题。如果设计不当, 会造成系统温度高于系统部件工作允许温度, 导致部 件寿命缩短和连接件漏水,甚至会产生安全问题。可以采用集热器排空、集热器闷晒运行、设计散热系统, 以保证系统在安全温度下运行等措施解决系统过热的问题。

四,太阳能采暖的注意事项

在被动太阳能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无冻结泄漏危险的特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仍然是太阳能主动系统在寒冷严寒地区建筑应用中最常见的方式,但还需要在建设从业人员培训、产品可靠性耐久性提高以及产品性能提升方面等进一步努力,以迎接可能的建筑强制安装措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是寒冷严寒地区太阳能建筑应用的发展方向,技术上较成熟,造价较高,可与被动太阳能技术综合利用,力争在小范围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太阳能空调技术随着中高温集热技术的发展,逐渐进入工程试点示范阶段,目前造价仍高,系统较复杂 ,在寒冷严寒地区需求不大,可进行探索性试点;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政策扶持下通过在标志性公共建筑上应用积累经验,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配合下,系统盈利模式确立后再规模化推广。

五,太阳能采暖系统的推广障碍

目前,我国的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尚处于示范阶段,该技术在西北广大地区的推广应用还主要一些障碍有待解决:

1.在中高温工作条件下仍有较高效率的集热器部件仍有待商品化;

2.太阳集热系统在非采暖季所收集热量需要有其他用途,以防止集热系统过热,在严寒地区可配合地埋管源热泵系统作为地埋管系统补热用;

3.与太阳能供热系统相配套的加热器、水箱、热交换器等附件仍有待开发和产业化;

4.目前每建筑平米增投资约150元,投资偏高,阻碍了技术推广,有待于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

尽管如此,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估算,我国西北村镇地区被动太阳房的建筑面积已超过2000万m2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目前我国太阳能采暖在城市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村尤其是西北农村来说,还没有深入到各家各户,郊区农村尚有很多村民仍在使用传统燃煤采暖,其烟尘排放流动传播无疑会对城区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当下太阳能采暖推广正当时。

参考文献:

[1]张宁.北方地区集合住宅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策略及应用分析报告.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庾汉成.结合青海地区特点谈规划阶段太阳能的应用.工业建筑.2011.07期

第3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源热泵;冷热源;能量利用系数

中图分类号:I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85-01

一、地源热泵的概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如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制冷剂氟里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

二、地源热泵工作原理

(一)制冷原理

在制冷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使其进行汽一液转化的循环。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内冷媒的蒸发将室内空气循环所携带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冷媒/水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水路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最终由水路循环转移至地下水或土壤里。在室内热量不断转移至地下的过程中,通过冷媒一空气热交换器,以13℃以下的冷风的形式为房供冷。

(二)制热原理

在制热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并通过四通阀将冷媒流动方向换向。由地下的水路循环吸收地下水或土壤里的热量,通过冷媒/水热交换器内冷媒的蒸发,将水路循环中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空气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在地下的热量不断转移至室内的过程中,以35℃以上热风的形式向室内供暖。

三、地源热泵的节能环保

(一)主要用途

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被认为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该系统无论严寒地区或热带地区均可应用。可广阔应用在办公楼、宾馆、学校、宿舍、医院、饭店、商场、别墅、住宅等领域

(二)地源热泵的优点

在中国,煤作为主要能源,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来,比例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5%以上,并再次呈现出上升的迹象。煤是各种能源中污染环境最严重的能源,只有减少城市地区煤的使用,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是才可能得到解决。现在各地都在采取措施控制燃煤的数量,选用电采暖、燃油或者燃气采暖等措施,但都存在运行费用高、资源不足和排放CO2这些问题。受能源、特别是一次性能源与环保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燃油、燃煤中央空调方式将逐步受到制约。从降低运行费用、节省能源、减少排放CO2排放量来看,地源热泵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可再生能源。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从常温土壤或地表水(地下水)中吸热或向其排热,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持续使用。

2.自动运行。地源热泵机组由于工况稳定,可以设计成简单的系统,部件较少,机组运行可靠,维护费用用低,自动控制程度高,使用寿命长。

3.无环境污染。地源热泵的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38%以上,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真正的实现了节能减排。

4.维护费用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建筑物能够减少维护费用。地源热泵非常耐用,它的机械运动部件要比常规系统少,所有的部件不是埋在地下便是安装在室内,从而避免了室外的恶劣气候,其地下部分可保证50年,地上部分可保证30年,因此地源热泵是免维护空调,节省了维护费用,使用户的投资在3年左右即可收回。地源热泵的冷热源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这种温度特性使得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40%,因此要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40%左右。另外,地能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也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此外,机组使用寿命长,均在15年以上;机组紧凑、节省空间;自动控制程度高,可无人值守。

5.使用寿命长。地源热泵的地下埋管选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管,寿命可达50年,要比普通空调高35年使用寿命。地上部分可保证30年。

四、地源热泵的发展

当前,中国地源热泵产品生产厂家已经超过80家。《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报告》显示,地源热泵这一新兴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都参与到其开发、应用之中,尤以中小项目居多,这说明地源热泵发展潜力巨大。

可以说,地源热泵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等广大对冷热都有需求的地区,具有较高适用性,对南方部分只有夏季冷量需求而无冬季热量需求地区也具有一定适用性,对于那些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用煤、电、燃气进行采暖供冷地区更可说是最佳选择。伴随着地源热泵技术逐渐推广应用,政府补贴的逐步完善,产业化规模不断加大,生产厂家和集成商逐渐增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还会进一步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元旦,张旭,等.土壤源热泵冬季工况启动特性的实验研究[J].暖通空调,2001,31(1):17-20.

第4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最近,很多学者在鼓吹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这引起了全球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热议。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有人将它说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乃至使用能源的方式,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新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就完整地描绘了他对分布式能源结合信息技术,从而使人类生产使用能源发生革命性改变的宏伟远景。

也有人将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成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获得深刻的商业洞察,从而帮助人类进行更加明智有效的决策,甚至提出了进一步智能化制造的概念。

不管怎样,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想象,确实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事实上也已经开始了。这次工业革命,根本上就是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产业的深入融合。

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在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如里夫金所言,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成熟的今天,这一突破已经不是梦想。欧洲国家已经率先实施,并且在诸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比如欧洲太阳能的产能,就占到了全球70%以上,远远领先于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而德国分布式能源的发电量已经超过了集中式供电的发电量。

但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的使用国家,其智能电网的概念仍以集中式供电作为模板,而且传统能源巨头的阻力仍将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巨大阻力。在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政策扶植以及金融补贴下算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风电电网的有效接入,太阳能的本土化发展方面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

其次,大量工业企业能源效率的优化也创造了工业流程改进、设备革新和信息产业融合的革命性机会。在传统能源有效使用方面,中国依旧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以钢铁冶金行业为例,中国钢铁技术最先进的宝铜,成本结构也被三个三分之一所困扰:三分之一受制于铁矿石价格;三分之一来自于管理和人员成本;三分之一来自于能耗。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能源循环使用最多也只达到了40%,而同类的日本企业早已超过了80%,所以,如何降低能耗,在现有的生产系统中通过设备的更新,智能化改造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能源管理提升一个层次,不仅对宝钢这样的高能耗钢铁企业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的钢铁和重化工产业的能源使用转型升级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合同能源管理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将造就一大批新型的服务型企业,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产业机遇。

第三,以云计算和数据分析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在中国还远未展开,但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开始关注并且进入这一领域。阿里巴巴就已开始布局云计算业务。在阿里巴巴的B2C平台上每天有多达上亿笔的业务交易,而这些业务交易所积累的数据将使得阿里巴巴有能力对客户的交易类型、交易习惯、交易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从而提供有深度洞察的分析报告,这些分析报告无疑将对阿里巴巴的各位商家合作伙伴供应商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在数据挖掘方面的布局,无疑将使得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这样数据型的公司获得新的竞争力,并且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先进的例子,在中国拥有广大数据技术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是具备大数据战略眼光开始布局进而进行商业化规划的企业目前尚为数不多。这里面的重大瓶颈来自于人才,传统的工业、商业乃至流通企业储备了一批对自身业务熟悉的人才,但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产业优势和信息技术进行嫁接,产生新的竞争优势,真正跨界产业和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

第5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模式;科技竞争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Germany, Japan , Kore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of Chin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model;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0 引言

国际科技合作是一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本国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往往也是一国科技竞争力的表现。随着近年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推进本国科技竞争力提升,从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的主要关注问题之一。美国、德国、日本以及韩国是近5年来OECD国家中进行国际科技合作较多的国家。本文将对这四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建议。

1 美、德、日、韩国际科技合作特点

1.1 美国

在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制定中,美国国会主要考虑美国的长远利益,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美国国务院主要侧重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国际科学、工程与技术分委会(NSTC)专门负责国际科学合作,研究外国的政策和国家研究与开放计划。

主要合作领域:美国由于占据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因此其合作领域广泛,但是受政府偏好的影响,每届政府都有各自的优先科技合作领域。例如布什政府时期,国家安全等成为美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焦点。当前,美国正试图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美国经济,并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奥巴马政府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围绕新能源等领域开展。

美国政府确定的双边科技合作伙伴包括:英、法、德、俄、日、中等国。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国际科学、工程与技术委员会中专门建立了日本、中国、俄罗斯3个特别工作组。自2008年起,中美的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其中包括:《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美国国务院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组工作计划》、《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等[1]。

1.2 德国

德国国际科技合作一直秉持向全球开放的战略,特别是对于中东、非洲以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亚洲国家中与德国进行科技合作最多的国家。德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相当重视,就算是金融海啸时期,其年均国际合作经费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年投入超过10亿欧元)。

德国对外科技合作的目的主要在于:1)为本国产业集群服务,特别是中小企业集群。因此,德国中小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2)将本国技术力量,特别是职业教育模式向各国出口。

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中,德国另辟蹊径,其主要表现在:

1)作为国策,推进大科学装置落户德国,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这种大型科学装置通过国际费用分担方式,不但培育了德国的科学竞争力,同时也能减少风险并推进本国产业发展。

2)大量引进联合国机构。在德国的联合国机构多达18个,如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等。此外,一些重要的国际小组、大型科研计划联络处以及国际谈判委员会等都设立在德国。

3)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网络。有鉴于德国的工业制造以及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需求的,德国已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庞大的科技合作网络,例如在南非的专业研究中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成为德国这一国家战略的重点地区。[2]

在科技合作领域中,医学与工程科学领域是德国科技合作重点。

1.3 日本

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主要是“自我为主,对外有针对性合作”。日本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研发支出比例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最低的,其科技合作以“走出去”战略为主,这是因为日本的技术研发力量雄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主要表现为:

1)积极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其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精密材料、核能、宇宙开发等高精尖领域。

2)推进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出贸易,其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技术、农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是日本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领域。

日本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特点主要为:

1)积极向国际科技组织、高层次研究计划或机构派遣专家及研究员,并争取担任主要组织的领导,收集科技情报。

2)加入多边合作的重大科技计划。日本政府在多方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中投入明显,但是双边科技合作则较少。[3]

1.4 韩国

韩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主要是在薄弱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在优势领域则强调自主研发。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的科研环境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外国直接投资仅占韩国全部研发支出的约0.3%,该数据是OECD国家中除日本以外最低的。自2004年韩国将自身定位为“东北亚研发中心”后,陆续在各主要国家建立了15个合作研究中心与协力中心,其中中国9个,俄罗斯4个,美国一个,蒙古1个。同时,针对前沿领域,韩国积极引进了10个国外优秀研究机构进入韩国,并在2005年起,推动“韩国――全球创新网络计划”(主要合作国家是美国,领域主要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7个领域)

从文献与专利角度看,韩国在“纳米科技”以及“化学合成”两个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处于较强的地位。但是从专利角度看,其技术贸易出口与进口额主要集中在电气电子领域,但是在这个领域,韩国的文献与专利合作都非常少。由于三星、LG等韩国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可以推断,在涉及国家重要产业与领域的研发,韩国主要奉行自主研发为主,通过专利贸易的形式输出,但是科技合作非常少。这也是韩国科研环境相对封闭的原因之一。[4]

2 中国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建议

2.1 鼓励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及相关活动

通过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与活动,了解当前国际科技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引导国际科技资源向中国汇聚。资助在我国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科学家及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并在其中担任学术职务;争取更多的国际科技重要会议在中国举办,对重要的国际会议给予必要的专项经费支持,为扩大和深入开展国际科技重大项目合作奠定基础。

2.2 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力度与投入强度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国际科技平台建设,可针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相关产业科技平台的建设。同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选取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际产业联盟的构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2.3 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战略伙伴机制

战略伙伴机制将使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科技机构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战略伙伴机制的构建,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相关科技机构落户中国。此外,政府应鼓励与促进我国优秀科技服务机构(如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技术检测机构等)获得国际相关组织的授权与认证。

2.4 加强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孵化器建设

国际孵化器的建设将为推进创新链中下游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硬件支持平台。我国应建立五大系统为孵化器提供必要的保障,即投融资服务系统、技术交流与交易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体制机制保障与支撑服务系统,在2016-2017年间,集中力量建设1-2个重点示范点,为建立最具有汇聚力的国际孵化器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张秋菊.美国国际科技合作调研[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12(12):1-32.

[2]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德国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05.

第6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资源消耗总量。

据统计,年全市公共机构共计2468家,“”时期,总能耗89.6万吨标准煤,总用水量2500万吨,年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30.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单车百公里油耗14升。年以来,能耗总量依次为15.9万吨标准煤、17.1万吨标准煤、18.2万吨标准煤、18.9万吨标准煤、19.5万吨标准煤。

(二)能源资源消耗结构。

1.公共机构类型结构。

年,全市共有公共机构2468家,其中,国家机关862家,占34.92%;教育系统397家,占16.08%;卫生系统181家,占7.33%;文体系统90家,占3.64%;科技系统8家,占0.32%;社会团体60家,占2.43%;其他事业单位870家,占35.28%。

2.能源资源消耗结构。

“”时期,全市公共机构总能耗89.6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耗量60.92万吨标准煤,占68%;电消耗量19.26万吨标准煤,占21.5%;油类消耗量5.82万吨标准煤,占6.5%;其他能源消耗量3.6万吨标准煤,占4%。

3.能源使用水平。

年,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总量为19.5万吨标准煤,比年增加4万吨标准煤,增长20.5%(同期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28.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较年下降13.4%。

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工作回顾。

“”期间,特别是《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类各级公共机构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制度标准逐步完善,能耗计量统计扎实开展,节能措施逐步到位,宣传培训广泛深入,监督检查得到加强。

1.健全管理机构,构筑节能网络。年,市政府办公室增设了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负责推进、协调、指导、监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市7个县(市、区)、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政府机关有的设立了专门负责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管理组织机构,市县两级全都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形成了节能联络员管理网络,基本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监管有力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

2.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节能。2009年,市政府依据省政府制定出台的《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规划编制、能耗统计、绩效考核、用能管理、监督检查等做出了全面规定。市政府办公室制定了能耗统计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能耗公示制度、能耗审计制度以及节水制度、节电制度、节油制度、节气制度、节约办公用品制度等9项节能工作制度。建立了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了节能责任和年度目标任务,为各公共机构提供了全省统一的能耗原始台账。年,我市参与省管局会同省法制办组织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节能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和考试,有21名节能管理人员考试合格领取省政府公共机构节能执法证。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依法有序开展节能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3.推进能耗统计,夯实基础工作。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获得了市统计局的审核批准,建立了能耗月度统计以及季报、年报和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完成了“”时期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汇总上报工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能源审计和检查整改,有效促进了节能工作开展。专题举办2次市县两级能耗统计人员培训班。各地、各部门均指定专人负责能耗统计工作,并及时督促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能耗统计工作。基本建立了科学、完整、统一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体系,摸清了全市公共机构用能状况。

4.实施节能改造,降低能耗水平。严格按照《省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节能改造资金,加快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扎实开展了公共机构办公楼空调、采暖等重点能耗系统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千方百计降低办公建筑能耗。“”期间共完成15501只高效节能灯推广工作,年节电13万度。

5.加强公车管理,有效控制油耗。全市各级公共机构严格执行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公务车辆配备管理,严格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数,积极推行车辆定点维修、定期保养、“一车一卡”加油等制度,公车油耗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三年全市公共机构公务用车耗油量累计下降2.5%。

6.开展宣传培训,加强能力建设。市公共机构节能办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广泛开展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和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各地、各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宣传车、设置咨询台、摆放展板、悬挂条幅、悬挂气球、发放传单,接待咨询3万余人次。全市公共机构累计培训近1000余人次。通过宣传培训,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逐步深入,广大机关干部的节能意识普遍增强,节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深入人心。

7.加强监督考核,落实目标责任。年,市政府组织市直机关8个节能绩效考核评估小组,对各县(市、区)政府、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等79个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市公共机构节能办不定期对各级公共机构节水、节电及节能标识设置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节能条例》,建立了节能目标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了年度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保障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节能指标实现情况。

“”期间,全市公共机构累计节约2.3万吨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从年的32.8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下降到28.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累计下降13.4%,同比分别下降1.4%、1.6%、2.1%、3.8%、5.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公共机构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和用能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逐年放缓,且增幅远低于建筑面积、用能人数、节能设备增长幅度,这表明“”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公共机构用能总量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新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为满足发展需要,公共机构用能总量仍会进一步增加。

一是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节能制度有待完善。各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存在职责交叉、协调不力的问题。特别是县级政府节能组织机构建设比较滞后,大多未设立管理机构,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管理职责难以落实。部分单位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尚未确定,节能审计工作尚未开展,能耗统计制度还有待完善,公共机构的建筑节能、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和节约办公用品等具体措施不够健全。节能监管薄弱,缺乏有效节能考核制度,在节能管理、节能改造、节能应用等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节能管理工作还未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节能培训有待加强。许多单位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深入,部分干部职工尚未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公共机构用能计量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用能较为粗放。能耗统计渠道不畅,手段落后,人员不固定,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分析有待加强。节能教育培训方式比较单一、覆盖不全,用能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各级政府尚未针对公共机构设立专项节能资金,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不稳定,导致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滞后,节能改造推进比较缓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机构节能领域的政策也亟待完善。

(四)面临的形势。

通过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全面分析表明,公共机构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节能潜力缩小形成的“剪刀差”日益加大,节能压力越来越大;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发展不均衡;建设节约型政府对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机构节能任务长期而艰巨。全市各类各级公共机构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转变能源消费模式,挖掘节能潜力,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大力推进和开展节能改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节能条例》、《节能办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的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遵循原则。

坚持率先垂范,注重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作用;坚持依法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发展;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公共机构自觉节能。

(三)节能目标。

1.宏观节能目标。

“”期间,力争将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总量控制在99.1万吨标准煤以下,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32%(到2015年,单位建筑面积用能量22.3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2.宏观管理目标。

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宣传培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化服务体系。

四、“”公共机构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建筑物及用能系统。

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建筑节能,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审,加强建设过程节能监管。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实施配电、空调、采暖、照明、电梯、饮用水设备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推广应用高效换热器、LED灯、回馈发电装置等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期间,实现全市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5.4万平方米。

2.公务用车。

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探索公务用车保障模式,逐步实现公务用车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强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管理,把住采购关。拓宽和延伸公务用车管理职能,将市直事业单位和县级党政机关纳入车辆编制管理范围。统一配备标准,降低车辆购置成本。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实施公务用车油耗定额管理,建立公务用车档案和原始台账,实行单车能耗核算。

3.政府采购。

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深入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鼓励采用国产自主产权、技术先进的节能产品。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到“”末,实现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达到2%以上。

5.办公耗费。

建立办公用品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标准,提高办公设备节能效果。加强办公用品消耗统计,建立统一台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推进无纸化办公。推广再生纸使用,提高办公耗材再利用。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办公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废旧灯管、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的回收处理机制。加强会议节能,提高行政效能。

(二)重点工程。

1.节能示范单位建设工程。

国家机关和学校、医院等教科文卫体系统是公共机构用能较多的领域,具有单位数量和用能人数多、建筑面积和节能潜力大、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强等特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机构整体能耗水平,推动公共机构节能体制机制、激励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动和引领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开展。“”期间,在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中选择节能基础较好、能耗总量较大、具备一定代表性的1—2家单位,开展示范单位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积极完善公共机构节能财政激励政策,大力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树立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典型。到2015年,实现示范单位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年降低2%以上,年节约能源500吨标准煤。

2.绿色照明工程。

照明系统用电约占公共机构用电总量的10%,与传统照明系统相比,应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可节电30—40%、电子镇流器可节电20—30%、LED可节电50%。“”期间,在全市公共机构中全面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应用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LED等高效光源,推广配光合理、反射效率高、耐久性好的反射式灯具和智能控制装置,建立废旧光源回收处置机制,实现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60%,LED等固体光源使用率10%以上,废旧光源回收率90%。到“”末,实现节电1700万千瓦时,折合2089吨标准煤。

3.新能源工程。

目前,全市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较低,公共机构要带头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广泛采用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以及地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等,缓解能源紧缺。“”期间,在全市推广地源热泵项目2个,制冷采暖面积6.3万平方米,实现年总节能量2万吨标准煤。

4.零待机能耗工程。

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办公设备不断增加,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的待机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约占总用电量1%左右。“”期间,通过严格控制政府采购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标准,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有效降低待机能耗,年可节约用电约200万度,折合246吨标准煤。

5.节水工程。

公共机构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重要比例,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工程,杜绝浪费,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不仅对缓解城市用水矛盾、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保护和使用水资源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期间,重点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对现有用水器具实施节水改造。

6.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期间,重点推进公共机构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餐厨垃圾、办公用品的循环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强化建设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到“”末,实现再生纸使用率达到20%以上,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10%以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公共机构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构建节能工作网。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联席会议机制,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运转顺畅、分工配合、执行有力、监管有效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协调机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地方特别是县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理顺运行机制,切实履行《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赋予的职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完善县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和协作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节能联络员和节能协作组的作用,畅通工作和信息交流的渠道。

(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节能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管理规范、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共机构节能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公共机构节能与宏观政策的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节约型政府战略的协调与推进,形成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贯彻落实《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加快制定配套制度,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激励和惩罚政策,调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工作,积极落实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稳步开展能源审计和用能公示工作,对公共机构用能情况进行经济和技术评价。根据不同行业、系统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实行能源消耗基准定额管理,建立公共机构用能及设备用能审批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和评价标准。

(三)强化用能计量统计,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能耗计量、统计、监测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制定公共机构用能计量标准,督促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消费分项、分户、分类计量和用能计量检查,建立并完善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能耗信息化动态监管平台。完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改进数据采集、传输、加工等处理手段,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能耗统计直报信息平台和全市能耗统一管理台账,实现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网上报送,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加强数据审核力度,开展统计专项监督检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真实可靠。强化统计分析,定期对节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指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进能耗统计队伍建设,建立统计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四)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示范推广。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和推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和重点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扶持、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国有自主产权、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深化节能采购制度,提高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产品中的比重,从源头抑制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五)严格绩效考核,加强执法监督。按照《节能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办公室作为本地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核的主管部门,继续丰富考核内容,深化考核项目,细化考核细则,严格考核标准,加大依法奖惩力度。每年组织开展公共机构年度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对节能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完不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下达整改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重新组织复查,真正做到以绩效考核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的法制培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执法质量和工作水平,做到有法可依、程序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将依法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把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真正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7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地热能;开发利用

地热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它具有分布广、洁净、可直接利用等优点。 2011年5月,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发表分析报告指出,就技术开采潜力而言,地热能是仅次于太阳能的第二大清洁能源。IPCC和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将占世界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

一 地热能开发利用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包括发电和非发电利用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发电后排出的热水可进行逐级多用途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则以直接利用为主,多用于采暖、干燥、工业、农林牧副渔业、医疗、旅游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如冰岛和土耳其的地热供暖制冷分别占到建筑供暖制冷用能的89%和30%,美国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已达300万千瓦。

(1)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在可供开采利用的深度范围内,既有广泛分布的中低温地热,又有能够直接发电的高温地热。数据显示,我国地热发电潜力达到670万千瓦,仅低于印尼(1600万千瓦)和美国(1200万千瓦)。目前,全国经初步估算每年可开发利用地热水总量约70亿立方米左右,折合每年5000多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每年直接利用的地热资源量已达4457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在全国地热水利用方式中,供热采暖占18.0%,医疗洗浴与娱乐健身占65.2%,种植与养殖占9.1%;其他占7.7%。虽然目前地热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但地热资源的利用,可以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2)地热能发电

我国适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台湾等地区。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电站从1977~1991年的14年内共装机25.18MW,最后一台3MW机组于1991年初投入运行。自1993年以来,年发电均保持在1亿度左右,截至2002年5月,羊八井地热发电总量达16亿度,电站年平均运行4300小时(羊八井地热电厂生产科,2002),羊八井地热电站全年供应拉萨的电力为41%,冬季超过60%。在电力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缺煤少油的拉萨名城供电做出重大贡献,不愧为世界屋脊上的一颗明珠。在加速开发羊八井深层热储的同时,国家又加大投资开始了羊易、朗久、那曲等地热电站的开发建设,有的已初具规模。云南腾冲热海热田也是我国著名的高温热田,在此建设万千瓦级地热电站。

(3)地热能采暖(制冷)

利用地热水采暖不烧煤、无污染,可昼夜供热水,可保持室温恒定舒适。地热采暖虽初投资较高,但总成本只相当于燃油锅炉供暖的四分之一,不仅节省能源、运输、占地等,又大大改善了大气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暖能源。地热采暖在我国北方城镇也很有发展前途。北京、天津、辽宁、陕西等省市的采暖面积逐年增多,已具一定规模。天津市地热采暖面积已超过300万平方米(到1995年底),如以每平方米供暖消耗煤35公斤计,则可节省105万吨标准煤。西安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近年来地热开发快,规模大,起步高,1996-1997两年就有13地热井投入使用,主要用于采暖、洗浴、旅游等。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目前18个省辖市均有地源热泵工程项目。已建成地源热泵项目千余个,以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为主,应用建筑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米。目前我国供暖制冷面积已达2亿平方米。国家初步计划在未来5年,完成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3.5亿平方米,预计总市场规模至少超过1000亿元。建筑是能耗大户,而空调更是耗费了其中60%~70%的能量。地源热泵节能空调热平衡技术能为住宅综合节能50%~70%,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

(4)地热温室

全国地热温室面积目前已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22%在河北省。全国有17个省区在进行地热水产养殖,鱼池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如北京的小汤山地热联营开发公司用5公顷地热温室种植绿菜花、紫甘兰、玻璃生菜等优特种蔬菜。湖北省英山地热开发公司地热养殖尼罗非鱼、淡水白鲳、草胡子鲶、甲鱼、牛蛙等,每年向社会提供大规格优质鱼种。河北省黄骅的中捷友谊农场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地热越冬鱼场。地热温室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为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出很大贡献。

综上所述,地热能是一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能源。通过长期的利用实践,人们认识到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根据资源条件,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开采,避免浪费,综合利用,提高热能利用率的方针。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热能的开发水平逐步提高,已从单一的粗放型利用向综合的集约化利用发展,它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2012年国务院总理考察冰岛最大的地热电站赫利舍迪地热电站考察,中石化与冰岛奥卡公司签署协议,扩大地热资源开发合作。为实现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推动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地热能利用的目标是,“到2015年,各类地热能开发利用总量达到1500万吨标准煤,其中,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争取达到10万千瓦。”我国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仍需长足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源热泵;原理;应用及分析;国内发展及分析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如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制冷剂氟里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

与锅炉(电、燃料)供热系统相比,锅炉供热只能将90%以上的电能或70~90%的燃料内能为热量,供用户使用,因此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料锅炉节省二分之一以上的能量;由于地源热泵的热源温度全年较为稳定,一般为10~25℃,其制冷、制热系数可达3.5~4.4,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40%左右,其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因此,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及法国、瑞士、瑞典等国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中国的地源热泵市场也日趋活跃,可以预计,该项技术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效的供热和供冷空调技术。

在我国,当前地源热泵发展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稍显薄弱。地源热泵是一项节能环保的技术体系,但在房地产应用推广中投资还是相对较高,开发商不愿意在自己的系统中使用这种技术,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也还是稍显单薄,鼓励与补贴政策也还不很明确。建议应像国外机构一样对此类系统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支持。地源热泵的市场需要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能源、环保和资源等各个方面的考虑,调整政策,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对地源热泵系统研发还不够深入。地源热泵目前在国家标准规范、宣传材料、系统图集方面还有所欠缺,同时在科研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取得突破,如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的地下温度场的计算方法不统一;海水源地源热泵系统海水取水口的设置;地下水地源热泵的地下管井的设计与施工、水源的探测开采、供水过滤、水质防腐处理等问题都还没有较好解决方法;对于已经完成并且运行的地源热泵系统,对其能效性能缺乏正确的评估体系也是影响其正常发展的原因之一。

地源热泵发展空间广阔

如《建筑通风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所述,目前,我国城乡既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其中城镇约为160亿平方米,在城镇中居住建筑面积约为105亿平方米,其中能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仅占5%%,其余95%%都是未来需要陆续进行节能改造的高能耗建筑;同时,我国每年新增房屋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新增的房屋面积将近300亿平方米,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为100亿~150亿平方米。

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5.08亿千瓦,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约为2.2×108千瓦,相当于其43%,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相当于1.5×1012千瓦,则是其2950倍,浅层地能的应用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如果全国每年在1亿平方米建筑中推广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空调,则每个采暖季可替代374万吨左右标煤,或25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削减约6.4万吨氮氧化物、933万吨二氧化碳、约16万吨颗粒物的排放。鉴于此,建设部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推广浅层低能使其使用面积达到2.4亿平方米。同时,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北京将继续大力推广浅层地能,作为现行供暖的替代能源。今后凡政府投资的项目如政府机构、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有条件的要优先使用浅层地能。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将有2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采用浅层地能来供暖。

为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当前政府、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安装等部门需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议国家建立专项基金,鼓励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调查现有的地源热泵工程,总结经验;收集现有的用于地源热泵的全国水文地质资料,建立基本资料库;建立专业的地源热泵用管井设计和施工队伍,完善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和施工队伍,适当时候建立专项设计施工资质管理制度;开展国家级和城市级的地源热泵(海水源、污水源、余热热源)工程示范,以得到正确可靠的技术数据,指导工程设计、安装和运行,然后开发适合国情、因地制宜的地源热泵机组,完善产品系列和规格;加强政府对地源热泵工程质量的监管,防止假冒伪劣,使得地源热泵在建筑应用中能健康发展;开发地源热泵和其他能源互相补充的技术体系,拓宽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技术》 -武涌,龙惟定主编 2009 地源热泵系统

[2]《蓄能空调技术》 -方贵银等编著 2006 地源热泵工作原理 C 地源热泵

[3]《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 -刁乃仁,方肇洪著 2006 地源热泵组成及运行 397~432

[4]《建筑通风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放等编著 2010 应用地源热泵的意义 第五章 50~55

第9篇:可再生能源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赤道原则;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32-04

一、赤道原则概述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2年。面对来自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与荷兰银行于该年10月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在项目融资中屡屡碰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上,花旗银行提出动议,认为国际金融界应尽量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随后,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同意成立一个任务工作组来起草一个框架,供其他金融机构参考,这个框架就是赤道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进行融资时,要对该项目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进行一个综合评估与判断,并且用金融杠杆去积极影响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上的作用。这是银行业首次表明在环保与发展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自己应该负起责任。

这套自愿性原则于2003年6月出台,先后有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62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承诺接受这些原则,由此管理的项目融资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赤道原则根据项目预期的社会与环境影响从大到小分为A、B、C三类,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和位于不同国家的项目对社会和环境评估报告及行动方案的要求不同。通过实行赤道原则,互为竞争对手的大型跨国银行已经同意不在环境和社会问题上竞争,而是采取互相合作的方式,避免成为“向下游竞争”的推动者。赤道原则实际上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成为全球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基准。兴业银行于2008年10月31日接受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

二、商业银行赤道原则的实践

站在银行的角度,可能会有以下忧虑:倘若为了节能减排,银行压缩给一个是污染大户但同时可能是利润大户的贷款,那么,银行会失去部分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但从采纳“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实践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以花旗银行和瑞穗银行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赤道原则”的重要发起人、主要编写者和积极践行者。2003年,花旗银行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isk Management,ESRM)体系,从信贷风险与声誉风险角度来把控环境与社会风险。花旗的ESRM体系通用于全球交易,对于被ESRM部门所评估过的交易与提供的咨询,花旗将其输入在一个系统里。这些交易在初期市场营销阶段就会被输入到系统,无论交易最后进行与否。按照ESRM政策,相关交易被分为三种环境与社会风险类型。A类:预计交易的收益会对环境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不利,结果不可逆转。B类:预计交易的收益会对环境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有限,通常很具体,可逆,而可用缓解措施来避免。C类:预计交易的收益会对环境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小。凡是被归为A类交易的,都需得到指定的高级信贷员和ESRM部门总监的共同评估。

为了使ESRM体系获得有效运转,花旗银行还设立了一个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不同业务部门的高层经理组成,并由花旗企业公民总监总负责。委员会一年之中要召开2~3次会议,并对环境事务部门、ESRM部门,以及其他对操作环境政策与倡议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花旗企业公民总监将对董事会的公共事务委员会汇报花旗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具体作为。

花旗银行将ESRM原则嵌入信贷系统中,对环保和社会风险评估有严格的流程约束。比如,对于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融资,花旗银行通常要经过四道程序。

第一道程序是对环境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如果项目属于“赤道原则”重点审查的高社会或环境风险类,则将该项目提交给花旗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审查。一是初步评估其潜在的社会和环境风险,二是初步判断该项目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属于哪类级别。

第二道程序是项目风险进行分类。如果初步环境风险评估获得通过,客户经理将提交一份详细的信贷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将包括项目背景以及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详细分析、评估与分类。根据环境风险的大小,花旗银行通常将项目分成A、B、C三类,由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负责审订。

第三道程序是风险评估决策阶段。由高级信贷风险总监负责审查上述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可行性解决方案,然后由其提交一份是否提供项目融资的建议书给花旗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如果建议获得高级别管理者的认可,则可以提供项目融资。

第四道程序是按“赤道原则”全面审查项目。项目融资发放后,信贷资产管理团队则通过一套授信管理体系,监管项目并确保项目融资使用全过程全都合规。

实行“赤道原则”对于花旗银行来说好处十分明显。第一,使用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标准,可以为发起人减少融资交易成本。第二,使用国际通行的项目执行框架,能够提高项目评审和贷款安排的速度。第三,提高项目融资效率,并且使项目融资上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安全性。第四,能为金融机构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目前,在花旗环保项目和政策已深入人心,许多业务部门的经理和员工会参与开发创新环保产品与服务。他们根据ESRM体系、“赤道原则”与低碳原则,用严格的环境与社会指标来审查并评估交易,以建设花旗的绿色投资。

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对可再生能源的信贷支持强劲。从2007年始,花旗在中国用于支持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超过8000多万美元,其中包括4家太阳能公司和1家风力发电公司。2007年5月9日,花旗银行宣布将在未来10年内出资500亿美元,通过直接投资、融资等方式,在其服务的市场以及集团内部,与客户一同支持可替代性能源和清洁科技的发展与市场化,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500亿美元的投资目标是基于真实的市场活动与客户的交易情况,以及花旗内部运营的能源节约项目。这一目标包括花旗出资10亿美元支持“克林顿气候倡议”活动,为全球主要城市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资助。

(二)瑞穗银行

瑞穗银行于2003年成为接受赤道原则的第18家银行,萨哈林二期项目是瑞穗银行在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岛的一个石油天然气开发融资项目,总费用200亿美元。瑞穗银行在对该项目进行研究时,就采用了赤道原则的要求,要求经营者在冬天施工,以减少对下游的水资源、居民生活和鲸的不利影响。这对劳动者来说非常严酷,也加大了施工方的成本,但是这是硬性要求,施工方要取得贷款,就必须按规则办事。施工方因此让劳动者穿防寒服干活,而瑞穗银行一直对此进行监督。

根据赤道原则,瑞穗银行对萨哈林二期项目制订了7个标准,从劳动者的条件、防治污染,到地区社会的安全、原住民等等,瑞穗银行都采用了这些标准。同时还采取了世界银行对不同产业中的63个指南,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标准值等。赤道原则的采用并没有降低银行的业绩,瑞穗银行采用赤道原则在日本银行当中是最早的。2006年,瑞穗银行在世界项目融资当中,业绩位于第3位,而前10名银行中有7家采用了赤道原则。而在采用赤道原则之前,瑞穗银行的业绩排名是第18位。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检视银行相关的生态或社会议题的风险与机会作为项目融资的切入点,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

瑞穗银行的经验是:采用赤道原则使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银行的业绩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也使银行与外部利益相关的一些交流体制也发生了变更。这些将促使银行进一步增加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举措。

相对于国外同行,我国的金融机构普遍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看作是一种慈善公益活动,而非核心商业元素。因此,也就没有制定贷款的环保与社会责任审查机制,对环境、社会因素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收益的认识,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也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总体而言,整个中国金融机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尚处于意识萌动期。

三、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适应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的正确实施需要一个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一)内部环境

一是要增设相应的机构。如企业社会责任部或者环境与社会发展部,专门负责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还有履规顾问/检查员办公室,专门受理和解决申诉和投诉。职责明晰、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是提高银行管理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前提。要做好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与交流及监督框架等工作,确保赤道原则的有效实施。

二是招聘熟知赤道原则的专职人员和外部专家。培训负责信贷、法律、项目融资等事务的员工,也可以培训客户。

三是应建立遵守赤道原则的激励机制。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银行各分支机构有动力去遵守赤道原则。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最后,把赤道原则转化为内部政策。应学习和熟悉融资地区的社会与环境、法律以及国际条约等,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则和操作办法,增强项目选择的遵从性和审查的可操作性。要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的经验,根据赤道原则的精神,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编写成如《赤道原则指南》和《赤道原则内部程序》等文件作为内部贷款政策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如JP摩根就出版了绿色投资指南。结合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可按照风险评估?圯行动计划?圯契约?圯监督的流程进行。

(二)外部环境

一是要以公益创新实践可持续金融。所谓银行“公益创新”就是指银行采用拓展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社会营销、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及提供负责任的商业实践等方式,将金融产品、技术、教育和培训等资源与社区和公益事业相结合,与客户和社区形成伙伴关系,在拓宽沟通渠道,向社会提供支持的同时,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是处理好与发起人、非政府组织、国家机关、银行业协会、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可以向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建议,制定一部《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法》,规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执行与监督、奖励与惩罚等,特别是要详细规定金融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增设贷款人应有的注意义务。这样可以实现公平竞争,扩大本机构的影响,也可以得到立法机关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好评。

三是要健全征询公众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要详细编制企业社会报告,向公众披露环境和社会政策,特别要着重强调与赤道原则有关的具体内容。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采纳赤道原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自身贷款业务中的社会和环境风险,遵循市场准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通过提供卓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发挥影响力,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这样一种以社会责任为指引的经营管理活动,银行得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ABN AMRO Bank to Receive 2006 World Environment Center Gold Medal for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Achievemen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 Newswire US, January 9, 2006.

[2] 彭金涛.寓义于利:从能效融资到赤道银行[J].董事会,2008,(8):48-51.

[3] 陶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105-109.

[4] William L, Thomas. “Equator--Risk and Sustainability”,Project Finance International, Yearbook 2004.

[5] 岳高社.“赤道原则”:考量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环保标杆[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01.

[6] David Teather. “JP Morgan publishes green investment guidelines”, The Guardian, 2005-4-26.